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牛奶蛋白过敏真愁人,反复吐奶,腹泻,长湿疹!爸爸妈妈很无奈,宝宝们也很痛苦。而且新手父母在护理宝宝的时候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误区: “牛奶不能喝,羊奶豆奶能喝吗?” “母乳喂养总不会过敏吧?” 这些错误的护理方法反而会加重宝宝的病情。近期雀巢健康科学在全国各地举行义诊活动,许多妈妈也向医生们提出了同样的烦恼,快来一起看看专家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牛奶蛋白过敏是什么 牛奶蛋白过敏是最常见的婴幼儿食物过敏。当摄入牛奶蛋白时,宝宝的免疫系统会判定牛奶蛋白是“坏物质”,因此产生过敏反应。牛奶蛋白过敏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大多数牛奶蛋白过敏宝宝会出现湿疹、流鼻涕、便秘、反复哭闹等症状。 由于牛奶蛋白过敏常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生长第一高峰期,此时宝宝如果因为牛奶蛋白过敏出现长期拒食、腹泻、呕吐、反流等消化道症状,极其容易导致宝宝营养不良,影响宝宝身体健康。1因此爸爸妈妈要是发现宝宝有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去医院诊治。 宝宝牛奶蛋白过敏怎么办?2 1 纯母乳喂养 母亲回避饮食,忌吃牛奶及奶制品、鱼虾蛋、海鲜、酒酿、火锅、牛羊肉及热带水果(菠萝、榴莲、牛油果、哈密瓜),可少量补充鸡肉、猪肉。 2 转用临床验证低致敏性的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粉 依据宝宝的过敏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决定给宝宝选择什么样的奶粉: 轻中度牛奶蛋白过敏:使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 重度牛奶蛋白过敏:使用氨基酸配方粉 Question1 宝宝吃低致敏性配方粉后多久才能好? 在医生和营养师的共同监测下,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应该持续至孩子9-12月龄,治疗时间至少持续6个月。治疗6个月后,医生会对宝宝进行再次评估。在治疗期间,宝宝的饮食应严格回避含有牛奶蛋白的食物! Question2 宝宝吃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几天后,过敏症状消失了,能不能直接转成普通婴幼儿奶粉? 不可以!牛奶蛋白过敏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妈妈在给宝宝食用无/低致敏性配方粉几天后发现症状已经缓解了,就自行转成普通婴幼儿配方粉,其实这是不合适的。因为此时宝宝的体内还是“致敏”状态,若立即转成普通婴幼儿配方粉或者适度水解配方粉,很有可能会导致过敏症状反复出现、迁延不愈甚至更加严重。 Question3 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可以喝羊奶吗? 不可以!经常有人说,孩子牛奶蛋白过敏不要紧,喝羊奶就行了,这种说法非常不科学! 因为山羊奶和绵羊奶的乳蛋白序列同源性与牛奶非常相似,致敏物质也很相近。所以如果宝宝牛奶蛋白过敏,在食用羊奶粉后也可能会出现过敏症状!同样的,牛奶蛋白过敏宝宝也不应该喝豆奶!
听说这个细菌很厉害会致癌, 我要给孩子检查一下吗? 门诊经常会碰到有人来询问“医生我想给我孩子查一下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追问病史的话,基本上都是“听别人说这个细菌很厉害会致癌的”,或者“我自己幽门螺杆菌阳性,怕传染给孩子”,甚至“我就想给孩子做个体检”。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家长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我都会拒绝,为啥呢?接下来我一步步讲给你听。 问题 1、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吗? 3、幽门螺杆菌怎么传染的? 4、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检查? 5、哪些儿童需要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6、哪些儿童需要治疗? 7、如何判断孩子的幽门螺杆菌被治好了? 8、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1、什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长得有点像“乌贼”,该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胃的强酸性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 据统计,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人都感染了幽门螺杆菌,而我们人类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历史才30多年,当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两位研究者就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由此可见该菌在医学史上的地位。 而在我国,有报道显示,中国医院内有症状儿童的Hp感染率为29.2%-53.2%,其中12 岁以后的感染率显著上升,儿童Hp感染率与基础卫生设施、个人及家庭卫生习惯和家庭社会经济情况相关。 2、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吗? 很多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早期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往往是体检的时候才意外发现自己被感染了。 而幽门螺杆菌也并不是这么和善,儿童时期8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50%以上的胃溃疡都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当幽门螺杆菌被根治后,溃疡的复发率就下降了。说明幽门螺杆菌在溃疡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长期消化不良、部分缺铁性贫血也存在相关联系。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幽门螺杆菌对胃癌发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不过对于儿童来说,常见的影响主要在消化道溃疡这类疾病上,而并非胃癌。 3、幽门螺杆菌怎么传染的? 传染还是遵循上图,但是目前还有没一个特别明确的传播途径,最有可能的还是考虑口—口传播及粪—口传播。因此,这里还是要呼吁下,不要口对口的给孩子喂食。 另外“粪—口传播”,不是说直接接触粪便,而是可能被粪便污染的菜叶、水源、手,再经口传播,所以蔬菜食用前一定要清洗干净、手部卫生一定要重视。 4、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检查?(注1) 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很多,分为有创的和无创的。 最有效的有创检测就是通过胃镜检查,采取一些胃黏膜进行培养,如果培养结果是阳性,那就是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来说,这项检查特异度100%(注2),是最准确的,也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不过这项检查存在着复杂、耗时等缺点,而且太小的孩子对于胃镜检查的配合度太低,所以并不作为首先。 相对于有创检测,尿素呼气试验(通俗称为“吹气试验”)这种无创检测对于儿童来说,就容易接受的多了,只要口服一片标记碳13尿素药片(注3),然后等20分钟左右后对着检测卡吹下气就可以了,这种检测的敏感度75%~100%,特异度在77%~100%。 如果孩子太小,吃不下药品怎么办?这时候还有一种无创的检测方法: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很好理解,就是拉堆便便,拿去化验,如果结果阳性,提示存在感染。而这种检测的敏感度97%~98%,特异度在95%~100%。 还有一种抽血检测:血清抗体检测,可以检查一段时间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不过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后血清抗体可以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阳性,因此这项检查不能作为是否存在当前感染的诊断标准。 注1:除了血清抗体检测,其他检查前需停用质子泵抑制剂2周,抗生素和铋剂4周。 注2:特异度,简单的理解就是这个指标越高查出来的越精准。 注3:尿素呼气试验中,其实有两种药片,一种是碳13,另外一种是碳14,对于儿童来说,推荐使用碳13,因为碳14虽然安全,毕竟还是存在一定辐射的。 5、哪些儿童需要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就回到了文处的那一幕,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听闻了关于幽门螺杆菌的知识后,就想着要给孩子做个检查,但是大部分都被我给回绝了。 因为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是有指征的: ①消化性溃疡 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组织淋巴瘤(注4) ③慢性胃炎 ④一级亲属有胃癌的患儿 ⑤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 ⑥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 ⑦对于功能性腹痛患儿,不建议性幽门螺杆菌检测 注4: 这条是15年中国国内的专家共识,但根据17年5月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学和营养协会联合北美小儿胃肠病、肝脏病和营养病学会共同发布儿童和青少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管理指南中,这点已经被删除了。 另外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推荐行无创检查,这点是15年国内专家共识中不具备的。 所以,一般没有上述相应指征的,只是为了想知道而检查的,我一般都拒绝了。当然,你要是很坚持、很坚持地想知道孩子有没有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OK,吹个气也是很方便的。 6、哪些儿童需要治疗? 其实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一直存在两个声音: 一个是激进派,主张一旦发现,不管有没有临床症状,立马治疗。 而另一个是温和派,主张不需每一个幽门螺杆菌患儿都治疗,毕竟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容易,治疗过程中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收益不大。 因此对无症状的患儿来说,是否要治疗的问题,我认为需要跟你的就诊医生好好的商议下,谨慎做出判断。 不过如果存在“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胃炎、一级亲属有胃癌的患儿、不明原因的难治性缺铁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这类情况的患儿,我的意见是积极治疗。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旦决定治疗,就要严格按照疗程服用,不要中途擅自停用。 至于具体的治疗方案大同小异,我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毕竟要讲清楚治疗方案,那是另外一篇文章的事了 。 7、如何判断孩子的幽门螺杆菌被治好了? 检查了、吃药了,最后到底有没有被治好呢?这个可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严格按照疗程治疗结束后,再过4周,就算是症状消失了,也建议复查。 首先还是推荐尿素呼气试验(通俗称为“吹气试验”),也可以选择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胃镜下胃黏膜活检培养。只要3个检查任一一项阴性就提示“这次”(注5)幽门螺杆菌被根除了。 注5: 为什么说这次呢?因为幽门螺杆菌存在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虽然几率不高,但是毕竟存在,国内的数据是4~25%不等,所以不能觉得一次治好了就终生保险了。 8、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 既然儿童容易被幽门螺杆菌感染,而且治疗好后还存在复发的可能性,那有没有什么好办法预防呢? ① 家长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被重视。 ② 不要口对口喂养,这不仅仅是预防幽门螺杆菌,而是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比如现在流行的手足口病也是一样。 ③ 做好洗手及手部卫生,这里不单单指儿童的手,还有家长们的手也是一样。 ④ 注意食物卫生,特别是农家传统方式种植的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煮熟煮透。 ⑤ 至于分餐的话,我认为这点不太好操作,毕竟传统摆在哪里,要是真的要分餐的话,家人的沟通必不可少。
宝宝一出生开始,各类疫苗就会接踵而至,在一岁以前,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接种疫苗。 而近两年,网上关于打完疫苗出现后遗症的声音此起彼伏,很多家长坦言,自己在孩子接种完疫苗后总是提心吊胆。 因此,掌握疫苗接种的基本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生宝宝为什么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又称打预防针,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新生宝宝而言,自身的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从母体带来的某些疾病的抗体,也会随着月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减,而接种疫苗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自身抵抗力,抵御病菌的侵袭,从而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 所以,宝宝出生后就需要到相关的医疗机构按照国家的免疫程序按时接种疫苗。 疫苗的分类? 疫苗分为一类和二类。 ■ 一类疫苗:又称“免疫规划规定的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 主要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白破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 ■ 二类疫苗:也称“免疫规划外疫苗”,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但并不是说二类疫苗不重要,如果条件允许也应给孩子接种。因为二类疫苗是对一类疫苗的补充。 那么宝宝多大该接种何种疫苗呢?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16年版)》,明确了疫苗的接种时间,大家可以参考下图来了解: 接种疫苗前 爸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1.知道宝宝在相应年龄段应该接种疫苗的名称以及哪种疫苗可预防哪些疾病。 2.在接种疫苗前一周精心呵护宝宝,使宝宝不患有任何疾病,以保证宝宝在健康状态下接种疫苗。若宝宝有感冒发烧,腹泻、皮疹等任何情况,建议推后打疫苗。 3.接种疫苗前不喂宝宝吃未接触过的食物,不穿未曾穿过的衣服。 4.接种前一天为宝宝洗澡,接种当天为宝宝穿容易穿脱的衣服。 5.准备好宝宝的预防接种证。 接种疫苗后注意事项 1.接种疫苗后,在接种地点留观30分钟,确保宝宝没有任何异常,再离开。 2.接种24小时,不宜为宝宝洗澡,尤其是接种局部,以免发生局部感染。保证宝宝局部皮肤清洁,禁止宝宝用手搔抓接种部位。 3.尽可能让宝宝多饮水。 4.让宝宝多休息,不做剧烈活动。 5.为宝宝提供清淡饮食,不要吃之前未接触过的食物或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等。 6.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况及体温。 关于疫苗,你还需知道这些! 1 打完预防针宝宝可能会出现发烧 疫苗本身就是减毒或灭活的细菌或病毒,它进入人体后就开始对免疫系统产生攻击,迫使产生抗体。因此打完预防针后,由于免疫系统的破坏,可能就会出现发烧等不适症状。 如果宝宝体温未超过38.5°C,精神状态好,且无其他不适,可不做特殊处理,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不做剧烈运动。也可为宝宝进行物理降温。若发烧持续48小时不退,则应带宝宝就医。 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C,并伴有其他不适,除了上述处理措施外,应尽快就医。 2 疫苗接种部位可能会有硬块,请不要热敷 部分疫苗接种后,在接种部位会出现无痛包块,这与疫苗刺激有关,家长不必担心,硬块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会自行消失。 千万不要热敷或让宝宝搔抓! 3 过敏体质者慎用疫苗 宝宝若对牛奶鸡蛋过敏,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不能打,必须换肌注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 4 同时接种两种疫苗 两种疫苗不可在同侧同个部位接种,若在同侧同个部位,应至少间隔一个月以上。同为减毒活疫苗,最好不要同时接种。 5 减毒活疫苗 若口服的是减毒活疫苗,如二价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等疫苗,至少在服疫苗的前后半小时不吃热的东西,如牛奶、热水、热饮等,也不宜喂母乳,以免影响疫苗效果。 6 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不能使用活疫苗,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也不宜接种活疫苗。 结束语 为了宝宝健康成长,家长要理性看待疫苗作用,不能因噎废食,将宝宝置身于危险当中。
黄疸作为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现象,理应受到大家的重视与关注,但临床上还是常常出现由于忽视黄疸而导致的不良结局。 对于黄疸孩子的管理,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及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导致的,孩子一般情况好,能吃能睡精神反应好。生理性黄疸的孩子不需要特殊治疗,黄疸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可由多种原因所导致,如溶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肝酶活性异常、胆道闭锁等等。 作为家属,孩子出现黄疸时,确实难以区分生理性黄疸或病理性黄疸,需要由医务人员来判断。 但家属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初步了解病理性黄疸(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中的一条或多条)的主要特点——“四过一复现”: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黄疸进展过快; (3)黄疸程度重; (4)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生后2周、早产儿生后4周黄疸仍未消退; (5)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就需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及早就医。 还要特别提醒家属的是:如果黄疸孩子出现不爱吃奶、频繁吐奶、肚子胀、发热、嗜睡、哭声弱、解白色大便甚至惊厥等情况,要立即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2 加强对顺产出生新生儿黄疸的监测及随访 顺产出生的孩子,往往生后1~2天就从产科出院回家,回家的时候孩子可能黄疸不明显或仅出现轻度黄疸,随后大多数孩子由于生理因素或疾病的影响会出现黄疸逐渐加重。 这种情况下需要严密监测黄疸变化,建议社区医生上门随访时监测黄疸,也可以带孩子去社区或医院监测黄疸变化。 如果黄疸短时间内明显加重,需要考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及早诊治。 3 日间光疗的利与弊 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缓解母婴分离的焦虑,目前部分医院开设了日间光疗病房,很受家属的欢迎,也确实有不少的黄疸孩子接受日间光疗退黄后,黄疸明显消退。 光疗是帮助退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但光疗对病理性黄疸而言,治标不治本。 导致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尤其是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黄疸,如果没有积极抗感染治疗,单靠光疗退黄效果不佳,而且会延误病情,存在很大的治疗盲目性及医疗风险。 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建议首先由医务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判断哪些孩子需要正规住院,哪些孩子可以尝试日间光疗。对于接受日间光疗的孩子,每天也应严密监测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退黄效果欠佳或孩子出现任何不好的情况,应立即全面检查并及时正规住院治疗。 4 黄疸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最可怕的是冰山 对于病理性黄疸,黄疸可能只是原发疾病的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孩子表现为黄疸,但有时不仅仅只是黄疸。 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黄疸有时为败血症的唯一临床表现,如果孩子黄疸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需要考虑败血症的可能。另外,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败血症常合并脑膜炎,如果没有及时抗感染治疗,孩子很有可能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退黄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但更重要的是寻找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发疾病并给予相应治疗。 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现象,为了减少病理性黄疸对孩子的危害,无论是家属还是医务人员,都有必要加以重视,加强监测,及时诊治,让孩子健康成长!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家长各种各样的疑问,特别是在儿科临床和儿童保健工作中,家长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 关于给婴幼儿补充维生素AD,您是否经历过下面这些来自家长的挑战呢?又该如何正确解答呢?小编已帮您整理好。 问题1 都说母乳是最有营养的,母乳喂养还要给宝宝补充维生素AD吗? 母乳中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脂肪酸和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此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免疫球蛋白及抗体,是婴儿最全面、最营养的天然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和儿童基金会建议:应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母乳喂养时间最好能持续到2岁。 虽然母乳能够提供多种营养素,但是母乳中仍然存在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不足的情况,仅靠纯母乳喂养,很难满足宝宝生长发育需求。 美国儿科学会佝偻病防治指南指出:纯母乳喂养和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从出生后应每日补充400 IU的维生素D。 一项世界多个国家产后15天到3个月的母乳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母乳中维生素A的平均浓度为297-825 μg/L,荟萃分析浓度平均值444.0±114.6 μg/L,其中中国母乳样本的维生素A含量最低,仅为297 μg/L。这一结果可能与我国妇女孕前、孕期及哺乳期维生素A营养不足有关[1]。 因此,母乳喂养的宝宝还是需要每日补充维生素AD的。 问题2 我们一有机会就带宝宝出去晒太阳,维生素D一定足够了吧? 虽然充足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促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由于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空气污染、衣物遮盖、日照时间甚至肤色差异的影响,维生素D合成能力差别很大,往往是晒了太阳却并不一定能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 有研究显示:在西雅图年轻人只穿着短裤,赤裸上身(相当于暴露72%的皮肤)在阳光下站立28分钟能获得每日需要量的维生素D,而如果只暴露面部和手臂(相当于暴露26%的皮肤),则需要在阳光下站立76分钟,才能合成充足的维生素D,而且是在不涂抹防晒霜的情况下。 而对于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国际和国内权威指南更是不推荐采用阳光直射的方式(增加成年期皮肤癌、白内障风险),而是建议从出生后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 IU/d[2]。 问题3 平时多给宝宝吃点动物肝脏和胡萝卜,还有必要额外补充维生素A吗? 首先,动物肝脏中存在大量的维生素A,通过进食动物肝脏确实能增加维生素A的摄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肝脏是动物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往往会富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重金属、药物甚至毒素。而目前养殖动物的饲料中往往又被人为添加了一些激素和抗生素,加上海洋、草场污染问题,更增加了动物肝脏中的不安全成分。 此外,不同动物肝脏维生素A含量差异巨大,通过进食动物肝反而会因维生素A摄入量不易控制而引起维生素A过量甚至中毒,同时还有可能造成重金属和抗生素残留中毒的风险。因此,动物肝脏并不是理想的维生素A食物来源。 其次,胡萝卜等深色蔬菜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胡萝卜素(或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但其吸收需要依赖脂肪和多种酶的参与,且吸收进入体内还要完成转化过程才能发挥维生素A的功能。但转化率非常低,如-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的比例为12:1,其他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的转化比例为24:1[3]。加之婴幼儿消化系统功能尚不完善,胃容量有限,很难通过食物摄取到足量的维生素A。 因此,为了保证宝宝每日摄取到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A,服用维生素AD滴剂是目前应用广泛且更为合理的措施。 问题4 鱼肝油=维生素AD吗? 鱼肝油和维生素AD制剂虽然主要成分相同,都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D,但是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传统的鱼肝油是从鲨鱼、鳕鱼等大型鱼类肝脏中提取出来的,大多属于食品或保健食品范畴,这类产品的维生素AD比例是不适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而且传统的鱼肝油存在以下问题: ①维生素AD含量不符合每日权威推荐量且配比不合理(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比例为10:1); ②重金属超标风险; ③易发过敏; ④口味腥。 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鱼肝油已经逐渐被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D滴剂所取代。维生素AD滴剂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配比为3:1,符合营养学会推荐的0-7岁儿童所需的比例,且消除了鱼肝油腥臭的口感,是专门为宝宝量身定制的维生素AD补充剂。 问题5 听说国外都是只补维生素D不补维生素A的,是这样的吗? 而除去2005年人均GDP在1.5万美元以上的37个国家被假设维生素A缺乏不会造成公共卫生问题外,余下的156个国家中维生素A缺乏均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我国属于中度缺乏维生素A的国家。 目前,世界范围内维生素A补充的方法主要包括:①集中和定点投放强化食品;②推广饮食多样性提高维生素A摄入;③服用维生素A补充剂。 各个国家依照各自的国情,采用不同的维生素A补充方式。我国广泛采用的是每日小剂量补充维生素A 1500-2000 IU的方式,操作方便,安全有效。 问题6 宝宝到底需要补维生素AD还是只补维生素D就够了? 由于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两种维生素在我国婴幼儿、儿童群体中缺乏或不足相对普遍,且维生素A和维生素D在视觉发育、骨骼发育、身高增长、提高免疫力、预防贫血甚至智力发育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且二者还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我国临床儿科和儿童保健专家建议在我国采取AD同补的方式。 在骨骼发育方面,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奠定骨骼发育的基础骨量,可谓是骨骼发育的“基石”。而维生素A不仅参与钙吸收的环节,还对骨骼发育起到“助推器”的作用,能够通过促进长骨的增长(使骨骼纵向生长)和生长激素的分泌来帮助宝宝骨骼和身高发育。两者协同作用,才能全面保障骨骼发育,身高增长。 在增强抵抗力方面,维生素A被称为“抗感染维生素”,足见其在免疫功能方面的重要作用。维生素A不但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还能促进免疫抗体的生成。而且维生素A还是上皮细胞合成和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可以维持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结构的完整性,这是抵御外来病菌的第一道防线。 除了以上两方面,维生素A在转铁蛋白合成(负责把储存铁转运到造血器官)、亚铁血红素合成过程中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能改善机体对铁的吸收、运转和分布,从而有效预防缺铁性贫血。而且维生素A 还是“视力守护神”,不仅是构成视网膜细胞内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还可以维护眼睛上皮细胞(如结膜、角膜等部位)的完整性以及泪腺分泌功能,是预防宝宝患干眼症、夜盲症、近视眼的重要营养素。 因此,维生素A和维生素D在很多生理功能的实现上具有协同作用,对于婴幼儿及儿童的生长发育不可或缺,AD同补更加科学合理。 问题7 每天一粒维生素AD胶囊,有没有过量风险呢? 针对家长担心的“每天补充维生素A会过量”的问题,我们来看下权威数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和《儿科学(第九版)》有明确说明:一次补充大于30万IU(国际单位)会导致急性中毒;每天摄入5-10万IU,连续服用六个月以上,才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而以医生和家长们最熟悉的伊可新为例,一次服用上百粒或每天几十粒连吃半年才会导致中毒。迄今为止临床上也从未发生过因正常剂量服用维生素AD制剂导致的中毒案例,所以家长每天为宝宝补充1粒维生素AD并不会产生任何过量问题,完全可以放心。 问题8 同样都是维生素AD补充剂,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如何给宝宝选择适合的产品? 在选择维生素AD产品时应考虑产品对婴幼儿的适用性,主要包括: ①维生素AD的配比要符合营养学会推荐的0-7岁宝宝适合的3:1的比例和推荐剂量(维生素A每日剂量1500-2000 IU,维生素D 400-800 IU)。 ②维生素AD性质不稳定,暴露在光照、空气中易氧化、分解。因此应该选择独立包装、剂量准确且具备避光工艺的产品,才能保证维生素AD的稳定性和补充效果,目前市场上最适宜的包装为不透明的软胶囊,优于瓶装滴剂和透明胶囊。 ③宝宝的味觉很灵敏,选择没有鱼腥味、口味好的维生素AD产品也很有必要,可提高服用的依从性。 问题9 听说补充维生素AD可以提高免疫力,让宝宝少生病? 维生素A和维生素D在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大量的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维生素A缺乏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上皮细胞完整性受损,增加了儿童时期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使呼吸道感染增加2倍,消化道感染增加3倍,补充维生素A可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国外研究共纳入了47项研究,涉及世界范围内约122万名儿童的分析中显示,维生素A能够减少12%的全因死亡率,减少15%的腹泻发生率,以及50%的麻疹发生率。 维生素D可调控机体免疫系统,调节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抑制多种细胞因子释放,主要为IL-1、IL-2及TNF-l。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可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增加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并能影响睡眠和免疫功能,严重影响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 维生素AD同补能够提高宝宝的抵抗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问题10 孩子贫血补铁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补充维生素AD? 研究发现,维生素A缺乏与贫血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全国14 省、市、自治区的8699名儿童的维生素A和贫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贫血严重程度增加,维生素A缺乏率显著增加,严重贫血组维生素A缺乏率为正常组的3.97倍;随着维生素A水平的降低,贫血患病率显著增加,维生素A缺乏组贫血患病率为正常组的2.8倍。 维生素A参与血红蛋白生产过程。在一项多中心研究中,将维生素A和铁剂同时使用,能够更好地改善缺铁性贫血[7]。维生素A主要通过促进运铁蛋白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合成、促进膳食铁的吸收、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疾病耗铁等方面起作用。 而研究证实,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能够促进铁转运蛋白的表达,使铁蛋白含量降低,促进铁的释放和利用。 很多单纯补铁纠正血红蛋白效果不好的病例通过联合维生素AD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议临床治疗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时,在补充铁剂的同时补充维生素AD,事半功倍! 问题11 宝宝喝的奶粉里就添加了维生素AD,还需要再补充维生素AD滴剂吗? 维生素D为脂溶性,不溶于水,只能溶解在脂肪或脂肪溶剂中,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能耐高温和氧化。对热的稳定性较差,且D2的稳定性较D3更差(60℃存放2 h, D3和D2的损失率高达30.8% 和 44.4%)。遇光、氧化剂易变性,在酸性情况下不稳定。维生素A同样为脂溶性,暴露在光照、空气中易氧化分解,应避光保存。 奶粉在生产、运输甚至在家庭的储存和调配过程中都不能完全避免光照、空气和高温,势必会影响维生素AD的稳定性。所以建议奶粉喂养的宝宝,也要补充维生素AD到3周岁。 问题12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除了贫困地区还有维生素A缺乏问题吗? 我国属于维生素A中度缺乏国家,不仅在偏远贫困地区,很多发达城市(北京、上海等),维生素A缺乏情况也不乐观。 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维生素A缺乏率仍然较高,维生素A缺乏仍然是影响我国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附:第九版《儿科学》重新定义了维生素A缺乏的定义,即包含机体所有形式和任何程度的维生素A不足的表现,包括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及可疑亚临床型维生素A缺乏(或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 问题13 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对骨骼和身高发育有帮助,那维生素A对长高有什么作用呢? 维生素A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夜间生长激素的分泌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同时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对长骨的增长和塑形具有决定性作用。 同时维生素A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因营养不良或营养快速流失导致的身高发育不良[9-10]。有研究显示,在<24个月和≥24个月婴幼儿中,补充维生素A都能提高婴幼儿的身高,这一现象在维生素A不足的婴幼儿和24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人群中表现的更明显。 因此,除了维生素D和钙,应重视日常维生素A营养的补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 5 岁以下儿童为主。 一、传播途径: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二、临床表现:发热,皮疹,分布于手,足,以及咽部,表现为红色丘疹,咽部可见疱疹。 三、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 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 30~40 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 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 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 mmol/L; (7)血乳酸升高: 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 ≥ 2.0 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 (2)住院治疗 重症病例需及时就诊,住院治疗。 5、 预防措施: (1)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2)接种疫苗 EV-A71 型灭活疫苗可用于 6 月龄~5 岁儿童预防 EV-A71 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 2 剂次,间隔 1 个月,鼓励在 12 月龄前完成接种。 (3)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设立专门诊室(台)接诊疑似病例;接诊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 乙醇和 5% 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宝宝在吃奶或喝水时候经常把空气也吞进肚子里,虽然吞气和放屁都很正常,但如果肠内空气过多宝宝也会很痛苦。这时妈妈就要想些办法来避免胀气啦!那么怎样避免宝宝肠胀气? 1少让空气进去 ■ 避免大力搅拌或摇晃奶瓶 粗鲁的摇晃奶瓶,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摇晃会破坏奶粉里的营养物质,而且会产生很多气泡,宝宝喝了之后就会不断的打嗝。 正确摇晃奶瓶的方法是:手握奶瓶中上部,沿同一方向摇晃瓶底,使其在水平面上旋转。速度不宜太快,不产气泡为宜。若产生气泡,应静置至气泡消失才给宝宝饮用。 ■ 喂奶时确保宝宝嘴唇和乳头合紧 如果采用母乳喂养,确保宝宝的嘴唇在你的乳晕处合紧。如果是用奶瓶喂养,确保宝宝的嘴唇吸到奶嘴较宽的底部,而不是只碰到奶嘴顶端。 ■ 喂奶时奶瓶倾斜30~45度 保证瓶内的空气全部处于瓶底;或用那种会随着宝宝一边吃一边缩小的一次性奶袋。注意别让宝宝吸吮空奶瓶或奶嘴太久。 ■ 母乳喂养的妈妈避免吃宝宝容易过敏的食物 ■ 让宝宝少食多餐,喂奶时以及喂奶后半小时内,抱起宝宝保持身体竖直,或至少45度角 ■ 及时回应宝宝的哭闹,大哭也会咽下很多空气,以免加重肠胀气的情况 2多让空气出来 喂奶间隙及喂奶后一定要帮宝宝打嗝排气,以便把体内的胀气排出来。有些宝宝吃饱了之后会哭,就是因为打嗝没打过瘾。 虽然母乳喂养的宝宝比吃奶瓶的宝宝胀气会少一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在熟悉宝宝的消化规律之前,每次喂奶后都要轻轻拍宝宝的背部,让宝宝舒舒服服地打几个嗝才好。 打嗝也因人而异,有些宝宝要多拍一会儿,有的则不用,妈妈们根据自己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就行。 3拍嗝的三种姿势 ①让宝宝趴在你肩膀上,托住他的颈部,轻轻拍打他的后背,直到把体内的胀气全部排出为止。 ②坐着拍打宝宝,用你的手托住宝宝的颈部,帮他撑住脖子,让宝宝的腿自然下垂,拍打背部,让宝宝打嗝。 ③让宝宝趴在你的大腿上,整个身体的压力全部分布在你的身体上,一只手撑住宝宝,一只手轻轻拍宝宝的背部。 大部分宝妈会习惯第一种姿势,尤其是对于刚出生几周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个时候的宝宝没办法控制自己的头部和脖子的运动。趴在妈妈的肩膀上,整个身体都会得到良好的支撑。 帮宝宝拍嗝的时候,最好让宝宝的头高出你的肩膀一点点,然后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小屁屁,用另一只手牢牢护住宝宝,上下活动你自己的肩膀,也可以帮助宝宝排出胀气。 也可以根据宝宝月龄来选择不同的适用姿势: 新生宝宝拍嗝:直立式 ①铺一条毛巾在妈咪肩膀上,防止妈咪衣物上的细菌和灰尘进入宝贝的呼吸道。 ②右手扶宝贝的头和脖子,左手托住小PP,缓缓竖起,将宝贝下巴处靠在妈咪的左肩上,靠肩的时候注意要用肩去找宝贝,不要硬往上靠。 ③左手托在宝贝的pp和大腿,给他向上的力,妈咪用自己的左脸部去“扶”着宝贝的头部,防止宝贝倒来倒去。 ④拍隔的右手鼓起成接水状,开始给宝贝打嗝,围绕在后背的中心位置,小幅度的由上至下拍打。 如果1~2分钟后,还没打出嗝,可慢慢将宝宝放平于床上片刻,再重新抱起继续拍隔,这样效果会比一直抱着拍要好。 2个月宝宝拍嗝:横坐式 ①两只手托住宝贝的腋下,让宝宝横坐在妈咪大腿上。 ②宝宝重心前倾,妈咪将左手臂搭好毛巾,同时从宝贝的腋下穿过,环抱住肩膀,支撑宝贝的体重,并让宝贝的手臂搭在妈咪的左手上。 ③让宝贝面部朝外,开始拍隔。 3~4个月宝宝拍嗝:端坐式 ①妈咪双腿并拢,让宝贝端坐在大腿上和妈咪面对面。 ②一只手从侧面环绕住宝贝的后背,另一只手拍后背。 这种姿势让宝宝和妈咪面对面,可以清楚了解宝贝的情况,看清宝贝的面部表情变化。但这种姿势更适合3个月之后腰曲发育良好的宝贝,身体能够支撑住。 另外,给宝宝拍嗝时还要记住3个基本要点: ①拍隔时,五指并拢靠紧,手心弯曲,拍在宝宝背上不会漏气,拍的力量能引起振动、又不会让宝宝感觉疼痛。 ②每一餐可分2~3次来拍隔,不要等宝宝全部喝完才拍。 ③老人说,拍后背震心脏,让拍前面。其实,后背有脊柱,对心脏保护性才更好些,而且扣拍后背也易操作。 这些小技巧宝妈都可以回家试试哦!希望大家的小宝宝都能舒舒服服吃奶,然后心满意足地睡去呀!
1、牛奶蛋白过敏的三大主要症状 怎么诊断牛奶蛋白过敏? 食物过敏主要是针对蛋白质过敏,很多食物都含有蛋白质,但牛奶蛋白过敏是最早发现而且发生率最高的。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有三大症状,第一是消化道症状,孩子可能频繁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腹胀、便秘,甚至大便带血;第二是皮肤症状,孩子会出现急性的荨麻疹,或是慢性的湿疹;第三是呼吸道症状,孩子频繁出现不知原因的咳嗽、打喷嚏等感冒样症状,严重的还会有哮喘。 2、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不能单纯依赖实验室检查 需要做什么检查来诊断呢?其实检查并不能百分之百确诊过敏。一方面,过敏源检查需要体内对过敏源有了反应值之后才能测到,刚出生的孩子过敏值几乎是零的水平,从发生过敏到产生能被测到的反应值,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测的结果就可能是阴性的。另一个原因是,过敏有很多机制,常用的过敏检测只针对免疫球蛋白IGE,而对于非IGE过敏,就不一定测得到了。此外,我们测的过敏源种类是有限的,很可能查的过敏源正好都不是孩子过敏的对象,也会导致查不到。所以过敏诊断不应该依赖于检查,而更应重视症状。 3、诊断金标准:食物回避加激发实验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三种症状,就可以判断是牛奶蛋白过敏了吗? 出现类似的症状以后,还要做一个食物回避加激发实验。孩子的食物种类很少,如果发现对某种食物有反应,就把这个食物停掉不吃,如果症状有好转,就叫回避实验阳性。回避实验阳性之后再吃这种食物,症状又出现了,就叫激发实验阳性。回避加激发实验阳性,是诊断婴幼儿过敏的金标准。 4、牛奶过敏的宝宝要喝特殊配方奶粉 诊断了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不能喝牛奶,那该吃什么? 婴幼儿必须吃奶制品的时候,出现牛奶过敏就要改吃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这类奶粉分成三级:第一级是氨基酸配方,严格来说,这种奶粉是植物氨基酸的组合配方;第二级是深度水解配方,这种奶粉是真正的把整个牛奶蛋白水解成特别小的短肽;第三级是部分水解配方,相对深度水解配方来说,它的短肽更长一些。治疗牛奶蛋白过敏,主要选择前两种。 5、改喝羊奶、豆奶或全辅食喂养可以吗 研究发现,牛奶过敏的宝宝中有92%对羊奶也过敏,60%对豆奶过敏。也就是说,极个别的患儿改喝羊奶是可以的,但大部分不可以。豆奶因为营养不够全面,虽然有40%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对豆奶不过敏,但也不建议长期喝。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还是建议患儿喝深度水解或者氨基酸配方奶粉。,7,有家长问,不喝奶粉,只吃米糊或各种辅食,可以吗? 看孩子的年龄,如果一岁多或两岁了,当然可以暂时不喝奶。但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往往还不到六个月,胃肠道消化能力不够,辅食的营养不能有效吸收,所以完全用辅食替代牛奶,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6、喝母乳的宝宝为什么也会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喝母乳会过敏吗?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孩子刚出生时,很多妈妈还没有母乳,为了怕饿坏孩子,比如怕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或低血糖,就会给孩子喂配方奶粉,这是特别糟糕的事情。配方粉和母乳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果刚开始吃了配方粉,那么对配方粉过敏的孩子就特别容易对母乳也过敏。很多妈妈非常沮丧地说:我已经坚持纯母乳喂养了,为什么还会过敏?其实她做的不是纯母乳喂养,而是全母乳喂养。从孩子一出生就只吃母乳,叫纯母乳喂养;刚开始用配方粉,之后开始只喝母乳,这是全母乳喂养。这样就产生了“母乳喂养下的牛奶蛋白过敏”的问题,其实是牛奶蛋白惹的祸,但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持续存在。 建议这类患儿的妈妈适当避食,起码避掉牛奶蛋白,看孩子的过敏情况是否能够改善。绝大多数妈妈避食之后孩子的症状都会有所改善,但也有个别情况下,妈妈只吃米饭青菜,孩子依然对母乳过敏。这时就只能断掉母乳,使用氨基酸配方或者深度水解配方奶粉。这种情况的发生率极低。 如果孩子出生时没有喝配方粉,只是母乳喂养,就不会过敏吗?过敏的机会极低极低。 毕竟母乳才是宝宝的最佳选择,如果不喝母乳改喝特殊配方粉,会不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 母乳喂养有很多优点,但如果孩子对母乳过敏很厉害,这时吃母乳就是弊大于利了。如果换用特殊配方粉,孩子便血等问题能够停止,体重增长可能会比母乳喂养时更快更好。 7、不同种类特殊配方粉的区别 好大夫在线:特殊配方奶粉中的氨基酸配方、深度水解配方、部分水解配方,三者在营养方面有什么区别吗? 崔玉涛教授:虽然从奶粉罐上的营养成分表来看,蛋白质含量是氨基酸配方
抗生素是用来治疗感染的药物,它们的“作战对象”是细菌,而不是病毒。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医生们需要确定它是治疗孩子感染的正确选择。父母们也需要明白,错误地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甚至会对孩子造成危害。 美国儿科学会(AAP)总结了有关儿童使用抗生素的常见问题,是引导患儿家长了解感染性疾病的特征、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宣教资料。 一、我的孩子感冒非常严重,为什么医生就是不给开抗生素呢?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专门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感染。 在一般情况下,最常见的感冒症状(如流鼻涕、咳嗽和鼻塞)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你的孩子即使不服用任何药物,也会慢慢好起来的。 二、感冒有时候不是会发展成细菌感染吗?为什么要等到那时候才使用抗生素呢?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感染并不会伴随细菌感染。如果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反而会导致由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此外,你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腹泻或其他副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在服用抗生素时出现水样腹泻(便便很稀像水一样)、血样腹泻(便便里有血)或其他副作用,请立即联系医生。 三、孩子流黄色或绿色的鼻涕不是细菌感染的标志吗? 患普通感冒时,孩子的鼻涕变稠,并且从透明变成黄色或绿色是正常的。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10天。 鼻窦炎是指发生在鼻粘膜和鼻窦(鼻腔周围的颅骨空腔)处的炎症。病毒或过敏会引起鼻窦炎,在某些情况下,细菌也会。 在有以下症状时,可能预示着细菌参与了孩子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果您的孩子患了普通感冒,并且咳嗽和流绿色鼻涕的时间持续超过10天;或者孩子有粘稠的黄色或绿色鼻涕,并且高热(体温高于39°C)持续至少3到4天,这是孩子可能患有细菌性鼻窦炎的标志。 如果您的孩子患了细菌性鼻窦炎(这并不常见),医生就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在开处方之前,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的其他症状,并给孩子做详细检查,以确保使用抗生素是正确的选择。 四、难道抗生素不应该用于治疗耳朵感染吗? 并不是所有的耳朵感染都必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至少有一半的耳朵感染不经过抗生素治疗也会痊愈。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发高烧或有严重的耳朵疼痛,医生通常可能会建议进行初步观察。 疼痛往往是耳朵感染的首个症状,也是最难受的。医生通常会建议使用止疼药来减轻孩子的痛苦。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是非处方止疼药,它们能有效地大大减轻疼痛。服药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使用合适的剂量。在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和发烧将在1到2天内得到缓解。 市场上还有滴耳朵的药水,它们有助于短暂地缓解耳朵疼痛。请咨询医生孩子是否适合使用这些药水。非处方感冒药(缓解鼻塞和过敏症状)并不能治疗耳朵感染,所以不推荐儿童使用。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耳朵疼痛加重或双耳中耳炎(鼓膜内的感染),医生可能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五、难道抗生素不应该用于治疗喉咙痛吗? 超过80%的喉咙痛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你的孩子有喉咙痛、流鼻涕和犬吠样咳嗽(咳嗽的声音听上去像狗狗在叫)症状,那多半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孩子完全不必进行链球菌检查。 抗生素仅限用于治疗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喉咙痛。由这类细菌引起的感染被称为“脓毒性咽喉炎”。这种细菌感染常见于学龄儿童,通常不会引起3岁以下的儿童患病。 如果医生根据症状怀疑孩子患了脓毒性咽喉炎,通常会进行链球菌检查。如果测试是阳性的,医生就会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六、抗生素会引起副作用吗? 每10个服用抗生素的孩子中,就可能会有1个孩子出现副作用。副作用通常包括皮疹(皮肤变红或隆起)、过敏反应、恶心、腹泻和腹痛。如果孩子以前有因为服用抗生素而引起不良反应的经历,请一定事先告知医生。 有时孩子在服用抗生素时会起皮疹。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皮疹都是过敏反应。如果你观察到孩子身上起了荨麻疹(局部皮肤水肿隆起),这可能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请立即告知医生。如果孩子因为药物过敏而起了会痒的皮疹或荨麻疹,都应该被记入病历。 七、抗生素要多长时间才能起效? 在开始使用抗生素的48至72个小时内,大多数细菌感染都会得到控制和改善。如果孩子的症状在72个小时内变得更严重或没有改善,请告知医生。如果孩子过早停止服用抗生素,感染可能无法得到彻底治疗,症状可能会再次出现。 八、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吗? 抗生素的重复使用和滥用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耐药菌是指不会被常用抗生素杀死的细菌。耐药菌可以被传染给其他儿童和成人。 让孩子使用最适于所患感染的抗生素,而非广谱抗生素(可治疗多种细菌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确实患了耐药菌感染,就可能需要一类特殊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有时,这些药物需要进行静脉滴注(输液)。 九、什么是抗病毒药物?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可引起感冒症状的病毒感染。如果孩子患了流感,并且病情有很大的可能性会恶化,医生就会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其他大多数能够引起咳嗽和感冒症状的病毒,并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十、我如何安全地给孩子使用抗生素? 当孩子生病时,赶紧服用抗生素并不总是正确的。请务必咨询医生以获得最佳治疗。 ①请询问医生,他所使用的抗生素是否针对孩子所感染的细菌种类。因为某些抗生素(例如阿奇霉素)已经对细菌引起的大多数耳朵和鼻窦感染不再有效。 ②抗生素只能治疗细菌感染,对感冒和流感无效。 ③确保完全按照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用药。 ④不要把孩子用剩的抗生素给其他孩子使用,这可能会导致误用和危险。 ⑤扔掉没有用完的抗生素,并且不要在家里储备抗生素。
很多新手妈妈在孩子需要添加辅食时都比较迷茫,现在网络时代信息发达,但说法都不一样,难免让人不知所措,现将这篇辅食基础知识汇总到一起,与各位妈妈共享。 1.何时添加辅食?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很多新手妈妈都关心的问题,书上有的是4个月,有的是6个月,那到底几个月开始呢?其实这里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但确实4个月以前不需要添加辅食。 注意:这里不是说4个月零1天或是6个月零1天就可以加辅食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卫生部都建议在6个月添加辅食。但也不要过晚给孩子添加辅食,孩子满7个月后会出现排斥固体食物的现象。孩子一岁半以前主食都应该是奶。 2.辅食最开始吃什么? 孩子的第一餐应该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婴儿营养米粉是最佳的第一辅食,一是安全二是补铁,因为孩子从6个月开始从母亲身上得到的铁质会减少,米粉里面强化了钙、铁、锌等多种营养,这样孩子获得的营养比较均衡。 注意:第一次只是让宝宝尝试下新口味和非液态食物的感觉,并非靠米糊把宝宝喂饱,哪怕只是尝一点,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如果宝宝不吃也不要勉强,过几天可以再试。 附辅食喂养小细节 喂辅食最好养成习惯 辅食不能加在奶中通过奶瓶喂养 母乳和奶粉至少吃到2岁 1岁前辅食里不能加盐 蔬菜、水果、肉逐一添加 3.每个阶段的孩子需要主要什么? 1 4—6个月的孩子 如果出现以下迹象,就是孩子可以吃辅食的迹象了,但仅供参考,宝宝可能只表现出几种并非全部。 可以抬头 可以坐高脚椅 出现咀嚼的动作 体重明显增加(体重已经增加了一倍,重约6kg或更重) 对食物感兴趣 能够咬住勺子 出现吞咽动作,可以前后移动舌头 正在出牙 这个时候继续喂养母乳或配方奶的同时,可以加上泥状食物(如苹果、香蕉、桃子,梨,红薯,南瓜及半流质谷物) 2 6—8个月的孩子 这阶段的食物还是坚持母乳或配方奶的同时,加上水果泥、蔬菜泥、肉泥、含铁强化的谷物等。但要注意,千万别贪多,一次添加一种新食物,至少坚持3天,判断宝宝是否会过敏。按照从稀到稠,从细到粗的原则。 3 8—10个月的孩子 这个时候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迹象,如果有就是可以喂养固体食物了。 可以拿起东西,用拇指和食指夹握 把东西从一只手转移到另一只手 将所有东西都往嘴里放 移动下颚,进行咀嚼 这个时期同样是坚持母乳或配方奶的同时,再添加其他食物。同样,这个时期也不要冒进,牢记一次添加一种新辅食,坚持3天,判断有无过敏。 4 10—12个月的孩子 除了满足8-10个月的迹象外,还满足下面的迹象就可以进一步喂养其他固体食物了。 更容易吞咽食物 长出了更多的牙齿 不再用舌头吐出食物 尝试自己用勺子 即使孩子快到1岁了,也不能忽视孩子可能过敏的风险,继续坚持前面添加的原则。 5 1—2岁的孩子 这个时候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经慢慢可以开始用勺子了,这个时候可喂养的食物就非常多了。 对于辅食添加上我们还是偏向保守的,笔者觉得宝宝在1岁以内吃东西还是要谨慎点,避免引起过敏、腹泻、上火等问题。随着二胎时代的放开,好多人已经生了二宝。俗话说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没必要死扣书本,你家宝宝你做主,一切按照孩子的需求和喜好,这样可能会轻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