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胆囊结石,但长期没有症状,需要手术吗? 从医几十年,不计其数的患者问过我这个问题;这恐怕也是中国1亿胆囊结石患者都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让无数医生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终极之问”。 当一个人得了胆囊结石却说他没有相关症状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 他是真没症状?还是假没症状?还是假装没症状? 日常门诊中,好多胆囊结石患者来看病的时候,手里都会拿着一堆彩超单。你问他为啥只做检查不做手术?十之八九都会讲,我这个胆囊结石没有症状呀,为什么要做手术呢? 但是,当你详细询问病史,就知道其实他是有症状的,甚至症状还很严重,只是他本人根本分不清楚哪一些是由胆囊结石产生的症状,哪一些不是胆囊结石的症状。 从专科医师的角度来看,胆囊结石引起的症状是很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多费一点笔墨。 众所周知,胆囊位于右上腹部,标准的体表定位是在右侧肋弓中点的位置,我们叫它Murphy's点(事实上,胆囊的位置也会随着肝脏的大小软硬而变化的),胆囊结石诱发急性胆囊炎时,在肋缘下可以触及肿大的胆囊,并有压痛,称为Murphy's征阳性,这也是胆囊炎具有诊断性质的一个压痛点,这种压痛用专业术语讲就叫体征。也就是说:Murphy's点压痛是急性胆囊炎的体征。 胆囊炎典型的疼痛位置一般也就在这个范围内。但坏就坏在这只是典型的胆囊炎的症状和体征,它的大多数症状一般都是与胆囊结石引起的继发性病变有关。 只有出现严重的症状,通常才会促使患者尽早就诊,并且也是患者主动要求手术的直接原因。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胆囊结石患者并不会有这样严重的表现。 病人通常所说的没有症状,其实大概率指的是没有痛过。但即使是痛,患者自身也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是胆囊在痛。一言以蔽之,因为胆囊结石引起的疼痛除了少数是典型的以外,大多数并不典型。 展开来说,腹腔脏器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胆囊和其它腹部脏器一样,其疼痛具有三个特点,就是:定位模糊,放射痛和牵涉痛。 定位模糊的意思就是说疼痛的位置并不一定是脏器所在的位置,并不具有疼痛位置的典型性。这种不典型性通常表现为胆囊位于右上腹,但胆囊结石的疼痛不一定是在右上腹,而可能是在剑突下或者左侧腹部,这也是俗话常说的“病在胆,痛在胃”的原因了。这种情况下病人通常就会说:我胆囊没有痛过呀,我只是经常胃痛呀。所以,这就是病人经常误以为他得了胆囊结石却没有症状的原因之一。 再说放射痛。有好多轻症的胆囊结石病人,他可能不一定表现为腹痛,而是表现为右侧肩背部疼痛。这时经常会误以为是肩颈痛,而前往骨科当做肩周炎或者颈椎病进行治疗。真大谬也。 回过头来再说,要是万一、真的、可能这个患者的胆结石就是没有症状,那还要不要处理呢? 观察等待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年! 好吧,我们先来说说胆囊充满结石为啥可能会长期没有症状。 胆囊结石产生症状,主要有两个大的原因。一是结石的移动。胆囊结石患者由于饮食不当,在进食以后,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饮食以后,由于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引起胆囊的剧烈收缩,推动结石的移动,会让结石掉入胆总管或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部,从而出现疼痛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不通则痛。在胆囊内充满结石的情况下,胆囊也就不具备有任何的收缩功能了,结石自然也就无法移动,这样也就不会产生由于结石移动而引起的症状了,因为结石的移动是伴随着胆囊的收缩而发生的。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胆囊炎的产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管阻塞(如结石、肿瘤、寄生虫等),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这是一滩绝望的死水”的情况下,发生感染,出现胆囊炎。在胆囊内充满结石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胆囊内已经不存在胆汁了。这个“囊”本来是用来装胆汁的,结果它被用来装石头了。这样也就不容易发生化脓性感染了,这也是胆囊充满结石,却没有症状的原因。 那既然没有症状,也大概率不会产生症状了,是不是就不需要做手术了呢?其实这种患者的胆囊肌层会萎缩,胆囊壁会出现纤维化,胆囊会变得很硬,甚至会出现陶瓷样改变,非常容易发生癌变。 想想看,胆囊充满结石而没有症状,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仔细体会一下我们科姜小清主任经常说的这段话吧:“有疼痛,人品比较好;疼痛难忍,人品暴发了,冥冥之中有菩萨保佑你,劝你去手术!没有痛,不等于没有症状,抓紧手术,预防胆囊结石的要命并发症,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尤其是癌中之王中王胆囊癌”。 在我们科里,很多胆囊癌患者确诊之后都反复感慨,对手术千躲万躲,却没躲过癌变。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第一大危险因素,85%的胆囊癌患者同时伴有胆囊结石。一个胆囊结石的患者,由于结石对胆囊壁的长期刺激,胆囊壁会增生变厚,从增生/化生,到异常增生,再到癌变,这个过程来大概需要5到15年的时间。 根据这个癌变的过程,我们通常建议患者在确实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观察等待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年,也就是说,即使真没有症状,还是应该在这个时间限度内把手术做掉为妙。 另外,对于越是没有症状的患者我们越应该高度重视他,想想看,一个胆囊结石的病人,如果他经常在腹痛,并且痛得很厉害,那他肯定会第一时间去医院看病,医生不用说给他手术的事情,病人自己也会要求手术。临床上见到的往往就是这种所谓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不知不觉间,就出问题了,导致胆囊癌变,而胆囊癌是可以预防,难于治疗的疾病,是癌中之王,一旦发病。凶多吉少。 我们再来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 房顶上有一个洞,你说我的房子没有漏雨啊,我为啥要去修?这个洞就好比是结石,漏雨就好比是结石引起的症状。没有漏雨是因为还没有下雨,一旦下雨就一定会漏雨。有些地方下雨多,有些地方下雨少。也就是说,有些人发病频繁,有些人很少发病,很少发病的人也就是自以为没有症状的人。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洞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不管有没有漏雨?都应该及时去修补,并且要选在天气晴好,不下雨的时候去修。同样,胆囊结石的手术就应该选在没有发病,没有症状的时候去做,这时手术的效果才好,才不容易发生并发症。下雨天修房,房塌人伤的机率很大,同样,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发作的时候去做手术,就好比在下暴雨的时候修房子,面临的风险也会很大。 从这个比方我们也可以明白,胆囊结石的没症状,可能只是一时的没有症状,一个阶段的没症状,并不等于是一生都不会没症状。我们经常说“亡羊补牢”,那么,胆囊结石每疼痛一次就等于丢了一只羊,再痛一次,又丢了一只羊。就这样丢着,丢着,羊也就丢光了。“补牢”最好的时机一定是连一只羊都没有丢的时候,丢了一只羊再去补牢,那叫做“亡羊补牢,时犹未晚”。但如果一直丢下去而不补牢,那就就有可能要危及到自己的生命了。
都说“胃是喇叭,肝是哑巴”、胃痛你有感觉,但是没有人会说肝疼,一旦一查出肝的病,往往都是晚期了...... 肝脏是一个不存在末梢神经的“沉默器官”。即使发生病变,早期一般没有痛感,不像胃肠、心脏等器官那样一旦受损便会剧烈疼痛。因此,“木讷忠厚”的肝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更需要我们的细致呵护。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班、应酬、熬夜是家常便饭,饮食不规律、配搭失衡、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使我们的肝脏承受巨大的负荷,造成日积月累的损伤,甚至导致病变。 肝癌,就好像有隐身术,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然后在最后时刻猛然现身。早期肿瘤比较小的时候,无任何症状,加之人的肝脏没有痛感神经,所以在临床症状中,很多肝癌患者早期并无任何异样,也不会感到身体不适;而当出现症状去就诊时,往往已经发展恶化为晚期,所以,很多人往往一查出肝癌就已经是晚期了。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且死亡风险高。及早发现和预防是远肝癌威胁的重中之重,除了提到的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若平时有出现这些症状也一定要小心,因为这是肝癌的常见症状。 肝区疼痛:一般肝癌发生最常见的症状即肝区出现疼痛。 食欲减退:生活中,往往我们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都会归结到胃口不好,其实,出现食欲减退也有可能是肝癌在作祟。同时,出现饭后腹部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时,也应该去查查是不是肝脏出现了问题。 消瘦乏力:肝癌患者到了晚期,还有一个明显症状就是全身消瘦乏力、体重降得快。 经常性发热: 如果患有肝癌,患者也会经常出现发热的症状,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发热或午后低热或驰张型高热。 肝癌治疗难度大,而想做到最佳的预防效果,需要人们以良好的平常心态来面对,积极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性,规避恶性刺激。 肝癌会遗传?肝癌的筛查与预防指南,将肝癌遏止在摇篮中 肝癌会遗传?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时,生长因子异常导致细胞异常分裂的结果,是肿瘤相关特异的基因表达异常所致,这就涉及到先天或后天的因素使得细胞里与生长调控有关的基因结构或者功能出现了异常。 肝癌属于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的疾病,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肝癌虽然没有确切的定论具有遗产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 之所以说肝癌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倾向,是因为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而病毒性肝炎携带病毒的垂直传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水平传播可能使家庭成员患上肝炎,再加上家庭成员之间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基本相同,接触致癌因素的机会也基本相等。 所以可以说肝癌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因大部分还是以外因性为主,遗传因素仅仅占小部分。 另外长期处于受污染的环境中、使用霉变的食物、大量吸烟喝酒、过度的劳累等也会促进肝癌的发生。 黄曲霉素和肝癌有什么关系? 黄曲霉素——这个隐形杀手有点毒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定为1类致癌物。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当机体食入黄曲霉毒素后,其在肝内可很快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物质,并可与大分子物质结合。其AFB1代谢产物可能是一种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的鸟嘌呤残基在N7位行共价键结合,改变DNA的模板性质,干扰DNA的转录。从大量的肝癌病人中已测出抑制基因P53的密码子249G至T的转変,提示P53中这一特异取代,可能是黄曲霉毒素引起基因改变的特征,从而间接支持这一真霉菌素的致癌作用。 黄曲霉素如何防? 日常生活中,农副产品较易感染产黄曲霉毒素的霉菌。普通的消毒方式高温(100度沸水5 分钟)是无法消灭黄曲霉素的。为减少接触黄曲霉毒素,建议: 1. 仔细检查日常食用的全谷物和坚果中是否有霉变,并丢弃看起来发霉、变色或萎缩的东西。 2.尽量不要囤积食物,购买新鲜且未经长期运输的谷物和坚果;如果发现包装不清洁、已破损的不要买;购买坚果应尽量选择小包装。 3.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生产日期较近的食用油及米面等农副产品。 4.勤洗手。除了食物,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污染有黄曲霉毒素,勤洗手是远离毒素最基本的做法。 5.吃坚果尽量不要用嘴破壳。用手或工具剥,坏的不要吃,尽量减少黄曲霉的污染。 怀疑是肝癌时要做什么检查? (1)超声检查。目前肝胆的B超检查是肝癌筛查最经济最方便的检查,能够及时的发现肝脏的肿瘤,包括肿瘤的形态以及大小和部位。特别是有慢性肝脏疾病的患者,建议每半年行一次B超检查。 (2)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目前肝癌筛查较敏感的指标,但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会升高,临床上有30%的肝癌病人甲胎蛋白不高,因此一定要结合B超或其他影像学的结果检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AFP升高,也不一定是肝癌,因为活动性肝炎、生殖系统肿瘤也会发生AFP升高,但AFP持续升高强烈提示肝癌。 (3)CT或者核磁(MRI)检查。两者不是筛查的首先,但是在B超发现不明占位的时候,可以通过两者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及确诊。 (4)对于肝癌的高危人群(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包括每半年一次的抽血化验甲胎蛋白和B超检查。如超声诊断为肝脏占位,还需检查肝癌标志物(AFP、CA199等)、强化MRI或强化CT等检查。 肝癌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早期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有效的将肝癌遏止在摇篮中!
胆囊切除后,对身体的影响有多大? 要知道胆囊切除对身体有多影响就要从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为什么要切除胆囊说起。 胆囊的功能:存储胆汁 胆汁由肝细胞产生,逐级汇入胆管,最终经过胆总管汇入小肠,帮助消化吸收脂类食物和维生素。而肝脏是日夜都在分泌胆汁的,每天分泌的胆汁量达到600-1000ml,因此在非进食的时候,胆囊将胆汁储存和浓缩起来,进食时释放参与消化。 为什么要切除胆囊? 简单理解就是胆囊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切除,比如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恶变等情况。 目前绝大多数的胆囊切除都是因为胆囊结石,一些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观察,但大部分有症状或发生过胆囊炎的患者最好还是选择切除胆囊,断绝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炎的后患,因为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再发作。 胆囊切除对近期的影响有哪些? 前面我们介绍到胆囊是浓缩和存储胆汁的,胆汁是用来辅助脂肪消化的,术后短期进食高脂食物可能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因为此时胆汁不是浓缩的,进餐时间所内分泌的胆汁相对不足,导致脂肪为充分消化而引起腹泻。 但不用太担心,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而且一般经过1年后,多数患者的腹泻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而消失。胆囊起到调节胆汁分泌的作用,胆囊切除以后,它的作用可以由胆总管代替,一般不存在作用缺失的问题。 其他例如餐后有些许胀感、胃口差等不适症状基本在一个月左右会逐步消失。当然也有少数的患者反映术后几个月都会出现右上腹部的偶尔的针刺样感觉,这可能和胆囊床和腹壁或肠管的轻微粘连牵拉有关,毕竟肚子里动过手术,术后感觉可能和正常人不太一样,要逐步适应手术后的生活。 胆囊切除后胆汁就直接进入肠道了? 不会,胆囊虽然被切除,但胆汁还是只有在进食的时候才会被分泌,平时胆管的出口还是关闭的。 胆囊切除对身体的远期影响在哪里呢? 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的患者术后的长期随访发现其生活质量是明显提高的,从长远来说,切除的受益远远高过不切除的收益:例如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免除胆囊炎、胆囊结石转化为胆管结石等后患,胆囊多发性息肉或大息肉患者可以去除转化为胆囊癌的隐忧。 有人说胆囊切除后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但这点还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如果对这方面又担心的朋友,还是应该做肠镜检查,而不是舍不得一个没有功能的胆囊。 所以对胆囊切除有担心的朋友,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是不是好多了?
胆囊结石是常见的肝胆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增加,女性多见。胆囊是人体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器官,若胆汁中成分发生改变导致胆汁过于浓稠,胆囊不能完全排空,就可能会造成胆囊结石。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无症状,一般在体检中会偶然发现。但如果患者餐后饱食、进食高脂肪食物、睡眠时改变体位等行为时结石发生位移,卡在胆囊管处,造成胆囊管急性梗阻,就会出现胆绞痛。胆囊结石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出现胆囊炎症时会伴有严重的疼痛以及发烧;如果结石堵塞胆总管,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眼球、皮肤、黏膜发黄,此时还有可能出现胆管感染;胆总管和胰管相通,如果结石堵塞胰管,可能会发生胰腺炎,会出现强烈、持续的腹痛,这是需要马上住院治疗;此外,胆囊结石患者患有胆囊癌的风险也会高于正常人。胆囊结石根据典型的绞痛病史、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首选B超检查。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患者,可以不实施治疗,每年体检进行腹部超声检查随访观察。但如果胆囊结石出现症状或并发症,就需要及时就医,首选胆囊切除术治疗。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已是常规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瘢痕小。中医治疗则可作为保守治疗的主要手段。在平日的生活中,为了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需要做到规律饮食,要注意按时吃早餐,不能暴饮暴食、多吃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菠菜、青笋、南瓜等;减肥时要循序渐进,不要禁食,要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人们对身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保护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肝胆,你是否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不愁吃喝,在这样的背景下,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脂肪肝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由遗传易感、环境因素与代谢应激相互作用导致,以肝细胞脂肪变为病理特征,主要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特殊类型脂肪肝,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最常见。肝脏是我们机体脂质代谢的中心器官,在脂质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及运输等代谢中均起重要作用。脂肪是机体储存能量以及氧化功能的重要形式。在全身的器官中,肝合成脂肪的能力最强,但肝细胞不能储存脂肪,脂肪在肝脏合成后要与载脂蛋白、胆固醇等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入血运到肝外组织储存或加以利用。若肝细胞合成的脂肪不能及时运出,在肝细胞产生堆积,就会形成脂肪肝。如果脂肪肝长期发展,最终可能会引起脂肪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多样。多数轻度脂肪肝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疲劳。中重度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右上腹痛等症状。若发现自己出现脂肪肝,可以先找出病因,做到针对性去除。如长期大量饮酒者应戒酒;营养过剩、肥胖引起的脂肪肝应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使体重恢复正常。平常饮食应该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的食物。如多吃青菜、水果、瘦肉,少吃或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运动应主要选择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车、游泳等,每次持续20-30分钟。
肝内胆管癌是发生于二级及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15%~20%,占胆管癌20%左右。它具有肝胆系肿瘤的通病——发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病人就诊时多属进展期或晚期,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约30%,术后复发率高达60%~70%。一肝内胆管癌的高危人群肝内胆管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肝内胆管结石、病毒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道异常、肝吸虫病及其他高危因素,如肥胖、接触毒性物质等。肝内胆管结石是胆道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经常有部分顺胆道排出肝外,形成肝外胆管结石、并发胆管梗阻,从而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肝内胆管结石自身便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多见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肝和丙肝、急性病毒性肝炎则主要是甲肝、戊肝。临床上以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等肝炎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肝大伴有肝功能损害。慢性病毒性肝炎经过数十年大多会发展成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的疾病,目前的病因不明,其特征为肝内外胆管进行性发展的炎症和纤维化,从而导致多处胆管狭窄。大多数患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失代偿,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先天性胆道异常主要包括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道狭窄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等,多在婴幼儿时期便有症状出现,从而能早期发现、治疗。肝吸虫,又称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内,导致肝吸虫病,多由于食生鱼片、生虾等引起。临床上以纳差、腹泻、上腹部不适、肝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为特征。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我国以广东、台湾等省为主要流行区。对于高危人群,建议行B超及血清学标志物(CA-125、CEA、CA-199)进行筛查,必要时行CT、磁共振等检查。二肝内胆管癌的诊断肝内胆管癌主要通过以下五点进行诊断:首先是临床表现,肝内胆管癌早期无明显表现,进展期通常出现体重下降、腹部不适、肝脏肿大或可触及腹部包块,胆道梗阻相对少见。其次是肿瘤标志物,目前常用的是CA-125、CEA、CA-199,其可能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可作为诊断和排除肝内胆管癌的依据。第三是影像学检查,其中B超作为早期诊断筛查的方法,如果发现有可疑的肝内占位,推荐行增强CT、磁共振或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检查。第四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当CT和磁共振无法明确诊断肝内占位时,PET-CT可以极具优势地进行肿瘤良、恶性以及远处转移的诊断。但PET-CT对肿块型肝内胆管癌的检查灵敏度较高,而对浸润型的灵敏度低。最后是病理学诊断,肿瘤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病理是金标准。但因为种植风险高,所以对可疑程度较高、可行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不推荐行穿刺活检。我们总结一下,肝内胆管癌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病理学诊断五种方法。一般前四种基本足够明确是否为肝脏恶性肿瘤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即可明确是否可行手术治疗。这时候再进行最后的病理学诊断进行最终明确,并决定后续是否需要进一步综合治疗。
我们知道,胰腺癌是癌中之王。如果得了胰腺癌,只有10%的患者能撑过5年的时间。主要原因便是早期诊断十分困难,一经发现多为晚期。有研究表明从胰腺发生病变开始到发展为具有转移性的晚期胰腺癌需要近21年的时间,所以胰腺癌其实有充足的时间窗进行早期筛查。然而,由于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普及不充分,我国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胰腺癌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一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的是什么?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的是发现I期胰腺癌和高级别胰腺上皮内瘤变。所谓I期胰腺癌,是指局限于胰腺原位,肿瘤最大径≤4cm,没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属于可切除性的胰腺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结合辅助性化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胰腺上皮内瘤变是指胰腺癌的癌前病变,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前者发展为胰腺癌的概率很低,而后者是不可逆的癌前病变,通常发现时已经发展成了胰腺癌,因此高级别胰腺上皮内瘤变也是胰腺癌早期筛查的目的之一。二胰腺癌早期筛查的高危人群有哪些?推荐进行胰腺癌早期筛查的高危人群包括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新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囊性肿瘤患者这4类人群。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包括具有胰腺癌家族史(1个家庭中至少有2个互为一级亲属的成员被诊断为胰腺癌)的个体、Peutz-Jeghers综合征(家族性黏膜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息肉病)患者、以及一些胰腺癌易感基因的携带者。新发糖尿病患者主要指50岁以上且体重指数低、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和短期内血糖波动较大的新发糖尿病患者,以及无论年龄的大小、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中的新发糖尿病患者。慢性胰腺炎患者均应进行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并且研究表明阳离子胰蛋白酶原基因1(PRSS1)突变的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癌变风险较其他慢性胰腺炎患者明显升高,所以推荐对病因不明的慢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尤其是PRSS1突变的检测。胰腺囊性肿瘤的患者均应进行胰腺癌的早期筛查,尤其是具有较高癌变风险的黏液性囊性肿瘤、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主胰管型和混合型),建议行多学科讨论和手术切除治疗。三应该怎么进行胰腺癌的早期筛查?1筛查年龄:Peutz-Jeghers综合征和慢性胰腺炎患者推荐从40岁开始,遗传性胰腺癌高危个体中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和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一经诊断即推荐进行筛查,其余高危人群推荐从50岁,或比最年轻的受累血亲年轻10岁开始进行筛查。2筛查的间隔时间:第一次筛查的时候,医生一般会告知下一次复查的时间,这时候需要牢记,宜早不宜迟。对于手术切除后的患者,如果切缘无残余病变,推荐术后每年复查CA19-9及MRI、EUS或CT检查;对于切缘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推荐每年至少进行2次CA19-9检测及MRI、EUS或CT检查。3需要做什么筛查: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A19-9联合MRI、EUS或CT筛查;在筛查中若发现胰腺实性病变或有报警征象的胰腺囊性肿瘤,建议采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明确肿物性质;穿刺病理结果为恶性或可疑恶性,推荐行多学科讨论后择期手术切除。四高危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戒烟戒酒,均衡健康饮食,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肥胖。研究发现吸烟会使患胰腺癌的风险增加2-6倍,避免吸烟和饮酒可能有助于减缓慢性胰腺炎进展,可能直接和间接降低患胰腺癌的风险。肥胖与胰腺癌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适当进食水果蔬菜是减少胰腺癌发生的保护因素。
开场白壶腹部肿瘤是什么?得了壶腹部肿瘤会有哪些症状?哪些检查有助于壶腹部肿瘤的诊断?得了壶腹部肿瘤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