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医生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病人或者家属主诉疼痛明显,想要咨询治疗办法,当医生告知需要口服止痛药控制时,患者由于担心止痛药物的副作用或者害怕成瘾,又表示目前尚能忍受,实在忍不住再考虑药物止痛,甚至有人认为,癌痛是患者必须要承受的,肿瘤治好了自然就不痛了。或者以为疼痛治疗只是治标,只能改善症状,意义不大,抗肿瘤治疗才是治本。实际上,我们应该忍受这样的疼痛吗? 癌性疼痛又称癌痛,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症状,可以发生在任何期别。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其中有近30%的患者具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在疼痛患者中,因各种原因使50%-80%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对于患者而言,控制疼痛与控制肿瘤同样重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最好两者同步进行。因为只有把疼痛控制好,患者的状态才会好,才更有利于肿瘤的治疗。孙燕院士强调:“癌痛不仅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还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很多肿瘤晚期患者,经常因身体疼痛而最终失去求生意志,如何控制疼痛已经成为癌症治疗中的重要一环,甚至是癌症末期病人追求生命最后尊严的唯一要求。” 因此,我们不需要咬紧牙关忍受癌性疼痛,有疼痛就应该积极治疗,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但是,实际生活中,止痛药的使用存在很多误区,我们就这些误区给大家做简单等科普。 误区一:疼痛时吃药,不痛时候就不吃。 有些患者害怕药物的副作用,实在痛的厉害才会口服止痛药,但是疼痛缓解后就不再继续服药,事实上,这样服药是错误的,口服药物后,即使是疼痛完全缓解,也应该按照医嘱继续服药,这样可以达到最好的疗效,并且降低副作用,如果反复间断服药,会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反而容易成瘾,并会对该药物耐药,达不到止痛效果。当然,如果接受过治疗后,疼痛缓解效果较好,可以按医嘱适当减量或逐渐停药。 误区二:宁可忍受疼痛而不愿使用阿片类药物,害怕药物“上瘾”。 长时间的非医疗性用药称为药物滥用,药物滥用后可形成耐受性和依赖性。恶性肿瘤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属于药物滥用后的成瘾。并且用药剂量一般不会很大,只要用药合理,一般像吗啡等阿片类药物不会成瘾。 误区三:药物使用后仍有疼痛,立即换药。 初次用药必须掌握好剂量和用药时间,吗啡形成耐受后必须加大剂量才会达到初次用药的效果,不可轻易认为药物无效,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医生处方上的时间用药,才可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浓度。初次用药后,如果仍有剧烈疼痛,可以按医嘱临时增加即释型药物。 误区四:只有疼痛剧烈时才用镇痛药。 对于疼痛患者,及时、按时用药才会更加安全、有效,而且所需要的镇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另外,长期疼痛还会引起一系列病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因此出现疼痛不应拖延,应及时治疗。 通常,患者难以描述疼痛的程度,我们按照视觉模糊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如果评估大于4分,我们即建议实行疼痛控制治疗。 误区五:止痛药已经吃到最高级的还不能控制,没办法了。 事实上,即使疼痛药物使用到最高级别疼痛还是不能控制,还可以尝试其他办法,比如加大药物剂量,改变药物剂型,骨痛可行骨镇痛治疗、放疗等,还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治疗肿瘤减轻肿瘤的压迫等,当然,具体止痛办法还是需要咨询临床医生。 误区六:使用止痛药出现呕吐、便秘等症状,立即停药。 有些药物,比如阿片类药物,的确是有引起患者呕吐、便秘等症状,这种现象会有一个耐受过程,在药物初期,我们可以针对这些症状做一些对症处理,随着规则的用药过程,这些症状会逐步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出现症状时不建议立即停药。 总之,记住一句话:疼痛无需忍耐。 华东医院肿瘤微创治疗部真诚为您服务 门诊时间:周一~周五 上午08:00~11:30 下午13:30~17:00 地址:延安西路139号1楼华东医院肿瘤微创治疗部
染发已成为潮流人士追求时尚与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许多老年人也为了看起来更年轻选择染发掩盖岁月留下的痕迹。然而,围绕染发剂是否会致癌的讨论也一直未曾停歇。很多人似乎认为染发会使人致癌,但也抵挡不住美丽的诱惑,那到底染发会不会对我们的健康有影响?多年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研究染发剂中化学成分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染发剂中的某些成分(如芳香胺)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染发剂归类为“可能致癌物”,尤其是长期频繁使用的个体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芳香胺可在体内转化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其中对苯二胺(PPD)是最常见的永久性染发剂成分之一,已知对苯二胺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并被怀疑与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增加有关。那对苯二胺算致癌物吗?世界卫生组织(WHO)组织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曾基于证据强度不同,将致癌物分为4个等级。对苯二胺为第三类致癌物(现有证据无法分级的物质,动物和人群研究的致癌证据都不充分,或动物实验证据充分但人群研究明确无致癌作用,属于经过研究基本没有致癌危害的物质)。我国对染发剂中对苯二胺的含量是有限定的,不得高于6%,随着对对苯二胺危害的认识,有些国家已限定,不得高于2%。适宜染发的人群:成年人:成年人通常可以安全地使用染发剂,前提是遵循产品说明并进行必要的皮肤测试以避免过敏反应。健康状况良好者:没有皮肤病如湿疹或头皮屑严重的个体,可以考虑染发。应避免染发的人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由于激素变化及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增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建议避免使用染发剂。皮肤病患者:患有皮肤敏感、头皮病变或其他皮肤问题的个体,使用染发剂可能加剧症状。过敏体质人群:对染发剂成分过敏的人应彻底避免使用。有癌症家族史的人,应尽可能少染发。体质较差人群:年老体弱的免疫力低下者和各种疾病恢复期患者。1.进行皮肤测试:在染发前48小时内应进行皮肤过敏测试,避免严重的过敏反应。2.选择合适的产品:选择低刺激性、无铅及不含禁用化学物质的染发剂。3.正确使用: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包括佩戴手套、控制作用时间等。4.加强头皮保护:染发前后使用护发素或其他护理产品,以减少对头皮的刺激和伤害。5.定期检查:染发后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专业医生。 虽然染发剂的使用普遍安全,但关于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尤其是致癌性的担忧仍然存在。消费者应当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是否使用染发剂,并严格遵守使用指南,以一年不超过2次为宜,以确保健康和安全。
李叔是一位刚刚退休的上海大叔,他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喜欢与邻居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养生之道。然而,李叔最近却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自从退休后李叔的体重一直在不断增加,他觉得可能是因为生活习惯和以前不同,不像在工作时那么规律引起的。社区医生建议他注意饮食和锻炼,因为超重和肥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起初,李叔并没有在意,他认为自己只是“稍微胖了一点”,但身体还算健康。一天,李叔参加了街道组织的一次健康体检。医生在检查后告诉他,他的体重指数(BMI)已经达到了肥胖的标准。医生特别提醒李叔,肥胖不仅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李叔听后有些不解,便问医生:“体重和癌症有什么关系呢?”判断肥胖的一个综合指标是BMI,即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一般情况下,我国成年人身体质量指数在18.5至23.9kg/m2内属正常范围。低于18.5kg/m2表示体重过低高于23.9kg/m2表示超重或肥胖。医生耐心地向李叔解释道:“肥胖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肥胖会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尤其是胰岛素和雌激素的增加。这些激素可能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此外,肥胖还会导致慢性炎症,长期的炎症会损伤细胞,增加癌症的风险。另外,肥胖也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使得身体对抗癌细胞的能力下降。”1.体内激素变化:胰岛素和IGF-1:胖子体内的胰岛素和一种叫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物质会比较多。这两种东西有点像肥料,能让细胞快速生长,同时也让坏细胞(比如癌细胞)长得更快。雌激素:脂肪是雌激素的工厂,尤其是女性,身体里的脂肪越多,雌激素就越多。高雌激素可能让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更容易发生。2.慢性炎症:胖子身体里常常有一种持续的“低烧”,叫做慢性炎症。脂肪细胞会不断释放一些“信号弹”,这些信号弹会让身体的炎症反应一直存在。这种炎症会损伤细胞的DNA,让细胞变得不正常,甚至变成癌细胞。3.免疫系统变弱:肥胖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像打瞌睡一样,不能及时发现和消灭坏细胞。这样一来,癌细胞就有机会在体内生长和扩散。4.脂肪细胞的作用:脂肪不仅仅是储存能量的地方,它还会分泌很多东西。这些分泌物有些会帮助肿瘤生长,甚至让它们在身体里到处“旅游”。5.代谢问题:肥胖常常伴随着一些代谢问题,比如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这些问题会让身体环境变得有利于癌细胞生长。听了医生的话,李叔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加入了社区组织的减重计划。这个计划由医生、营养师和健身教练共同设计,帮助居民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来控制体重。1.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度身体活动(相当于快步走),将积极的身体活动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避免含糖饮料,限制摄入高能量的食物,限制果汁摄入,尽量少吃快餐。3.饮食要粗细搭配。粗是指粗粮、杂粮、粗纤维类食物。研究发现,饮食搭配以6分粗粮、4分细粮最适宜。从营养学上讲,与其单独吃玉米、小米、大豆,不如将它们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4.减少红肉摄入量。红肉是指牛肉、猪肉、羊肉,每天摄入量应少于90g,最好用鱼和家禽代替红肉,同时要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应选择恰当的植物油(如橄榄油等)。5.限制含酒精饮料。6.避免发霉的谷类、豆类及腌制品。另外高盐饮食会增加胃癌的患病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小于6g。7.限制煎炸烧焦食物,最好煮、蒸食物。8.晚餐应该以“少”为原则。吃饭“七分饱”,晚餐吃太多甚至以晚餐补早餐和中餐都是不科学的,尤其是在运动不足的情况下,吃多了易营养过剩,导致肥胖。李叔在减重计划中学到了很多健康知识。他每天坚持散步、慢跑,控制饮食中的糖分和脂肪摄入。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李叔的体重逐渐下降,他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更轻松,精力也更加充沛。几个月后,李叔再次进行了健康检查。这次,医生告诉他,他的体重指数已经回到了正常范围,并且多项健康指标也得到了改善。李叔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不仅减掉了多余的体重,还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了癌症的风险。但是最近李叔有个亲戚王姐不幸确诊了癌症,他又咨询了医生几个问题,想帮助王姐战胜癌症。肿瘤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营养虽然是细胞生长的基本需求,但并不是肿瘤生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肿瘤细胞的生长更依赖于异常的细胞信号通路和生长调控机制。癌症患者常常面临营养不良的问题,特别是在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的过程中。营养不良会导致体力下降,免疫功能减弱,增加感染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对许多癌症患者来说是必要的。冬虫夏草和灵芝孢子粉是传统中医药材,常被认为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如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和抗炎等。冬虫夏草和灵芝孢子粉虽含有某些有益成分,但它们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营养治疗需要全面的营养支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而这些是单一的补品所不能完全提供的。其有效剂量和长期效果也尚不明确。所以他们在某些方面对身体有益,但它们不能替代全面的营养治疗。目前市场上有许多营养品、保健品甚至所谓的“药品”都没有经过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检测和批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存在重大的隐患。因此,在使用任何非医生处方的药品或保健品之前,需要将该产品连同外包装一起送交医生确认。此外还要注意:仔细查看产品标签,有无完整的活性成份及剂量说明;阅读说明书,了解产品使用后的副反应表现,如有不适应,如皮疹、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等应该立即停药并联系医生。如果你也想像李叔一样了解更多关于体重和健康的知识,可以咨询医生或专业的营养师。他们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帮助你达到健康的体重,并预防疾病的发生。请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控的最好的“药方”。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它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抵御和攻击癌细胞。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陈先生,47岁,体检时在当地医院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升高,做了肠镜明确是腺癌,而且拍了CT发现肝脏有转移。他当即就非常紧张,跑到上海来看病。陈先生在来门诊之前,已经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自己看得似懂非懂,他知道得先化疗,但好像最近有个免疫治疗的神药?是不是用了这个药,自己的病就能好?像陈先生这样的患者,我们在门诊遇到许多,但是在门诊有限的时间无法给出十分具体的解释。所以,到底什么是免疫治疗?癌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也十分困难。免疫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与传统治疗方式放化疗不同,它能够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同时避免癌细胞耐药。免疫系统是人体自身的一种重要防御系统,它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但是,在癌症的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抑制免疫反应的因子,从而阻碍免疫系统的作用。免疫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增强或者激活免疫系统,使其能够攻击癌细胞。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包括细胞免疫治疗和分子免疫治疗两种方式。1.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和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其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是采用T细胞和NK细胞。T细胞能够直接攻击肿瘤细胞,而NK细胞则可以杀死未能被T细胞识别的肿瘤细胞,这些免疫细胞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例如CAR-T(ChimericAntigenReceptorT-cell)疗法已经被证明对多种癌症有效,包括淋巴瘤、白血病等。2.分子免疫治疗分子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分子来激活免疫系统,使其能够攻击癌细胞。其中最常见的分子免疫治疗方式包括抗体疗法和细胞因子疗法。其中目前最常见的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就属于此类。陈先生问到,那我查到的好像就是PD-1、PD-L1药物,这到底是什么药?PD-1和PD-L1分别是一种蛋白质的名称,它们分别存在于人体的T细胞和癌细胞表面,是控制T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PD-1和PD-L1药物的作用是抑制这两种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从而防止癌细胞利用PD-L1欺骗免疫系统,使癌细胞免遭免疫系统攻击。通过抑制PD-1和PD-L1的相互作用,这些药物能够增强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起到治疗癌症的效果。PD-1和PD-L1药物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肝癌、膀胱癌、头颈癌等。这些药物的应用通常是在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者不适用的情况下,或者是作为一线治疗的选择之一。那和传统治疗比,这种药物有什么优点?1.靶向性强:PD-1和PD-L1药物针对的是癌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具有较强的靶向性。相较于传统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PD-1和PD-L1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更小,副作用更少。2.治疗效果显著:临床试验数据显示,PD-1和PD-L1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扩散,同时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使一些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明显延长。3.可持续性强:PD-1和PD-L1药物通常是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治疗过程相对简单,患者的身体负担较小。同时,这些药物的治疗效果也较为持久,能够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长期延长。4.可个性化治疗:PD-1和PD-L1药物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治疗优势,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肿瘤类型和治疗反应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5.结合其他治疗方法:PD-1和PD-L1药物通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手术等)结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其他治疗方法对正常细胞的影响。举例来说,对于晚期黑色素瘤,PD-1抑制剂nivolumab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使用nivolumab治疗的患者在生存期中位数方面比使用化疗药物dacarbazine的患者有显著的优势(11.5个月对比6.9个月)。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pembrolizumab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的PD-L1阳性患者在总生存期中位数方面比使用化疗药物的患者有显著的优势(30.0个月对比13.6个月)。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在2015年被诊断出患有皮肤黑素瘤,并且转移到了肝脏和脑部,他接受了免疫治疗,包括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后,他的肿瘤缩小了,并且他在2016年宣布肿瘤治愈,至今98岁的卡特成为了美国最长寿的总统。这些临床试验的数据表明,免疫治疗对于一些晚期癌症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相较于传统化疗等治疗方式,免疫治疗能够提供更长的生存期、更好的生存质量和更小的副作用风险。
接受过放化疗的患者都知道,除了恶心、呕吐、脱发,白细胞下降也是一个很常见的令人感到困扰的问题。 单纯的白细胞下降,患者不会感觉不舒服,但白细胞下降可以诱发感染甚至发生生命危险,特别是放化疗后身体乏力或者进食减少的患者,发生白细胞严重下降或者严重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 1. 为什么白细胞会下降?为什么化疗会使白细胞下降,这里我们要先引入一个概念:骨髓抑制。 我们知道化疗主要对身体里所有快速分裂的细胞进行抑制。因此在抑制癌细胞的同时,不免会伤及正常但快速生长细胞,比如说皮肤、毛发、消化道粘膜等具有高增殖特性的细胞也会被抑制。而快速分裂的骨髓造血干细胞也一样会被抑制。一旦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其造血功能就会受到抑制,我们称其为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主要成分为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出现较晚也较轻。 2. 什么时候需要“升白”?从化疗方案的角度来说,使用高强度方案的患者,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预计骨髓抑制持续的时间长(7天或10天以上)、程度重(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在此期间因“夜长梦多”,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则需要及时给予升白针,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要及早给予升白针,使患者尽快度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这段时间,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对于既往多次化疗或放疗的患者,或是疾病浸润骨髓的患者,其骨髓的代偿能力差,也需要在化疗后考虑升白针的预防性应用。对于术后或有开放性伤口的患者,以及那些存在心、肺、肝、肾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或是易于感染,亦或是感染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大,这些患者也需要考虑升白针的预防性应用。 3. 怎么用升白针?⑴预防性升白:某些化疗方案导致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降低的风险比较高,或者上次化疗时患者发生严重的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了预防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在化疗结束后24-48小时,使用长效升白药物,预防白细胞降低的发生。 化疗结束后48小时使用;每个化疗周期结束后,皮下注射一次,体重低于45kg的患者用药剂量需咨询医生;不建议在化疗周期小于14天的方案中运用。 注意:不可在间隔14天内及细胞毒药物化疗后24小时使用;使用过程每周检测血常规2次,如未达到疗效需询问医生是否需再次使用;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时就医。长效生白药物使用后白细胞可能会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药物的反应,不是感染的表现。 ⑵治疗性升白:在发现中性粒细胞降低后使用。即当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时通过治疗,使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值。 化疗结束24小时后如出现中性粒细胞低于1.0*109/L,开始使用;剂量遵医嘱,皮下注射;当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5.0*109/L(白细胞回升至10.0*109/L)以上时,停止给药。 注意:应用过程中,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如发现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过度增加,应停药处置;在使用化疗药物的前24小时,以及化疗后24小时内避免本品的使用;给药后可能会引起发热,骨痛、腰痛,此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处理,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请及时就医。 4. 有哪些“升白”的药物?⑴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短效升白药物;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长效升白药物。 ⑵传统升白药物:利可君(力血生)、鲨肝醇、地榆升白片、维生素B4等。
肿瘤,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症,或许你觉得它离你很远,实事上癌症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来说,预防癌症好像是科学研究上抽象的概念,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您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降低75%患癌症的几率,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上最风靡的10大预防肿瘤的方法吧! 1、戒烟,包括一手烟和二手烟。首当其冲的就是戒烟啦!大家每天都会听到吸烟会引起肺癌的报道,其实吸烟是所有危险因素中导致肿瘤第一位的因素,它可以导致处肺癌之外的数十种肿瘤,而不只是肺癌。吸二手烟同样会导致肿瘤还会导致儿童的哮喘等疾病。所以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戒烟。 2、尽量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均衡的饮食可以大大降低患肿瘤的风险,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都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这对于修复我们体内每天产生的损伤细胞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家研究证明:十字花科类是众多蔬菜中抗癌效能最高的食物,例如:西兰花、花椰菜等等。 3、减少红肉和动物脂肪的摄入。大量的研究证实:含有高动物脂肪的饮食会增加某些肿瘤的发生率:特别是直肠癌、乳腺癌等等,红肉又是含有动物脂肪最高的一类饮食。此外就算不得肿瘤,大量的动物脂肪也是糖尿病、脂肪肝、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的高危因素。 4、减少酒精的摄入。过量饮酒是很多肿瘤的高危因素,少量的饮酒特别是红酒对预防心血管疾病还是很有帮助的。 5、加强体育锻炼。您知道吗?当您正在运动之时,您正预防了好几种肿瘤的发生。美国抗癌联盟研究表示:每天30分钟,一周5天的体育锻炼对于预防肿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锻炼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每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只要坚持就有意义。 6、了解您家人的肿瘤病史某些肿瘤有很强的遗传特性,例如:乳腺癌、直肠癌、卵巢癌等等。如果您家人中有这些肿瘤的发生,您也不必过分担心,这并不意味您一定会得某种肿瘤,而是让您了解您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些肿瘤的早期发现,定期去做相关的医学检查,做到早期发现、甚至可以早期预防。所以了解您父辈或祖辈的肿瘤病史对于您预测某些肿瘤的发生几率有很重要的意义。 7、了解您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工作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可以导致数种肿瘤的发生,例如肾癌和膀胱癌等。您有权了解您工作环境可能具有的一些有毒化学成分,并及早做出预防措施。 8、安全的性行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话题可能比较敏感,大家都不愿意说出来。其实性行为和肿瘤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HPV的感染和不安全的性行为有关,大量的研究证实HPV的感染和宫颈癌、口咽癌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的艾滋病病毒也与许多肿瘤相关,所以安全的性行为对于预防肿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9、定期体检。体检不但可以发现肿瘤,而且可以预防肿瘤。例如肠镜检查和巴氏涂片可以发现早期的不正常的细胞,在它们恶变之前及早处理它们。其他例如:前列腺癌PSA的检查,肝癌AFP的检查,钼靶摄像可以发现早期的乳腺癌。所以不要惧怕体检,正确的态度和积极地心态对于预防肿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0、乐观的态度。你会发现周围乐观的人得肿瘤的几率会降低,就算不幸患上肿瘤,乐观的人预后也会好很多,这是我们医院很多老教授的共同经验,虽然在科学研究上还没有明确的原因来解释它,但大量实事已经给我们这样的提示:在工作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预防肿瘤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健康,体检的普及率也是越来越高,肿瘤标志物也经常包含在这些体检项目当中。经常会有人体检的时候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那么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意味着一定得癌症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肿瘤标志物是判断恶性肿瘤治疗的疗效、预后及选择方案的有力依据,很多恶性肿瘤的标志物升高早于临床症状而引起人们的警惕,一些早期的病例因此得以发现,经过及时的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它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如果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要过于恐慌,因为在机体存在炎症、某些慢性疾病发作时,某些肿瘤标志物也可能会上升,还需进一步检查来鉴别诊断。 其实,肿瘤标志物非常多,单个标记物的敏感性或特异性往往偏低,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提倡一次同时测定多种标志物,以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患者个体差异、患者具体临床情况等因素,肿瘤标志物的分析要结合临床情况,从多个角度比较,才能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而且,肿瘤标志物不是肿瘤诊断的唯一依据,临床上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其他手段综合考虑。 临床上,如果发现某一项肿瘤指标升高,但升高的不是很多,医生通常会结合多方面资料作出判断,如果暂时没有发现其他诊断肿瘤的证据,可以定期复查监测指标的数值变化情况,有条件的尽量复查全部的常用标志物,如果体内有恶性肿瘤存在,可能会有几种标志物异常。如果复查后数值一直维持在参考值上限的临界水平,则意义不大。 如果体检发现某一个肿瘤指标特别高,或者定期检测的肿瘤指标短期内明显升高,这就要引起高度警惕了。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来排除肿瘤。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位癌症病人的肿瘤标志物都会增高。有些病人,整个发病的过程中,肿瘤标志物始终保持正常,这种情况临床上也是常见的。 因此,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时,不必过于恐慌,不一定就是癌症,可以根据医生的意见做进一步检查或者定期随访。体检肿瘤标志物正常也不能过于掉以轻心,定期体检还是有必要的。
自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了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策略以来,癌症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已被公认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径。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约392.9万人,死亡约233.8万人。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近10多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保持约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 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最近推出2019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涉及的肿瘤防治科普知识从2018年的7个肿瘤扩展至14个。 该“推荐”在原来的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七大男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权威科普信息,涉及的肿瘤目录扩大至14个。每个癌种科普信息包括:高危对象、筛查建议和预防建议。 一、大肠癌高危对象 1.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 2.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3.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4.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5.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6.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筛查建议 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4.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10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 5.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本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预防建议 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3.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和肠癌发生的风险,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4.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二、乳腺癌高危对象 1.未生育,或≥35岁初产妇; 2.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岁的妇女; 3.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 4.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5.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 6.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 注: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一级兄弟姐妹(同父母) 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上述情况均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2条及以上因素时,应考虑为高危乳腺癌对象。 筛查建议 1.一般妇女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一次; 临床体检:20-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次; X线检查:35岁,拍摄基础乳腺片;隔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钼靶);>40岁,每1~2年一次乳腺X线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乳腺X线检查1次。 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一次乳腺超声检查。 2.乳腺癌高危人群 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核磁共振(MRI)检查。 预防建议 1.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 2.适时生育,母乳喂养。 3.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三、宫颈癌高危对象 1.有多个性伴侣 2.性生活过早 3.HPV感染 4.免疫功能低下 5.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筛查建议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 1.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2.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3.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4.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5.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预防建议 1.接种HPV疫苗; 2.不吸烟或戒烟; 3.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4.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5.增强体质。 四、肺癌高危对象 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1.吸烟≥20年包,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2.被动吸烟者;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 注: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例如20年包指每天1包持续20年或每天2包持续10年。 筛查建议 1.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建议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根据病灶具体情况(形态、大小、边界等特征),建议至专科医院咨询具体下一步诊疗计划;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LDCT复查;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注:LDCT:低剂量螺旋CT 预防建议 1.不吸烟或戒烟; 2.对于有职业最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 3.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4.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 5.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五、肝癌高危对象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人群: 1.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者; 2.有肝癌家族史者; 3.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4.药物性肝损患者。 筛查建议 1.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一次。 预防建议 1.接种乙肝疫苗; 2.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3.戒酒或减少饮酒; 4.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5.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 六、胃癌高危对象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1.60岁以上人群; 2.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3.慢性胃溃疡; 4.胃息肉; 5.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6.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 7.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 8.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9.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10.恶性贫血者 筛查建议 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作胃镜检查。 预防建议 1.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 2.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4.戒烟; 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6.放松心情,合理减压。 七、前列腺癌高危对象 1.年龄>50岁的男性;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3.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具有以上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需提高警警惕,必要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对异常结果进行合理随访。 筛查建议 1.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 2.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预防建议 1.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3.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 4.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 5.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八、甲状腺癌高危对象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2.由于其它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 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 筛查建议 1.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 2.一般人群 目前没有用于甲状腺癌早期检测或常规筛查的标准试验。 临床颈部体检:20-29岁每2~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颈部超声检查:30岁后每年1次(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 3.甲状腺癌高危人群 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颈部、锁骨上)检查,每年一次。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查。 预防建议 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史; 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 3.合理疏导情绪不良。 九、淋巴瘤高危对象 1.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者; 2.感染及慢性炎症患者; 3.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 筛查建议 1.一般人群 临床体检,每2~3年1次。 2.高危人群 临床体检,每年1次。 3.上述临床体检包括以下项目: ①外科体检:浅表淋巴结和肝脏脾脏触诊; ②B超检查:浅表淋巴结、肝脏脾脏和腹腔淋巴结; ③血常规。 预防建议 1.避免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 2.健康生活,加强运动等体育锻炼; 3.积极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炎症; 4.合理疏导情绪不良。 十、食管癌高危对象 年龄>40岁,并符合下列任一项危险因素者: 1.来自我国食管癌高发区; 2.有上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反酸、进食不适等症状; 3.有食管癌家族史; 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筛查建议 食管癌高危人群 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一次;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每半年1次内镜检查。 预防建议 1.不吸烟或戒烟; 2.少量饮酒或不饮酒; 3.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 4.增强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十一、皮肤癌高危对象 具备下述高危因素者,均系皮肤癌高危对象: 1.经常暴晒与紫外线照射; 2.长期接触化学性物质,如沥青、焦油衍化物; 3.患有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疤痕,瘘管、盘状红斑狼疮、放射性皮炎等; 4.曾患有皮肤癌; 5.持续增大或近期生长明显的胎记; 6.足底、掌心等易接触摩擦部位长痣。 筛查建议 临床体检,每年一次。 有高危因素者,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皮肤检查,包括痣、胎记或其他色素异常区域,记录颜色、大小、形状或质地的变化,必要时进行活检。 预防建议 1.定期皮肤自查(以尺比对,拍照备用); 2.户外做好物理或化学防晒,避免暴晒; 3.足趾或皮肤色斑勿自行反复修剪或弄破; 4.合理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十二、胰腺癌高危对象 40岁以上,伴有下述任意1项者(第6项因素会增加胰腺癌风险,但一般不做筛查): 1.有胰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史; 2.有长期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史; 3.无明显诱因的中上腹饱胀不适、腹痛,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消瘦或腰背部酸痛等症状; 4.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者,尤其合并胰管结石的慢性胰腺炎;主胰管型粘液乳头状瘤、粘液性囊性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有血清CA19-9升高者; 5.无家族遗传史的新近突发糖尿病患者; 6.有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腔牙周炎史者。 筛查建议 1.上述对象以CA19-9等肿瘤标志物的血检结果结合腹部CT、MRI进行筛查,B超也能提供相应的帮助; 2.上述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者和已有胰腺病变者每年一次CT或MR检查。 预防建议 1.戒烟、控酒; 2.提倡清淡、易消化、低脂肪饮食; 3.多食禽类、鱼虾类食物,提倡食用“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菜、白菜、萝卜、西兰花等; 4.提倡户外有氧活动; 5.为防止良性病变恶化,有胰管结石、导管内粘液乳头状瘤和囊性腺瘤或其他胰腺良性病变患者应及时就医。 十三、胆囊癌高危对象 1.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结石越大风险越高); 2.长有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特别是单发、宽蒂息肉)者; 3.瓷化胆囊或胆囊萎缩者; 4.胆胰管汇合异常或先天性胆管囊肿患者; 5.胆囊腺肌症患者; 6.慢性伤寒感染人群; 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人群; 8.炎症性肠病人群; 9.合并糖尿病人群。 筛查建议 1.高危人群:建议每6个月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 2.一般人群:建议每年行血清CEA、CA199和肝胆B超检查,尤其是女性。 预防建议 1.超过1厘米的胆囊息肉、超过1厘米的胆囊腺肌病患者,建议限期行胆囊切除术;有症状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胆囊萎缩、瓷化胆囊以及小于1厘米的胆囊腺肌症病患者,建议尽早行胆囊切除术。 2.按照筛查建议进行定期体检。 十四、脑部肿瘤高危对象 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 1.头痛,常常清晨发作,较剧烈,起床轻度活动后逐渐缓解或消失; 2.喷射状呕吐; 3.视力模糊,视觉障碍; 4.精神异常,常常有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表现; 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痛觉、温觉、震动觉减退或消失; 6.幻嗅; 7.偏瘫或踉跄、醉酒步态; 8.耳鸣、耳聋,多在打电话时,一耳听到,另一耳听不到; 9.巨人症; 10.幼儿发育停止。 筛查建议 重视脑部肿瘤的十大早期信号,需要到神经科或相关科室(眼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等)进一步检查。 以上是肺癌、大肠癌、肝癌、胃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淋巴瘤、食管癌、皮肤癌、胰腺癌、胆囊癌和脑部肿瘤等14个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早诊早治权威科普信息,希望每一个人更够重视健康,科学合理的做好早期筛查!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没有病理确诊的肿瘤,不管从法律法规还是科学治疗上讲,都是不应该开始抗癌治疗的。外科手术、穿刺活检以及内镜下活检,是获取肿瘤组织最常见的方式。但是,病友中间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穿刺活检、内镜下活检等手段,可能会造成人为的肿瘤播散、肿瘤种植以及肿瘤转移。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穿刺、活检,到底会不会造成肿瘤的转移?给大家详细科普一下。 穿刺针,都有套管等防护措施没玩过穿刺活检的针,但大家肯定用过圆珠笔嘛。圆珠笔开关一按,笔头就出来了;开关再按一下,笔头就缩回外壳了。 各种穿刺活检的针,也都类似的套管保护。在B超或者CT引导下,将整个穿刺活检针穿入人体,快要碰到肿瘤的时候,就先停下来,然后按一下开关,套管里面的针芯就会弹出来,扎入肿瘤;再按一下开关,针芯就会缩回套管。然后拔出来的过程中,携带肿瘤组织的针芯一直是在套管里面的。而与肿瘤外围的正常组织直接接触的是,压根没有碰到肿瘤的套管。 当然,这只是最原始的保护设计;现在各种更高级的负压系统等穿刺活检针,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从而在工程学上就最大限度的降低了针道种植、人为播散。 大规模数据:穿刺活检导致转移发生率,低于1%虽然穿刺针已经设计的非常牛逼,但还是要承认的是:由于穿刺活检,造成的人为的肿瘤播散,也并不是100%不会发生——穿刺医生技术不娴熟,途中手抖、穿刺深度不当等原因,都会造成穿刺活检过程中的种植转移。 但是,这种概率毕竟是非常低的。有不少“好事”的外国人,就专门统计过各大常见部位的穿刺活检,造成肿瘤转移的发生率。 4项大规模数据,分别是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医学家统计的腹膜后肉瘤患者,接受穿刺活检后,发生人为的肿瘤转移的概率。入组的病人分别是90人、22人、269人和166人,穿刺导致转移的发生率分别是0%、0%、0.37%、0.60%。如果汇总在一起,一共是547人,穿刺活检导致的肿瘤转移发生率为0.37%。
放射性粒子用于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已经有近百年历史。早期使用的多是高能核素,如钴-60、镭-226等,这些核素释放高能γ射线,防护很难处理到位,可能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造成严重损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治疗计划系统和定位引导设备,治疗精度差,临床应用进展缓慢。近年来,随着低能量、安全、易防护的核素,如碘-125等研制成功,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出现,以及超声、CT等影像学技术的进步,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的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放射性碘粒子又称“体内伽马刀”,放射性碘粒子近距离治疗肿瘤是根据患者肿瘤的立体形态,用一套特殊的器械,象“布雷”一样,把放射性粒子直接放置到肿瘤内部。其发出的伽玛射线持续对肿瘤细胞起作用,不断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达到象手术刀切除一样的效果,所以又称之为“粒子刀”。而周围正常组织不损伤或有微小损伤,粒子源经过衰变后,可永久地留在病人体内。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具有治疗靶点局部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低,副作用小,可以持续照射肿瘤,产生累积效果,安全,可靠,易于防护等优点。该治疗是近年来欧美和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肿瘤新技术。 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具有如下优势: 1. 靶点局部剂量高,周围正常组织的受量低,传统的放射治疗是对癌组织进行高强度的X射线照射,但同时其周围的正常组织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放射性粒子的植入治疗方式,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而决定粒子的分布, I125粒子治疗照射的距离短(组织穿透能力1.7—2.0厘米),而且由于放射性粒子强度衰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内放射治疗的射线基本局限在肿瘤内,故其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最大可能的减少了副反应的产生;2. 该治疗为持续性治疗,持续性治疗可以使肿瘤细胞的增殖进一步减少,传统的外放射治疗为短时照射,只能对肿瘤繁殖周期中一部分时相的细胞起治疗作用,照射结束后,其它时相的肿瘤细胞仍能很快恢复繁殖能力,持续性照射就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3. 传统的外放疗对受呼吸而上下移动的胸腔内恶性肿瘤的治疗,仍存在着放射剂量不均匀的缺陷,而且其放射源强度太大,引起患者机体的并发症较明显;而“粒子刀”的粒子直接种植在瘤体中,不受活动影响,而且极少损伤正常组织。 4. 采用B超引导或CT引导下的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图像融合系统,保证粒子种植治疗剂量分布更均匀,更加合理的指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采用体外射频透热系统,作为粒子辅助治疗手段,可以加强粒子治疗的效果,减轻不良反应。 6. 与手术配合的互补效应:在肿瘤的姑息切除中,用穿刺技术植入放射性粒子,操作简单、无需顾虑肿瘤的残留大小,极大减少正常组织的误伤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应减少、减轻了患者的术后护理难度和工作量。 7. 保留机体功能及形态的效应。 8. 我科已引进最先进的CT定位下ROBIO导航系统,进一步保证了粒子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适应证: 放射性性粒子可治疗多种肿瘤,包括未经治疗的原发肿瘤;需要保留功能性组织或手术将累及重要脏器的肿瘤;不愿进行手术的病例;肿瘤局部扩散或区域性扩散,不宜手术者;转移性肿瘤病灶(淋巴结等)或术后孤立性肿瘤转移灶而失去手术价值者;作为外放疗的局部补充剂量的手段;其他治疗手段效果不佳或失败的病例。其具体可以治疗的肿瘤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浅表肿瘤:胸、腹壁、会阴部肿瘤,颜面部肿瘤,乳腺癌,四肢软组织肿瘤;2)淋巴转移:锁骨区、腋窝、颈部、腹股沟区转移性肿瘤;3)肝癌(包括转移性肝癌),肾癌,腹膜后肿瘤,无法手术的宫颈癌、直肠癌;4)外周型肺癌;5)其它腹腔、盆腔内能安全穿刺的实体肿瘤。 粒子植入术后注意事项: 尽管I125粒子的放射距离很短,且瞬时剂量较小,为避免家属和患者长期接触后受到累积辐射,我们建议如下: 1. 2-3月内,与患者尽量保持0.5-1米以上距离; 2. 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婴幼儿和孕妇; 3. 病人最好穿戴防护服(射线防护),患者可直接至专业射线防护器械公司定制铅衣。 粒子治疗期间能否进行其他治疗? 在行I125粒子治疗期间,患者可照常进行其他治疗,如化疗和中医治疗、免疫治疗。某些治疗和内放射治疗有协同增敏效应,如温热治疗。 植入的粒子最后需取出吗? 放射性125I粒子的外壳由钛合金制造,与人体有高度的相容性,可以永久存在于身体中,不引起排异反应。 粒子植入后可以行MRI(磁共振)检查吗? 可以行MRI(磁共振)、CT、PET-CT、B超等检查。 辅助治疗:射频透热治疗 国内外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热疗与放疗相结合,可以起到协同增敏作用,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因为热疗可以抑制放疗引起的肿瘤细胞DNA损伤的修复,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延长肿瘤细胞的G2期和M期(放疗敏感期),降低乏氧细胞(放疗不敏感)的比例,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我科具有先进射频透热设备,能对不同部位的肿瘤,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热疗,更好地提高内放射治疗的效果。 华东医院肿瘤微创治疗部真诚为您服务 门诊时间: 周一~周五 上午08:00~11:30 下午13:30~17:00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西路139号1楼华东医院肿瘤微创治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