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阻生齿拔除后常规按照拔牙后医嘱进行 2.术后因个体差异麻药代谢需要2-3小时,术后尽量不要用拔牙侧进行咀嚼,容易咬伤口腔软组织 3.术后当天面部肿胀较轻,2-3天肿胀剧烈,请勿担心,属于正常现象。
2017-06-08 RGA美国再保险 美国甲状腺学会对一种甲状腺癌更名,公布于今年第4期《Thyroid》(甲状腺)杂志上。《Thyroid》是美国甲状腺学会的官方期刊。 美国甲状腺学会委托“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指南项目组”对一种甲状腺癌的资料进行了评估,确认更改“包裹型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follicular variant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EFVPTC)命名,不再出现“癌”字,现在它的名字是“带乳头状细胞核特征的非侵袭性滤泡型甲状腺肿瘤”(noninvasive follicular thyroid neoplasm with papillary-like nuclear features,NIFTP),为非恶性肿瘤。 这一甲状腺癌项目组汇集了哈佛医学院、梅奥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机构的18名甲状腺专家。项目组表示,此前医生会对患者实施手术以切除整个甲状腺,接下来对患者使用放射性碘进行治疗。目前看来,上述措施不仅不必要,而且对患者身体有害。这种肿瘤预后非常好,更改名称合理且必要,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人们的恐惧感。 鉴于目前的研究样本有限(258例),甲状腺协会将推荐级别列为“弱”,证据级别列为“中等”。有待更多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NIFTP的定义 甲状腺癌有四种类型:乳头状癌(PTC)、滤泡状腺癌(FTC)、未分化癌(ATC)及髓样癌(MTC)。 PTC和FTC属于分化的甲状腺癌(DTCs),占总甲状腺癌的90%。 PTC具有经典甲状腺乳头状癌(classical PTC,CPTC)和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FVPTC)两种亚型。 FVPTC因不同的临床病理特点又被分为包裹型(EFVPTC)和非包裹型(NFVPTC)两种。EFVPTC肿瘤边界比较清楚,具有完整包膜,和滤泡状腺瘤比较相似;NFVPTC部分有包膜或完全没有包膜,常呈侵袭性生长。 专家小组确定了NIFTP(原EFVPTC)诊断标准,包括细胞特征、肿瘤浸润及其他因素。 NIFTP的诊断标准 1 包膜完整或边界清楚; 2 滤泡状生长模式,伴乳头结构
金银花15g 蒲公英 30g 浙贝母 10g 桑白皮 15g 益母草 30g大青叶 30g 马齿苋30g 麦冬 15g 焦三仙 30g 败酱草 10g胖大海 10g 鸡内金 10g水煎服 200ml 早晚服用
湿疹皮炎外洗方苦参30g 蛇床子30g 金银花30g 蒲公英20g马齿苋3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百部30g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适用于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痒疹)外洗方苦参30g 蛇床子30g 黄柏20g 花椒10g马齿苋3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百部30g功效主治:祛风、除湿、止痒。适用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外洗方透骨草30g 生侧柏叶30g 大皂角30g 苦参30g马齿苋3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黄柏20g功效主治:清热凉血、祛风止痒。适用于银屑病。荨麻疹外洗方土茯苓30g 苦参30g 蛇床子20g 地肤子30g白鲜皮30g 明矾12g 荆芥30g 花椒15g功效主治:解毒、透疹、止痒。适用于荨麻疹。
医院产科门诊病人是越来越多了,还不到8点产科门诊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对面的彩超室等候区也是坐满了人,发现这其中准妈妈占了绝大多数,看来二胎政策的开放对于我们这种小城还是蛮有吸引力的。这对医院来说,妇、儿科的医生会更加辛苦了,与皮肤科好像关系不大。但是,注意了,皮肤科也有这么一些皮肤病,专门盯着准妈妈。 妊娠相关的皮肤病有很多,包括生理性、特异性、非特异性的等。我们今天主要谈一下妊娠特异性的皮肤病,所谓特异性,是指只有在妊娠期间才发生的皮肤病。 先看一下哪些皮肤病是妊娠期间特有的呢? 之前妊娠皮肤病的命名比较混乱,2006年英国皮肤病学家Ambros-Rudolph等提出了新的分类,把常见的妊娠期特异性皮肤病分为四大类(见下表)。 下面逐个揭开他们的真面目。 1.妊娠瘙痒症(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发生于妊娠的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疹的皮肤病。首次妊娠发病率0.06%-0.43%,再次妊娠发病率47%,85%患者是由于孕期雌激素增多引起的肝内胆汁淤积所致。多见于妊娠后3个月,妊娠早期也有发病。表现为全身严重瘙痒,20%患者伴有黄疸,多数分娩后瘙痒、黄疸自行缓解。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转氨酶一般正常,血清胆汁酸升高。 危害:可导致胎儿呼吸窘迫、早产、死产。 治疗: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熊去氧胆酸或考来烯胺;权衡利弊选择FDA分类B级抗组织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外用炉甘石洗剂、润肤止痒剂或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 2.妊娠痒疹:通常在妊娠4-6个月时出现,表现为躯干、四肢散在小丘疹、结节,瘙痒剧烈,大部分产后逐渐缓解。 危害:再次妊娠可复发,对胎儿无大碍。 治疗:权衡利弊选择FDA分类B级抗组织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外用炉甘石洗剂、润肤止痒剂或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严重者可给予小剂量泼尼松(20-30mg/日)口服。 3.妊娠多形疹(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性丘疹及斑块病):本病常见,常发生于初次妊娠末3个月,部分见于分娩后。原因不明,常表现为突然出现妊娠纹,并瘙痒,瘙痒较著。继而可出现红斑、丘疹、荨麻疹样、靶样红斑或无菌性小脓疱等多形性损害。 危害:很少复发,对胎儿无大碍。 治疗:对症治疗,可选择FDA分类B级抗组织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外用炉甘石洗剂、润肤止痒剂或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严重者可给予小剂量泼尼松(20-30mg/日)口服。 4.妊娠疱疹(妊娠性类天疱疮):较少见,可在妊娠任何时期发病,多见于妊娠4-7个月。常在腹部、脐周、臀部、四肢出现红斑、水疱、风团,黏膜不受累,常伴严重的瘙痒或烧灼感。水疱破溃后结痂,愈后遗留色素沉着。由于皮损逐渐演变,新旧皮损不断交替,表现为旧的皮损已经痊愈,周边又出现新的皮疹。 危害:多在分娩后缓解,再次妊娠可复发。对胎儿无大碍,偶见有新生儿出现同样皮疹,多能自愈。 治疗:对症治疗,可选择FDA分类B级抗组织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外用炉甘石洗剂、润肤止痒剂或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严重者可给予小剂量泼尼松(20-30mg/日)口服。 由此可见,妊娠皮肤瘙痒并不是这么简单,而且与过敏关系不大,如有上述情况,请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如果实在是不方便,教准妈妈们一个简单的止痒方法,就是把纯净水放到冰箱冷藏柜,皮肤瘙痒难耐时,把冷藏的纯净水浸透毛巾敷在皮肤上,可以暂时缓解瘙痒。出现以上皮肤病时,皮肤屏障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时候需要用一些皮肤修复、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的同时也起到一定的止痒作用。
脑梗死后多久可以放支架?疗效和安全性同等重要 脑梗现在越来越常见了,据说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 4 倍,日本的 3 倍。这个不是我说的,有官方的全国死因调查数据。其实我们也可以感觉到,路边街头蹒跚学步的除了牙牙学语的小孩,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脑梗后康复锻炼的患者…… 再者,几乎所有人对放支架也不再陌生,血管堵塞了怎么办?一般人都会想到放支架吧。 但是两者碰到一起就有问题了,脑梗死后多久才能放支架呢? 其实可以放支架的血管包括很多,颅内的、颅外的、颈动脉、椎动脉……今天咱们就讲一讲证据最多、也是最经典的颈动脉支架吧。 于是,今天的问题真的来了: 假如一个人患了急性脑梗死,而这个脑梗是由颈动脉狭窄所引起的(学名叫做: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如果需要放支架,那么支架应该什么时候放呢? 先从指南说起吧。 这个是大名鼎鼎最新版的美国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里面是这样说的:「When revascularization is indicated for patientswith TIA or minor, nondisabling stroke, it is reasonableto perform the procedure within 2 weeks of theindex event rather than delay surgery if there are nocontraindications to early revascularization」。 翻译成中文就是说「当 TIA 或者小的非致残性卒中患者有治疗的指征时,在 2 周内进行手术治疗是合理的,不需要延迟手术」。 再看看我国的指南怎么说: 当缺血性脑卒中或 TIA 患者有行 CEA 或 CAS 的治疗指征时,如果无早期再通禁忌证,应在 2 周内进行手术。 说的很清楚了吧,如果有兴趣再看看日本、澳大利亚的指南,说的基本都是这样。 那么,估计有人该问了,既然指南都已经说的这么清楚了。那今天的探讨还有意义吗? 于是,我们随机调查了中国 16 家三级甲等医院(分布在 11 个省市),其中不乏我国很知名的中心,结果却很让人吃惊,只有一家医院,常规在急性脑梗塞死后 2 周内进行颈动脉支架手术。其他的医院多选择在 2 周后甚至 4 周后进行手术。 哦,这个数据虽然让你吃惊,但是您可以想想你周围的情况是不是这样? 国内是这样,那么国外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是来自德国类似于全国调查的研究,结果要比我国好很多。但是您仔细研究一下该文章,就会发现,原来在德国的日常实践中,也有 30% 左右的患者是在 2 周后做手术的。美国的数据也和这个类似,这方面数据还是比较多的,可以自行查找。 那么为什么我们日常做的要和指南规范不一样呢? 我随机问了几个大夫,回答的结果却是相当的一致,因为考虑到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颅内情况还不稳定,怕做支架会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出血、过度灌注等等…… 事实上是这样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无论是颈动脉支架(CAS)还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CEA),手术本身的风险已经极低,并且我国医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水平要远超国外的水平,并发症更低,可以经常听到:你看老外那手术做的…… 事实上是不是这样谁也说不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已经很成熟,在我国多数医院,做 CAS 或 CEA 安全系数是很高的。 估计有人该问了,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早期手术安全系数还高吗? 卒中后 48 小时内治疗、7 天内治疗及 14 天内治疗均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风险。 早期的颈动脉血运重建并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卒中发生后 0~2 天、3~7 天、8~14 天及 14 天后行 CEA 治疗的并发症发生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另外,还有另外一项研究表明(PMID:22426315),虽说脑梗 2 天内手术增加了并发症的风险,但是 2 天后的手术是安全的。 说到这里,渐渐明朗了吧,其实早期手术并不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的风险。 但是估计还有人说了,就算早期不增加风险,但是我还是害怕呀,我晚点做更安全些,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非要让我早期做呢? Too young too simple 了吧,请继续向下看…… 27.6% 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卒中后 2 周会内出现卒中复发 超过一半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出现在初次卒中后 2 周内(有点拗口,请注意和第一篇文献措词的不同)。 这说明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在最初 2 周内的卒中再发几率很高。但是有人估计该有疑问了,虽然早期的卒中复发概率很高,但是早点放支架能够避免卒中复发吗? 事实上好像还很是这样的,下面这篇是来自于 The Lancet 上的文章。 结果表明:2 周内进行 CEA 治疗可以使卒中和死亡风险下降 30.2%,而在 2~4 周内进行 CEA 治疗可以下降 17.6%,4~12 周内进行治疗可以下降 11.4%,12 周以后的治疗仅能下降 8.9%。 并且这篇文章还得到了一个「恐怖」的结论:假如一个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是中度的狭窄(50%~69%),那么如果两周后再做 CEA,将不能使患者有任何获益。 总结一下:早期做和晚期做安全性是一样的;但是,越早做,效果越好,患者获益越多。 可以这么说吧。 但是有一个事实,我们需要注意,以上说的证据虽然包含了部分 CAS,但仍多来自于 CEA 手术;这是因为国外 CEA 做的比 CAS 多,而国内刚好相反。这个国情不同,无可厚非。但是已经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了,CEA 和 CAS 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早期预后和长期预后均不相伯仲。这就是说我们拿国外的数据解释国内情况也是完全行得通的。 于是乎,对于一个需要 CEA 或 CAS 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您会选择什么时候手术呢? 声明:以上为个人文献学习过程,仅代表个人言论 转自丁香园吴川杰
仔细观察发作形式,尽可能用手机、相机或者摄像机等将患者的发作录下来,这样对于诊断非常有帮助。录像时要注意,尽量光线充足,晚上应该开灯,患者家属不要遮挡患者,摄像过程中要包括患者全身整体情况、面部以及发生癫痫发作的主要部位(比如抽搐的肢体)的清晰影像。患者发作时,旁边的亲属一定要镇静,尽可能观察患者的发作情况,包括眼睛是否凝视、向哪个方向,头是否扭转、向哪个方向,脸色是否发青、发白、是否口周发紫,是否吐沫或者唾液增多,肢体有无僵硬、抽搐、是否对称,有无大小便失禁。发作后是否非常疲劳、困倦,肢体是否无力(对称还是不对称),有无呕吐,刚发作后是否说话口齿不清等等。 如果患者是成年人或者青少年,发作时意识未完全丧失,发作后应尽可能记录下发作刚开始或者即将开始时的所有感受或者异常动作、行为等。
这根血管连通大脑,千万不能堵!40 岁以后必须保护好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燃油机,那血管就如输油管。油管堵了,燃油机没法正常运转;血管堵了,人体器官也就没法工作。 大脑作为身体的「总司令部」,重量只占体重的 2%,却需要 20% 的血液来供应能量。而「颈动脉」对大脑供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它发生了狭窄、堵塞,就可能导致中风。 颈动脉在哪里? 大家可能会好奇,如此重要的血管在哪里? 把我们的手指放到颈部气管的两侧,跳动的地方就是颈动脉了。影视剧里常出现的「刎颈」动作,也正是割到了颈动脉。 中老年警惕颈动脉狭窄 水管用久了会结水垢,血管也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结垢、老化,而这种结垢、老化用医生的话就叫「动脉粥样硬化」。 当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血管管腔会变窄,表现为「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变窄后,大脑会缺血,进而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更为严重的时候,当颈动脉内像水垢一样的硬化斑块发生脱落时,会直接堵塞更细的脑血管,从而导致脑梗死。 统计发现约 15%~20% 的缺血性脑卒中(中风)和颈动脉狭窄有关,所以当中老年人出现记忆力减退、长期头晕乏力等症状时,不要忘了颈动脉狭窄的可能。 生活中这样预防颈动脉狭窄 欧洲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于 60 岁以上的普通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约为 1%~2%。而当同时有冠心病、高血压、吸烟、颈动脉狭窄家族遗传史的四种情况时,发病率飙升到了 67%! 所以,做到以下几点能降低风险、最大可能的预防颈动脉狭窄: 1. 积极控制「三高」 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都会对颈动脉造成损害,所以对于有「三高」的朋友,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 2. 坚决戒烟 主动和被动吸烟都会通过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高凝、增加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等,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风险。 3. 低盐低脂饮食 保证低盐低脂饮食:尽量选择植物油,吃肉去掉肥肉等;少吃盐,保证每天食盐不超过 6 克,即一啤酒瓶盖。 4. 不能乱吃药 一切预防、治疗用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以及定期监测下进行,胡乱吃药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定期体检也是一种预防 即使是「完全」健康的人,随着年龄增长也可能出现颈动脉狭窄,只是狭窄程度可能较轻。在做好生活习惯预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定期体检、了解颈动脉的健康情况。 目前常用的检查有,颈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其中,颈动脉价格相对便宜,没有创伤,可以作为一般体检项目。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常规做颈动脉彩超。一般建议,年龄大于 40 岁并符合下列任何一种情况的人,定期查颈动脉彩超: 符合任意 3 点——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史、明显肥胖、缺乏运动、家人曾患中风;以前发生过中风;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 颈动脉狭窄都需要治疗? 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狭窄都需要治疗。 比如,仅发现「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人,应先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适量运动和低盐、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同时,每年复查颈动脉彩超一次。 而其他情况的颈动脉狭窄,需医生综合判断后,决定是否药物或手术治疗。 希望大家都能警惕颈动脉狭窄、做好预防,远离中风。
每年各单位组织职工体检的时候,消化内科的门诊量往往要增加不少。 绝大部分求诊者手里都拿着一份超声报告,结论处写道:脂肪肝。 再打量一下这些「脂肪肝患者」,有的大腹便便,有的油光满面,有的酒气熏天,而有的怎么看都不像病人。 那么,到底什么是脂肪肝?怎么治,怎么防? 肝里有脂肪? 脂肪肝这个词,和冠心病、高血压一样,家喻户晓,但它可不是肝脏里面有脂肪这么简单。 广义的「脂肪肝」,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我们平时所说、也是本文所说的脂肪肝,指的就是「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它归属于后者,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 名称里强调「非酒精性」,因为它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造成的肝脏损伤类型相似。 人们常说「饮酒伤肝」,却忽略了脂肪肝的危害。 目前,世界范围内 100 个普通成年人中就有 20~30 位脂肪肝患者,而在肥胖症患者中,这一比例高达 60%~90% 。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脂肪肝发病人数迅速增加,而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如今,沿海地区的脂肪肝患病率已达到 15% 。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中转站,吃下去的食物被消化吸收后顺着血管到达肝脏,经过肝细胞的处理,转变为其他器官能够利用的物质,再输送到全身。若吸收的脂肪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便会沉积在肝细胞内。 除了影响肝脏自身的功能外,肝细胞还会招来免疫系统的攻击,引发炎症,造成肝脏纤维化,最终走上肝硬化这条不归路。 减肥就能治好? 常常有患者说:脂肪肝就是脂肪太多了嘛,那减肥不就能治好了嘛。 话不能说得太绝对,但对于大多数轻、中度和少数重度脂肪肝患者,减肥是逆转脂肪肝的最佳策略。 这里所说的减肥可不仅仅是节食,过度节食会使运送脂质的蛋白生成减少,反而加重脂质在肝脏的堆积。 人们常说,管住嘴,迈开腿,在饮食方面建议低糖低脂的平衡膳食,每天的热量摄入应比平时减少 500~1 000 千卡;运动方面则要保证每周 4 次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累计锻炼时间至少 150 分钟。 减肥成效得看数据,决心通过减肥来消除脂肪肝的「有志之士」要时刻关注自己的体质指数(BMI = 体重 / 身高2)。一般来说,体质指数至少要降低 5%,才能对控制脂肪肝起到作用。 暴走有奇效? 2009 年,「暴走妈妈」陈玉蓉为割肝救子,暴走 7 月战胜重度脂肪肝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新闻标题看起来很有吸引力,大家看了以后不禁想到:原来暴走还能治好脂肪肝,为什么以前医生从来没提过? 「暴走」,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运动方式,运动量介于行走和慢跑之间。「暴走妈妈」7 月之内体重锐减 8 公斤,除了每日暴走 10 公里外,还坚持控制油脂摄入,以粗茶淡饭过日。 没有惊人的意志力,这是难以做到的。 所以,暴走并非治疗脂肪肝的奇效偏方,它只是让身体动起来的一种方式。 除了暴走,你还可以选择慢跑、骑行、游泳等锻炼方法。其实人们缺的不是锻炼的手段或途径,而是持之以恒的决心。 治还是不治? 脂肪肝患者大多「静若处子,食定流油」,对于他们来说,少吃多动难于上青天,不如吃药容易。 1. 保肝药能治脂肪肝吗? 临床上常遇到患者要求开保肝药,他们误以为,此类药物包治肝脏百病。 通常,保肝药仅用于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其在脂肪肝防治中的作用仍有争议,目前并不推荐患者常规使用这类药物。 2. 保健品有没有用? 如果医生不给开药,一些患者也会自己去买保健品、中成药来吃。 殊不知,再好的药也不能把脂肪从肝细胞里面赶出来,何况这些配方不明的保健品可能会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加重肝病的进展。 3. 最好的办法到底是啥? 解铃还须系铃人。 大部分脂肪肝源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最佳的治疗策略就是控制饮食、戒酒和锻炼。 在「少吃几勺油,饭后走一走」这种口口相传的「脂肪肝秘诀」的基础上,还需增加一些强度稍大的运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体质指数下降和腰围减小。 对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开一些药预防糖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硬化。 伤肝还伤身,对待需谨慎 轻度脂肪肝一般没有表现,很多人查出来后身体未感不适,仍旧照吃照喝。 待发展到中、重度脂肪肝时,人便会出现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 前面提到,单纯性脂肪肝只是脂肪性肝病的第一步,虽然脂肪肝的进展缓慢,但不加节制的话会转变为脂肪性肝炎。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脂肪性肝炎患者 15 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 15%~25% 。 脂肪肝不仅损害肝脏,还常常伴随糖脂代谢异常,对全身组织、器官都会造成影响。 脂肪肝患者中,代谢综合征、2 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一些研究表明,脂肪肝患者的预期寿命比健康人群短,死因主要是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肝硬化。 因此,体检发现脂肪肝,要认真对待啊。 转自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