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虽好,但是,这个问题有点大。。。可能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下面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语言简单讲讲:首先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疾病,按照疾病的等级诊断来区分: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这里的等级是指诊断的等级,也可以大致理解为严重程度,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严重程度,因为在疾病不同时期,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样,举个栗子,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在严重程度上可能没有抑郁发作期的患者表现严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从疾病的表现上来看,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知(认知)、情(情绪情感)、行(意志行为表现)三者的不和谐不统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叫做“分裂”症,这里也提示各位读者,分裂不是大家在电视剧或电影里看到的一个人的人格七分八裂了,什么早上一个人,一会又变成另外一个,什么三十二个人格,临床上不是这么回事。说回正题,正是因为这种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的分裂,患者临床上常见的表现就是认知症状(幻觉、妄想、思维被洞悉)情感症状(情感兴奋、淡漠)意志行为(古怪怪异的行为或者他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意志要求也异于常人)。分裂症患者最常见最重要,也是区别于其他两个疾病的最大表现就是分裂症患者往往缺乏相应的“自知力”----(什么是自知力,简单来说就是病人对于自己疾病的认知能力,详细内容下回分解);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还分为不通过的亚型。抑郁症:相信这个疾病大家再熟悉不过,抑郁症应该算是网络上精神科的代表性疾病了吧。抑郁----这个病的最长表现,除了大家说的不开心(开心不起来),还有两个代表性的核心症状:兴趣缺乏----做什么都没兴趣;动力丧失----感觉就是没精神,什么都不想做;抑郁症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焦虑症:焦虑症,这个时候与抑郁症常常伴发的一组疾病,在临江湖上与抑郁两人合成姐妹,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病理性焦虑情绪了,(啥是焦虑?简单来收焦虑是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表现,同时还伴有一些躯体症状,比如心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等)也分为急性焦虑(惊恐发作)和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两种。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但不诊断为焦虑症和抑郁症抑郁症以抑郁为主,会有焦虑情绪,严重的会出现妄想;焦虑症以焦虑为主,也会有抑郁,但不会出现妄想;此外不是只要有焦虑抑郁就是焦虑症和抑郁症了,精神科诊断很严谨,有一套估计国际公认的标准!相同点的话,三个都是精神科疾病,都需要治疗,而且药物治疗需要联合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疗效更好。最后,所有的精神科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都是可防可治的!
说起精神科,除了老百姓常说的“精神病”外,还有一种疾病,也被老百姓所关注,那,就是抑郁症。为什么“抑郁症”这个疾病会被大众所关注?我想,其中一个较大的因素与下面这些引人注目的公众人物以及与他们有关的各种层出不穷的报道有关吧。这些越来越多的报告,也从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抑郁症的患病人数非常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据WHO估计,目前全世界超过3.1亿人正受到抑郁症困扰。那请大家猜一猜,截止目前报道,在我们国家有多少抑郁患者?答案是:5000万!500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两个上海市人口的总和还要多。不仅如此,根据国际一项2019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境障碍(包括抑郁、双相等)终身患病率为:7.4%7.4%的终身患病率,意味着什么?打个比方:当你坐在一个100人的电影院里看电影,在你的身边,就有7个左右(在过去、现在、曾经)患抑郁及其他心境障碍的人。此外,我们还总是会听到,身边有人或者我们自己,总感到最近“很不开心”!“很丧”!,因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但是,是不是一不开心,感到抑郁,就是换上抑郁症了呢?如果不是,又如何判断、区分呢?接下来,两分钟时间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情况属于正常范围类的抑郁情绪体验,什么情况下应该考虑抑郁症的可能。希望通过这样的区分,能够初步帮到大家,以及身边需要的人,有效的寻找求助途径。(我们将不开心或情绪低落,称之为抑郁情绪的话:第一,(不开心)抑郁情绪几乎无时不刻的不在我们周围,他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而抑郁症相对于抑郁情绪的发生率来说,还是低的多的多。2、抑郁情绪的发生总是和生活中的不顺、挫折、以及逆境有关系;但抑郁症的病因学,虽然有大量大量的研究,但仍然病因未明。它和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均有关系,并非单纯的“一元”关系。3.、抑郁情绪几乎所有的人群都有体会、都能体会;而抑郁症则爱盯上有家族史、女性同胞、童年遭遇创伤或虐待的人群。4. 抑郁情绪通常表现为悲伤、消沉、痛苦、失望等“不开心”的情绪体验;而抑郁症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常说的抑郁主要症状:1)情绪低落:也就是心情低落,不管做什么,都开心不起来2)兴趣缺乏:对以往有兴趣的事情感到没兴趣了,同时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难感到乐趣或兴趣3)动力缺失:大家认为抑郁症就是不开心吗?其实,抑郁症是没“动力”开心。严重时有自杀。5. 抑郁情绪基本上2周内自行缓解,如果超过2周,并且持续,则需要引起注意,可能患上了抑郁症!一旦患抑郁症,虽然也有自行缓解的可能,但复发的概率非常高。若不经早期干预,它会再来,并且加重!6.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和抑郁时,也许来自身边朋友或家人的一个拥抱一些关心,或是一顿火锅就解决了。但,上面这些不仅对抑郁症患者没有太大作用,反而,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也特别不想听到身边的人说的,看似“安慰”的话,比如:你振作起来呀、你没病、你想开一点之类的。尤其是“想想你的父母、家人、孩子”这样的话,这会让原本存在自责倾向的抑郁症患者情绪体验更加严重,加重他们“我无用”“我无能”以及“自我结束”的想法。(面对抑郁症患者时,有一个“三不原则”:1)不鼓励:不要过多对抑郁症患者说,要加油,要积极向上,要正能量的话。2)不抱怨:不要将疾病归于患者个人的错,不要抱怨患者为何一蹶不振等。3)不反对:面对患者沮丧的话语,请保持耐心倾听,给予患者在情感上的回应和支持,不反对他们沮丧的话语。7. 一旦患上抑郁症,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因为,抑郁症需要医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对以上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3类易感人群(家族史、女性、童年遭受过创伤虐待忽视)+持续2周时间+3大主要症状(心情低落、兴趣减退、动力缺失)+2大功能损害(社会功能、认知功能)符合以上,则需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但是否患上抑郁症,还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全面评估,切勿给自己乱戴帽子。最后,测一测:下文中的PHQ-9量表主要用于抑郁症的筛查。此量表较为简单,结果不代表临床诊断,在进行最终诊断时仍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来确定具体症状并制定治疗方案。在测量时,注意!题目中所提到的情况,限定时间为“过去两周内”,也就是说,在过去两周的时间内,你感到题目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时间没有?有几天?一半以上时间(>1周)还是几乎每天都有。然后将所对应的的分数累计相加。结果解释:再次备注:结果解释不代表临床诊断!如有问题,请询问医生!最后,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我们代表心灵健康守护者们,在鼠年“鼠”大家最“开心”,祝愿大家拥有良好的心身健康,以饱满的状态迎接春天的到来!
睡不着正成为新的流行病!背景:中国失眠人群数量巨大!2019年,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发布了详细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报告,报告中指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随着这份报告提出的还有中国2016年的失眠现患率:中国2016年的失眠现患率为15%15% :这意味着调查年份时有2.07亿人口存在睡眠问题或睡眠障碍,报告还指出失眠人数还在逐年增加。一个门诊案例:每周二下午在社区的“睡眠门诊”有大量的患者前来找他们的家庭医生配安眠药,我是和家庭医生开展合作诊疗的精神科医生(这是我们社区的一种诊疗模式)。前来配药的人大多数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90%以上的人都是长服用各种“安眠药”,并且是超剂量、超疗程的在使用,这些“安眠药”中最常见就是阿普唑仑(民间昵称:阿普)、艾司唑仑(民间昵称:艾斯)、氯硝安定(民间昵称:氯硝)。。。即使如此,他们仍然:“还是睡不着!今天来看门诊的患者中,有一位77岁的老人,他退休前是某全国重点大学某工程系的教授,他告诉我,失眠的问题一直都在困扰着他,他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法:瑜伽冥想、睡前泡脚喝热牛奶、换枕头床垫、睡前做保健操,当然也包括服用一些“安眠药”,但都无法“好好睡一觉”,但是,他说:我很坚强,我从来不惧怕,我一直在和失眠做斗争。最近他去欧洲旅行,回来后一直在“倒时差”,这让他原本失眠的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在朋友和家庭医生的介绍下来到了这里咨询。在他告诉了我一系列他和失眠“战斗”的故事后,我问他:--“您给你目前睡眠打几分?”--“60分”--“您的期望多少分?”--“80分”--“老年人平均健康睡眠5-7小时,您平均一天睡多少时间?”--“7-8个小时左右吧”--“您的期望时长呢?”--“还想再多睡一点”--“多一点是多少?”--“我有一些个朋友都能睡10个小时”--“所以,听起来你在和他们比较?或者是他们的10个小时对你来说是一个标准,听起来有点比赛的味道哦?”他若有所思,说道“我对我的60分很不满意”在又一系列对话大致了解他的整个状态后,我说“你一定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吧,不单单是睡眠,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你都希望你做的比别人要好,所以你才是德高望重的“教授”。但是您知道吗?睡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不是一项任务,不是工作,不是科研竞标,也不是晋升,更不是可以用来和别人比较并用于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的标准。它就只是睡眠而已,一种用来补充白天身体劳累疲乏的休息方式。”他摘下墨镜看着我(我们大概谈了半个小时的话,这时他刚刚摘下墨镜),我看见他眼里闪着一些东西,他说“孙医生你说的太对了,这么多年来我好像确实把睡觉当成了一种任务,我这个人总是要追求完美,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最好,看来我对待失眠的方式错了。我已经拿了非常珍贵的60分,但我却只想着再多得20分。。。正是这拿不到的20分让我辗转难眠啊!!”
最近网络热传的“国航牛某事件”发生后,精神障碍患者到底能否坐飞机,他们对公共交通存在哪些安全隐患都成为大众关心的问题,沪上精神科专家都针对此事件展开了系列的讨论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也给出了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笔者也曾亲历一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驾驶车辆导致交通事故的处理。那么,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患者能否驾驶车辆呢?来看一下公安部的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有如下规定:第十三条有器质性心脏病、癫痫病、美尼尔氏症、眩晕症、癔病、震颤麻痹、精神病、痴呆以及影响肢体活动的神经系统疾病等妨碍安全驾驶疾病的,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第七十七条有器质性心脏病、癫痫病、美尼尔氏症、眩晕症、癔病、震颤麻痹、精神病、痴呆以及影响肢体活动的神经系统疾病等妨碍安全驾驶疾病的,车辆管理所应当注销其机动车驾驶证。上文中关于“精神病”,到底包括哪些疾病呢?2013年5月正式实施的《中国精神卫生法》中第三十八条规定:本法所称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感知、情感和思维等精神活动的紊乱或者异常,导致患者明显的心理痛苦或者社会适应等功能损害。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精神卫生法从卫生部起草之日起,在草案中曾出现过由“精神病”到“精神疾病”再到“精神障碍”概念上的转换。从精神医学专业角度来说,“精神障碍”与“精神疾病”的范畴大体相同,而“精神病”与“严重精神障碍”的范围大体相同。我国精神科是普遍认为“精神障碍”这一概念更为准确,而且避免歧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障碍分十大类,72小类,有近400种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是一个法律概念,并非专业诊断名称。它是以疾病症状严重、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可观现实不能完全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等几条标准为判断依据的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综合范畴。可见,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否妨碍安全驾驶)并非单纯的从疾病的名称或类别上进行划分,而应对疾病不同维度、标准进行综合的判断。后台读者所询问的抑郁和双相障碍在精神病学上属于心境障碍的范畴。什么是心境障碍?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是以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的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方面的改变,躯体症状也比较常见,可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情绪,每次发作可缓解,部分可由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从医学角度来看,哪些可能会影响《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所提及的安全驾驶?1、疾病本身因素:抑郁发作时,患者除心境低落,抑郁悲观等临床表现外,可出现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思维联想速度放慢,反应迟钝,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长等认知功能损害的症状,这也会大大增加事故风险。躁狂发作时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伴或不伴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驾驶安全的影响:躁狂发作期患者激惹性增高(极端易怒),同时常常会有鲁莽、挑衅、攻击等行为,驾驶时容易和其他车辆驾驶员产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在“人人路怒”的时代,大大增加了驾驶的危险性。2、药物因素通过临床治疗,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在缓解期,患者仍需继续服用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以到更好的预后。精神科药物,可能对安全驾驶存在哪些影响呢?下面就心境障碍的治疗药物进行相对简单的归类说明。国外有资料表明,驾驶员服药后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比未服药者高出几倍,2007 年法国 Boucart 等报道,地西泮对驾驶员视觉注意转换及注意短暂维持有明显影响。2011 年澳大利亚 Dassanayake等报道: 苯二氮艹卓类、抗抑郁类、阿片类药物使用后驾车与交通事故发生风险和驾驶员应负责任逐年增加。国内一项研究资料表明,发生交通问题的患者服用的药物列在前几位的是氯硝西泮及奥氮平,其次是劳拉西拌,说明服这类药物的交通事故问题发生较多,提示服药后不能驾车。综上所述,可见不论是疾病本身因素或是服药药物治疗因素,均有导致不安全驾驶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在疾病的急性期,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均不推荐患者驾驶车辆,以免引发事故;在疾病的恢复期,受到残留症状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也不推荐患者驾驶车辆。当然临床案例的复杂性无法一概而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也要兼顾患者的人权。如对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有详细的疑问,还需请教床医生。总结1. 严重精神障碍急性期可导致驾驶风险的增加,即使疾病处于恢复期也不排除风险的可能性;2. 服用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3. 精神障碍不能一概而论,面对患者,既要保障患者的人权,也要兼顾他人的生命安全;4. 加强卫生、公安等多部门的合作和联动,也许更有效的防范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2-10-2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2016-02-04《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医务人员培训材料》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3《精神药理学精要:处方指南》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第2版/(英)Stahl S .M著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与驾车情况调查[J],李方敏等,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6年01期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症状:①心境低落,心情低沉、郁闷、悲伤、不开心,对今后感到没有信心,没有希望,甚至悲观绝望,自我评价低,可能出现自罪、自责,还可能出现妄想以及自伤自杀观念和行为。②思维迟缓,表现为思维速度缓慢,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减少。③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警觉性增高,学习困难。④意志活动减退,行为缓慢,生活被动,懒散,不行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严重时可出现抑郁性木僵快感缺失,患者内心没有轻松愉快的感觉,不能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疲乏无力,精力下降。⑤躯体症状睡眠紊乱,严重失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多梦),食欲紊乱,没有食欲,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性功能下降,体重下降,多种躯体不适感,症状在晨间加重。治疗:一、药物治疗: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SNRI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NaSSAs类,如米氮平。当然,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还不仅仅只有这些。还包括经典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以及更新的抗抑郁药。二、心理治疗:合适于急性期无消极观念的轻中度抑郁症、以及各类抑郁症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的巩固和维持治疗,可以与药物治疗同时进行。三、物理治疗包括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以及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PS: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 在急性期时,首要的是采取有力措施,尽早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控制发作;在急性发作期控制症状达到康复后,应长程治疗,包括防止复燃、预防复发,改善预后。 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的缓解和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最近一些患者在咨询一些关于强迫症是否是可以被“治愈”的疾病的问题,现将王振医生关于这个观点的论述转载过来,个人看来,这篇文章里关于这个观点论述非常到位,希望通过此文,对一些“强迫症是否是可以治愈的”对这个问题有困惑的患者有些帮助。 ----以下内容来源于 百科名医 王振医师 ----临床上常听到患者之间不断传播的观点“强迫症是治不好的”“强迫症要治疗一辈子”,甚至有许多医生也人为“强迫症不太可能完全治好”、“治疗强迫症会给医生带来强烈的受挫感”,加之该病门诊花费时间比较长,因此许多医生甚至不愿意诊治强迫症,更有甚者直接告诉患者“这个病是治不好的”。凡此种种,造成网络上广泛传播的“强迫症是‘精神癌症’的说法”。事实果真如此吗?强迫症的确是一种难治性的心理疾病,被认为是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给患者和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如果不进行任何治疗,强迫症通常会表现为慢性病程,症状时好时坏,大约只有5%-10%的患者会自行缓解,而另外约5%-10%患者的症状会持续加重,也有少量儿童青少年的患者表现出发作性的病程。虽然到目前为止,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现有的治疗手段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强迫症的症状。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二者合并使用,目前也有少量研究者尝试经颅磁刺激(rTMS)、深部脑刺激(DBS)等治疗方法,但尚不成熟。各国的临床研究所报告的数据显示,强迫症的治疗总有效率约为40%-60%,换句话说约一半的患者缺乏疗效。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数据多数来自于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来治疗“标准”的患者,这些治疗方案往往是单一的,不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方案选择和调整,因此与真实的治疗有效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到目前为止,笔者尚未看到针对强迫症的类似STAR*D研究,但少量更接近临床真实治疗环境的开放式观察研究显示,如果按照治疗指南的建议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且根据患者不同的治疗反应进行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或更换,强迫症的实际累积治疗有效率超过80%。然而,这些开放研究多数也没有将患者对治疗方法的偏好纳入,如,有的患者希望得到心理治疗,但实际仅仅获得了药物治疗。我们的调查显示,强迫症患者的治疗偏好与实际治疗方案是否一致,对疗效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根据包括治疗偏好在内的强迫症患者个体化因素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制定,强迫症的治疗有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与“强迫症是精神癌症”的说法相去甚远,强迫症是一种可有效治疗的疾病。既然如此,造成临床上强迫症“难治”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除了强迫症本身的疾病特点,以及现有治疗手段本身的限制外,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强迫症的知晓率低:虽然强迫症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强迫症”一次在网络上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但普通大众对这一疾病的了解却非常有限。许多人知道自己或亲友有“洁癖”,或知道某人出门时总是控制不住“反复检查门锁”,也听说同事因“恐艾”而反复到医院检查是否感染艾滋病,或者发现朋友总是反复问一个毫无意义的问题;但多数人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往往认为这是性格或者习惯问题。强迫症的就诊率低:许多患者及时在了解到自己可能患强迫症之后,也没有及时求助于专业机构。他们之中,有的人是不愿接受自己患“强迫症”的事实,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应该会好的;有的想去就诊,却担心被认为得了“精神病”,也就是“病耻感”在作怪;有的人则是家人阻止,认为“强迫”完全是意志力不坚强的表现,没必要看医生;凡此种种,导致强迫症患者从发病到正规就诊的间隔时间平均达5-10年之久。强迫症的识别率低:虽然强迫症是精神科常见病,但相对于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性障碍知识的普及程度,即使精神科医生,对该病的识别率也堪忧。对于典型的强迫症表现,如反复清洗、反复检查等,精神科医生一般不会误诊,但强迫症的表现复杂多变,很多患者不会像教科书上所描述的那样典型,加之初诊时的主诉并不一定是强迫症状,而可能是焦虑、恐惧等情绪症状,或家人描述的怪异行为,甚至许多患者或家人用一下错误的医学“术语”误导医生,从而导致未能正确识别强迫症。而考虑到许多患者初次就诊地点往往并不是精神科的现实情况,强迫症的识别率低就更容易理解了。强迫症治疗的可获得性不足:由于我国精神科医生和符合资质的心理治疗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了大量强迫症患者即使明确了诊断,并且急切的想进行治疗,也很难获得专业帮助。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强迫症患者找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还算容易的话,许多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患者的求医之路可谓异常坎坷。正是由于这种治疗资源的不足,导致网络上各种虚假宣传的出现,用“三个月包治强迫症”等具有诱惑力的广告词,让病急乱投医的患者深受其害,钱财的浪费姑且不谈,治疗的延误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则是巨大的。前述四点的直接结果是大幅度延长了强迫症患者从症状发生到获得有效治疗的时间,而研究显示这一时间越长则患者的预后越差。治疗不规范:任何一个疾病的治疗要想获得好的疗效,都离不开规范的治疗方案,而当前国内的强迫症治疗仍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一方面与临床医生对强迫症治疗的不熟悉有关,如:选择药物不恰当,或治疗药物一直停留在低剂量(强迫症的治疗通常需要高剂量药物)等;另一方面,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或减轻后,不愿配合继续进行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导致过早的停药或终止心理治疗,造成疾病的复发(研究显示,随着维持治疗时间的延长,强迫症的复发率显著下降)。综上所述,强迫症不是“精神癌症”,它是一种可以治疗的心理疾病,早诊断、早治疗将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每一次在医院门诊接案,总常被病患开门见山问第一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做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到底可以帮我什么?」;然后,在谈了一些时间后,便会出现另一个质疑的声音:「啊!?你大多数时间都在听我说,你都不给我建议喔?!」;再谈了一些日子后,神奇的是,或是说有趣的是,个案会说:「我好像开始看懂我自己困在哪里,几次谈下来,我好像更能自己调整自己。」当然,这个「神奇」的改变过程,并非是一蹴可及,有些人只需一、二次协谈,也或许有些人须几个月,更甚者,有些人需要几年。但是,有意义的是,感冒吃药会好,而心灵上的困境,则会需要人与人的交心分享,以及一些心理治疗介入的专业过程。你想过吗?心理治疗到底在做些什么?【第一个角度】:心理治疗师的态度不同心理治疗师也许有不同的「作风」(因为他们相信不同的作风会带给你不同的成长方向),但是大体上,助人工作者总是有着以下的几个样貌:1.听你说更多(甚于对你说更多):主要是因为心理治疗者相信,一个人会需要「谈谈」,势必有许多未表达完的心路历程,需要一个安全的管道自在地宣泄,当内在累积的能量下降后,也比较能用多元思考去看自己的困境。2.触发你思维(甚于给你正确的思维):事实上,没有一个思维是所谓「正确」的思维,只要是困住你的思考模式,都算是「不适应的」或「不健康的」。因此,助人者坚信这个哲理,过程中不断地触发你自己去省思自己的议题,协助你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3.建立安全的谈话环境(甚于不断挖掘你的痛处):开刀一定得帮人缝合起来,做心理治疗也是一样,需要征求人家的同意,以及按照个案的速度,渐次地坦露自己,因此心理治疗者提供一个氛围,让当事人谈话时感觉到被理解,是心理治疗成功的不二法门。【第二个角度】:心理治疗师的技术如前所述,不同心理治疗师也会因为所相信的「理论派别」不同,而有不一样的「治疗技巧」。以下列出目前心理治疗常见的几个处理做法:1.聚焦在改变你的想法:这类助人者相信,个案的困境虽然表面上是压力和情绪引起的,但是实际上,是因为你的想法太固着或偏负面所引起。因此他们会与你探讨你怎么看事情的角度,是否有更多不一样的多元思考方式。想法改变了,你对压力的感觉就会减轻许多。比如说:忧郁的个案便常与治疗师一起找出困住的负面思维。2.协助你训练新的行为:特别是在对待儿童个案,或是能力比较弱势的求助者,心理学家会与你和你的家人,共同设计特定的行为矫正训练方案,一步一步训练你完成你需要学会的事情。比如说:有些孩子怕生,便常用这类方法,让他练习与人交谈。3.发掘你更深层的问题来源:人的困境往往与过去的成长背景有关联,别是家庭经验,或是遇到的创伤议题。有许多助人者会与你深入地回溯童年往事,以及任何可能影响你现在困境的「过去因素」,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及探索的勇气),但却也更能将目前问题看得更清晰(当然,困境复发的机会也会随之下降)。4.建立安全感重新接纳自己:有许多主张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给个案尊重、同理他、让他觉得被了解到」,当事人便会觉得「自己是可以接纳自己的」。有些时候,你的朋友没有做些什么,只是听你述说,让你哭一哭,你便觉得「好很多了」,这便是这一类治疗者的做法。5.重新经验困境和再次组合你的经验:过去的的确无法再来一次,但是心理学家们使用了「戏剧」的元素,在心理治疗的团体中,邀请个案把困境重现出来,在「演出」的过程中,治疗者会介入一些方法,让你有机会在「重现的真实情境」中宣泄当时未完成的情绪,甚至去体会故事中其他人的状态,从期间得到一些新的领悟,或是对自己的未来生命做一些新的决定。当然,这个过程,是充满一些大量的情绪及专业介入,需要更专业的训练过程才能做这类治疗的。6.你的问题其实是你家庭的缩影:来求助的也许是你一个人,但是有一些助人者相信,你的困境其实只是反映你所处的家庭困境(也就是说,真正生病的不只是你一个人,而是你所处的家庭)。因此,这类的治疗者,主张邀请你们家人一起来做治疗(可以是夫妻一起来,或是主要的家人一起来协谈)。这样的做法,在东方社会较不易进行,因为传统的家丑不外扬。不管你是助人者,或是求助者,以上的角度,将有助于你揭开心理治疗的神秘面纱。其实,心理治疗就是一场人与人真心的对话,共同的合作与分享历程。「人」才是最重要的主角。【转自台北生命线http://www.sos.org.tw/lifeline-02.asp?ser_no=670;作者:简玉坤(耕莘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青年科普团队 拍摄面对这一场疫情,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相关工作人员,亦或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们,不可避免地都会产生一些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如何随时随地、快速缓解自己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呢?试试下面这个简单的小技巧“蝴蝶拍拍”动作要领:双手臂在胸前交叉,右手放在左臂上,左手放在右臂上,以左右交替的方式轻拍上臂;左右各一次称为一轮,4-12轮为一组;轻拍的节奏较慢。拍的时候,可以闭上你的眼睛,如果闭上眼睛让你感到不安全或者不舒适,你也可以选择让眼睛睁开一点,将目光温柔的散落在前方一米处的地方。接下来,像蝴蝶振动翅膀一样,将你的双手交替运动。慢慢地深呼吸(我们建议使用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膨隆,呼气时腹部收缩,吸气时均匀慢速停留3秒钟,呼气时均匀慢速的将气体呼出)留意你的内心和身体内流动的东西(比如想法、想象、声音、气味、情感和躯体感觉),但不要去改变、评判或推开你的想法,比如你可以想象正在观察的东西是擦肩而过的云朵,轻轻的来,轻轻的去。你不需要做什么,只是跟随着指导语,观察想法、感受、情绪,然后聚焦在呼吸上。通过多次的练习,掌握上面的动作要领,便可以在感到焦虑、烦躁时使用上这个小技巧哦!
每个人一生大概有3分之1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有一个好的睡眠是生活的一个基础保障。但很多人无法拥有一个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严重影响了生活。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大量不确定因素或危险信息。引起我们一系列的情绪波动:焦虑,担心,慌乱,悲伤,愤怒,失眠,抑郁,庆幸,感激等,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您所认为的失眠: 睡不着 = 失眠 ?是半夜两点王者荣耀,刷剧刷到分不清白天黑夜,还是凌晨还在抖音看搞笑视频如此种种,你的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丝毫没有想要入睡的迹象。失眠仅仅如此吗?实际上:失眠分为以下四类表现,大家来看看你属于以下的哪一类呢?第一类:入睡困难。表现在渴望入睡,但超过30分钟仍然无法入睡;第二类:睡眠维持困难。表现在睡着后容易醒来,而且清醒的时间较长;第三类:早醒。指比预期提早醒来,睡眠时间明显比平时少;第四类:睡眠质量差。表现在醒来后不能恢复精力,感觉疲惫。因此,一个人即便可以顺利地入睡,也有可能会是一个失眠人士。哪些原因会导致失眠呢?环境因素:常见的有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睡眠的床铺舒适度,位置,温度等发生改变。生理因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性兴奋以及一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失眠。心理因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焦虑、抑郁、难过、紧张、激动、愤怒或思虑过多均可导致多梦。年龄因素:由于生理改变,年龄越大失眠发生率越高。内外部刺激:如白天劳累过度、临睡前深思熟虑次日的工作或纠缠于白天不愉快的事情、身体不适等都会对梦发生影响,对睡眠造成破坏。如何治疗睡眠呢?一、一般治疗:找到失眠的原因、营造良好睡眠的环境(避免过度的光线,或光线直接暴露于脸部;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缩短白天的睡眠时间,入睡前避免观看刺激性的影片)二、心理治疗:无论国内外,针对失眠的临床治疗指南,都将“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三、药物治疗:常用苯二氮卓类助眠药或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如果以上方法都试过,疗效有限,不妨试试今天的主角: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优点1、通过EEG传感器采集和放大人体脑细胞产生微弱电信号,将这些信号加以放大。2、患者可以通过操纵这种信号进行有意识的训练。3、降低肌肉兴奋水平,抑制神经中枢觉醒水平,从而达到延长和加深睡眠的目的。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优点1、 它是治疗失眠患者的一种非侵入性、非药物疗法,具有无创特点和高效性2、它是实现对下丘脑的调节,降低脑电波兴奋,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活动3、它可直接刺激身体分泌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内啡肽,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减少应激激素的分泌,从而治愈或改善失眠,减少一些由失眠引起的并发症。4、配合以上的治疗,可以更好的提高依从性和改善睡眠质量。小结:每个人失眠的原因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