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症状、分类、高危人群、检出以及治疗方法 肠息肉为局部粘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粘膜隆起样病变。尽管肠息肉是一种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80%以上的大肠癌与肠息肉有直接关联。结肠息肉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基本都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所以,肠息肉的检出在于大范围的筛查以及对高危人群的定期结肠镜检查。 常见的症状有---大多数没有症状!! ①便血。患结直肠、乙状结肠息肉可能会出现便血,通常是出现间断性的小量出血,血附于大便表面,很少引起贫血;严重时,出血量也可多达100~200ml。 ②排便习惯改变。如果肠息肉位于结肠远端,并且体积较大的话,很容易引起便秘;有些病人也会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的状况。 ③腹痛。部分病人会出现弥漫性的腹痛,尤其是在大便时或者大便后加重。 ④带蒂息肉脱出肛门。 ⑤肠道外症状。如果出现一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提示患者可能有息肉病。比如出现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就应考虑是否患了Gardner综合征,出现皮肤黏膜色素斑应考虑是否患了Peutz-Jeghers(简称P-J)综合征。 肠息肉,可以分为几类? ①肿瘤性息肉。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 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肠息肉的癌变率越来越高。 我们定义具备一下3项条件之一者,就可以称为高危腺瘤 ①息肉直径≥10mm; ②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绒毛结构超过25%; ③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结肠息肉高危人群 ①大便潜血阳性。 ②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 ③以往有肠道腺瘤史。 ④本人有癌症史。 ⑤有排便习惯的改变。 ⑥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信号。 腺瘤性息肉恶变模式图 结肠各段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主要手段 l肠镜有哪些种类?这些肠镜有什么区别? 常见肠镜检查可分为: ①普通白光内镜。主要用于发现、诊断肠息肉。 ②染色放大内镜。染色放大内镜,是把0.2-0.4%靛胭脂溶液喷在肠息肉表面,结合放大内镜,就可以有效的观察肠息肉表变的先关分型,能够判断病变性质、浸润深度等。用过染色放大内镜,可以决定是否能进行内镜下治疗。 ③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能够精确的观察消化道粘膜上皮的形态,还能观察到消化道粘膜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能够精准的鉴别肿瘤和非肿瘤性息肉。 l 肠镜能检查到哪些部位? 肠镜能观察到直肠、全部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肠粘膜情况。 l 做肠镜能从外观上判断息肉的性质吗? 可以。做肠镜时,能够看到肠息肉的形态、颜色等,能从息肉表面的形态、色泽和微结构(腺管及微血管分型),非常有效的判断息肉的性质。 治疗 目前常见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术 (SS)、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分次EMR(pEMR) 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等
肠易激综合征(肠功能紊乱):长期肚子痛多数不是慢性结肠炎 很多患者患有慢性腹痛、或伴有腹胀、便秘、腹泻、黏膜液便等症状。去医院做肠镜检查,发现肠粘膜有充血水肿,肠镜诊断为“慢性结肠炎”。如果按这种诊断去治疗,可能根本治不好。这是因为这种病人可能并不是肠炎,而只是肠功能紊乱,肠镜发现的肠粘膜充血水肿只是当时作肠镜前服泻药人为所致。如果按照肠炎去治,当然治不好。碰上一些过于在意的病人,反复做肠镜,可能会反复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这类病人到底是什么病?其实多为胃肠功能紊乱,以肚子痛为主者常为肠易激综合征,也就是肠子容易激动,容易受刺激痉挛引起腹痛,也就是过于据说的胃肠神经官能症,顾名思义也容易受情绪影响。这种腹痛部位多不定,可能移动,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排气后缓解,无进行性加重,夜间睡眠后无症状。腹泻常为少量稀散不成形便,可有排便较急迫或排便不尽感。粪便多带有黏膜液,但无脓血。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干结,可呈羊粪状。常伴有明显的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体格检查常无阳性发现,无固定压痛,有时左下腹可触及痉挛的乙状结肠,有压痛。由于本病缺乏特异性的体格检查和生化异常的标志,反复检查患者常抱诉医生查不出病。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属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发病多与食物、胃肠道激素、前列腺素以及肠腔扩张等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运动的高反应性以及内脏感觉异常敏感有关[2]。此外,精神心理障碍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女性多见本病病程迁延反复,症状长期困扰患者,影响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心理及经济负担。 治疗上主要是生活调理,对症处理,改善胃肠动力、解除肠管痉挛以及减少肠内产气等,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方法或有肯定疗效。鉴于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中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加以心理辅导以消除患者顾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主要症状类型及严重程度予以分级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过量的脂肪及刺激性食品如咖啡、酒精的摄取,经常体育锻炼,减少对各种应激的反应等就足以达到治疗目的。日常饮食中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如奶制品、大豆等。以腹泻为主的患者应酌情限制粗质蔬菜以及水果。以便秘为主的患者则提倡摄入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以增加大便容积,缓解便秘,减轻腹痛。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是多发病、慢性病,易反复发作,因而要真正治愈溃疡病,需要一个较为艰难持久的历程,而且溃疡病的发病、症状的轻重、溃疡病的愈合均与一日三餐有密切关系,因此患者除了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按时服药外,饮食治疗是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 尽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部位和症状不尽相同,但饮食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即通过限制饮食中机械、化学和温热的刺激,以减低植物神经不稳定性,同时通过合理的营养调节与饮食烹调,中和和抑制胃液分泌,以减轻胃肠负担,保护胃、十二指肠功能,以达到促进溃疡愈合,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的目的。 那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饮食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制订合理的饮食制度,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饭时少说话,不看书报、电视; 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定时进餐,避免过饥过饱,每餐进食量要有一个基本定量。吃得太饱会使胃窦部过度扩张,增加胃泌素的分泌,而使胃酸增多;吃得过少,食物不能充分中和胃酸,溃疡可受胃酸刺激而引起疼痛,并难以愈合。在发作的急性期,宜少量多餐,白天可每隔2小时进食1次,以使胃液酸度变动的幅度减少。症状得到控制后,就应恢复平时的一日三餐,同时应避免吃零食或夜宵,饭后不要躺下休息。 2.提倡细嚼慢咽,保持思想松弛、精神偷快,切忌暴饮暴食 因为咀嚼可以增加唾液分泌,而唾液入胃后不仅能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而且其所含表皮生长因子可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胃粘膜再生; 注意进食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 抑郁 ,否则会引起胃功能紊乱,不利于溃疡愈合;因为暴饮暴食会破坏胃酸分泌的节律性。 酒精在体内产生的乙醛对胃粘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长期酗酒会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3.讲究生活规律,注意气候变化 胃溃疡病人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不但会影响食物的消化,还会妨碍溃疡的愈合。 溃疡病发作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溃疡病人必须注意气候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 4.加强营养 应选用易消化、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营养充足能够改善全身状况,促进溃疡愈合。 a.保证蛋白质的供给。给予充足的蛋白质是溃疡愈合的重要因素之一,每天每公斤体重不少于1克,应选用易消化的蛋白质食品,如鸡蛋、豆浆、豆腐、嫩豆腐、鸡肉、鱼肉、瘦肉等。豆类中也含有许多上等的蛋白质,但豆类不易消化,必须煮软后再食用。豌豆煮清淡、松软些,也可健胃整肠。并发溃疡出血者,缓解期应提高蛋白质供给量,应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5克供给。 b.供给适量的脂肪。脂肪不需严格限制,近年的生理学研究已证实,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中,脂肪抑制胃酸的能力最强。当饱餐一顿高脂饮食后,往往会延长饥饿的时间,其原因在于脂肪食物进入小肠后,可刺激肠壁产生肠抑胃素,通过血液循环抵达胃部,抑制多种酶的释放,减慢对食物的消化,从而减轻了胃部溃疡面的伤害。从这一点来说,溃疡病人可适当吃些脂肪。但过高可促进胆囊收缩素分泌增加,抑制胃肠蠕动,因为高脂肪饮食会抑制胃的排空,使食物在胃中停留过久,促进过多的胃酸分泌;脂肪还能加剧胆汁返流,加重对溃疡的刺激。溃疡病人每天脂肪供给量以50~60克为宜,应选择易消化吸收的乳酪状脂肪,如奶油、蛋黄、奶酪等,以及适量植物油。 c.碳水化合物要充足。碳水化合物既不抑制胃酸分泌,也不刺激胃酸分泌,可以保证充足的热量供应。可每天供给300~35 0克,选择易如稠粥、面条、饨等消化食物。蔗糖不宜过多,因可使胃酸分泌增加,且易胀气,加重腹胀。 d.维生素必不可缺少要多多吃水果及蔬菜等丰富含维生素的食品。B族和维生素C有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美国进行了为期6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增加膳食中的胡萝卜素,可能有预防十二指肠溃疡的作用。每日食用较多的水果与蔬菜的人比少食用者发生溃疡的机率降低33%,研究人员指出,溃疡病的形成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与肠道内环境因素也有关,建议常吃水果和蔬菜可预防溃疡病。 5.在溃疡病急性活动期饮食温度要适宜,勿过烫过冷。 过热食物刺激溃疡面,引起疼痛,甚至使溃疡面血管扩张而引起出血;过冷食物不易消化,可加重病情。食物温度以35℃为宜。 6.调整食品的种类和口味 尽量选择营养价值高、细软、易消化食物,如:鸡蛋、精白面粉、豆浆、鱼、瘦肉等。选用含纤维少的瓜果、蔬菜,如嫩黄瓜、嫩茄子、嫩白菜叶、西红柿(去皮、籽)、冬瓜、胡萝卜和成熟的苹果、桃梨等。 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等; 戒酸性食物: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金桔、柚子、文旦、各类葡萄等; 戒产气性食物:如啤酒、雪碧、可乐等碳酸饮料以及土豆、地瓜生葱、生蒜、生萝卜、蒜苗等; 限制多渣食物应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纤维较多的芹菜、韭菜、豆芽、火腿、腊肉、鱼干及各种粗粮。 炒饭、烤肉等太硬的食物,年糕、粽子等糯米类制品,各式甜点、糕饼、油炸的食物及冰品类食物,常会导致患者的不适,应留意选择。 关于牛奶能否服用,营养界已经争论多年。牛奶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曾被认为是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理想饮料。但最近研究发现,溃疡病人饮牛奶,可使病情加剧。这是因为牛奶刚入胃时,能稀释胃酸的浓度,缓和胃酸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刺激,可使上腹不适得到暂时缓解。但过片刻后,由于牛奶中含有的大量钙离子,容易刺激胃窦部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产生更多的胃酸,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溃疡病患者不宜过多饮牛奶,尤其是酸奶。 7.适当控制一些调味品,食物不宜过酸、过甜或过咸,要清淡爽口。 食盐的使用。溃疡病患者钠代谢降低,致使体内钠储留,多余的钠可增加胃液的分泌,所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以3~5g为宜。 应限制辛辣、浓烈的调味品,因为这些调味品如辣椒、芥末、咖喱粉、肉汤、浓茶、咖啡、巧克力、可乐饮料和酒类等都是胃酸分泌的强烈刺激物。 不宜食用大量的糖。 8.避免服用对胃肠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布洛芬、消炎痛以及强的松等; 9.建议戒烟 烟中含有尼古丁,尼古丁能刺激胃粘膜,引起粘膜下血管收缩和痉挛,导致胃粘膜缺血、缺氧,从而起到破坏胃粘膜的作用。 尼古丁还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胃运动功能失调,使胆汁及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由于胆汁中的胆酸对胃粘膜有很大的损害作用,会容易发生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溃疡病。 吸烟会增加胃的蠕动,促进胃酸分泌,胃酸含量的增加,亦可对胃粘膜发生损害作用,使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发生胃炎和溃疡等病变。 吸烟还影响胃粘膜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能使胃粘膜微循环血管扩张,改善胃的血液循环,对保护胃粘膜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前列腺素合成一旦减少,胃粘膜的保护因素也随着减少,这样就会给胃粘膜的修复增加困难。 据统计资料表明:每日吸10支烟的人,20%-30%可患有胃炎,每日吸20支烟的人40%可患有胃炎。据有人对国内吸烟人群的调查发现,在吸烟人群中胃癌的发生率为万分之19.3,在不吸烟的人群中为万分之4.3,两者相比,增高是很明显的。 10.供给适量的膳食纤维。 溃疡病人在膳食中减少膳食纤维时,易产生便秘,故可常吃香蕉、蜂蜜、果汁、菜汁、洋粉冻等,以起润肠作用。 11.烹调方法: 溃疡病所吃食物必须切碎煮烂;可选用蒸、煮、氽、软烧、烩、焖等烹调方法,不宜用油煎、炸、爆炒、烟熏、腌腊、醋熘、冷拌等方法加工食物。以免造成食物不易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增加胃肠负担。 总的来说,对于溃疡病急性发作或出血刚停止后,建议进流质饮食,每天6~7餐。每天2次用豆浆或米汤。其他可给予蒸蛋羹、稀藕粉、豆腐脑等。通常牛奶及豆浆加5%蔗糖以防胃酸分泌增加,并注意咸甜相间;并选无刺激性及易消化流体食物;对于无消化道出血,疼痛较轻,自觉症状缓解,食欲尚可者,可进厚流质或细软易消化的少渣半流质,如鸡蛋粥、肉泥烂面条等,每天6餐,每餐主食50g;加餐可用牛奶、蛋花汤等。此期以极细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并注意适当增加营养,以免发生营养不良,影响溃疡面愈合;禁食碎菜及含渣较多食物;对于病情稳定,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者,饮食仍以细软易消化半流质为主,每天6餐,每餐主食不超过lOOg,可食粥、面条、面片、小馄饨、小笼包、清蒸鱼、软烧鱼、氽肉丸等。避免过饱、防止腹胀,仍禁食含粗纤维多的蔬菜,避免过咸等;对于病情稳定,溃疡基本愈合并渐康复的患者,选用软而易消化食物为主,主食不限量,除3餐主食外,另增加2餐点心,此时仍不宜进食油煎炸及含粗纤维多食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10%~20%,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能见到胃粘膜颜色变淡、粘膜变薄、粘膜皱襞减少或消失、粘膜下血管透见、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等表现。;在显微镜下看,看到胃黏膜腺体的萎缩。 胃黏膜腺体减少了,减少了以后影响了胃的消化功能,所以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差等不适. 【症状】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是在浅表性胃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萎缩性胃炎可以看作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黏膜病变的一种结局。 【病因】 幽门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居住在胃黏膜下的细菌,会使胃粘膜受到损害,而造成溃疡、出血等症状。 年龄: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龄愈大,胃黏膜“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不健康生活习惯:吸烟、饮酒 严重吸烟者胃炎的发生率可升高。研究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嗜酒者易患浅表性胃炎,若长期持续不停损伤,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所以预防、治疗萎缩性胃炎也是从这几大原因入手: 【抗幽门螺杆菌 】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幽门螺旋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根治幽门螺杆菌对促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 目前尚无单一药物能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单药效果差且容易诱发耐药。临床上最常用的是联合疗法:抑制胃酸分泌药、抗菌药物或起协同作用的胶体铋剂联合应用根治幽门螺杆菌。另外需要良好的卫生习惯、分餐制、餐具消毒,家庭成员一起治疗,防止交叉传染等。 【去除各种致病因素】 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做到饮食规律,戒烟、忌酒,避免过咸、浓茶、咖啡、腌制食物等常见易“伤胃”的行为,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或调整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激素等“止痛消炎药物。 【对症治疗】 主要是缓解消化不良症状,方法颇多,包括:抑酸、胃粘膜保护剂、胃粘膜营养剂等。 【复查】 萎缩性胃炎是“胃病”恶变的温床,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发生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变等。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如果病变范围小、没有肠上皮化生,年龄较小,3-5年左右复查胃镜;如果年龄大、病变范围广、胃镜发现异型增生等,则因相应缩短复查时间。对异型增生的治疗: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对重度异型增生应该预防性手术,目前多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有人觉得萎缩性胃炎比较顽固,难以治愈,其实与治疗不规范有关。 不规范治疗:有些朋友不按医嘱用药或自行乱用药,常常导致幽门螺杆菌未一次歼灭,导致其复发或耐药。 好了伤疤忘了疼:也有些人症状有所缓解,思想上也放松了警惕,依旧嗜烟酗酒、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萎缩性胃炎难免卷土重来,甚至会逐步加重。最终导致每次复查胃镜依然是萎缩性胃炎。 病因不清,盲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两类,一类与自身免疫相关,另一类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烟酒刺激、反流性胃炎等相关,如不查明原因,在治疗上缺乏针对性,就达不到较好治疗效果。对自身免疫性的萎缩性胃炎目前尚无特异治疗,伴有恶性贫血时给予注射维生素B12。 【治疗越早越好】 发现了萎缩性胃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若不坚持治疗或复查继续原先“伤胃”的生活,非要等到出现了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才重视岂不是自欺欺人,要知道轻、中度萎缩性胃炎经治疗多数还是可逆的,而重度萎缩性胃炎可逆性很小。 坚持规范治疗与复查萎缩性胃炎发展成胃癌概率非常低。且定期复查才能在癌前病变期就进行及时处理,就避免了癌变出现了自己都不知道的懊恼,正规诊治与复查才是消除忧虑的最好方法。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很多人反复感觉肚子胀的问题,有些是进餐后饱胀,有些是夜间腹胀,有些是久坐状态下感觉腹胀。腹胀又分为上腹部饱胀和下腹部胀气,上腹饱胀多数是因为上消化道(包括胃和十二指肠)胀气导致的;脐周和下腹胀多数是肠道胀气、排便排气不通畅引起的。腹胀最常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胃动力不足、消化不良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老年性或习惯性便秘、排便排气不通畅是第二大原因;第三,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平时进食过多的豆类、花生、核桃等高脂类、难以消化的食物,或是进食红薯、韭菜等容易产气的食物造成的;还有部分患者是精神紧张、焦虑状态造成的长期腹部饱胀的感觉。重点讲解一下如何调理或治疗:1、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豆类、核桃、红薯、韭菜等难以消化、容易产气的食物;2、改掉不良的进餐习惯,切勿狼吞虎咽、进食太快、边走边吃,这样容易进餐过程中吞入过多的气体,加重腹胀;3、克服不良情绪,抑郁、暴躁、悲伤都会刺激胃黏膜分泌胃酸过多,而且导致胃动力减弱,引起腹胀甚至腹痛;4、适当增加运动,每天坚持一定的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能够改善胃肠道动力,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腹胀的症状;5、规范用药调理,对于胃胀气患者,可以应用莫沙必利、多潘立酮等促进胃动力的药物,并配合复方阿嗪泌特、复方消化酶等助消化的药物联合治疗;肠胀气患者可以给予活菌制剂(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改善肠道菌群、促进食物分解,同时配合曲美布汀、匹维溴铵片等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进行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饮食调节很重要究其原因,在于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影响因素多,吸烟、过量饮酒、咖啡、浓茶、高脂肪饮食等都可以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使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在大城市里,大多数的上班族会出现作息时间失常。突如其来的任务随时可能发生,应酬、出差等问题使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或变动上下班时间,这样容易模糊工作与休息的界限,主人加班胃也跟着加班,生物钟的紊乱会引起胃酸分泌不正常。时间久了,就容易患上胃食管反流病。作息时间不规律、过度劳累、情绪波动也是导致本病复发的重要因素。许多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服药后烧心等不适症状很快得到控制,一旦停药,生活中稍有不慎,如进食容易引起反流的食物红薯、熬夜饮浓茶咖啡、工作不顺发火生气,均可能导致本病复发,使烧心、反酸等不舒适症状再次发生。所以,“胃食管反流”还需控制饮食,治病求本,调节胃肠、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的根本。饮食防胃食管反流,需要做到“4有”!1.有质胃食管反流病人应以低脂肪、易消化食物为主。 2.有量胃食管反流病人饮食宜适量,以七八分饱为宜。过量饮食加重胃的负担,引起胃的消化功能障碍,使胃排空减慢。食物停留在胃中,胃内压力增高,食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反酸、打嗝、胃胀等不适。3.有时胃食管反流病人应三餐定时,晚餐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晚餐应安排在睡前三小时。现代人由于工作关系,晚餐相对丰盛,进食量也相对较大。胃排空的时间大约是3~4小时,晚餐时间过晚,睡觉时胃内容物尚不能完全排空,一旦平躺,滞留于胃内的食物很容易反流入食管。临睡前不宜进食。4.有不食胃食管反流病人应避免进食过甜、过咸的食物,尽量减少咖啡、浓茶、巧克力、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患者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反应性不同。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人进食过甜的食物会引起烧心,但也有个别患者烧心时食用甜点症状缓解。所以,患者应对容易引起烧心的食物作个体化记录,避免再次服用相同食物,引起疾病复发。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进食后胃底容受舒张发生障碍,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紊乱及内脏高敏等;二是心理、环境及社会因素可影响、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治疗原则:一、健脾益气: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的功能异常有关。脾之与胃,相互制约,协调互用。“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脾胃内在的损伤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个主要因素。况且功能性消化不良易反复,多病程较长,久病必虚。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基本内因。脾气主升,为胃行其水谷精微及津液水湿,胃气主降,为脾行其受纳、腐熟之功。胃气降则水谷下行,而无停滞积聚之患。脾升胃降,升清降浊,共同腐熟水谷,调整胃肠道正常的运动功能。二、调理肝脾(胃) :功能性消化不良部位在胃,但与肝密切相关。肝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吸收水谷之精微,并顺降于肠,其问有赖于肝的疏泄条达。肝与脾胃功能失调可互为因果。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为木强乘土,可出现胃脘饱胀、嗳气、呕吐等症状,属实。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肝气乘脾,脾土受伐,为土虚木乘,亦可出现上述症状,属虚。临床辨证时,要辨清虚实。治疗前者以“抑木”为主,后者以“培土”为主。治疗上以疏肝和胃,宜四逆散加减。三、调畅气机:现代医学研究,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窦运动低下及胃十二指肠运动失调,产生胃固体和液体的排空延迟,导致液体或固体进入十二指肠的速率减低,在胃内潴留时问过长,产生腹胀、早饱、嗳气、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运动障碍与气机升降,尤其脾胃气机升降有直接的相关性。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调升降为核心,其中调胃以理气通降为主,调脾以助运升清为主,脾胃健旺则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机通畅,胃肠运动正常。在临床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常于补益脾胃时加用调节脾胃升降的药物,以白术配枳实,枳壳配桔梗、谷芽配麦芽来调整脾胃的升降,尤其是枳壳和谷麦芽,认为枳壳能升能降,善调中焦气机,与谷麦芽一升一降,相须为用,既能消食又能宽中,使脾胃气机顺畅。四、舒畅情志:随着社会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精神日趋紧张,工作和学习的压力日益增加,困扰人们的问题越来越多。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有心情抑郁,心情抑郁又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对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语言疏导,心理暗示,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
1.从病程上看,胃炎有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胃炎多与饮酒、药物等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有关,少数抵抗力低下的人可能会因为细菌感染(除外幽门螺杆菌)而引起化脓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重点,门诊就诊患者经常会问到的问题就是“胃炎能不能治好”,我偶尔会反问患者“感冒能不能治好”,答案是肯定的,“能”,可是,您能保证一辈子不再感冒吗?其实胃炎是一样的,可以治好,但是在饮食、生活习惯、气候等原因的刺激下仍然会复发。所以,没有必要纠结可不可以一劳永逸、永远不犯的问题。 2. 胃炎要不要吃消炎药? 经常有患者会反应“我一吃阿莫西林病就好了“或者“医生,胃炎你为什么不开消炎药给我呢?” 这里需要和大家讲的是,胃内是一个特殊的酸性环境,胃酸不断分泌,才能帮助食物消化,也正因为酸性的环境,所以除了幽门螺杆菌外,其它的细菌很难生存,因此,胃炎通常不是普通细菌引起的,没有必要一定要吃消炎药。 3. 胃炎是怎么发生的? 那么,胃炎是怎么引起的呢?前面我们提到,胃酸可以消化食物,那会不会把胃自己也消化掉呢?胃酸之所以没有把自己消化掉,是因为胃黏膜本身有自己的保护机制,比如,有一层保护膜,如果胃酸分泌的很多或者保护膜损伤,就会引起胃炎,因此,治疗胃炎的药物主要是抑酸的药物和保护、修复胃黏膜的药物,而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消炎药。当然胃炎病人若合并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应当除菌治疗,则会用到消炎药,这个我会以后逐渐介绍。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胃炎,过于专业化的理论,暂时不做过于细致的讲解。诊断萎缩性胃炎可以从内镜和病理两个方面看,但最主要的,还是病理结果出现腺体减少,也就是说,有了病理结果,才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萎缩。 5. 萎缩性胃炎会不会癌变? 萎缩性胃炎与胃癌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没有必然性,因此萎缩性胃炎一定会癌变是绝对不成立的,这是每一个慢性胃炎病人应该正确理解的问题。 6. 发现了萎缩性胃炎怎么办? 首先要正确评估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这需要病理医生一个规范的病理诊断来协助临床医生判断;其次,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就一定要正规除菌治疗;第三,抑酸、护胃,对症处理,缓解症状;第四,依丛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胃镜;第五,也是现在越来越多见的问题,就是有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慢性胃炎,可以加用一些抗抑郁或抗焦虑的药物配合治疗。 相信医生的话,放平心态,正确看待疾病,本身就是一剂良药。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性病变,一般无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以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烧心、反酸、恶心、不思饮食、慢性腹泻等。胃息肉的病理分型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所以临床上发现息肉,先做活检病理确定息肉类型,若为腺瘤性息肉,多主张内镜下切除息肉治疗。那么息肉切除后饮食上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胃息肉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为: 1. 禁食:术后禁食6-8小时,或更长时间,似息肉的大小、创面大小而定。然后先进食流质饮食,在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普食。 2. 流食:患者如果没有不适反应,次日可以给予流质饮食,每次50~100ml,间隔2小时可以给予一次。 3. 第三日,可以给予全量流质或半流食。饮食原则为无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每次100~200ml,每日6-7餐。食物应该选择不过甜、不过酸的食物,如鸡蛋汤、蔬菜汤、藕粉、小米汤等。 4. 若3日后无不适主诉,可以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 5. 出院后可以进食软食、主副搭配,忌食生冷、刺激、油煎、辛辣、胀气的食物。不要过食油腻。勿要抽烟喝酒。一周后可以过渡到正常饮食,但是要注意不吃粗糙食物、不吃高脂食物,不吃腌腊油煎食物。原则是低渣、细软、容易消化;勿要过饥过饱。要少量多餐,细嚼慢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生活节奏的改变,便秘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年轻患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便秘症状。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但只有一小部分便秘者会就诊。便秘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人,女性多于男性,因便秘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患者常有许多苦恼,便秘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质量。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便秘。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出现便秘后有必要区分两大类便秘,临床上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特别是出现“报警”症状时,患者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报警”症状包括便血、贫血、消瘦、发热、黑便、腹痛等和肿瘤家族史,另外对50 岁以上、有长期便秘史、短期内症状加重患者应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排除大肠肿瘤的可能。 便秘疾病的预防 1 饮食习惯改变 饮食习惯不良或过分偏食者,应纠正不良习惯和调整饮食内容,增加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适当摄取粗糙而多渣的杂粮。油脂类的食物、凉开水、蜂蜜均有助于便秘的预防和治疗,多饮水及饮料。建议每天至少喝6杯250ml的水。 2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每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便意时不要忽视,及时排便。排便的环境和姿势尽量方便,免得抑制便意、破坏排便习惯。睡醒及餐后结肠的动作电位活动增强,将粪便向结肠远端推进,故晨起及餐后是最佳排便的时间。 3. 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 做到劳逸结合,每日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特别是腹肌的锻炼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改善,对于久坐少动和精神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者更为重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可以从以下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长久。 (1)医疗体操:主要是增强腹肌及骨盆肌力量。 练习方法:站位可做原地高抬腿步行、深蹲起立、腹背运动、踢腿运动和转体运动。仰卧位,可轮流抬起一条腿或同时抬起双腿,抬到40°,稍停后再放下。两腿轮流屈伸模仿踏自行车运动。举双腿由内向外划圆圈以及仰卧起坐等。 (2)快步行走和慢跑:可促进肠管蠕动,有助于解除便秘。 (3)深长的腹式呼吸:呼吸时,膈肌活动的幅度较平时增加,能促进胃肠蠕动。 (4)腹部自我按摩:仰卧在床上,屈曲双膝,两手搓热后,左手平放在肚脐上,右手放在左手背上,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揉。每天做2~3次,每次5~10分钟。 4 药物治疗 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泻药:滥用泻药会使肠道的敏感性减弱,形成对某些泻药的依赖性,导致顽固性便秘或结肠黑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