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来医院门诊检查或复查,结果肝功轻度异常,有时加做腹部肝胆B超提示:轻到中度脂肪肝,生化结果报告血液胆固醇值明显偏高。出现这些异常,其实与目前服用的药物应该没有必然的关系,只要做到:1、 控制饮食人体中的胆固醇一部分由食物中摄入,所以想要降低胆固醇也要从根源入手,将体重给控制住。所以生活中要少吃一些饱和脂肪酸多的食物。 2、戒烟酒酒 烟和酒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来说可谓“百害而无一利”,烟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影响血液中脂蛋白酶的活性,使血管中胆固醇的含量升高,还会加速血管老化,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而酒精中的乙醇则会阻碍身体对于脂质的代谢,使脂肪的含量增高。 3、不熬夜、早休息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在晚上不再“寂寞”。但长期的熬夜会使人体的器官得不到休息,尤其对于肝脏来说,排毒的时候无法正常的排除体内毒素,就会使血脂堆积在体内,长期如此,极易引发血脂的升高。
抑郁障碍临床常见,还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些科普说的较轻,其实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因为超过一半左右的抑郁障碍患者有轻生的念头,甚至大约15%的朋友会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因此及早系统治疗显得非常重要!其实治疗过程并不困难,目前会按照病情的轻重及患者朋友的方便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目前药物治疗是最方便及时的手段,适合中度以上的朋友,另外物理治疗如无抽电休克治疗对严重伴自杀行为的朋友往往有救命的效果;还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等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当然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康复也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认知行为治疗有报道能达到和药物相似的治疗效果!总之,由于该病发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原因,治疗也应该综合选择,只要正规系统,应该说绝大多数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精神科门诊一半左右的朋友是因为抑郁状态来看门诊,有经验的医生通常通过察言观色,一眼就能看出谁抑郁,谁焦虑或其它心理问题,不说百分百准,至少八九不离十!抑郁的朋友愁眉苦脸,有时泪流满面,未说先哭,多有心情不好,精力不足,兴趣减退,几乎没感兴趣的事,甚至早醒或无法入睡,总感觉自己没用,本来很拿手的事这时费劲,甚至无法完成,一些严重的朋友甚至感觉记忆减退,脑子反应慢或不转,有轻生念头或行为,这时必须尽快就医,特别提醒要看精神科或临床心理科专家门诊!不要因为有时也感觉身体各种不适,反复在综合医院各科室来回转悠,耽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与一般人群相比,高血糖症和糖尿病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更为常见,医生为他们选择用药要格外谨慎。据了解,美国成年人Ⅱ型糖尿病患病率为3%,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率为前者的2~3倍。我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504位精神分裂症患者调查显示,有15.1%的患者伴发糖尿病。一方面,大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与抗精神病药物有密切关系。也就是有这种心理疾病的患者也容易患糖尿病。另一方面,心理疾病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系统治疗,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也能引起葡萄糖调节功能异常并诱发糖尿病,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过报道。近两年的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某些药物如氯氮平等导致代谢综合症的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医生对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要定期进行空腹血糖及血脂等项目的筛查实验,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尽量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在门诊或咨询中经常遇到家人代替看病或咨询,询问为什么不带她/他直接来看看,很多家人表现为难,总是说不知到该怎么办?一方面不敢说破,更不敢带来看精神科专家门诊,总怕会让患者生气,或者让周围人知道给家里丢脸。殊不知这样做往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有时会影响到疾病的康复进程。那么发现家人有了心理问题到底该如何办?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静,因为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也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特别是随着现代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精神医学知识的普及,精神疾病的疗效已经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超过75%的病人经过治疗能得到临床缓解或治愈。其次要面对现实,只要是在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就诊,他们的诊断是不会轻易作出的,既然作出了诊断并且明确地告知你,一定会有他们的依据,接受现实是理智的选择。第三,有些朋友缺乏韧性和耐心,不能接受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渴望“速战速决”,甚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采取“蜻蜓点水”式的求医方法,结果是久治不愈延误病情。所以期望值过高,“求胜”心切,会妨碍心理问题的解决。当你最终坐在某位 适合你的医生面前时,重要的就是静下心来配合医生去做该做的一切。和很多疾病的治愈过程相同,心理障碍的去除也有一个从急性期到巩固期,最后进入维持治疗疗效的过程。切忌一有不适就找心理医生,稍有好转就以为“大功告成”,忘乎所以。第四要消除对精神疾病的曲解。对精神病和精神病人的误解,不是起源于现代,而是有历史根源的。以往人们对精神病的认识掺杂着大量的迷信色彩和不科学的糟粕。直至今日,不少人还认为患精神病是不光彩,丢人的事情。由于种种偏见,许多病人不愿意到精神病院就诊,病人家属也不愿送病人去精神病院,直到症状已充分发展时,才被迫送到精神科来,以致贻误了治疗时机。要做到正确对待精神病和精神病人,首先应具有必要的精神医学的知识,了解精神病的一般规律及常见症状,做到护理、预防有的放矢。不论是病人家属还是社会其它成员,都应正确对待热忱关心精神病人,给他们以及时的治疗,造成良好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使病人感到温暖,以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第五要消除对精神病医院的偏见和误解,不了解精神病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首先要慎重告知精神病院没有“电棍”。精神病医院自建立以来,就从没有一家使用“电棍”作为治疗精神病的方法,这种以讹传讹的说法使很多人对精神病医院产生恐惧感。还有人错误地认为,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可以把病人治成“傻子”。他们哪里知道,精神病人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会变成真正的残疾人。目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已不是单一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还有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音乐治疗、工娱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生物反馈治疗……使病人尽快恢复社会功能。第六决定就诊前应注意什么?尽量争取患者的同意和家人的配合,按照我们的经验争取患者本人的同意的确决非易事,因为患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有时直接损害患者本人对自身状况的了解能力,也就是说他们不认为自己有病,如果患者拒绝看病,可暂时避免与其发生直接的冲突,同时也可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采取一些让患者本人能接受的办法,比如说如果患者平时说过哪儿不舒服,你可以借此说带他/她去医院检查等。有时家人帮忙,采取一些措施或通过警察协助,安全送就医或住院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患者尽快能到医院治病,甚至有时不得已要采取强制手段让其住院。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除遗传、个性因素、各种各样的精神因素外,社会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的调查发现,生活贫困、经济条件低劣和居住在贫民区的最低社会阶层的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高。我国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即经济水平低、无职业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职业人群的患病率。在实际工作中也观察到,不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不平常的社会生活经历,如有的自幼家庭娇生惯养,形成孤独、内向的精神分裂症人格特征;有的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离异,受继母歧视;也有的在尚未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时离开家庭,远离父母等。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患精神分裂症者亦不鲜见。因此,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精神分裂症疾病病因暂时不好用单一因素解释,除遗传因素外,我们在临床也观察到患者中的50%一60%在患病前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其表现为孤僻、内向性格、怕羞、多疑敏感、思考问题缺乏逻辑性、好想入非非等。在精神病学中,有的学者把这种个性特征称为"分裂性人格"。根据这一现象,一般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病前个性特征也有一定关系。
精神分裂症病因不完全清晰,临床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提出这样的问题"精神分裂症有没有遗传"?回答是:与遗传有密切关系。请看下列事实:1.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系统的家谱调查(调查其父系、母系3代),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中,精神病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2.有的学者对65个家庭进行调查,父母双方均患精神分裂症者,其子女患病机率为35%一68%(患病机率指在人群中个体终生患病的可能性)。正常人群仅为O.86%一1%。3.对精神分裂症孪生子(双胞胎)的调查发现,单卵双胎(1个卵子2个精于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的同病率(一同患病)比双卵双胎(2个卵子和2个精子受精发育成的双胞胎)的同病率高4-6倍。4.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自幼寄养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而将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也寄养在精神健康的父母家庭中,结果,精神分裂症父母的子女患精神分裂症和智力缺陷者占寄养子女总数的19.1%;精神健康父母的子女无一个患精神病。因此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血缘关系愈近,遗传因素的影响就愈突出。但是,一般并不把精神分裂症直接说成是"遗传性疾病",理由是:①其遗传方式及遗传传递方法目前尚无定论。②临床观察资料中,确有相当数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并无家族史(家族中父系母系3代均无精神病患者)。
没错,精神分裂症患者真的也会抑郁!抑郁症状可能会出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的任何阶段,包括前驱期、早期阶段、慢性期,甚至是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现有研究表明处于急性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与阳性症状相关,而在处于稳定期或者慢性期时与阴性症状相关。也有研究认为抑郁症状与阴性症状无关,也不是继发于其他症状或者药物的副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认为,抑郁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五维症状之一。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发生率从6%至75%不等,公认率为25%。造成发病率不等的原因可能为研究中使用的诊断标准不同,抑郁症状的评估方法不同。有些研究包含分裂情感性障碍的患者,可能提高了抑郁发生率。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焦虑、自我评价过低、兴趣减少以及思考能力降低、消极言行等。但是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达不到重度抑郁发作的水平。然而,是否伴有抑郁症状及抑郁发生的时相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的影响观点不一。有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状发生的时相不同其预后也有可能不同,与精神症状同时出现抑郁的预后良好,而在精神症状消失之后出现抑郁症状则预后不良。Bleuler认为突出的情感症状是精神分裂症预后好的征象,但有研究表明约有10%的分裂症患者自杀,其中一半是由于抑郁症状所致。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生活中会出现较多挫折,重要的人生目标不能实现,这样患者就会陷入失望状态,有学者认为,这种失望反应构成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一部分。对于这种失望反应,应给予心理社会的支持。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面临着回归社会前的角色适应,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临床实践中也发现,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药物或物理治疗,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逐步恢复,由于受自身性格,社会偏见或其他心理因素影响,会造成他们对重返社会缺乏自信,从而产生自卑、焦虑、紧张,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生理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康复。一项荟萃分析指出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越重,自知力越好。多数观点认为抑郁症状是造成精神分裂症预后不良的重要因子,并且抑郁症状本身给患者本人及家庭造成烦恼,是社会功能及就职能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研究表明一些因素会诱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如生活压力大,事业,已婚,严重的阳性症状,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等,所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可能首先要避免上述这些诱发因素。精神分裂症伴发抑郁的发生率很高,因此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为治疗提供一定帮助。量表能够很好的监测和系统评估症状的改变,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量表有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阴性与阳性症状的抑郁分量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的抑郁分量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等。处理起来有时较为困难,如果判定为精神分裂症疾病本身的症状通常只需要耐心服用抗精神病药系统治疗,但如果确定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有时需要合并抗抑郁药同时治疗,或者确定为抗精神病药本身所致可能适当降低抗精神病药的用量或更换种类才能好转。当然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及一些物理治疗也对缓解症状有很好的帮助!
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经常遇到许多患者和家属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精神分裂症是否断得了根?"患者或家属所说的"断根",通常是说经治疗病愈后,终身不再复发,也无需再服药。 家属的这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实中,精神分裂症治愈后可以不复发吗?请各位知道,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的精神疾病。有人这样形容,精神分裂症一生只患一次,不复发的病例很少;多次发作,在发作缓解期不能恢复到病前正常状态的占8%;多次发作,在发作缓解期不能恢复到正常,且精神损害一次比一次加重的病例占到三分之一之多。由此可见,精神分裂症要"断根"确实不容易。但是,要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提高缓解率还是有可能的。一般来讲,起病急者预后好,缓慢、隐匿性起病的,预缓较差;起病年龄越小,预缓越差;有精神病家族史的病人,预后较差;无遗传史的病人,预后较好;临床症状中情感色彩丰富者,预后较好,情感淡漠者,预后较差;已婚、家庭融洽者,预后较好,虽已结婚但家庭关系紧张者,预后较差;独身、分居、丧偶、离异、生活自理能力差者预后较差,虽独居,但生活自理能力强,适应能力强者,预后较好;工作能力较强者,较工作能力差者预后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的,预后较好,反之,则差。从精神分裂症的类型来看,紧张型和偏执型的病人,较青春型和单纯型者预后好。病程越长,越容易复发,发病的最初3年是治疗的重要时期。若3年后再治疗,会明显降低治愈率,同时增加了疾病复发率。由此可见早期治疗的重要。不少家属虽已发现病人不正常,却碍于面子,不去正规医院治疗,结果,转为慢性,给治愈带来了难度。提高治愈率,药物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措施,必须结合心理治疗及综合康复措施,和家属配合,与医生一起组成一个治疗联盟,不断提高服药依从性,加强健康教育,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发现任何问题随时处理等,只要能做到这几点,精神分裂症疾病的完全康复也并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