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痔的患病率介于4%-55%,每年就诊人数接近400万,45~65岁人群患痔的风险最高。我国中医肛肠学会于1975—1997年组织的疾病普查结果显示,国内肛肠疾病总的发病率为59.1%(33837/57297),其中痔的发病率最高(51.56%),占所有肛肠疾病的87.25%,当中内痔发病率最高(52.23%),其次为混合痔(21.05%)和外痔(14.04%)。内痔,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而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所以,内痔是最先发生的,当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静脉丛逐渐向下方扩展,可以发展为外痔。混合痔,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跨齿状线相互融合成一个整体。当内痔逐渐严重,向下方发展,内痔和外痔融合就会形成混合痔。痔疮的发病机制直肠末端的血管结缔组织(称为肛垫或血管垫),肛垫像自来水龙头的垫片,起到精细控制肛门排气和排便的作用,肛垫内富含血管结缔组织,当患者长期排便费力,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可以引起肛垫发生病理性的肥大,肛垫内的静脉丛发生扩张迂曲,形成痔疮。痔疮的主要症状痔疮的主要症状包括:出血、脱垂、疼痛、肛门瘙痒和贫血。痔疮最主要的症状为出血和脱垂,出血为便后滴血,为鲜红色血液,主要原因是痔静脉丛的破溃引起。脱垂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肛垫病理性肥大,引起痔疮脱出肛门外引起。 痔疮的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1度和2度的痔疮病人,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生活习惯(包括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饮食,改变排便习惯)可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对于出血症状严重的痔疮以及3度及4度痔疮病人,我们可以选择多种微创的手术方式治疗痔疮。病例1 患者,男,30岁,反复多次便血2月,食辛辣食物后便血明显。肛门镜下可见明显的内痔,内痔分布于3、7、11点,11点处内痔有明显的出血。我们采取痔疮套扎的微创手术方式,患者治疗后2-3天即可出院,术后疼痛轻微,10天后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套扎痔核,术后7-10天后痔疮痔核即可脱落,起到良好的治疗内痔的作用。病例2 患者,男、23岁,因健身超负荷运动后2天痔疮发作,肛周疼痛明显,出现包块,触痛明显。该患者我们采取微创血栓性外痔剥离手术(Milligan-Morgan手术)。将痔疮剥离,下方可见清晰的肛周括约肌,起到保护肛周括约肌的作用。将血栓性外痔剥离,痔疮下方的括约肌得到很好地保留,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肛门功能。痔疮上方的齿状线清晰可见,齿状线是肛管重要的结构,手术没有切成患者的齿状线,起到很好的保功能的作用。切下的血栓性外痔,可见痔疮中的血凝块。病例3 患者肛周肿物脱出伴便血3年。患者入院时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只有56g/L,入院前10余天反复大便时出血,鲜红色血便,量多,多次出现头晕,入院前出现晕倒在地。该患者我们采取PPH手术+痔动脉结扎手术,PPH手术又称痔上粘膜环切钉合术,其原理称为“裤脚理论”,脱垂的痔疮犹如我们的裤脚下垂,因为痔疮其实是病理性肥大的肛垫,是人体的正常结构,可以不用切除,我们只需要切除痔疮上方的粘膜,起到上提脱垂的粘膜的作用,相当于把下垂的裤脚提上去,起到治疗痔疮的作用。同时切除了粘膜下血管,减轻患者出血的症状。我们同时结合痔疮的微创治疗理念,痔动脉结扎手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出血症状,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我们采取微创治疗的方法,起到治疗痔疮良好的效果,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患者的肛门功能,术后患者能快速康复,更快的投入工作和生活,给广大患者提高了生活质量。黄邵斌,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9病区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二级医师,内镜微创外科学组组长,教学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长沙市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副主任委员,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炎性肠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外腹腔镜技术联盟理事会加盟专家,湖南省普外腹腔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专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围手术期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肠梗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溃疡、外科急腹症、腹部创伤、上消化道出血、腹膜后肿瘤、肛肠外科疾病(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均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下各类胃肠消化道疾病微创手术,擅长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包括胃肠道巨大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经内镜下结肠支架植入术、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放置术、经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胃肠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王爷爷,男,86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天入院。1年前在因为消化道大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治疗。患者诊断:粘连性肠梗阻。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补充水电解质等一系列肠梗阻的常规治疗,治疗5天,始终有腹胀、腹痛,肛门一直未排气及排便,病情不见好转。且患者不能进食,营养消耗明显,患者痛苦不堪,王爷爷一家都很着急。患者年龄大,又不宜再次手术。经普外科白剑主任、谢开汉副主任及黄邵斌副主任讨论后决定,1)此患者为粘连性肠梗阻,年龄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2)患者既往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解剖结构有变化。3)患者合并又多种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加上年龄大,手术风险极高。4)患者即使再次手术,仍有再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经讨论后决定,此病人可以考虑放置肠梗阻导管。手术通过内镜和介入两种技术相结合,将肠梗阻导管在内镜下通过食道、胃,进入空肠,通过介入导丝技术,将肠梗阻导管放置入空肠上段。导管放置成功后,当时就抽出浑浊肠液约800ml,并排除大量气体。患者症状有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第2天,第4天和第7天,肠梗阻导管在肠蠕动的推动下,导管逐渐下降至下端空肠,起到分段减压的作用。患者第5天肛门出现排气及排便,开始进食流质,14天时肠梗阻完全好转,拔除肠梗阻导管,患者症状痊愈出院。 造影显示肠管扩张 肠梗阻导管球囊充气 术后2天导管下移到下方肠管 术后第四天导管到达盆腔处肠管 术后第7天到达右下腹肠管 这一新的肠梗阻的治疗技术,大大缩短了肠梗阻的治疗时间,尤其时解决了患者肠梗阻治疗反复多次开腹手术,而开腹手术又可能产生新的肠道粘连的问题。对病人创伤小,目前是治疗肠梗阻的一种新的微创技术方法。
家住湖南邵阳55岁的梁先生(化名)近日因肠结核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普外科住院接受手术。 医生了解到,梁先生从小就被查出心脏、肝脏、脾脏、胃、肠道全部左右对调,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发生率为百万分之一,犹如镜像,俗称“镜面人”。 由于梁先生内脏完全反位,医疗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所有手术操作完全是逆向的情况下成功完成手术。 据了解,梁先生2020年5月发现肺部阴影,因为无症状一直未进一步诊治。 最近这一年来出现反复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一天起码要跑4、5趟厕所。 今年4月份开始,腹痛愈加厉害,常常感到有“气块”在肚子里走动的感觉,而且排便越来越困难,虽然还是时常上厕所,但是大便量少,同时食欲也越来越差。 7月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肺部阴影,同时腹部CT显示有肠癌的风险,辗转求医后,梁先生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普外科接受治疗。 入院后,医生还未开始体格检查,梁先生就告诉医生,自己从小就被查出是“镜面人”,心脏、肝脏、脾脏、胃、肠道全部左右对调,因此之前就诊的几家医院都表示手术难度大,建议转诊。 经过全面检查,医生发现梁先生患有肺结核、肠结核合并肠梗阻,盲肠回盲瓣处几乎完全梗阻,狭窄处只有5mm,内镜完全无法通过,如果梗阻不能解除,肠结核会进一步加重肠梗阻,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而梁先生这两个月来进食量少,出现了严重营养不良,同时合并有贫血。 再加上肺部多处有结核病灶,这使得梁先生的呼吸功能下降。 8月2日,黄邵斌带领团队在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配合下如期开展手术,术中发现患者肠道梗阻非常严重,在回盲部和末端回肠50cm处有两处狭窄,肠管呈腊肠样改变,其近端肠管扩张非常严重,呈慢性肠梗阻改变。 腹腔内及肠系膜上可见大量粟粒状结核病灶,腹腔内有大量草绿色腹水。 同时本来位于右侧的盲肠和升结肠、结肠肝曲均转位至左侧,本来位于右侧的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转位至左侧,胰腺亦转位至左侧。 由于患者是镜面人,身体结构和空间构象十分特殊,结构的反向使手术手法、器械方向和平时完全不一样,手术思维及操作均完全按“镜面原则”进行反向操作,最终手术历时3小时顺利完成。 黄邵斌介绍,在一般情况下,医生做手术都习惯固定的某一种方向,包括各种医疗器械都是基于正常器官方位来设计的,但对于梁先生来说,对他的所有手术操作完全是逆向,因此在手术中确实需要医生特别去注意。 黄邵 斌也提醒广大市民,肠道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好发部位在回肠末端和回盲部。 肠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近年来因为耐药菌株的产生,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肠道结核多合并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虚弱、不规则发热、盗汗等症状。 其中腹痛和腹泻是肠道结核的主要症状,以右下腹、脐周或中上腹为主,有时腹痛可波及全腹,腹痛常于进食后加重,在排气或排便后减轻。市民们如在日常中发现上述病情,切勿忽视,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就诊。 切下的肠结核病灶
传统阑尾炎治疗技术为阑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自1894年开始发明,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1992年法国外科医生用腹腔镜切除阑尾,目前因为腹腔镜的微创优势,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已经成为急性阑尾炎的主流术式。近10年,开始发展一种阑尾炎治疗的新的技术,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手术)由我国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冰熔教授发明,现在正在国内推广,并逐渐被世界所了解。 病例介绍 患者,女,70岁,因为右下腹疼痛3天入院。3天前患者出现右下腹隐痛不适,开始可忍受,1天前腹痛较前加重。患者B超及腹部CT均提示急性阑尾炎。此患者我们采取ERAT手术。 导丝引导下进入阑尾管腔 导丝引导下进入阑尾管腔 造影导管进入阑尾管腔 阑尾管腔造影,阑尾腔有扭曲狭窄 冲洗阑尾管腔,有粪石和炎性物质流出 留置导丝,将支架植入阑尾管腔 留置阑尾内支架 支架放置好,可以继续引流阑尾管腔内的炎性分泌物 患者术后病室恢复较好,术后腹部没有刀口,腹腔镜微创手术腹部有几个Trorker瘢痕,ERAT手术后腹部没有瘢痕。术后很快可以进食且下床活动,患者满意度较好。 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手术)的适应征: 1,慢性阑尾炎 2,阑尾炎超过48小时,阑尾周围组织炎性包裹,手术完成较困难,可采取ERAT手术。 3,阑尾周围脓肿,传统的治疗需要等待3个月才能手术,ERAT可以缩短病程,清除阑尾腔内炎性物质。 4,诊断不清的阑尾或回盲部疾病,既往只能作钡灌肠检查,而且也诊断困难,内镜下可以观察盲肠及回盲部,并且阑尾造影可更好的诊断疾病。 目前,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普通外科科室拥有独立的胃肠镜治疗室,科室副主任黄邵斌副主任医生在内镜技术和介入技术及腹腔镜技术上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且普通外科每年接诊大量急腹症的病人,每年完成腹腔镜下阑尾炎手术约1000例以上。普通外科拥有处理各类腹部外科疾病丰富的临床经验,竭诚为各位病友服务!
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黄邵斌副主任医师近日诊治了一位腹胀的患者——杨女士,患者诉最近10余天一直腹胀不适,症状越来越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就诊时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腹部腹胀如鼓,轻轻叩击腹部可以听到清脆的鼓音,入院后立即作了相关检查。 腹部CT发现在杨女士腹腔内乙状结肠和直肠交界处有一个肿块,正是这个肿块引起肠道梗阻,梗阻上方肠管扩张约5-6倍,扩张肠管约10cm。普外科白剑主任查看病人后认为患者是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肿瘤,为乙状结肠癌引起的肠梗阻,这种肠梗阻是一种闭袢性梗阻,如不及时手术会导致肠管缺血坏死甚至穿孔,结合我们科的微创技术,决定采用内镜技术联合腹腔镜技术,两种微创方法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通过内镜下置入肠道支架,放入支架后当天晚上患者排出大便10多次,且大量排气。第二天早晨患者觉得腹痛和腹胀症状明显好转,第三天患者开始进食少量流质,这个时候患者精神、食欲等状态明显改善,一周后患者接受了腹腔镜微创手术,术后疼痛轻微,且恢复得很快,手术后4-5天已经可以下床活动了,8-9天开始拆线,10天后杨女士就顺利出院了。 01 左半结肠癌的症状 左半结肠癌包括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可引起: 1)便血,粘液血便,70%以上可以引起便血或粘液血便。 2)腹痛,60%出现腹痛,腹痛开始可为腹部隐痛,当出现梗阻症状,可表现为绞痛、胀痛。 3)腹部肿块,40%左右的病人可触及左侧腹部肿块。大约有8%-29%的结直肠癌的病人会发展为急性肠梗阻,这种肠梗阻往往是闭袢性肠梗阻(梗阻后肠管两端都阻塞,肠管压力增高,发生肠管的血运障碍,引起肠管坏死或穿孔),其急诊手术死亡率高达15%-20%,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0%-50%。 02 左半结肠癌引起肠梗阻 传统的治疗方法 左半结肠癌传统的手术方法称为Hartmann手术,经腹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手术。因为左半结肠细菌数目多,血运差,梗阻后肠道水肿,如果切除肿瘤直接吻合肠管很容易导致吻合口破裂。所以只能切除肿瘤后行结肠造瘘,待3-6个月后再将造瘘的肠管重新吻合回纳入腹腔。 它的缺点非常明显:要保留人工肛门3-6个月,增加病人痛苦;且患者需要二次手术还纳人工肛门,增加病人痛苦和医疗费用。 03 左半结肠癌引起肠梗阻最新的 微创治疗方法 最新微创治疗方法包括联合内镜手术和腹腔镜手术 内镜下植入肠道支架 肠道支架植入后有粪水和气体排出 内镜手术:术前通过影像学资料,初步评估肿瘤部位、大小,患者先予以清洁灌肠,选择合适的肠道金属支架后,结肠镜进至梗阻部位远端,X光监视下将斑马导丝自内镜活检通道插入并通过狭窄部位,并沿导丝置入造影导管,应用造影剂造影,了解梗阻段的长度形态,退出导管,在导丝引导下将支架推送器置入,在结肠镜及X光透视双重监视下释放支架,支架置入后24小时复查腹部平片,了解支架张开情况。 患者结肠支架置入后加强营养支持( 包括肠内和肠外营养),服用缓泻药,行术前肠道准备,支架置入术后待肠道情况恢复后再行腹腔镜根治性手术。 腹腔镜技术:通过腹腔镜下在腹部打几个小洞,先常规探查,明确肿瘤的位置及有无肝脏及腹膜转移等,按肿瘤治疗原则游离肠道肿瘤及其系膜,将肿瘤及其上下方肠管及肿瘤区域淋巴结整块切除,其支配血管于根部离断。腹部只要作取小切口完成消化道肿瘤的切除,取出标本后肠管吻合应用吻合器行吻合。 04 内镜联合腹腔镜技术治疗的优势 优势 1)内镜手术是完全无创的,通过结肠镜达到狭窄位置,放置支架,症状能够得到较快的改善,且能够使肠道压力下降,水肿逐渐减轻,血运改善,为一期吻合肠道提供可能。 2)内镜手术后肠道通畅,肠道压力下降,利于作肠道准备,病人可以接受腹腔镜微创手术,使得患者手术痛苦大大下降,住院时间缩短,恢复效果好。 3)两种微创技术的联合,患者不需要行结肠造瘘术,避免了二次手术,使得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降低了医疗费用。 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9病区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二级医师,内镜微创外科学组组长,教学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附属Diakonieklinikum医院访问学者。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肛肠外科(肛周脓肿、肛瘘、复杂性肛瘘、痔疮、重度痔疮伴直肠粘膜脱垂、肛裂、肛周肿块、息肉等肛门直肠良性疾病)肠梗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溃疡、外科急腹症、腹部创伤、上消化道出血、腹膜后肿瘤均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擅长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包括胃肠道巨大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经内镜下结肠支架植入术、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放置术、经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胃肠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骶前肿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骶前肿瘤是位于直肠后间隙肿瘤。直肠后间隙是直肠后方的一个潜在性间隙,其内是疏松的结缔组织。骶前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据统计全球每年的发病率为0.25?-1.40?,且女性发病率更高。 近来,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普外科黄邵斌副主任医师接诊一例骶前肿瘤的病人,女性病人,35岁,患者出现骶尾部胀痛,发现尾骨下方有一肿块,如鸡蛋大小。 患者骶前肿瘤呈哑铃状,肛提肌以下肿瘤位于尾骨后方,肛提肌以上肿瘤到达骶3水平。肿瘤后方靠近骶前静脉,前方压迫直肠。肠镜下可见肿瘤压迫直肠,肿瘤压迫直肠位置距离肛门约7cm。 此患者的手术难度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位于盆腔底部,手术操作空间极为狭窄。2、肿瘤后方紧靠骶前静脉丛,极易发生致命的大出血。3、肿瘤位置特殊,如果从腹腔手术,手术难度较大,如果从骶尾部手术,同样也有手术视野困难,手术难度大。 最后通过科室讨论,科室副主任黄邵斌医师决定行腹腔镜下经腹骶联合入路切除肿瘤。 黄邵斌,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9病区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二级医师,内镜微创外科学组组长,教学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附属Diakonieklinikum医院访问学者。长沙市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炎性肠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外腹腔镜技术联盟理事会加盟专家,湖南省普外腹腔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专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围手术期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肠梗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溃疡、外科急腹症、腹部创伤、上消化道出血、腹膜后肿瘤均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擅长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包括胃肠道巨大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经内镜下结肠支架植入术、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放置术、经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胃肠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腋臭是一种常见病,受激素分泌影响,多发病于青春期。腋臭也称为“狐臭”,是臭汗症的一种。汗液过臭属于病理性表现,称为臭汗症。通常体臭较显著,对自我认知、社交或生存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时,即可诊断为臭汗症。对于腋臭的患者,尤其是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如出现过重的体味,会对其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患者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暴躁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学习。 腋臭在西方人群的发病率高达95%,在东方人群大概为5%左右,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其中维吾尔族大概为15.5%,蒙古族大概为8.5%,汉族为4.1%。 腋臭的发病机制是什么?皮肤分为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层,大汗腺又称顶浆腺、顶泌汗腺分布于皮下组织层,大汗腺分泌的汗液本身是无味的,汗液被腋窝定植的微生物分解,可产生E-3-甲基-2-己烯酸,此物质是产生腋臭的主要成分。腋窝定制的细菌包括微球菌、类棒状杆菌、丙酸杆菌,但只有类棒状杆菌会产生腋臭的典型体味。 腋臭的传统治疗方法:梭形皮肤切除法 沿腋毛生长边缘作梭形切口,切口深达真皮层,将长有腋毛的皮肤全部切除,再缝合切口。这种切口张力大,有时在拆线时因伤口张力过大,可能伤口裂开,导致创面持久难愈。且因为切除较多皮肤,造成术后切口瘢痕过大,引起活动受限,且术后影响美观。通过腋窝沿皮纹方向作2.5cm-3cm的小切口,分离腋窝表皮和皮下组织的间隙,游离至腋毛分布的外围区域,将真皮下方的皮下组织和大汗腺一并剪除,彻底将伤口内止血,放置术后血肿。纱布加压包扎3-5天,拆除纱布后每日或者隔日换药。患者术后体味明显减轻,已经闻不到明显臭味,且伤口愈合良好,不影响其正常活动。使其投入正常的生活、工作,患者对于疗效也非常满意。黄邵斌,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9病区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二级医师,内镜微创外科学组组长。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附属Diakonieklinikum医院访问学者。长沙市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技术分会副理事长,长沙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湖南省外科专业委员会肠瘘学组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胃食管功能性疾病多学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炎性肠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外腹腔镜技术联盟理事会加盟专家,湖南省普外腹腔镜医疗质量控制质控专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围手术期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肠梗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溃疡、外科急腹症、腹部创伤、上消化道出血、腹膜后肿瘤、肛肠外科疾病(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均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下各类胃肠消化道疾病微创手术,擅长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包括胃肠道巨大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经内镜下结肠支架植入术、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放置术、经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胃肠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指结肠和(或)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和人口的老龄化,而且各种无创性或有创性检测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为住院患者数的0.1%,因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较为困难,而严重病例可发展为肠道坏死、穿孔,可发生严重的脓毒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死亡率可高达60%-100%。 下面我们介绍一例患者 患者,男性,83岁,因腹痛伴大便困难2天入院。患者既往有长期便秘病史,7-8天才解大便一次,有长期高血压、冠心病及2型糖尿病病史。患者以肠梗阻收入院。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高达1810E9/L,患者入院后经治疗后,开始排便,而且大便为稀便,有10多次,一般肠梗阻患者排大便后腹痛会好转,而该患者大便增多,腹痛仍没有好转,且腹部出现腹膜炎表现。在抽血化验时发现感染指标降钙素原高达200ng/ml。通过科室进行疑难病例讨论,该患者治疗难点如下: 一、该患者诊断肠梗阻,经住院治疗后腹痛仍不好转,排大便多次后仍有持续腹痛,出现腹膜炎表现;二、该患者为高龄患者,且有多种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病情较为复杂。三,患者出现心率增快,达到120次/分钟,感染指标降钙素原达到200ng/ml,可以诊断脓毒血症。患者立即行腹腔镜探查通过腹腔镜探查发现患者结肠缺血坏死病灶分布非常广泛,包括直肠上段、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部分横结肠,其小面积点状坏死灶为0.3cm-0.5cm,大片坏死灶为2.5cm-3cm。因其病灶分布范围较大,从直肠到达横结肠,故开腹手术,彻底切除缺血坏死的肠管。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 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原因主要是肠道缺血,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血管本身的病变,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管的血液供应减少,体循环的各种栓子在肠管的血管中也可以形成栓塞性病变,因此,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的心室附壁血栓、心房纤颤、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人工瓣膜等患者,均由于存在血管病变而有发生缺血性肠病的可能。2型糖尿病的患者可发生微血管病变,引起肠道血管狭窄,肠道供血不足,也可引起缺血性肠病。二,血流量的不足。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瓣膜病、各种原因的休克等常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如果同时大量应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或者合并有大肠梗阻、肿瘤、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等,则会加重这种低血流状态而诱发肠缺血。临床上便秘的患者容易发生缺血性肠病,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慢性肠道扩张,会引起肠道慢性缺血,而且老年患者难以通过建立侧枝循环恢复肠道血运,故缺血性肠病老年便秘患者多见。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2/3以上患者有腹痛,因病变多累及左半结肠,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红色或暗红色血液。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格检查发现左下腹轻中度压痛、腹胀、低热、心率加快及大便潜血阳性。发生肠梗死时可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的体征。肠鸣音开始亢进,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缺血性肠病患者多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代谢性酸中毒、腹水淀粉酶增高、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增高。而以上结果对诊断无特异性和敏感性。据报道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对于老年患者合并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且有长期便秘的病史,如出现腹痛,一定要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需要留观或者住院,观察患者腹痛变化,如果经过抗感染等治疗措施腹痛仍不缓解,要警惕缺血性肠病的可能。因缺血性肠病往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诊断较为复杂,且病情变化较为迅猛,诊断不及时,往往危及患者生命。经过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及时诊断,如果出现腹膜炎,心率增快,脓毒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病情,需要及时手术才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黄邵斌,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9病区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二级医师,内镜微创外科学组组长。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附属Diakonieklinikum医院访问学者。长沙市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健康服务业协会肿瘤技术分会副理事长,长沙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湖南省外科专业委员会肠瘘学组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胃食管功能性疾病多学科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炎性肠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外腹腔镜技术联盟理事会加盟专家,湖南省普外腹腔镜医疗质量控制质控专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围手术期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肠梗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溃疡、外科急腹症、腹部创伤、上消化道出血、腹膜后肿瘤、肛肠外科疾病(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均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下各类胃肠消化道疾病微创手术,擅长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包括胃肠道巨大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经内镜下结肠支架植入术、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放置术、经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胃肠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大便失禁是指排便时排泄物和气体不受控制。大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是产伤引起的肛门括约肌断裂,临床显示有10%的产妇经阴道分娩会出现肛门括约肌损伤,目前调查显示45岁以上的妇女,20%的经产妇一年内至少出现过一次大便失禁,9.5%的经产妇每月发生过一次大便失禁。大便失禁可以表现不能控制肛门排气,或者少量液体状大便由肛门溢出,患者经常在清洗内裤时发现内裤上少量大便。病例介绍赵奶奶,女性,65岁,患者生育3个小孩,因既往农村生活条件差,多次生育后导致会阴部撕裂伤,引起肛门括约肌损伤,患者不能很好控便,经常大便不自主流出肛门,因为肛门会阴部撕裂上导致会阴体撕裂,肛门和会阴部距离缩短,大便经常留到阴道附近引起感染,患者会阴部疼痛不适,生活极其痛苦。患者入院后我们请B超室张敏老师协助作了肛门括约肌双平面彩超,发现会阴体及阴道撕裂,肛门括约肌完全断裂,属于4度会阴部撕裂伤,同时测量了肛门括约肌的宽度及断裂的距离,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患者术前作了肛门失禁评分,发现患者经常有气体及液体由肛门溢出,肛门失禁评分为9分。患者会阴部撕裂伤,导致肛门和会阴部距离缩短,大便污染会阴部,同时因为丧失肛门括约肌,肛门缺少肌肉保护作用,患者痔疮也较为严重。分离右侧肛门括约肌两侧肛门括约肌重叠缝合,修复肛门括约肌两侧肛门括约肌修复将肛门括约肌修复后,修复撕裂的会阴体,同时行肛门及会阴部成形术,将肛门和会阴部距离拉长,使粪便不会污染会阴部,导致会阴部红肿,疼痛。将肛门括约肌修复后,患者痔疮也明显好转,痔疮在肛门括约肌保护下,肛周痔疮消失。患者经肛门括约肌修复后,一周后逐渐括约肌开始恢复功能,逐渐开始由控便能力,一月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能良好控制大便。同时因为修复了肛门括约肌,拉长了会阴和肛门的距离,患者大便再没有流到会阴部,引起粪便污染,引起会阴部红肿,疼痛。患者手术效果良好,肛门括约肌恢复功能,多年的疾患终于痊愈,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痛苦。黄邵斌,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9病区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二级医师,内镜微创外科学组组长,教学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长沙市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副主任委员,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炎性肠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外腹腔镜技术联盟理事会加盟专家,湖南省普外腹腔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专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围手术期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肠梗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溃疡、外科急腹症、腹部创伤、上消化道出血、腹膜后肿瘤、肛肠外科疾病(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均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下各类胃肠消化道疾病微创手术,擅长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包括胃肠道巨大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经内镜下结肠支架植入术、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放置术、经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胃肠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什么是骶前囊肿? 骶前囊肿(Presacralcyst)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多数为良性疾病。目前,学者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骶前囊肿的分类 骶前囊肿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型,良性较恶性多见。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起源主要分为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又分为尾肠囊肿和囊性直肠重复)、神经管原肠囊肿和畸胎瘤等多种类型。 骶前囊肿的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盆腔脏器及神经受压症状,表现为下腹坠胀、尿频尿急、里急后重、排便困难、下肢会阴部感觉异常及习惯性流产等。常见影像学表现:CT或MRI可见直肠后、骶尾骨前方囊性或囊实性占位病变,与骶尾骨筋膜关系密切,呈膨胀性生长,多数挤压周围脏器及组织,少数可向下突出至骶前、骶后皮下组织。MRI软组织分辨率高且可以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能够准确定位囊肿上极,清楚显示囊肿与周围重要器官、血管的关系,还能识别囊肿内不同成分,根据不同成分的含量呈现不同的信号特点,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的囊肿。 骶前囊肿的治疗 骶前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囊壁未彻底切除,则可能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然而,目前临床对骶前囊肿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同时对该疾病的治疗缺乏彻底切除囊壁的理念与手术技巧,常导致切除困难的骶前囊肿被姑息处理,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重要血管、神经等,造成肛门失禁、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骶前囊肿与周围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下面介绍一例骶前巨大囊肿手术治疗病例。该患者因肛周坠胀不适1月来我院就诊,同时有排便困难。患者腹部CT发现骶前巨大囊肿,囊肿大小11cm10cm10cm。患者骶前巨大囊肿,手术存在以下及方面困难:一,囊肿巨大,位于骨盆腔内,此处空间较为狭小,切除较困难。二,囊肿位于骶前,骶前具有丰富的静脉丛,此处容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三,肿物向前压迫直肠,分离过程中需要避免直肠的损伤,同时此处位于盆底,神经关系复杂,给手术带来困难。我们采取经骶前入路手术方式,将囊肿充分减压,囊肿后方与骶骨和尾骨关系密切,台上在脊柱外科帮助下切除尾骨,沿骶骨前方分离囊肿,后方将囊肿与直肠分离,囊肿两侧与臀大肌分离,分离囊肿下方将其与肛提肌分离。完整切除骶骨前囊肿。患者手术较为顺利,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无不良反应,恢复良好。打开囊肿,吸出囊液吸出的骶前囊肿囊液完整切除的囊肿壁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黄邵斌,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长沙市中心医院普外科9病区胃肠外科科室副主任,二级医师,内镜微创外科学组组长,教学主任。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长沙市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副主任委员,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炎性肠病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普外腹腔镜技术联盟理事会加盟专家,湖南省普外腹腔镜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质控专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学会围手术期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熟练掌握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肠梗阻、肠道结核、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胃肠间质瘤)、消化道溃疡、外科急腹症、腹部创伤、上消化道出血、腹膜后肿瘤、肛肠外科疾病(痔疮、肛瘘、肛周脓肿)、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均有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腹腔镜下消化道肿瘤微创手术,腹腔镜下各类胃肠消化道疾病微创手术,擅长内镜下消化道疾病的治疗(包括胃肠道巨大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治疗EMR、ESD)、经内镜下结肠支架植入术、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放置术、经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胃肠镜联合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治疗消化道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