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郭艺芳心前沿”公众号,感谢原创作者郭艺芳教授! 很多读者在本公众号留言,其中关于胆固醇的问题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无暇逐一回答大家的提问。今天汇集了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再跟大家聊聊胆固醇。 1.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血脂化验单中最重要的指标。很多人拿到化验单后往往最关心甘油三酯,以为甘油三酯最重要,这是错误的。在各项血脂参数中,最重要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下简称LDL-C),这是因为LDL-C越高,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就越高;把LDL-C显著降低,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 2. 胆固醇很坏吗?胆固醇是健康人体内所存在的一种物质,它是好是坏取决于把它用在什么地方。黄浦江边有一堆沙子,如果你用它盖大楼,它就是好东西;如果你把它推进江水里、堵塞河道,它就是坏东西。胆固醇同样如此。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合成多种激素、形成胆汁酸的重要物质,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当然是有益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体内胆固醇太多,在条件具备时就会进入血管壁内,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进而发展成为冠心病、脑血管病,甚至发生心梗、脑梗,这时候它就成为坏东西。 3. 为什么要降胆固醇?如前所述,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的原料,而动脉粥样斑块是发生心梗、脑梗的基础,所以说没有胆固醇就很难发生心梗脑梗。我们血液中都有胆固醇,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进入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的。如果患了高血压、糖尿病,如果经常吸烟,或者年龄增长,动脉血管壁的完整性就会被破坏,就会形成小裂隙,胆固醇就会乘机而入,斑块就逐渐形成了。所以不能让血液中的胆固醇太高,把胆固醇降的低一些,我们的心脑就会更安全一些。 4. 总说要降胆固醇,降得太低会不会有害处?既然胆固醇是对人体有用的东西,理论上讲降得太低当然有害处,但问题是目前我们没有能力把胆固醇降到不安全的水平。根据目前研究结果,当LDL-C在0.5 mmol/L以上时是安全的,而这个目标是我们很难达到的。所以在现阶段,我们不必为胆固醇太低而担心。基于现有的药物和非药物手段,我们可以认为胆固醇越低越好。如果将来真的有了更强大的方法,能把血液中胆固醇降到更低的水平甚至全部清除,这种论点就不正确了。 5. 胆固醇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有点复杂,需要多说几句。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体内(主要是肝脏)合成的,占70%-80%,另一个来源是饮食摄入的,占20%-30%。所以降低胆固醇水平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即减少合成(主要通过吃他汀类药物)和减少饮食摄入(少吃动物脑、蛋黄、鹌鹑蛋、鱼籽、鱿鱼、墨鱼、肥肉、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胆固醇的去处呢?一是随着胆汁排入肠道,再从大便排出体外;再一个就是肝细胞从血液中捕捉胆固醇重复利用。这两个环节也是降胆固醇药物的作用部位。最新上市的一类药物叫做PCSK-9抑制剂(例如依洛尤单抗),可以增加肝脏重复利用胆固醇的能力,从而显著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还有一种药物叫做依折麦布,可以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无论饮食摄入的胆固醇还是随着胆汁排入肠道的胆固醇,都会被小肠吸收进入体内。服用依折麦布后可以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能力,从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 6. 应用他汀后胆固醇仍不能降到理想水平,咋办?他汀是最有效、最安全的降胆固醇药物,应该首选。如果应用1片他汀治疗后胆固醇控制不满意,不建议加量至2片、3片,因为增加他汀剂量后其降胆固醇疗效增加的很少(约6%),但发生副作用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联合其他类型的降胆固醇药物,例如他汀联合依折麦布、依洛尤单抗或阿利西尤单抗等,他汀联合普罗布考也是一个合理选项。对于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他汀、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三种药物。 7. 服用降脂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胆固醇正常了,可以停药吗?不能停!停药以后胆固醇会再次升高,你的心脑血管系统会再次受到危害,所以一定要长期坚持用药。降胆固醇的幅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就越小。反之,胆固醇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久,发生心梗脑梗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来讲,要早治疗并且要长期治疗。 8. 胆固醇太高的人要警惕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很可怕的疾病,常常在青少年时期就会发生心梗。这样的病人胆固醇常常严重升高(多数人LDL-C会高于4.9 mmol/L)。所以如果发现胆固醇严重升高一定要立即去医院检查,并且及时接受强化治疗,努力把胆固醇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9. 动脉粥样斑块可以缩小甚至消除吗?完全有可能!很多项研究(例如MARS研究、ASTEROID研究、SATURN研究、FATS研究、ACAPS研究等)均证实,通过他汀或非他汀类药物强化降低胆固醇水平,完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斑块缩小甚至消失。 10. 洗血和手术能够降胆固醇吗?洗血的学名叫做“血浆净化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的确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但是降胆固醇是一项长期任务,你总不能三天两头的洗血吧?先不说价格昂贵,就这么麻烦你也受不了啊!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例如使用了多种药物胆固醇仍然很高),不必要采取这种方法。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一段小肠)治疗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不过这同样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关注“郭艺芳心前沿”,每天收到有用的健康知识。 (河北省人民医院 郭艺芳)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逆转吗?血管狭窄能减轻吗?”这是很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患者经常问我的问题,今天结合一位冠心病患者的诊疗经过,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患者边阿姨,2020年12月检查冠状动脉CTA显示:左前降支近段混合斑块,管腔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造影检查。2021年1月于心血管科住院进一步做了冠状动脉的“金标准”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50%,左回旋支中段狭窄6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狭窄50%。住院期间同时发现边阿姨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此,我们为她制定了详细的降脂、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联合益气活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叮嘱她规律服药、定期复查。2022年2月,边阿姨再次复查了冠状动脉CTA显示:左前降支近段中度狭窄,左回旋支轻度狭窄,右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期间患者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长期控制在1.8mmol/L以下、血压130/80mmHg以下、糖化血红蛋白6.5%左右,指标控制良好,建议她继续规律用药。2024年3月,边阿姨又做了一次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显示:左前降支近段轻微狭窄、中段轻-中度狭窄,左回旋支未见斑块及狭窄,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今年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较往年出现了明显的斑块逆转和血管狭窄减轻,边阿姨对检查结果很满意,也对未来的治疗更有信心了。回到开头的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逆转吗?血管狭窄能减轻吗?”我想通过边阿姨的案例,您已经有了答案。下面我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的相关知识做一下简要科普: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的关键病理基础,贯穿冠心病发生与进展的全过程。2.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在动脉内皮下的积累是斑块形成、进展的关键因素。3.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证实,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仅能稳定斑块,甚至能“逆转斑块”。4.富含脂质的斑块,俗称“软斑块”,危险性更高,容易诱发急性心梗等血栓事件,“软斑块”通过强化降脂治疗更有可能逆转,因此,“软斑块”具有更大的治疗价值。5.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多数粥样斑块不再继续增长,将LDL-C控制在1.4mmol/L以下,大多数富含脂质的粥样斑块可以逐渐缩小。6.目前降脂药物种类多样,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联合用药,绝大多数患者均能实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良好控制。7.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虽然是不同的病名,但确是连续的疾病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心血管病,预防胜于治疗。8.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元凶”,高血压、糖尿病是“帮凶”,“三高共管”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根本措施。9.辨证应用益气活血、祛湿化痰、活血解毒等中药,可发挥改善整体糖脂代谢、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0.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等健康生活方式是维护心血管健康的基础,应持之以恒。
1.我国现有高血压病患者约2.45亿,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缺乏运动等是高血压发病的传统危险因素。2.除传统危险因素外,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这种与精神压力刺激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称之为“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3.“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是指由生活、工作等压力引发,与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问题密切相关的高血压类型。4.关于精神压力与高血压相关性的研究由来已久,二战时期,研究者已发现参战士兵血压异常升高,战事结束休养后,血压恢复正常。5.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有关。6.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僵硬、疲劳乏力、心悸,同时可能伴随失眠、兴趣降低、注意力下降、紧张、担心害怕、脾气急躁,严重者可能伴随声音敏感、空间敏感、温度敏感等表现。7.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限盐、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均衡营养、充足睡眠、情绪稳定、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可参加八段锦、太极拳、慢跑、游泳、瑜伽等运动。8.中医学认为精神压力相关高血压证型多属肝阳上亢、痰火扰神、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可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
合理膳食是改善血脂异常的重要措施,也是很多患者朋友关心的话题,今天和大家科普一些血脂异常合理膳食的相关知识。1.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在内的各种脂代谢异常,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膳食营养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版)》指出:降脂治疗中首先推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其中合理膳食对血脂影响较大。3.推荐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食物品种多样,以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大豆,适量鱼、禽、蛋、瘦肉,减少盐和油,限制糖和酒,经常饮茶。4.全谷物:建议每日食用50至150克全谷物,比如燕麦、糙米和全麦面包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5.蔬菜和水果:建议每天食用不少于500克蔬菜和200克水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几乎不含脂肪。6.肉类:可适量食用瘦肉,少吃肥肉和动物内脏(肝、腰、肺、大肠、脑等),建议首选鱼肉或禽肉,每天畜肉食用量不超过75克为宜,少吃加工肉类制品如香肠、火腿等。7.多脂鱼类:适量食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多脂鱼类如三文鱼、鲭鱼和沙丁鱼,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建议每周吃2至3次,每次食用50至100克。8.豆制品:建议经常食用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腐皮等,豆制品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甾醇,有助于降低胆固醇。9.坚果:花生、葵花籽、核桃、松子等坚果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适量食用有益健康,但坚果中脂肪含量过高,所以血脂异常患者不宜长期大量食用。10.奶制品和鸡蛋:牛奶和鸡蛋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营养价值较高,血脂异常患者可以适量食用低脂奶或脱脂奶,每天1枚鸡蛋不会对血脂产生不良影响,可放心食用。11.酒精和饮料:建议血脂异常患者不要饮酒,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12.咖啡和茶:血脂异常患者可适量饮用咖啡和绿茶,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但每个人对咖啡和茶的敏感度不同,如饮用咖啡或茶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甚至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情况,则不建议饮用。
周天上午门诊,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走进了心血管科诊室,拿出一摞厚厚的体检报告单,边翻边说:“医生,您看,我最近几年每年都体检,每次体检医生都说我血脂高,建议我到心血管科进一步咨询治疗,但我平常也没有胸闷胸痛等心脏不舒服的症状,平常工作也很忙,就没来医院看过”,我笑了笑说:“今年是什么原因让您想来医院看医生的?”患者面色紧张的说到:“哎呀,医生,最近我一个好哥们因为心脏血管狭窄放了支架,他告诉我血管狭窄和血脂高有关系,这让我也挺害怕的,这不趁着周末休班抓紧来医院看看”,我接着说:“血脂高长期不控制,确实会引起血管狭窄,咱们常说的冠心病、脑梗很大程度上是长期血脂异常造成的”。我拿过患者的体检报告,边看边安慰他说:“您现在来看一点也不晚,目前只是血脂异常,超声检查等还没有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我给您制定一个治疗方案,平常生活方式再做些调整,一个月后复查,咱们再看效果”。接下来,我为患者进行了详细的望闻问切并制定了治疗方案。在治疗之前,先看看什么是血脂异常?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也称高脂血症。近几十年来,我国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北京市2020年度体检统计报告》显示,血脂异常为检出率最高的异常指标(男性37.85%,女性27.91%)。血脂异常发病隐匿,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但如果长期血脂异常缺乏管理,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甚至发生冠心病、脑卒中,因此血脂异常也被俗称为心脑血管的“隐形杀手”。血脂化验单指标较繁杂,但对动脉血管损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LDL-C可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狭窄,严重时这些斑块会破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造成心脑血管突然阻塞,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脑梗死。近日,美国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一篇文章指出,LDL-C是血管“毒素”,其危害比任何其他已知的代谢物都大,因此,LDL-C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首要干预靶点,但LDL-C何时需要干预?应该控制在什么水平?通常需要由心血管专科医师根据ASCVD个体风险进行确定。其次,甘油三酯(TG)也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常作为临床治疗的次要靶点。目前常用降脂西药包括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如依折麦布、海博麦布)、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贝特类药物等,具体应该选用哪种药物,需由心血管科医师根据血脂水平及临床合并症等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中医是如何认识血脂异常的?血脂异常中医常以“血浊”、“膏浊”、“脂浊”、“痰浊”等称之,其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中医学认为,血脂异常多因恣食肥甘厚味或劳逸失度所致。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中指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平日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饮酒之人,体内多湿邪,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腑,中气虚则病至太阴脾脏。《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能为胃行其津液”,饮食入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需要通过脾转输至周身,若饮食失节,水谷精微产生过多,脾转输不及时,水谷精微则化生痰浊,进一步影响脾的转输功能,使脾失健运,因此,胃湿最终亦可导致脾湿。《素问·宣明五气》曰:“久卧伤气”,若长期缺乏运动则会造成气虚,脾气虚则运化功能下降,湿邪聚集于脾,水谷精微不能及时转输,从而化生痰浊。血脂异常临床常见证候包括湿热困脾证、脾虚湿困证、气滞血瘀证等,辨证应用清热祛湿、健脾化湿、理气活血等方药,常可起到调理体质偏颇、改善临床症状、辅助血脂达标、减少西药用量及副作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效果。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病例通过回顾该患者历年体检报告,发现其2022年体检总胆固醇(TC)6.8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01mmol/L、甘油三酯(TG)3.57mmol/L,2023年体检TC6.19mmol/L、LDL-C3.86mmol/L、TG3.72mmol/L,属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均升高的混合型血脂异常,同时存在尿酸升高,2022年及2023年尿酸分别为548umol/L和509umol/L。通过望闻问切,该患者自觉近期身体困重、乏力,头晕、易犯困、午后明显,口干、口苦,口中黏腻不爽,腹胀、食后加重,大便黏滞不成形,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呈湿热困脾之征,进而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西医诊断:混合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中医诊断:血浊,湿热困脾证中药汤剂:中药汤剂以调畅气机、清热祛湿为法,应用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四妙散加减。具体方药:柴胡15g,黄芩10g,清半夏6g,党参15g,炒苍术10g,厚朴10g,陈皮6g,黄柏12g,川牛膝15g,生薏苡仁15g,茯苓20g,白茅根15g,芦根15g,虎杖10g,土茯苓20g,桔梗10g,佩兰10g,生甘草6g,28剂,水煎内服,每日2次。生活调摄:嘱患者少吃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肥肉、鱼籽、蟹黄、蛋黄、奶油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每天慢跑半小时,戒烟戒酒。随访效果:患者服药1个月后复诊,总胆固醇(TC)降至4.3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2.60mmol/L、甘油三酯(TG)降至2.40mmol/L,尿酸也下降至359umol/L。患者身体困重、乏力、头晕等症状较前好转,口干、口苦、口中黏腻不爽缓解,大便已成形,小便色浅,舌苔黄腻减轻。通过中药调理后,自觉“神清气爽”,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语该患者平日忙于工作应酬,长期饮酒、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导致脾胃气机失调,湿浊阻滞,清阳不升,则见肢体倦怠困重、乏力、头晕;湿热蕴结中焦,升降失常则见腹胀、大便黏滞不爽;湿郁化热,则见口干、口苦,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呈一派湿浊内生、湿遏热伏之象。小柴胡汤出自汉代《伤寒论》,为调畅气机的经典方剂,平胃散源于宋代《简要济众方》,可燥湿健脾,除胀消满,四妙散为清代《成方便读》之经典方剂,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以上三方合用,加茯苓、白茅根、芦根等淡渗利湿,土茯苓、虎杖解毒除湿兼有降尿酸之效,佐桔梗、佩兰升清降浊。诸药共奏调畅气机、清热祛湿之功,使患者脾胃气机调畅,湿热痰浊清化,从而调节血脂、尿酸恢复正常,临床症状缓解。血脂异常是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常规体检最容易发现的异常情况。中青年朋友是家庭的顶梁柱,同时也常有膳食不合理、缺乏运动、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血脂异常在中青年朋友中发生率很高,但往往因事务繁忙,或没有临床症状,而未及时就诊。建议体检发现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及时到心血管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应用降脂药物和清热祛湿、健脾祛湿类中药调理,多数都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血脂异常是引起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脂筛查是提高血脂异常早期检出率和知晓率的有效方式,早期检出血脂异常并监测血脂水平变化是评估 ASCVD风险并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国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均具备血脂常规检测的条件,但成人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和知晓率均较低,因此,《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对于血脂筛查提出以下建议:血脂筛查的频率和检测指标:(1)<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2)ASCVD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3)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1次脂蛋白(a)的检测。(4)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的一级和二级亲属均应进行血脂筛查,增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早期检出率。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1)有冠心病、脑卒中等ASCVD病史者。(2)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3)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ASCVD),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参考文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3):221-255.
1.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为代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健康中国的首要威胁,ASCVD也包括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外周血管疾病等。2.动脉管壁内产生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减少甚至阻断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是这类疾病发生的共同基础病理改变。3.大量科学研究已反复证实,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发生最为重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4.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入动脉管壁中,是粥样硬化斑块初始形成和进展的必备条件,LDL-C异常应视为冠心病等ASCVD的病因或称之为元凶,其他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仅是帮凶,所以,为了从根本上防治冠心病,积极认真管理好血脂至关重要。5.当前,人们对血脂异常危害的认识仍然非常不足,甚至有诸多误解,与高血压等其他较易发现和识别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比,公众对于血脂异常的认知率偏低。6.管理好血脂,除了健康生活方式外,适时开始正确的降脂药物治疗是关键,LDL-C每降低1.0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降低23%。7.常用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只要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就能够减少冠心病风险,而与所用药物的种类无关。8.不同降脂药物的联合应用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势在于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同时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9.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进展过程,在生命的早期管理好血脂,能更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冠心病风险,从生命早期就开始降低LDL-C的治疗获益是生命晚期开始治疗的3倍。10.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动态平衡的过程,最终是否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冠心病或者其他ASCVD,取决于疾病向前发展和逆转消退这两股力量的正负消长,因此,坚持早期和长久降脂是实现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消退的重要治疗策略。参考文献:赵水平.严格管理好血脂,从源头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1,49(6):545-547.
降脂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监测的目的包括:(1)观察是否达到降脂目标值;(2)了解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3)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药物治疗方案(调整药物品种、剂量)。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建议首次治疗4周左右复查,复查项目包括:(1)血脂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2)药物安全性指标,主要包括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可结合具体情况查血尿便常规、空腹血糖等。如血脂指标达到目标值(注意:降脂目标值应由心血管专业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不能以血脂化验报告单上有无箭头为依据!)说明降脂效果良好,且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调整为3-6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指标不达标,或出现肝肾功能、肌酸激酶等异常,则需要调整治疗方案,4周内再次复查。
高血压的概念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的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概念——“正常高值血压”,您可不要以为“正常高值血压”是正常的就不理它,下面请看本文跟您细细道来。 正常高值血压的定义 我国2005年和2010年相继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提出了“正常高值血压”这一概念,即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发布2017 AHA/ACC高血压指南,在新版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被重新定义,既往收缩压高于130mmHg,舒张压高于80mmHg属于正常高值血压的患者目前已被认为是高血压病。虽然我国现行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仍然是≥140/90 mmHg,但美国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修改必将引起国内外医疗界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广泛关注。 正常高值血压的发病及危害 既往国内调查显示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约为34%,在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及微量白蛋白尿等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发生率更高。正常高值血压是高血压的前奏,已存在的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与多种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相关,且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高。可见,“正常高值血压”并不非真的完全正常,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个体化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正常高值血压防治 关于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改善生活方式,大量临床研究也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在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的作用显而易见,特别是重视合理膳食,限制食盐摄入(每日<6g/d),限制总热量和营养均衡。关于正常高值血压人群是否需要降压药物治疗,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共识,大量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会有答案。 正常高值血压的中医认识 关注正常高值血压,预防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进展为高血压,与传统中医学“治未病”的理念相吻合。研究发现,正常高值血压与痰湿内阻、肝火亢盛和肾阴阳失调有关,健脾祛湿,清肝泻火和调和阴阳的中医方药治疗正常高值血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此外,针灸、耳穴压豆、中药泡足等中医外治法亦有较好疗效。处于正常高值血压的朋友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不妨尝试中医药整体调理,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国心血管报告2017》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患病人数达2.7亿,也就是说,每4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尽管目前有多种降压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但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代表的非药物措施仍是不容忽视和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世界各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说到高血压的生活方式改善,相信很多朋友已耳熟能详,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增加体力活动、限制饮酒等等都是改善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然而,您可能会有所疑问,这些措施的证据充分吗?降压效果怎么样?今天,我们一起看看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是怎么说的。 改善生活方式,降低血压的临床证据充分吗? 2017年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控制体重、健康膳食、限制钠盐摄入、增加钾盐摄入、增加体力活动和限制饮酒等6大生活方式改善措施列为Ⅰ类推荐、A级证据。所谓Ⅰ类推荐,是指已经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治疗,推荐使用;所谓A级证据,是指该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是最高级别的证据水平,说明改善生活方式,降低血压的有效性具有充足的临床证据,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和推荐。 改善生活方式的降压效果怎么样? 您可能更关心改善生活方式到底能使血压降低多少mmHg,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也对上面6种生活方式改善措施的降压效果做了解答: ⑴ 控制体重:每减少1Kg体重,血压可降低大约1 mmHg,通过有效减重(减重>5 kg),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5 mmHg;正常血压人群也可通过控制体重降低血压约2~3 mmHg,从而达到预防高血压的效果。最有效的减重措施是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 ⑵ 健康膳食:美国高血压指南推荐DASH饮食作为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方案,DASH饮食是美国心脏、肺、血液研究所为预防高血压而设计的健康饮食方式,中文音译为“得舒饮食”,DASH饮食的要点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奶制品的摄入,减少钠盐、饱和脂肪、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坚持DASH饮食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11 mmHg,正常人血压下降3 mmHg。 ⑶ 限制钠盐摄入:减少钠盐摄入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尤其是对于血压较高者、老年患者和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推荐每天钠摄入量<1500 mg,限盐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5~6 mmHg,正常人血压下降2~3 mmHg,当同时配合减重时,降压效果倍增。 ⑷ 增加钾盐摄入:增加饮食中钾盐的摄入,推荐每天钾摄入3500~5000 mg,富钾饮食的来源包括蔬菜、水果、低脂奶、坚果、豆制品等,采用富钾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增加钾盐摄入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4~5 mmHg,正常人血压下降2 mmHg。 ⑸ 增加体力活动: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运动形式都可有效降低血压,平均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5~8 mmHg,正常人血压下降2~4 mmHg。有氧运动是高血压患者最基本也是最简便易行的运动形式,推荐高血压患者每周参加90~150 min的有氧运动,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 min以上,可选择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做健身操等。 ⑹ 限制饮酒:限制饮酒可使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4 mmHg,正常人血压下降2 mmHg。建议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饮酒。如饮酒,建议少量,男性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 g,女性减半。 改善生活方式的降压效果显而易见,措施简便易行,无论是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还是普通人群高血压的预防均能从中改善生活方式中获益。既然改善生活方式降低血压的临床证据十分充分,我们更应该给予高度的信任和重视,持之以恒地将改善生活方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