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PEG)有两种分别为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3350,UpToDate推荐1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聚乙二醇3350。国内目前很少见到聚乙二醇3350,而聚乙二醇4000散(福松)比较常见。聚乙二醇3350多为粉剂,需要加水溶解,口味甜,可以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每天一次。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直径约11~13μm(微米),胞质丰富,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呈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者称为杆状核,而核呈分叶状则称分叶核。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不仅数量会发生变化,而且核形也可发生变化。
1、正常淋巴细胞01小淋巴细胞:直径大小6-9μl,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浆量少,呈淡蓝色,一般无A颗粒,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固缩成团,偶见假核仁。02大淋巴细胞:直径大小12-15μl,胞体圆形或椭圆形,胞浆量中等,呈淡蓝色,可有A颗粒,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固缩成团,偶见假核仁。2、异型淋巴细胞首先胞体增大,胞浆增多,嗜碱性强,细胞核母细胞化,属于比较典型的异型淋巴细胞(反应性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又分为三型。01空泡型(I型):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胞体较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无颗粒,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或呈泡沫状,胞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或不規则形,染色质呈粗网状或不规则聚集呈粗糙块状。02异型淋巴细胞(Ⅱ型):又称单核细胞型,图二属于此型,胞体增大,外形不规则,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有聚集但仍疏松呈小块状,胞质丰富,淡蓝或蓝色,有透明感,着色不均匀,边缘处蓝色较深,呈裙边样,可有少许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03幼稚型(Ⅲ型):胞体较大,胞质较少,呈深蓝色,多无颗粒,偶有小空泡,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染色质呈细致网状,可有1~2个核仁。3、异常淋巴细胞胞体较大,胞浆中等,呈浅蓝至蓝灰色,染色质弥散、且呈高度均一性。
十分常见(≥10%)的有接种后食欲不振、易激惹、异常哭闹、嗜睡、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硬结、发热≥38℃等。数据显示,单看1剂五联疫苗接种后的“报告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所有疫苗中还是比较高的,且第4剂的反应依然很高。不过,在“1剂抵3剂”的前提下并非不可接受。
抗体中,出现症状时,衣壳抗原(VCA)的IgM抗体和IgG抗体就出现,在病毒进入人体,潜伏期时就开始出现,在有症状时,更会出现。之后,早期抗原(EA)的IgG抗体也会出现,最后到症状出现后的6-12周,核抗原(EBNA)的IgG抗体才出现,这时已经基本没有症状了,病毒又进入了潜伏期了。所以,当衣壳抗原(VCA)的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同时核抗原(EBNA)的IgG抗体阴性时,提示EB病毒急性感染,这个最为明确。
Bruck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成骨不全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挛缩、复发性脆性骨折、严重肢体畸形、进行性脊柱侧凸等,根据致病基因分为1型和2型。1型致病基因FKBP10位于染色体17q21.2,FKBP10中有38个变异已被鉴定为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型致病基因为PLOD2,位于染色体3q23-24,几乎所有已发表的PLOD2变异患者都有先天性关节挛缩,多数患有复发性骨折和严重的骨痛。目前已证实静脉注射唑来膦酸盐对Bruck综合征有效。
KHE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内皮瘤,多发生于婴幼儿期,新生儿期罕见,多表现为四肢皮肤软组织肿块,瘤体表面呈红色斑丘疹甚至紫红色结节,色泽深浅不一,界限不清,压之不褪色,皮温升高;治疗后皮肤表现为纤维化改变或肿胀,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散在丘疹。KHE的发生与GNA14基因变异有关,病理生理学认为是异常的血管和淋巴管生成,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捕获”血小板,造成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然后导致凝血级联反应活化及随后的凝血因子消耗、纤维蛋白原沉积。由于KHE病程中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卡梅现象,尤其是发生在胸腔、腹腔的KHE,其起病隐匿,病情凶险,患儿常因气促、腹胀、便血等就医。KHE主要通过临床、影像、实验室检验及病理活检综合诊断,其中病理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但活检可能导致凝血功能恶化,不常规推荐。MRI常作为首选评估方法,KHE影像学表现为瘤体界限不清,T1WI上与邻近肌肉强度相等,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实验室检查通过监测血小板(通常<50×109/L)判断是否发生卡梅现象,监测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KHE的治疗方案包括全身药物治疗、局部加压、手术切除、介入治疗等。病例:新生儿,患儿男,因“生后发现左腿肿胀3h”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1产,胎龄40+5周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4150g,无缺氧窒息史。父母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患儿生后即发现左腿明显肿胀,呈紫色皮革样硬结,凸出于皮面,皮温高于正常皮肤。入院查体发现患儿后背及腿部少许出血点。入院当天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糖、TORCH、尿巨细胞病毒等均正常;血小板211×109/L,凝血功能示纤维蛋白原1.64g/L,D-二聚体2.97mg/L。左下肢超声:探及不均质回声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CDFI探及丰富点条状彩色血流信号。左下肢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呈略高信号,异常信号沿皮下间隙向上延伸至大腿中段,内见多发粗大流空血管影。生后第2天血小板163×109/L,诊断为新生儿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hemangioendothelioma,KHE),予泼尼松3mg/(kg·d)口服;生后第3天血小板118×109/L,后血小板呈缓慢上升趋势;服用泼尼松2周后减为2mg/(kg·d),并联合口服西罗莫司0.8mg/(m2·次),2次/d。联合治疗2周后血小板300×109/L,纤维蛋白原2.91g/L,左腿肿胀减轻,予停用泼尼松,完善头颅MRI、超声心动图、腹部及泌尿系超声均未见异常后出院。院外继续口服西罗莫司,动态监测西罗莫司药物浓度维持在2~5ng/ml,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范围,随访至生后7个月患儿双下肢腿围相似,予停用西罗莫司。本例患儿生后即有左腿肿胀,虽未行病理活检,但结合患儿肿块外观、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影像学结果,诊断KHE明确。本例患儿生后未出现卡梅现象,药物治疗上未选用长春新碱、干扰素α及普萘洛尔;患儿未出现凝血功能显著恶化及心力衰竭症状,暂不考虑手术切除及栓塞术;治疗上选用国内外相对常见且安全的糖皮质激素联合西罗莫司治疗,阻止了病情进展与恶化,且未发现瘤体转移。KHE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小板大量消耗,进展为危及生命的血小板减少症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卡梅现象;同时,KHE具有局部侵袭性特征,容易扩展至深部组织及重要脏器,造成肌肉萎缩、关节脱位甚至压缩重要脏器等。因此,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肿块时应尽早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超声、MRI甚至活检等检查,避免延误诊断及治疗。
下颌(下巴)小在医学上被称为小下颌(micrognathia),定义是下颌小于正常值。对于新生儿,如果出现下颌小,提示问题可能比较大,比如很可能是Pierre-Robin综合征(皮尔罗宾氏综合征),因为下颌小,导致舌头塞在嘴巴里,顶住上颚,会导致上颚闭合问题,出现腭裂表现。同时舌头可能会堵着呼吸道,影响呼吸,但对于大孩子,出现小下颌,一般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正常情况下,对于新生儿,虽然也有轻微的下颌回缩的表现,但是上下嘴唇是能接触的,在休息位置,上唇的内侧和下唇的外侧,应该能接触上。如果在休息位,嘴唇对不上,或者上牙床和下牙床之间的距离大于1cm,那基本就是小下颌的问题,或者下颌回缩的问题了。对于小下颌的孩子,上嘴唇和下巴颏,能形成一条切线,斜斜的向内切,如下图所示:
马歇尔-史密斯综合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的,目前尚且无法治愈。导致马歇尔综合征的基因被称为NFIX。患儿通常会出现眼球突出、牙齿向前伸展等头面部和肢体缺陷。同时,还会伴有智力、听力、语言和运动障碍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大约80%的玫瑰糠疹患者通常先在躯干上出现一个椭圆形、玫瑰色的斑片。这个病变,通常被称为先驱斑,直径通常为2-10厘米,周边可能有鳞屑(下图)。它可能存在数周,之后发展为较小的皮损表现,类似于先驱斑,维持原有特征性的表现,也即周边覆盖鳞屑的粉色薄疱皮的丘疹外观。由于环状病变边缘隆起、鳞片细、中心清晰,可误诊为体癣。体癣通常只有一个斑块,没有典型的玫瑰糠疹的小病灶。玫瑰糠疹通常是双侧对称的,呈圣诞树状平行于朗格氏线分布。玫瑰糠疹患儿可能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一半以上有瘙痒。氢氧化钾制剂可以帮助鉴别玫瑰糠疹和癣感染或其他皮疹。与玫瑰糠疹相关的皮疹可能存在2-12周,采用支持性治疗。虽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但它被认为是传染性的,一些研究表明其与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