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好: 针对部分家长经常咨询“宝宝髋关节发育异常怎样做下肢的训练”这个问题。在此通过几张图片分解一下动作。供各位家长参考,如仍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留言。
在门诊工作中经常有家长带着宝宝来看包茎,对包皮红肿,包皮口流脓性分泌物,部分家长表现的十分紧张。由于对小儿包茎的知识认识不足,部分家长盲目操作导致包皮嵌顿等,就此问题,专门介绍一下小儿包茎。望各位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小儿包茎指包皮口狭小,不能上翻露出龟头。分为先天性包茎和后天性包茎,小儿包茎多为先天性包茎。先天性包茎因新生儿包皮与龟头之间存有生理性自然粘连。正常情况下包皮内板与龟头表面轻度的上皮粘连被吸收,包皮退缩,阴茎头外露。若粘连未被吸收,就形成了先天性包茎。后天性包茎多继发于阴茎头包皮炎症,使包皮口形成瘢痕性挛缩,多见于大龄儿童或常年人。小儿包茎主要表现为包皮口狭小,呈针孔样,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尿线细小,排尿时包皮膨起。包皮不能翻起清洗,包皮囊内积聚包皮垢,包皮垢可从包皮口排出,亦可呈小块状存留于阴茎头冠状沟部。包皮垢存留,尿液排出不畅,容易发生包皮阴茎头炎。包皮阴茎头炎症时包皮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嵌顿性包茎,疼痛剧烈,包皮水肿,在其上缘可见到狭窄环,龟头呈暗紫色。有排尿困难,长时间嵌顿可发生包皮和龟头坏死。小儿包茎要与包皮过长和隐匿性阴茎相鉴别:包茎是指包皮不能翻动,包皮口狭小,包皮过长则可用手把包皮翻开,让龟头露出来。隐匿阴茎多见于肥胖患儿,包皮呈鸟嘴状,阴茎皮肤不附着于阴茎体,阴茎挤压试验阳性。小儿包茎大多是生理性的,婴幼儿期的先天性包茎,可将包皮反复试行上翻,以便扩大包皮口。手法要轻柔,不可过分急于把包皮退缩上去。当阴茎头露出后,清洁包皮垢,涂抗生素药膏(如红霉素软膏)或液状石蜡使其润滑,然后将包皮复原,否则会造成嵌顿包茎。大部分小儿经此种方法治疗,随年龄增长均可治愈,只有少数需做包皮环切术,对于包皮嵌顿,需紧急施行手法复位,必要时做包皮背侧切开。包皮环切术适应证如下:1,包皮口有纤维性狭窄环。2,反复发作阴茎头包皮炎。3,六岁以后包皮口狭窄。同时提醒各位家长:埋藏阴茎切忌做包皮环切术,应施行包皮整形术。当然对于小儿包皮环切术的适应证和手术年龄说法不一,受宗教或民族习惯的影响,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生后常规做包皮环切,称之为“割礼”。目前包皮环切的手术方式很多种,趋向于损伤更小,恢复更快,更易为患者接受。一般建议在3周岁以后进行。
生活中,偶见步态异常的孩子,细心地家长会比较担心宝宝的脚是否正常。就此,简单介绍一下儿童时期的内、外八字脚,内、外八字脚是指在走和跑时脚尖是向内或向外的。它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的内、外八字脚。根据前脚掌内、外侧缘与纵轴形成的夹角进行分度,不超过5度,为轻度,5度以上是中度,10度以上是重度。引起内、外八字脚的原因有:一、由于宝宝身体处于发育阶段,脚部力量不够,学步及站立时,腿部和踝关节的力量不足。双脚便自然地分开,使脚底面积加宽以增加力度来防止跌倒,这也是宝宝呈八字脚的原因之一。二、髋关节的发育异常,股骨有内旋,带动足呈内收状态。或者踝部发育异常,有跟骨的内翻或外翻。三、没有掌握跑或走的正确姿势。四、先天遗传因素。或是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之一。如佝偻病等。临床表现:内八字通俗的讲就是儿童步行时,小腿向内旋转,看上去呈“O”型的状态,脚尖相向、相内。按住孩子的膝盖骨会发现从外上斜向内下。小腿有一种旋转的趋势。造成内八字的一个原因是膝内翻,就是下肢在膝盖并拢的情况下,脚关节并不能并拢。即人们常说的“X”型腿。此外,如果是扁平足,也是导致内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孩子出现内外八字,最好在5岁前进行矫正治疗,过了5岁后矫正难度会逐渐加大。在生活中,一旦发现步态异常,应注意及时进行纠正,如果父母某方本身就是内或外八字脚,必须密切注意孩子的走、跑姿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新生儿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特别是在具备高领产妇,早产儿,臀位产女孩等这几方面的宝宝身上发病率还是蛮高的,在宝宝行走之前无明显症状,家长有时是很难发现宝宝的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只有通过系统的,正确的查体才能发现。检查方法如下:让宝宝安静状态下,裸露双下肢,俯卧,双腿伸直并拢,观察两侧臀纹是否对称,也可仰卧,并拢双下肢,观察双侧股部纹理是否对称,女孩同时观察双侧大阴唇是否对称,一般单侧脱位的,出现患侧臀纹增多并上移,但臀纹不对称不能说明一定是脱位。另一检查方法是将小儿仰卧,屈膝、屈髋各90°,然后两手握住小儿双膝同时外展(即将两膝向外分开),正常小儿两侧外展可至80~90°,甚至膝部外侧可触及床面,若出现明显的外展不对称,两膝向外分开受阻,或角度偏小,均小于45°,提示内收肌紧张,以上两种检查方法应在新生儿期进行,可以早期发现疾病,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如果在早期未发现疾病,那么至小儿走路后,就可发现单侧脱位者走路呈跛行,双侧脱位者则走路摇摇摆摆,呈鸭步;大于1周岁,髋关节仍然脱位者,大都需要手术治疗。本文系张圣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髋关节滑膜炎又叫暂时性滑膜炎。本病多在冬春和秋冬交替时发生,好发于5~10岁的儿童,男孩较多。是造成儿童急性髋关节疼痛的最常见原因。男性多为常见,大多数患儿发病突然。发病高峰3~6岁,右侧多于左侧,双侧髋关节发病的占5%。该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创伤、细菌感染及过敏反应有关。临床表现单侧髋关节或腹股沟疼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大腿中部或者膝关节疼痛。在很小的患儿可以表现为夜啼,仔细检查可以发现痛性跛行。还应注意患者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咽炎、支气管炎、中耳炎等病史,上述病史可出现于近半数的髋关节滑膜炎患者中。髋关节滑膜炎的患儿,通常不发热或者轻度体温升高,高热非常罕见。查体:患肢屈髋,轻度外展、外旋。有1/3的髋关节滑膜炎患者髋关节活动无障碍,但仍可感到轻度的活动阻力,特别是在外展和内旋髋关节时。髋关节被动活动时出现疼痛。保持患者平卧位,检查者滚动患者下肢,可以感受到患侧肌肉不自主的保护性收缩。在膝关节存在症状的患者,应检查膝关节,除外其他疾病。.影像学检查(1)X线检查一般骨质无异常表现,有时可表现为骨盆轻度倾斜,髋关节囊肿胀,关节间隙增宽,无骨质破坏。(2)MRI检查磁共振检查显示患侧髋关节间隙增宽和关节腔积液,并较线平片显示更加清晰。同时能显示髋关节内是否存在软组织占位。MRI显示在髋臼和股骨头软骨之间的滑膜组织在T1W1呈中等信号,T2W1呈高信号。(3)B型超声检查患髋股骨颈颈前间隙较健侧明显增宽,双侧差值>1mm。股骨颈颈前间隙,即股骨颈骨膜表面至关节囊外缘(关节囊与髂腰肌的分界线)之间的最大距离。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微升高。血沉正常或轻微升高,若血沉升高明显,超过20mm/h,结合体温升高超过37.5℃,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提示感染性关节炎。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是感染性关节炎的征象。需要鉴别的疾病有:1.Perthes病(股骨头骨骺炎)此病虽有跛行,髋部疼痛,但病史较长,X线片可见股骨头骨骺的变形和压缩现象。2.儿童风湿性关节及风湿热该病也常见于儿童,也有髋部疼痛、肌肉痉挛、跛行等症状,但其病情常呈逐渐性进行性发展,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及血沉可有升高,且本病多累及多个关节。3.化脓性关节炎该病也有髋部疼痛、跛行、骨盆倾斜,但其体温高于正常,血象亦高于正常值,而且病情较重,髋关节穿刺可抽出脓液。4.髋关节结核为慢性疾病,病史长,并可同时表现出结核的全身症状。5.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跛行明显,“4”字试验阳性,如为单侧发病,则双下肢不等长,但无明显髋部疼痛、肌肉紧张、压痛阳性,X线片有特殊表现。治疗:1.牵引疗法适应于一切患儿。患者仰卧,患肢外展30°,中立位,行患肢持续水平皮肤牵引,牵引重量体重一般不超过5kg,牵引时间7~10天,在牵引的同时嘱患者作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症状较轻者,可行卧床,避免负重治疗。2.手法治疗适应于患髋疼痛较甚,存在髋关节滑膜嵌顿症患者,手法复位。3.药物治疗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可以缩短症状时间。4.理疗常在手法操作治疗结束后应用,以感到温暖没有灼热感为适度。5.手术治疗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及时采取手术切除嵌入关节内滑膜,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常见到患儿无明显原因出现歪头,颈部活动受限,这往往被家长忽视,其实这部分患儿很多是出现环枢椎半脱位或脱位。 其临床特点:①无明显诱因或轻微头部外伤、颈部感染。②出现特有的头颈偏斜。③通过X线检查和CT可发现环枢椎半脱位、脱位或旋转移位。注意与肌性斜颈,先天性颈椎半椎体,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相鉴别。依据FieldingX线分为四型:1型:环枢关节旋转移位(固定),X线照片环齿间距(ADI)小于3mm;Ⅱ型:环枢椎旋转移位(固定),ADI 3-5mm;Ⅲ型:环枢椎旋转移位(固定),ADI大于5mm;Ⅳ型:环枢椎关节旋转移位(固定)伴环椎后脱位;④多发年龄:3-6岁(75%),1、2型居多。 发病原因:1.局部或邻近部位感染导致关节韧带松弛。2.外伤导致关节韧带损伤。3.关节滑膜皱襞的炎症或嵌顿。4.环枢关节发育不对称。5.其他不明原因。 此病治疗:一经确诊,治疗越早越好,经卧床枕颏牵引,消肿等对症治疗1-2周,多能治愈。极个别保守无效,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误诊误治,长期环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可导致环椎关节旋转(固定)和继发代偿性环枕关节旋转脱位,造成枕环枢复合体的不稳定,甚至造成致命脊髓受压的严重后果。长期环枢旋转畸形,还可产生面部不对称、斜视和眩晕,给患儿带来不可逆的损伤。 因此小儿突发性“歪头”应当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你可曾想过,就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外表看起来或许与常人无异,或许步履蹒跚,形体“怪异”,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愉悦的笑声,没有韵动的旋律。他们有的发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咿咿呀语,有的迈不开天真活泼的脚步。有的不会叫“妈妈”,更不能听爸爸的呼唤,他们只能通过简单的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比画着对生命的无奈;吃饭、穿衣服,这样的行为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很简单的,然而对于那些特殊孩子可能却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学习……谁会选择残疾之路?谁不愿时时刻刻都在体会这世界的色彩斑斓;谁不愿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欢呼雀跃、尽情欢乐。但是这一切可能是残疾小朋友们一个无法完成的愿望,也是这世界给予他们最不公平却又无可奈何的事实。残疾儿童是弱势人群中最困难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这样或那样的快乐,他们的人生路上充满了艰险。为了这个群体,为了这些“折翼天使”,社会在不断地伸出援救之手,我们也在行动着……从2012年7月份,我院小儿外科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日照市残疾人联合会指定为地方定点扶贫医疗科室,主要诊断残疾儿童的治疗和康复,经过市残联和我科室专业人员的筛查,诊断部分残疾儿童的治疗与康复,进行免费慈善义诊活动,主要接诊的病种有先天畸形,脑性瘫痪后遗症,肢体残疾等疾病。目前我科已经救治了19名患儿,效果良好,得到家属以及社会的好评。我们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愿携手残联组织,一起走进残疾儿童的群体,行动起来,为残疾儿童奉献一份爱心,给残疾儿童家庭分忧解愁,让他们与正常的孩子能一起接受教育、共享来自社会的温暖。为了他们,为了“折翼天使”的明天,我们会继续努力着…… 流程:16周岁以下,肢体的残疾。先就诊,经查体和评估后,患儿具备手术干预的指证,然后,到当地残联办理残疾人证,持证到市残联填写申请表,经批准后,就可持材料办理住院,享受免费手术以及术后的康复治疗。
针对新生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DDH)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我院小儿外科,产科,超声科联合开展了新生儿的DDH超声波筛查工作,利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避免了晚期并发症,提高生活治疗。但是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家长的大力配合,新生命的降临,给家庭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在高兴的同时,也希望有心的家长能仔细观察孩子的体格特征,出现如下情况之一时,请及时带宝宝去找有经验的小儿骨科医生咨询一下:1.新生婴儿一侧下肢活动少,蹬踩力量小于另一侧; 2.大腿、臀部及膝关节后面皮肤皱褶明显不对称;3.大腿外观缩短;4.在给宝宝换尿布或洗澡时,闻及髋关节有弹响;5.髋关节外展受限,等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简称髋脱位)民间俗称“先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特点是生后或生后不久股骨头脱出髋臼。除股骨头、髋臼外,病变常累及关节囊和髋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发生率在0.19%~8.2%之间,平均为3.9%。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发现越早,治疗越及时,往往效果越好。一般来讲,3岁以内的患儿主要采用牵引、手法复位、石膏及支具等保守治疗;3岁以上的患儿,则以手术治疗为主。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带来终身残疾。 我院小儿外科在超声科的配合下,已经开展DDH的诊断和治疗多年,特别是新生儿DDH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患儿家长的一致满意。特别提示:新生儿髋关节超声检查,需要提前至少一周预约,比较固定的时间是每周三。本文系张圣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我科收治一位吞食枣核的患儿,就诊时排便困难,肛门流血,烦躁哭闹。追问病史,患儿2天前曾吃过冬枣,未有腹部不适。排便时突然出现哭闹,肛门流血。肛门探查发现于肛管内有一枚枣核横跨在直肠壁上,枣核的两端细而尖,刺入肠壁内,由于排便用力,直肠壁已经部分撕裂。最终虽说,取出了异物,但肠壁受损。结合此患儿,再次提醒广大的家长,一定要警惕宝宝吞食异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损伤。误吞异物多见于1-5岁幼儿,偶见大龄儿童,其原因主要是小儿常将异物含入口内玩耍,此时一旦受到惊吓或哭闹,不慎而误码率吞;也有时把混在食物中的异物(如骨片、鱼刺等)咽下。临床多见的异物为水果核、纽扣、硬币、证章、别针、钉子、笔帽及各种小玩具(塑料或金属的)等,现把食管异物和胃肠异物引起的危害和处理原则分述如下:一、食管内异物:较大而粗硬,尖锐的异物多嵌顿于食管的狭窄处,以食管入口下方第一狭窄处最多见(另外两个狭窄处分别在食管中部和食管穿过横隔处)。异物卡在食管内,较大异物不仅压迫气管堵塞食管引起呛咳、吞咽困难,甚至可造成窒息死亡。尖锐的异物还可能刺破食管导致局部发炎化脓、出血、气胸、纵隔脓肿及食管气管瘘等症。直接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处理原则:应立即作X线检查,确定异物位置,绝大多数异物用食管镜即可取出。若异物已嵌顿在食管壁内难以取出或已穿破食管,则应行手术取出。 在此要强调的是,当孩子食管里卡了东西时,有的家长总想让孩子再吃上几口饭,企图把异物咽下去。但不知道强行下咽,极易将尖锐的异物挤压出食管外,造成食管穿孔,引起更大的伤害和并发症。二、胃肠道异物:1、绝大多数患儿误吞的异物,只要通过了食管狭窄段进入胃肠,基本都可以随粪便排出体外。异物通过胃肠道有3个主管重要的关口,即贲门处(食管与胃交界处),幽门(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回盲瓣(回肠与结肠交界处)。如异物大,不能通过这三个关口,异物就会滞留,必要时需要借助辅助方式取出,如胃镜,结肠镜,手术等。2、异物滞留在胃肠的某处,一般的原则是只要没症状(疼痛、肠穿孔、腹膜炎等),可严密观察3-5日,实在自行排出困难者才采取手术取出。应注意的是异物入胃后,不要给泻药,不要随意改变饮食,以免增加肠蠕动而加重异物的嵌顿和肠道损伤。尤其对锐利异物更不可挤压腹部。异物包裹在粪便里慢慢下行过程中,切不要盲目手术探查取异物,否则探查提拉胃肠异物一旦移动,不仅难以找到,还会造成对患儿不必要的损伤。3、特殊情况下,一旦误吞大的异物(多为锐利的金属异物),当即引起小儿呼吸极度困难,食管或胃肠有明显梗阻症状。甚至已造成胃或肠道破损及继发感染,很快就威胁生命安全时,应立即手术取出,这主要是由医生根据临床病情危重情况,参照异物所在部位、异物大小及锐利与否、为挽救患儿生命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三、患儿家长首先是要注意看护好宝宝,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零碎的东西。吃水果,果冻,坚果等类的食物是,一定注意避免囫囵吞咽,同时避免边吃边玩耍,嬉笑。一旦吞食异物,及时就诊。其次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患儿采取任何治疗方法,均应征得孩子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因为所有操作都有一定的风险,观察阶段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手术本身亦然。关键是怎样处理风险小些,如何做对孩子更有利,需由医生和家长共同协作,把握好保守治疗与手术的指征。患儿家长必须充分理解和重视医生的临床经验和判断。
定义: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指任何原因导致足内则、外则纵弓和横弓出现塌陷或消失,都为平足症。 病因:可为先天结构异常,创伤,站立过久,长途行军,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等。 症状:临床上分为姿势性平足症和痉挛性平足症。姿势性平足症:为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感足疲劳和疼痛,小腿外侧踝部时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脚背可有肿胀舟骨结节处肿胀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可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站立,时足扁平足外翻经休息后,症状、体征可消失。痉挛性平足症: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严重,可呈八字脚步态。腓骨长肌呈强直性痉挛,足内、外翻和外展活动受限。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也难改善,部分病人可继发腰背痛及髋膝关节疼痛。分型:①轻型:足纵弓降低;②中型:足纵弓消失;③重型:足纵弓消失,并有足内侧缘凸,起距骨头移位至足跖侧即内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时出现跟腱短缩及后足外翻。并发症: 早期症状为踝关节前内侧疼痛,长时站立或步行加重,休息减轻,疼痛关节外民肿胀,双足跟腱呈八字形。扁平足诊断: 有先天性足骨排列异常或足部创伤、症、超限负荷、足部肌肉韧带软弱等病史。 足部纵弓塌陷,足底扁平。足跟外翻,行或久站易感疲乏、疼痛和压痛。 足印检查无弓状缺损区,并确定平足型及程度。 X线摄片,显示足纵弓塌陷,跗跖骨轴线关系改变。 治疗:保守治疗:1,功能锻炼,如用足跖行走,屈跖运动,提踵外旋运动。2,矫形鞋或矫形鞋垫:要求鞋底跟部及弓腰要窄,鞋帮要紧,鞋底腰部内侧半垫高2~3mm,目的为恢复内纵弓,托起距骨头,鞋跟内侧本延长至足舟骨,并较外侧半加厚3~6mm,鞋垫可用铝钢、塑料或人造革制成,要求与矫形鞋相同。手术治疗:对先天性平足症(即痉挛性),功能锻炼及矫形鞋不易奏效,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最佳时机:5-7岁;成年后无后遗症,几乎和正常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