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BBP基因变异致Menke-Hennekam综合征1型1例罗光金等,中华儿科杂志,2022,60(10):1074-1076.患儿男,5岁,因“仅限少量称谓语表达”于2022年2月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主要临床表现为重度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行为,脑电图异常放电,头围小,身材矮小和特殊面容。基因检测示CREBBP基因第30号外显子杂合错义变异:c.5120G>A(p.Cys1707Tyr),为新发致病性变异。诊断为Menke-Hennekam综合征1型。患儿男,5岁,因“仅限少量称谓语表达”于2022年2月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自幼以语言、认知发育落后为主,1岁半会主动叫“妈妈”,语言进步慢,入院时会仿说少量词汇,发音欠清晰,常用“肢体动作”表示需求;能指认五官、大部分常见物品及图片,可完成简单图形匹配。目光对视短暂,唤名反应尚可,理解和配合指令欠佳,会简单手势语,与小朋友玩耍时缺乏沟通技巧,行为控制能力欠佳,不能安坐听故事,常有“咬人、乱撕纸”等行为。粗大运动发育尚可,精细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1岁内母乳喂养,因喂养困难1岁后添加辅食,3岁后进食困难有改善,但较挑食;有3次热性惊厥史(分别在6月龄、1岁及1岁6月龄);常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或肺炎”于当地医院门诊或住院治疗。患儿为其母第1胎第1产,足月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3kg,生后有窒息抢救史,于当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约2周好转出院,出院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期间因“黄疸”行蓝光治疗(余诊治不详)。父母健康,否认近亲婚配,家族中无与患儿类似疾病史,无传染病及遗传病等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10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85/63mmHg(1mmHg=0.133kPa)。身高93cm,体重14kg,头围45.5cm(均低于第3百分位)。面容特殊:耳位低、下颌小、人中长、鼻梁塌陷、耳廓外翻、眉毛浓密。目光交流短暂,听视觉反应粗测存在,心、肺、腹部查体无特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双拇指和拇趾未见宽、扁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可,双侧膝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巴氏征阴性,双踝阵挛阴性。独走时可见双足稍内旋,独走、小跑稳定性可,能单脚站,不会单脚跳,能独自一步一梯上下楼梯。会持勺进食,洒落多,会笨拙持筷进食,辅助下穿脱衣服。辅助检查:既往外院头颅磁共振成像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血常规、尿常规、25羟基维生素D、甲状腺功能三项、叶酸、维生素B12、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离子测定、糖脂五项、同型半胱氨酸、铜蓝蛋白等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2h视频脑电图示睡眠期双侧枕区为主少量棘波、尖波散发,两侧半球不同步(图1);语言-言语综合能力测查(发育商)显示操作50,接受性语言50,表达性语言25,提示以表达性语言落后为主;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显示言语智商<40,操作智商38,总智商32,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显示中度低下水平,提示智力水平重度缺陷;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behaviorchecklist,ABC)显示34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显示总分26.5分,≥3分项目3项,提示存在孤独症行为。基因检测:经患儿父母知情同意,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标本,送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行人类全外显子组高通量测序。对致病变异行Sanger测序验证,明确变异来源。结果示患儿CREBBP基因第30号外显子存在杂合错义变异,核苷酸变化为c.5120G>A,氨基酸改变为p.Cys1707Tyr,遗传方式为新生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图2)。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CollegeofMedicalGeneticsandGenomics,ACMG)指南对该变异进行分析[1],该变异判断为致病性变异。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结果,诊断为Menke-Hennekam综合征(Menke-Hennekamsyndrome,MKHK)1型(OMIM:618332)。本研究通过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QFELL-YJ-2022-09),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CREBBP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6p13.3,与位于染色体22q13.2的EP300基因同源[2],编码核蛋白,作为转录辅助激活因子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调控基因表达[3]。Rubinstein-Taybi综合征(Rubinstein-Taybisyndrome,RSTS)与这2个功能相关的基因变异有关,RST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神经发育障碍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粗扁的拇指或拇趾、鬼脸样微笑、特征性面容、生长发育落后及全面性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临床上又有学者称其为“阔拇指(趾)综合征”,文献报道50%~70%由CREBBP基因变异,导致RSTS1型,8%~10%为EP300基因变异,导致RSTS2型,30%尚未找到致病基因[4,5]。MKHK1型由Menke等[6]2016年首次报道由CREBBP基因第30或31号外显子变异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其特征是全面性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进食困难、孤独症行为、癫痫、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听力障碍、身材矮小、小头畸形和特殊面容,其后,2018年Menke等[7]报道了2例EP300基因变异的患者,诊断为MKHK2型(OMIM:618333),这两种类型均与RSTS特定表型不同。本病国内外罕见,尚未见国内文献报道,国外文献共报道了34例MKHK患者,其中32例为MKHK1型[6,7,8,9,10],2例为MKHK2型[7]。文献报道的MKHK1型患者变异位点位于CREBBP基因特定的区域,即第30号外显子最后一部分或第31号外显子的开始部分,已发现的变异位点32个,其中29个为错义变异,3个为缺失变异,32个变异位点位于5128至6241位碱基之间(p.1710至p.2081)[6,7,8,9,10],本例患儿CREBBP基因30号外显子5120位碱基(p.1707)错义变异,位于上述文献报道的特定外显子区域。虽然本例患儿表现出一些类似RSTS的特征,如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等,但这些都是一般的特征,缺乏RSTS经典的“鬼脸样”微笑和宽拇指(趾)是主要的鉴别要点[6,7]。Nishi等[9]报道的6例日本籍患者中,1例患儿在4月龄时首次出现热性惊厥,1岁4月龄时出现脑电图异常放电,7岁时诊断为癫痫,另1例患儿有5次热性惊厥史,脑电图表现为棘波放电。本例患儿既往有3次热性惊厥史,脑电图提示异常放电,尚未出现癫痫表型,需观察临床有无癫痫发作并随访视频脑电图,若出现癫痫发作,需及时干预治疗。本例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重度智力障碍,孤独症行为,脑电图异常,身材矮小及头围小,自幼喂养、进食困难、易反复呼吸道感染,与MKHK1型的核心临床表型相符[6,7,8,9,10],其基因结果示CREBBP基因第30号外显子新发错义变异,符合“致病性变异”,因此诊断为MKHK1型。文献报道MKHK1型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受损,因家长拒绝进一步听力学检查,尚不明确患儿是否存在听力受损情况,需进一步随访。MKHK(包括1型和2型)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未见本病对寿命影响的报道,预后取决于相关的畸形和潜在的并发症,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绝大多数患儿有认知、语言发育落后和孤独症行为,可完善相关功能评估后,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尽可能减轻功能障碍程度。此外,作业、经颅磁刺激和传统中医治疗也可改善患儿的认知、语言及社交沟通能力。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