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儿童因发热、呼吸道感染、手术等疾患住院检查或入学体检等时查尿常规时发现尿潜血阳性,家属十分着急,是不是孩子有问题了?是不是孩子肾脏有问题了?是不是很严重的问题?这是很多家属通常担心的事情。但是尿潜血阳性一定是有问题的吗?尿潜血阳性一定是肾脏病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尿液潜血是怎样检测的。尿液检测的方法为干化学法,其原理为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或者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能够使尿常规检测专用试纸条中显色物质显色,采用干化学尿分析仪对其显色程度进行分析,通过显色的强弱来判断潜血程度强弱。尽管临床很敏感,但其具有以下的局限性:其一该方法主要针对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因而只要含有亚铁血红素的物质包括完整的红细胞、游离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均能使试纸条显色;其二尿中某些来自食物的不耐热酶同样具有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同样可以使试纸显色;其三大量维生素C可对实验有干扰。其四尿潜血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的程度往往不平行。而医学所定义的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数超过正常,血尿的原因又进一步可分为肾脏疾病、尿路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因而尿潜血阳性不一定是有问题,健康儿童也可有尿潜血阳性,尿潜血阳性也不一定是肾脏病。肾脏病专科医生判断血尿通常根据镜检红细胞是否超过正常范围来诊断是否罹患血尿而不是仅仅根据尿常规中潜血加号多少来判断,并根据尿沉渣镜检变异性红细胞的比例来进一步判断是肾脏疾病还是非肾脏疾病所致。因而尿潜血阳性与血尿是不同的,也不一定是肾脏病,这种检查方法仅能作为血尿的初筛,一定要进一步进行显微镜下尿沉渣检查。
国际肾脏病学会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公布了一组另人震惊的统计数字(截2009年)全球有5亿人的肾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害(1/10的人有慢性肾脏疾病);终末期肾病患者约有150多万人,他们依靠肾脏透析或肾脏移植维持生命,并且这一数字将在未来十年内成倍增长。为了唤起全社会对肾脏病的重视,实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世界国际肾脏病学会与国际肾脏基金联盟共同提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确定为世界肾脏日。2016年3月10日为第十一个世界肾脏日,主题为:肾脏健康,从娃娃抓起(Kidney Disease & Children. Act Early to Prevent It!)。儿童终末期肾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成人,但是很多成人的终末期肾病起源于儿童,是由于在儿童时期所患的肾脏疾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及早期很好的治疗,以至于在儿童时期能够控制的肾脏病延续至成人,并不断进展、恶化,最终发展至终末期肾病。儿童慢性肾脏疾病的病因主要是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路感染、先天性肾脏病及泌尿道畸形等,对这些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持续监测是预防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方法。1、“健康”的孩子需要进行常规的尿液检查 很多的家长缺乏维护孩子肾脏健康普通常识,很少有人带自己的孩子去医院检查尿液。以至于很多孩子在发现肾脏有“问题”时,已进入肾功能不全阶段,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实际上在国外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常规对幼儿园小朋友、中小学生每年进行尿液检查,如日本从1973年起,就在学校推行“尿液试纸法”,由于措施得当,在已接受过学校尿液筛查的人群中,较少发现终末期肾病。近年上海市4个区对46171名中小学生进行尿液筛查,发现一次阳性检出率超过5%,后对其中异常者再次检测,阳性检出率约1%。可见“健康”孩子进行常规的尿液检查是早期发现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其实对儿童进行常规尿液检查,与检查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心、肺功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有部分肾脏疾病起病很隐匿,孩子常没有显著的临床症状,可以通过常规的尿筛查早期发现,因此建议孩子每年进行1~2次的尿检查。①尿液颜色变化: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清亮。如果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样甚至有血凝块的尿,称之为血尿,小儿血尿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脏疾病。尿液混浊,常提示尿路感染;酱油色尿液常提示身体存在严重的溶血。②尿液气味变化:新鲜排出的尿液没有特殊的气味。如果存在特殊的气味,如腐臭味,须警惕尿路感染。③尿液中泡沫增多:排出的尿液出现不容易消失的泡沫,常提示尿中蛋白质的含量显著增多。2、警惕“感冒”“扁桃体炎”对孩子肾脏的损害 冬春季是孩子感冒、扁桃体炎的高发季节,在患这些“小病”的同时及患病后1~3周内均可以引发“IgA肾病”、“急性肾炎”。家长应该重视预防这些小病,注意查尿,尤其是对学龄期儿童需要多留个心眼。3、不可小瞧“皮肤感染”对肾脏的损害 皮肤脓庖疮、疖肿、蚊虫叮咬后皮肤破溃感染,这种被人们称之为小病的皮肤感染,可以在2~4周内导致急性肾炎,出现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急性肾衰竭等,轻者比较隐蔽仅出现显微镜下血尿。家长要重视保护好孩子的皮肤,出现皮肤感染者除了治疗感染外,不要忘记化验尿液。4、“皮肤紫红色小点或紫斑”可能是肾损害的前兆在春秋季节,多发生于2~8岁儿童的一种被人们误认为皮肤病、血液病的疾病——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表现为皮疹,可伴有关节肿痛、腹痛及肾脏损害。而肾脏损害较为隐蔽,需要医院化验尿才能被发现。皮疹比较具有特色,表现为四肢皮肤红色、或紫红色小点状皮疹,部分可以融合成片,常以双下肢皮肤多。这种病对肾脏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理论上100%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肾脏损害症状多见于出现皮疹后4~8周内,少数至数月后出现。患过敏性紫癜的孩子,注意观察尿液,定期去医院检查尿液,需要观察的时间不少于6个月,如果一旦发现尿液检查有异常,应在肾脏病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5、尿频是孩子肾脏健康的警报排尿的次数增多,称之为尿频。然而尿的次数增多与年龄、性别有关。成人白天大约4~6次,夜尿在0~2次。1岁小孩每日排尿约20次,2岁时减少到10次,4岁以后膀胱排尿控制功能趋于成熟,排尿次数接近于成人。如果孩子出现尿频,家长需要注意观察以下几个方面。①尿量:小儿尿频的同时每次尿量正常或大于正常,这种情况称为多尿更准确,一般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如果尿频,而每次尿量减少多见膀胱、尿道功能障碍。②尿频是否与情绪、精神状态有关。③是否伴有尿急、尿痛、血尿等,如同时出现这些症状,尿路感染可能性大。孩子出现尿频家长应该重视,带孩子及时去医院就诊,首先与肾脏内科医生取得联系,查明尿频的原因。6、对药物认识的误区药物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用于治病救人,一方面“是药三分毒”。如何用这把双刃剑无疑医生是主角,特殊药物的应用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①“是药三分毒”:引起肾脏损害的药物众多。有抗生素、各类利尿剂、非类固醇抗炎药物以及中草药,家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药。 ②切忌“病急乱投医”: 部分儿童肾脏疾病患者需要使用特殊药物,如:大部分患肾病综合征的孩子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而激素有副作用是不争的事实,肾脏专科医生对激素副作用的了解远远胜过没有医学背景的家长们,医生们已经进行过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的利弊权衡。有部分家长宁愿去相信“草药郎中”、“祖传密方”,不愿意应用激素规范化治疗,以致造成不该发生的悲剧。小结 临床上有很多的儿童肾脏疾病,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我们呼吁广大的家长、全社会重视肾脏的早期“损害讯号”,儿童“尿检查”是发现肾脏早期“损害讯号”最简便的方法。如果孩子患了肾脏病,必须遵循三条最基本的原侧:①及时就诊,明确诊断;②坚持治疗、长期监测;③调整孩子的学习、生活、饮食。如果能对肾脏疾病进行早发现、早干预,可保护肾脏功能、甚至于可以治愈。
正确收集合格的尿液标本对尿常规检查是重要的,若方法不对,会直接影响检查结果,以致无法正确诊治。收集尿标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尿常规检查时,留取尿液不少于10毫升;2、留取晨尿:尿常规检查一般留取晨尿检测最为适宜。晨尿是指早晨起床时第1次小便,相对较浓,尿中的有形成分要比白天稀释的尿液为多,比较容易发现尿液的异常,也可避免饮食、饮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3、对不能配合的婴幼儿,应先消毒会阴部后,使用塑料采集袋黏附于尿道外口收集尿样,但要密切观察勿使尿液外溢或粪便混入;年长女性儿童留取标本时应该避免经期,防止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查结果;4、留取中段尿。按排尿的先后次序,可将尿液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因前段尿和后段尿容易被污染,一般都留取中段尿,尤其做尿常规和尿细菌学检查时;5、留取尿液应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6、所留取尿液应尽快送实验室检查,避免光照或因时间过长、细菌生长等导致葡萄糖被细菌分解、管型破坏、细胞溶解等问题出现,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系李志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