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牵动众人的心,阻断病毒传播、预防感染最为大家关注,而提高自身抵抗力成为我们躲不开的话题。婴幼儿是传染性病毒的易感人群,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众所周知,人体的营养状况是免疫系统发挥对外界病原抵抗力的基础,而儿童群体往往存在较多营养问题。其中与身体抵抗力最为密切的营养素是蛋白质,据WHO报道,蛋白质营养不良引发的感染占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40%以上。蛋白质是人体免疫系统构建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免疫应答中的卫士,本文将讨论如何保障婴幼儿和儿童蛋白质营养在良好状态,以应对病原微生物感染带来的挑战。蛋白质营养蛋白质是大自然中最为神奇的一类有机大分子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是伟人恩格斯的名言。在生物遗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没有发现前,蛋白质是最多用于表达生命的词汇。通俗地说,蛋白质是构建所有生物体一切细胞、组织和器官的重要成分,人体更是如此。可以说DNA携带生命的信息,而蛋白质就是生命的表达。人类生命需要蛋白质来表达和呈现,人类生命活动过程也都需要蛋白质参与来完成。想象一下吧,一个受精卵细胞,在子宫内经过270天的孕育,成长为3.2kg的新生儿,经过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到2岁时体重达到12kg,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身体内细胞不断增加、蛋白质等不断累积的过程。人体要合成自己的蛋白质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就要源源不断地得到构成人体蛋白质的20余种氨基酸原料。那么这些原料从何而来?答案就是:食物,这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蛋白质营养。蛋白质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人类没有能力利用空气中的氮来合成蛋白质。但豆科植物似乎可以,它利用根部根菌瘤对空气中氮的固氮作用合成蛋白质,或把土壤中的无机氮变成蛋白质。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人类可以利用动植物食物的蛋白质为原料合成自身蛋白质。不管是吃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其中蛋白质经消化后的氨基酸才能吸收进入人体并被人体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合成人体的20余种氨基酸中,有8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吃进来的。这些氨基酸被称为“必需氨基酸”。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记一下这8种氨基酸的名字,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此外,未发育成熟的婴幼儿肝脏合成能力有限,组氨酸也不能合成,有9种氨基酸是必需的。人体合成自身蛋白质需要氨基酸,不但需要充足的数量,还需要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及相互比例适宜,以适应合成不同蛋白质的需要。所以,如果一种食物,能提供种类齐全的必需氨基酸,其相互比例与合成人体蛋白质的需要越接近,那这种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就越高。与植物性食物比较,动物性食物必需氨基酸种类及相互比例更接近人体,其蛋白质质量通常比植物性食物蛋白质高。关于“蛋白质营养”基本上说的是为人体提供合成自身“活的”蛋白质的原料,本质上是食物蛋白质。作为人类食物的蛋白质,原本也是有活性的,但那是针对动物和植物的活性。此外,作为提供人体蛋白质的原料,需经过各种烹调加工(物理或化学)处理,即使 “活的”的生鲜食物直接吃下去,胃酸也会将这些“活的”蛋白质变性(灭活)。因此,食物蛋白质可以认为是“死的”蛋白质。当然,不管我们吃进的是“活的”,还是“死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大分子也是不能进入我们身体的,胃肠道会将其消化处理为短肽或氨基酸,再被吸收进入血液,被组织细胞摄取,用于合成我们身体自己的各种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免疫系统高效活力第一要素源于食物摄入经消化后的氨基酸和短肽吸收后被组织和细胞摄取并合成人体自身的蛋白质。人体内蛋白质发挥的作用就多啦,良好的蛋白质营养,作为基本原料参与各种细胞的合成,对儿童来说,就是生长发育;对成人而言就是组织、器官细胞的更新和功能的维持;对病患来讲就是恢复健康;对健身者就是增长肌肉。而对于免疫系统而言,良好的蛋白质营养就是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抵抗力。如前所述,良好的蛋白质营养,作为基本原料参与各种细胞的合成,免疫系统的组织、器官和细胞也不例外。众所周知,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因子,良好的蛋白质营养是构建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物质基础。而作为对病原的免疫应答又包括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特异性)免疫两套防御体系,尽管他们发挥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机制不同,但都需要良好蛋白质营养,而在免疫应答时免疫细胞迅速增值和免疫因子产生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蛋白质。1.先天性免疫对蛋白质的依赖 先天性免疫是由多层防线构成,包括皮肤、上皮和黏膜形成的屏障,其中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黏膜构建的屏障作用最为重要,因为这是人体对外开放的窗口(还包括口腔和眼睛),也是病原微生物最易侵袭的场所,由黏膜细胞构建的屏障及其表面黏附的黏液及分泌物,可以有效地将绝大部分病原体阻挡在身体之外。对儿童来说,以肠道黏膜、分泌物(含溶菌酶、乳铁蛋白、核糖核酸酶等),以及表面覆盖的益生菌构建的屏障,加上粘膜下的免疫细胞被认为是儿童最大的免疫组织,肠道也被认为是儿童最大的免疫器官。黏膜及其黏膜下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不但要成熟,更要不断更新,黏膜细胞是身体更新最快的细胞,约6天更新一次,以保持其活力和增殖能力,能不加区别地将遇到的“看着不顺眼”东西(各位病原体和异物)统统干掉。以上所有,都需要良好的蛋白质营养作为基础。当然,诸如维生素A、锌、维生素C等各种微量营养素也都参与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获得性免疫对蛋白质的依赖 获得性免疫也称为适应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这个系统的功能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执行,形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子系统。当机体遇到某种特定的病原入侵,该免疫系统会“派员”识别它们的特征(抗原),然后启动生产机制,让准备好的“空白”免疫细胞迅速增值并进行针对性训练成为“攻击”细胞,然后带上识别标签,有针对性地找寻特定病原(靶)予以击毁,执行对入侵者的时刻抵抗或杀灭,或者分泌释放大量针对性抗体进入血液、组织液和分泌物,包围和剿灭特定病原。获得性免疫在和病原体周旋中不断的学习,形成高智商的聪明的免疫系统。他们总是有准备的、有针对性(特异的)的对入侵者进行应答和杀灭。请注意,为了随时应对入侵者,人体必需保持对入侵者的高度警惕,这就需要时刻维持身体免疫系统的活性,与身体所有细胞一样免疫细胞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蛋白质,以及帮助蛋白质合成和周转的各种营养物质。维持良好抵抗力的饮食诀窍:优质蛋白质挂帅,多样化平衡膳食最后再谈一谈,婴幼儿和儿童的膳食,如何做到优质蛋白质挂帅。这里建议大家阅读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7-24月龄婴幼儿母乳喂养指南”和“学龄前儿童膳食指南”,其中给出的喂养和膳食建议,就充分体现了优质蛋白质挂帅的原则。下面简单介绍几类优质蛋白质食物,他们在每一年龄段儿童的膳食指南中都有特别的强调。1. 母乳:对于婴幼儿来讲,母乳蛋白质绝对是质量最好的,而且母乳中蛋白质水平非常适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满6月龄以前的婴幼儿,应给予完全纯母乳喂养;满6月龄后再继续母乳喂养基础上,开始添加辅食,母乳喂养至两岁。1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摄入食物品种日渐丰富,但母乳仍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之一。2.肉鱼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基本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儿童辅食应该足量食用畜禽瘦肉和鱼虾类食物。畜禽瘦肉不仅提供优质蛋白质,而且还是铁、锌、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密集的食物。鱼类除提供优质蛋白质,还提供很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那些偏食不爱吃肉的孩子,家长应该要注意了。生长发育跟不上,抵抗力差、经常生病的孩子,每天一定要吃足鱼虾和瘦肉。3.蛋类:鸡蛋蛋白质一般是用作优质蛋白质的标杆,其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很适合人体生理需要,易被机体吸收,利用率可以达到98%以上,而且食用方便。1岁以后的儿童,每天要吃一个鸡蛋。4.动物乳:奶类营养成分齐全,易于消化吸收,牛奶中蛋白质含量约3%,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人体需要,和鸡蛋一样,牛奶蛋白质也被认为是优质蛋白质的标杆。母乳之后,1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应有500ml左右的奶量,有母乳最好,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幼儿配方奶,也可以配合适量的鲜牛奶、酸奶等作为幼儿辅食。2岁以后儿童每天应饮奶300ml~400ml鲜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相对较差,其中最好的要算大豆蛋白质,而且豆类和谷类蛋白质可以互相弥补不足,相互提高成绩。但是,请注意,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来说,如果有条件得到肉蛋鱼乳等动物性食物的话,最好不要太依赖大豆类食物提供蛋白质。作者:汪之顼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来源:中国营养学会,2020年全民营养周核心工具包
宝宝不爱吃辅食是一个现象,引起这个现象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生理的“厌新”,或者是喂养困难。首先,需要正确对待“厌新”,婴儿出于自我保护,可能对新添加的食物表示拒绝叫“厌新”,这只是因为他还不熟悉新食物的味道,并不表示他不喜欢。除此之外,婴幼儿还常常表现出对熟悉食物(如乳类)的偏爱,对新口味、新口感恐惧、拒绝,严重者可能表现为恶心甚至呕吐。所以爸爸妈妈需要争取对待婴儿“厌新”问题,耐心反复多次的喂养,就会改变恐惧新食物的心理,通常情况下,一种新食物可能需要反复添加8-10次甚至十余次。喂养困难的原因包括:1、口腔功能的问题;2、疾病;3、活动过少;4、挑食偏食等饮食问题;5、环境或看护人变换。其中以口腔功能问题居多,占一半以上。口腔功能问题可能是口腔的过度敏感,口腔运动不协调,原因主要是环境强化所致。建议在辅食添加关键期,喂养人应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使婴儿有机会反复尝试不同口味、不同质地的食物,对婴儿进食过程出现的反应不必过度关注和焦虑。挑食偏食原因主要是在婴儿期饮食单调,缺乏味觉刺激所致。经常变换食物,光谱味觉刺激,可减少偏食,还有社会、家庭习惯也可造成偏食。预防厌食首先应该科学喂养,合理添加辅食,合理搭配饮食,使食物多样化;少吃零食,让胃肠道得到休息;轻松愉快进食。
辅食添加原则为:每次添加一种新事物,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宝宝辅食添加应该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性。7-12月龄婴儿所需能量约1/3-1/2来自辅食,而婴幼儿来自辅食的铁高达99%。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可以用小勺舀起少量迷糊放在婴儿一侧嘴角让其吮舔,切忌将小勺直接塞进婴儿嘴里,令其有窒息感,产生不良的进食体验。第一次添加只需尝试1小勺,第1天可以尝试1-2次。第2天视孩子的情况增加进食量或进食次数,如吃2小勺。观察2-3天,看孩子是否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如果孩子适应良好就可以再引入一种新的食物。在婴儿适应多种食物后可以混合喂养,如米粉伴蛋黄、肉泥蛋羹等。为保证母乳喂养,建议刚开始添加辅食时,先母乳喂养,婴儿半饱状态再喂辅食,满7月龄时,多数婴儿的辅食喂养可以单独一餐,随后过渡到辅食喂养与哺乳间隔的模式。每天母乳喂养4-6次,辅食喂养2-3次。最先添加的辅食的强化铁的婴儿营养米粉、肉泥等,逐步过渡到半固体或固体食物。一般7-9月龄婴儿多为泥糊状,主要为尝试食物种类,可以选择谷薯类、常见肉类、应季新鲜叶菜和水果,逐渐过渡。到9个月时,进食带有颗粒的稠粥、烂面、肉末、碎菜、蛋、鱼、肝泥等。10-12月龄婴儿辅食质地继续加厚、加粗,带有一定颗粒,并尝试块状食物,此时已经出牙,可以咀嚼各种煮软的蔬菜、切细的肉类。建立平衡膳食基础的食物结构,保证谷类、蔬菜瓜果类 、鱼肉类、蛋类、豆制品类在每日2-3餐中尽量提供齐全。
患者提问: 疾病:便秘病情描述:娃长期大便不好,一般两三天一次,羊屎蛋样,黑绿色。最近没精神,嗜睡,食欲不好,不知是否跟便秘有关用开塞露拉的。请问还有什么办法么?照片肚子算是鼓么?有没有问题?没有查过过敏源,牛奶过敏可能会便秘么?希望提供的帮助:便秘可能是牛奶过敏导致的么?求下一步诊疗建议用药情况:药物名称:乳果糖,妈咪爱服用说明:10毫升每天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杨文利回复:一.腹部略胀,大便实在是干燥,存在便秘。二.便秘的原因:1.饮食不足:小儿进食太少时。2.膳食结构不合理:常见者为蛋白质食物(肉、蛋、奶)摄入偏多,含碳水化合物食物(主食)摄入少且过于精细(粗粮少),含膳食纤维食物(豆类、水果、蔬菜)摄入不足。3.肠道功能失常:由于生活不规律和缺乏训练按时排便习惯。4.胃肠动力异常:部分便秘患儿存在结肠或直肠肛门动力障碍。5.胃肠激素分泌和调控异常及某些代谢因素:胰腺素分泌过少等也可影响胃肠动力。6.药物作用:服用某些药物可使肠蠕动减弱。7.遗传因素:部分患儿有家族史。8.精神因素:排便时存在一些应激事件。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杨文利回复:便秘治疗:1.基础治疗:最关键,强调合理膳食结构,增加摄入富含膳食纤维食物(谷类、薯类、蔬菜和水果等)和足量饮水。2.心理治疗:对于治疗困难、年较大(6岁以上)患儿可主动配合儿童,还可辅以行为心理治疗和生物反馈治疗,鼓励患儿积极排便,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和进行排便习惯训练。增加运动量,持患儿愉快精神状态,力形成定时排便生物钟。3.药物治疗:多用乳果糖。口服乳果糖1—9岁幼儿,每天7.5 ml 清晨顿服,服用3d 后疗效不显著者,可于下午增加1次用药次数。部分可是我聚乙二醇。开塞露建议少用,会减少肛门敏感性,造成依赖。患者提问: 杨大夫,那个聚乙二醇药的全称是什么?1岁10个月的娃应怎么用药?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杨文利回复:您的孩子应该使用乳果糖,效果不明显可以适当加量,同时在饮食搭配,排便习惯,功能练习上做改善。不适合吃聚乙二醇。患者提问: 杨大夫,乳果糖能跟牛奶一起喂下去么?单独喂不喝。另外,几天不拉应该用开塞露呢?北京儿童医院营养膳食科杨文利回复:最好单独使用,实在不行那就一起喝吧。如果孩子便秘较重,腹胀口臭不吃饭烦躁,那一两天也可以用,如果一般情况还好,没表现出来什么不舒服就是不排便,那最好先尝试调整饮食,膳食纤维,乳果糖等,没有效果的话在3-5天使用开塞露。患者提问: 收到。我试试看,多谢杨大夫的耐心细致解答。
近期门诊铅中毒的患儿较多,虽然近些年来大家对“铅”这个血液指标越来越重视,但是仍有许多儿童处于铅暴露中。儿童铅中毒,重在预防!!本期就和大家介绍一下“铅”主要存在哪里,平常有什么预防的方法。最常见的铅摄入途径为胃肠道,尤其是儿童。含铅油漆的剥脱是最常见的铅暴露来源,其他常见来源有陶器和饮用水。尤其对于配方奶喂养及经常饮用自来水的儿童。儿童胃肠道的可溶性铅的吸收率是 40%~50%,而成人只有 3%~10%。铅的来源还包括营养补充剂、药物、陶瓷器具和化妆品(母亲的口红等)。婴幼儿使用的外用擦剂也可能部分含铅。玩具、餐盒、蜡笔中的铅也需引起重视。含铅土壤是另一个重要的来源,需注意土壤铅含量。在铅工业区,经呼吸道吸入铅是最重要的途径。气铅来源于铅蓄电池循环回收工艺、机场和垃圾焚化工厂。居住在老旧房屋中的儿童具有更高的铅暴露风险,房龄越老,风险越高。其中含铅油漆是最主要的来源,但是屋内含铅粉尘和土壤的吸入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 。以上为血铅的常见来源,家长们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家庭周围环境,尽量避开工业污染区。2、注意家庭空气及家居卫生,经常打扫及更换,注意材质选择。3、餐具选择需谨慎,选用不含铅的木质筷子、陶瓷餐具等。4、选择不含铅水龙头。5、注意儿童玩具、用具安全性及卫生。6、注意婴幼儿及儿童个人卫生,勤洗手、洗澡。7、选择安全的营养保健品、零食及食品添加剂。8、还有日常饮食均衡营养,摄取富含钙铁锌蛋白丰富食物,可避免血铅吸收增加更多内容,可点击查阅往期文章《谈铅色变-怎么知道孩子是否铅中毒》声明:发表文章均为本人自创,欢迎转载,需注明出处或告知本人,谢谢!PS:想要获取更多儿童营养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公众号:BCHETYY。
最近门诊咨询早产喂养的家长不少,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推出了最新喂养建议,在此和各位朋友分享,希望对大家及宝宝有时帮助。1、纠正年龄:早产儿体格生长的评价应根据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为起点 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计算方法为: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一般情况下,评价早产儿生长应校正年龄至2岁,小于28周早产儿可校正至3岁。2、早产儿追赶性生长:影响早产儿追赶生长的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疾病程度、住院期间的营养和出院前的生长状况等。适于胎龄早产儿需达到校正月(年)龄的第25百分位-第50百分位。小于胎龄早产儿至>第10百分位应视为追赶生长比较满意。早产儿追赶生长的最佳时期是生后第1年,尤其是前6个月。若出院后喂养得当,营养摄入充足均衡,无严重疾病,大多适于胎龄的早产儿在1-2年内追赶上同年龄婴幼儿。3、喂养乳类选择(1)人乳:人乳(母乳或捐赠人乳)对早产儿具有特殊的生物学作用,出院后母乳为首选喂养方式,并至少应持续至6月龄以上。(2)强化人乳:对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采用人乳强化剂加入人乳中,强化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3)早产儿配方:适用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000g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应用。(4)早产儿过度配方:对于>34周的早产儿或出院后早产儿,可选择此配方。(5)其他特殊配方:如去乳糖配方、水解蛋白配方、氨基酸配方等,特殊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应用。4、其他营养素补充(1)维生素:早产、低体重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U/d;3月龄后改为400U/d,直至2岁。(2)矿物质:早产儿生后2-4周需开始补充铁元素1-2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钙摄入量70-120mg/kg.d,磷为35-75mg/kg.d。(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对早产儿神经发育有重要作用,需适当补充,至少至胎龄40周。5、定期评估生长发育评估内容包括喂养和生长代谢。需由专业儿科医师进行评估。监测频率为6月龄内每月1次,6-12月龄每2个月1次。高危早产儿第一年应每月1次。总之,早产、低体重儿出院后营养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适宜的追赶生长;预防各种营养素的缺失或过剩;保证神经系统的良好结局;有利于远期健康。PS:想要获取更多儿童营养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公众号:BCHETYY。本文系称杨文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于种族特异性,中国的家长似乎都疑神疑鬼的认为自家宝宝是“佝偻病”,基本门诊咨询的1岁以下家长都要让大夫鉴别一下宝宝是不是佝偻病,什么孩子方颅了、“鸡胸”了、“罗圈腿”了,怎么都觉得自家宝宝不正常,要不就是拼命补钙,那到底什么是佝偻病,今天就再次普及一下。 我们常说的佝偻病,叫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ricketsof vitamin D deficiency),为缺乏维生素D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生长期的骨组织矿化不全,产生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全身性慢性营养性疾病。 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也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佝偻病主要有哪些表现呢?首先,佝偻病分4期,即早期、激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1、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可有多汗、枕秃、易激惹、夜惊等非特异性表现。此期骨骼无明显改变,血钙、血磷正常或稍低,血25-(OH)D浓度降低。2、激期:6个月以下婴儿可见颅骨软化,按压像乒乓球的感觉。6个月以上婴儿可见方颅、肋骨串珠、鸡胸、O型腿、X型腿等。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明显下降,血25-(OH)D浓度显著降低。3、恢复期:早期或活动期患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血钙、血磷等逐渐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或未及时治疗,遗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一般无临床症状,血生化检查正常。所以,家长们要了解到,佝偻病的表现并不是十分特异的,除非病情严重,症状十分典型。还有,需注意到佝偻病的全称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定要注意规律、正确补充维生素D(如果每日食物钙摄入不足,则需补充钙剂),同时加强户外活动等。对于轻度骨骼异常,一般都可恢复。 再次祝祖国的花朵们都健康成长!PS:想要获取更多儿童营养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公众号:BCHETYY。PS:关于维生素D的正确补充,可点击浏览以往公众号文章《维生素D补充学问多》关于补钙相关内容,可点击浏览《钙,补还是不补?》
首先来学习下锌是什么东东: 锌(zinc)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几乎参与人体所有的代谢过程。而且锌广泛分布于人体内不同的组织器官。锌主要在小肠吸收,所以存在急慢性腹泻的孩子需要注意补充锌元素。存在小肠疾病的如短肠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各种因素导致的肠吸收不良也要补充锌元素哦。儿童锌的主要来源: 动物性食物含锌量高,且质量高牛肉、瘦猪肉、肝脏等比较容易获得且含锌丰富,牡蛎等贝类含锌很高,可适当补充、植物性食物含锌量低,且植物里的植酸会影响锌的吸收。锌缺乏或不足可导致儿童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以及神经心理发育异常等。且锌与铁关系密切,可相互促进。怎么知道孩子是否缺锌呢? 目前锌缺乏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但是可依据孩子的表现、化验检查来综合判断。首先,长期摄入肉食不足的是缺锌的高危因素。比如贫困地区、食欲差、挑食、偏食的宝宝。其次,2岁以下婴幼儿,因生长快速,对锌需要量相对较高,也是锌缺乏的高危人群,再加上吃饭不好,就更可能缺锌了。再有,母亲妊娠期间缺锌、早产/低出生体重、多胎等可由于胎儿期储备不足,而生后追赶性生长又更需要锌,造成婴儿早期出现锌缺乏。宝宝缺锌后的表现: 可有生长迟缓、反复感染、轻微皮疹、食欲下降等。但这些表现都不特异,比较难与其他营养素缺乏相鉴别。但锌缺乏往往会伴随铁、维生素的缺乏,所以共同补充不会有什么坏处。而且《中国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指出,对于儿童生长迟缓,同时存在缺锌的高危因素者,可常规补充锌治疗,如症状好转,则可回顾性诊断为锌缺乏。化验检查:目前比较认可的是血清锌的检查,10岁以下儿童的血清锌水平正常值下限10.07umol/L。而尿锌、发锌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那锌缺乏怎么预防及治疗呢?提出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需强化锌的配方粉。婴儿4-6月龄后,应及时添加辅食,需注意选择强化锌的婴儿食物,以及肉类、肝脏等动物性食物。在腹泻的同时,WHO大力推荐补锌:6个月以下婴儿补充元素锌10mg/d;7个月-5岁者,补充锌元素20mg/d,持续10-14天。另有专家提出,对存在锌缺乏高危因素的反复呼吸道患儿,在抗生素治疗同时补充锌可促进疾病恢复。治疗方面,如果明确为锌缺乏,则补充元素锌1mg/kg.d,疗程1-2月。如果缺锌高危因素长期存在,则建议小剂量长期口服,即元素锌5-10mg/d。 最后希望祖国的花朵们都健康成长!PS:想要获取更多儿童营养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公众号:BCHETYY。本文系杨文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目前营养门诊咨询的宝宝和家长们,其中有一般左右都是以宝宝不好好吃饭,吃的少,宝宝挑食,宝宝必须要边玩边吃。说实话,这些宝宝让我们医生也很头疼。询问病情,大多存在辅食添加不对,后期导致宝宝对食物不敏感,出现挑食、偏食等问题,最终影响生长发育。 婴幼儿期是体格生长和智力大于的关键时期,儿童营养补充关键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出生后4~6个月的母乳喂养,另一个是6个月~2岁期间的辅食添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由奶类供给营养已不能满足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婴儿,4~6个月后,必须增加各种辅食。除了弥补营养的不足外,辅食的添加也是婴儿逐渐由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转换的过程,以增进宝宝逐渐成熟的身体机能。另外,添加辅食及学习进食,也是宝宝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在婴幼儿发育过程中,每种行为的出现均有其相应的“敏感”期,这个时期是学习新行为的关键时期,进食行为也是如此。◆◆◆ ◆◆下面总结一下辅食添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各位爸爸妈妈可以对号入座一下,看看有没有自己做的不合适的地方:1、辅食添加时间:出生4~6个月是训练婴儿学习咀嚼吞咽的敏感期。但是过早添加辅食(4个月前)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紊乱。过晚添加辅食(超过6个月龄)又会影响宝宝营养需要,影响嗅觉、味觉和咀嚼功能的发育。2、辅食添加顺序:辅食添加时循序渐进的,不同月龄对不同质地的食物感受度不同,需要循序渐进。有的家长太激进,早早的就吃肉,造成宝宝消化不良。有的家长又太保守,觉得宝宝要细软,到1岁多仍在吃糊状食物。4~6个月添加糊状食物。6~7个月吃细的软食,可用勺、杯进食,帮助婴儿口腔动作协调。8个月可以开始添加质地稍粗糙的食物,对萌芽期的宝宝十分有益。9~12个月可予小丁块、煮软的蔬菜及碎肉等。1岁后牙齿发育,需要充分咀嚼及咬磨纤维性食物和感觉食物,故可以再粗糙一点。3、宝宝“厌新”:很多家长会说,宝宝从小就不爱吃什么什么,第一次加辅食就不爱吃,其实这是人类的共病。婴幼儿长城表现出对熟悉食物(乳类)的喜爱,对新口味、新口感咀嚼,即使进食后,部分宝宝也可能出现恶心甚至呕吐,这是宝宝的自我保护,处于对新事物的拒绝及接受过程,如果此时觉得宝宝不爱吃从而廷加添加,就会剥夺宝宝吃这种食物的权利。一般来说,成功添加一种新的食物,可能需要长期十几次甚至二十次。4、偏食: 一般认为味觉的敏感期可能在出生后2~7个月,在4~6个月给予各种食物,婴儿以后会发展成正常的成人味觉。目前来说,产生宝宝偏食的原因主要是在婴儿期饮食单调,缺乏味觉刺激所致。经常变换食物,广泛的味觉刺激,科室宝宝熟悉、接受、习惯某些特殊食物的味道,减少偏食。另外,家庭习惯也可能影响宝宝,造成偏食。5、进食慢、边玩边吃:家长都是急性子,看不惯孩子吃的慢,或者怕孩子吃不饱,或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过度溺爱心理,全部或以大人喂食为主,造成后期孩子进食慢,自主进食能力差。其实,在1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并鼓励宝宝自主进食,从自己吃几口并逐渐增多,剩下的再由家长喂食,但要求控制进餐时间,20~30分钟以内。在两三岁后,更可以让孩子参加全家进餐的活动中,比如自己洗手、摆碗筷等,以增加进餐兴趣。最后再强调一下辅食添加原则:1、 婴儿身体健康,消化正常,结合月龄适时添加辅食。2、 每添加一种辅食均应少量开始,待适应后逐渐加量。3、 每次只能加一种辅食,持续3~5天,待习惯后再添加另一种。4、 添加辅食最好在喂奶前,婴儿有饥饿感时加喂辅食,较易接受。5、 辅食先从谷类,尤以强化铁的米粉、面粉糊开始,逐步添加菜泥、果泥、蛋黄、肉泥等。6、 辅食质地应由稀到稠,辅食制作由细到粗。PS:文章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想要获取更多儿童营养相关内容,可以关注北京儿童医院营养科公众号:BCHETYY。本文系杨文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 CMP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CMPA患病率约为2%~7.5%。牛奶蛋白过敏可累及多个器官,如皮肤(皮疹)、胃肠道(腹泻、便血)及呼吸系统(喘息)等,甚至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笔者门诊接待的过敏的宝宝不少,由于过敏可导致多系统损害,尤其是消化系统问题,可能延缓宝宝生长发育进程,使得爸爸妈妈十分忧心,不知如何是好,甚至不知道怎么吃了,今天就来分享一下CMPA宝宝的饮食管理。治疗牛奶蛋白过敏的最佳方法是回避牛奶蛋白,同时给予低过敏原性配方替代治疗,以提供生长所需的能量及营养。1、母乳喂养儿发生CMPA:继续母乳喂养,母亲需回避牛奶及其制品至少2周;部分过敏性结肠炎儿童母亲需持续回避4周。若母亲回避牛奶及其制品后儿童症状明显改善,母亲可逐渐加入牛奶,如症状未再出现,则可恢复正常饮食;如症状再现,则母亲在哺乳期问均应进行饮食回避,并在断离母乳后给予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替代。因牛奶为钙的主要来源,母亲回避饮食期间应注意补充钙剂。此外,严重CMPA宝宝,母亲饮食回避无效时,可考虑直接采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或氨基酸配方替代。2、配方奶喂养儿发生CMPA:≤2岁CMPA患儿应完全回避含有牛奶蛋白成分的食物及配方,并以低过敏原性配方替代;>2岁CMPA患儿由于食物来源丰富,可满足生长发育需要,故可进行无奶饮食(就是不吃奶类及含奶制品食物,但要注意从其他食物获得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钙)。3、牛奶特异性口服免疫疗法:是指给CMPA患儿服用小剂量的牛奶蛋白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此方法是目前治疗食物过敏的研究热点,但尚未广泛用于临床。所以,妈妈们不要随便给孩子试验哦。牛奶及其制品回避过程中,应由专科医生及营养医师共同监测患儿生长发育状况;同时家长在购买食品前应先阅读食品标识,避免无意摄人。牛奶蛋白回避通常需持续3~6个月,在决定是否恢复常规饮食前应进行再评估。所以,在宝宝过敏或是可以过敏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一边给予正确诊断及喂养指导。PS:文章均为本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想要获取更多儿童营养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BCHET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