眼红眼痒,频繁眨眼揉眼?您可能得了过敏性结膜炎 秋天到来,阴雨连绵,伴随各种霉菌滋生,或者草木的粉尘在空气中含量增加,都会诱发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 说起过敏,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很多人都经历过,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等。在秋季,日常门诊中过敏性结膜炎病例明显的增多。那么,过敏性结膜炎又是怎样发生的呢?有哪些表现?应当如何预防,发生之后又该如何应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过敏性结膜炎。 为什么会过敏? 通俗的来讲,过敏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把一些正常的外界物质当作是外来的入侵者,而使机体产生过度的反应。这些物质则被称为“过敏原”。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物质都可能是过敏原,如花粉、草叶、霉菌、尘螨、动物毛皮屑等。 会有哪些表现? 通常过敏性结膜炎主要表现为眼痒、眼红、黏性分泌物等。有些儿童表现为频繁眨眼、揉眼。甚至有些人因为眼痒而揉眼后出现了眼肿、怕光、流泪等症状,这时有些人就怀疑自己得了“红眼病”。很多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同时伴有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症状,表现为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皮肤瘙痒、红斑等。 如何预防?如何应对? 预防过敏首要的就是远离过敏原。容易过敏的人在这个季节应尽量避免外出游玩接触花粉,注意室内卫生,勤打扫,更换被褥以减少尘螨的滋生。避免接触宠物。外出回家后应洗脸洗澡,减少室外活动沾染的过敏原等。此外,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也是有效的措施。 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过敏性结膜炎症状,应及时就医。除了点眼药治疗外,应避免因眼痒而揉眼,用力揉眼不仅会加重眼痒的症状,还可造成角膜等其他部位的损伤,掩盖原有的病情,对于疾病的诊断是不利的。如眼痒难忍,可局部冷敷来减轻症状。 如何合理使用药物? 首先,如果合并全身性过敏,或者过敏严重的患者,比如荨麻疹,打喷嚏难以停止等等了没就需要口服抗过敏的药物比如左旋西替利嗪等 如果仅仅是眼部过敏,可以局部用药。目前有多重抗过敏滴眼液。逐级用药。1.可以先使用人工泪液,稀释眼表的过敏成分和炎症因子合并使用抗过敏滴眼液,比如依美斯汀,氮卓斯汀,奥洛他定等。2.如果仍然难以控制症状,可以使用低浓度激素,比如氟米龙,止痒效果很快,但是注意相关副作用,比如造成青光眼,白内障等。但是一般来说,只要不是长期,高频度使用,定期测复诊,及时调整用药,发生的概率很低。3.如果仍然不能控制,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比如环孢霉素A滴眼液,或者他克莫司滴眼液。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眼前漂浮不明物体,或斑点样,或丝状抽动,像云雾一般,随视线转移,虽然它们不是实体,但你也十分清楚,它不是幻觉所致。出现这种症状,你可能是得了“飞蚊症”,一种由玻璃体变性导致的眼病。 玻璃体是个什么鬼? 玻璃体是透明的凝胶体,主要由纤细的胶原结构和亲水的透明质酸和很少的玻璃体细胞组成。这种凝胶状液体,有点像小孩吃的透明果冻。球样玻璃体的容积约为4ml,构成眼内最大容积,起到支撑眼球、减震的作用。比如运动时,玻璃体确保前部的晶状体和后部的视网膜不乱晃。玻璃体是眼内屈光间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光作用。正常玻璃体能够抑制多种细胞的增生,维持玻璃体内环境的稳定。玻璃体本身无血管组织,周围由视网膜内界膜的基底层包裹周围,所以原发病变较少,主要继发于周围组织的病变。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也像皮肤一样衰老,内部出现液化,胶原纤维在液化的小池子里飘来飘去,这就是我们的“飞蚊症”。 如果得了“飞蚊症”,要怎么办呢? 大多数情况下,飞蚊症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老化现象。高度近视会加速这个过程,使飞蚊症提前出现。有些患者两眼都有“飞蚊”现象,且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现象并没有加重或产生变化,飞蚊位置也相对固定,这可能是良性的飞蚊症;而有些患者这种“飞蚊”现象是突然发生,而且只是单侧眼睛,蚊子飞舞的方向又不定,有黑影遮住视野,视力变差、视野缺损等,这可能伴有视网膜的病变。无论是哪种“飞蚊”症状,我们都建议找专业的眼科医生诊查。如果仅仅是生理性的改变,可以使用含有碘化物的滴眼液,如本院制剂利眼明、碘化钾滴眼液,或口服含碘的药物,如卵磷脂络合碘片。药物中的碘离子能激活玻璃体和晶状体的代谢,促进混浊的蛋白吸收。如果伴有视网膜的问题,则需要由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对于一些无法忍受飞蚊症困扰的患者,或者是一些病理性飞蚊症患者,可以通过玻璃体切除术治愈,但这种侵入性治疗造成的医源性视网膜破裂、白内障形成等并发症仍然令人担忧。近期有学者提出采用超乳前段玻切机来治疗飞蚊症,可能可以通过更小创伤的方式来解除飞蚊持续存在而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们的烦恼,目前正在做进一步研究中。 总之,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飞蚊症无需特别治疗,最重要的是自己调整,不要整天盯着黑影看,对这些“蚊子”视而不见,渐渐适应,绝大部分人是可以和黑影和平共处的,无须过于紧张;滴用含碘眼药水,或者口服一些含碘药片,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及良好的用眼习惯,可以辅助控制病情进展。但是玻璃体变性有引起视网膜脱落的风险,因为玻璃体液化变性塌陷,玻璃体变形后会牵拉覆盖在玻璃体上的视网膜脱离,从而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因此,飞蚊症患者每年做个眼睛体检很有必要。而出现下列情况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1)突然出现的,飞蚊特别多,密密麻麻;(2)以前的飞蚊突然增多;(3)伴有闪光感;(4)外伤后出现的;(5)视力下降的。这些应由眼底医生检查下眼底,针对病因治疗。 主要参考资料: 葛坚,王宁利,眼科学[M].第三版.北京院人民卫生出版社 Mamou J et al.Ultrasound -basedquantification of vitreous?floaters? correlates with contrast sensitivity andquality of life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5,56(3):1611-1617. Lam, Dennis S. C.et al.Two-Port Pars PlanaAnterior and Central Core Vitrectomy (Lam Floaterectomy) in Combination With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Under Topical Anesthesiafor Patients with Cataract and Significant Floaters: Results of the First 50Consecutive Case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Asia-Pac J Ophthalmol2017;1:33–36 Marie-José Tassignon, et al. SubjectiveGrading of Subclinical Vitreous Floaters. Asia Pac J Ophthalmol 2016;5: 104–109 Ann-Marie Raphail, et al.ClassroomDemonstration of the Visual Effects of Eye Diseases.The Journal ofUndergraduate Neuroscience Education (JUNE), Spring 2014, 12(2):A150-A153 Priya Sharma,et al.Flashes and Floaters.PrimCare Clin Office Pract 42 (2015) 425–435 Shyalle Kahawita, et al.Flashes andfloaters:A practical approach to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REPRINTED FROM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2014,43(4): 201-203 Rebecca Milston, MOptom, et al.Vitreousfloaters: Etiology, diagnostics, and managementsurvey of ophthalmology 61 (2016)211-227
文章来源:陈伟蓉, 陈卉, 林浩添.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现状及展望[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7,20(1):1-6.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可治性盲的首位病因。随着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良、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临床上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成功的手术只是视功能恢复的第一步。建立专业化的小儿眼科治疗体系,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掌握先天性白内障针对性的手术技巧,进行系统规范的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及双眼视功能训练,对于先天性白内障的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治疗;视功能 全 文 儿童盲是世界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盲童150 万,其中约75%生活在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1-3]。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盲的主要原因,约占盲童总数的10%~38%[4]。 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急缓、严重程度、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的个体差异巨大,且婴幼儿具有独特的解剖和生理特征,因此国际眼科界对白内障患儿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等问题未能形成共识。同时,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效果对于患儿及其家庭和社会都有巨大的意义,但由于缺乏基于大样本、长期、规范的临床研究所得的循证医学数据,先天性白内障的规范化诊治一直是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国际性难题。笔者拟对先天性白内障诊疗的关键问题和当前已取得的进展进行讨论。 1 建立专业化的小儿眼病治疗体系是首要任务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盲的重要病因,如能早期发现、规范诊治,大部分白内障引起的儿童盲是可以避免的。然而目前我国仍缺乏专业的小儿眼科治疗体系,许多基层医院接诊医师多为普通白内障医师,检查设备多数采用适合成人的仪器设备,并且采取的检查方法儿童多难以配合。婴幼儿眼部解剖结构和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诊疗流程和手术方法有别于成年人,且难度大,按照成年人的诊疗流程无法完成手术前后的评估和随访。因此,我国儿童盲防治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专业化的小儿眼科医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性青光眼等不同的儿童致盲疾病,对小儿眼科医师队伍进行必要的细分、专业知识学习和特殊手术技巧的掌握,让最专业的队伍在规范化流程下进行小儿眼病的诊治,以期全面提升儿童盲和低视力的防治水平。此外,婴幼儿由于配合度较差,应选用适于儿童眼部结构及视功能的检查设备,如图形视力表或遥控灯视力柜测量视力,笔式眼压计测量眼压,麻醉下背带辅助或眼科检查床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照相,手持式眼底照相机检查眼底等;对于哭闹不配合的小龄患儿,可以口服10%水合氯醛(0.6~0.8 ml/kg)和(或)使用右美托咪定(2 μg/kg)滴鼻的方法使小儿镇静[5,6]。为了提高患儿随访复诊率,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实时通信技术,如中山眼科中心研发的患儿预约复查和提醒智能手机软件平台,保证患儿能够在规范化流程中接受诊治和随访[7]。 2 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 2.1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先天性白内障可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而决定是否手术的关键要素在于晶状体的混浊程度、混浊部位及眼部情况。我们亦根据晶状体的混浊部位提出了先天性白内障的分类体系:包括全白内障、前部白内障、中部白内障及后部白内障[8]。同时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智能平台”,模拟人脑,对大量的先天性白内障图片进行深度学习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诊断和治疗[9]。理论上晶状体混浊位置越靠近视轴、程度越致密,对视力的影响就越大。Zetterstrom等[10]在文献中推荐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适应证为:致密白内障;位于视轴中央直径大于3 mm的明显混浊;影响医生检查眼底的混浊;合并斜视;合并眼球震颤;不能固视。 2.2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对于眼球处在活跃生长发育期的小儿来说,白内障的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关键问题,在眼科界长期存在争议,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Hubel和Wiesel等[11]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小儿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以及由白内障引起的形觉剥夺性弱视均发生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可伴有外侧膝状体解剖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和大脑视皮质对视觉刺激的反应降低。因此,客观上需要尽早进行白内障摘除,恢复屈光介质透明性以建立正常视功能。然而,婴幼儿眼部结构仍处于发育阶段,血房水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手术易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和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12]。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报道了手术年龄为3 个月的白内障患儿中17%(80/470)的眼手术后发现青光眼,中位发病时间为术后4.3 年,手术年龄较小、角膜直径小及永存胚胎血管(Persistent fetal vasculature,PFV)均是发生青光眼的危险因素[13]。此外,摘除晶状体后丧失调节能力,增加了弱视的风险。为了避免和减少并发症,应该推迟手术时间。对此,眼科医生往往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来作出决定。 对于单眼受累的足月患儿,视觉发育潜伏期约为生后6 周,在出生6 周内进行手术干预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视觉发育系统的形觉剥夺[14,15]。考虑到过早手术可增加患儿术后继发青光眼的风险,对于单眼致密性白内障患儿,可以在4~6 周时手术。这样既避开了风险最高的出生后第1 个月,又可以在敏感期到来之前有效地解除形觉剥夺。而对于双眼受累的患儿,目前尚未有研究确定其潜伏期,国外Lambert等[16]的研究显示,对于双眼致密性白内障患儿在生后10周以内手术效果最好。 3 掌握先天性白内障针对性的手术技巧 3.1 切口的选择 小儿眼球壁薄,对切口的选择和构筑有重要影响。对于小龄患儿,因其眼球壁非常薄、后房压力高,多主张采用改良巩膜隧道双平面切口,以利用巩膜的张力、切口后唇的活瓣以及眼内压作用加强切口的自闭性,以减少术后切口的渗漏和术源性散光的产生。虽然透明角膜切口具有操作简单且出血少等优点,但仅适用于10 岁以上眼球壁发育较好的患儿。 3.2 术中黏弹剂的合理应用 小儿眼球小,前房浅,操作空间狭窄,导致了眼内手术操作极易损伤角膜内皮和虹膜。术中要充分使用黏弹剂保护角膜内皮等眼内组织,形成良好的手术操作空间,手术结束前要尽可能清除眼内黏弹剂,可有效降低术后角膜水肿和高眼压的发生率。 3.3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预防 小儿生长发育旺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活跃,PCO发生率极高,几乎达到100%。传统的针对性手术策略是在晶状体囊袋做5~6 mm的前囊撕囊口,尽量彻底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再做3 mm左右的后囊膜撕囊口,同时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CO和虹膜后粘连等的发生率[17]。中山眼科中心开展的一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发现,手术时制作直径为4.0~5.0 mm大小前囊中央撕囊口的患儿,其PCO和视轴区混浊的发生率较其他前囊口直径的患儿低,可为二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创造更好的囊袋条件[18]。此外还可以使用撕囊镊或撕囊针进行手法连续环形撕囊,也有用玻璃体切割头咬切后囊膜[19]及射频透热后囊膜切开[20]或飞秒激光撕囊[21]等作为补充方法。 3.4 新方法的应用 中山眼科中心Liu等[22]针对2 岁以下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创建了一种新的超微创手术方式,仅通过周边前囊膜一个1.0~1.5 mm大小的撕囊口,抽吸清除混浊的皮质,尽量保存囊膜下的晶状体细胞。患儿术后可由内源性干细胞再生出透明的晶状体,且接受新的超微创手术方式的患儿PCO发生率显著低于所有的传统手术方式。 3.5 囊袋的保护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接受传统的一期手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活跃导致前后囊膜撕囊口粘连闭合,形成囊袋环“甜甜圈”(Soemmering环)。小儿眼科医师可以采用电热射频技术打开“甜甜圈”,重新形成囊袋空间,使二期IOL也能植入囊袋内,重建更符合生理要求的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20]。 4 IOL植入时机及IOL度数的选择尚存争议 4.1 IOL植入时机 随着眼科显微技术的发展,IOL植入术在婴儿白内障手术中应用越来越多,植入年龄也越来越小,但由于婴幼儿眼球呈动态发育阶段,角膜、前房深度及眼轴的发育会导致屈光的改变,而IOL屈光力恒定,学术界对植入IOL的适宜年龄仍存在争议。国外有学者认为1 岁以上的婴幼儿,一期植入IOL是安全的[10],但也有学者认为2 岁后植入IOL比较合适[23]。 正如美国婴儿无晶状体眼治疗研究(Infant Aphakia Treatment Study,IATS)[24]和英国2 岁以下儿童IOL队列研究(The IOL under 2 Cohort Study,IOL under 2)[25]中提到的,6个月内植入IOL的患儿视力并没有好于配戴接触镜组,同时并发症和需要再次手术的概率明显增加。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视轴混浊,最常见的再次手术是清除视轴混浊。其原因可能是无晶状体眼患者前后晶状体囊的融合可阻止晶状体物质从Sommering环延伸到视轴,而在IOL植入患者,IOL的存在阻止前后囊融合,使晶状体细胞迁移并进入视轴区。 目前,国内缺乏大样本关于婴幼儿白内障随机对照试验(Ro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数据,鉴于2 岁前患儿眼轴呈对数增长[26,27],且晶状体囊袋较小,一般推荐2 岁后植入IOL。但对于眼球发育迟缓、小眼球的患儿应适当推迟IOL植入时间。 4.2 IOL度数的选择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IOL度数的计算及选择上亦与成人不同。 4.2.1 计算公式的选择 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明哪种IOL计算公式更适应于先天性白内障,从理论上来讲,由于小儿的眼轴普遍较短,眼前段的解剖也有别于成年人,这些因素会影响IOL在眼内最终位置的测算,从而导致IOL度数计算结果的误差,因此,第一或第二代计算公式如SRK-Ⅱ公式,不适合用于先天性白内障的IOL度数计算,我们更倾向于现代理论公式如Hoffer Q或最新的计算公式如Holladay Ⅱ。 Cooke[28]比较了SRK-Ⅱ公式、SRK-T公式、Holladay公式及Hoffer Q公式在小儿IOL植入术中的预测准确性,术后2 个月的结果表明,这4 个公式的准确性无显著性差异,在眼轴短于22 mm组中,Hoffer Q公式略好些,SRK-Ⅱ公式略差些,但也无显著性差异。 4.2.2 IOL度数的选择 由于婴幼儿眼球发育十分迅速,其屈光度也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人眼在生后第一年通常会经历3~4 mm的眼轴增长,同时,角膜和晶状体变平,导致相对稳定的屈光状态。 婴幼儿白内障手术眼轴增长引起的近视度数增长不能完全被角膜扁平化所抵消,导致屈光度向近视方向发展,这种现象称为近视漂移。Gordon和Donzis[29]的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越小眼轴增长越快,18~24月龄之前眼轴增长速度最大。Enyedi等[30]报道3~12 岁儿童的眼轴增长速度已经减小:2~6 岁为-1.5 D,6~8 岁为-1.8 D,大于8 岁为-0.38 D。同时,白内障患儿的眼轴增长远大于正常眼,并且年龄越小速度越大,个体差异也越大[31]。正是近视漂移及个体化差异的存在,进一步增加了IOL度数选择的难度,目前的主流观点倾向于IOL植入术后早期保留低度及中度的远视,随着年龄增长所保留的远视屈光度数将逐渐减少。 Dahan和Drusedau等[32]指出儿童植入IOL时的年龄越小,向成年发展时屈光度数变化越大,为了减少IOL置换率,建议用成人的角膜曲率计算IOL度数。婴儿IOL度数应为无晶状体眼时屈光度的80%,幼儿IOL度数应为无晶状体眼时屈光度的90%。按照这种算法,植入IOL后,婴幼儿的屈光状态往往为远视,但成年时会逐渐转为正视或轻度近视,因此建议根据不同眼轴长度选择IOL度数,分别是:21 mm 眼轴选择22 D IOL,20 mm眼轴选择24 D IOL,19 mm眼轴选择26 D IOL,18 mm眼轴选择27 D IOL,17 mm 28 D IOL。Flitcroft等[33]主张类似的IOL度数选择方法:4~8 周婴儿术后屈光状态预留+6 D,1~4 岁幼儿预留+3 D,5~12 岁儿童预留+1 D。 鉴于上文所述近视漂移与年龄的密切相关性,多位学者根据患儿年龄制定术后目标屈光状态。Hutchinson等[34]主张3~9 岁儿童应欠矫l D。姚瞻等[35]建议双眼白内障患者IOL植入时屈光度的选择为:2~3岁术后早期屈光状态预留为+1.0~+2.0 D,4~5岁为+1.0 D,6~7岁为0 D左右,8岁以上为-1 D左右;同时要根据患儿眼轴的发育情况做适当调整。Wilson等[36]提出了儿童白内障IOL植入度数参考方案(见表1):1~8 岁术后目标屈光状态根据年龄划分较上述更细致,残留欠矫度数通过眼镜矫正,8 岁以后配戴双焦眼镜便于阅读使用。对于需早期手术并植入IOL的患儿,VanderVeen等[37]在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建议植入IOL后的预留度数为:4~7周预留+8 D,8~28周预留+6 D。 在患儿术后目标屈光状态的选择上,我中心主要采用Wilson等医生提出的方案,同时根据患儿的眼轴、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的发育情况做相应的调整,若患儿的眼轴较同年龄段儿童的眼轴长,则需减少相应的预留度数,但二者间具体的关系需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总之,理想的IOL度数应该是植入后幼年时能有效地防止弱视的发生发展,并在眼球发育成熟后残留尽量小的屈光不正。手术医生术前应结合白内障患儿各个年龄时期眼球发育的不同特点、近视漂移的不同情况、是否存在弱视及其严重程度、患儿及其父母的不同需要及依从性、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等来综合考虑IOL度数,且术后需积极进行弱视治疗,才能使患儿获得良好的视功能。 4.2.3 IOL材料及类型的选择 在IOL材料的选择上,各种材料都有其优缺点。2007 年美国斜视及儿童眼科协会对全美儿童眼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临床上适用于小儿眼睛的IOL类型。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上对小儿眼常规施行囊袋内植入IOL,此时可选一片式、软性材质的后房型IOL,如疏水性或亲水性丙烯酸酯,但不适宜选用硅凝胶IOL;若需将IOL植入睫状沟或行巩膜缝线固定,则宜选择三片式、软性材质的后房型IOL。此外,不宜在儿童眼中植入前房型IOL。该研究还指出,儿童眼轴长度在18 岁之前仍有可能发生变化,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会明显削弱多焦点IOL的作用,并有可能加剧弱视的形成,因此不推荐在小儿眼中植入多焦点IOL。 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关于IOL的基础理论、制造技术和临床实践,都在飞速发展。针对儿童眼解剖功能特点设计的新型IOL也已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尽管到目前为止,小儿专用的IOL尚未批准进入临床应用,但已有部分处于研发阶段的IOL为这一领域带来了希望。如多组分IOL,机械可调、重复可调节的IOL,以及无创性调节的IOL(如磁性可调IOL,带无线控制的液晶IOL,飞秒或双光子调节的IOL等)[38]。 5 术后视功能重建是关键 术后视功能重建是使患儿最终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另一重要环节,往往容易被忽略。视功能重建主要包括术后屈光不正的矫正、防治弱视、恢复融合功能和立体视觉等多种措施,从而最大程度改善患儿视功能的预后。 目前矫正小儿晶状体手术后屈光不正的方法主要有配戴框架眼镜、配戴角膜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等,是术后视功能重建的基础。角膜接触镜视觉质量好,对物像放大缩小率低,尤其对单侧无晶状体眼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发达国家硅胶角膜接触镜是无晶状体眼最常用的软性角膜接触镜,但在中国尚未引进;目前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因其高透氧性,可定制性成为比较理想的选择。来自婴儿无晶状体治疗研究(IATS)的4.5 年结果报告,一期植入IOL及使用角膜接触镜矫正2 种治疗方式的视力结果在统计学上没有差异,然而角膜接触镜组视力> 20/32 者所占比例是IOL组2 倍以上[39]。此外,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 年角膜散光较IOL组显著减少[40]。对立体视觉的评估发现5%的患者至少有1 种立体视觉测试(Stereotest测试,Randot测试或Titmus测试)有阳性反应,且2 个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1]。 弱视治疗是视功能恢复的关键,应在白内障术后尽早开始。临床上实施弱视治疗有多种方案,应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合理选择。目前弱视的治疗除屈光矫正外还包括遮盖和压抑治疗、物理治疗、视觉训练、药物治疗、经颅微刺激方法、针灸疗法等。①遮盖治疗:对于单侧性先天性白内障,遮盖治疗至关重要。婴儿无晶状体治疗研究(IATS)治疗规定,所有参加研究的儿童应该每天遮眼1 h直到8 月龄,之后每天遮盖50%的清醒时间或全天的清醒时间直到5 岁。实验结果显示更好的视觉效果与更大量的遮盖相关,但是并无证据显示视力较好的儿童有更好的立体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一定时间的单眼遮盖是必要的,以达到良好的术后视力,但这个阈值每个孩子可能会有所不同。IATS的研究表明,采用出生后第1年每天遮盖4 h,1~3岁,每天3 h,4 岁后,每天2 h的方案可能会使单侧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孩子同时达到良好的视力和立体视觉[42]。②物理治疗:传统的弱视物理治疗包括红光闪烁刺激、后像刺激、光刷刺激、光栅刺激等。这几种刺激模式均可以改善注视功能,提高黄斑区锥细胞的感知功能和能力,对固视功能差、黄斑细胞发育不良的先天性白内障弱视有一定的效果。③视觉训练:在遮盖和屈光矫正的基础上,增加例如精细目力训练,红绿眼镜的抗抑制训练、扫视功能训练、融合功能训练等,可以加强弱视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效率,大大缩短弱视的治疗周期。④其他方法:近年来也有应用一些神经递质类的兴奋性药物来进行弱视的辅助治疗,如左旋多巴的应用。此外随着对弱视的视皮层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有学者开始采用在感知(听觉等)和神经科学领域应用过的皮层刺激手段来进行弱视的治疗,例如广泛应用运动神经功能康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等[43]。 总之,在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治上,熟知婴幼儿眼部发育的特点,把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对于预防形觉剥夺性弱视和促进双眼视觉的恢复非常关键,而弱视治疗、术后并发症处理、长期随访是先天性白内障治疗必不可少的环节。
下泪小管断裂伤多见,需及时进行吻合断端,否则致永久性溢泪。我们在显微镜下直视下或用探针引导下寻找泪小管的泪囊侧断端的方法,行泪小管断裂吻合120例(120眼),经追踪观察6mo—2a远期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我科2004/4--2008/2共收治下泪小管断裂120例(120眼)。均为单眼。其中男92例,女28例;右眼63例,左眼57例;年龄28—74岁(平均48岁)。其中车祸伤64例,拳(或脚)击伤28例,铁器或木条挂伤13例,摔伤8例,刀砍伤7例,受伤时间30min—24h,均为新鲜外伤。泪小管断裂伤口距下泪小点距离<5mm60例,5—7mm的34例,>7mm26例。1.2方法:常规行术眼伤口清洁消毒,铺无菌巾单,暴露术野。2%利多卡因注射液行筛前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寻找泪小管的两断端。主要为泪囊侧断端的寻找:先测量泪小管断端距下泪小点的距离,若距离在5—7mm以下,泪囊侧断端多在泪阜附近,查找容易;若其距离在5—7mm以上,断端多在内眦韧带下方附近,寻找较难。在上泪小点引入探针至泪总管或上泪小管与泪囊连接处,在探针顶端附近查找断端,变得相对容易,然后用带钢丝的硬膜外导管依次进入泪小管断端泪囊侧--泪总管--泪囊--鼻泪管--下鼻道,导管的另一端顺泪小管断裂的远侧端出下泪小点。用5-0丝线间断对位,缝合睑结膜面伤口并预置缝线,用3-0丝线间断对位,由远至近,缝合泪小管周围的肌肉组织,最后缝合皮肤。鼻镜下证实义管在下鼻道的鼻泪管开口处出来,并引出鼻腔与下睑侧义管端端固定形成环形,胶布粘帖在面颊部。术后全身、局部使用抗生素3—5天,7天拆皮肤缝线,10—15天拆内眦部睑结膜缝线,10天后每日一次活动义管,3月拔管。2.结果疗效制定 一般义管拔除后冲洗泪道通畅无流泪者为治愈,冲洗试验通畅但主观感觉有溢泪症状为改善,冲洗不通畅并伴有溢泪症状为不变【1】。120例病人经6mo—2a随访,治愈112例(93.33%),改善7例(5.83%),不变1例(0.83%),无睑内外翻、泪小管撕裂等。3.讨论泪小管为泪液导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断裂后未予吻合会导致严重溢泪症状,下泪小管占泪液导流功能的75%【2】,吻合断裂的下泪小管更显重要。我们对120例(眼)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分析,体会如下:①修复泪小管断裂的关键在于寻找泪囊侧泪小管断端.断裂距下泪小点5—7mm以内,眼轮匝肌牵拉轻,泪小管回退不明显,显微镜下直视下断端较易找到。直视下泪小管断端的管壁光滑,呈色泽较淡的环形,与周围组织有所区别【3】。也证实了断端距下泪点小于5mm,则在泪阜下缘1—2mm处可找到;若在5—7mm间则在泪阜下缘1/2处;超过7mm断端大多在内眦韧带的下方附近【4】。泪小管断裂距下泪小点大于6mm,泪小管走行位置较深,则直视法不易找到断端【5】。我们根据泪小管的解剖特点:上下泪小管到达泪囊前多先汇合成泪总管后再进入泪囊【6】,通过上泪小管找到泪总管位置后再找下泪小管泪囊侧断端。先用探针从上泪小点进入上泪小管到达泪总管(或到达上泪小管与泪囊连接处),在探针顶端附近查找,缩小了查找范围,顺肌纤维走行很快找到。在泪小管断裂距下泪小点7mm以上的26例眼中均顺利快速找到泪囊侧断端。泪囊侧断端的寻找方法较多【7】,我们以前试用过注水或染料方法,仅对个别有效;利用猪尾针方法,易形成假道;泪囊切开法又形成了二次创伤,且操作时间长。我们采用显微镜下直视下或探针引导下均找到泪囊侧断端。②泪小管的吻合:术中泪小管断端不缝合。我们术中重点强调泪小管周围肌肉的对位端端吻合,吻合时由远到近缝合肌层,减少泪小管周围肌肉张力。泪小管管壁薄,内衬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富有弹性纤维,管径约0.3-0.5mm,可扩大3倍【8】,因此能植入1mm外径的硬膜外导管。在管内有硬膜外导管支撑下,泪小管弹性纤维保持一定张力,可避免断端管壁的内卷。管周围又有严密对位的肌层缝合,保证了泪小管断裂端的无张力对位接合,使泪小管上皮沿管壁爬行再生修复。对泪小管周围的轮匝肌力求对位准确,严密,不过度牵拉,泪小管周围肌肉拉力平衡,使泪小管不产生扭曲。紧邻泪小管断端的轮匝肌也应缝合,保持泪小管断端对合良好,无挤压,也无脱离。③泪道支撑物的选择及固定方法:我们选择硬膜外导管,它由聚乙烯制成,它的管壁及硬度适中,有柔韧性,能适应泪道的生理弯曲,管身有刻度便于把握插入深度,带钢丝内芯,头端是盲端、圆端,侧方开口,能直接插入泪道,并可注水确认管的位置是否正确。根据下泪小管长约10mm及泪囊长约12mm,在义管进入泪道15mm左右时,经义管内注水并询问鼻咽部是否有水,有水则确认义管在泪囊腔内,义管继续插入鼻泪管。鼻镜或鼻内窥镜下证实义管在下鼻道鼻泪管的开口处出来后,引出鼻腔。防止义管在泪囊、鼻泪管、鼻黏膜下假道形成。义管环胶布粘贴固定于面颊部,使下泪小点紧贴眼球,并与泪小管走行方向一致,不对泪小管产生慢性钝力切割作用,避免了泪小点及远端泪小管的豁开【9】。④内眦部皮肤及粘膜缝合:断端靠近内眦部的伤口较深,内眦部皮肤及粘膜面不易缝合。我们在肌肉缝合前先解剖对位预置缝线,在肌层缝合后再结扎粘膜预置缝线,克服粘膜面缝合时暴露不清、对位不准、不易缝合的难题,避免了泪小点的内翻或外翻。⑤术后处理:10—15天后活动义管,防止粘连及减少或对抗吻合口疤痕形成致其狭窄。3月拔管,过早拔管可出现吻合口瘢痕收缩致狭窄,留置时间过长会因异物刺激致伤口内肉芽增生而影响手术效果,术后3月时,吻合口已完全愈合,瘢痕稳定,拔管后不会因瘢痕挛缩使泪小管狭窄或闭塞【10】。120例病人经6mo—2a随访,改善的7例吻合口轻度狭窄或及泪泵【11】功能降低所致。因拔管过早(2w)泪小管扭曲未愈1例。本方法手术操作简便,减少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手术的时间,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保证了Ⅰ期手术的成功率,因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袁医生的点评: 葡萄膜炎的临床诊治主要是 1、避免漏诊,临床上首诊为结膜炎的不在少数 2、规范化治疗,减少复发 3、特殊类型,需风湿免疫科全套检查 4、青睫综合征、急性视网膜坏死、眼内淋巴瘤、病毒或寄生虫性眼底病变等临床类似于葡萄膜炎,容易延误诊断,走弯路,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5、关注局部和全身药物的副作用 本文虽然专业,内容复杂,但对所有患者,特别是多次反复的老患者非常有必要了解,需要提醒的是所有诊治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完成。 郑曰忠教授: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 原创 2016-11-07 国际眼科时讯 葡萄膜炎是全球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而药物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目标 葡萄膜炎药物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抗炎镇痛预防并发症、散瞳防止后粘连以及保护视力。临床上葡萄膜炎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睫状肌麻痹剂以及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用药途径和原则 糖皮质激素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治疗的一线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的作用。短效的糖皮质激素有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的有强的松和甲强龙;长效的有地塞米松和曲安奈德。临床上中效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较多。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途径有很多,包括滴眼、眼周注射、玻璃体腔注射、口服以及静脉给药。对于眼前部炎症及黄斑囊样水肿(CME)的治疗,建议局部滴眼;对于伴有后部炎症、CME的患者,可以采取眼周注射或玻璃体腔注射给药。对于双眼炎症、滴眼副作用明显者可口服给药,一些重症炎症或出现视网膜浆液性脱离的患者,则可考虑短期静脉注射给药 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 局部糖皮质激素滴眼的原则是早期、足量、持久,依据房水细胞数变化调整用药频次。研究显示1%醋酸泼尼松龙房水中峰浓度最高且维持时间长,抗炎效力好,升高眼压风险相对不高,是推荐的局部用药。 不同的激素滴眼液的房水浓度 糖皮质激素局部应用存在一些副作用值得警惕,包括眼压升高、角膜上皮毒性、角膜伤口愈合迟缓、晶状体后囊膜混浊、诱发单疱病毒感染等。其中激素性青光眼尤为值得注意,开角型青光眼、高度近视、糖尿病、年龄偏小等是激素性青光眼的易感因素。升高眼压的幅度上,地塞米松高于泼尼松龙,氟米龙相对最小。研究显示地塞米松qid连续使用4周,30%受试者眼压中度升高至21~30 mm Hg,约5%可升高至30 mm Hg以上。局部激素应用约2周时出现眼压升高的峰值,此时应注意监测眼压 局部应用激素的眼压变化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 部分葡萄膜炎患者需要全身应用激素,一般口服为主,可选用强的松,重症患者可静脉滴注甲强龙。全身应用推荐的起始用量是1 mg/kg,维持剂量为10 mg,递减计划及维持时间因人、因病而异,国外文献也有一些参考推荐,应用原则是尽早、足量、持久。 全身应用激素的递减计划推荐 长期大量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消化道溃疡、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诱发精神病等全身副作用,也可能会诱发多发性中浆等眼部疾病。因此在用药之前应详细告知患者上述风险,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避免医患纠纷。 免疫抑制剂 葡萄膜炎的治疗中,免疫抑制剂的绝对适应证包括常规激素疗效差或副作用严重者、不能耐受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反复发作的慢性葡萄膜炎(特别是中后部葡萄膜炎)、Behcet病性葡萄膜炎、复发性Vogt-小柳原田病、交感性眼炎。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T细胞抑制剂(如环孢素、他克莫司)、抗代谢药(如硫唑嘌呤、氨甲喋呤、麦考酚酸酯)、烷化剂(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还有其他如秋水仙碱、沙利度胺以及中药如雷公藤多甙等。其中T细胞抑制剂最常用。 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适用于不能耐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对常规免疫抑制治疗不敏感且反复发作的患者。常用的生物制剂有抗肿瘤坏死因子如英夫利昔、依那西普等,可应用于顽固性葡萄膜炎、JIA相关葡萄膜炎以及Behcet病等。干扰素-α也可作为二线用药,联合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用于一些顽固性葡萄膜炎的治疗。生物制剂费用昂贵,应合理选用,并在治疗中注意其副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睫状肌麻痹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葡萄膜炎的治疗中多为辅助或预防用药,抗炎的同时可以预防CME的发生。 睫状肌麻痹剂是葡萄膜炎治疗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可以抑制虹膜运动减轻疼痛、预防或治疗后粘连防止瞳孔阻滞、稳定血房水屏障减少渗出。散瞳治疗用药不是千篇一律,轻度炎症时可选用托品卡胺,重度炎症应选用阿托品,必要时可使用复方散瞳剂。 治疗中常见问题 不规范的葡萄膜炎治疗在临床中非常常见,比如结膜下注射过多、用药剂量不够、用药不规则、滥用抗生素等。一些疾病也存在过度治疗现象,比如Fuchs综合征采取激进的全身用药,或青睫综合征盲目采取手术等。一些葡萄膜炎的治疗中忽视了激素性青光眼的监测,另外,睫状肌麻痹剂使用不当也值得重视。并发性白内障采取手术干预时,需炎症稳定3月以上,并注意围手术期的抗炎治疗。免疫抑制剂由于临床应用经验的缺乏,在临床葡萄膜炎的治疗中没有得到合理及时的应用,也需要大家关注。 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糖皮质激素仍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一线药物,但鉴于其副作用和有时单一药物疗效欠佳的情况,常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临床中应根据不同葡萄膜炎的特点,合理选用敏感制剂,并密切观察疗效和安全性,随时调整用量。药物治疗葡萄膜炎时应权衡利弊,在最低费用且安全性最佳的情况下实现炎症的长期控制。 答疑解惑 QBehcet病是先用激素,激素控制不佳时才选用免疫抑制剂?还是一经确诊就直接应用免疫抑制剂? 郑曰忠教授:Behcet病在临床治疗中确实比较棘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建议一经确诊后立即应用免疫抑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Q复方散瞳剂含有肾上腺素,对葡萄膜炎的炎症控制是否有影响? 郑曰忠教授:复发散瞳剂含有肾上腺素,可以增加瞳孔散大幅度,对炎症本身控制一般无影响。 Q葡萄膜炎炎症难以控制,在全身应用激素时,局部激素是否应该停用? 郑曰忠教授:全身应用激素时,局部激素是否停用应视眼前节炎症程度而定,并非直接停用。 Q口服激素相比局部激素点眼,对眼压的影响是怎样的? 郑曰忠教授:激素局部用药相比全身用药更容易升高眼压。 Q眼前节炎症不明显的后部葡萄膜炎,是否有必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 郑曰忠教授:眼前节炎症不明显时,无需使用睫状肌麻痹剂。 Q葡萄膜炎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激素治疗的适应证是怎样的?玻璃体腔注射给药和全身用药是否有先后顺序? 郑曰忠教授: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方式中玻璃体腔注射激素治疗临床中应用较少,前部葡萄膜炎一般局部激素点眼即可。对于一些较难控制的后部或全葡萄膜炎,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不奏效或者不能耐受全身药物治疗者,可以考虑玻璃体腔注射激素治疗。 但是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是有创性操作,一些顽固性葡萄膜炎可能需要多次频繁注射给药才能维持治疗浓度,大大增加眼内感染风险。 因此,临床中,应该全身用药在先,炎症不能控制或不能耐受全身药物治疗的难治性葡萄膜炎才考虑玻璃体腔注射治疗。 Q环孢素滴眼液和他克莫司滴眼液是否可以作为葡萄膜炎的局部抗炎用药? 郑曰忠教授:环孢素或他克莫司滴眼液眼部刺激症状较重,而且价格高昂,眼后部穿透性差,一般不作为葡萄膜炎局部用药首选。 Q葡萄膜炎应用激素后炎症好转,出现激素性高眼压,此时是停用激素改为免疫抑制剂,还是加用降眼压药物? 郑曰忠教授:首先我们需要分析治疗中眼压升高的原因,炎症本身和激素的应用都可能导致眼压的升高。如果明确为激素导致的眼压升高,应该先降低激素用量,同时加用降眼压药物。如果是前葡萄膜炎此时一般无需应用免疫抑制剂,如果是后部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建议联合全身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继续治疗。
长话短说 1.不要直接给医生自己的或者其它医生的诊断。比如说,有些患者直接问,医生我得了结膜炎怎么治疗。这是没用的 2.描述自己的症状,越仔细越好。比如,眼红,眼痒,眼痛,视力下降,有没有加重,严重程度,是突然开始的,还是慢慢开始的,有没有眼部分泌物增加,有没有全身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3.用药情况。用的什么药,一天用几次,用了几天,是连续用,还是偶尔用。用了之后有没有加重或者好转 4.可以把之前的病历本或者住院医疗拍一下,这个只有患者和医生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不用担心资料泄露
从视物变小变暗说起经常会有患者来到诊室,跟医生讲,他一个眼突然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变小变暗,医生看了眼底后往往会给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这个诊断。患者马上会问,这么长的名字,这是个什么病啊?好吧,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是个什么病。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见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较多,易复发却有自限倾向。与精神紧张,交感兴奋,循环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有关。主要病理改变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部分闭塞,邻近血管扩张渗漏,局部压力增高,继而造成其上方的色素上皮损害,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甚至紧密联接破坏,渗漏的液体进入神经感觉视网膜下,造成局部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 突然出现的不同程度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小,并可伴有中央暗影。眼底检查:典型病例可见黄斑区1~3PD大小视网膜圆形隆起的盘状脱离,边缘反光可见。有时脱离区可伴有灰黄色小点或玻璃膜疣样改变。反复发作者眼底可见黄斑区广泛色素改变,伴有明显色素增殖或萎缩灶。 辅助检查:(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诊断中浆不可或缺的检查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类型。①点状扩张型,最常见,造影早期出现点状高荧光,缓慢扩大,范围局限,边界欠清晰。②烟囱型,色素上皮水平出现单个或多个渗漏点,随时间扩散,呈墨渍样扩散或渗漏向上延伸,形似烟囱喷出的烟雾。③弥漫型,较少见,造影早期出现数个高荧光灶,相互融合,渗出的荧光素钠积存于视网膜下,显示大片神经上皮脱离区域。(2)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典型表现为早期多发脉络膜高荧光灶,缓慢增大,后期不明显。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有利于区分弥漫型中浆和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者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检查可显示少量视网膜或RPE下积液,是诊断中浆病情变化的有效方法。OCT特征:浆液性色素上皮和神经感觉视网膜的脱离。 治疗原则? 由于中浆患者应用激素后可发生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所以中浆禁用激素。中浆患者应去除全身诱发病因,戒烟酒,勿过分劳累,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以及应用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等积极治疗措施。有激光治疗和光动力疗法。目前,半剂量的维替泊芬PDT治疗均安全有效。目前为止,中浆仍被认为是自限性疾病,3-6个月内不用任何治疗部分病例可自愈。少部分会复发。 本文系顾操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孩子近视,到底要不要戴眼镜?很多妈妈都听过这样的话“轻度近视先别戴眼镜,近视会加深的!”“戴上眼睛就摘不掉了,生活多不方便!”“戴了眼镜眼睛都变形了,千万别戴!”这些话真是听的人心里没底,导致很多妈妈都在配不配眼镜之间“煎熬”。为了让妈妈们放心,现在我们一个个来看看这些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1、戴了眼镜度数增加? 近视的增长与许多因素有关:长个子、用眼负担加重、不注意爱护眼睛或不懂得如何科学地使用眼睛等等。因此,近视的增长并不是由于戴眼镜引起的。 戴上眼镜摘不掉是因为戴上眼镜弥补了眼睛屈光方面的缺陷,使眼睛的屈光系统趋于正常,获得了清晰的视觉。而摘掉眼镜后,患者就缺少了应有的帮助,因此,不愿意摘掉眼镜。 眼睛变形了? 2.戴眼镜会引起眼睛变形? 这只是一种对比错觉,因为通过近视眼镜片看,患者的眼睛显得小了。看惯了戴镜时的眼睛形状,摘掉眼镜时就会感觉眼睛的样子变了。其实,合适的眼镜不会损害眼睛,大可不必担心。 戴眼镜会使眼睛突出?眼睛突出是由于近视的度数不断增长,眼轴增长而引起的,这与戴镜本身没有任何关系。相反,戴镜后由于大脑成像清晰了,反而能够抑制由于模糊像的刺激带来的近视增长,因此能够部分的延缓近视的过快增长。 很多近视的孩子调节力差,如果不戴眼镜,会使近视的孩子更少动用调节力。用进废退的原理,久而久之调节力更差,不仅会导致调节滞后加剧,近视进展快,还有可能引起外斜视。 因此,及时给近视的孩子配戴合适的眼镜,既消除了视力疲劳,又提高了视力,还能延缓近视加深程度。
答: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分支静脉和中央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预后较好,治疗主要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目前只有雷珠单抗或曲安奈德(副作用大一些)或联合激光治疗。目的是消除水肿,防止新生血管的产生。中央静脉阻塞治疗非常困难,因为病因不明,没有办法针对病因治疗,治疗的总体目标是:防止新生血管的产生,尤其是防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产生,因为一旦发展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预后就非常差了,严重者甚至摘眼球。中央静脉阻塞分:水肿型和缺血型。水肿型:目前主要的治疗办法是眼内注射抗VEGF(如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或阿柏西普)或激素类药物(如曲安奈德,傲迪适),一般不主张用静脉输液治疗,口服药物效果也不肯定,中药一般也起不了大的作用。密切观察,可以做OCT(4-6周一次)和荧光造影(一般3个月左右一次),一旦有缺血表现,就得做全视网膜激光光凝(一般激光2-3次)。缺血型: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反复的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严密观察,防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如果已经发生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则按后面介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处理原则进行处理。下图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下图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要特别强调的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治疗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如果阻塞严重,一般不能再通,少数可以形成侧枝循环,预后稍好,大部分预后不佳,视力大部分最终维持在0.1左右(可能刚治疗时视力还好于0.1)。治疗的主要目标,不是提高多少视力,而是:1.防止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造成玻璃体积血,增殖,视网膜脱离;2.防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对视功能是毁灭性的,而且眼压高疼痛难忍!得了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一定要有耐心,病程一般在一年以上,着急不了,配合医生,做好长期与疾病斗争准备,很多患者,还是可以保持有用的视力的!最近,美国艾尔建公司生产的傲迪适(Ozurdex)在中国上市了,它的适应证就是视网膜静脉阻塞,它的特点是维持时间延长,打一针可以维持2-3个月,缺点是少数病人眼压升高,但一般可以药物控制。Ozurdex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0.7 mg治疗:各种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治疗前,黄斑水肿明显,视力:0.2!同一个病人注射抗VEGF药物后一个月,黄斑水肿消失,视力:1.0。这个患者非常幸运,一次就治愈,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国人的预期寿命也得到延长。白内障作为一种老年性眼科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般来说,50-60岁人群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病率约为60%-70%,70岁以上约为80%。对生活观察比较细致的老年朋友可能会发现,某同事或邻居看东西逐渐模糊了,或者对于颜色的分辨没有以前那么精确了,在排除老视(俗称老花眼)、眼底疾病等眼科疾病后,很大可能是得了白内障。 为什么会得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作为影响老年人群视力第一位的眼科疾病,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年龄、饮酒、吸烟、居住环境(紫外线强度高的高原地区发病率高)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均有关系。并且,现如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由于这些电子产品均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辐射,因此推测:电子产品有可能促进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但还需要相关证据。 得了白内障的世界是怎样的? 人眼的结构非常精细复杂,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一台变焦照相机;而晶状体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在保证光线通过的同时,还负责将人们看到的世界准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类似照相机的底片)。 当晶状体由透明变为混浊时,白内障就发生了,这时不仅光线无法通过,物像也不能精确地聚焦在视网膜上。因此,白内障患者视物变得模糊,就像下图显示的一样,犹如眼前隔了一层磨砂玻璃。不仅如此,患者看远或看近也更加不清晰。 白内障只能手术,药物无法治愈 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各类号称能延缓甚至治愈白内障的药物产品,有口服药也有滴眼液,宣称“不开刀,不住院,防治白内障”,极大地迎合了老年朋友怕开刀、怕麻烦、不愿去医院的心理。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一类含有赖氨酸的药物,例如某明星代言的一款滴眼液。这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仅在动物身上显示有一定的疗效,但尚未在临床上得到证实。即使患者使用此类药物后主观感觉视力下降有所减缓,也不一定是药物的治疗效果,因为白内障从早期发展到成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有可能自然停留在某一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 迄今为止,白内障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改进,白内障手术已经成为成功率最高的手术之一。白内障手术相当于取出眼睛里坏掉的照相机镜头(混浊的晶状体),换上一个人工的镜头(透明的人工晶状体),从而使患者重新看清外面的世界;同时,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手术可以治疗白内障的同时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无需再戴眼镜;有些高端晶体还具有治疗散光、高度近视的作用。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白内障手术时间长则二三十分钟,短则五六分钟。 白内障什么时候手术最合适? 对于一般白内障患者来说,如果没有特别精细的视物需求,当视力下降到0.5以下即可考虑接受白内障手术。对于平常有读书看报、缝纫绣花习惯的患者,以及画家、书法家、老师、医生等职业的患者,建议当视力下降到影响工作和生活效率时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以免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