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众人的心,阻断病毒传播、预防感染最为大家关注,而提高自身抵抗力成为我们躲不开的话题。婴幼儿是传染性病毒的易感人群,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众所周知,人体的营养状况是免疫系统发挥对外界病原抵抗力的基础,而儿童群体往往存在较多营养问题。其中与身体抵抗力最为密切的营养素是蛋白质,据WHO报道,蛋白质营养不良引发的感染占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40%以上。蛋白质是人体免疫系统构建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免疫应答中的卫士,本文将讨论如何保障婴幼儿和儿童蛋白质营养在良好状态,以应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带来的挑战。蛋白质营养蛋白质是大自然中最为神奇的一类有机大分子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是伟人恩格斯的名言。在生物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没有发现前,蛋白质是最多用于表达生命的词汇。通俗地说,蛋白质是构建所有生物体一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成分,人体更是如此。可以说DNA携带生命的信息,而蛋白质就是生命的表达。人类生命需要蛋白质来表达和呈现,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也都需要蛋白质参与来完成。想象一下吧,一个受精卵细胞,在子宫内经过270天的孕育,成长为3.2kg的新生儿,经过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到2岁时体重达到12kg,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身体内细胞不断增加、蛋白质等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体要合成自己的蛋白质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就要源源不断地得到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0余种氨基酸原料。那么这些原料从何而来?答案就是:食物,这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蛋白质营养。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人类没有能力利用空气中的氮来合成蛋白质。但豆科植物似乎可以,它利用根部根菌瘤对空气中氮的固氮作用合成蛋白质,或把土壤中的无机氮变成蛋白质。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可以利用动植物食物的蛋白质为原料合成自身蛋白质。不管是吃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其中蛋白质经消化后的氨基酸才能吸收进入人体并被人体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合成人体的20余种氨基酸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吃进来的。这些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记一下这8种氨基酸的名字,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此外,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肝脏合成能力有限,组氨酸也不能合成,有9种氨基酸是必需的。人体合成自身蛋白质需要氨基酸,不但需要充足的数量,还需要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及相互比例适宜,以适应合成不同蛋白质的需要。所以,如果一种食物,能提供种类齐全的必需氨基酸,其相互比例与合成人体蛋白质的需要越接近,那这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就越高。与植物性食物比较,动物性食物必需氨基酸种类及相互比例更接近人体,其蛋白质质量通常比植物性食物蛋白质高。关于“蛋白质营养”基本上说的是为人体提供合成自身“活的”蛋白质的原料,本质上是食物蛋白质。作为人类食物的蛋白质,原本也是有活性的,但那是针对动物和植物的活性。此外,作为提供人体蛋白质的原料,需经过各种烹调加工(物理或化学)处理,即使 “活的”的生鲜食物直接吃下去,胃酸也会将这些“活的”蛋白质变性(灭活)。因此,食物蛋白质可以认为是“死的”蛋白质。当然,不管我们吃进的是“活的”,还是“死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大分子也是不能进入我们身体的,胃肠道会将其消化处理为短肽或氨基酸,再被吸收进入血液,被组织细胞摄取,用于合成我们身体自己的各种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免疫系统高效活力第一要素源于食物摄入经消化后的氨基酸和短肽吸收后被组织和细胞摄取并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人体内蛋白质发挥的作用就多啦,良好的蛋白质营养,作为基本原料参与各种细胞的合成,对儿童来说,就是生长发育;对成人而言就是组织、器官细胞的更新和功能的维持;对病患来讲就是恢复健康;对健身者就是增长肌肉。而对于免疫系统而言,良好的蛋白质营养就是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抵抗力。如前所述,良好的蛋白质营养,作为基本原料参与各种细胞的合成,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和细胞也不例外。众所周知,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因子,良好的蛋白质营养是构建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物质基础。而作为对病原的免疫应答又包括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特异性)免疫两套防御体系,尽管他们发挥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机制不同,但都需要良好蛋白质营养,而在免疫应答时免疫细胞迅速增值和免疫因子产生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蛋白质。1.先天性免疫对蛋白质的依赖 先天性免疫是由多层防线构成,包括皮肤、上皮和黏膜形成的屏障,其中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构建的屏障作用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人体对外开放的窗口(还包括口腔和眼睛),也是病原微生物最易侵袭的场所,由黏膜细胞构建的屏障及其表面黏附的黏液及分泌物,可以有效地将绝大部分病原体阻挡在身体之外。对儿童来说,以肠道黏膜、分泌物(含溶菌酶、乳铁蛋白、核糖核酸酶等),以及表面覆盖的益生菌构建的屏障,加上粘膜下的免疫细胞被认为是儿童最大的免疫组织,肠道也被认为是儿童最大的免疫器官。黏膜及其黏膜下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不但要成熟,更要不断更新,黏膜细胞是身体更新最快的细胞,约6天更新一次,以保持其活力和增殖能力,能不加区别地将遇到的“看着不顺眼”东西(各位病原体和异物)统统干掉。以上所有,都需要良好的蛋白质营养作为基础。当然,诸如维生素A、锌、维生素C等各种微量营养素也都参与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获得性免疫对蛋白质的依赖 获得性免疫也称为适应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这个系统的功能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执行,形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子系统。当机体遇到某种特定的病原入侵,该免疫系统会“派员”识别它们的特征(抗原),然后启动生产机制,让准备好的“空白”免疫细胞迅速增值并进行针对性训练成为“攻击”细胞,然后带上识别标签,有针对性地找寻特定病原(靶)予以击毁,执行对入侵者的时刻抵抗或杀灭,或者分泌释放大量针对性抗体进入血液、组织液和分泌物,包围和剿灭特定病原。获得性免疫在和病原体周旋中不断的学习,形成高智商的聪明的免疫系统。他们总是有准备的、有针对性(特异的)的对入侵者进行应答和杀灭。请注意,为了随时应对入侵者,人体必需保持对入侵者的高度警惕,这就需要时刻维持身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与身体所有细胞一样免疫细胞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质,以及帮助蛋白质合成和周转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良好抵抗力的饮食诀窍:优质蛋白质挂帅,多样化平衡膳食最后再谈一谈,婴幼儿和儿童的膳食,如何做到优质蛋白质挂帅。这里建议大家阅读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指南”和“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其中给出的喂养和膳食建议,就充分体现了优质蛋白质挂帅的原则。下面简单介绍几类优质蛋白质食物,他们在每一年龄段儿童的膳食指南中都有特别的强调。1. 母乳:对于婴幼儿来讲,母乳蛋白质绝对是质量最好的,而且母乳中蛋白质水平非常适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满6月龄以前的婴幼儿,应给予完全纯母乳喂养;满6月龄后再继续母乳喂养基础上,开始添加辅食,母乳喂养至两岁。1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摄入食物品种日渐丰富,但母乳仍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之一。2.肉鱼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基本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儿童辅食应该足量食用畜禽瘦肉和鱼虾类食物。畜禽瘦肉不仅提供优质蛋白质,而且还是铁、锌、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密集的食物。鱼类除提供优质蛋白质,还提供很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那些偏食不爱吃肉的孩子,家长应该要注意了。生长发育跟不上,抵抗力差、经常生病的孩子,每天一定要吃足鱼虾和瘦肉。3.蛋类:鸡蛋蛋白质一般是用作优质蛋白质的标杆,其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被机体吸收,利用率可以达到98%以上,而且食用方便。1岁以后的儿童,每天要吃一个鸡蛋。4.动物乳:奶类营养成分齐全,易于消化吸收,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约3%,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人体需要,和鸡蛋一样,牛奶蛋白质也被认为是优质蛋白质的标杆。母乳之后,1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应有500ml左右的奶量,有母乳最好,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幼儿配方奶,也可以配合适量的鲜牛奶、酸奶等作为幼儿辅食。2岁以后儿童每天应饮奶300ml~400ml鲜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相对较差,其中最好的要算大豆蛋白质,而且豆类和谷类蛋白质可以互相弥补不足,相互提高成绩。但是,请注意,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来说,如果有条件得到肉蛋鱼乳等动物性食物的话,最好不要太依赖大豆类食物提供蛋白质。作者:汪之顼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来源:中国营养学会,2020年全民营养周核心工具包
前天,一觉醒来,假期还有5天;昨天,一觉醒来,假期还有7天;今天,一觉醒来,假期还有……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肆虐,眼瞅着自己的假期和娃的寒假越来越长,老母亲的心路历程已经由喜转忧……关键是娃天天在家,一日三餐得营养美味、吃饱吃好、兼具增强抵抗力,老母亲表示黔驴技穷。今天咱们就聊一聊疫情期间宅在家,如何保证咱家娃营养满分,身体棒!一、规律作息,吃饱吃好,身体棒棒首先,咱们来说下大原则,要想身体棒、长高长壮少生病,吃饱是第一!吃不饱可能会抑制自然杀伤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成熟,这样抵抗力就会下降,所以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定要吃饱哦。这位小姐妹要说了,我娃天天追着喂都不吃,绝对不会饿。此言差矣,你觉得娃饱不一定是真的饱(同理,你觉得娃饿也不是真的饿)。具体喂养习惯改善又需要长篇大论,哪天有空咱们再促膝长谈,老母亲只要记住一点,并且以身作则,那就一定会有用,那就是定时定点进餐。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定时定点吃饭更是规律作息的基础。今天咱们就来重点说说,娃每天到底需要吃多少。话不多说,上图,有图有真相。 又有小姐姐说了,这些都是小娃娃的饮食,我家娃小学都快毕业了,应该吃多少呢。别急别急,马上上图,就是此图有点复杂,需要好好给大家解释一下。呃……是不是看不懂了呢……作为硬核老母亲,怎么能随便认输,仔细看下面的表格,马上明了。说了这么多,这个特殊疫情时期,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吗?那就是第二步了,要想免疫力高,优质蛋白质少不了,就是各种肉蛋奶一定要保证。婴幼儿保证饮奶,有母乳的吃母乳,母乳不足的配合适宜的配方奶粉。最好培养饮奶习惯,学龄儿童可以喝纯牛奶,就是说,奶不能停。什么,喝完奶肚子疼、拉稀?那可能是乳糖不耐受了,选择低乳糖或者无乳糖配方就OK了(如果问题没有解决,那就得挑个合适的时间带娃去消化科检查一下了)。除了喝奶,如果没有过敏,建议每天都要有1个鸡蛋哦。再接下来就是吃肉,吃肉,吃肉了。6月龄添加辅食后就可以吃肉了,要给予适合娃年龄的不同质地的肉食,可千万不要觉得娃消化不了耽误了孩子啊。当然,如果孩子吃完真的消化不良,那就要找原因,不能一味避食。具体不同年龄吃多少肉,详见前图。另外,大豆及其制品也是不错的蛋白质来源,可以适量使用。除了优质蛋白质,还有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超过5种,蔬菜水果都有,其中一半为深色蔬果,如西蓝花、胡萝卜、菠菜、橘子、甘蓝、南瓜、西红柿等。新鲜蔬菜、水果以及坚果等植物作物中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等,深色蔬菜含量更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调节免疫作用。最后强调再强调一点,不要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注意厨房食物处理生熟分开,动物食物要烧熟、煮透;家庭用餐,实行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等措施,避免与家人交叉感染。这一步一定要做好,不然就前功尽弃了。二、喝水、喝水、喝水这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了。水的重要作用就不多说了,在干燥的冬春季节以及呼吸道疾病高发时期,口、眼、咽喉等最易成为病毒的首要战地,人体黏膜可以分泌抗体来抵抗病毒,充足的液体量摄入可以保证黏膜功能。另外,多次饮水,还可以冲刷咽喉部,减少病菌大量繁殖的可能。所以,一定要保证娃充足饮水,同时要讲究方法,不可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多次少量、有效饮水。儿童的胃容量较小,水喝多了,其他食物就吃不下那么多,儿童胃酸等消化液分泌少,大量饮水会冲淡胃酸,影响消化。那每天喝多少水合适呢,细心的小姐妹仔细看前面图文,也可以了解到哦。2~3岁的健康幼儿,每天总液体水量大概在1300ml;4~6岁的健康幼儿,每天总液体水量大概在1600ml。这些液体量既包括了来自粥、奶、汤这些食物中的水,也包括额外的饮水。而7~13岁的健康儿童,每天需要喝水1000~1300毫升,相当于一次性纸杯5~6杯的水量,普通装矿泉水瓶的容积为550毫升,一天大概要喝2瓶左右,而且这个水量不包括食物中的水。这些水要平均分散到全天饮用,可以每两个小时左右喝一次水,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以保证身体随时都不会出现缺水的状态。说到喝水,就不可避免要提到水的兄弟姐妹:果汁、饮料、茶、蜂蜜水……这些都不建议的哦,有机会再细谈哦~ 三、“零食”是个好东西啧啧啧,听到这句话,娃们一定都笑开了花,而部分老母亲可能要疑惑了。要明白这句话,首先就要明白零食的定义以及零食的作用。零食通常是指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比如我们额外吃的水果、酸奶等,这也都算零食。所以,老母亲不要一说到零食,就觉得孩子一定不能吃,这不是绝对的,而是要根据娃的需求适当摄入。这就说到了零食的作用了:补充正餐能量和营养的不足。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又活泼好动,能量消耗大,三顿丰富的正餐与两次适量的加餐是儿童获得全面营养的保障。加上目前特殊时期,整天宅在家,如果不再来点“零食”,那人生太无趣了。不过零食选择可是有要求的哦。(1)吃好正餐,适量加餐,少量零食。按照营养均衡的原则,零食消费不宜过多,所提供的能量不要超过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建议选择从正餐中摄入不足的食物作为零食,如奶及奶制品、水果和坚果。吃零食的时间不要离正餐时间太近,最好间隔1.5~2小时。(2)零食优先水果、奶类和坚果。全国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水果、奶类和坚果的摄入量都显著低于推荐量。因此学龄前儿童的零食,应优先选择水果、奶类和坚果,作为正餐营养需求的必要补充。不过提醒宝妈一定,进食坚果时注意安全。(3)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虽然人类天生喜甜,但是娃的饮食习惯却是靠家长左右的。从一开始及避免选择这些不健康零食,给娃养成清淡口味的饮食习惯,对其成年后的健康至关重要。(4)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快乐肥宅水,大家一起戒!(5)零食应新鲜、多样、易消化、营养卫生。还有注意让娃安静进食,谨防呛堵。还可以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选择合适零食哦。四、适量补充微营养素天天宅在家,最缺什么营养?——维生素D想当年全民补钙,可是没有维生素D都白搭。除了促进钙吸收及骨健康,维生素D已经被发掘出抗感染、抗肿瘤、保护心血管等多种功能,简直十项全能。而这么重要的营养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超过一半的人缺维生素D!!!那赶快多吃点含维生素D多的食物吧(三文鱼、白金枪鱼、沙丁鱼等食物含量较高),可惜靠食物补充量有限,所以就只能外源补充了。最好能每天户外活动1小时以上,不过北方的冬季,日光照射少,紫外线不足,具体能合成多少维生素D也不好说。而现在是抗“疫”关键时期——不能出门!!!所以目前有效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就是药物补充了。一岁以下婴儿,建议每日补充维生素D 400IU(早产儿可能需要加倍补充),1~18岁儿童,每日维生素D建议量为600~1000IU。维生素D虽好,但也不能单打独斗,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也是非常重要啊。这些营养素的良好来源就是食物,均衡全面的饮食,才能保证营养充足,免疫力旺盛。对于不能很好饮食的儿童,建议选择单一或复合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B1、B2、B6、铁、锌、硒以及DHA的营养素补充剂。五、答疑(1) 天天宅在家,手机、平板、电视就成了娃的亲妈。老母亲听说蓝莓对眼睛好,赶快给娃吃起来。答:蓝莓中含有较多的花青素,促进视网膜细胞中视紫质的再生,可以缓解视疲劳、促进视力。可是蓝莓虽好,可不要贪吃哦。对于消化功能不佳的婴幼儿,蓝莓吃多了可能导致腹泻哦。并且,吃蓝莓是治标不治本,要保持视力的根本是减少视屏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岁以上儿童视屏时间每天不超过一个小时,2岁以下完全不建议。研究显示,每天3个小时以上的屏幕时间,注意力缺陷的风险会增加。(2) 娃不愿意动、也没心思吃,咋办?答:娃娃们天生好奇,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实也不难,只要老母亲肯动心思。亲子游戏、共同阅读等咱不专业就不说了,从营养的角度,姐妹们可以这么做。吃完正餐,带孩子一起做“零食”加餐。比如一起做水果/蔬菜沙拉,一起烤饼干、烤面包等。让娃帮忙准备食材,比如摘菜、洗菜,顺便普及蔬果知识,既能增加娃的营养素养,又能增加食物亲切度,为均衡饮食、不挑食打好基础,还能让娃身体活动,最重要的还能消磨时间,实在是一举多得。对于学龄儿童,还可以让娃参与做饭过程,联系烹饪,运气好的话,娃一个人就能搞定一顿全家饭菜哦(老母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3)要增强免疫力,赶快给娃补上钙铁锌硒维生素!对不?答:虽然前面咱们说到了,各种营养素可以提高娃的免疫力,但是,这些营养素最好的补充方法就是天然食物。好好吃饭,保证足够粮谷类,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保证充足新鲜蔬果,适当豆类、坚果、油脂等,才是保证娃营养充足的关键。对于饮食不佳,正处于疾病状态的娃,在不能尽快解决饮食营养问题的前提下,才建议额外补充各种营养素或者口服肠内营养补充剂(详询临床营养科,疫情期间可以在好大夫及北京儿童医院app网上咨询哦)。声明:本文原创,禁止转载,谢谢。可登录“BCH儿童营养”或者“北京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查看更多。
2018年预防铅中毒国际行动周2018年10月21-27日活动主题是“禁用含铅涂料”。重要事实(1)铅是一种累积性毒物,影响身体多个系统,特别对幼童具有危害。(2)身体中的铅分布在大脑、肝脏、肾脏和骨骼。它在牙齿和骨骼中储存下来,随着时间不断累积。人类的接触程度通常通过测量血铅加以估测。(3)骨骼中的铅可在怀孕期间释放到血液里,对发育中的胎儿形成接触来源。(4)没有已知的被认为安全的铅接触水平。(5)铅接触是可以预防的。来源和暴露途径人们可能会通过职业和环境来源接触到铅。这主要由于:(1)吸入由于燃烧含铅材料所产生的铅颗粒,比如在冶炼、非正规回收、含铅油漆剥离以及使用含铅汽油时;(2)摄入受到铅污染的尘埃、水(从含铅管道)以及食物(从铅釉或者用铅焊接的容器)。(3)还有一个暴露源是使用某些没有得到管制的化妆品和药物。铅中毒对儿童带来的健康影响铅暴露可对儿童健康具有严重影响。高浓度接触会使铅影响到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昏迷、抽搐、甚至死亡。从严重铅中毒中恢复过来的儿童可能会留有智力低下和行为紊乱问题。没有引起明显症状并且以往认为是安全的低浓度铅接触,现在已知可在多个身体系统产生一系列伤害。尤其是铅会影响到儿童大脑发育,造成智商(IQ)下降、像是注意力时间缩短以及反社会行为增加等行为改变以及学习成绩下降。铅接触还可引起贫血、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免疫毒性以及生殖器官毒性。人们认为,由铅带来的神经和行为影响具有不可逆性。并没有已知的安全血铅浓度。但已知随着铅接触的增加,症状及其影响的范围和严重性也会增加。世卫组织的应对世卫组织已经将铅确定为引起重大公共卫生关注的十种化学品之一,需要各会员国采取行动,保护工人、儿童和育龄妇女的健康。由于含铅涂料是许多国家仍然存在的接触来源,世卫组织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携手,成立了全球消除含铅涂料联盟。干预措施包括消除铅的不必要使用,例如不在涂料中加铅,确保含铅废物的安全回收,向公众宣讲安全处置铅酸电池和计算机的重要性,并监测儿童、育龄妇女和工人的血铅水平。文章内容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网站: http://www.who.int/ipcs/assessment/public_health/lead/zh/
啼哭是儿童正常行为的一部分,也是临床常见现象。据统计,婴儿生后前三个月,约20%以啼哭或哭吵为主诉就诊。近年来,儿科医生饥饿心理学家评估后发现,啼哭过程对婴幼儿健康和情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婴儿哭吵为良性过程,但过度哭吵会导致家长焦虑,甚至采取一些微信措施,如盲目使用镇静药,甚至导致“婴儿摇晃综合征”。定义:首先来看一下“过度哭吵”的定义:目前主要遵循Wessel提出的“3”法则:即婴儿1d哭吵3h以上,每周3d以上发作,并连续3周,持续3个月。根据婴儿哭吵的特征,可将其分成3中:1)正常;2)过度、由于不适或疾病引起;3)不明原因,婴儿肠绞痛属于这一类。原因:1、神经系统相关的影响因素:目前最能被接受的假说认为,过度哭吵与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例如出生时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患儿存在更加频繁的哭吵。同样,婴儿父母抑郁、早产、小于胎龄儿也是出生后第一个月过度哭吵的高危因素。2、生物钟系统:一些研究认为,生物钟调节失衡也与过度哭吵有关。生物钟由下丘脑调节,受睡眠时间、体温、进食和褪黑素的影响,在生后逐渐发展成熟。3、婴儿气质:婴儿气质也会影响啼哭。气质由个体应对刺激的反应类型、适应性能力(压力情况下冷静的能力)、以及活动水平等决定。部分南阳性气质的婴儿常敏感、易怒、反应激烈等。4、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婴儿啼哭,即使是易养型气质的婴儿,在家庭破裂环境中,如社会心理问题、家庭暴力等,也会出现过度啼哭。婴儿能敏锐觉察到看护人,尤其是母亲的状况,一项研究表示,孕期压力与婴儿出生前6个月过度啼哭密切相关。5、消化系统相关问题:食物过敏或食物不耐受,或者胃食管反流等也与婴儿哭闹相关。近些年一些研究也表示,婴儿肠道菌群变化也与过度哭吵相关,需进一步证实。临床干预措施:多数婴儿啼哭是良性的,95%自限,剩余5%有明确病因。临床管理中同样适用“3”法则:1)多数婴儿哭吵不适一种疾病;2)婴幼儿不会因此发生危险或其他状况;3)肠绞痛会自动停止,“宝宝也会逐渐学会应对肠绞痛”。部分患儿通过改变体位可改善啼哭症状:如将婴儿置于父母怀抱,或取俯卧位,用温布或用热水袋温暖婴儿腹部并进行腹部按摩,可有效改善啼哭症状。一过性使用安慰奶嘴也可让婴儿安静,但长期使用效果还有待观察。有研究表示,将8周龄以内婴儿包裹起来,与对照组相比,啼哭明显变少。同样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也能有效减少42%的婴儿啼哭。还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及氛围,也可缓解婴儿哭闹。益生菌用于缓解婴幼儿过度哭吵的疗效也颇具争议。
营养门诊经常碰到咨询孩子头发问题的,什么头发少了、头发硬了、头发软了,主要是家长担心孩子是缺什么营养素了,那到底是不是呢,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香港卫生署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吧~孩子头发少,是不是缺钙? 孩子头发的浓密多寡程度,是因人而异。很多家长误以为初生婴儿头发的生长与在母亲体内时的营养有关,或头发少等于缺钙。 孩子头发稀少,并不是缺乏钙质,也不一定是缺乏营养。其实,头发由毛囊生长出来,最长的“生长期”可达二至三年。而幼儿的毛发一般较细、较短及颜色较浅。所以有些孩子到了一岁,头发仍然很稀疏。大部分孩子要到两三岁,头发才会逐渐浓密起来。孩子头发少,没问题吗? 若孩子缺乏铁质、患有新陈代谢病或某些综合症,可能会引致头发稀少,但通常都会有其他病征,如牙齿、指甲、皮肤或生长指数(如身高、体重)出现问题等。倘若孩子只是纯粹头发较稀少但健康成长,没有其他征状,你可继续观察。如担心孩子的营养问题,请谘询营养师和医护人员的意见。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呢?除了枕后位置外,有惊险局部头发的脱落;过多的皮屑或脱发;家族中有先天性无体毛症和排汗问题等。PS:以上内容节选自香港卫生署儿童健康栏目。
生长是儿童健康的重要指标,评价儿童体格生长是儿科医师的日常工作。儿童体格生长测量与评价是用以监测、干预个体和群体儿童健康和营养状况的最简便、经济、无创的方法,对早期诊断营养性、慢性系统性和内分泌性疾病有重要意义,进行干预对降低儿童发病率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孩子的爸爸妈妈们都十分关心孩子的生长问题,今天就分享一下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的儿童体格生长评价建议,方便家长在家自己监测。01-体格生长评价的原则1、选择适宜的体格生长指标: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态指标为身高(长)和体重,<3岁儿童应测量头围。2、采用准确的测量工具及方法。3、选择恰当的参考标准:建议根据情况选择2005年中国9市儿童的制定《中国儿童生长参照标准》或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PS:点击阅览《中国儿童生长曲线表》获得参考曲线。4、定期评估儿童生长状况。-02-体格生长评价内容1、生长水平: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单项体格生长测量值(体重、身高、头围等)与参考人群比较,即为此儿童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2、生长速度:对某一单项体格生长指标定期连续测量,所获得的再一定时间内的增长值即为此儿童该项指标的速率。生长曲线表示生长速度最简单、直观。3、匀称度:身高的体重间接反映身体的密度与充实度,年龄体重指数(BMI)对2岁以上儿童超重肥胖有判断意义,坐高/身高反映下肢发育情况。-03-体格生长评价的临床意义1、营养性疾病筛查:能动态反映总体营养状况,及早发现生长异常情况。2、身材矮小筛查:当儿童年龄的身高生长水平<P3或-2s,提示儿童身材矮小。需积极寻找病因。3、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筛查:如头围生长水平和速度的评价可用于小头畸形、脑积水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筛查。4、性早熟筛查:根据身高的生长水平、生长速度可较早发现生长过快伴第二性征出现的性早熟儿童。5、治疗相关观察:定期生长监测有助于疾病治疗效果观察,如营养性疾病干预、生长激素应用等。
儿童单纯肥胖症是指能量摄入长期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蓄积过多,至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正常小儿的标准。儿童单纯肥胖症是以身体脂肪含量过多为主要特征的多病因的慢性病,是一种常见的营养失衡现象健康搜索。单纯性肥胖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婴儿、5-6岁和青春期。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所以单纯的体重减少并不利于生长,甚至会带来疾病危害。以下是肥胖儿童体重控制目标2-5岁体重超过95百分位者:维持体重在BMI<第85百分位如需减重,建议每月减重0.5kg6-11岁体重位于第95-99百分位者:缓慢减重,建议每月减重0.5kg体重大于第99百分位者:需要减重,建议每周减重1kg12-18岁体重位于第95-99百分位者:需要减重,目标为BMI低于第85百分位建议每周减重不超过1kg体重大于第99百分位者:需要减重,建议每周减重不超过1kg
肥胖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生长各个时期的不良生活方式日积月累的结果。本期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儿童不同阶段生活方式对肥胖的影响。围生期宫内环境可以影响个体发生远期疾病的风险。母亲肥胖和儿童肥胖是最好和最有力的预测指标。妊娠期糖尿病和母亲吸烟可以增加儿童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低出生体重儿发生远期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新生儿期/婴儿婴儿体重增加与随后的肥胖发生呈正相关。许多观察性研究显示,与母乳喂养的儿童相比,配方奶粉喂养的孩子发生肥胖的风险更高。添加固体食物过早也可能与儿童肥胖相关。幼儿期/学龄前期年幼儿童肥胖与成年人肥胖的高风险相关。一项研究显示,超过50%的3-6岁的肥胖儿童在成年期仍然存在肥胖。学龄前期儿童体重增长加速与基础脂肪摄入过高和不恰当的大剂量摄入有关。看电视时间延长,会增加含糖饮料、加工红肉以及总能量摄入。父母亲肥胖是该年龄段儿童超重和肥胖的主要预测指标。除了遗传因素的重要影响以外,父母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孩子的营养状况和活动水平产生负性影响。学龄期父母和家庭成员行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显著。进入学校可增加肥胖危险因素的暴露(校园售卖)。家长零食储备亦与肥胖发生相关。此期也是过多饮食、久坐习惯等的建立或加强。青少年期父母应继续为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环境。青少年自主性增强,需增加健康饮食教育。青春期发动,胰岛素抵抗增加,这与体重指数(BMI)密切相关。青少年BMI增加与较早(30岁前)发生冠脉疾病独立相关。提倡每周有5天锻炼60分钟以上。
新生儿生后数天补充维生素D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知识了,但是单独补充维生素D还是维生素AD同补可为难家长了。加上部分消息诉说维生素A不需要补充,补多了会中毒等等,导致很大一部分家长对补充维生素A有所顾忌。今天就跟大家分析一下,维生素A到底会不会过量~首先来看一下维生素A从哪来:维生素A来自肝脏、鱼油、奶制品、鸡蛋等动物性食物;绿叶蔬菜以及黄色或橙色的水果和蔬菜中富含各种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变为维生素A;强化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食品也提供部分维生素A。既然是这样,那未添加辅食以及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婴儿,其维生素A从哪里来呢?一般是从母乳及配方奶中获得,但是真实情况是,我国母乳中维生素A含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远达不到婴儿需要的推荐量。那配方奶中呢?也都只是理论数值,即使完成充足奶量也无法满足维生素A需求。接下来再看一组真实数据:据WHO估计,全球约33.3%的5岁以下儿童处于维生素A缺乏的风险中。我国14省市6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及边缘缺乏率高达50%以上,而6个月以下婴儿缺乏率高达80%,且农村高于城市。WHO数据显示,中国为维生素A中度缺乏地区。除了摄入不足外,还存在维生素A缺乏的高危因素:(1)长期摄入不足时导致维生素A缺乏的主要原因。(2)2岁以下婴幼儿生长速度快,对维生素A需要量相对较高。(3)母亲妊娠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等,均可造成维生素A缺乏。(4)膳食中缺乏动物性食物,贫困地区和素食儿童易出现维生素A缺乏。(5)感染状况下,维生素A利用率下降且排泄增加。(6)患腹泻、肝胆疾病时,肠道维生素A洗手利用不良,亦引起维生素A缺乏。我国对维生素A补充建议:2013年我国推出《维生素A缺乏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建议》,提出了维生素A缺乏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每日膳食补充维生素A,摄入量应达到推荐需要量,对维生素A缺乏的高危地区、以及患麻疹、腹泻、呼吸道感染、水痘等其他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可预防性补充维生素A。二级预防:针对可疑病例,进一步进行维生素A缺乏诊断,可根据疾病程度增加维生素A摄入。那需要AD同补吗: 维生素A与骨代谢存在密切关系,而维生素D亦是与骨代谢密不可分,故维生素A与维生素D在促进儿童骨骼健康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故:维生素A、D同补更适合婴幼儿。最后,大家再来看一下,预防剂量维生素A是安全的吗? 膳食营养素摄入的参考摄入量是一个相对较宽的范围,最推荐摄入量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之间都属于安全范围。目前6岁以下儿童维生素A的合理摄入范围为1000-3000U/d,而中毒剂量为一次性摄入30万单位,或每天摄入5-10万单位,连续6个月。所以,目前市售的维生素AD制剂中含量是十分安全的,合理服用,家长不必担心中毒。
营养门诊来看病的宝宝中,发现贫血的很多,家长就会很担心,已经很注意喂养了,宝宝怎么还会贫血呢?还有就是觉得稍微低一点就低一点吧,应该没什么影响吧。其实婴幼儿贫血的原因很多,且贫血对孩子影响很大,今天就再次跟大家分享一下贫血的事情吧~怎么知道宝宝是否贫血对于是否贫血,一般需要关注血常规里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选项,如果降低,就考虑存在贫血。但是,不是只要这两项正常就没问题了,还有以下指标需要关注:MCV(平均红细胞体积)、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这几个指标可以帮助分析贫血的类型,对于婴幼儿来说,最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本次也主要讨论此类型贫血。另外,单独以上三项指标降低而血红蛋白不低的时候,虽然没有达到贫血程度,但已经是红细胞生成缺铁期了,必须引起关注。宝宝为什么会铁缺乏呢(1)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肽、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可导致胎儿先天储铁减少。(2)铁摄入不足:母乳尽管铁吸收率高,但含铁量低;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是儿童铁缺乏的重要原因。(3)肠道铁吸收障碍:不合理饮食搭配和胃肠道疾病如腹泻等均可影响铁的吸收。(4)生长发育旺盛,铁的需求量增加:婴儿和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快,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实物,易于发生铁缺乏。(5)铁丢失增多:任何部位的长期慢性失血,比如过敏、肠炎等长期便血。宝宝缺铁以及贫血有什么危害呢(1)血色素下降可导致重要脏器供氧不足,影响整体健康状态和重要脏器功能成熟。(2)运动功能发育障碍,可影响宝宝运动能力,进而影响动作发育,年长儿可出现活动后易疲劳。(3)免疫功能下降:铁缺乏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易反复感染。(4)影响智力发育:国内外均有资料显示,严重铁缺可导致智能发育障碍、注意力缺陷及心理行为异常。(5)消化道功能减退:导致患儿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6)对其他营养代谢的不利影响:铁缺乏儿童可能容易伴维生素A缺乏、碘缺乏和慢性铅中毒。怎么避免宝宝缺铁或者贫血呢(1)加强科普宣教,指导合理喂养和饮食搭配。(2)孕妇适当补充铁剂,以增加胎儿对铁的利用,并增加生后铁的储存。(3)提倡母乳喂养,对于人工喂养婴儿,应选用强化铁的配方乳。(4)早产儿于生后2~4周开始补充铁剂,直至1周岁。(5)根据中华医学会建议,婴儿及时添加辅食的最佳时机为4~6个月龄,强化铁米粉被推荐为婴儿期第一种辅食。(6)幼儿与年长儿童应当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偏食、挑食,确保富含铁剂食物的摄入量。TIPS:为了及时发现贫血,我国《儿童缺铁及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尽可能对缺铁的高危儿童进行筛查: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3~6个月检测)。生后4~6个月仍纯母乳喂养,未添加富含铁的食物(生后9~12个月检测)。具有缺铁高危因素的幼儿,如慢性疾病等,建议每年检查HB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