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科陶琪一、病因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二、临床表现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青年科普团队 拍摄面对这一场疫情,无论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相关工作人员,亦或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们,不可避免地都会产生一些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如何随时随地、快速缓解自己紧张、焦虑烦躁的情绪呢?试试下面这个简单的小技巧“蝴蝶拍拍”动作要领:双手臂在胸前交叉,右手放在左臂上,左手放在右臂上,以左右交替的方式轻拍上臂;左右各一次称为一轮,4-12轮为一组;轻拍的节奏较慢。拍的时候,可以闭上你的眼睛,如果闭上眼睛让你感到不安全或者不舒适,你也可以选择让眼睛睁开一点,将目光温柔的散落在前方一米处的地方。接下来,像蝴蝶振动翅膀一样,将你的双手交替运动。慢慢地深呼吸(我们建议使用腹式呼吸,即吸气时腹部膨隆,呼气时腹部收缩,吸气时均匀慢速停留3秒钟,呼气时均匀慢速的将气体呼出)留意你的内心和身体内流动的东西(比如想法、想象、声音、气味、情感和躯体感觉),但不要去改变、评判或推开你的想法,比如你可以想象正在观察的东西是擦肩而过的云朵,轻轻的来,轻轻的去。你不需要做什么,只是跟随着指导语,观察想法、感受、情绪,然后聚焦在呼吸上。通过多次的练习,掌握上面的动作要领,便可以在感到焦虑、烦躁时使用上这个小技巧哦!
问题虽好,但是,这个问题有点大。。。可能讲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下面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语言简单讲讲:首先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疾病,按照疾病的等级诊断来区分: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这里的等级是指诊断的等级,也可以大致理解为严重程度,但并不完全等同于严重程度,因为在疾病不同时期,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样,举个栗子,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在严重程度上可能没有抑郁发作期的患者表现严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从疾病的表现上来看,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知(认知)、情(情绪情感)、行(意志行为表现)三者的不和谐不统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叫做“分裂”症,这里也提示各位读者,分裂不是大家在电视剧或电影里看到的一个人的人格七分八裂了,什么早上一个人,一会又变成另外一个,什么三十二个人格,临床上不是这么回事。说回正题,正是因为这种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的分裂,患者临床上常见的表现就是认知症状(幻觉、妄想、思维被洞悉)情感症状(情感兴奋、淡漠)意志行为(古怪怪异的行为或者他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意志要求也异于常人)。分裂症患者最常见最重要,也是区别于其他两个疾病的最大表现就是分裂症患者往往缺乏相应的“自知力”----(什么是自知力,简单来说就是病人对于自己疾病的认知能力,详细内容下回分解);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同,还分为不通过的亚型。抑郁症:相信这个疾病大家再熟悉不过,抑郁症应该算是网络上精神科的代表性疾病了吧。抑郁----这个病的最长表现,除了大家说的不开心(开心不起来),还有两个代表性的核心症状:兴趣缺乏----做什么都没兴趣;动力丧失----感觉就是没精神,什么都不想做;抑郁症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中重。焦虑症:焦虑症,这个时候与抑郁症常常伴发的一组疾病,在临江湖上与抑郁两人合成姐妹,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病理性焦虑情绪了,(啥是焦虑?简单来收焦虑是一种担心、紧张的情绪表现,同时还伴有一些躯体症状,比如心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等)也分为急性焦虑(惊恐发作)和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两种。精神分裂症患者会伴有焦虑和抑郁情绪,但不诊断为焦虑症和抑郁症抑郁症以抑郁为主,会有焦虑情绪,严重的会出现妄想;焦虑症以焦虑为主,也会有抑郁,但不会出现妄想;此外不是只要有焦虑抑郁就是焦虑症和抑郁症了,精神科诊断很严谨,有一套估计国际公认的标准!相同点的话,三个都是精神科疾病,都需要治疗,而且药物治疗需要联合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疗效更好。最后,所有的精神科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都是可防可治的!
青少年是年龄介于儿童和成年之间的人,通常被定义为年龄在大约13到19岁之间。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伴随着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显著变化。这一时期通常被分为早期青少年(13-15岁)、中期青少年(16-18岁)和晚期青少年(19-21岁)。青少年期是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面临了各种变化和挑战,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了解和关注青少年的需求至关重要。1.身体变化:青少年在青春期开始经历生理发展,包括体重增加、身高增长、性征的发育等。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导致了这些生理变化。2.情感和性格发展:青少年经历情感和性格方面的发展,他们可能开始探索自己的情感和性别认同,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在情感发展方面,青少年逐渐学会更准确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可能开始学习如何描述自己的情感,并尝试理解和解释情感的来源。此外,青少年的情感是震荡的,波动的。他们情绪的忽高忽低,这可能导致有些父母面对可能存在抑郁情绪的孩子时无法真实地判断是否的确有问题。因为上午还在哭哭啼啼的孩子或许在喝到一杯想要喝的奶茶就会喜笑颜开。这种情感震荡通常与生理变化、社交压力和身份探索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通常能够体验更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如爱、悲伤、愤怒和喜悦。他们开始理解更多关于人际关系和世界的情感维度。青少年也在努力的寻求并探索如何情绪自我调节,逐渐发展出更好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情感和应对压力。这一时期他们学会如何控制情绪、缓解压力和处理冲突。在性格方面,青少年也在努力探索并成长。①自我认知:青少年开始更深入地思考自己是谁,他们试图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这种自我认知有助于形塑个体的性格。②价值观和信仰:青少年可能开始探索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他们思考伦理道德问题,并开始形成对世界的态度。③性格特征: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可能会变得更加稳定和明确。这包括特质如外向性、内向性、开放性、责任感等。④自我认同的多样性:青少年期间,个体可能会经历多个自我认同的阶段和变化。他们可能在不同社交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以适应不同的情境。3.同辈关系:同辈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变得更为重要,他们通常建立更多的友谊,探索恋爱关系,同时也可能面临同辈压力和友情问题。4.学业和职业选择:青少年需要考虑未来的学业和职业选择,他们可能会面临升学、职业规划和学习压力等问题。5.独立性和自主性:青少年渴望获得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他们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自我照顾、决策制定和时间管理。决策能力:青少年逐渐培养出独立的决策能力。他们开始学会权衡各种选项,分析后果,然后做出自己的决策。这可能涉及到学业、社交活动、个人生活等各个领域。自我照顾:青少年开始更多地负责自己的自我照顾。这包括自我卫生、饮食选择、睡眠管理和健康维护。他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身体和情感需求,以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时间管理:青少年学会管理时间,包括分配时间给学习、休闲、社交和其他活动。他们开始规划自己的日常生活,以提高效率和实现目标。独立出行: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通常获得了更多的出行自由,可以自主安排交通工具、社交活动和其他外出事宜。这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自我监督:青少年需要自我监督,确保完成学校作业、项目和其他任务。他们逐渐学会自我激励和保持自律。自主决策:青少年有机会参与重要决策,如学科选择、职业规划和未来目标设定。他们需要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方向。错误和学习:青少年逐渐接受错误和失败作为学习机会。他们能够独立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以改进和成长。家庭关系:青少年的家庭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他们可能需要与家人协商更多的事务,如家务分工、学业支持和时间管理。6.社交技能: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发展社交技能,如沟通、解决冲突、建立亲密关系等,这些技能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非常重要。7.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试图建立自己的身份。这包括性别角色、文化认同、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等。他们探索自己在不同社交圈子和群体中的地位。青少年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感逐渐形成。他们评估自己的能力、成就和价值,并建立对自己的信心。自尊心的发展对心理健康和自信心至关重要。青少年可能会探索自己的性别认同,并开始理解自己的性取向。这可能涉及对自身性别和性别角色的思考。他们开始思考伦理道德问题,探索自己对权与错的看法,以及对社会和世界的态度。青少年常常与他人进行自我比较。这包括外貌、学业、社交和其他方面的比较。这种比较可以激发积极的竞争,但也可能导致焦虑和自我怀疑。青少年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决策和情感体验。他们思考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以便成长和改进。他们对自我的评估认知变得更加多维度,考虑到他们自己的情感、性格、社交关系、身体形象和未来预期等各个方面。8.遵守规则和价值观:青少年需要理解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同时也开始质疑和探索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9.心理健康:青少年可能经历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我认同问题等,需要获得支持和帮助。10.数字世界和社交媒体:现代青少年在数字世界和社交媒体中成长,需要处理与互联网和手机使用相关的问题,如屏幕时间管理和网络安全。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发展和探索机会的时期,但也伴随着许多心理挑战。家庭、学校、社会和专业帮助都可以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一时期,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建立坚实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痴呆老人怎么“变样了”?病例1:李女士几经周折带着85岁的母亲来到诊室,满脸疲惫的说:医生,我妈自从得了老年痴呆,记性越来越差,话也少了,一天说不到一句话,呆呆的,总体还挺好照顾的,可最近一个月像变了一个人啊,晚上不睡觉,大吵大闹,半夜会爬起来反复冲马桶;还跑到厨房里去打开煤气说要做饭,更夸张的是,最近总是一丝不挂的在家里走来走去,怎么会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病例2:周先生坐在诊室里,满脸沮丧,哀求医生把他78岁的父亲收治入院。原来周老在一家高档养老院已经住了3年了,1年前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轻症,主要就是记性变差了,但最近半个月,院长打电话不停的向周先生反应,周老怀疑阿姨偷他的东西,怀疑饭菜里被下毒,会对着阿姨吐口水,气急了还会拿拐杖打阿姨,夜里会喊叫,吵着同房间的老人无法入睡,养老院希望周先生能尽快把父亲转到专科医院治疗。周先生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父亲怎么就突然变了?两位老人都罹患了同一种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Alzheimerdisease,AD)。AD是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障碍,这主要包括:记忆障碍(记忆力减退),视空间及定向障碍(不知道自己在何地、找不到自己的家等),言语障碍(说话内容重复、杂乱甚至打非所谓)及智力障碍(计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下降)。上述老人们为什么会突然像变了一样?其实是因为他们出现了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BPSD)”。BPSD在AD患者中是常见症状之一,大约90%的AD患者疾病过程中的任何特定时间均可以表现出各种BPSD。BPSD包括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抑郁、焦虑、激越、漫游、攻击等异常行为和睡眠节律改变等。这些症状往往也是导致患者或者使家属感受到患者不正常而前往医院进行治疗的重要因素。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也相对加重了其身心的负担。很多的痴呆患者家属都表示,最辛苦的工作并不是照料患者的生活起居,最辛苦的还要面对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以及心理压力。痴呆患者出现精神精神行为症状时我们能做哪些干预?如果不是很严重的精神行为症状可以做以下几点:1)照料者干预:照料痴呆患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照料者的情绪对患者影响较大;可以对痴呆患者家庭进行长期的咨询,对照料者进行专业的培训教育,让他们了解疾病,以及学会如何更好的照顾痴呆患者。2)情感干预:家人在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对患者要给予适当的关爱,消除他们病耻感及自卑心理;同时认真做好老人护理工作。3)环境干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包括减少可能诱发不良情绪反应、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照料者可以给患者塑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试着帮助患者放松下来。4)行为干预:就是要明确患者靶症状出现原因,结合实际情况来转移患者注意力来实施干预,可以培养患者有助于改善情绪,减少异常行为的活动,如散步、太极、阅读、绘画、手工等。当非药物干预无效时,则需要转至老年精神科使用药物干预以减轻照料者的负担和困扰。长用来治疗BPSD的药物包括改善认知功能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心静稳定剂等,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老年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适时调整剂量。对于文中提到的两位老人,予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精神检查后,明确痴呆病情有加重趋势,精神行为症状较重,做出了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对照料者进行了充分的心理疏导、情绪安抚及后续有关照料的建议。护患双方均获得了医疗上、护理上及心理上的支持,不但能够及时对痴呆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治疗,还能疏导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大大有利于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每个处于社会中的人都会遇到很多挑战。有些挑战可以很快解决,而一些复杂而困难的挑战会让人心理会产生极大的波动。在面对各种心理困扰的时候,只有正确的认识它、理解它,才能更好的驾驭它。一位来访者小陈讲述了她的困苦,她性格开朗,但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觉得生活没有乐趣。她刚入学高中,一开始成绩还可以,后来可能几次考试失利的缘故,感到学习特别没劲。老师找她谈过几次话,自己也没什么变化,感觉自己对什么都觉得无所谓。思来想去,认为生活没有意思,学习也没有意思,学习再好又有什么作用。成绩再好也免不了生老病死。有时深夜,独自坐在书桌前,看着一大堆功课,会想很多:活着真没劲,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也不知有什么结果,真想离开这个灰暗的人生,有个新的开始。小陈之所以感到人生灰暗、没有色彩,这和她的“空心病”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空心病,即空虚心理,指一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对生活的感到迷茫,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存在感缺失,百无聊赖,如同行尸走肉。空心病是一种不良心理,有碍于人格的健全发展,现实生活中,摆脱空虚感,可采用以下方法:第一,调整需求目标。空心病往往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的。一是胸无大志;二是目标不切实际,目标难以实现而失去动力。因此,摆脱这种状态,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活目标,从而激发自己的潜力,充实生活内容。第二,多与人交往,获得别人的支持。当一个人失意或徘徊时,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力量和支持,给予同情和理解。在获得别人的支持时,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第三,博览群书。读书是填补内心空白的良方。书本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和空虚中解脱出来。用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生活也就会充实起来。第四,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当一个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工作或学习),就会忘却空心病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并可以获得这件事情所带来的正向回馈,从而看到自身的价值,使人生充满希望。第五,目标转移。当某种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时,不妨进行目标转移,比如在学习或工作以外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绘画、书法、运动等),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当有了新的兴趣以后,就会产生新的追求,有了新的追求,就会逐渐完成生活内容的调整,并从空心病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迎接丰富多彩的新生活。第六,寻求专业人员帮助。长时间处于“空心病”状态,并无法通过自己的方式调整。此时需要寻求专业心理从业人士帮助和引导你认识自己,重新定义自己并规划自己人生目标。每个人都有空虚的时候,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空虚感一直持续,并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及时意识到自己的“空心病”,并调整自己状态,让生活更加的丰富有意义起来。
每个人一生大概有3分之1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有一个好的睡眠是生活的一个基础保障。但很多人无法拥有一个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严重影响了生活。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在短时期内获得了大量不确定因素或危险信息。引起我们一系列的情绪波动:焦虑,担心,慌乱,悲伤,愤怒,失眠,抑郁,庆幸,感激等,打乱了我们的正常生活。您所认为的失眠: 睡不着 = 失眠 ?是半夜两点王者荣耀,刷剧刷到分不清白天黑夜,还是凌晨还在抖音看搞笑视频如此种种,你的大脑持续处于兴奋状态,丝毫没有想要入睡的迹象。失眠仅仅如此吗?实际上:失眠分为以下四类表现,大家来看看你属于以下的哪一类呢?第一类:入睡困难。表现在渴望入睡,但超过30分钟仍然无法入睡;第二类:睡眠维持困难。表现在睡着后容易醒来,而且清醒的时间较长;第三类:早醒。指比预期提早醒来,睡眠时间明显比平时少;第四类:睡眠质量差。表现在醒来后不能恢复精力,感觉疲惫。因此,一个人即便可以顺利地入睡,也有可能会是一个失眠人士。哪些原因会导致失眠呢?环境因素:常见的有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睡眠的床铺舒适度,位置,温度等发生改变。生理因素:精神紧张、饥饿、疲劳、性兴奋以及一些疾病都可能导致失眠。心理因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所造成的焦虑、抑郁、难过、紧张、激动、愤怒或思虑过多均可导致多梦。年龄因素:由于生理改变,年龄越大失眠发生率越高。内外部刺激:如白天劳累过度、临睡前深思熟虑次日的工作或纠缠于白天不愉快的事情、身体不适等都会对梦发生影响,对睡眠造成破坏。如何治疗睡眠呢?一、一般治疗:找到失眠的原因、营造良好睡眠的环境(避免过度的光线,或光线直接暴露于脸部;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选择舒适的床上用品)、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如缩短白天的睡眠时间,入睡前避免观看刺激性的影片)二、心理治疗:无论国内外,针对失眠的临床治疗指南,都将“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三、药物治疗:常用苯二氮卓类助眠药或非苯二氮卓类助眠药物如果以上方法都试过,疗效有限,不妨试试今天的主角: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优点1、通过EEG传感器采集和放大人体脑细胞产生微弱电信号,将这些信号加以放大。2、患者可以通过操纵这种信号进行有意识的训练。3、降低肌肉兴奋水平,抑制神经中枢觉醒水平,从而达到延长和加深睡眠的目的。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优点1、 它是治疗失眠患者的一种非侵入性、非药物疗法,具有无创特点和高效性2、它是实现对下丘脑的调节,降低脑电波兴奋,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情绪活动3、它可直接刺激身体分泌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内啡肽,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减少应激激素的分泌,从而治愈或改善失眠,减少一些由失眠引起的并发症。4、配合以上的治疗,可以更好的提高依从性和改善睡眠质量。小结:每个人失眠的原因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第一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第二条: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第三条: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第四条: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第五条: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第六条: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第七条: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第八条:预防老年痴呆症,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第九条:要理解和关怀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第十条: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全身不舒服但有查不出严重问题时请警惕“心身疾病”!王阿姨最近一直总觉得心里不舒服,晚上睡觉也睡不好,有一天早上去买菜在菜场里突然一阵觉得胸闷、心慌、大汗、浑身发抖,幸好及时呼救,叫来急救车送往附近的三级医院抢救。一番检查后,并没有发现明显严重的异常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只显示心律不齐和偶见的早搏,血压也只是稍微偏高。考虑王阿姨平素身体还算健康,只是餐后血糖稍微有点高,医生建议她回家好好休息,并开了心脏科的药物,并定期门诊随访。 王阿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觉得自己要不行了,人马上就要没有了”,而现在的她总是很担心当时的情况会再发生,整天惶恐不安,也不敢一个人出门,总害怕自己在外面发生了什么意外没人来帮忙 王阿姨不知如何是好,拿了一堆没有明显异常的检查报告跑来门诊找我,她匆匆忙忙、紧紧张张,语速很快,像一只受了惊的小鸟。我们聊了聊,才得知王阿姨女儿最近出嫁了,丈夫过世的后,现在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平时连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我想了想对他说:“我建议你到心理科去看一看!” 心理科?王阿姨一脸疑惑,焦急甚至带点不开心的说“我是心脏不好,又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心理科那是疯子才去的地方呀。” 我连忙解释说:“有的情况下了解你为什么生病比你生了什么病更有用哩!你很有可能得的是心身疾病。”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被称作“心理生理疾病”,这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简单来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琐碎和各种突发事件都会给我们的内心造成压力,以及我们内心的一些愿望和现实产生冲突而当这些不当影响不能得到很好缓解的时候,虽然我们看似理智的大脑会一直在帮我们压抑,但我们的身体就会以生病的方式帮我们表达出来。 就拿王阿姨来说,平时身体就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丈夫的去世对她就造成了一次打击,最近看着女儿忙着出嫁更不好表现自己受伤的一面,不断的压制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女儿嫁出去之后,王阿姨突然感到孑然一身,一下子变得无比空虚,常常想去女儿那看看,却发现女儿有了新家庭以后自己却不那么重要了,于是种种因素影响下,王阿姨终于“病”倒了,王阿姨的女儿知道了母亲的情况也常常回来看看王阿姨。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诊者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范围非常广,设计各个系统,从胃溃疡、哮喘,到冠心病、癌症等都是其不同表现。常见的心身疾病按照系统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压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既然上面的定义里说到,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与发展都与心理、生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那么他就一定与这些因素有关。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也从传统的生理因素开始转向其他方面,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说过“了解一个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生了什么病更重要”。他强调的是人,而不是病。中国的汉字“病”,如果仔细、拆开来看,你也会发现它也有个“人”在其中。同样一个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感冒,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心身的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生物遗传因素:先天遗传因素是心身疾病的致病原因之一,特定的身体素质和躯体状况都会发生特定的心身疾病。 社会-文化因素:每个特定的时代及其不同文化背景给不同的人造成不同的影响,想象一下在以胖为美的时代厌食症的发生率会不会和今天大家以瘦为美的审美的时代的一样呢?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导致心身疾病的内因,主要包括情绪因素和个性特征。长期而严重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恐慌等会导致心身疾病的发生。 生活应激事件: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能发生重要的事件,这些事件是指那些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和行为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应和应对的特殊事件。包括:失恋、离婚、丧失亲人、工作变动、突发灾难等,它们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创伤,并导致躯体不适。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即愉快、积极的情绪)和负性情绪(即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 如此解读来看,王阿姨本身患有的躯体疾病已是一个信号,在经过爱人去世、女儿出嫁这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后,加上王阿姨原本风风火火、敏感焦虑又不爱善于在女儿面前表达情绪的性格和行为倾向,同时处在这个快节奏、表面化、忽略内心感受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心身疾病就这么发生了。 一些关于心身疾病症状的有趣理解: 一个人疾病的症状就像是树冠上面的枝叶,症状是最外面、最表层的现象。当去了解这个病人的时候,光去了解“树冠”肯定是不全面的,还要看到树枝、树干、土壤、空气。 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对别人和自己感情上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需要,不清不楚的地方。 结肠炎的人很容易服从、听话,但是带有一定的强迫特征,内心比较矛盾也比较吝啬。 心脏病的人比较忙碌、好胜、急躁。 荨麻疹的人渴望得到感情,甚至有时候有罪恶感和自我惩罚。 神经性皮炎是对早年抚摸不够的一种代偿。 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溃疡的形状就像被压抑已久的火山喷发。 心身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既然我们说到,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心身疾病的预防就要做到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 然而生物、生理方面是我们常常会关注的,相对比来说,心理层面的感受就容易被忽视,加之由于我国大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较少和长期形成的就医习惯,90%的心身疾病患者会选择去各科就诊而就是很少去心理科。就像王阿姨一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心理有问题”,当然,“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怎么看问题才是问题”,疾病的问题本来是客观存在,在我们不理解甚至带有一些偏见的情况下,他本身的意义就改变了。尝试着去理解疾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就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觉到自己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的困扰中,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应该主动地进行情绪调节或者主动的寻求帮助,可以借助运动、娱乐、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甚至严重时可以去心理科就诊。 王阿姨经过介绍去到了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一名心理医生那里开始接受治疗,同时我的门诊仍旧继续随访,原本的躯体疾病也在同时治疗,一段时间之后,王阿姨告诉我,“医生,你给我开的这个心药真的很管用!” 本文系孙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疑病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要诉求,虽不停、多方就医,经各种医学检查证实并不存在实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仍不能打消病人疑虑的一类神经症。///特点///1.有许多躯体症状没法用医学解释,或这些不适感觉、体验要比原本存在的疾病改变可引起的感觉或体验要严重得多(这点必须是由本身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所决定的)。2.过分地关心躯体疾病,对一些微小的躯体情况变化十分担心。3.各种医学检查均为阴性,临床上找不到与患者倍感痛苦的躯体症状相应的阳性检查证据。4.尽管屡次检查未见器质性病症,仍有频繁的就医史。5.坚持不顾医师说明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异常的劝告。患者仍坚持相信有一种严重疾病存在,并表现出症状。具备这两个条件,应怀疑疑病障碍。///临床症状:///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1)疼痛:如头部、颈部、腹部、背部、关节、四肢、胸部、直肠等各种性质的疼痛,不固定于某一处,可发生于月经期、性交或排尿时。(2)胃肠道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或某些食物引起特别不适。(3)泌尿生殖系症状:如排尿困堆、尿潴留、或尿频、生殖器或其周围不适感。(4)假性神经症状: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音、尿潴留、触觉或痛觉缺失、复视、失明、失聪、抽搐共济失调、肢体瘫痪或无力、吞咽困难或咽部梗阻感、失音、触觉或痛觉缺失、复视、失明、失聪,异样的皮肤感觉如瘙痒、烧灼感、刺痛等转换症状。(5)呼吸循环系统症状如气短、胸痛。///治疗:///1.一般处理 通常患者以前已在自己的经治医生那里进行了全面医疗检查,可以排除潜在的躯体疾病。对躯体主诉的最好处理方法是患者定期地与经治医师接触。2.药物治疗 目的在于解除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可用苯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药、SSRIs以及对症处理的镇痛药或镇静药。3.心理治疗 是主要治疗形式,患者常常拒绝接受症状的实质在于心理问题,故以提高认知为目的的心理治疗可以探究并解决引起症状的内心冲突。----------------------------------------------结束语-----------------------------------------------调整所处的环境,对矫正疾病行为、发展健康行为至关重要。增强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的适应能力,努力学会自我调节,尽早摆脱依赖性。配偶和亲友对患者的正确态度:既对患者疾病和痛苦要给予充分理解和同情,改变消极、冷漠、歧视的态度,又要避免过于渲染疾病和痛苦,不要受其支配,以建立积极、关心、和睦的家庭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