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到适合的就诊医院:首先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疾病治疗的医院。以神经外科为例,天坛医院,华山医院,宣武医院等等名气很大,但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大部分三甲医院都具备一般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经验,因此,急诊患者,如外伤,进展较快的肿瘤,脑出血等,建议就近大城市就诊,避免过久的住院排队或长途跋涉耽误病情。2一般除急诊外,就诊前应具备基本的影像学检查,如头部MRI,CT,CTA等,可避免多次重复就诊,提高效率。3.影像资料最好提前进行标记,检查时间先后顺序,切记不要卷成一卷!可以准备电脑,u盘,甚至手机录好视频,多重准备,更加方便。4.提前预约挂号:大部分医院目前都是预约挂号制度,所以来医院之前,最好提前实名制预约就诊。以天坛医院为例,热门专家一般都有特需门诊,或者团队门诊,号源充足。5.不要录音录像。也许行为不会被医生发现,但是做法很不光彩。记不住的可以多问医生几句,医生一般都会提供就诊记录,供后续参考。6.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在来院就诊前对疾病有初步认识,找到合适的专家,加快效率。7.疫情当前,就诊前一定明确当地及进京政策,避免耽误病情。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就诊提示。希望能提供帮助,具体情况可进一步咨询。
平时在医院看门诊都能看到医生旁边都有一个很专业的看片灯箱在家里很难具备条件。时常碰到朋友或者是患者朋友发来一张张看不清楚的影像片子,哭笑不得,无法做出良好的诊断,教起来也很不方便。拍摄技巧:1保证拍摄时大场景应尽量黑暗,比如黑暗的屋子,教室等。2面朝光源,举起影像片子,注意光源亮度尽量均匀,比如电脑屏幕,白色反光板等。3片子距离光源尽量接近,不要追求一次拍一整张片子,片子上都有小字部分,注意片子正反。4关闭闪光灯,防止反光5如果无法满足上述条件,在黑暗的屋子里,对着白墙,也基本可以满足要求。注意片子不要弯折。6现在很多医院都有影像系统,会为患者提供电子版影像,在医院取胶片时可以留意存取。
大多数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的核心检查手段以DSA(脑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辅助以CTA(CT血管造影),以及MRI(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部分病种根据症状不同,可增加相关检查,如合并癫痫(脑电图/24h长程脑电图等),功能区病灶(fMRI,功能磁共振)等。很多血管性疾病是无症状的,比如微小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医生有时建议回家观察,定期复查。复查的时间间隔通常建议:在发现疾病后的第一次复查时间建议不超过半年,以便观察并及时发现其发展变化规律,要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最好在同一家医院检查以确保检查前后可连续对比。与医生见面后继续保守治疗,后续的复查时间间隔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至1年,对于发展缓慢的甚至可2年后。要注意医生提到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头痛呕吐,癫痫发作,肢体活动差,力弱,言语功能减退等,及时就诊。脑血管神经外科疾病一般包括:1.颅内动脉瘤:发现动脉瘤后要及时就诊,行头CTA/DSA检查,确定是否存在手术指征及选择治疗方式。复查周期通常为半年-1年,对大小,形态发生变化的及时手术治疗。2.脑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手术前后的磁共振(MRI)检查和脑血管造影(DSA)一般是必不可少的,相比较CTA而言,脑动静脉畸形对血管的供血,引流静脉分布要求评估的更加仔细,并且建议手术完全康复后1年再次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切除情况,防止新生血管或畸形残留。3.烟雾病:择期患者中,以缺血性烟雾病居多,大多影响脑组织灌注,因此手术前后的CTA+CTP尤其重要,血运重建手术后根据症状变化,在1年内至少行2次脑血管相关检查(DSA/CTA)4.海绵状血管畸形:检查主要以磁共振为主,无需做脑血管造影,除非需要与其他血管畸形鉴别的情况。磁共振最好行增强MRI,或包含SWI序列在内的磁共振以发现潜在的病灶,并明确与静脉引流的关系。5.脑血管狭窄/颈动脉狭窄: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选择检查如弓上CTA/头CTA初步筛查,确定狭窄部位及程度,此外经颅多普勒(TCD)是无创的检查手段,简便快捷,但如明确详细的血管资料,脑血管造影(DSA)仍是首选。6.高血压脑出血/淀粉样变脑出血:出血后3月以内的复查以头CT最佳,可观察血吸收情况以及颅内压力变化,远期看主要以头MRI推荐。更重要的是对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神经外科手术:(手术过程篇)上一篇提到了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本篇主要介绍手术中的主要过程及患者及家属重点关注的部分。每一天的第一台手术大约是从7点多开始,因此一般建议患者家属7点左右到病房门口等候手术室接病人。到手术室后,手术室的相关人员进行术前准备:1)麻醉师:查看相关化验检查,手术室谈话区交代麻醉风险并签字,之后行气管插管麻醉。2)手术室护士:准备手术器械,核查手术病人侧别部位等关键信息,开放静脉通路输液,插尿管等。3)手术医师:做术前准备,确定手术切口,患者体位摆放。这些步骤完成后,手术即将开始,一般是在早晨的9-10点之间。手术的过程根据手术方式,难度不同,时间长短各不相同。具体则要根据主管医生在手术前的谈话中具体告知。常规的神经外科手术一般要3-4名医生,2-3名护士,1-2名麻醉师共同完成,手术主刀不会全程陪同手术,一般只在手术关键部分进行操作,每位医生负责不同的阶段。手术室的环境是严肃又活泼的,每个人有不同的职责,麻醉师有心电监护仪,密切关注麻醉的深浅,患者的生命体征体征变化,护士负责传递器械,配合医生操作,医生则全神贯注完成手术。就这样,手术最终顺利完成,医生缝完最后一针,护士掀开盖在病人身上的无菌手术单,麻醉师停掉麻醉药,等待患者渐渐苏醒,拔除气管插管,病人被推出手术室。根据病情轻重以及情况需要,部分患者术后需要回到ICU监护病房:1)手术患者年龄较大,需要密切监护的情况2)手术后未拔除气管插管,可能是由于气道分泌物过多;累及呼吸功能;苏醒不彻底3)手术时间长,麻药苏醒不完全,昏迷。4)术后出血/癫痫危险性较高的情况一般在手术后的4-6小时,复查手术后的第一次CT,主要观察的要点在于是否存在颅内出血,分析出血原因:手术切口渗血?术腔出血?止血海绵?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以及急性期脑梗死,颅内压力及脑积水情况。如CT显示一切正常,患者术后状态基本符合手术过程的预期结果,手术当天告一段落,手术阶段至此初步完成。下一节讲述手术后到出院的过程。
一、入院前:1)化验检查:最早的准备在入院前就已经开始了,化验检查(血常规生化等),影像检查(胸片心电图核磁共振等),入院后根据实地需要可能补充一些检查。2)麻醉评估:大部分神经外科手术都是全麻手术,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功能是否能够满足手术需要,是手术安全顺利完成的前提,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具备良好的身体储备才能抵御手术创伤的侵袭,所以进行手术前评估至关重要。3)排队住院:最棘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关,选择合适的专家、病房,专业的团队,往往事半功倍。二、入院后:1)输血准备:入院后的第一次抽血往往是手术前一天的“备血”:以预防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出血情况。对于大部分良性肿瘤,手术中会根据出血风险进行“自体血回收”,从而减少异体血带来的发热等排斥反应,最大限度保证手术安全进行。2)剃头:手术前一天会进行开颅手术患者的剃头,一些靠近发迹线的手术切口可选择”局部剃头”,更具美观。经蝶内镜手术患者进行修剪鼻毛工作,脑血管造影患者进行会阴部备皮。3)禁食水:大部分患者需手术前一天晚饭后禁食,夜间12点后禁水。对于第二天下午开始的手术,一般禁食水时间类似,在等待手术过程中,适当静脉输液以维持基本能量需求。4)标记手术切口:手术前一天/当天早晨:医生会患者头部用龙胆紫药水做一些可擦洗的标记,主要目的是标记手术切口,以及一些关键定位线。5)手术谈话:是手术前最重要的环节,主管医生一般会将手术相关风险,手术大概流程,需要家属配合的事项以及预期结果做详细的解释,有不明白,不确定,不理解,记不住,无法接受的情况一定在此时提出,以免手术后结果无法挽回。注意事项:1.授权委托要直系亲属签字。2.给医生留好自己的电话号码而不是一味索要医生联系方式,签字内容较多需要足够耐心。3.手术前的签字尽量把家属凑齐,目前疫情原因无法做到都来医院,要统一家里亲属意见,手术前要互相传达风险,根据病情做出合理决定。4.医生主要负责告知风险,不会替患者做出决定手术/拒绝手术的决定,决定由直系亲属以及患者本人决定。也不要对医生说:假如病人是你的家人你会怎么决定?此类的问题,而是根据与医生的对话后找到合适的答案。5.不要尝试频繁与医生联系:每一位医生的病号成百上千,会有重点选择性的回复。如果有特殊紧急情况,医生会及时联系家属。(找不到医生也许是好事,说明病情大致平稳)
第一讲中我们提到了手术后头痛。头痛的重要原因是发热引起的。发热在医学课本定义为: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37.3℃称为发热。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出现术后发热的几率虽各不相同,但目前仍是最为常见的术后症状之一,尤其是颅脑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肿瘤手术后。1.感染由感染而引起的发热是临床中不愿意见到的,造成感染的原因从麻醉开始,一直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从气管插管时,呼吸道粘膜的损伤,插尿管时尿道损伤,深静脉穿刺留置针,到开颅手术中空气与脑组织的接触,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无意识污染操作,手术室大气环境不清洁,手术间人员流动,都可能成为围手术期感染的元凶,我国的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率总体在15%左右,但实际可能高于此水平。手术后感染原因主要可分为几类:1.手术切口及相关感染:由于手术中切口环境暴露,术后敷料脱落,引流管相关感染等。2.呼吸道感染:术中气管插管,术后ICU环境污染,卧床引起坠积性改变等。3.泌尿系统感染:手术前插尿管,术后卧床尿管拔除不及时等。4.围手术期输血:血液本身可导致发热反应。5.手术时间过长:以个人经验,持续1天的手术,手术相关人员增多,术野暴露时间延长,术后发热的概率非常高。6.特殊类型手术:例如经脑室操作的手术,手术中额窦,鼻窦开放的手术,开放型颅脑损伤等污染手术。想要完全避免此类感染事件其实并不困难。首先,每项操作都有固定的操作规范,严格操作,就可以做到无菌卫生。其次,人体都有强大的抵抗力,对外来致病菌大多都有完善的抵御能力。此外,围手术期适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在手术创面形成保护屏障,降低感染机会。2.手术应激反应/手术创伤手术切除过程中,伴有组织的破坏,出血以及脑组织细胞凋亡。在出血的吸收以及组织修复过程中,发热是正常过程,但通常以中低热为主(小于38°C)发热的处理方式:在异常高体温下,人体器官及生命所需氨基酸大量细胞失活,因此需尽快处理。低热患者一般首选物理降温(38°C以下),高于38°C时,酌情给予退热药物,静脉给药效果更明显,必要时可考虑冰毯辅助降温。除外存在禁忌的患者,首选腰椎穿刺。同时查血常规,以及细胞数。一般术后推荐早期行腰椎穿刺,打通脑脊液循环,加速术后恢复,如腰穿结果正常,大部分情况提示无颅内感染情况,可考虑继续观察或结合血常规结果,考虑其他来源的感染可能(肺炎,泌尿系统等),少部分情况患者虽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首次腰穿结果正常,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肿瘤碎屑漂浮较多,手术后未下地活动、饮水少的患者,此时需反复行腰穿才能达到效果。明确颅内感染后,可首先根据经验性药物治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为主),待脑脊液病理结果培养明确致病菌后可适当调整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在人体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人体的指挥官。在经历神经外科手术前,医生通常会交代手术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致残风险,其中有几个重要组成部分,导致手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的症状,有些是可治可恢复的,而有些则相对难以恢复,甚至终身残疾,以下做详细介绍: 1.?功能区病变:俗话讲人脑没有白长的,每一寸脑组织都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将有时肿瘤生长在脑组织的特定部位,这些部位掌管了人体很多日常行为(说话,运动,视物,言语,感觉,记忆,平衡等等。)我们给掌管这一类功能的脑区称之为功能区。肿瘤或是血管畸形等病灶长在附近,就会出现相应症状。当然,每个部位的病灶,其造成的后遗症也不尽相同。 以主管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为例:?简要的说:皮质脊髓束从脑表面,到脑深部,再到脊髓,走形在不同的部位,其纤维束的密集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专业部分:其神经元主要在大脑皮质的中央前回运动区,其纤维在同侧内囊后支汇集成束,下行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下端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在脊髓外侧索下行,并直接或间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 同样大小的病灶,位于表浅部位,纤维束分散,损伤相对轻,症状恢复快一些。 在常见的神经功能中,恢复的速度:语言>运动>视力视野 而深部病灶,如丘脑基底节,脑干的病灶,即使体积很小,病灶切除后也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遗症,且恢复能力也有限。目前术前的多模态技术(功能磁共振技术,神经导航技术,术中唤醒技术,术中超声,电生理监测等),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精准定位切除范围,可以努力把损伤风险降到最低。 ? 2.?手术中操作引起: 1)?很多深部病变,手术入路复杂,病灶位置深,如岩斜区,脑干等,肿瘤常常与周围神经关系紧密,手术中为了切除肿瘤,常常不可避免的需要对神经产生牵拉刺激,有时神经对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凉水,或是空气暴露,都可能影响功能。不过不要担心,这些功能在术后都会慢慢恢复,有的在出院前就可以恢复功能,慢一些的在术后3-6个月内也可恢复大部分功能,担心恢复慢的可以考虑中医针灸理疗,或是维生素B12辅助治疗。 2)?有些情况下,肿瘤侵蚀整条神经,甚至已经完全包裹神经,尤其是本身由神经来源的神经鞘瘤等。这些情况下术前患者大多已表现出症状,术中情况比较复杂,保护神经的难度极高。很多情况都是在分离肿瘤过程中,神经已经损伤,甚至离断。这对于术后神经的恢复很不利,即使是术中对受损的神经进行再吻合。术后一些面部麻木,面瘫等症状则主要依靠对面部的修复理疗达到外观的改善。 ? 3.?血管相关疾病:在神经外科血管手术中,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烟雾病等。主要在血管周围进行操作,术后可能出现血液流速加快,血管狭窄,血流方向改变等情况。有可能造成术后脑梗死,脑出血等不良事件,造成残疾,甚至威胁生命。这类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较为复杂,后续章节会单独进行讲解。 ? 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一般的神经外科疾病都存在大脑与外界空气接触,外环境改变,对脑组织功能产生影响,大部分症状都会在手术后短时间内出现缓解。患者手术前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后的状态,术前出现了疾病的相关症状,手术之后很可能有加重的过程。例如患者昏迷偏瘫,由救护车送来医院,手术后出院不太可能走着出院(不排除医学奇迹),解决了脑子里的疾病,后续进行康复,才是获得更大的改善,一般术后6个月内是神经康复的黄金期,我主张在度过手术期后尽早开始康复锻炼治疗。所以不要急于追求手术后症状就见好,要看长远,解决脑子的根本问题,然后相信科学康复技术,相信人体的强大恢复能力。
开颅术后头痛是一个包括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关注的话题,开颅术后的疼痛常常导致患者遭受身心考验,甚至影响手术后正常生活及工作,严重的还可出现精神疾病(焦虑、抑郁等),脱离社会。距相关统计,大部分患者(60-91%)在术后均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头痛,根据手术的病因(涵盖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等),出现术后疼痛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大部分疼痛的感觉来自于浅表结构,主要与脑膜刺激,肌肉牵拉,神经末梢损伤有关。所以说颞部(耳朵周围的部分),枕下(后脑勺)手术后出现疼痛感觉最为明显,而额顶部手术后疼痛感相对较轻。此外,人体的伤害感受器(痛觉感受器)广泛分布在皮肤外层、血管壁、骨膜,是最常见的游离神经末梢。急性手术创伤可导致这一类感受器敏化(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过敏),导致疼痛的感觉持续性存在。 神经外科发展至今,微创理念已贯彻到各位医生心中,更小的切口,更小的骨窗,更人性化的设计,都是为了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迅速,术后疼痛反应小而努力。以笔者最常参与的颅内动脉瘤手术切口举例,最短不过4-5cm,骨窗仅有2-3cm直径(小切口,微骨窗)。可显著降低手术创伤,为减轻术后疼痛创造有利条件。有些疼痛在手术前即可出现,如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疼痛,往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后出血刺激脑膜后疼痛,部分患者还同时因出血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不畅,合并颅高压加剧疼痛,此类患者的疼痛在术后疼痛中尤为突出。(后续章节中陆续讲解) 手术后头痛的类型最常见的可以分为几类: 1. 尖锐性疼痛,牵拉痛,刺痛,主要围绕切口周围,后期可伴有麻木感 2. 手术侧为主的紧张性疼痛,轻中度疼痛,可引发全脑疼痛感。 3. 少部分患者可伴随抽搐,甚至恶心呕吐(10-20%)。 为避免/减轻术后疼痛,在手术过程中,我们格外注意。 头痛的预防 1.围手术期 1) 术前应用头皮神经阻滞(如罗哌卡因),可有效阻断外周神经对局部组织的损伤及炎症反应,这一技术已经在大部分幕上术式中进行应用,效果满意。术中及围手术期麻醉中镇痛药物如舒芬太尼等应用也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可起到类似吗啡的镇痛作用,同时而且更可预防术后呕吐的发生,对呼吸影响更小。 2) 术后应用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可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水肿,炎性刺激等,降低硬脑膜张力,减轻无菌性脑膜炎严重程度,均有良好效果。一般来说,在住院期间头痛症状均可得到有效控制,必要时根据不同原因,应用降颅压药物(甘露醇),或氨酚羟考酮等对症处理即可。 2.手术中操作: 1). 骨沫冲洗:打开颅骨过程中,会用到颅钻,所产生的骨沫及碎骨片是术后疼痛的重要原因,术中及时生理盐水冲洗可最大程度避免,但仍无法做到100%清除,尤其是在部分在硬膜下进行颅骨磨除的手术中,如为更彻底切除听神经瘤而磨开内听道,暴露较低部位动脉瘤时硬膜下磨除前床突时。 2)术中无张力硬脑膜修补:减少术中因硬膜缺血挛缩而带来的损失,不勉强缝合原有硬脑膜,降低张力,避免术后疼痛。即使如此,术后因为颅内压变化,硬膜张力随之变化,疼痛由此产生。因此在尽量严密缝合硬脑膜的同时做到避免硬膜张力过高,是对医生不小的挑战。 3.)恢复肌肉功能:最常见的颞肌切开,如用电刀切开,可减少一定出血,但不利于术后患者体验,造成颞肌水肿,肌肉挛缩,疼痛。因此常常在控制出血的前提下,尽量应用手术刀切开颞肌,并术后进行仔细修复缝合,可减少术后疼痛感。 4)术腔的冲洗:手术过程无可避免会造成出血,当手术结束,肿瘤切除完毕,彻底止血,反复冲洗术腔至清亮,对于减少脑膜刺激,降低术后疼痛有重要帮助,必要时可留置引流管辅助。 图 1 头皮-脑组织的层次结构 头痛的住院期间处理: 对于术后轻中度头痛患者,在近期足够的影像学证据支持下,明确头痛原因,适当应用止疼药物,可达到降低患者紧张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等良好效果。 1. 术后发热后头痛给予物理降温或对症药物后多可缓解,在此基础上明确发热原因,病因治疗。 2. 感染后的疼痛有时较为显著,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联用抗炎药物并打通脑脊液循环(腰椎穿刺&腰大池引流),症状通常可逐渐好转。 3. 术后颅内压力不稳定,注意鉴别颅高压和低颅压的区别。术后最常见的为颅高压,常伴有喷射性呕吐,病人同时感觉眼球胀痛,给予甘露醇后常可缓解。腰穿后头痛,常为低颅压所致,平卧多饮水后逐渐可缓解。 4.住院期间接到医生电话有时很令人紧张:术后复查CT常常是必要的,有时术后头痛剧烈,甚至继发癫痫,合并意识状态下降,都是颅内状况不稳定的征兆,医生会通知家属,并进行急诊CT检查,可能存在术后颅内出血,脑组织肿胀等情况,严重时需行血肿清除术,甚至去骨瓣减压术。 头痛的出院后续治疗: 3. 不建议常规使用止痛药物,尤其是出院返回家中后,有时为防止术后头痛反复,可适当为患者带药,但同时会告诫患者,并非常规应用,除非迫不得已,但首先应明确头痛原因,详细的神经外科体格检查,除外其他可能存在的术后再出血,颅高压,脑血管痉挛等因素。阿片类药物(吗啡,杜冷丁)基本不常应用于开颅术后患者,此类药物容易掩盖患者真实的感觉,延误病情,同时还存在成瘾性。有一部分疼痛是突然停药后出现的,因此出院前通常先将输液等治疗停止,观察病情变化。 4. 如果术后长期存在慢性疼痛,则需要专门疼痛科就诊,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压痛及周围皮肤感觉等,有时需要阿片类药物和其他镇痛药联合治疗(曲马多,卡马西平等),尤其是术后长期神经性疼痛的患者。 最后,在家中或环境较简陋的情况下,用冷冻疗法(如冰袋)敷于伤口和眼眶周围区域其实是廉价而无创的方法来减少炎症,水肿,和疼痛刺激。 术后出院回家后,应最大可能避免以下活动: 1. 刺激性运动:反复蹲起动作,剧烈活动,倒立,过山车,蒸桑拿等。 2. 避免过强的体力,脑力劳动,远离精神紧张,劳累。 3. 不可靠抽烟喝酒麻痹自己,心态积极,与周围亲朋沟通,努力融入社会。 4. 遵医嘱进行后续治疗,预防癫痫,控制基础病等,伤口换药预防感染,拆线等。 预后: 一般在手术成功,肿瘤不复发(原发病控制良好)的保证下,出院前大部分患者的头痛症状均可减轻甚至消失,在1年内术后头痛患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82%)。少部分患者遗留轻度间歇发作性的钝痛(10-20%),随时间推移可得到明显改善。 讲到最后,归根结底其实手术并不是为了手术,而是为了解除病痛。手术做完,如果疼痛管理不妥当,反而增加痛苦,违背了手术的初衷,所以术后疼痛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Rocha-Filho PAS, Gherpelli JL, de Siqueira JT, et al. Post-craniotomy headache: A proposed revision of HIS diagnostic criteria. Cephalalgia 2010; 30: 560–566. 2. Ribeiro M , Pereira C U , Sallum A M , et al. Immediate post-craniotomy headache (Cephalalgia 2013). 2014. 3. L Molnár, Simon V , Nemes R , et al. Postcraniotomy headache[J]. Headache, 2014, 28(1):276-278. 4. De Benedittis G, Lorenzetti A, Migliore M, Spagnoli D, Tiberio F, Villani RM. Postoperative pain in neurosurgery. J Neurosurg Anesthesiol. 1996;8:315–6. 5. Bryan L , Jamie B , Brandon N , et al.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the Management of Post-Craniotomy Headache and Pain[J].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2018, 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