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骨质疏松,很多人(包括大多数医生们)都认为是缺钙。 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得出这个错误结论的原因:一是没有搞明白什么情况下或者说什么病才缺钙;二是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人云亦云,别人说什么,自己就信什么,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第三就是别有用心,这点多半是商家,看广告就可以明白。 先说一下什么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就是骨组织的萎缩。树木老了会朽,骨头老了自然会萎缩。所以,骨质疏松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病。夸张一点讲,举重运动员老了以后谁都举不起年轻时举起的重量。原因就是肌肉和骨骼都萎缩了,承受不了那个重量了。虽然心里还想举那个重量,已经力不从心了,为什么?骨质疏松(萎缩)了。骨质疏松不是缺钙,是骨组织内骨成分的减少。这虽然有钙,还有胶原,有蛋白和其他有形成分。不是单独缺钙。 我们年轻时,代谢旺盛(腺体代谢旺盛),进食和消耗几乎相等。我们的体重虽然从少年到青年略有增加,基本能保持一个相对的恒定。这个时期我们的骨骼很强壮,承受我们的体重还有剩余。就是有点损伤,几天就能恢复。所以我们没有疼痛的感觉,就是有(比如学校运动会结束的头几天),几天就消失了。进入中老年以后(腺体萎缩,代谢减低),我们的活动开始减少,减少的原因就是骨骼肌肉出现萎缩,力不从心(如果强行保持年轻的体能,就可能不停地受伤)。这时候,进食和消耗就不相等了。进食量就要大于消耗量,就出现皮下脂肪的堆积。体重就要增加,大于年轻时。骨骼会逐渐不能承受我们的体重。这是一个生理现象,换句话就是人生必经的过程。 因此在体重增加,骨骼强度减低(骨质疏松)的情况下,过渡活动,必然会造成骨的轻微损伤。而这种损伤不是三两个星期就能好的。因此会使中老年人疼上几个月,百般求医,也没有什么效果。医生们对此还会说的天花乱坠。其实说穿了,就是轻微骨折。为什么说是轻微骨折呢?因为拍X光片不能发现。只有做核磁的压脂检查才能发现。而做这个检查很贵,要几百块钱。老年人多半经济相对紧张,花百十圆照X片还能接受,做核磁检查就不能接受了(先声明,这绝不是为医院做大检查开脱,确实是没有一种万能的检查,一种机器检查只能看清一种事情,就像剪刀可以剪纸、剪布,钳子可以剪钢筋,如果剪刀剪钢筋或钳子剪纸或布就不好用)。因此都在糊涂诊断下糊涂治疗,所以效果不好,还花不少冤枉钱。 其实经久不愈的疼痛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骨骼肌肉的损伤;一是肿瘤(其实也是种损伤)。因此都应该认真彻底地检查,搞清楚为好。骨骼肌肉损伤最后都能痊愈。肿瘤就好不了了。 话讲透了,这个骨质疏松性疼痛的治疗就简单了。因为是损伤,愈合就要有三到六个星期愈合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愈合时间也会相对延长。治疗方法讲透了就是一个字“养”。就是不再活动疼痛的部位。让其很好的休养。养不是吃药,而是吃饭。孩子靠吃饭养(长)大。损伤也要靠吃饭养好。准确讲就是——营养加时间。缺一不可。 而多数中老年人们的错误认识是吃点药,不疼就好了(结果是营养和时间都没有)。按其要求,医生们不过是用止痛药来糊弄他(她),被骗后还要说谢谢医生。不论中医西医,都是如此。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怀疑过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其实,这些药和西药一样,都是止痛药的成分。这就是现实,真是滑稽。 不论是关节疼痛还是脊柱后背疼痛,都不出上面所讲的原因。希望有这样情况的人不要再到医院去上当,花冤枉钱。
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 陈书连 主任医师头晕反复发作,原来颈椎作怪 50岁的安先生,近一年来得了一种怪病,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四肢发紧、出汗、内心极度恐惧感、严重时还会突然跌倒,并且发作次数越来越频繁。一年来先后到北京、郑州等多家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心内科住院,按脑血管病、焦虑症等治疗无效。曾经由于怀疑心脏原因而接受心脏介入造影检查。虽然多方求医、但是还是不知得的是什么病,也不知道如何治疗才好。曾经在北京一家医院诊断他患有颈椎病,但是由于影象学检查显示颈椎病情较轻而不能断定眩晕症状就是由于颈椎病所引起的,因此仅给予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他抱着希望到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省医骨科医师经过复查颈椎的X线片,发现他的颈椎第3和4节之间、第4和5节之间存在不稳定征象,磁共振片提示上述两个间隙的椎间盘退变,轻度脱出。通过详细而缜密的论证,将该病诊断为严重型颈椎源性眩晕,五月中旬为其实施了颈椎前路椎间隙植骨稳定手术。手术后,上述症状基本上完全消失,手术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什么是颈椎源性眩晕? 颈椎源性眩晕也叫颈型眩晕,顾名思义是眩晕的产生与颈部有关,通常于颈部活动时出现,特别是猛然扭转或过度后屈颈部时易于引起,有时轻微活动也可出现,如卧床或起床时,甚或夜间翻身时均可引起。其时,患者会突然感到眩晕,甚至感到“翻心”、呕吐甚至大汗淋漓,闭目不敢动。轻者数秒即愈,重者可持续数日,或更长时间。 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青少年则罕见,性别上无大关系。任何职业的人均可患此病,但以颈部需经常固定在一个位置上的职业如会计师、缝纫工、汽车司机,或须经常注视电脑屏幕的工作者为多见。 症状发作时,可有旋转,摇晃等感觉,而且大部分眩晕的发生、发展及加重与颈部活动势改变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在突然转头或颈部旋转时诱发或加重,转向某一侧易导致发作,而转向对侧则能缓解症状有人将这种眩晕称为一过性眩晕。严重的患者,甚至可以产生猝倒现象。猝倒发作前多无任何先兆,患者常处于某一体位,头颈转动时,突然感到头昏、头痛,两下肢随即发软无力跌倒在地。发作过程中无意识障碍,跌倒后可自行爬起。颈椎病引起眩晕的机理 最新研究结果认为颈椎病引起眩晕的机理,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压迫了供应大脑血流的椎动脉,椎动脉变狭窄;和/或由于颈椎间隙异常活动(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刺激了椎动脉,椎动脉异常收缩。两种原因都会造成大脑缺血,从而导致眩晕的发作。目前认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在颈型眩晕发病中起到主要作用。所谓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就是相邻的两个椎体之间发生了异常的活动。正常椎体之间由椎间盘相连接,椎间盘相当于一个关节,允许椎体在正常范围内活动,因此人们可以转头、低头和仰头,但是不允许椎体之间不正常的过度活动。就象轴承一样,可以旋转,但是不能够上下跳动。当椎间盘退变后或者椎间盘脱出后,椎体间的活动超出了正常范围,就象轴承的构件磨损了,轴承不但有转动还出现了摆动一样。异常活动就有可能刺激在椎体两边行走的椎动脉上的交感神经,神经兴奋后,引起椎动脉甚至大脑内的动脉,以及负责平衡感觉器官的动脉发生广泛的痉挛,从而导致脑缺血,出现一过性头晕、恶性、心慌、胸闷等一系列症状。如何诊断颈型眩晕? 关于颈椎源性眩晕的诊断问题是有待于研究的问题。有时诊断相当困难。我们知道,虽然多数眩晕是由于颈椎病所引起,但是,眩晕症状并非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所独有,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眼科等许多疾病也可出现眩晕症状,如耳源性眩晕、脑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外伤性眩晕、躯体疾病引起的眩晕及神经官能症等。加上椎动脉其余任何一段病变缺血也可引起这些症状,且许多症状又易与其它多种疾病相混淆,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则较难。在临床上对其加以确诊,—是要注意患者是否同时伴有颈痛、颈部活动受限等常见的颈椎病一般症状,X线片上是否有椎间节段性不稳定,椎体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形变小、椎节梯形变等改变或有否颈椎畸形;二是注意鉴别诊断。本型颈椎病,因发作时与梅尼埃病等其它眩晕症有相似之处,故在诊断上有时需要进行耳前庭功能试验、听力等专科检查,以便鉴别。诊断老年人患此型颈椎病时,还应考虑血管弹性和血管硬化等因素。必要时需要借助椎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主要的征象为椎动脉狭窄,即在病变节段椎动脉丧失原来形态,较相邻节段细,并可有移位;或是受压部位弯曲、迂回或阻塞。椎动脉造影对手术定位和手术方式选择有益。此外,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椎动脉影像。颈椎源性眩晕的治疗 保守治疗:服用改善脑血液供应的药物,如每晚服用西比灵1片。颈部制动,佩带颈托,减少椎体间的异常活动。经过系统的治疗一部分可以缓解或不发作。 手术治疗:虽然大部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可经系统的保守治疗而获缓解或痊愈,但有以下情况者考虑手术治疗: 1、有颈性眩晕或猝倒症状,经非手术疗法久治无效者;2、 经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检查已明确椎动脉受压的部位、程度和范围者;3、症状主要由患椎关节突移位引起,虽保守治疗缓解,但病情反复发作,患椎长期不稳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4、椎动脉造影、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发现椎动脉在横突孔部因骨赘等因素受压而导致明显的供血障碍且症状严重者;5、椎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椎动脉近侧部由于解剖异常导致椎动脉明显行曲、血流受阻且症状严重者。 手术治疗的机理是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张力,稳定受累椎体,避免对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改善大脑血液供应。 总之,尽管颈性眩晕发生机制与手术治疗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大量眩晕性颈椎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效果观察,目前认为:颈性眩晕症状的产生大多不是由于单一椎动脉受压所致,而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张力,稳定受累椎体,行前路减压、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对此类型颈椎病,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目前我国体力劳动者中有15%-20%的人患有此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人体的脊柱是由多块椎骨组成,两块椎骨间有一个盘状的弹性垫,周围由纤维环及韧带固定,这个盘状垫就是我们所说的椎间盘。它能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人类是直立动物,在站立时椎间盘受到的压力就越大,尤其以腰椎间盘更为明显,因此受到伤害的机会就更多。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急性外伤和慢性积累外伤等原因导致纤维环破裂,造成椎间盘脱出压迫脊柱两旁的神经根面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一系列腰腿痛症状,就是骨科常见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这种病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患者感觉是非常痛苦,治疗难,易复发。 由日常生活做起,远离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姿势,养成了各自的习惯,其正确与否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我们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眠姿势等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刺激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映性和强度,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起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 1、坐姿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在许多时候,人的坐姿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的本身,坐具对坐姿的正确与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坐具不合适,同样也可以引起腰痛。 坐凳子时,因无靠背,人们或自然弯腰坐着,或直腰坐着,可使腰椎保持自然屈曲状态,腰肌相对处于松弛状态,此时腰椎的稳定由腰椎周围的韧带维持,久坐后腰椎周围韧带易发生劳损;直腰坐时,腰肌处于收缩状态,久坐后腰背肌持续收缩,易发生劳损,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产生腰痛。老年人和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患者的腰背肌肉,韧带弹性及耐力较差,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或损伤,不合适坐凳子,尤其不合适坐太低的凳子。青壮年则由于肌肉、韧带的弹性及耐力良好,较适合坐凳子。 椅子由于有靠背,可以承担躯体的部分重力,使腰背肌肉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同时也不加重腰椎周围韧带的负担,可减少劳损机会。坐椅子时,应注意尽量将腰背部贴紧椅背,工作时,应将椅子尽量拉向桌子,缩短桌椅间的距离。 既然坐具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关系,那么什么样的坐具更合适呢?有人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表明:腰背部休息时的角度和腰部有无支撑物依托,对椎间盘压力有着直接关系。即由直角状态的坐姿改为向后倾斜120度时,可以使椎间盘内压力明显降低,此时再于腰部加3CM厚之依托物,可使椎间盘内压力进一步降低,如将此支撑物加大至5CM厚时,则椎间盘内压力可降低至-0.3Mpa。因此,较为合适的坐具要求高低适中,并有一定倾角的靠背,如在腰部有3-5CM厚的依托物则更佳。此姿势适合汽车驾驶员的坐姿。 2、正确的劳动姿势可以防止腰椎间盘突出症: 劳动时由地面提起重物,如姿势不正确,是最容易造成腰椎间盘损伤的动作。正确的动作应当象举重运动员提起杠铃时一样,先下蹲,然后双臂握紧重物后起立,再移动双腿搬运到指定地点,再下蹲放下重物。不正确的动作是直腿弯腰双臂握紧重物后,以腰部的力量将重物提起后放下。尤其是提物同时在加上身体旋转,那时腰椎的损伤就更为严重。 3、加强腰背肌肉锻炼: 腰背肌肉的锻炼方法很多,但在家庭能做到,又较重点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太空车 ②背向行走 ③俯卧位背肌锻炼。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家庭简单治疗 1、卧床休息: 利用卧床休息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患者无须过多专业知识,就能在家进行。但卧床休息还是有许多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疗效就不能得到保障。 ①卧床要求卧硬床。具体讲就是木板床上铺薄褥或垫子,较硬的棕床也可以。 ②患者仰卧时,可在腰部另加一薄垫或令膝、髋保持一定的屈曲,这样可使肌肉充分放松。俯卧位时则床垫要平,以免腰部过度后伸。 ③卧床休息要严格坚持。即使在症状缓解一段时间后佩带腰围下床,也不能做任何屈腰动作。如患者因生活不便而不能坚持卧床生活,会影响疗效。 ④卧床休息中最难坚持的是在床上大、小便。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平卧位大、小便,可以扶拐或由人搀扶下地去厕所。切忌在床上坐起大便,因为这时腰部过度前屈,椎间盘更易后突。当然,在卧床一段时间后,如配合推拿、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2、自身腰椎索引: 此种腰椎索引不需要索引器械治疗,而从自身体重达到腰椎索引作用简单易行,便于掌握。 ①床上自身索引 ②沙发自身索引 以上腰椎索引均以15分钟为宜。 (注:本文为转载文章,无论什么情况下的腰痛方面的疾病,还是要以专科医生建议为主)
三大因素促“腰突症”发生1.腰椎间盘的生理性退变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在20岁左右就已经开始,纤维环变性、增厚、弹性减小;30~40岁时椎间盘进一步失去弹力及膨胀性能。椎间盘没有血液循环、修复能力较差,加之脊柱每年400~500万次的活动频率使腰椎间盘受到来自不同方位的应力,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2.创伤、劳损 外伤及积累劳损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原因。腰椎虽生理前凸,椎间盘后薄前厚,人们在弯腰时,髓核向后方移动而产生反抗性弹力,其弹力的大小与负重压力的大小成正比。如负重压力过大,纤维环的退变及本身已有的缺陷,髓核就有可能冲破纤维环固定而膨出、突出或脱出。3.受寒 椎间盘受寒后使腰背部肌肉痉挛和小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进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同时,肌肉的紧张、痉挛导致椎间盘的内压升高,特别对于已经变性的椎间盘,更可造成进一步的损害,致使髓核突出。认识上的六个误区误区之一:腰腿痛不算病。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几乎可以涉及全身所有系统。有些腰腿痛的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也随之消失,也有一些不治自愈。但腰突症引起的腰腿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病不仅可以引起腰腿痛,而且还会引起下肢麻木、冷凉、无力,甚至瘫痪和大、小便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误区之二:腰腿痛治不好。腰突症的特点是容易复发,尤其是神经功能障碍者,修复过程较长。因此,有的患者认为此病治不好。其实,腰突症治疗的总体效果非常好,通过严格正规的治疗,优良率在95%左右。误区之三:迷信影像学检查结果。CT、磁共振等影像学设备为腰突症的诊断提供了直接的影像,可明确突出的大小、类型、位置等。这些优点使一些患者容易忽视它们的不足之处,进入唯影像学诊断而与临床脱节的误区。其实,CT检查假阳性假阴性并不少见,只做CT检查,非常容易漏诊、误诊。MRI(磁共振)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但有腰椎畸形者或机器性能欠佳者,其诊断准确率常受影响。所以,应结合患者发病年龄,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发作规律、腰部外形及活动度、物理检查等多方面加以综合分析与判断。误区之四:迷信某一种治疗方法。腰突症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类治疗方法。每一类方法中又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每一种具体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没有一种方法能“包打天下”。因此,应严格选择病例,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由医生来选择合适的治法。误区之五:对手术的误解。盲目手术和拒绝手术均不可取。不加选择地对腰突症进行手术治疗,一方面加重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各类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机会;而把手术所带来负面影响扩大化,认为手术坚决不能做,而一味保守治疗同样有害。因为有一部分患者必须接受手术治疗,而且越早越好,否则,神经功能的丧失可能会成为永久性的。通常来说,膨隆型、不完全突出型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的方法获得治愈;而完全突出型、突出破裂型和髓核游离型的患者,则只有通过手术的方法才能治愈。误区之六:对诊断上基本概念的误解。应明确两个概念:①椎间盘膨出不等于突出 当椎间盘退行性变,失去弹性的纤维环承受的压力增加,高度下降,纤维环周边膨出,椎间盘直径增大,边缘超过椎体的边缘形成椎间盘膨出,而髓核位置大致正常。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发生退变后,由于外力或积累性劳损的作用,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②突出不等于突出症 有一部分患者存在腰椎间盘突出,但并无症状。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所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上,既要通过检查发现了腰椎间盘突出,还要其与患者的症状相吻合。例如,我们在CT片上发现患者腰4~5椎间盘突出,但患者并无邻近的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就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卧硬板床休息——急性期的最佳措施在腰突症急性发作的最初几天,患者的自觉症状十分严重,此时应采取一个既简单,又较为有效的措施来缓解症状,这就是卧床休息。由于腰突症的发生、发展与负重和体重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通过卧床休息,可消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肌肉收缩和腰椎周围韧带的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突出的髓核也就可随之脱水、缩小,使损伤的椎间盘尽早纤维化,使神经根的压力得以消除。此外,卧床休息可避免较大的弯腰及负重,从而消除了加重病情的“隐患”。通过保证充足的卧床时间,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或解除腰部肌肉的收缩、紧张、痉挛。所卧之床最好是硬板床。因为使用过于柔软的床时,人体在自身的重力压迫下,脊柱的生理曲度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腰部肌肉韧带的紧张及痉挛,加重临床症状。而卧硬板床能使人体在仰卧位时保持腰椎正常的生理前凸,侧卧时保持腰椎不侧弯。非手术疗法1.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采用的一种十分简单,但又较为有效的措施,卧床休息是非手术疗法的基础。2.腰围和支持带 腰围及支持带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目的是制动,可使受损的腰椎间盘获得局部充分休息,为患者机体恢复创造良好的条件。3.牵引疗法 牵引疗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用疗法之一,目前牵引疗法的方法已获得很大的发展。4.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具有方法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5.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包括体针疗法、耳针疗法、 电针疗法、刺血拔罐法、手针疗法、刮瘀疗法等。6.封闭疗法 它包括痛点封闭疗法、硬膜外腔封闭疗法、推间孔神经根封闭等方法。非手术疗法的优点:安全、简便、无创、病人痛苦少,对病史短、临床症状和体征轻的患者有效。非手术疗法的缺点:治疗效果相对稍差,见效较慢,治疗不彻底,须把握好病变程度和治疗时机。非手术疗法治疗三月以上无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应及早放弃而考虑手术治疗,盲目长时间保守治疗往往延误诊治或出现并发症。手术疗法1.髓核溶解术在椎间盘内或其附近注入药物,使压迫神经的椎间盘组织溶解、吸收、排出,而解除神经压迫。到目前为止,在髓核化学溶解疗法中被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木瓜凝乳蛋白酶和胶原蛋白酶,这两种酶对椎间盘组织都有很强的选择性,其中木瓜凝乳蛋白酶能迅速减少髓核的水溶性蛋白质的分子量及黏稠度,使之溶解,而胶原蛋白酶则能溶解髓核和纤维环。此两种酶对椎间盘组织的作用有很强的选择性,主要作用于髓核,它们对椎间盘以外的组织,如后纵韧带、椎体、神经细胞及软骨都没有什么影响。优点:局麻进行,操作相对简单,仅需10~15分钟;不会引起硬膜外的纤维化和瘢痕化。缺点:有产生过敏反应可能。有效率为70%左右,但并不适合所有患者,需要有经验的骨科医生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2.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切口长仅2~3厘米,不需广泛剥离椎旁肌肉,不干扰正常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不影响下腰段的稳定性,患者都可以在术后3~5天下地行走。对伴有骨性狭窄的椎间盘脱出及椎间盘骨化或软骨结节型椎间盘脱出亦能同时手术治疗。优点:损伤小,恢复快,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缺点:设备较昂贵,对手术人员的技术要求高。据国内外相关报道,有效率为86-100%。3.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适合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明确,经正规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者;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突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剧烈无法缓解,并持续加剧者;腰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功能丧失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优点:暴露广泛,减压彻底,操作方便,对合并有中央型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尤为合适。缺点:脊柱后部结构去除过多时会对脊柱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据国内外相关报道,有效率为92-100%。预防要点1.从地上提重物时,应屈膝下蹲,避免弯腰,加重腰部负担;拿重物时,身体尽可能靠近物体,使其贴近腹部,同时要掌握平衡,不可用力过猛。在长时间的弯腰后,不可猛然直腰。2.床铺不宜过分柔软 ,睡眠时应能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3.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生活要有规律,不可久坐,适当体育锻炼,有目的地加强腰背肌锻炼,使肌肉强壮有力,形成“肌肉腰围”,减轻椎间盘的负荷。4.适应四季气候变化,防风寒雨淋,不卧潮湿之地。5.一旦发生急性腰扭伤 ,应适当休息 ,及时治疗。
一般的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均在外支具保护下可下地活动,注意平卧位戴好支具后再翻身下床,上床侧卧后再卸下支具。有重度骨质疏松等其他疾病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需要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特别注意,患者卧床休息时需要完全平卧、侧卧或俯卧,严禁半卧位。术后早期可进行功能锻炼,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早期可进行下肢直腿抬高、下肢各关节屈伸锻炼,根据情况适当进行仰卧位抬臀、俯卧位单腿后伸、双腿后伸等腰背肌功能训练,三个月后可进行完全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具体方法见右下图)。各种功能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根据患者的自我感受调整,原则上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后第二天锻炼部位略有酸痛不适感为适宜,若第二天锻炼部位明显疼痛,说明锻炼的强度太大,适当减量或停止锻炼,等待疼痛缓解后再逐步进行功能锻炼。髋膝关节屈伸锻炼下肢直腿抬高锻三点式腰背肌锻炼单腿后伸锻炼 双腿后伸锻炼上半身小飞燕锻炼小飞燕 锻炼
腰背肌锻炼的目的是增加肌肉力量,稳定脊柱,减轻“驼背”和缓解疼痛,这对于腰椎术后病人的恢复是十分重要的,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般很容易学会,但必须有恒心和毅力。 简单易学,应用广泛的有“五点支撑法”、“三点支撑法”、“四点支撑法”和“飞腾试”(燕飞法)。“五点支撑法”是让病人仰卧于床上,双肘和双膝屈曲,以双肘关节、双足部及头后枕部五个点支撑,使肩、背、腰、臀部和下肢抬离床面,成为拱形,然后放下,这样重复操作。每次锻炼的次数需按病人年龄、伤情、体质等情况循序渐进。 在“五点支撑法”(图1)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转为“三点支撑法”(图2)或“四点支撑法”(图3),即将双肘部支撑点去除,只靠双足部及头后枕部三个或四个点支撑锻炼。 病人还可根据病情采用“燕飞”锻炼法(图4):①病人俯卧于床上,双上肢平放于身体两侧,手掌朝上,同时抬头、挺胸、上肢后伸;②双下肢伸直并尽量使其向上抬起,也可同时抬起;③头颈、胸部及双下肢同时离开床面,仅腹部和床面接触,身体呈燕飞姿势,形状似燕飞。这些简易的锻炼方法,对腰背肌的功能恢复十分有效,是腰椎手术术后恢复治疗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系于海龙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床上锻炼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刻指导患者开始进行下列锻炼。(1) 吸气时挺胸,呼气时还原。(2) 下肢肌肉等长舒缩训练,包括双下肢股四头肌、股内收外展及胫前肌群等长舒缩训练。各肌群分别舒缩15-30次为1 组, 3组/天。(3) 术后第2d,进行髋、膝关节的伸、屈训练和踝及趾关节的背伸、跖屈训练。同时做患肢直腿抬高训练,每天3-6 次, 每次抬高30-70°。(4) 所有上述训练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2.早期下床根据年龄、体质和手术方式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以在床上翻身不引起腰痛为原则。当在床上翻身无明显腰痛时,可在腰围保护下练习下床。方法为患者翻身俯卧于床的一侧,先帮助患者将一条腿垂于床边,在治疗师或护士的帮助下直接从俯卧位变为直立位,站立3-5 min/次,2-3次/天。注意在此过程中不要旋转腰部。同时注意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可先让患者斜坡卧位30-45度片刻后再帮助患者下床。3.行走活动下床1-2d 后可鼓励其行走活动,两手置于双侧髂嵴,以增加腰部的稳定性,逐渐由室内至室外。注意防止发生意外。4.腰背肌功能训练根据个体情况,一般在术后1-2 周即开始锻炼腰背肌。 术后第3d可开始进行腰背肌康复功能训练, (1) 五点支撑法: 病人仰卧, 用头、双肘和双足根为支点, 腰背部后伸,尽量使背部腾空。(2) 三点支撑法: 病人仰卧, 上肢放于胸前, 用头和双足根为支点, 腰背部后伸, 尽量使背部腾空。(3) 飞燕式: 病人俯卧位, 两上肢置躯干两侧, 开始时两上肢后伸、头颈后伸、胸部离开床面, 学会上述动作后指导双腿伸直、并拢、向后方抬起。最后将上肢、头颈和下肢动作协调起来, 仅腹部着地。次数由少至多、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5.出院前运动康复指导 (1) 长期运动:腰围保护3个月。腰椎病康复后可根据病人自已情况选择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2) 日常生活良好姿势指导:尽量避免弯腰, 取物时应采取下蹲后再取物的动作; 抬东西时也应下蹲后再抬起。坐沙发时, 腰后部应用垫子垫实, 以减少腰椎压力。鞋跟高度应≤3cm减轻腰部负担。(3) 运动注意事项:坚持运动锻炼1-2次/d,根据本人实际情况调节运动次数与每次组数;每个动作间注意配合呼吸,忌强行屏气;做加强肌力运动时,速度平稳缓慢;做改善腰腿功能运动时,活动范围逐渐加大,以不引起疼痛为度。坚持终生运动。
有很多患者因腰痛就诊,检查MRI、CT后常常会得到“腰椎间盘膨出”或“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为此会感到恐慌,担心自己的病很严重,其实这只是一个影像学诊断,并不是临床诊断。影像学诊断并不是一定存在 “疾病”,而是有引起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通俗地讲就是具备发病的一些基础,但不一定就是患有疾病。 腰椎间盘膨出与腰椎间盘突出不同,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的表现,腰椎间盘突出也不一定是疾病,只有当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而引起疼痛或相应节段感觉运动障碍,这时才称其为“疾病即腰椎间盘突出症”。 大家要注意,我这里在腰椎间盘突出后面加了一个“症”字。如果有突出而没有症状时不称其为"疾病",压迫神经出现相应的症状时才称其为"疾病"。还要注意我又用了一个词“相应”,意思是说压迫神经引发的症状必须是被压迫神经的症状。比如,椎间盘突出压迫了L4,而疼痛表现的位置是在L3神经支配区,其诊断也不能确立。只有表现为L4神经支配区的症状时诊断才能确立。因此,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影像学的报告来给自己做出诊断,要以临床医生的诊断为准。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腰椎间盘膨出” 的生理与病理基础,以便大家更好的理解。 椎间盘是脊柱运动的基础,它与后侧两个关节突关节完成脊柱的运动。椎间盘是链接椎体间的枢纽,上一椎体下部与下一椎体上部的骨质致密,形成致密骨板叫终板,分别形成椎间盘的上、下端。两个终板间的结构称为椎间盘,椎间盘周围由强壮的纤维环,形似汽车轮胎,上下附着于终板上。纤维环几乎占据椎间盘半径的外二分之一。中间部分为髓核,髓核为胶冻状,被密闭在纤维环与上下终板形成的密闭腔内。椎间盘的功能主要是承载压力,压力由上一椎体下终板通过椎间盘传导与下一椎体上终板上,椎间盘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髓核为胶冻样物质将压力均匀分布于终板及纤维环上,纤维环具有弹性,使得压力得到缓冲,犹如汽车轮胎一般。可以形象地将椎间盘比作人体的“减震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各种器官或系统的机能在减退,椎间盘的退变是脊柱退变的基础,也是脊柱退变的始动因素。退变表现为髓核水分的丢失,纤维环结构老化出现松弛,这种变化是均匀一致的,使得椎间隙变窄。于是在MRI表现为髓核信号减低,纤维环松弛向周围膨出,CT及X-线表现椎间高度降低,椎间盘向四周均匀膨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骨质增生性改变。 总之,椎间盘的膨出是脊柱退变的表现,不能诊断为疾病。
正确坐姿的指导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dongjian_1543006197.htm 腰背肌锻炼方法动画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dongjian_1542803893.htm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dongjian_1542805419.htm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dongjian_1542806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