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胰腺手术患者来说,因为切除了一部分胰腺,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均受到一定影响,若是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还伴有消化道的重建,术后短期内难免会影响到以往的饮食习惯,甚至出现消化功能减弱、腹痛、腹胀、腹泻等情况,因此, 针对胰腺手术患者,我们通常有以下建议: 胰腺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通常要经历从禁食禁水、清流食、流食、半流食,一直到普食的过程。 术后胃肠道功能初步恢复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开始进食清流食,包括清水、稀米汤、蔬菜汤、肉汤等,建议少量多餐,注意避免含脂肪及有渣的食物。 进食清流食约2至3天,若无明显不适,经医生允许可逐步进食流食,包括稠米汤、米糊、藕粉、蛋花汤、果汁、酸奶等,建议少量多餐,应注意避免进食油腻的食物。 大约进食流食后2至3天,若无明显不适,经医生允许后可过渡到半流食,可增加包括米粥、面条、软面包、蛋羹、豆腐等少渣易消化的食物,可适当增加高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鸡蛋羹、肉糜、牛奶等。 术后1至3个月主要以半流食为主,建议少油少量多餐。再逐步缓慢过渡到普通饮食。 在出院之后,建议主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例如蛋类、肉类、鱼虾等,注意营养均衡、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另外,应少食油腻,清淡饮食,但不提倡不用油,因为油脂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可以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饮食方面无明显忌口,可根据个人口味决定,但应注意不能饮酒、吸烟,不能进食不洁、不易消化、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若出现消化不良、严重腹泻等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需服用胰酶、消化酶等药物。 另外,部分接受了胰腺全切或者次全切的病友,还应该定时监测血糖,遵医嘱使用胰岛素及降血糖药物,严格控制淀粉类主食的摄入量,不吃或少吃含糖量较高的甜食,多食新鲜蔬菜,适度锻炼。 图源于网络,侵删。
我有胆囊结石,但长期没有症状,需要手术吗? 从医几十年,不计其数的患者问过我这个问题;这恐怕也是中国1亿胆囊结石患者都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让无数医生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终极之问”。 当一个人得了胆囊结石却说他没有相关症状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 他是真没症状?还是假没症状?还是假装没症状? 日常门诊中,好多胆囊结石患者来看病的时候,手里都会拿着一堆彩超单。你问他为啥只做检查不做手术?十之八九都会讲,我这个胆囊结石没有症状呀,为什么要做手术呢? 但是,当你详细询问病史,就知道其实他是有症状的,甚至症状还很严重,只是他本人根本分不清楚哪一些是由胆囊结石产生的症状,哪一些不是胆囊结石的症状。 从专科医师的角度来看,胆囊结石引起的症状是很复杂的,甚至可以说是变化多端、多种多样的。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多费一点笔墨。 众所周知,胆囊位于右上腹部,标准的体表定位是在右侧肋弓中点的位置,我们叫它Murphy's点(事实上,胆囊的位置也会随着肝脏的大小软硬而变化的),胆囊结石诱发急性胆囊炎时,在肋缘下可以触及肿大的胆囊,并有压痛,称为Murphy's征阳性,这也是胆囊炎具有诊断性质的一个压痛点,这种压痛用专业术语讲就叫体征。也就是说:Murphy's点压痛是急性胆囊炎的体征。 胆囊炎典型的疼痛位置一般也就在这个范围内。但坏就坏在这只是典型的胆囊炎的症状和体征,它的大多数症状一般都是与胆囊结石引起的继发性病变有关。 只有出现严重的症状,通常才会促使患者尽早就诊,并且也是患者主动要求手术的直接原因。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胆囊结石患者并不会有这样严重的表现。 病人通常所说的没有症状,其实大概率指的是没有痛过。但即使是痛,患者自身也并不一定能够意识到是胆囊在痛。一言以蔽之,因为胆囊结石引起的疼痛除了少数是典型的以外,大多数并不典型。 展开来说,腹腔脏器是受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胆囊和其它腹部脏器一样,其疼痛具有三个特点,就是:定位模糊,放射痛和牵涉痛。 定位模糊的意思就是说疼痛的位置并不一定是脏器所在的位置,并不具有疼痛位置的典型性。这种不典型性通常表现为胆囊位于右上腹,但胆囊结石的疼痛不一定是在右上腹,而可能是在剑突下或者左侧腹部,这也是俗话常说的“病在胆,痛在胃”的原因了。这种情况下病人通常就会说:我胆囊没有痛过呀,我只是经常胃痛呀。所以,这就是病人经常误以为他得了胆囊结石却没有症状的原因之一。 再说放射痛。有好多轻症的胆囊结石病人,他可能不一定表现为腹痛,而是表现为右侧肩背部疼痛。这时经常会误以为是肩颈痛,而前往骨科当做肩周炎或者颈椎病进行治疗。真大谬也。 回过头来再说,要是万一、真的、可能这个患者的胆结石就是没有症状,那还要不要处理呢? 观察等待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年! 好吧,我们先来说说胆囊充满结石为啥可能会长期没有症状。 胆囊结石产生症状,主要有两个大的原因。一是结石的移动。胆囊结石患者由于饮食不当,在进食以后,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饮食以后,由于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引起胆囊的剧烈收缩,推动结石的移动,会让结石掉入胆总管或嵌顿于胆囊管或胆囊颈部,从而出现疼痛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不通则痛。在胆囊内充满结石的情况下,胆囊也就不具备有任何的收缩功能了,结石自然也就无法移动,这样也就不会产生由于结石移动而引起的症状了,因为结石的移动是伴随着胆囊的收缩而发生的。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胆囊炎的产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胆囊管阻塞(如结石、肿瘤、寄生虫等),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这是一滩绝望的死水”的情况下,发生感染,出现胆囊炎。在胆囊内充满结石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胆囊内已经不存在胆汁了。这个“囊”本来是用来装胆汁的,结果它被用来装石头了。这样也就不容易发生化脓性感染了,这也是胆囊充满结石,却没有症状的原因。 那既然没有症状,也大概率不会产生症状了,是不是就不需要做手术了呢?其实这种患者的胆囊肌层会萎缩,胆囊壁会出现纤维化,胆囊会变得很硬,甚至会出现陶瓷样改变,非常容易发生癌变。 想想看,胆囊充满结石而没有症状,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仔细体会一下我们科姜小清主任经常说的这段话吧:“有疼痛,人品比较好;疼痛难忍,人品暴发了,冥冥之中有菩萨保佑你,劝你去手术!没有痛,不等于没有症状,抓紧手术,预防胆囊结石的要命并发症,化脓性胆管炎,胰腺炎,尤其是癌中之王中王胆囊癌”。 在我们科里,很多胆囊癌患者确诊之后都反复感慨,对手术千躲万躲,却没躲过癌变。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第一大危险因素,85%的胆囊癌患者同时伴有胆囊结石。一个胆囊结石的患者,由于结石对胆囊壁的长期刺激,胆囊壁会增生变厚,从增生/化生,到异常增生,再到癌变,这个过程来大概需要5到15年的时间。 根据这个癌变的过程,我们通常建议患者在确实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观察等待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五年,也就是说,即使真没有症状,还是应该在这个时间限度内把手术做掉为妙。 另外,对于越是没有症状的患者我们越应该高度重视他,想想看,一个胆囊结石的病人,如果他经常在腹痛,并且痛得很厉害,那他肯定会第一时间去医院看病,医生不用说给他手术的事情,病人自己也会要求手术。临床上见到的往往就是这种所谓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不知不觉间,就出问题了,导致胆囊癌变,而胆囊癌是可以预防,难于治疗的疾病,是癌中之王,一旦发病。凶多吉少。 我们再来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 房顶上有一个洞,你说我的房子没有漏雨啊,我为啥要去修?这个洞就好比是结石,漏雨就好比是结石引起的症状。没有漏雨是因为还没有下雨,一旦下雨就一定会漏雨。有些地方下雨多,有些地方下雨少。也就是说,有些人发病频繁,有些人很少发病,很少发病的人也就是自以为没有症状的人。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洞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不管有没有漏雨?都应该及时去修补,并且要选在天气晴好,不下雨的时候去修。同样,胆囊结石的手术就应该选在没有发病,没有症状的时候去做,这时手术的效果才好,才不容易发生并发症。下雨天修房,房塌人伤的机率很大,同样,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发作的时候去做手术,就好比在下暴雨的时候修房子,面临的风险也会很大。 从这个比方我们也可以明白,胆囊结石的没症状,可能只是一时的没有症状,一个阶段的没症状,并不等于是一生都不会没症状。我们经常说“亡羊补牢”,那么,胆囊结石每疼痛一次就等于丢了一只羊,再痛一次,又丢了一只羊。就这样丢着,丢着,羊也就丢光了。“补牢”最好的时机一定是连一只羊都没有丢的时候,丢了一只羊再去补牢,那叫做“亡羊补牢,时犹未晚”。但如果一直丢下去而不补牢,那就就有可能要危及到自己的生命了。
都说“胃是喇叭,肝是哑巴”、胃痛你有感觉,但是没有人会说肝疼,一旦一查出肝的病,往往都是晚期了...... 肝脏是一个不存在末梢神经的“沉默器官”。即使发生病变,早期一般没有痛感,不像胃肠、心脏等器官那样一旦受损便会剧烈疼痛。因此,“木讷忠厚”的肝脏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更需要我们的细致呵护。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加班、应酬、熬夜是家常便饭,饮食不规律、配搭失衡、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使我们的肝脏承受巨大的负荷,造成日积月累的损伤,甚至导致病变。 肝癌,就好像有隐身术,一直潜藏在我们身边,然后在最后时刻猛然现身。早期肿瘤比较小的时候,无任何症状,加之人的肝脏没有痛感神经,所以在临床症状中,很多肝癌患者早期并无任何异样,也不会感到身体不适;而当出现症状去就诊时,往往已经发展恶化为晚期,所以,很多人往往一查出肝癌就已经是晚期了。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且死亡风险高。及早发现和预防是远肝癌威胁的重中之重,除了提到的高危人群要提高警惕,若平时有出现这些症状也一定要小心,因为这是肝癌的常见症状。 肝区疼痛:一般肝癌发生最常见的症状即肝区出现疼痛。 食欲减退:生活中,往往我们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都会归结到胃口不好,其实,出现食欲减退也有可能是肝癌在作祟。同时,出现饭后腹部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时,也应该去查查是不是肝脏出现了问题。 消瘦乏力:肝癌患者到了晚期,还有一个明显症状就是全身消瘦乏力、体重降得快。 经常性发热: 如果患有肝癌,患者也会经常出现发热的症状,一般为低热偶达39℃以上,呈持续发热或午后低热或驰张型高热。 肝癌治疗难度大,而想做到最佳的预防效果,需要人们以良好的平常心态来面对,积极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性,规避恶性刺激。 肝癌会遗传?肝癌的筛查与预防指南,将肝癌遏止在摇篮中 肝癌会遗传?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时,生长因子异常导致细胞异常分裂的结果,是肿瘤相关特异的基因表达异常所致,这就涉及到先天或后天的因素使得细胞里与生长调控有关的基因结构或者功能出现了异常。 肝癌属于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的疾病,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论,肝癌虽然没有确切的定论具有遗产性,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倾向。 之所以说肝癌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倾向,是因为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而病毒性肝炎携带病毒的垂直传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水平传播可能使家庭成员患上肝炎,再加上家庭成员之间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基本相同,接触致癌因素的机会也基本相等。 所以可以说肝癌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因大部分还是以外因性为主,遗传因素仅仅占小部分。 另外长期处于受污染的环境中、使用霉变的食物、大量吸烟喝酒、过度的劳累等也会促进肝癌的发生。 黄曲霉素和肝癌有什么关系? 黄曲霉素——这个隐形杀手有点毒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定为1类致癌物。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 当机体食入黄曲霉毒素后,其在肝内可很快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物质,并可与大分子物质结合。其AFB1代谢产物可能是一种环氧化物,可与DNA分子的鸟嘌呤残基在N7位行共价键结合,改变DNA的模板性质,干扰DNA的转录。从大量的肝癌病人中已测出抑制基因P53的密码子249G至T的转変,提示P53中这一特异取代,可能是黄曲霉毒素引起基因改变的特征,从而间接支持这一真霉菌素的致癌作用。 黄曲霉素如何防? 日常生活中,农副产品较易感染产黄曲霉毒素的霉菌。普通的消毒方式高温(100度沸水5 分钟)是无法消灭黄曲霉素的。为减少接触黄曲霉毒素,建议: 1. 仔细检查日常食用的全谷物和坚果中是否有霉变,并丢弃看起来发霉、变色或萎缩的东西。 2.尽量不要囤积食物,购买新鲜且未经长期运输的谷物和坚果;如果发现包装不清洁、已破损的不要买;购买坚果应尽量选择小包装。 3.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生产日期较近的食用油及米面等农副产品。 4.勤洗手。除了食物,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污染有黄曲霉毒素,勤洗手是远离毒素最基本的做法。 5.吃坚果尽量不要用嘴破壳。用手或工具剥,坏的不要吃,尽量减少黄曲霉的污染。 怀疑是肝癌时要做什么检查? (1)超声检查。目前肝胆的B超检查是肝癌筛查最经济最方便的检查,能够及时的发现肝脏的肿瘤,包括肿瘤的形态以及大小和部位。特别是有慢性肝脏疾病的患者,建议每半年行一次B超检查。 (2)查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是目前肝癌筛查较敏感的指标,但不是所有的肝癌患者都会升高,临床上有30%的肝癌病人甲胎蛋白不高,因此一定要结合B超或其他影像学的结果检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AFP升高,也不一定是肝癌,因为活动性肝炎、生殖系统肿瘤也会发生AFP升高,但AFP持续升高强烈提示肝癌。 (3)CT或者核磁(MRI)检查。两者不是筛查的首先,但是在B超发现不明占位的时候,可以通过两者进行进一步的鉴别及确诊。 (4)对于肝癌的高危人群(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者),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包括每半年一次的抽血化验甲胎蛋白和B超检查。如超声诊断为肝脏占位,还需检查肝癌标志物(AFP、CA199等)、强化MRI或强化CT等检查。 肝癌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而是要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早期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有效的将肝癌遏止在摇篮中!
胆囊切除后,对身体的影响有多大? 要知道胆囊切除对身体有多影响就要从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为什么要切除胆囊说起。 胆囊的功能:存储胆汁 胆汁由肝细胞产生,逐级汇入胆管,最终经过胆总管汇入小肠,帮助消化吸收脂类食物和维生素。而肝脏是日夜都在分泌胆汁的,每天分泌的胆汁量达到600-1000ml,因此在非进食的时候,胆囊将胆汁储存和浓缩起来,进食时释放参与消化。 为什么要切除胆囊? 简单理解就是胆囊出现了“问题”才需要切除,比如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恶变等情况。 目前绝大多数的胆囊切除都是因为胆囊结石,一些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观察,但大部分有症状或发生过胆囊炎的患者最好还是选择切除胆囊,断绝胆囊结石诱发胆囊炎的后患,因为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再发作。 胆囊切除对近期的影响有哪些? 前面我们介绍到胆囊是浓缩和存储胆汁的,胆汁是用来辅助脂肪消化的,术后短期进食高脂食物可能容易出现腹泻的情况,因为此时胆汁不是浓缩的,进餐时间所内分泌的胆汁相对不足,导致脂肪为充分消化而引起腹泻。 但不用太担心,不是所有人都会发生,而且一般经过1年后,多数患者的腹泻可以通过自身调节而消失。胆囊起到调节胆汁分泌的作用,胆囊切除以后,它的作用可以由胆总管代替,一般不存在作用缺失的问题。 其他例如餐后有些许胀感、胃口差等不适症状基本在一个月左右会逐步消失。当然也有少数的患者反映术后几个月都会出现右上腹部的偶尔的针刺样感觉,这可能和胆囊床和腹壁或肠管的轻微粘连牵拉有关,毕竟肚子里动过手术,术后感觉可能和正常人不太一样,要逐步适应手术后的生活。 胆囊切除后胆汁就直接进入肠道了? 不会,胆囊虽然被切除,但胆汁还是只有在进食的时候才会被分泌,平时胆管的出口还是关闭的。 胆囊切除对身体的远期影响在哪里呢? 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的患者术后的长期随访发现其生活质量是明显提高的,从长远来说,切除的受益远远高过不切除的收益:例如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免除胆囊炎、胆囊结石转化为胆管结石等后患,胆囊多发性息肉或大息肉患者可以去除转化为胆囊癌的隐忧。 有人说胆囊切除后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但这点还没有得到有力的证据支持,如果对这方面又担心的朋友,还是应该做肠镜检查,而不是舍不得一个没有功能的胆囊。 所以对胆囊切除有担心的朋友,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是不是好多了?
很多病人感到困惑不解,为什么同一部位的病,有的医生建议做CT,有的医生建议做磁力共振。还要部分病人干脆理解为MRI检查价钱贵所以好,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CT和磁共振这两种检查方法,由于成像原理不同,各自检查的适应证是不同的。(CT)是X线检查,它可进行全身各脏器扫描,扫描速度快,几秒或十几秒时间,就可进行某个器官或全身的检查。(MRI)磁共振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脉冲成像的检查。磁共振的应用以前受到一些限制,主要是扫描速度慢,现在改变为全数字化的磁共振设备,扫描的时间越来越快,以前一些微小的病变可能看不清楚,一些组织器官或病变的内部结构在图像上显示得模棱两可,现在可显示得较清晰了。但是,虽然比以前快了很多,但和CT比较仍然较慢,对于腹部器官会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因此受呼吸的影响较大,另外磁共振检查时噪声大。CT和磁共振,从检查功能上来讲,有重叠的地方,但又不能相互替代,要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对软组织病变、肿瘤等,作磁共振检查的分辨率高于CT。所以,一般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腹部实质性器官(肝、胰腺、肾脏)、乳腺及身体各部位的关节,以及全身的软组织等,磁共振检查有优势,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针对肝硬化结节的检查,如果是CT检查可能无法显示结节的详细情况,而MRI则能够清楚显示肝硬化结节并提供判断哪些结节可能发生癌变。总结:CT和MRI各有各的优点与不足,此两种的成像原理不同,与CT相比MRI可提供的信息多一些。腹部器官会随着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受呼吸的影响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对腹部各个器官的检查来说增强CT是可以的,如果CT检查无法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再做MRI才是最佳思路,特别是对某些肝硬化比较重,有很多肝硬化结节难以在CT上判断是否癌变的情况下行MRI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近年来普美显造影剂在MRI上针对小肝癌比较敏感,如果CT辨别不理想可行普美显MRI效果也比较好。
关于很多人关心的肝脏FNH: FNH是肝脏的一种“肿瘤”样病变,但它不是恶性的,严格来说,连肿瘤都算不上。目前学术界认为它不会恶变,所以如果确诊为FNH,一般来说是不需要手术的。但是确诊要靠病理,影像(特别是普美显增强的磁共振)能帮助临床诊断。假如临床考虑FNH的病人出现以下情况,需要警惕:1、AFP升高;2、有乙肝背景;3、增长迅速。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美国有近1/3的成年人患有脂肪肝,我国一般人群的流行率也在15%以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脂肪肝在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冠心病人群中的发病率更高。脂肪肝患者中有40%患有高血压、10%患有糖尿病、40%尿酸偏高,而60%的人体重超重,这些疾病犹如“难兄难弟”,医学上统称为“代谢综合征”。 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传统的B超检查,往往只能检测到10%以上的脂肪肝,对于轻度和部分中度脂肪肝患者难以准确诊断。同时,脂肪肝并不仅仅是胖子的专利,在脂肪肝人群中三成是身材标准的“瘦子”。以上原因导致了人们对脂肪肝的忽视,而在常规体检中,缺乏对GGT的检测,导致人们对脂肪性肝炎防范不足。 提醒大家,绝不能因为轻度脂肪肝没有明显症状就掉以轻心。在确诊脂肪肝后,应立刻坚持运动、饮食、药物治疗多管齐下的原则进行治疗。 不少人觉得肝脏出现了炎症需要休息,可脂肪性肝炎却不能坐下休息,而是要通过注意饮食、加强运动等手段,减少脂肪的摄入,消耗并排出肝脏中多余的脂肪。对于肥胖人群,每周需要250分钟的运动量,对于一般的脂肪肝患者,最好也能保证一天一万步的运动量。除了运动,更重要的是管住自己的嘴,对高热量、高糖、高油食品坚决说“不”。
单孔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是国际最前沿微创技术,手术中手术器械及设备经脐孔进入腹腔,利用脐部皱壁遮挡手术切口,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是传统腹腔镜手术由四孔、三孔、两孔改为一孔后,角度变为零,对主刀医生在经验和技巧上提出了新挑战,在全国只有少数几家医院能够成熟掌握这种技术。传统的胆囊切除术为三孔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三孔转为单孔,可在单孔下操作完成,创伤更小,更能符合目前广大患者对美观的需求。目前张国伟医生已顺利完成处理类手术40余例,效果非常好,深受广大患者好评,费用方面与传统3孔手术相近。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道结石的一种类型,在国内相当多见,其原因可能与饮食及肝内胆管变异、狭窄等因素相关。肝内胆管结石若进一步累积易造成胆管梗阻,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致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临床上多表现为反复腹痛、发热,病情迁延不愈。 但事实上,有相当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可与病人“和平相处”,病人可没有任何不适感,只是在体检时发现。但结石的这种静止状态不会一成不变,当遇到寒冷、劳累过度或饮食不当等不良刺激,肝内胆管的结石就可能由“静”变“动”,产生各种症状。 因此,肝内胆管结石一经确诊,不管有无症状,不管结石数目多少、体积大小以及是否已引起肝脏的病变,都应进行积极的临床追踪观察,有条件的应定期做肝、胆B超检查和肝功能的生化检查。这样可以了解结石的位置、性质变化以及肝脏是否出现继发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