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吃了退热药体温没恢复正常,就说明药物没效吗并不是。服用退热药物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感,如果孩子高烧的时候情绪烦躁或者昏昏欲睡,而服药后精神状态能恢复正常,这就说明药物已经发挥了作用,并不要求一定要降到正常体温。某些因素可能影响体温下降的幅度,例如环境过热、穿衣过多、水分摄入不足、服药剂量不足等,另外,如果是在体温上升期服用退热药,那也需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体温下降。@孩子发烧,不用退烧药会不会越烧越高不会的。人体的体温是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调控的,平时体温中枢会把体温控制在37℃左右,所以体温是相对恒定的,当发生感染、炎症时,体温中枢可能会把设定温度调高,导致发烧。但体温中枢并不会无节制的把体温调高,而是很少超过41℃,不会超过42℃,这是因为发烧存在一个“玻璃天花板”效应。早在1949年,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个效应,作者统计了357个高热病人的体温,发现只有4.3%的病人超过了41.1℃,但没有一个超过了42℃。这应该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机制的,这个保护机制是怎么产生的目前不是很清楚,可能和调节体温的下丘脑神经元有关,也可能和体内的抗致热原物质有关,但发烧存在上限是被临床和实验证实的。所以孩子发烧没吃退烧药,并不是会一直越烧越高烧坏孩子。虽然少见,但也确实存在体温超过41℃的超高热,这种情况可能是体温中枢出了问题,比如一些药物影响了体温中枢导致的恶性高热,或者颅内出血影响了体温中枢。再过来就是外部环境温度过高,比如夏天在太阳底下暴晒,或者用厚厚的被子给孩子捂热,人体接受或产生的热量超出了身体的散热能力,导致正常体温调节功能失效了,也可能导致体温过高。因为退烧药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的温度设定点来发挥作用的,如果是体温中枢出了问题,或者环境温度过高导致的体温上升,用退烧药也不会有效果,也就是说,如果真的是超高热了,用退烧药也是没用的。所以,如果孩子发烧,如果不用退烧药,体温可能会升高,会让孩子难受,但体温不会无限制的升高,不需要担心烧坏孩子,如果真的是会到达能烧坏孩子的温度,那也是体温调节中枢出了问题,靠吃退烧药也没有用。退烧药的作用只是退热止痛,喂了可以让孩子不那么难受,如果孩子有明显的不适可以喂。但对没有基础疾病的孩子来说,任何时候不喂退烧药,都不会耽误病情,因为它没有治病的作用。观察孩子精神状态,警惕发烧背后的那些严重疾病,比关注体温更重要,担心超高热的话,如果孩子体温反复超过40℃,就及时去看医生。想明白这一点,就不需要为要不要用退烧药,要不要交替用药而纠结了。@发热会加重病情吗疾病是根,症状是表,发烧只是疾病的一个表现,这个表现可能会随病情的变化而波动,但它基本不会影响疾病本身。就像病毒感染会发烧,但发烧不会加重病毒感染,相反,发烧还可能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帮助对抗感染。只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人,可能会因为发烧增加的代谢而产生了额外的负荷影响原本的这些基础疾病,这种情况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可以提前用药。@退热药用不对也会致命确实如此。很多人感冒、发烧之后,喜欢乱用药,这个用了没看到效果,马上换另一种,有时候几种一起吃,以达到双保险,一次吃2种、3种药物的比比皆是。拿我们最熟悉的「对乙酰氨基酚」来说,绝大多数感冒药中都含有这个成分,在一些中成药中(如感冒清片、维C银翘片、感特灵片、感冒灵片等),几个中药成分里掺一个西药,让人防不胜防。错误的联合用药,可能会服用过量导致肝脏衰竭甚至死亡,特别是对于一些本身就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者吃药的同时吃其他药或喝酒的人群。多少算过量呢?临床上,12岁以下儿童的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剂量为每剂10-15mg/kg,4-6小时1次;12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的治疗剂量为每剂325-1000mg,4-6小时1次。急性摄入的最小中毒剂量为:儿童150mg/kg;成人7.5-10g。大家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完全没问题,它也是3月龄以上婴幼儿、哺乳期、孕期人群的最佳退热镇痛选择,只是,大家用药的时候要注意用量,避免多个退烧、感冒药联合使用,其他药物也同理,使用前一定要看清说明书书。@为什么吃了退烧药会出一身汗退烧药能下调体温中枢设定的温度点,药物起效后,人体实际体温高于体温中枢设定的温度,你就会觉得热,然后启动包括出汗在内的散热机制,结果就是你吃退烧药后出一身汗之后,发现体温差不多正常了。退烧药是通过调低体温中枢温度设定点导致你出汗的。@应对发烧就是“尽量让孩子不难受”这个原则,就很容易知道答案。孩子觉得冷的时候就给他穿盖,直到他不觉得冷为止,这其实也是帮助孩子体温尽快达到体温中枢温度设定温度的过程。你不给他穿盖,他就要更多的寒战来产热,消耗他更多的体力。这时你给他物理降温更是适得其反。当孩子觉得热的时候,说明体温中枢已经下调了设定温度,就应该减少衣被,增加散热,帮助他降温。你不减少衣被,热量散发不出去,体温就难以下降。发烧的过程,体温会经历上坡、平路、下坡的阶段,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上坡阶段孩子会觉得冷,这时要穿盖衣被,下坡时孩子会觉得热,出汗,这时要减少衣被。所以:在穿衣问题上,发烧不发烧的原则是一样的:冷就穿,热就脱,怎么舒服怎么穿。会说话的大孩子很容易护理。但对于不会说话的婴儿,护理发烧就需要家长更细心,如果孩子体温已经到了中枢设定点,你还继续穿盖包裹,就可能导致无法散热,导致脱水、中暑、捂热综合症等问题。所以对不会说话的婴儿,我们需要观察孩子有没有寒战,有没有手脚冰冷这些情况来决定,在不确定的时候可以采取宁少勿多的原则,一旦发现孩子出汗、手、面通红要及时减衣。@发烧会不会烧坏脑子等内脏孩子一旦“发烧”,家长就心急如焚,急急忙忙带到医院,更有甚者因为孩子发热不能及时就诊而大闹,甚至严重扰乱医院原本就已经很紧张的就医环境。而最常见也是最荒谬的理由是——怕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事实上,发烧不是一种“病”,发烧只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疾病的症状,发烧本身并不会“烧坏脑子”。没有任何研究和临床表明发热本身会恶化病情或“烧坏脑子”!但许多家长可能会反驳,隔壁老王家的娃,之前因为发烧,现在小孩变得傻傻的,腿脚也不利索了,那不就是“烧坏脑子”了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甚至有时候会把医务人员绕晕。有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如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烧,如不能及时诊治,可能会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诸如癫痫、智力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但这些后遗症并不是“发烧”本身引起“烧坏脑子”的结果,而是颅内感染引起的,发烧和“烧坏脑子”都是由于颅内感染引起的。同理,发烧本身也不会烧坏心脏等其他器官或组织。发烧只是看上去可怕而已,但比发烧更重要的是看它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重要的是发烧背后的病因。不能因为“颅内感染”会引起发烧和神经系统损伤,而说成“发烧会烧坏脑子”;同理,也不能因为“脓毒血症”会引起发烧和“脑病”,而说成“发烧会烧坏脑子”。那么,有人又会问了,既然不是发烧本身“烧坏脑子”,那么万一我家孩子是由于会“烧坏脑子”的疾病引起的发烧呢?这才是就医的重点。对于发烧患儿,不仅要关注发热这个症状,更要关注发热时间长短、热峰、睡眠、饮食、眼神、活动、循环、呼吸和精神状态等等。特别是精神状态,如果发热伴随精神反应差、肢体异常运动、眼神游离、皮肤花斑纹和抽搐等严重疾病的症状和表现,这时候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如果患儿发烧合并咳嗽、流鼻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且精神反应良好,活动和平时差不多,食欲也很好,经过医生判断是普通呼吸消化道感染,那么多数并不会是严重到会“烧坏脑子”的疾病。@孩子高热问题1、当孩子高烧超过了39℃,应该怎么做呢?一般情形下,可以让孩子服用退热药。如果在半小时内,孩子的体温下降,精神状态良好,恢复一些活力,能玩能吃则可以继续在家观察。2、当孩子体温超过40℃,应该怎么办?一定要就医吗?遇到40℃以上高热,不要慌乱,可以先服用退热药,再带孩子面诊医生,以初步明确发热原因。为什么建议服用退热药并且就医呢?因为40℃以上高热时,孩子普遍会烦躁不适,服用退热药可以缓解孩子的不适。而且,家长更应该关注引起高热的原因,而这个原因应该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评估,所以建议带孩子就医。3、孩子高热要不要用抗生素?什么时候要用?发热的高低并不能作为评判病因的唯一指标。在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证据下,不建议家长自行使用抗生素。在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如血培养、尿培养、大便培养、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情况下需要使用抗生素。结合症状、年龄、现有检查检验,在培养结果未出时,高度疑似细菌感染,也可以考虑经验性使用抗生素。在非细菌感染情形下,抗生素对于退热并没有帮助,此时使用抗生素只有弊,没有利!4、除了用退热药,发热还需要做什么?发热状态下,孩子的身体代谢增加以及出汗多,可能会脱水。所以,除了使用退热药,还应积极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宝宝如果能自己吃喝,摄入足够营养及水分,则输液不是必须。5、孩子高热,需要物理降温吗?我们通常不建议对病前身体状况良好的发热婴儿和儿童采用物理降温。一项比较温水擦拭联合退热药治疗和单用退热药治疗的随机试验,结果显示温水擦拭增加的降温获益是短暂的,并且会增加婴幼儿的不适。如果婴幼儿需要比单独应用退热药治疗获得更快速和更大程度的体温降低,体外降温(如开空调降低室内温度)可作为退热药的辅助手段。6、孩子不是高热,就可以在家护理吗?并不是。我们说孩子发烧,并不是只盯着体温就可以的,而是要全面观察,尤其要留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及呼吸情况。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好,使用退热药后依旧没有改善或呼吸急促,即使体温在39℃以下,也需要就医处理。@高热对孩子有危害吗?医学发展到目前,发热是有益还是有害还存在一定争议。发热是炎症反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在抗感染方面可能有一定作用。然而,身体防御机制也有可能会出错,发热有可能出现弊大于利。潜在益处温度适当升高时,发热的潜在益处包括减缓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的速度,并增强免疫功能。潜在危害发热会使患者感到不适,如宝宝烦躁哭闹、睡眠不安、进食减少、更黏家人。这与代谢率、氧消耗、二氧化碳产生增加,以及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消耗增加相关。对正常的儿童来说,这些应激反应通常不会导致不良后果,或是只产生轻微后果。然而,对于休克儿童和有心肺基础疾病的儿童,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消耗增加可能是有害的,并且可能会抵消发热带来的任何免疫获益。在实验研究中,发热与免疫应答(如,葡萄球菌的吞噬和分裂原导致的淋巴细胞转化)受损和脑损伤(包括水肿和出血)有关。但是,这些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尚不清楚。尽管许多家长和医生认为发热≥40℃(104℉)时,不良风险(如脑损伤)增加,但目前尚无相关证据能证明。总的来说,宝宝出现39℃以上发热时,如果没有呼吸急促或者烦躁不安的表现,可以先给予退热药处理;如果在30分钟内体温有下降趋势,可以在家观察;如果持续体温不降反升,精神状态不佳,建议就医请医生评估病情。@哺乳期发烧多少度不能喂奶?只要妈妈精力允许,发烧到多少度都可以喂奶,发烧并不会让乳汁变质,也不会对宝宝造成不好的影响。即使妈妈吃了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来退烧,也无需等待可以直接哺乳。@哺乳期新冠阳了,还能继续哺乳吗?只要身体条件许可,就可以。哺乳期,如果感染新冠或者成为密接时,只要妈妈身体条件许可,就可以继续哺乳。母乳喂养的过程,不只是给宝宝提供营养,同时还可以保护孩子,让孩子少生病,以及促进母婴之间的连接。当然,如果哺乳妈妈感染新冠,期间症状比较重,身体很不适,那自然可以暂时停止母乳亲喂,但最好尽量规律泵奶,一则保证母乳分泌,减少堵奶涨奶等情况;二则泵出来的母乳仍然可以由其他家人通过勺子、奶瓶等喂给宝宝。哺乳期妈妈感染新冠之后仍然母乳喂养对宝宝是有健康意义的。因为母亲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可以通过母乳传递给宝宝。@妈妈感冒发热可以哺乳(母乳喂养)吗?感冒的妈妈与宝宝密切接触,即使不哺乳也很可能将感冒传染给宝宝,但如果妈妈坚持哺乳,妈妈体内产生的抗体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宝宝有了妈妈产生的抗体后反而不容易感冒,或者即使感冒病情也不会太重。所以感冒发热的妈妈应该坚持哺乳。戴口罩可以避免咳嗽时的飞沫传播,由于感冒病毒通过手传播的比例相当高,勤洗手也是预防宝宝感染的十分重要的手段。@体温高,孩子容易惊厥,那么下次孩子发热了,早点吃退热药,就能预防惊厥吗?在低热时就给孩子服用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发作。退热药可以在体温高峰期或退热期通过增加外周血流量和出汗促进散热,但退热药不能抑制身体的产热过程,所以不能阻止体温上升。可孩子的惊厥往往在起热阶段,所以作用于散热过程的退热药无法有效预防惊厥的发生。@孩子发热什么时侯看医生?如果符合以下情况,建议看医生:小于3个月的宝宝,出现发热应该立即就医。3-6个月龄的孩子发热,建议由医生评估后,在指导下使用退热药。6月龄至2岁的孩子,发热超过24小时,建议面诊医生。2岁及以上的孩子,发热超过72小时,建议面诊医生。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假如伴有昏睡、反应迟钝、惊厥、不吃东西、反复呕吐、呼吸困难、耳朵疼痛等其他严重的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孩子伴有脱水(如口干、前囟凹陷或者尿量明显减少),建议立即就医。热退超过24小时后,再次出现的发热建议面诊医生。反复发热超过40度,建议面诊医生。孩子有慢性疾病、肝脏或肾脏疾病时,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除以上的情况外,您对孩子有任何担心,都可以尽快面诊医生。@发热前怕冷,保暖有用吗?虽然人处于寒冷环境中和感染时都可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人在寒冷环境中怕冷,是低温环境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位置正常。人在感染时怕冷,是感染导致,下丘脑体温调定点位置上调。暴露于寒冷环境,增添衣物会迅速让人感觉暖和、舒适。而感染导致畏寒时,即使迅速保暖,也不能让孩子马上暖和起来,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裹着棉被的患儿仍在发抖、怕冷。尽管此时保暖不会有特别积极的意义,但家长如果尝试,不用阻止。因为这些温和的举措可能会起到安慰的作用,把握好尺度不会有害。在适度保暖时,我们要明白:1、这种畏寒现象只是暂时的,过会体温就会升高。等体温升高后,畏寒就会结束。2、如果在畏寒阶段保暖,那么就要密切观察孩子,一旦出现明显高热,手脚转暖,就要减少覆盖,否则不利于散热。3、如果孩子长时间处于畏寒、颤抖状态,需要就医。因为部分严重的脓毒血症或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出现这种现象。4、如果输液过程中,患儿突然出现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要高度怀疑比较危险的输液反应,应立即告知医务人员。@发热的危险信号分级1、绿色状态呼吸:呼吸平顺,无窘迫;循环:皮肤、嘴唇和舌颜色正常;眼睛和黏膜湿润,有尿,无脱水;反应:反应正常、清醒、正常哭声或微笑;评估:必要时血尿常规检查,如有需要4小时后再次评估;2、黄色预警呼吸:鼻翼扇动,6~12个月呼吸频率>50次/分,>12个月呼吸频率>40次/分,血氧饱和度≤95%,闻及湿罗音或喘鸣音;循环:心动过速,皮肤苍白,脱水征(黏膜干燥、眼窝凹陷等),尿量减少,CRT≥3s;反应:对周围环境无正常反应,长刺激方能清醒、动作减少和无微笑;肢体肿胀或瘫痪;评估:血尿常规,CRP和血培养,腰椎穿刺(特别是<1岁)和X线胸片,3小时内重新评估;3、橙色警戒呼吸:呻吟,呼吸频率>60次/分,中至重度吸气性凹陷;循环:皮肤苍白、花斑纹、苍灰和发绀,皮肤弹性减弱,CRT明显延长,指端冷等;反应:对外界事物无反应,病态面容、各种刺激不能唤醒、虚弱、哭声微弱或尖叫或持续哭吵;有前囟饱满、颈项强直、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等。评估:全血检查、血培养、CRP和尿液检查,择机行腰椎穿刺术检查、X片检查、水电解质及血气分析;1小时内重复评估。@为什么要使用退热药?发热只是症状,不是疾病,通常是无害的,而且发热温度的高低不代表病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使用退热药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孩子的不适,改善孩子的精神状态和食欲,也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休息。而退热后孩子精神状态的好坏,也有助于家长以及医生判断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什么时候需要用退热药?是否用药应以孩子的舒适度为标准。通常推荐孩子体温达到38.5摄氏度时可以使用退热药,但这只是一个人为设定的数字,如果孩子虽然体温超过38.5度,但精神状态良好,且没有任何不舒服的表现,也可以暂时不用药。如果孩子因为发热而不舒服,即使体温不到38.5度,也可以吃退热药。退热药学名是解热镇痛药,它们也有止痛作用,可以用于缓解轻到中度疼痛,例如牙痛、头痛、咽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等。@儿童可以使用哪些退热药?A: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和布洛芬(如:美林)是最常用的两种儿童退热药。1.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抑制致热原产生,使体温调定点下降而发挥退热作用。推荐3个月以上的孩子就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建议用法:常用剂量为10至15mg/kg体重,每4-6个小时口服一次。如果每次都使用最大剂量,每4小时用药1次,那单日总剂量会达到90mg/kg体重,即单日的安全剂量上限。为了避免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建议使用最高剂量不能超过连续3天,常规用药每日不超过4次,总剂量不超过65-75mg/kg体重。如果孩子发热伴有严重的呕吐,或者非常抗拒口服药物,需要考虑使用栓剂,请咨询医生如何用药。2.布洛芬布洛芬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时作用于身体外周和神经中枢,有明显的抗炎、镇痛、解热的作用,在儿童退热药中的运用也非常广泛。美国儿科学会推荐6月龄以上的儿童可以选择布洛芬退热。建议用法:常用剂量为每次口服5至10mg/kg体重,每6至8小时一次,每日可给予的最高总剂量是40mg/kg体重。@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如何选择?A: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在一般情况下两种药物并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两种退热药的使用区别如下:1.年龄:3月龄以下的婴儿发热时应尽快就医,不能在家使用非处方的退热药物。3-6个月的婴儿发热应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孩子的年龄在6个月以上,两种药物可以任选其一使用。2.合并症:当孩子有频繁呕吐或脱水表现时,建议使用经肝脏代谢的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孩子有基础的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等,也应慎用布洛芬。3.特殊情况:①G6PD酶缺乏症:又称“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的溶血性疾病,以往的医学观点认为患有G6PD缺乏症宝宝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有发生溶血的危险,但是最新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在常规剂量下“蚕豆病”宝宝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是相对安全的,不过,很多医生仍建议确诊为G6PD酶缺乏症的儿童退热首选布洛芬。②水痘:有一些医学研究证据显示,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增加水痘患儿皮肤软组织继发化脓性链球菌感染的风险,所以确诊为水痘的孩子发热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较安全。③川崎病: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如果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对心脏冠状动脉造成永久的损害。一旦确诊,川崎病需要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使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抗炎、抗血小板凝集,而不是简单的退热。因为有引起Reye综合征的风险,除了以上提到的特殊情况外,儿童不能使用阿司匹林退热,也不能使用安乃近、尼美舒利、赖氨匹林和安痛定等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或复方制剂。这些药可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不适用于儿童退热。@:是否可以交替或联合使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A:医学研究表明,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联合或交替使用,降低体温比单药治疗效果好,并不会增加儿童的舒适度,反而会增加给药剂量错误的可能性,降低用药的安全性,而且会加重家长的“发热恐惧症”。权威机构均不建议交替或联合使用两种退热药物。@:孩子吃了退热药还是不退烧,怎么办?A:使用退热药后,绝大多数孩子在用药后的30-60分钟内体温会明显下降。但假如孩子服药后超过1小时体温仍没有明显变化,需要考虑的原因包括:①服药时体温正处于上升期,身体产热大于退热药的散热作用;②药物剂量不足——建议下次给药时按照孩子的体重计算药物剂量;③液体摄入不够——建议鼓励孩子少量多次摄入液体,保证水分充足;④护理不当——建议保持室温凉爽,适当减少衣物,以帮助散热。@退热药如何量取和存放?A:大部分糖浆类或混悬液类的退热药都自带有带刻度的吸管或量杯,如果没有,请使用无污染的喂药器或者注射器量取准确的剂量。取药后,要马上关上瓶盖,并且归位收纳,不要随意摆放。退热药需要保存于常温阴凉干燥处,开封后有效期为1个月。不能放在冰箱中保存,因为冰箱内湿度较高,可能会破坏药物成分。另外,所有药物都要存放在家中安全的位置,避免孩子误取误服。@孩子S睡着了,该叫醒他吃退烧药吗?一般不用。如果孩子睡眠很安稳,说明发热并没有给他造成不舒服,这种情况可以不用叫醒他,因为吃退烧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发热带来的不适而不是降温,良好的睡眠也有助于孩子疾病的恢复。不过,此时要注意适当降低房间温度,也不要盖太多,以利于散热。不过,如果宝宝半夜发烧,同时睡的很不安稳,那么就可以给宝宝服药来让宝宝睡的舒服一些了。@是否用退烧药以舒适度为准,不是以体温为标准因为发烧不会烧坏孩子,而且对应对感染还有一定帮助,用退烧药也预防不了热性惊厥,所以用退烧药的目标不是为了降温,而是改善舒适度。所以吃退烧药不是以体温度数为绝对标准,而是以舒适度为标准,你觉得很难受了,38℃也可以吃,如果不难受,哪怕39℃以上也可以不吃,孩子大人都一样。只不过,大孩子和大人的是否很难受,自己会很清楚。不会说话的小朋友不会表达,要判断是否难受就有点难,所以通常认为39℃(肛温,对应的腋温为38.2℃)会比较难受,医生们认为这个体温给药是相对合理的,但这只是提供一个供大家参考的数值。实际操作时,如果孩子发烧时精神状态还好,比如会和大人玩,会互动,也会玩iPad,则说明不会太难受,这时也可以不量体温。如果孩子蔫了,给手机或iPad也不玩了,你想确认一下是不是体温太高所致,这时可以量一下,如果体温也确实超过了39℃,就可以吃退烧药了。新手父母往往会不停想去量体温,一到38.5℃就赶紧喂药,生怕温度高了出什么问题,量体温更多为了给自己用药找理由。老手父母只有在孩子摸起来很烫,孩子也哭闹或萎靡,才会去量一下,怕的是孩子已经很难受了没及时响应,量体温更多为给自己找不用药的理由。@发烧就是免疫系统在战斗的表现。应对发烧:需要记住以下要点:1.发烧是疾病的表现,所以我们需要警惕背后的疾病,尤其是重症表现。2.发烧有利于对抗感染,也不会烧坏身体,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也不能保护脑子,没吃退烧药不会耽误病情,所以不用一发烧就想着去退烧。3.发烧会引起身体不适,烧的很难受时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缓解。放下对发烧的恐惧,留意背后的疾病,不纠结于温度,多关注精神状态和舒适度,发现不对劲、心里没底就问医生或上医院,其它事情怎么舒服怎么来。@除非是中暑导致的高热,不建议做物理降温。人体的体温是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调控的。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房间,体温中枢就像空调遥控器,在身体健康的时候,遥控器会把室温控制在37℃左右。当人体免疫系统发现细菌或病毒入侵时,会作出反应,其中就包括将“敌人”入侵的消息告诉下丘脑里的体温中枢,体温中枢收到信号后会把空调打高,本来设定为37℃,这会调成39℃,这样可能有助于对抗入侵的敌人。体温设定点一旦调高了,身体收到信号就提高代谢水平,加速产热,比如通过肌肉的颤动来产热,同时收缩皮肤的血管来减少散热。就像关闭门窗,同时打开了空调暖气,让房间热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在开始发烧的时候,孩子会寒战,手脚摸起来冰凉,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这时候孩子体温还会上升。这个时候如果做物理降温,就像朝一个打开了暖气的房间泼冷水,虽然可以短暂降低一点室温,但如果不关掉暖气,水分蒸发后室温还是会继续升到设定的温度,这些冷水只不过是让空调白白多耗点电去制热。在体温上升阶段,本来还在哆嗦着升温,这时再用凉水擦身体,就需要哆嗦得更厉害来产生更多的热量。了解了这些你就会知道,物理降温实际的效果是:老妈累得够呛,孩子冷得哆嗦,哆嗦完继续烧。所以发热是不建议做物理降温了,国内的指南现在也是这样建议的。只有环境温度过高,导致身体无法散热导致的体温上升,或者体温中枢出了问题,把体温设定到一个人体无法耐受的恶性高热,才需要物理降温。中暑这些则像房子失火了,这时才需要泼水灭火降温。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知道,「38.5以下物理降温,38.5以上吃退烧药」都是不对的。@体温越高就越容易发生惊厥吗?确实,体温的高度是导致惊厥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引发热性惊厥时的体温还取决于不同患儿发生惊厥的体温阈值,有些孩子体温在40℃以上也表现正常,而有些孩子烧到38℃多就出现了惊厥。尽管多数热性惊厥发生时体温会超过39℃,但仍有约四分之一孩子在体温为38℃-39℃间就发生惊厥。@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种区分?可根据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分为两类:单纯性和复杂性。其中以单纯性热性惊厥最常见,特征是全身性发作、持续不到15分钟且24小时内不复发。(大部分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持续不到5分钟)而复杂性热性惊厥的特征是局灶性发作(如局限于单个肢体或单侧身体的抽动)、持续超过15分钟或24小时之内复发。把热性惊厥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是因为这两种情况的管理和预后不同。比如单纯性热性惊厥的孩子,一般观察就行,不需要特别的检查和治疗,日后发生癫痫风险仅轻微增加。而复杂性热性惊厥往往需要住院,需要脑电图等检查,复发风险更高,日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增加。@热性惊厥的孩子需要住院吗?尽管惊厥发作时看上去非常吓人,但很多孩子在发热过程中仅发生一次惊厥。惊厥结束后,孩子表现正常,这种惊厥对孩子没有什么伤害,所以多数热性惊厥的孩子可以返家观察。~无需住院治疗的情况包括:既往有单纯性热性惊厥病史,年龄>18月龄或首次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者;发热病因明确,且临床症状及体征平稳。~如果孩子有下列情况之一,需住院或留观: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或异常体征者;首次发作年龄<18月龄尤其是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者;感染原因不明或感染较为严重者;复杂性热性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患儿。@热性惊厥的孩子需要做脑电图吗?脑电图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排除癫痫。对单纯性热性惊厥的孩子无需常规行脑电图检查。以下情况推荐做脑电图:局灶性发作;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一级亲属有特发性癫痫病史;复杂性热性惊厥。@热性惊厥的孩子需要做腰穿吗?因为部分热性惊厥可能是脑膜炎或者脑炎的表现(比如约25%的脑膜炎患儿在发病早期出现过惊厥),所以可建议对部分热性惊厥的孩子行腰椎穿刺术,目的是取脑脊液检查排除中枢感染导致的发热和惊厥。但腰椎穿刺是有创检查,不是每一个热性惊厥的孩子都需要这种检查。对以下的热性惊厥患儿推荐腰穿取脑脊液检查:1、有不明原因的嗜睡、呕吐或脑膜刺激征和/或病理征阳性;2、6-12月龄,未接种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肺炎链球菌疫苗或预防接种史不详;3、当前正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特别是<18月的孩子出现热性惊厥(因为这个年龄段患脑膜炎/脑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且抗生素治疗可掩盖脑膜炎/脑炎症状)4、如果孩子在发热24小时后发生热性惊厥,或医生担心可能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热性惊厥的孩子需要做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吗?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不需要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的颅内病变发生率也很低。当热性惊厥的孩子伴有以下情况时,可考虑做影像学检查:头围异常;皮肤异常色素斑;局灶性神经体征;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惊厥发作后神经系统异常持续数小时或者有颅内压力增高的情况。@孩子以前复发过热性惊厥,下次发热时,有没有方法可以预防?预防性服用抗癫痫药可降低热性惊厥反复发的风险,但考虑到大多数热性惊厥对孩子没有伤害,而抗癫痫药物存在副作用,所以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热性惊厥的风险往往超过获益,所以通常不建议。但有复杂性惊厥史、惊厥持续状态史的患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发热的早期预防性服用抗癫痫药物。@有过热性惊厥的孩子以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会不会增加?相对没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出现过热性惊厥的儿童发生癫痫的可能性略增高。对于出现过一次的单纯性热性惊厥的儿童而言,日后发生癫痫的风险约为1%-2%。(我国0-14岁儿童癫痫的发病率约为0.15%)在有复杂性热性惊厥、发育异常病史或癫痫家族史的患儿中,该风险接近5%-10%。日后发生癫痫的高风险因素包括:癫痫家族史(尤其是母亲一方);复杂性热性惊厥;局灶性热性惊厥;Todd轻瘫;发热短时间后即出现惊厥;热性惊厥发病晚(>3岁);热性惊厥多次复发。@热性惊厥会导致大脑损伤、影响孩子的智力吗?这是一个家长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大量研究显示,和没有热性惊厥的孩子相比,有热性惊厥史的孩子在日后的认知、运动能力和适应行为等方面的表现无差异,无论是单纯性、复杂性或复发性热性惊厥患儿的学习能力指标无差异。5%患儿的热性惊厥超过30分钟,这些孩子如果没有出现癫痫(无热惊厥)发作,则不会发生永久性运动障碍,也不会出现智力发育障碍。@热性惊厥是什么?热性惊厥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为发热过程中突然意识丧失伴有肢体的抽动。有的孩子症状不典型,仅仅两眼凝视,而有些会两眼上翻,并出现手臂、腿部或面部肌肉的强烈抽动。部分口吐白沫,伴有口唇和皮肤的紫绀。大多数热性惊厥在发热的头24小时内出现,持续不足5分钟。惊厥结束后,孩子可出现短时间的意识模糊或困倦。很少的热性惊厥会持续15分钟以上。@孩子抽搐/惊厥时,家人怎么处理大多数热性惊厥发作短暂,持续时间约1~3分钟。我们应该置惊厥发作的孩子于地板或床上,防止跌落或受伤,远离坚硬和锐利的物体。惊厥期间口咽分泌物较多,可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勿刺激患儿,切忌掐人中、撬开牙关。不要向孩子口中塞入任何东西,不要按压或摇晃患儿。如果惊厥持续超过5分钟,呼叫120。@爸、妈小时候有热性惊厥,孩子就容易发生惊厥吗?是的,热性惊厥有很强的遗传倾向。比如,单卵双胎的孩子发生热性惊厥的比例显著高于双卵双胎,提示遗传是决定热性惊厥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注:单卵双胎的遗传背景可认为相同)10%-20%的热性惊厥患儿的一级亲属(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曾发生或将发生热性惊厥。
孩子颜面部、躯干红色皮疹,成片状,伴脱屑、结痂,考虑湿疹。处理建议:总的来讲是加强保湿+急性期外用弱效激素。a、基础治疗是保湿,保湿润肤霜的选择很多,建议选择以“霜”(cream)字结尾的保湿产品,像市面上常见的丝塔芙、艾维诺或者妙思乐都是可以的。用凡士林油膏当做保湿产品也没有问题。b、在湿疹或者过敏的急性期,每天可以涂两次地奈德乳膏,不要跟保湿润肤霜混和在一起使用,两者中间至少间隔15分钟时间。建议先擦地奈德,过15分钟再擦保湿产品,一开始每天擦两次,通常连续用一两个星期会好转,好转之后不要突然停药,可以改为每天一次维持三天,再改成隔一天一次维持一个星期。地奈德乳膏是弱效的激素,以每天两次的使用频率,连续不超过一个月是不会有副作用的,非常安全,绝大多数宝宝都能在半个月之内好转,然后改成每天一次、隔一天一次来维持治疗,就更为安全了。c、激素剂量的用法:激素的用量不是随意的,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指尖单位(fingertipunit,FTU),指间单位是指从一个5mm直径标准药膏管内挤出一段从食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线至指尖长度的药量。1指间单位约等于0.5g,可以覆盖2个手掌大小面积。用指间单位来计算能较好掌握身体不同部位所需的激素量。如果经过上述护理,5-7天,孩子皮疹明显好转,身上红色皮疹也逐渐消退,那么就继续加强护理就好,但如果效果不好,另外又出现排黏液血便、腹胀、便秘、生长发育不良等其他情况,对于是配方奶喂养的宝宝我们要考虑牛奶蛋白过敏,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更换为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对于母乳喂养的,我们要找找妈妈饮食中可能的过敏源。如果常规护理和更换奶粉都治疗不好、湿疹又特别严重的,需要考虑多种羧化酶缺乏症。
宝宝在密集哺乳期可以通过频繁吃奶获得更多的母乳。这和用奶瓶一次喂饱宝宝相比,能够让宝宝得到更丰富的母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出生两周大的宝宝,一次大概能吃70毫升的奶。如果用奶瓶一次喂70毫升,宝宝可能能睡上2个小时。但如果是亲喂母乳,宝宝在2小时的密集哺乳期里,大概每15分钟吃20毫升,这么算下来,2小时就能吃到160毫升的母乳。而且亲喂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容易让宝宝吃太多,避免了过度喂养的问题。密集吃奶一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是婴儿生长需求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非常辛苦,因此妈妈需要外界尤其是家里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让妈妈能够和宝宝一起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保证后续喂养的顺利进行。
01 宝宝神经发育不完善宝宝大脑还在成长中小宝宝,尤其是0到3个月大的,经常会密集吃奶。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在发育,可能在傍晚或者睡觉前会比较敏感,容易闹情绪,需要更多的安慰。所以,他们会通过频繁吃奶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02 奶量并不是均匀分配的奶水不是一天到晚都一样多妈妈的奶水在一天24小时里并不是平均分配的。通常半夜和早上奶水比较多,下午和睡前奶水会比较少。不过妈妈们不用太担心奶水少的时候会饿到宝宝。奶水少的时候宝宝可能会少吃一些,多喂几次,等到奶水多的时候再多吃一点。只要宝宝一天的总摄入量足够就可以了。这就好比我们早餐吃少了,中午就会多吃一点,或者早餐少吃,中间加几顿小零食,中午再多吃,只要能满足生长需要就行。03 储存能量,为长觉做准备宝宝为了睡长觉先储备能量这就好比我们要出远门自驾游,知道要开长途,就会先去加油,把油箱加满。宝宝也是一样,他们可能知道自己接下来要睡个长时间,所以会吃得比较多,这样就能为接下来的长觉储备足够的能量。密集吃奶时乳房很空,宝宝到底有没有吃到奶?宝宝吃奶间隔太短,妈妈们可能会觉得乳房像被掏空了一样,担心宝宝吃不到奶。但其实,即使在乳房感觉空空的时候,宝宝吸吮还是能刺激出奶水的。虽然这时候的奶水没有平时那么多,但因为间隔短,这时的奶水脂肪含量很高,就是我们说的“后奶”。这种奶虽然量不多,但营养丰富,足够宝宝填饱肚子。而且,奶水的产生是有规律的,宝宝吃得越多,乳房就会生产更多的奶。在密集吃奶的时候,乳房接收到频繁的吸吮信号,就会增加奶量。所以很多妈妈会发现,在下一顿喂奶时,宝宝会吃得更满足,这也是因为乳房响应了需求,生产了更多的奶水。
宝宝有时候会有一段时间特别爱吃奶,不像平时那样隔一段时间再吃。他们会连续吃上好一会儿,吃几分钟就小睡一下,然后又想吃,这样可能会持续一两个甚至三四个小时,这就是我们说的“密集吃奶”时期。每个宝宝密集吃奶的时间点都不太一样,但很多宝宝喜欢在傍晚准备睡觉前这样吃,也有些宝宝会在上午或者夜里这么做。宝宝密集吃奶可能有几个原因:01 他们神经系统还在发育,不那么成熟02 奶水不是一直都有,有时候多有时候少03 他们可能是在储备能量,准备好好睡一大觉。在宝宝密集吃奶的时候,虽然乳房可能感觉快没奶了,但宝宝吸吮还是能帮助乳汁分泌。因为我们的身体就是这样,宝宝吃得越多,乳房就会生产更多的奶。很多妈妈会发现,在接下来的喂奶时间,宝宝会吃得更香,这也是因为乳房接收到信号后,增加了奶量。
咳嗽是呼吸道受到各种刺激后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孩子白天没有咳嗽,但在夜间和清晨时却出现咳嗽,主要可能是因为体位的变化。躺下后,重心下降,呼吸道或消化道的分泌物可能倒流,进而刺激到咽喉,导致咳嗽。此外,夜间入睡时,身体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和咳嗽反射会减弱;而在清晨,身体重新活跃时,积累的分泌物刺激咽喉,也可能导致咳嗽或加重咳嗽的症状。引发夜间和清晨咳嗽的常见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后的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急性喉气管炎等。如果孩子出现感冒症状、犬吠样咳嗽以及声音嘶哑,需考虑急性喉气管炎的可能性,并应尽快就医。如果夜间或清晨的咳嗽持续超过两周,或影响到睡眠,建议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排查潜在的病因。
1.两种及以上注射类减毒活疫苗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的减毒活疫苗如果没有同时接种,那么需要间隔至少28天分别接种。比如麻腮风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要么同时接种,要么需要间隔至少28天。2.包含相同成分的疫苗比如宝宝已经打了五联疫苗或四联疫苗,就不需要也不可以再同时接种百白破疫苗或Hib疫苗。3.发生过“热性惊厥”《特殊健康状态儿童预防接种专家共识》中指出,对于单纯或非频繁发作的热性惊厥(半年内发作<3次且1年内发作<4次),没有惊厥持续状态(超过半小时),那么痊愈后可接种各类疫苗,并建议“每次接种1剂次”。4.说明书中有明确规定部分疫苗说明书中提到,“由于尚未进行本品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的临床试验,故在国内暂不推荐本品与其他免疫规划疫苗或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
一般来说,宝宝出现以下信号时可以考虑添加辅食:1身体发育信号:他能抬起头吗?宝宝应该能坐在餐椅或具有良好头部控制的婴儿座椅上;宝宝可以较为稳定地控制头部和颈部,能在有支撑的情况下坐直。2行为信号:看到食物,他愿意张开嘴吗?对大人的食物表现出兴趣,看大人吃饭时会有“馋”的表情,可能会伸手去抓食物;经常看着你的食物,并且表现出很想吃的样子;3行为信号:挺舌反射消失了吗?当给宝宝喂辅食时,宝宝不会再用舌头把食物顶出来。观察宝宝能够把食物从勺子中吞咽到喉咙吗?如果宝宝把食物用舌头顶出来或者弄到嘴唇外,说明它可能还没有足够的吞咽能力。4体重信号:宝宝够重了吗?宝宝体重达到出生时的2倍,一般在6kg左右;当宝宝的体重达到出生的两倍(一般为4个月),同时满足体重≥大于12斤,注意哦,这俩条件缺一不可。
在入睡后身体会有一些生理变化比如肌张力变化、眼球运动变化等,根据这些生理变化区分了2种睡眠状态:快速动眼(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和非快速动眼(nonrapideyemovement,NREM)睡眠。快速动眼睡眠特征是阵发性快速眼动,做梦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但大脑会抑制四肢活动,使肢体肌张力减低,做梦并不会表现出相应的动作。非快速动眼睡眠根据睡眠脑电特点有3个分期,即N1期(最浅且通常为最初的睡眠分期)、N2期、N3期(觉醒阈值高的深度睡眠期)。
(1)与氨基苷类有协同抗菌作用,与头孢西丁有拮抗作用。可与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不存在药效方面的相互干扰作用。(2)氨曲南可以肌肉注射,超过1g时需要静脉给药。静脉滴注时,氨曲南浓度不得超过2%,滴注时间20~60分钟。(3)氨曲南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血浆半衰期为1.5~2小时,每8~12小时给药1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