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的川崎病孩子也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来说,没有明显冠脉并发症的患儿,要在病程满1月、3月、6月、1年、5年进行复查及评估。病程3月内及血液指标恢复前,患儿除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外,还应进行血常规、CRP、血沉、凝血功能、肝功能等检查。此后可仅进行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合并冠脉病变的患儿在病程3月后仍需要继续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因此仍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存在严重冠脉并发症的患儿,除常规上述检查外,建议在病程半年或一年选择冠脉增强CT、心脏MRI、平板运动试验、冠脉造影等检查评估患儿心肌缺血程度以及心脏功能,指导患儿的长期治疗。一般来说,病情平稳的川崎病孩子出院后无需特殊饮食安排。住院期间合并胆囊炎、胰腺炎的孩子,出院后应遵照医嘱调整饮食。合并冠脉瘤需应用华法林抗凝的孩子,因不同种类食物中维生素K含量不同,而维生素K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所以建议应用华法林的孩子饮食种类应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根据目前川崎病相关诊疗规范,不合并冠脉并发症的孩子出院也需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保护冠状动脉。此外部分川崎病孩子可能会同时合并患有心肌损害、肝损害等川崎病并发症,仍需出院后继续巩固用药。管床医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开具不同的出院药物,需家属及监护人关注孩子的出院诊断证明书,了解孩子用药详情并遵嘱用药。服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川崎病患儿严重出血风险相对增大。因此,不建议服药期间患儿参加竞技性运动以及有较高外伤机会的运动。直到患儿病情稳定停用上述药物。此外,如果患儿合并冠脉病变尤其是冠脉血栓、心肌缺血,合并心肌炎、其它未完全恢复的脏器损害。不建议在病情控制前参加高强度、高负荷的身体锻炼。对于病初存在冠脉病变,后逐渐恢复正常的川崎病患儿,在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后,可以逐步恢复身体锻炼。病初冠脉病变较严重患儿,可考虑根据冠脉增强CT、平板运动试验、心脏超声、心脏MRI的检查结果在医生建议下开展适当的体育锻炼。由于川崎病孩子在急性期均常规应用丙种球蛋白或糖皮质激素治疗。而丙球内含有的抗体可能会拮抗部分主动免疫疫苗的效力,因此,目前不建议患儿在病程9-11月内常规接种部分减毒活疫苗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此外,除非接触传染病患者等必须进行紧急被动免疫,不建议川崎病患儿病程半年内实施主动免疫。在发生传染病暴露后,家长应带孩子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疫苗接种。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的孩子,其血小板的凝聚功能、血液凝集能力都会下降。药物在保护冠状动脉的同时,也会增加孩子自发出血以及外伤后严重出血的机会。因此,除按医嘱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功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关注孩子的出血倾向。如:帮助患儿洗澡、更换内衣的时候要留意患儿的皮肤黏膜有无明显的血肿、瘀斑。日常留意孩子有无黑便、牙龈出血、鼻衄。家长在养育川崎病幼童时需要更注意避免幼儿意外伤害,指导学龄患儿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避免碰撞及竞技性运动。在化验取血、外伤发生出血时,要延长按压止血时间。在医生实施有创性检查(活检、骨髓/腰椎穿刺、内镜)理手术前,要提前告知,以便于医生采取措施保证检查安全。一旦日常生活中家长发现孩子有较严重出血以及不明原因的出血表现,要尽早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
目前流行的肺炎支原体多为/几乎全部为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支原体,阿奇霉素/红霉素对该感染的治疗效果差。无论是否为进口/原研药物、还是换用静脉给药方式,都较难有效控制感染及发热、咳嗽等症状,并更易造成支原体肺炎的发生。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对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支原体敏感有效,可快速控制肺炎支原体感染。输液只是一种给药治疗方式,是否有良好的效力,仍主要取决于药物效力,无效的用药,即便静脉输液同样无效。口服和静脉给药多西环素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效力一致。门诊治疗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完全可以遵照医生意见选择口服多西环素这一方式。即保证了治疗效果,也降低了输液量和输液时间,减少孩子的不适。目前我国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指南推荐多西环素的用药疗程为10天,以保证肺炎治愈率和降低耐药发生率。建议间隔12小时一次给药,每次给药约2.2mg/kg,体重大于45Kg患儿,口服0.1g/kg.次,每12小时1次;药物存在光照皮炎可能,建议用药期间避免直接暴露于阳光或紫外线下,一旦皮肤出现红斑应停药并就诊;理论上,多西环素可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致牙齿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色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及龋齿,并可致骨发育不良。目前国际上仍无大样本的应用多西环素等药物治疗感染患儿的长期随访数据,因此也没有多西环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剂量阈值。在患儿尤其是幼年患儿用药前,应尽可能通过“肺炎支原体核酸及耐药基因测定/抗原”的检测确认肺炎支原体感染/耐药支原体感染,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鉴于目前绝大多数支原体肺炎患儿均为“耐大环内酯类药物支原体”感染。因此,即便无条件测定肺炎支原体耐药基因,对于8岁以上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尝试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不佳的患儿,也可以考虑应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治疗。目前我国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指南也推荐喹诺酮类抗生素(如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用于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其疗效确切;但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岁以下儿童使用仍应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由医生充分评估治疗的风险与效益。可以选择雾化吸入治疗的方式用于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协助控制气道炎症,缓解咳嗽、痰液粘稠等症状。可选择的药物包括吸入激素布地奈德,促进痰液排出的药物如氨溴索或乙酰半胱氨酸。通常每日给药两次。建议居家完成雾化治疗,可自行选购雾化机,药物可于附近医院处方,避免门诊雾化治疗增加院内感染的风险。重症支原体肺炎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控制肺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增加抗感染治疗效力,并且有效控制体温和患儿状态。初治患儿推荐静脉给药,患儿炎症反应控制病情稳定后医生会逐渐减量激素用药至减停。短期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重症支原体肺炎的患儿非常重要,不良反应较少,监护人不应过渡担心潜在激素不良反应而延误诊治时机。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一种不同于细菌和病毒的微生物)感染人体导致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通常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较明显咳嗽。“肺炎支原体”可以经空气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呼出的呼吸道飞沫被健康人群吸入后,即可诱发吸入者“肺炎支原体”感染,并进一步产生相应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致支原体肺炎、肺实变。目前没有疫苗及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免疫接种的“肺炎”疫苗是指肺炎链球菌(肺炎球菌)疫苗,仅能预防常见肺炎链球菌导致的呼吸道感染;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感染后不能建立持久免疫力(即治愈后仍可以重复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是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在人员较密集的公共场所/室内环境下考虑正确佩戴口罩,从而阻断“肺炎支原体”传播途径,帮助孩子免于感染。根据患者所处地区的呼吸道疾病流行趋势,以及患者出现较典型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发热、较剧烈的干性或湿性咳嗽。医生会初步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这一诊断。血常规也可以协助医生做出一定的判断,通常“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常规特征为白细胞略高或正常,CRP略高,但该血常规的“特征”非常欠缺特异性。因此有条件的患者应进一步完善病原体的检查,推荐对疑似感染患者进行呼吸道(鼻腔/口腔)“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进行感染的确定。该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早期识别支原体感染,为进一步精准治疗争取时间。支原体感染的患者进行肺部影像学检查(胸片/胸CT),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不同于其他微生物感染的肺炎,“支原体肺炎”通常没有肺部体征,即依赖医生肺部听诊,很难进行是否存在肺炎的判断。也不能根据肺部听诊,判断是否支原体肺炎临床好转或肺炎治愈。“肺炎支原体”抗体反应的是人体感染支原体后的身体反应,检测的感染者产生的抗体,并不是感染的微生物本身。一般来说人群感染“肺炎支原体”后通常5-7天可在血液中检测出该抗体,并且会持续数月阳性。因此,对支原体抗体的临床解读不应为“阳性”代表感染,“阴性”代表没有感染。只有在患者感染初始阶段检测支原体抗体“阴性”,5-7天后支原体抗体复测转为“阳性”时才能作为支原体感染的依据。因此,很难根据一次支原体抗体的结果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支原体感染及综合治疗两方面;有效的早期抗支原体治疗是控制病情进展的关键,头孢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完全无效,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曾是支原体感染治疗的首选药物,安全有效。但近年来尤其是2023年后,“肺炎支原体”越来越明显的呈现出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特点。即应用阿奇霉素或红霉素等药物后患者症状不改善或进行性加重,肺部感染不能控制。根据最新的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指南推荐,建议8岁以上“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控制支原体感染,疗效确切。8岁以下“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监护人知情同意下,应用“四环素类”或“喹诺酮”抗生素控制支原体感染同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支原体肺炎的综合治疗还包括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对症治疗、支气管镜治疗。对于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及时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更早控制肺部炎症反应,快速控制患者发热等全身症状。增加抗支原体药物的效力。降低肺部后遗症的发生率。作为一款研发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药,目前常用的四环素类抗支原体药物包括“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确切的。但由于以往研究表明,四环素类药物可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存在导致牙齿产生不同程度的变色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龋齿、骨发育不良等问题的可能。因此在儿童,尤其是8岁以下儿童中,应用仍应严格限制。建议明确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由临床医生协助评估药物应用的的风险与效益并做出治疗选择。作为患儿监护人也应充分参考医生治疗建议,既不要因为过渡担心药物对牙齿等的潜在影响问题延误了肺炎的治疗时机,也不能将“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作为一般的感染的常规用药。
正常儿童和成人一样,心跳的起源来自心脏的窦房结,由窦房结发动的心跳称为窦性心律。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当孩子部分心跳起源自心室的不同部位,称为室性早搏。当孩子窦性心律为连续快速的室性心律替代时,即为室性心动过速。普通心电图检查可明确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并可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室起源部位,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但有时,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间期并不固定或不频发,一张10秒钟的普通心电图可能并未抓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因此,如临床怀疑存在心律失常但普通心电图并没有检查到时,医生会推荐进行长程(5分钟)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24小时)检查以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现机会。偶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早搏通常危害较小。但频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可以影响心脏泵血能力即我们所说的心脏功能。部分病人可由于早搏出现过于提前诱发了恶性心律失常如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可致患者晕厥或猝死。临床可见,即使是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孩子,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这些病人可能病史较长,通常在体检、某次感冒就医等情况下被发现。部分有表达能力的孩子可能主诉心慌感,在症状发作时就医发现。部分离子通道病(如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器质性心脏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孩子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时可发生严重心脏泵功能异常,造成病人晕厥、阿斯发作、猝死。偶发、没有症状、没有合并高危因素的室性早搏孩子可以不采取针对性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如果存在致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因进行的。对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离子通道病的孩子,或孩子有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室性早搏负荷重(早搏总数大于10000次/日或超过全部心率的10%),或孩子存在持续/反复的室性心动过速时,应考虑加以治疗。除针对病因治疗外,还应考虑抗心律失常治疗,可以考虑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方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以及射频消融根治。符合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指证;一般体重需要≥15Kg;早搏主要呈一种形态而非多形;无明确可逆性心律失常病因;射频消融手术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意义在于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和发作程度,停用药物后仍可能会致心律失常复发。射频消融手术为经股静脉穿刺微创介入手术,无需开刀,无需心脏停搏治疗。经历20余年的发展,其技术已日益成熟,手术成功率高,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几率极低。患儿全麻实施手术,安全性好,且无痛苦。通常患儿术后次日即可下地正常活动,术后第2日即可出院观察。需要寻找小儿心律失常治疗的专业医生就诊或咨询,可以在就诊前完善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普通心电图(需要常规十二导联检查,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位置以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根治。)
对于病程中无冠脉扩张或早期一过性扩张的川崎病患儿,推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2-3月时间。如果孩子冠脉病变持续存在未完全恢复,建议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保护孩子的冠状动脉,降低冠脉血栓、心肌缺血的发生机会。目前国内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以及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目前公认的首选药物。但对于部分合并急性病毒感染(尤其是水痘、流感)或者对于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欠佳的孩子,医生可能会选择应用双嘧达莫或者氯吡格雷替代。此外,由于部分患儿冠脉病变程度较重,需要两种抗血小板联合应用(通常为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或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加强保护冠状动脉效果。华法林是目前儿童较常用的抗凝药物。不同于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该药物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患儿机体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合成,达到抑制血液凝集、避免血栓形成的作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联用可以增加抑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效力。对于有更高血栓形成风险的巨大冠脉瘤孩子或者已经合并冠脉血栓形成的川崎病患儿,华法林是必要的选择。华法林的效力及安全性可以通过监测凝血指标PT-INR加以控制。将应用华法林后的凝血指标PT-INR控制在1.5-2.5之间,可以保障最大的治疗效果以及较小的严重自发出血风险。但该药物效力的个体差异较大,且容易受饮食、感染疾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用药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凝血指标PT-INR,以保障该药物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华法林效力的个体差异很大。该药物的抗凝作用容易受饮食、感染疾病等外在因素的影响。部分患儿服药后监测PT-INR会出现较大波动抑或始终不能达标。这就要求我们要保证孩子的规范用药,避免漏服、多服、服药不足。此外,要保证食谱稳定,用药期间避免感染等其他疾病发生。此外也可通过检测孩子对华法林用药反应的基因多态性来指导更合理有效的华法林用药。建议家长在购买阿司匹林时选择合适自己孩子的规格(通常可以买到25mg/片,50mg/片,100mg/片,500mg/片的糖衣片)。如孩子口服剂量是37.5mg/日,推荐选择25mg/片的规格每日服用1.5片。长期阿司匹林口服有胃损伤的风险,如果需要研碎药物喂服者建议餐后服药。如果孩子年龄较大,可以完整吞服阿司匹林糖衣片者可以在餐前服用。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尤其是大剂量应用(30mg/kg.d以上)可能会产生肝脏损害,用药患儿需遵照医生医嘱定期监测肝功能。华法林目前的规格主要为3mg/片,家长切分该药物时往往并不准确且易有损耗,为了保证患儿能更精准的按照医嘱服用华法林,推荐家长用饮用水溶解整片药物,再根据个体用药剂量计算需服用的“药水剂量”。如患儿需要服用1.2mg/日华法林,可以将药物用15ml饮用水充分溶解,口服6ml/次华法林药水。总结:川崎病孩子出院后,医生会根据孩子存在的冠脉病变程度以及其它并发症情况,选择不用的药物治疗并安排个体化的复查建议。详细阅读出院通知单的注意事项并认真执行对于孩子的进一步恢复非常重要。
儿童心脏射频消融术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孩子居家休息1周。颈部、腹股沟穿刺部位,回家后无需特殊换药处理,完全愈合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如出现穿刺局部及该侧肢体红肿、疼痛、出血等应及时就医。如果术中一侧下肢进行过动脉穿刺置管,该侧下肢应注意减少负重至复查时遵医嘱。如无不适且首次复查正常,术后1个月孩子可以逐渐恢复体育活动。恢复运动时,运动负荷强度应循序渐进,以活动时不致身体不适为宜。术后部分患儿需口服阿司匹林/其他抗血小板药物1个月,建议家属认真阅读出院诊断证明,并遵照医嘱用药。非医嘱不建议提前停药。如有不适就医,应告知医生自己孩子的本次住院诊治情况,可以提供出院诊断证明方便医生更清楚的了解本次诊治过程并针对性诊治。术后1月常规复查:检查内容包括孩子一般情况、心脏查体、心电图、动态心电图(24小时心电图)、心脏超声。复查就医前需提前完成上述检查内容、预约术者/心律失常门诊。复诊时可以带上述检查结果线下就医,也可以扫码好大夫并线上联系我。医保患儿可以在出院结算完成领回社保卡后门诊挂号(内科综合门诊、内科发热咳嗽门诊—均为不限号内科门诊),按出院诊断证明告知开检查申请单。自费患儿可以在出院结算后即刻门诊挂号(内科综合门诊、内科发热咳嗽门诊—均为不限号门诊),按出院诊断证明告知开检查申请单。如果有需要,出院当日也可以请孩子的病房床位医生帮助开单(也需要挂好当日内科综合门诊/内科发热咳嗽门诊号)。一般情况下:我院心电图检查当日可完成并取得报告;心脏超声检查当日或次日可完成并取得报告(开单缴费后需先到急救中心楼3层预约);动态心电图检查需提前约半月-1月预约检查时间(开单缴费后需先到门诊楼2层心电图室预约),检查后1-3日可取得报告(按动态心电图室实际通知)。外地患儿复查时可以在当地就近完成比较耗时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带检查结果复诊,减少来京复查停留时间。我院病案科提供病历复印服务(包括邮寄),有需要的家属出院时可以在门诊楼1层大厅北侧病案科咨询。孩子又出现心慌怎么办: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律失常的复发率很低,多数患儿偶发的心慌等症状可能并非疾病复发所致。更多见于术后感染、焦虑等因素所致的症状。如症状出现时,首先可以即刻计数孩子的心率(听心率不数脉率),并可在就近医院(不要求儿童医院)检查心电图。以明确症状时是否真正存在心律失常复发。对于每次发作时间短暂难以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的孩子,可以检查动态心电图捕捉症状时心电图。确有心律失常再发作的患儿,可以就近控制后联系您孩子的术者医生复查处置。孩子术后如果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怎么办:射频消融术后出现发热、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时,可以同其他孩子一样常规处置和治疗。疾病不会影响心脏手术的效果。但就诊时应和内科接诊医生告知手术病史,如孩子正在应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也应告知内科接诊医生用药情况。
1.外地医保患儿/商业保险患儿家长应提前沟通当地医保局或保险机构,确保医保政策,办理好相应手续。2.避免术前感染,叮嘱孩子做好手卫生及呼吸道保护。如术前存在明显发热、咳嗽、腹泻,可能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射频手术需改期。如已发生感染但未恢复,可以与医生沟通更改手术时间。3.青春期女童要避开“生理期”手术,家长与医生确认手术时间时应沟通。4.射频消融术前日常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心律平、胺碘酮、索他洛尔、维拉帕米、地高辛/心律平、倍他乐克等)预防心动过速发作的患儿,需在术前停用上述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因此应提前与医生沟通/询问手术前具体停药计划及注意事项。如入院前停药后发生心动过速,应及时就近就医终止心动过速,并沟通医生。5.携带外院检查资料,包括既往发作、缓解时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及既往住院病历等。6.法定监护人陪同来院,参加术前谈话及签字。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心跳由心脏的窦房结支配,心电图检查时通常描述“窦性心律”。由于部分患儿存在先天性的心脏电学发育异常,心跳激动不源于窦房结,可能发生阵发性/持续性/反复性异位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年长患儿可能主诉心悸、心动过速,年幼不能表达的患儿可能表现食欲减低、面色改变,并且不能通过休息、安抚等缓解。细心的家长可能会发觉孩子颈部血管或心前区搏动加速/明显。计数心率往往大于160次/分,甚至达到200-300次/分。如不能及时发现及终止心动过速,患儿可能持续心动过速或反复发作,进一步发展为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晕厥等。广义上讲,常见的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性心动过速(AT)、心房扑动等。其中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为主。心脏射频消融手术是唯一可以根治的手段。心动过速发生时的心电图是术前明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手段。部分患儿存在症状甚至家长监测心率发现心动过速但总不及进行心电图检查,也可以咨询医生,必要时直接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如明确存在室上性心动过速,再进一步根据病因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脏射频消融手术是一项技术成熟的心脏介入手术,不开刀,术中仅需经穿刺血管输送导管至心脏进行标测及治疗,应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手术,显著降低了患儿术中的射线照射量,保护患儿的同时可进一步增加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术后恢复快。年龄>3岁,体重>15Kg的“室上速”患儿,可以考虑该手术根治。术后患儿可以恢复同龄儿一样的正常生活。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是全国最早开展该手术的医院之一,为首批国家儿童射频消融治疗培训基地,手术量居全国儿科前列。
说到小儿急性发热,往往中国的家长们会更习惯用上火、积食、劳累、受寒原因解释。但在新冠肺炎肆虐的2020年,多数孩子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大幅减少外出活动并加强了卫生防护,虽然饮食生活习惯没有太大变化,但发热概率大幅下降。因此,单纯以积食、上火等解释发热就显得不甚正确。今日,我们主要应用西医的角度去解释该发热的原因。 首先,小儿急性发热的最主要原因,是感染。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等,往往可以通过呼吸道(口鼻)或者消化道(口腔)进入患儿身体,从而造成了身体的感染并产生症状。通常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喘息等。而消化道感染时,患儿常可表现为发热、腹泻、呕吐、腹痛等。一般在婴儿阶段,由于孩子外出较少、活动范围较小、家长更为重视防护等因素,他们感染的几率相对小,多数孩子在家长眼里是“身体很棒”的。而2-6岁的小朋友,随着外出独立活动的增多,更多集体生活(幼儿园、学前班、早教机构)的融入,以及家长防护重视程度逐渐减弱,依然自身抵抗能力很弱的小朋友有了更多的接触外界微生物的机会,家长也就更容易发现自己孩子变得“抵抗力差”、“容易发热、咳嗽、腹泻”了。在天气变化、流行病爆发(如夏季手足口病、冬季流感、春秋季轮状病毒肠炎)时,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及致病微生物的毒力增强、传播机会增加、孩子们这种情况就更容易频繁。此外,除感染外,一些相对“罕见”的疾病如川崎病等,也可致儿童发热,这些疾病并不具备传染性,因此不会聚集发病特点。 小儿发热时家长的正确处置方式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以下几个要点。 1:对于没有太多经验的家长来说,急性发热尤其是高热时,应及时带孩子医院就诊,明确发热的原因并治疗。而“二胎”、“三胎”爸妈们,则可以应用一些以往的带娃经验,在家中给孩子一些初步处理,但如果处置无效或孩子情况恶化,也应及时就医。 2:发热时的家庭用药,最主要的就是退热药物。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安全、有效控制高热并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症状。目前推荐的退热药物只有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常用的标有”退热、清热”名称的中药效果并不确切和迅速,因此不推荐单独应用中药退热,对于小幼儿来讲,我们习惯推荐家长监测孩子腋温≥38.5℃时应用退热药。大孩子,更多的是根据孩子有无发热所致的明显不适症状判断是否用药,即使腋温不足38.5℃,如果存在发热不适,也可以适量口服退热药物。服用退热药物不影响疾病诊断、不影响发热儿童的检验结果,因此,可以作为家中常备药,不需要经过医生认可后再予。禁忌使用安乃近、尼美舒利或含有以上成分的药物退热。 3:要知道,退热药物只能帮助孩子控制体温和缓解症状,并不能治疗疾病,如我们所说的感染性疾病。因此发热时,除了口服药物退热外,还需要就诊评估病因,如果时感染性疾病,就需要进一步评估感染程度、感染部位、感染微生物并进一步确定治疗策略,即我们常说的抗感染治疗,如患儿系细菌感染,可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疾病治好了, 孩子体温才不会再反复升高,其他感染症状如咳嗽、腹泻、呕吐等才会逐渐消失。 4:通常来讲,感染性发热时,即使有效的治疗,一般的感染控制也需要3天左右的治疗,因此,孩子在确定治疗决策后,如果病情相对稳定,可以经过2-3天治疗后再评估原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并决定是否更换治疗方案。当然,如果孩子情况较差,如存在精神弱(尤其是退热时)、面色差、呼吸困难、少尿等表现、以及初为父母在家“手足无措”时,还是可也必须随时来院寻求帮助的。 5:发热儿童家中护理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方面,一般无忌讳,中药应用时一般会提示禁辛辣油腻。患儿发热时,往往食欲较差,因此鼓励孩子进食自己喜欢的,易消化的食物是合理的。饮水方面,饮水有利于加快代谢,防治脱水,因此如无特殊紧急如心衰及肾衰,要鼓励发热儿童饮水,必要时,可以加入一些儿童喜欢的调味剂。发热物理退热方面,一般不推荐对低热患儿进行物理降温,高热是首选药物退热。物理降温只是一种顽固高热不退的补充方案,不推荐常规开展。尤其是忌讳应用凉水、酒精等方式给发热儿童退热。要知道,退热并不能治疗疾病,只是帮助孩子缓解发热相关的不适症状,如果物理降温并不能帮助孩子缓解不适,甚至造成不适感加重,就没有物理退热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