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后多久可以放支架?疗效和安全性同等重要 脑梗现在越来越常见了,据说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 4 倍,日本的 3 倍。这个不是我说的,有官方的全国死因调查数据。其实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路边街头蹒跚学步的除了牙牙学语的小孩,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脑梗后康复锻炼的患者…… 再者,几乎所有人对放支架也不再陌生,血管堵塞了怎么办?一般人都会想到放支架吧。 但是两者碰到一起就有问题了,脑梗死后多久才能放支架呢? 其实可以放支架的血管包括很多,颅内的、颅外的、颈动脉、椎动脉……今天咱们就讲一讲证据最多、也是最经典的颈动脉支架吧。 于是,今天的问题真的来了: 假如一个人患了急性脑梗死,而这个脑梗是由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学名叫做: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如果需要放支架,那么支架应该什么时候放呢? 先从指南说起吧。 这个是大名鼎鼎最新版的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里面是这样说的:「When revascularization is indicated for patientswith TIA or minor, nondisabling stroke, it is reasonableto perform the procedure within 2 weeks of theindex event rather than delay surgery if there are nocontraindications to early revascularization」。 翻译成中文就是说「当 TIA 或者小的非致残性卒中患者有治疗的指征时,在 2 周内进行手术治疗是合理的,不需要延迟手术」。 再看看我国的指南怎么说: 当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 患者有行 CEA 或 CAS 的治疗指征时,如果无早期再通禁忌证,应在 2 周内进行手术。 说的很清楚了吧,如果有兴趣再看看日本、澳大利亚的指南,说的基本都是这样。 那么,估计有人该问了,既然指南都已经说的这么清楚了。那今天的探讨还有意义吗? 于是,我们随机调查了中国 16 家三级甲等医院(分布在 11 个省市),其中不乏我国很知名的中心,结果却很让人吃惊,只有一家医院,常规在急性脑梗塞死后 2 周内进行颈动脉支架手术。其他的医院多选择在 2 周后甚至 4 周后进行手术。 哦,这个数据虽然让你吃惊,但是您可以想想你周围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国内是这样,那么国外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是来自德国类似于全国调查的研究,结果要比我国好很多。但是您仔细研究一下该文章,就会发现,原来在德国的日常实践中,也有 30% 左右的患者是在 2 周后做手术的。美国的数据也和这个类似,这方面数据还是比较多的,可以自行查找。 那么为什么我们日常做的要和指南规范不一样呢? 我随机问了几个大夫,回答的结果却是相当的一致,因为考虑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颅内情况还不稳定,怕做支架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出血、过度灌注等等…… 事实上是这样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无论是颈动脉支架(CAS)还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手术本身的风险已经极低,并且我国医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水平要远超国外的水平,并发症更低,可以经常听到:你看老外那手术做的……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谁也说不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已经很成熟,在我国多数医院,做 CAS 或 CEA 安全系数是很高的。 估计有人该问了,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早期手术安全系数还高吗? 卒中后 48 小时内治疗、7 天内治疗及 14 天内治疗均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风险。 早期的颈动脉血运重建并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卒中发生后 0~2 天、3~7 天、8~14 天及 14 天后行 CEA 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另外,还有另外一项研究表明(PMID:22426315),虽说脑梗 2 天内手术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但是 2 天后的手术是安全的。 说到这里,渐渐明朗了吧,其实早期手术并不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 但是估计还有人说了,就算早期不增加风险,但是我还是害怕呀,我晚点做更安全些,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非要让我早期做呢? Too young too simple 了吧,请继续向下看…… 27.6% 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卒中后 2 周会内出现卒中复发 超过一半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出现在初次卒中后 2 周内(有点拗口,请注意和第一篇文献措词的不同)。 这说明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最初 2 周内的卒中再发几率很高。但是有人估计该有疑问了,虽然早期的卒中复发概率很高,但是早点放支架能够避免卒中复发吗? 事实上好像还很是这样的,下面这篇是来自于 The Lancet 上的文章。 结果表明:2 周内进行 CEA 治疗可以使卒中和死亡风险下降 30.2%,而在 2~4 周内进行 CEA 治疗可以下降 17.6%,4~12 周内进行治疗可以下降 11.4%,12 周以后的治疗仅能下降 8.9%。 并且这篇文章还得到了一个「恐怖」的结论:假如一个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是中度的狭窄(50%~69%),那么如果两周后再做 CEA,将不能使患者有任何获益。 总结一下:早期做和晚期做安全性是一样的;但是,越早做,效果越好,患者获益越多。 可以这么说吧。 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需要注意,以上说的证据虽然包含了部分 CAS,但仍多来自于 CEA 手术;这是因为国外 CEA 做的比 CAS 多,而国内刚好相反。这个国情不同,无可厚非。但是已经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了,CEA 和 CAS 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早期预后和长期预后均不相伯仲。这就是说我们拿国外的数据解释国内情况也是完全行得通的。 于是乎,对于一个需要 CEA 或 CAS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您会选择什么时候手术呢? 声明:以上为个人文献学习过程,仅代表个人言论 转自丁香园吴川杰
仔细观察发作形式,尽可能用手机、相机或者摄像机等将患者的发作录下来,这样对于诊断非常有帮助。录像时要注意,尽量光线充足,晚上应该开灯,患者家属不要遮挡患者,摄像过程中要包括患者全身整体情况、面部以及发生癫痫发作的主要部位(比如抽搐的肢体)的清晰影像。患者发作时,旁边的亲属一定要镇静,尽可能观察患者的发作情况,包括眼睛是否凝视、向哪个方向,头是否扭转、向哪个方向,脸色是否发青、发白、是否口周发紫,是否吐沫或者唾液增多,肢体有无僵硬、抽搐、是否对称,有无大小便失禁。发作后是否非常疲劳、困倦,肢体是否无力(对称还是不对称),有无呕吐,刚发作后是否说话口齿不清等等。 如果患者是成年人或者青少年,发作时意识未完全丧失,发作后应尽可能记录下发作刚开始或者即将开始时的所有感受或者异常动作、行为等。
这根血管连通大脑,千万不能堵!40 岁以后必须保护好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燃油机,那血管就如输油管。油管堵了,燃油机没法正常运转;血管堵了,人体器官也就没法工作。 大脑作为身体的「总司令部」,重量只占体重的 2%,却需要 20% 的血液来供应能量。而「颈动脉」对大脑供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它发生了狭窄、堵塞,就可能导致中风。 颈动脉在哪里? 大家可能会好奇,如此重要的血管在哪里? 把我们的手指放到颈部气管的两侧,跳动的地方就是颈动脉了。影视剧里常出现的「刎颈」动作,也正是割到了颈动脉。 中老年警惕颈动脉狭窄 水管用久了会结水垢,血管也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垢、老化,而这种结垢、老化用医生的话就叫「动脉粥样硬化」。 当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管腔会变窄,表现为「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变窄后,大脑会缺血,进而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更为严重的时候,当颈动脉内像水垢一样的硬化斑块发生脱落时,会直接堵塞更细的脑血管,从而导致脑梗死。 统计发现约 15%~20% 的缺血性脑卒中(中风)和颈动脉狭窄有关,所以当中老年人出现记忆力减退、长期头晕乏力等症状时,不要忘了颈动脉狭窄的可能。 生活中这样预防颈动脉狭窄 欧洲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 60 岁以上的普通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约为 1%~2%。而当同时有冠心病、高血压、吸烟、颈动脉狭窄家族遗传史的四种情况时,发病率飙升到了 67%! 所以,做到以下几点能降低风险、最大可能的预防颈动脉狭窄: 1. 积极控制「三高」 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都会对颈动脉造成损害,所以对于有「三高」的朋友,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2. 坚决戒烟 主动和被动吸烟都会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高凝、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风险。 3. 低盐低脂饮食 保证低盐低脂饮食:尽量选择植物油,吃肉去掉肥肉等;少吃盐,保证每天食盐不超过 6 克,即一啤酒瓶盖。 4. 不能乱吃药 一切预防、治疗用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以及定期监测下进行,胡乱吃药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定期体检也是一种预防 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也可能出现颈动脉狭窄,只是狭窄程度可能较轻。在做好生活习惯预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定期体检、了解颈动脉的健康情况。 目前常用的检查有,颈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其中,颈动脉价格相对便宜,没有创伤,可以作为一般体检项目。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常规做颈动脉彩超。一般建议,年龄大于 40 岁并符合下列任何一种情况的人,定期查颈动脉彩超: 符合任意 3 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明显肥胖、缺乏运动、家人曾患中风;以前发生过中风;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都需要治疗? 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狭窄都需要治疗。 比如,仅发现「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人,应先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适量运动和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同时,每年复查颈动脉彩超一次。 而其他情况的颈动脉狭窄,需医生综合判断后,决定是否药物或手术治疗。 希望大家都能警惕颈动脉狭窄、做好预防,远离中风。
每年各单位组织职工体检的时候,消化内科的门诊量往往要增加不少。 绝大部分求诊者手里都拿着一份超声报告,结论处写道:脂肪肝。 再打量一下这些「脂肪肝患者」,有的大腹便便,有的油光满面,有的酒气熏天,而有的怎么看都不像病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脂肪肝?怎么治,怎么防? 肝里有脂肪? 脂肪肝这个词,和冠心病、高血压一样,家喻户晓,但它可不是肝脏里面有脂肪这么简单。 广义的「脂肪肝」,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我们平时所说、也是本文所说的脂肪肝,指的就是「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它归属于后者,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 名称里强调「非酒精性」,因为它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造成的肝脏损伤类型相似。 人们常说「饮酒伤肝」,却忽略了脂肪肝的危害。 目前,世界范围内 100 个普通成年人中就有 20~30 位脂肪肝患者,而在肥胖症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 60%~90% 。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脂肪肝发病人数迅速增加,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如今,沿海地区的脂肪肝患病率已达到 15% 。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中转站,吃下去的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顺着血管到达肝脏,经过肝细胞的处理,转变为其他器官能够利用的物质,再输送到全身。若吸收的脂肪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便会沉积在肝细胞内。 除了影响肝脏自身的功能外,肝细胞还会招来免疫系统的攻击,引发炎症,造成肝脏纤维化,最终走上肝硬化这条不归路。 减肥就能治好? 常常有患者说:脂肪肝就是脂肪太多了嘛,那减肥不就能治好了嘛。 话不能说得太绝对,但对于大多数轻、中度和少数重度脂肪肝患者,减肥是逆转脂肪肝的最佳策略。 这里所说的减肥可不仅仅是节食,过度节食会使运送脂质的蛋白生成减少,反而加重脂质在肝脏的堆积。 人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在饮食方面建议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每天的热量摄入应比平时减少 500~1 000 千卡;运动方面则要保证每周 4 次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累计锻炼时间至少 150 分钟。 减肥成效得看数据,决心通过减肥来消除脂肪肝的「有志之士」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体质指数(BMI = 体重 / 身高2)。一般来说,体质指数至少要降低 5%,才能对控制脂肪肝起到作用。 暴走有奇效? 2009 年,「暴走妈妈」陈玉蓉为割肝救子,暴走 7 月战胜重度脂肪肝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新闻标题看起来很有吸引力,大家看了以后不禁想到:原来暴走还能治好脂肪肝,为什么以前医生从来没提过? 「暴走」,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运动量介于行走和慢跑之间。「暴走妈妈」7 月之内体重锐减 8 公斤,除了每日暴走 10 公里外,还坚持控制油脂摄入,以粗茶淡饭过日。 没有惊人的意志力,这是难以做到的。 所以,暴走并非治疗脂肪肝的奇效偏方,它只是让身体动起来的一种方式。 除了暴走,你还可以选择慢跑、骑行、游泳等锻炼方法。其实人们缺的不是锻炼的手段或途径,而是持之以恒的决心。 治还是不治? 脂肪肝患者大多「静若处子,食定流油」,对于他们来说,少吃多动难于上青天,不如吃药容易。 1. 保肝药能治脂肪肝吗? 临床上常遇到患者要求开保肝药,他们误以为,此类药物包治肝脏百病。 通常,保肝药仅用于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其在脂肪肝防治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前并不推荐患者常规使用这类药物。 2. 保健品有没有用? 如果医生不给开药,一些患者也会自己去买保健品、中成药来吃。 殊不知,再好的药也不能把脂肪从肝细胞里面赶出来,何况这些配方不明的保健品可能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加重肝病的进展。 3. 最好的办法到底是啥? 解铃还须系铃人。 大部分脂肪肝源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最佳的治疗策略就是控制饮食、戒酒和锻炼。 在「少吃几勺油,饭后走一走」这种口口相传的「脂肪肝秘诀」的基础上,还需增加一些强度稍大的运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体质指数下降和腰围减小。 对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一些药预防糖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硬化。 伤肝还伤身,对待需谨慎 轻度脂肪肝一般没有表现,很多人查出来后身体未感不适,仍旧照吃照喝。 待发展到中、重度脂肪肝时,人便会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 前面提到,单纯性脂肪肝只是脂肪性肝病的第一步,虽然脂肪肝的进展缓慢,但不加节制的话会转变为脂肪性肝炎。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脂肪性肝炎患者 15 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 15%~25% 。 脂肪肝不仅损害肝脏,还常常伴随糖脂代谢异常,对全身组织、器官都会造成影响。 脂肪肝患者中,代谢综合征、2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一些研究表明,脂肪肝患者的预期寿命比健康人群短,死因主要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肝硬化。 因此,体检发现脂肪肝,要认真对待啊。 转自丁香园
这是一个82岁的老年女性,因左上肢不自主运动1天来诊。表现为左上肢不自主无规律的乱动,右手经常不受控制地往上抬,还会前后翻转、拍打,因类似于跳舞,所以称为舞蹈样动作,有时候会累及面部和下肢,出现左侧口角抽动,左下肢有时候也会左右晃动,走路左下肢无力,病人在家未治疗。病人为老年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可以出现这种表现,因此立即行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未发现新发脑梗死及出血灶,查即时血糖28mmol/L,询问病人,诉近日进食糖类较多,进食少,此时已经能想到了,病人此次就诊所患是什么病了,正是糖尿病的一种少见并发症——糖尿病非酮症性偏侧舞蹈症。立即给以胰岛素恒速泵入控制血糖,口服氯硝西泮,并补液。很快,病人舞蹈症状就得以控制了。后检查糖化血红蛋白16,说明病人平时有糖尿病并且没有控制。经过两天调整血糖后,病人完全恢复出院,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本病影像与脑出血很相似,易误诊为脑出血。本病特征性神经影像学表现为纹状体区MRIT1高信号,CT平扫高密度。但病灶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可双侧同时受累,也可单侧受累,T1WI高信号持续时间较长,T2WI信号无常规血肿的变化特征等多种表现均不支持出血性病变。发病机理:①高血糖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渗血。并非典型意义上的脑出血②与高血糖所致的局部代谢障碍有关。糖尿病非酮症性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与高血糖状态及多巴胺活性密切相关,治疗以降血糖为主,如伴有舞蹈症可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药减轻舞蹈样动作,如氟哌啶醇;一般数周可缓解。此外,对于疾病仍是以预防为主,中老年人应该每年查体,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平时少吃油腻高盐、高脂肪的食物,控制体重,注意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上述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明确诊断后及时降糖,可以迅速缓解偏侧舞蹈症的症状。最后要说一下蜂蜜,对于远古时期,人们获取糖源匮乏的情况下,蜂蜜是作为一种奢侈品的存在。现代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糖类,糖类对身体的影响并不亚于饮酒,蜂蜜仍然是一种糖类,并不具有突出的价值,如果没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少量食用蜂蜜,会有点保健作用。作为糖尿病人,蜂蜜就要尽量避免食用了。
先来看一个病例,病人是一位55岁的女性,于1年前出现发作性视物不清并头晕症状,每次持续约20-30分钟自行缓解,后因症状加重,在本地医院就诊,磁共振检查有多发性脑小缺血梗死灶,脑动脉硬化,给予抗拴治疗。后病人去齐鲁医院就诊,考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因病人有长期反复头痛发作,给予丙戊酸钠口服(一种治疗癫痫的药物,有时也用来治疗偏头痛)。经治疗好转后出院。出院后约半年,病人再次出现发作性视物不清并头晕,因病人就诊时,曾有大夫告诉她这是脑梗死前兆,很可能会偏瘫,所以病人很焦虑,每天都担心自己会瘫痪,每天都头晕头昏,睡眠不佳,有时头晕加重,于是多处就医,效果不理想。看到病人的时候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两个月,看了病人的检查资料,虽然有动脉硬化狭窄,但是程度不重,不太容易发生脑梗死或者脑缺血发作,这时候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病人有半年的时间是好的?回顾病人的病史及治疗情况,发现病人丙戊酸钠服了一瓶后就停药了(1瓶大约口服1个半月),至此就豁然开朗了,病人有偏头痛病史,反复发作头晕,丙戊酸钠治疗有效,停药后有复发,综合来看,这个病人是前庭性偏头痛,因合并了焦虑,所以失眠,持续性头昏。经给予偏头痛药物治疗,同时抗焦虑治疗,并向病人讲明病情,不必过于担心,病人心理负担没有了,病情也很快得到了控制,后经回访,未再发作性头晕。下面再看一下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根据最新的国际头痛分类,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如下:A.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C和DB.有无先兆偏头痛或有先兆偏头痛的病史C.中重度的前庭症状,持续5分钟到72小时D.至少有一半的发作伴有以下至少一项偏头痛症状:①头痛至少符合以下4项中的2项:单侧,搏动性,中或重度,日常活动加重头痛。②畏光和畏声。③视觉先兆症状)E.不能用国际头痛分类第三版中其他诊断或者其他前庭疾病更好地解释。防治措施:包括避免诱发因素、预防治疗和急性期治疗。另外,还应考虑物理治疗和心理学治疗。 药物治疗:急性期药物治疗:主要是曲坦类药物。 预防性治疗的主要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抗癫痫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物,还有中药中医外治等。具体的治疗,需要神经内科大夫与病人共同制定。
癫痫是指由脑部神经元的过度放电引起的一种急性、反复发作、阵发性的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意识、运动、植物神经和精神障碍。癫痫发作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症,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最高。癫痫发作突然,特别是大发作,必须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若错过时机或处理不当,常可危及生命。 癫痫的诊断一般无困难,大部分病人既往都有癫痫发作的病史。癫痫发作时由于脑异常放电的部位、传播方式及波及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为了便于临床工作的方便,一般根据其发作的程度将其临床表现分为四型: ①大发作:以突然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又称为全身强直-阵发性发作,约占50%,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作前大多无任何先兆症状,少数病人先感到短暂不适、头痛、头晕等。典型的发作开始即意识丧失、大叫一声跌倒,接着四肢及躯干出现伸性强直或角弓反张,持续约10~20秒后转成间隙的痉挛,约1~2分钟后突然停止,病人由发作中的呼吸暂停、面色苍白转为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大小便失禁。发作后意识和呼吸逐渐恢复,但仍感乏力、全身酸痛和昏睡; ②小发作:以短暂意识障碍为特征,又称失神性发作。多见于2~3岁以后的儿童。发作时意识突然丧失,静止、不语、双眼凝视、过后无记忆; ③局灶性发作:无明显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如口角、眼睑、指趾的阵挛性抽搐等。有时病人以局部感觉障碍为主,如局部感觉麻木、针刺及触电感等; ④精神运动性发作:以精神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运动性或精神感觉性失常。 在以上四型中,最为危险的当属大发作。看到癫痫病人大发作时,千万不要惊慌,在强直抽搐时,应将一条毛巾或手绢拧成麻花状,垫在上下大牙(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和口腔内软组织;病人四肢发生强烈抽动时,可轻轻按住肢体,跟着抽搐的势头稍稍用一些力量加以保护,但千万不可试图用强力去终止抽搐的发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因用力与抽搐的作用方向相反时,可能造成关节脱臼甚至骨折;大发作停止后病人转入昏睡,这时要将病人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帮助排出口腔内分泌物,防止吸入气道而引起吸入性肺炎;如病人昏睡中神志还不清楚,仍不能安静,乱动乱闹,这时要对病人进行精心的照料,避免误伤别人和自伤。大发作频繁发生时,称为癫痫持续状态,要尽快到附近医院治疗。在日常生活中,癫痫病人要注意预防癫痫发作,并尽可能不到危险场所,不从事高空、水中及高温作业,注意生活规律化,避免精神刺激,调节饮食等,最为重要的是遵守医嘱,按时定量服药。
癫痫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癫痫患者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也希望家属督促患者,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1、尽量避免各种类型的酒和含酒饮料、醪糟(也叫酒酿、酒娘、酒糟、米酒、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伏汁酒,是由糯米或者大米经过酵母发酵而制成的一种风味食品,其热量高); 2、不要饮用浓茶、含咖啡因、兴奋性成分的饮料,如咖啡、可乐、红牛饮料等; 3、感冒时尽量不要服用以下药物: (1)含有扑尔敏或咖啡因的抗感冒药; (2)含阿片、可卡因或扑尔敏的止咳药、如复方甘草片、强力止咳糖浆等; (3)含咖啡因的退热止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 (4)不要静脉滴注青霉素钾(K)盐、不要口服和静脉滴注喹诺酮类抗炎药,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XX沙星类药物; 4、不要长时间的看电视和注视计算机、游戏机; 5、服药期间尽量避免注射疫苗; 6、注意避免熬夜和过于疲劳。 异地的患者,每三个月要在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钠、心电图,3-4个月或者半年定期找我复诊。 女性癫痫患者怀孕前一定要咨询癫痫专家,千万不要随意减量停药,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帕金森病的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运动障碍,动作慢、抖动、感觉肢体僵硬感。不少病人因为担心自己的平衡感差、行动不变,自从诊断为帕金森病后就基本呆在家中,尽可能少活动,以减少跌倒等意外的风险。 也有些患者自医生刚刚诊断帕金森病后,希望通过强化的锻炼将病情所造成的运动功能衰退补偿出来。那么,帕金森病的患者到底需不需要锻炼?如果需要的话,如何运动比较合适呢? 首先,帕金森病的患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应该要持之以恒适度锻炼。保障安全非常重要,对于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可能问题不大,但对于中晚期患者就非常要小心,锻炼时最好能有人看护,做不到的话要尽可能做好防止跌倒等意外的防护,如慢跑时可以用有四点支撑带滑轮的助行器,跑步机上慢跑时在上方要悬吊保护带,下端绑在身上,防止跌倒。 坚持适度锻炼对帕金森病有好处,这已经不再是原来停留在猜测或者直觉的阶段,有多项临床试验已经验证其作用,除了各项临床功能评分改善外,甚至在脑功能显像上也显示出锻炼对多巴胺神经元的益处。锻炼还能提高美多芭等多巴制剂治疗帕金森病的功效。 美国神经科医师协会也证实建议将锻炼列为帕金森病的基本辅助治疗。运动方式包括有氧锻炼(aerobic exercise,即中小运动量的耐力锻炼,包括户外慢跑或者跑步机上慢跑等),伸展锻炼(stretching exercises,如广播体操中的一些伸展运动动作),和一些力量锻炼(strengthening exercises,如利用哑铃等器械所做的力量锻炼)。 另外,由于太极拳对锻炼平衡感有益,因而也被推荐。事实上,目前并无统一的针对帕金森病的锻炼方案,到底进行哪种锻炼方法可因人而异,根据个人家庭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而定。每天或每隔天20-30分钟。关键要持之以恒,研究显示,锻炼对帕金森病的益处会随锻炼的中断而消失。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可以分成抗胆碱能药、金刚烷胺、多巴胺替代疗法、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COMT抑制剂六大类。它们通过不同的药理机制实现对帕金森病的治疗 帕金森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脑内多巴胺含量下降,所以上述药物,通俗的讲,都是为了增加脑内多巴胺含量、提高身体对于多巴胺的敏感性,延缓多巴胺的分解代谢,抑制乙酰胆碱(它的生理作用和多巴胺相反)的角度出发的。 患者喜欢问有没有更新的药物治疗,实际上再新的药物也离不开上述原理。 1、抗胆碱能药: 能抑制乙酰胆碱的作用,纠正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的不平衡。适用于早期轻症的病人,对震颤和肌僵直有一定疗效。常用药物为安坦,口服2~4mg,每日3次。副作用有口干、眼花、无汗、面红、恶心、失眠、便秘、小便潴留和、幻觉和妄想。停药和减少剂量后即可消失。有青光眼或前列腺肥大者禁用。在老年人,可致智能障碍。对60岁以上的患者,现多主张不用。 2、金刚烷胺: 能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并有轻度的激动多巴胺受体的作用。常用剂量为100m,日服3次。对轻症效果较好,本药副作用小。 3、多巴胺替代疗法: 补充脑内多巴胺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外源性多巴胺不能透过血脑屏障(BBB)进入脑内,应用其前体物左旋多巴能通过BBB进入脑内,经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成多巴胺,从而起到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作用。但能使左旋多巴脱羧的脱羧酶在外周各脏器和血管壁广泛存在,故在它吸收和传输的过程中,大部分已转变成多巴胺,能刺激外周多巴胺受体而引起多方面的外周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和血压降低、心率失常等心血管症状。脑外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如苄丝肼和甲基多巴肼,它们不能通过BBB,当应用小剂量时,仅抑制脑外的左旋多巴的脱羧作用。因此,与左旋多巴合并应用可阻止外周多巴胺的形成,从而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加强其疗效并减少其外周副作用。因此,目前基本不单用L-多巴治疗,多用它与苄丝肼或甲基多巴肼的复合制剂。常用的药物有: (1)美多巴 (Madopar): 是左旋多巴和苄丝肼按4:1配方的混合剂。对病变早期的患者,开始剂量可用125mg,日服3次。如效果不满意,可在第二周每日增加125mg,第三周每日再增加125mg。 (2)息宁控释片(Sinemet-CR):是左旋多巴和甲基多巴肼复合物的控释片,它可使左旋多巴血浓度更稳定并达4~6小时以上,有利于减少左旋多巴的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剂量高峰多动现象。开始剂量可用125mg,日服3次。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 4、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由于麦角类受体激动剂(嗅隐停、协良行)有造成肺与心脏瓣膜纤维化的风险,现已少用。推荐使用非麦角类受体激动剂包括: (1)泰舒达(Trastal): 多巴胺D2受体的激动剂, 能刺激中脑皮质和边缘叶通路D3受体,改善病人智能和情感障碍,降低谷胺酰胺和自由基水平。 (2)森福罗(普拉克索)是新一代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避免因长期使用左旋多巴造成的神经损害,减少左旋多巴的剂量,它还可选择性地作用于D2/D3受体,从而能控制震颤等运动相关症状,同时缓解精神心理症状,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新药。 5、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 多巴胺在脑内通过MAO-B氧化降解,并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损伤神经元。因此,抑制MAO-B的活性既能延长多巴胺在脑内的停留时间,增强疗效,减少左旋多巴的用量及其副作用,又能间接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常用的药物咪多吡(司来吉兰)、思吉宁。 6、COMT抑制剂(恩它卡朋): 该药可稳定左旋多巴在血中的浓度,从而减少其用药量及其副作用。能延长左旋多巴半衰期、防止或推迟运动波动和“异动”现象出现的药物, 常用剂量为200mg,日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