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试现在无论在医院的儿童康复科还是儿童保健科,甚或神经内科,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也是家长非常关注的检查项目。目前国内常用的智力测试量表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正的智力测试,得出的结果是智商,国内目前最常用的是第四版的韦氏,包括幼儿版和儿童版,即大韦和小韦,适用年龄是2岁半到16岁11月;另外一种是心理发育测试量表,得出的结果为发育商,部分量表采用适应性能区的发育商指代认知能力,比较常用的有儿心量表、Gesell量表、Griffith量表、CDCC、贝利等。但目前很多家长甚至专业人员在解读智力测试结果时存在部分误区,本次首先对如何解读韦氏智力测试报告以及常见误区简单做下解答,心理发育测试量表的解读将在科普系列二进行。上图为一6岁11月儿童的韦氏智力测试结果。最重要的为黑色粗框圈起来的部分。第一列为分量表名称,包括: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及加工速度;第二列为量表原始分综合,这一列是上表红色框圈起来的数据的总和,想了解儿童更具体方面得分可以看红色框圈起来的部分;第三列是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商数,第最后一列即儿童的IQ值,此儿童智商为67,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加工速度,商数为92,是正常值,最差的表现部分是知觉推理,只有62分;第三列为百分位数,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儿童在一百个儿童中的排位,也可以近似地理解为一百个儿童中有多少比测试儿童差,比如这个儿童可以近似认为一百个儿童中只有一个比他差;第四列是第三列的95%置信区间,不是医学专业的这一列就不用看了。右边蓝框圈出来的部分是第三列的可视化,比分数更能清楚看出儿童劣势及相对优势能区。常见误区;1.智力测试分数我们89分,不是挺高的吗?首先:智力测试给出的分数是商数,满分不是100分;拿的对比对象是正常的一般孩子情况,用术语说就是百分位在50%孩子,就是拿测试儿童得分除以正常一般儿童得分情况,如果与一般儿童差不多,商值就是1,再乘以100,如果很差,就远低于1100,当然,虽然爱因斯坦160的智商比较常见,理论上115以上甚至于130以上这种别人家的孩子还是有的。如果你家孩子测试得了100分,恭喜,虽然这意思并不是孩子考了满分,但至少是一正常普通孩子。2.异常的标准是什么?量表常模的来源可以算说是大数据。一般设置为正常儿童的均值作为均值,两个标准差作为异常的标准。一般智力测试均值是100,标准差是15,小于两个标准差即低于70为异常的标准。但介于70-85之间的孩子读到小学三年级,数学就已经很吃力了。3.为什么俺孩感觉在进步但测试结果越来越差?因为智力测试为商数,是相对值。智力比较差的儿童虽然自身在成长,但标准也在变化,且标准的变化(即一般正常儿童成长情况)好于智力比较差的儿童的成长情况。所以孩子虽然能力在增长,但测试分数却可能是越来越低的。最重要的,请谨记:所有智力测试均测试的是孩子当时的表现,不是能力,更不是潜力。
在门诊上,经常有家属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家长问:做完染色体检查是不是就可以排除基因的问题了?为了严谨起见,我经常啰啰嗦嗦解释一堆,其实也不知道他们是否听明白了。 一般的染色体检查指的是染色体核型分析,采用的是G显带技术,一般情况下可以发现1Mb以上的异常,哦,1Mb=1000kb。平时大家所熟知的21三体即糖宝宝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但需要一提的是,染色体核型分析也与检验人员看的技术有关,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偶尔情况下,也会出现两次染色体检查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当然对于21三体,18三体,13三体这些经典的异常,出现错误的概率并不大。 染色体微阵列检查的依然是染色体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检查的实质是拷贝数变异,即CNV,所以,对于平衡移位,微缺失微重复等这种情况微阵列是可能漏检的。微阵列比之染色体,其检查的精度要小的多,一般情况下,几十kb的异常即可以检测出来。 那么,是否可以跳过染色体核型分析直接做微阵列?一般情况下不可以。就好比你肉眼可以看到的路面大范围缺陷,用高精尖的显微镜未必可以看的出来。 至于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是一串可以翻译成具有特定功能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嗯,染色体由基因组成。 这几个检测,一般染色体是第一步,其次微阵列,然后基因,基因又分为医学外显与全外显子。全外显子临床意义不大。一般不建议测,测医学外显子即可。即便医学外显子,做家系验证的话,也要七八千了。当然,如果有高度怀疑的特定基因病,直接查特定基因会便宜很多,比如:耳聋基因,肌病基因包,更精确的如dmd。 这几种检测,一般要依据临床检测,辅检以及检测目的确定检测到哪一步。但一般,现做个染色体核型分析。 本文系本人原创,版权个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袁俊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门诊上,经常会遇到一脸焦急的孩子母亲或者父亲说:这个孩子什么都懂,你让他干什么都能完成,但就是不说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会让孩子查智力测试和s-s语言发育评估,但是,有时家长往往不能理解:我们什么都知道呀,心理明白的很,就是不会说话,有必要查智力测试吗?语言的发育本身包括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即语言的输入和语言的输出两个部分,一般情况下理解的发育比表达的发育要早,只有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输入才可能会产生正确的表达。正常儿童在1岁半-2岁左右可以发育到理解并完成基本指令的水平,也就是日常父母经常说的“什么都懂”的阶段,能够完成拿苹果、洗手、蹲下等简单指令。但如果到了2岁以上,还只是仅仅能够完成简单指令而无明确的语言表达,就要考虑存在语言发育迟缓了。语言发育迟缓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儿童口头表达能力或语言理解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发育水平,常见的原因包括听力障碍、孤独症、脑性瘫痪、智力障碍等。所以,存在语言迟缓的孩子,首先排查下听力问题,有的家长说:一关门孩子就扭头,听力肯定没有问题。但影响语言的听力障碍不仅仅指完全听不到声音,而是指听阈水平不能达到正常,如果完全听不到,就可能会导致聋哑的产生。正常儿童在2岁应该达到的听阈在20-25分贝。排除了听力问题后,要看看孩子是否有孤独症的倾向,孤独症的核心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缺陷。如果排除了孤独症和听力问题,最首要考虑的是智力问题,本来,理解性语言障碍是最能预测智力问题的指标。周围人说的什么孩子听不懂的话,怎么可能发育出有实际意义的语言表达呢?当然,也存在这部分孩子:听力、语言理解都没有问题,但就是没有语言表达,这种情况,注意下孩子的养育环境:是否是老人带孩子与其他人交流很少;是否是老人的语言与父母的语言不一样,比如老人粤语,母亲普通话,父亲英语,这种情况,在孩子语言发育的初期,往往引起孩子语言发育的冲突,导致理解正常语言表达落后。还有部分孩子,理解正常,养育环境也正常,但就是表达落后,这种往往男孩多见,有时不经过干预也能在学龄前赶上正常儿童发育。但是,如果2岁时还没有有意义发音,建议尽早语言干预。每个孩子语言发育个体差异很大,往往女孩的语言表达好于男孩。但在遇到其他孩子都已经说话自己的宝贝还不开口的时候,还是到医院就诊吧,切勿盲目相信“贵人语迟”。个人原创,如果转载,请标明出处。本文系袁俊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踮脚走(尖足步态)是脑性瘫痪的重要临床特征之一,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踮脚走的时候,往往特别担心是不是脑性瘫痪。踮脚走往往是小腿三头肌高肌张力或者小腿跟腱挛缩所致,临床上常见的情况除了脑性瘫痪、脊髓栓系、先天性马蹄足之外,特发性尖足行走也应考虑在内。一、什么是特发性尖足行走?特发性尖足行走(Idiopathictoewalking,ITW)最初被描述为先天性跟腱短;目前被定义为一种没有神经或骨科原因的脚尖病理步态模式,是一种排除性诊断,指在步态周期的初触地期间,足跟触地缺失或者被限制,承重反应发生在脚的前部。二、特发性尖足行走的特点是什么?1.部分儿童有双侧踝关节背屈活动的受限或者跟腱挛缩,但也有部分特发性尖足行走的儿童无明显的踝关节活受限或者跟腱挛缩;2.部分3岁前尖足行走可能是正常发育过程中模式的变异,但3岁后仍存在尖足行走模式一致被认为是不正常的;3.往往表现为双侧对称性的尖足模式,且能够根据要求将脚跟放在地面上,当他们集中注意力时,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的尖足步行模式;4.应排除导致尖足行走的神经性或者骨科因素,比如脑性瘫痪、脊髓栓系、先天性马蹄足等;5.特发性尖足步态与脑性瘫痪中的痉挛型双瘫鉴别很困难,应注意鉴别。三、特发性尖足如何评估?1.旋转能力测试:让患者在一个地方快速旋转,最多旋转10圈,记录是否出现踮脚的情况及出现的时间。当旋转时出现踮脚情况时,认为测试结果是阳性的,且越早出现足尖行走,患者越容易受到足尖行走的影响。2.足跟行走试验的测试:患者被要求足跟走,允许采用髋关节屈曲和/或外旋或踝关节背屈减少等补偿。如果患者不能足跟行走或足跟行走表现出躯干、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代偿,则该测试被认为是脚趾行走阳性。四、与痉挛型双瘫如何鉴别?1.踝关节活动度特发性尖足步态与痉挛型双瘫没有差别2.痉挛型双瘫患者往往腘窝角明显增加,存在腘绳肌的紧张;3.与特发性尖足步态相比,脑瘫患者存在肌肉痉挛;4.特发性尖足步态患者通常在髋关节处具有正常的运动学特征,而痉挛型双瘫患者则没有,痉挛型双瘫患者在整个步行周期中经常表现出髋关节屈曲的增加;5.痉挛型双瘫患者往往有高危因素和头颅MRI的异常。 五、特发性尖足步态患者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三岁以上仍然存在特发性尖足步态的患者需要治疗,改善步态和功能。其治疗与脑瘫患者采用的方式相似,包括各种物理治疗、肉毒素注射、矫正器等,近年来国外文献提出采用下面的金字塔鞋垫来调整行走模式,国内目前采用的甚少。
导读:昨天门诊时,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因为跑步时容易摔倒前来就诊,家长诉孩子一岁左右会走,两岁左右发现走路姿势与其他孩子不同但未在意,目前郑州市某重点小学就读,能跑会跳,学习成绩也挺好,就是走路时左脚点脚尖,跑步时容易摔倒,左侧踝关节比较硬,左足高弓足,曾就诊于某医院骨科,诊断为马蹄足,建议手术治疗。临床查体:孩子语言认知可,大小便无任何异常,可独走,能跑,可独自上楼梯,独走时左侧下肢摆动项足廓清欠佳,支撑相膝关节伸展欠佳,踝关节固定跖屈,支撑时间较对侧短,仰卧位检查左侧踝关节背屈明显受限,左侧下肢较右侧短约2cm,建议下一步进行头颅MRI检查,家长问:“袁医生,为什么要查头颅MRI?你考虑孩子什么病?”我答说:“可能是程度比较轻的脑瘫,可以先查个头颅MRI看看。”家长更急了:“袁医生,俺孩能走会跑,说话智力都没问题,成绩也非常好,为什么会考虑脑瘫?脑瘫不都是嘴歪眼斜还有智力问题吗?”我知道,不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家属很难会去执行下一步的检查,何况,站在家长的角度,也需要对这个问题了解清楚。问题一:什么是脑性瘫痪?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异常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发生的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这个定义是2014年中国脑瘫指南委员会给出的定义,也是国际上从2006年沿用至今的定义。从定义上看,诊断脑瘫的条件有:1.有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2.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有非进行性损伤;3.两者有因果关系。持续存在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可以通过询问病史和查体而获得,但确定是否是中枢性的则需要结合病史及头颅影像学;确定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国内指三岁之前,国外一般指会走之前)大脑受到了非进行性的损伤,一方面依据头颅的影像结果,有文献报道85%-90%的脑瘫儿童有头颅MRI的异常,另一方面还是需要结合病史。所以,脑瘫的诊断基于临床查体、头颅影像学结果及病史的综合判断而得出,亦有些典型患者比如部分痉挛型偏瘫、痉挛型四肢瘫的患者可由临床查体直接确定。但少部分儿童临床表现非常像脑瘫,但既问不出明确的高危因素,也没有明确的头颅MRI异常,这种情况有时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排除。问题二:脑瘫的是不是一定会傻?能不能上学?从脑瘫的诊断可以看出:脑瘫是大脑受到了非进行性的损伤后所出现的运动障碍,与孩子是不是有智力问题是俩回事,近年来可以经常见到脑瘫孩子读大学读研的报道。但需要注意的是,脑瘫儿童合并智力障碍的概率比一般孩子要高很多。问题三:脑瘫的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不会走路?任何一个诊断,临床的表现都会有很大差异,“脑瘫”作为一个涵盖性术语,临床表现的临床异质性非常大:从能走能跑能跳能读书能考清华仅在高级的运动技巧本身上比正常孩子略差到头不能控制不能翻身不能自己进食。在临床上,可以根据粗大运动情况分为三度:轻度,能自己独立行走;中度:可借助助行器等行走;重度:不能独立步行。据统计:目前国内能够独立行走的脑瘫儿童比例大约占2/3。问题四:脑瘫的病因是什么?我家孩子没有缺氧呀?脑瘫原来常见的三大病因为:黄疸、早产和缺氧。近年来随着科普及医学的发展,黄疸所致脑瘫的比例已经大大下降。现在很多孩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很难明确一定是某种因素所致。临床比较多见的有早产、缺氧、双/多胎、母孕期合并症等。问题五、孩子的临床表现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进一步恶化?虽然导致脑瘫的脑损伤是非进行性的,但不是孩子的症状或者说临床表现是非进行性的。多数痉挛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挛缩,一部分内收肌痉挛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加会出现髋关节的脱位/半脱位,一侧下肢肌张力高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双下肢功能性或者结构性的不等长,单纯对踝关节痉挛过度处理可能会出现足弓的塌陷及蹲伏步态导致行走时更大的能量消耗等等。脑瘫孩子往往需要终生管理,在康复治疗的当时对其后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提前预防或者处理。 总之,脑瘫的诊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良好的理论基础做支撑,但作为一种不能痊愈性的疾病,其后期的管理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专家名片:袁俊英,副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副主任,康训一科兼运动障碍康复三科主任,河南省物理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擅长脑性瘫痪、语言-言语障碍、智力障碍、臂丛神经损伤、全面性发育迟缓等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断、评估、康复治疗及长期管理、各种矫正支具的适配建议等,尤其擅长运动分析、步态分析。执笔专家共识一篇,主编《脑性瘫痪儿童的家庭康复》,参编《社区神经康复学》、《小儿脑性瘫痪的语言治疗》等书籍,发表SCI及中华系列论文多篇。
对于脑损伤,发育迟缓以及脑瘫的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一步莫过于头控的训练了。头控是翻身,坐位,四爬等一系列发育里程碑的基础。那么,除了在医院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外,在家庭如何进行头控的训练促进孩子更快的康复呢?头控的训练具体包括哪几个步骤呢? 完全的头控一般包括头部的抗重力屈曲,头部的抗重力伸展以及头部的侧屈。 一、头部的抗重力屈曲:头部的抗重力屈曲指的是在仰卧位拉起时,患儿头部有主动前屈的意识而不出现后垂或后背的情况。现在孩子发育一般较好,很多正常的孩子在一月半左右在仰卧位拉起时就可以做到头部与躯干在一条直线上不后垂。在训练头部的抗重力屈曲时,可以用双手拉住孩子的双手或手腕或肘关节甚至于肩关节,具体哪个部位取决于孩子的运动能力,能拉双手就拉双手,不能依次采用腕关节,肘关节或肩关节部位,标准为头不明显后垂。 二、头部抗重力伸展的训练:头部抗重力伸展的训练即俯卧位抬头的训练。一般在俯卧位进行。可采取让孩子爬在床上,前胸垫起,或母亲的前胸上,拿玩具逗引的方式进行。如果有大小合适的Baboth球的话,可以让孩子爬在球上,缓慢的前后滚动,孩子训练兴趣会更好一些。 三、头部侧屈的训练:头部侧屈指的是孩子头部可以灵活的左右扭转。在训练时在球上更容易训练,采用俯卧位稍侧屈的方式,拿玩具左右逗引,诱发孩子的扭头动作。 但,在家庭康复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动作看着简单,但却需要很多次很多次的练习才能做到娴熟与到位,安全更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仰卧位的拉起,对于反抗严重或者明显低肌张力的孩子,尤需注意,避免肩关节脱位的发生。 本文系袁俊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门诊上,经常可以见到患者家属带着各种各样的智力测试结果,心情不一。为便于理解,把目前临床常用的智力测试量表简单做一介绍吧 韦氏智力测试:目前韦氏智力测试是国际公认最为权威的智力测试量表,也是一些特殊学校接纳孩子以及一般小学成绩是否计入考评的唯一依照依据。最新版本已经到了第四版,国内目前第四版与第三版均有儿童康复机构在用。韦氏一般分为:幼儿版,儿童版以及成人版,前两者原来习惯性被分别称为小韦与大韦。第四版的韦氏年龄已经可以用到2岁半的孩子,儿童版最大年龄可以用到16岁11月。但需要注意的是,韦氏量表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板效应,对于小年龄组如四岁以下且能力水平相对偏差的孩子,应尽量选择其他量表。 Gesell量表:Gesell量表分别经过两次在中国的标化,目前使用年龄阶段已经可以从1月到六岁。Gesell的优点是测试项目特别多,不会因为某一个项目不会而导致评分出现偏差,但其优点亦同时为其缺点,由于其评分项目的过多,很多孩子评测时间太长,到后期导致配合度与耐受度的下降,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CDCC量表:CDCC量表作为被标化的中国版的贝利,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的,项目数与评测时间均较为适中,目前适用年龄为1月到三岁。 儿心量表:儿心量表与其他心理测试量表不同的是,它没有发育性的常模,其分数评估是根据通过的项目数与总项目数的比例算出来的。由于没有常模,也就没有权重。对于一些运动发育正常而单纯认知异常的孩子评分往往会偏高。 DDST:DDST作为筛查性的智力测试量表,优点快速,缺点因为项目少易出现偏差。 总之,孩子更适合哪个量表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同时对于智力测试家长亦有有正确心态看待。其评测根据的是表现而非家长心目中的能力。就像考试,反映的是孩子能力,但其具体分数亦受去他外在因素影响。 本文系袁俊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门诊上,经常遇到家长抱着三四个月的孩子甚至于更小一点的孩子问:大夫,俺家小孩智力咋样?除了明显的异常面容、确定的染色体、基因异常检查结果,头颅MRI或CT明显的萎缩、软化、发育不良等情况外,大部分时候我内心其实比较崩溃:臣妾也不知道呀......近年来由于儿童康复的发展,家长的关注点已经从“能不能走”转移到“能不能走”与“能不能上学”共重了,这是好事。但关于智力障碍基本认识这一块,尚有许多的误区。智力障碍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障碍,原来智力障碍不叫智力障碍,它的曾用名是“精神发育迟滞”,现在,很多人依然用“精神发育迟滞”,包括很多的儿童康复医生甚至于一些专业论文依然在用“精神发育迟滞”。改名的原因是因为美国智力和发育障碍协会认为"精神发育迟滞“有歧视之意比较难听,其实,“智力障碍”也没有好听到哪里去,犹如“狗剩”改成了“狗蛋”而已。值得一提的是,给它改名的美国智力和发育障碍协会原名叫做“美国精神发育迟滞协会”。无论名字怎么变,也无论DSM几(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智力障碍诊断的核心始终包括三点:1.明显的低于平均值的智力功能;2.伴有适应能力缺陷;3.智力和适应缺陷在发育阶段发生。第一点大家比较熟知,是指经过临床评估和个体化、标准化的智力测验确认的智力功能的缺陷,如推理、解决问题、计划、抽象思维、判断、学业学习和从检验中学习,简单点,就是各种智力测试量表测试IQ<70分,强调下,是IQ,不是DQ。下一次或者下下次,专门说下目前常用的儿童“智力测试”的量表;第二点是指适应能力缺陷导致未能达到个人的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发育水平和社会文化标准,在没有持续的支持的情况下,适应缺陷导致一个或多个日常生活功能受限,如交流、社会社会和独立生活。可是,适应能力知道怎么回事了,如何评测适应能力呢?目前国内,评测适应能力常用的量表有两种:一种是婴幼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另外一种为适应行为量表。婴幼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估在国内更为常见,在SCI上发文章的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接收度更高。第三点智力和适应缺陷在发育阶段发生,一般公认为在18岁之前。智力障碍的严重程度经常被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用智商表示,人群的IQ均值被设定为100,1个标准差的IQ值为15分。低于70分即低于正常人群平均值2sd被认为是智力障碍:轻度在2-3个标准差之间(55-70);中度在3-4个标准差之间(40-55);重度在4-5个标准差之间(25-40);极重度低于5个标准差。对于一些边缘性的情况,如智商低于正常人群的1.5-2.0 SDs(70-77.8),这类人可能在功能上会有一些显著性的差异,尤其在学业方面,但由于没有明显的适应能力障碍,并不能认为可以诊断为智力障碍。一般情况下,智力测试的预测是价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岁以后变得非常显著,1岁以内的智力测试存在相对大量的误差,2-3月之内更是如此。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建议在4岁之前直接诊断“智力障碍”,但并不意味着四岁之前孩子不存在认知能力低下的问题,大名鼎鼎的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给这种年龄较小存在认知问题的情况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全面发育迟缓。然后,很尴尬的情况就产生了:原来是全面发育迟缓,治疗半年后变成了“智力障碍”;就犹如入院的时候是“脑损伤”,治疗几个疗程后变成了“脑性瘫痪”......本人原创,转发请注明出处。本文系袁俊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今晚有空,索性再写一篇。 长短腿在儿童康复临床相当常见,尤其是对于脑性瘫痪。如果是痉挛性偏瘫的孩子,几乎注定了孩子随着发育必然伴有或明显或不明显的长短腿。 顾名思义,所谓长短腿就是指双下肢长度不一致,在步行过程中出现一侧尖足或一侧膝关节屈曲或一侧类似拖地双侧肢体不均衡的状态。可以分为功能性不等长和结构性不等长。 功能性不等长是指双侧下肢骨性结构包括股骨胫骨以及跟骨的总长度加起来无明显不等长,出现长短腿步态因为患侧小腿三头肌肌腱痉挛或挛缩所致,这种在治疗上相对好处理,解决痉挛或挛缩以及患侧承重问题即可。但 ,没有处理或者没有正确处理的功能性双下肢不等长,随着孩子成长,很多都会发育成功能性的不等长。 结构性不等长是指双下肢骨性结构已经出现不等长。如果差异大到一定程度,需要手术处理,如截骨术等。不过,成人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在1.5厘米内是看不出来的。所以 对于发育期差距不那么大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防止其不等长进一步加大。 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很多孩子错过了正确处理双下肢不等长的机会。 本文系本人原创,版权个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系袁俊英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免费复查韦氏智力测试 近六个月内在本院做过韦氏智力测试,年龄在4至11岁的儿童,智商低于70者,近期可以来本院免费复查韦氏智力测试。联系人 袁医生 电话 03716690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