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致死性脑病的CT表现-------------------------------------------------------12对颅神经各自对应的脑区---------------------------------------------------------------------各种颅内出血-----------------------------------------------------------------感觉神经的节段性分布------------------------------------------------------------各种脑出血的CT表现----------------------------------------------------------脑脊液循环--------------------------------------------------------------------------------脑损伤----------------------------------------------------------------------------------交感、副交感--------------------------------------------------------左右脑损伤对比
之所以想写这样一篇科普小文章,原因来自两次急诊。一次是有一个两岁小女孩,生后就患有疝气,家长自认为是小毛病,从未就医。直到有一天疝气嵌顿15小时后,孩子疼痛、哭闹不止才诊于我院,B超检查发现嵌顿的是卵巢,急诊手术得到证实,而且该卵巢已坏死,家长懊悔之极,然而悔亦晚矣!还有一次是几天前,我看了一个急诊,一岁半男孩,右斜疝已嵌顿不下十次,就是不愿手术治疗,本次检查发现右侧睾丸已是淤血肿大。问其为何不肯手术,家长一番话,让我即痛心又寒心。他说:“不满您说,医生,我老丈人就是市里某大医院的主任,他说:小儿疝气又不是大病,不做手术无妨,麻醉会严重影响小儿的智力,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我听后顿时茫然。究竟怎样才算大病呀?几经举例劝说,最后只好按家属要求进行了手法复位后便扬长而去。真是:“宁信度,无自信也”。 其实,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俗称“小疝气”、“小肠气”、“气蛋”、“大蛋”等,发病机理不同于成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膜在腹股沟内(俗称:大腿根)向外延续出一囊状突起叫做“鞘状突”。它一般在出生前后逐渐萎缩闭塞。有学者统计,生后一年内未闭或部分未闭的约占57%,在此期间如小儿经常哭闹、咳嗽、便秘及排便困难、或腹腔内有肿瘤、腹水时,腹压增大,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阑尾、女孩的卵巢、输卵管等就顺势钻入这个囊内,医学上称之为“斜疝”,这个囊被称为“疝囊”。这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疝。如果腹腔脏器进入疝囊后,长时间停留而不能自行复位,引起疝入的内容物血液循环障碍,就称之为“嵌顿疝”。如果嵌顿时间过长,或多次嵌顿,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疝入的脏器缺血坏死。男孩的精索过度受压,睾丸就会坏死;女孩可能出现输卵管粘连、堵塞,卵巢缺血坏死,给小儿造成严重损失。那岂不是 “小不治而酿大祸” 了吗?。即便没有嵌顿,疝内容物长期压迫精索也会使睾丸血液回流障碍,血供减少,从而引起精索静脉曲张,睾丸淤血、缺氧,最终萎缩。而且随着小儿年龄增大,活动量增多,下坠的肠管使肠系膜受牵拉,不仅行走不便,而且会出现腹痛、恶心等不适症状,在学校,同龄的小朋友看到后会讥笑,甚至给起外号,影响小儿的心理发展。一般来说,对于六个月以下小儿,疝囊口很大,疝内容物可自由出入疝囊者,短期内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家长可不必过分紧张,可暂缓手术;然而,如果频繁嵌顿,就要引起重视,尽快手术了。六个月以上的腹股沟疝自愈的机会很少,家长不要抱有过分幻想,应尽早积极进行手术,以免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悲剧。关于治疗,许多家长都期待不治自愈。其实小儿斜疝是有自愈的可能,临床上也见到少数自愈的病例,但一味等待自愈是不可取的。年龄增长,活动增加,疝块的增大,就会滋生并发症的出现。所以,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最好方法。 保守治疗是家长最期盼、最乐意接受的,有的家长甚至设法诱导医生,让医生为其提供保守治疗的办法,而以此作为一劳永逸的法宝,如家长常常提到的使用疝气带。疝带的使用并非没有任何道理,但不是对任何病人都是通用的。对六个月以内婴儿,或有其它严重疾病不适合手术者以及小疝囊,疝块出现机会不多者可试用。不过要正确使用疝带,勤观察,如疝在疝带下脱出,就达不到治疗效果了。使用疝带时间不宜过久,效果不佳及时改用手术为好。我们已遇到多例因使用不当或长时间使用疝带造成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周围粘连。不仅旧病没治好,又添了新病,而且给手术增加了难度。那可就是“雪上加霜、屋漏遇雨”了。 有关嵌顿疝手法复位,这仅仅是救急的手段,治标而不治本,对同一个病人不宜反复使用。手法复位是有严格的适应症的,一般嵌顿时间在十小时以内,病人全身及局部状况良好可试行手法复位,但最好由工作3年以上的专业小儿外科医生操作。嵌顿时间较长,复位前可给适量的镇静、解痉药。复位的手法是很有技巧的,不是一般人看看书就可掌握。由于小儿肠管比较薄弱,嵌顿后肠壁水肿、脆性增加,粗暴的操作很可能出现肠管破裂、便血、发热等不良后果,那就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手术也并非是无比可怕的事情。在有小儿外科专业的正规大医院,这种手术一般三十分钟左右就可完成,手术残留的瘢痕不足两公分,小孩没有明显的痛苦。术后第二天就可以象正常小孩那样吃喝、玩耍了。为了安全康复,不让家长担心,可在医院观察3~5天,伤口换药后出院就更完美了。术后复发的机会是很少的。当然也可以选用腹腔镜手术,有助于探察对侧鞘突有无闭合,但腹腔镜手术要求气管插管麻醉,麻醉时间也长些。有的家长害怕一侧手术后另一侧再出现相同疾患,要求医生手术中同时探察另一侧,实际上,对侧同时发病的几率是4.7%,通常不必探察,如果医生检查对侧外环口很大,有潜在发生的机会,或者对侧过去有过疝,近期未出现的可以考虑同时探察。 家长经常担心麻醉会对小儿智力有影响。其实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现代麻醉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对人智力影响微乎其微,更何况小儿疝气手术时间极短,用药极少,智力影响可以说是“零”。试想一下,全球每年接受麻醉的有5亿多人,如此担心的话,地球上弱智人口该有多少啊!---------------------------------------------------------------------------------------------------------------- 以上为转载内容,确实是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非常中肯,客观,准确的解答了很多问题,希望对各位有“疝气”疾病的患儿家属有帮助。
门诊经常碰到家长带着小孩来做CT检查头部外伤的情况,却意外发现颅内有个蛛网膜囊肿。这个蛛网膜囊肿是什么东西?有什么危险吗?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脑脊液样液体在颅内蛛网膜所构成的袋状结构内积聚而形成的囊肿,是儿童期一种常见的颅内良性占位病变。通俗的讲,蛛网膜是正常的一个组织结构,打个比方,蛛网膜就好比脑组织表面包了一层保鲜膜。蛛网膜囊肿就是这层膜在脑子的某个地方不小心卷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囊样的结构,里面是正常脑脊液。大部分情况下,蛛网膜囊肿不会引起不舒服的感觉,很多人不做CT的话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脑子里有个蛛网膜囊肿,所以说蛛网膜囊肿大部分是可以跟人和平共处一辈子的。但有些情况下,蛛网膜囊肿需要手术治疗,譬如:1、囊肿有张力,压迫了周围的脑子,引起头痛,频繁发作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2、囊肿引起癫痫(非高热时的惊厥)。3、局部颅骨长期受囊肿影响而外鼓。4、复查发现囊肿进行性增大。5、直径超过5cm的囊肿。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传统是做囊肿-腹腔分流术。手术简单,风险小,效果也好,管子是从头端从皮下穿到肚脐上方,然后开3cm切口放入腹腔,外表看不出,不影响正常生活。缺点是可能终身带管,管子有断裂、堵塞、感染等可能,就像家里装修埋的水管,不能保证永远不出故障。近几年有一种新方法,脑室镜下囊肿造瘘,就是在囊肿与正常脑室之间打个洞,让原本孤立在蛛网膜囊肿内不流动的脑脊液能参与到正常的脑脊液循环中去,慢慢的囊肿就消失了。这个手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操作要求比较高,而且手术有一定的风险。还有一种是囊肿剥离,但要看囊肿所在位置,不是所有的蛛网膜囊肿都可以做囊壁剥离。我目前这三种手术都开展,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疗效满意。总的原则是,蛛网膜囊肿慎重选择手术治疗,宁可保守一点,观察为主,真正需要做手术的可能1%都不到,即使是用微创造瘘手术,有些也是可以不做的。以下是我做过的一些造瘘手术的影像资料:原创文章,欢迎转发或分享至朋友圈,让更多有需要的患儿家长能了解。我的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周五下午;浙大儿院滨江院区。可以网上预约挂号。欢迎点击浏览我的原创科普文章:https://station.haodf.com/health/article?healthId=8618293883&articleId=9384720036检查发现孩子有脑积水怎么办?https://station.haodf.com/health/article?healthId=8618293883&articleId=9384720002脑积水术后多久复查?https://station.haodf.com/health/article?healthId=8618293883&articleId=6160731614宝宝头上摸到一个肿块怎么办?(第三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