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 朱琳涵 医师 北京友谊医院 儿科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rpei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孩子发烧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肿瘤,以及代谢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发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也不一样。对家长来说,判断孩子发烧原因很难,又该如何应对?如果你的孩子不到三个月,只要体温高于38℃,就应该去医院。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新生儿期间(0-28天),10%以上的发烧是严重感染所致,比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等,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又很不完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美国的指南建议医生将发烧的新生儿收住院治疗。1到3月的孩子的发烧,很大部分是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但也有较大比例是细菌感染所致,同样因为孩子小不安全,鉴别起来很难,医生需要做些检查才能将风险较低的那部分孩子筛查出来,家长自己在家是无法判断风险大小的,要做的就是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去。三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在家观察,判断孩子精神状态很重要,如果精神不好也要去医院。判断孩子精神好相对简单一些,如果孩子还有劲玩,会跟大人互动,那说明精神还不错。但要判断孩子精神不好就没那么容易了,发烧会让很多孩子昏昏欲睡,很难判断是真的精神不好了,还是发烧让孩子犯困,医生有时都判断不准,更何况家长,如果自己心里没底还是早点上医院,不要有侥幸心理。如果你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在家里观察,又该如何对待发烧呢?发烧会让孩子不舒服,家长看到孩子昏昏欲睡,满脸通红,一摸孩子浑身发烫,很多都是心急如焚,搞不清楚孩子是不是什么得了重病,即便知道是自愈性的病毒感染,也会担心烧得厉害会不会出问题。孩子发烧家长焦虑是正常的,儿科医生面对自己孩子发烧也一样会焦虑,焦虑和担心也会让很多家长做不理性的选择,比如自己给孩子吃上抗生素,或者跑到医院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针。但其实,发烧虽然会让孩子不舒服,但目前并没什么证据能证明发烧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也不会烧坏脑子,除非是少见的热性惊厥持续状态和中暑。相反,体温升高可以减少孩子体内微生物的复制和繁殖,也可以提高人体的炎症反应,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清除,发烧对孩子的病情恢复是有利的。大家也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发烧比成人频繁很多,原因是孩子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没接触过的细菌病毒都容易造成感染,所以容易发烧。发烧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表现,孩子的免疫系统也在和病菌接触过程中不断完善,等孩子大了,发烧的频次也会越来越少,所以发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既然发烧是有利的,所以不要一发烧就立马想着给孩子退烧,而且有些病毒感染之后就是要烧好几天,退烧药只能短期内将温度降低一些,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能缩短生病的过程,你急或者不急,总还是要烧那几天。那退烧药有什么作用呢?就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我们大人也都发过烧,我开始准备写这篇文章时自己就发烧了,虽然是一个普通的上感,才38℃就觉得世界变成了另外一个世界,头痛,浑身无力,话都不想说一句,不过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似乎强于大人,我女儿39℃的时候她一样可以玩。那什么时候给孩子用退烧药呢?当孩子觉得很不舒服的时候。但每个孩子对发烧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所以用药的时机也可以不一样,中国指南推荐是38.5℃就可以用,尼尔森儿科学的建议是体温超过39.0℃用药是合理的,但这样的推荐并没有什么数据支持,只是专家们觉得到了这个温度大部分孩子会不舒服,就可以用药,所以最主要还是看孩子的精神状态。我自己孩子如果她能吃能玩能睡,39.5℃我也不会给药,但如果她发烧的时候哭闹烦躁不安,38.5℃我也给,不是专业人士按照指南推荐的温度(个人推荐39.0℃)用药就可以了。因为退烧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不推荐在38.5℃以下给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孩子用药,但对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孩子,因为发烧会加快代谢,也会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心输出量,为避免心衰,代谢不稳定等情况,可以在38.5℃之前用药。发烧也容易诱发癫痫发作,所以有癫痫的孩子也应该更早给药。无论是WHO,还是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胺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布洛芬只能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而且不要给频繁呕吐、脱水的孩子用,以免产生肾损害,对乙酰胺基酚可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对呕吐的孩子也可以用栓剂。中国的指南认为对超高热的孩子,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药,最新版的《尼尔森儿科学》明确建议只选用其中一种,加拿大儿科协会的建议也是不要交替使用,因为这样有导致孩子肝功能衰竭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说联合使用退烧效果可能更好,但使用退烧药的目的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单为了降温,虽然没有明确说能或不能联合或交替使用,但反复强调要警惕由此带来的用错药用过量的风险。综合这些意见,我个人还是建议只选用一种,用药量和方法参考说明书使用即可,不要自行减量或加量。发热伴随代谢的增加,水分需求增大,无论是否使用药物,都应该让孩子多喝水,不愿意喝水的孩子也可以试试淡一点的果汁,出汗多也可以喝口服补液盐。穿衣服要穿轻薄能吸汗的,厚度以孩子舒适为度,可以开空调,不能给发烧的孩子捂汗。退热贴并不能退热,温水擦浴这样的物理降温退烧效果有限,还可能增加孩子的不适,如果不是因为穿太多衣服、中暑等体温过高的情况,不建议使用。因为孩子皮肤娇嫩,酒精可能经皮吸收引起中毒,不能用酒精擦浴,也不要自己在家给孩子吃抗生素。自己在家处理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反应,觉得精神反应不好了就应该去医院,如果孩子发烧的同时有头痛、脖子硬、抽搐、喉咙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复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也应该去医院,2岁以下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24小时,2岁及2岁以上的孩子持续发烧超过3天也应该去医院,任何年龄体温反复超过40℃,或者其他自己心里没底的情况也要去医院。总结下来就是,发烧对孩子病情有利但会引起不适,应对发烧要注意孩子精神反应,警惕一些严重疾病的表现,让孩子多喝水,超过了39.0℃且孩子不舒服时可以用退烧药,发现不对劲、心里没底就上医院,其它事情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提示:本文核心观点来自《尼尔森儿科学》第19版、美国儿科学会旗下healthychildren.org以及《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丁香妈妈宝宝生病了,有个问题是爸妈非常关心的:严重吗?该不该去医院?不去吧,又怕耽误病情;去吧,工作忙,有时候实在是走不开。怎么办?发烧如果给宝宝测体温,腋窝温度超过 37.2℃,耳温、额温超过 38℃,就是发烧了。但是,并不是一发烧就需要去医院的,如果孩子看起来精神十足,可以在家里观察一下,适当多给孩子喝点儿水,减少一些衣物,再测一次,或者换个方式来测,看看是不是真的在发烧。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去医院啦:1. 年龄小于 3 个月的婴儿,即便看起来精神很好,也应该去医院看医生。除非是医生或者护士建议使用退热药,家长不要自己用药;2. 在 3~36 个月的孩子发热时,当看起来病恹恹的、粘人、发脾气或者拒绝进食的情况,或者虽然看起来精神还好,但是发热超过三天,或者出现发烧高于 39 ℃ 都需要去医院。3. 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不论年龄多大都要及时就诊:耳温、额温超过 39.5℃、腋温超过 38.9℃、抽搐且失去意识、反复发热;本来有心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镰状细胞贫血等疾病的宝宝,出现发热;发热,而且新出现了皮疹。咳嗽咳嗽是个正常的反应,可以帮助宝宝排出呼吸道里面的分泌物,让宝宝呼吸通畅。宝宝咳嗽了,爸妈可以在家做一些处理,让宝宝舒服些。比如,适当多喂一点水,让孩子的房间保持湿润。如果有鼻涕,可以用儿童专用的海盐水或者生理盐水喷鼻腔,清理干净鼻涕,对刺激性咳嗽很有帮助。丁妈提醒爸妈注意,不要轻易给宝宝用镇咳药。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就应该去医院看医生了:1. 小于 4 个月的婴儿咳嗽;2. 呼吸异常,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或者呼吸非常快;3. 吃东西或者嘴里有东西被呛到造成的咳嗽,即便是很多天前呛过,一旦发现也要就诊;4. 咳嗽带出红色、黄色或者绿色的粘液;5. 几个小时不愿意喝东西;6. 伴有发烧或者不像平时那样活泼;7. 咳嗽咳得太厉害,开始呕吐;8. 超过两周的咳嗽没有好转。呕吐、拉肚子如果宝宝出现呕吐、拉肚子,常常是因为肠道病毒、细菌感染。当孩子出现呕吐时,可以让孩子趴着或者侧躺着,防治呕吐物误吸。如果只是恶心,爸妈可以将孩子竖抱,给孩子拍拍背,不要马上喂吃的。等休息半个小时后,孩子看起来好一些了,可以试着喂水、或者口服补液盐。还在喝母乳的宝宝,可以试着喂母乳。喝配方奶的宝宝,建议先喂口服补液盐,等恢复了再喂配方奶。大便看起来只是较稀、没有粘液和脓血,多数是病毒感染。如果大便里有红色或者脓液,一定要取一点异常的部分放进干净的食品袋里,尽快送到医院化验一下。对于腹泻的宝宝,可以在家喂一些益生菌,但不要乱用止泻药。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情况,记得去看医生:1. 呕吐物里面有绿色或者棕色、红色的东西;2. 新生儿剧烈呕吐,婴儿或者大一点的孩子,反复呕吐超过一天;3. 婴儿几个小时拒绝吃奶或者任何东西;4. 嘴巴干、哭时泪少、1 岁以下的宝宝超过 4~6 小时没有尿,1 岁以上的孩子超过 6~8 小时没尿;5. 肚子很痛;6. 大便、尿布、内裤上沾有红色的东西;7. 伴有高烧(高于 39℃)或者低烧超过三天;8. 精神不好,看起来病恹恹的、昏昏沉沉的。便秘宝宝拉肚子让人担心,便秘拉不出爸妈也着急。但是,很多时候爸妈是操心过头,把不是便秘的情况给当成便秘了。首先,需要搞清楚宝宝是不是便秘。这些情况才是便秘:1. 出生 28 天以内的宝宝,大便很硬,每天少于一次(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除外);2. 大一点的孩子,大便很硬,而且 3~4 天才出现一次排便(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除外);3. 不论多大的孩子,大便体积大,又干又硬,排便时艰难费力;4. 宝宝本来肚子一阵一阵地疼,在一次量比较大的排便之后,肚子不那么疼了;5. 大便有血。如果只是轻度便秘,爸妈可以尝试在家进行处理:对于 4 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喂一点果汁,比如西梅汁或者梨汁。开始吃整顿辅食的孩子,食物里加一些高膳食纤维的食品,如豌豆、西兰花、麦片等都很有效。如果出现这些情况时,就应该去看医生:1. 4 个月以下的宝宝有便秘;2. 经常出现便秘;3. 尝试了上面提到的办法,便秘还是没有缓解;4. 在大便里或者尿片、内裤上见到红色的东西;5. 宝宝肚子疼得厉害。皮疹春夏交替之季,天气慢慢变热、出汗增多,引发过敏的物质增加,病毒、细菌开始活跃,不少宝宝的皮肤上出现了疹子。一般的疹子不需要特别着急,比如,如果是湿疹,注意保湿,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激素;过敏的情况,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但是,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建议去看医生:1. 皮肤突然出现疹子,伴有高热;2. 皮疹让孩子很痒,影响休息;3. 皮肤上的疹子是紫红色的,有一些高出皮肤表面;4. 疹子用手指按压不褪色,可能不是皮疹而是出血点;5. 随着皮疹出现,孩子的眼睛周围、脸蛋、手脚也出现肿胀。
转载自 丁香妈妈生了娃之后,妈妈仿佛一夜之间变身为女超人。宝宝吃喝拉撒睡,哪一个不是叫人头大的问题?其中,最让妈妈感到头疼的,是吃。现实中因为很多原因,导致妈妈无法做到完全母乳喂养。当母乳不能完全满足宝宝需要时,奶粉就成了 1 岁内宝宝的主要食物。怎么挑选奶粉?奶粉如何冲泡?奶粉喂养中宝宝出现不适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关于奶粉最常见,也是妈妈们最为关心的 8 个真相。奶粉冲泡1. 奶粉用 40℃ 还是 70℃ 的水冲?都可以。两种水温都很安全,在营养成分的保留上也没太多差异。妈妈根据奶粉罐身建议水温冲调即可。此外,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动。如果是即冲即喝,那用 40℃ 的水冲泡再好不过。如果打算冲完过会儿再喝,选择 70℃ 的水冲泡就更合适。但需要注意,添加益生菌的奶粉只能用 40℃ 的水冲。2. 冲奶粉用什么水比较好?自来水烧开晾凉,省钱又简单。觉得等开水晾凉太麻烦?凉白开和沸水兑成阴阳水,也完全可以冲奶粉。对自来水水质不满意的家长,也可以选择纯净水或过滤水。矿泉水则没有必要。因为矿物质含量较高,对于 1 岁以内的宝宝来说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奶粉喂养1. 宝宝吃了奶粉为什么会胀气?可能是泡奶粉摇晃过度。在冲泡奶粉时剧烈摇晃奶瓶,会产生奶泡,宝宝喝奶的同时吞下了含有空气的奶液,就容易产生胀气。冲奶时稍许摇晃瓶身,让奶粉充分溶解就好,也可以静置稍许再食用。如果宝宝特别容易胀气,可以选择防胀气的奶瓶。2. 宝宝喝普通配方奶粉过敏怎么办?对于出生后胃肠道功能较差的宝宝、或过敏体质的宝宝,可以选择适度水解配方奶粉。这类奶粉将普通奶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较小分子,可以预防宝宝蛋白过敏或缓解轻微的蛋白质消化不良。但是对于确诊或严重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需在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下,更换深度水解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奶粉挑选1. 奶粉保质期这么久,是防腐剂过量吗?奶粉生产包装的过程是商业无菌的,干粉的水分含量又极低。未开封的奶粉处于真空环境中,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因此存放在避光阴凉处可以较长时间保存。但奶粉开罐后容易受环境影响,建议在 1 个月内吃完。2. 罐装和纸盒装有啥区别?最大的区别可能是,罐装更贵一些……在营养价值上,它俩其实没啥差别。从保存角度来说,罐装的密封性比纸盒装更好一些。纸盒装奶粉开封后,建议另外放置在密封容器中保存。奶粉用量不多的宝宝建议购买小份量罐装,奶粉用量多的宝宝两者皆可。3. 奶粉的营养成分怎么看?奶粉中除了必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供能营养素外,还包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蛋白质是人体中除了水之外含量最多的成分,占机体 44% 的量,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对宝宝的发展至关重要。蛋白质中的乳清蛋白相比酪蛋白分子量更小。奶粉中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规定不低于 6:4。而普通牛奶的比例为 2:8。婴幼儿不需要额外糖摄入,一般奶粉以全乳糖的形式提供能量,避免添加蔗糖。此外,一般的配方奶粉还会添加人体必需的脂肪酸DHA 和 ARA,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要从母乳或配方奶中获取。ARA 有助于 DHA 的吸收,对促进婴幼儿智力及视力发育有重要作用。
转载自 卓正儿科 杨茜茜医学界儿科频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某地有母婴店用蛋白固体饮料冒充婴幼儿奶粉事件掀起轩然大波。这些孩子因被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被医生建议食用“特医奶粉”,没想到买到的却是根本不符合婴幼儿食品要求的“固体饮料”!这次事件的真相尚有待调查,但牛奶蛋白过敏作为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类型,也的确是近年来家长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宝宝长湿疹了,是不是因为牛奶过敏?”“宝宝总吐奶,是牛奶过敏吗?”“宝宝便秘了,要不要暂停牛奶?”“宝宝体重长得慢,要不要换水解奶粉好吸收?”……我在门诊中遇到很多家长,因为各式各样的担心,而怀疑宝宝有牛奶蛋白过敏,但其中有不少并不是真正的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出现什么样表现的时候,需要怀疑牛奶过敏这个“罪魁祸首”呢?牛奶过敏如何诊断?过敏原检查准确吗?牛奶过敏该如何选择奶粉?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和回答这些热门问题。01什么导致了牛奶过敏?食物过敏是指食物诱发了异常的免疫反应。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导致了过敏,牛奶含有多种酪蛋白、乳清蛋白[包括-乳清蛋白(ALA)、-乳球蛋白(BLG),以及牛乳铁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牛免疫球蛋白],大多数牛奶过敏的患者,对牛奶中的多种蛋白过敏,其中酪蛋白、BLG和ALA为牛奶中的主要过敏原。牛奶和奶制品(包括普通配方奶、酸奶、奶酪等)都可以引起过敏。02牛奶过敏有什么表现?牛奶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因人而异的,根据症状不同,可大致分为IgE介导型、非IgE介导型和混合介导型(IgE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介导速发型过敏反应,但免疫系统的其他组分,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和其他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介导过敏反应的发生)。IgE介导的反应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发病迅速,通常在摄入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开始出现症状。因为潜伏期短,所以牛奶蛋白过敏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比较容易确定。1.皮肤症状: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荨麻疹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红斑、丘疹、风团样的皮疹,伴有瘙痒,而且时隐时现、变化迅速、遍布全身。有的小朋友甚至在皮肤接触牛奶后也会出现局部荨麻疹。而血管性水肿经常和荨麻疹同时出现,最常见于眼睑、嘴唇等皮下组织疏松的部位。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反应很少只诱发胃肠道症状,而是常常和皮肤过敏反应同时出现,或者只是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一部分。其中恶心、呕吐、腹痛一般在摄入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发作,而腹泻可以在摄入致敏食物后2-6小时才开始发作。3.呼吸道症状:喘息、呼吸困难、流涕等与胃肠道症状相似,IgE牛奶蛋白过敏很少只诱发这些呼吸道症状,而是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症状同时出现。4.全身性过敏反应全身性过敏反应是迅速发作、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对于婴幼儿,消化道和皮肤症状往往是最突出的,也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的表现。非IgE介导的反应非IgE介导的反应通常会延迟发作,一般发生于摄入食物超过2小时后,所以牛奶蛋白过敏是否是导致这些症状的“罪魁祸首”,需要家长的仔细观察、记录和医生的判断。1.反复剧烈呕吐、腹泻、脱水和嗜睡牛奶过敏可以表现为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典型表现为摄入牛奶或奶制品后2-4小时内出现严重的呕吐和腹泻,造成重度脱水、嗜睡,有时甚至还会造成休克。随着时间推移和反复接触致敏食物,慢性患者的症状则可能更轻微,可能表现为胃内容物反流、腹泻、体格增长缓慢。2.血丝黏液便食物蛋白诱发的婴儿直肠结肠炎(food protein-induced allergic proctocolitis of infancy)通常6月龄之前出现症状,表现为母乳喂养或标准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反复出现血丝黏液便,偶尔也会有腹泻,但一般情况良好。牛奶是导致这一疾病最常见的致敏食物(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可以因为母亲摄入牛奶而出现症状)。3.吐奶和肠绞痛胃食管返流(吐奶)和肠绞痛是小婴儿常见的症状,但不太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唯一表现,只有当孩子同时有其他警惕症状(比如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反复血丝便)时,才需要考虑这种可能性。4.便秘同样,便秘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但牛奶蛋白过敏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病因,只有当规范治疗无效、特别是孩子同时有其他牛奶蛋白过敏的警惕症状时,可以尝试暂停牛奶2周,观察便秘是否有缓解。IgE和非IgE混合介导的反应湿疹发病较早(哮喘/过敏性鼻炎,会不会也和牛奶有关?前文已经提到,牛奶蛋白过敏诱发的呼吸道症状是速发型的过敏反应,而且很少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唯一表现,除非孩子喝牛奶后立即出现喘息、呼吸困难、流涕鼻塞,不用刻意回避牛奶。10孩子没有上面说的皮肤或消化症状,就是体重增长慢,会是牛奶过敏导致的吗?牛奶蛋白过敏极少单独表现为体重不增,一般是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时,医生才会有所怀疑。而且,导致孩子体重增长慢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医生仔细询问病史、检查身体来确定,不建议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自己尝试换奶或忌口,这反而有加重营养不良的风险。总结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诱发的过敏反应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其中最常见的是IgE介导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当孩子出现反复呕吐、喂养困难、体重增长不佳、反复黏液血丝便等情况时,也需要考虑这个可能性。但对于其他婴幼儿期常见的情况,比如轻度胃食管返流、肠绞痛、便秘和湿疹,牛奶蛋白过敏通常不是主要的病因,是否需要检测过敏原、尝试回避牛奶及奶制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和判断下进行,在没有充足的证据的前提下,就换奶或使用“特医奶粉”,都是不合适的。
转载自 医信妇儿频道随着近一个月来手足口病发病率的上升势头越来越猛,为了防患于未然,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询问一件事——大夫,我家宝宝到底该不该打手足口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手足口病疫苗是由我国成功研制的灭活疫苗,2016年上半年于我国正式上市,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很多,例如科萨奇病毒A组2、4、5、7、16型等、肠道病毒71型,而之所以目前手足口病疫苗只针对EV71,是因为EV71是重型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根据统计,2009-2015年,我国卫生部门平均每年报告病例约190万例,死亡病例400-500例,而重症病例中74%都为EV71病毒感染,死亡病例中EV71阳性占93%。同时,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该疫苗对于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保护率为97.3%。该疫苗存在病原体的针对性,也正说明了:并不是注射了该疫苗就不会再得手足口病,也并不是得过手足口病就不需要打疫苗了。▼手足口病疫苗适应人群根据中国CDC在《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中的建议:接种对象为≥6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对于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也就是说6个月—5岁的易感儿童都推荐接种,而5岁以上儿童由于EV71感染发病率降低,暂不推荐。▼手足口疫苗禁忌人群对疫苗任一种成分过敏者;发热、急性疾病期患者及慢性疾病急性发作者;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者禁用。▼手足口病疫苗接种程序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每次剂量为0.5ml。▼接种后不良反应根据新上市的疫苗说明书可以看到,手足口病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其他疫苗仍较为相似,并无特异性。局部反应:接种部位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多出现在接种后48小时内,持续较短,可自行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暂时不推荐EV71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建议接种间隔2周以上。▼手足口病疫苗到底该不该打?不少家长仍有该疑问,疫苗才上市不久,且目前为自费疫苗,真的需要打吗?自费疫苗一般为新疫苗,针对于流行病,例如肺炎13价疫苗、手足口病疫苗等。而根据临床试验来看,接种疫苗后产生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达3级以上的所有症状(如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说明EV71手足口病疫苗非常安全。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最重要的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风险,降低患儿死亡率。当然,EV71疫苗采取自愿接种原则,有疑惑的父母仍可以到当地医院咨询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接种,并且一定要通过规范的途径进行疫苗接种。资料来源[1]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201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ttp://www.chinacdc.cn/zxdt/201606/t20160608_131032.html
转载自 丁香妈妈咳嗽是宝宝非常常见的症状,察觉到宝宝咳嗽有痰,不少爸妈本能的一个动作就是给宝宝拍背(拍痰),还会给宝宝吃药,希望能帮助宝宝排痰。可问题是,这些真的能把痰拍出来吗?今天就请施翰医生跟我们讲讲哪种祛痰方式最有效。拍背、止咳药都没效仅靠手工叩击拍背产生的震动,是很难把气管里的痰给倒腾出来的。所以拍痰并没什么用,一般也只是缓解家长的焦虑。所谓「化痰药」,其实是个伪概念,因为目前并没有什么可以把痰直接化掉变没有的「化痰药」。医学上只有「祛痰药」。但祛痰药在儿童中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解决痰液生成的根源才更重要。止咳药?不建议用。有痰的时候不建议刻意去止咳,美国儿科学会也强调,对于 6 岁以下儿童,非处方止咳药和感冒药都是有弊无利的,不能随便用,有痰的时候就更不建议刻意用止咳药或是感冒药去止咳了。多补充水份,稀释痰液痰液的治疗还是取决于产生痰液的根本原因,但不管病因是什么,让孩子多摄入些液体(包括母乳、配方奶)总是有利的,可能会有助于稀释痰液和舒缓呼吸道黏膜。但是这事儿也不能做过头了,过度补充水分也没有什么益处,孩子也难受。硬逼着孩子多多喝水这样的事儿就别干了……到了一定年龄,还可以给孩子多吃一点温热的流食,比如稀粥、鸡汤等,也是补充水分的一种方法。雾化吸入治疗,尤其适合小宝宝雾化吸入疗法也是一种治疗的选择,尤其是对小宝宝,雾化的药物需要儿科医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具不同的药物。使用某些抗生素,消除炎症如果考虑不是病毒性感染而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可以消除炎症,将产生痰液的根本原因消除,那么痰液自然就会消失了。但是,如果孩子咳嗽有痰迟迟不好,还是建议就诊,找专业医生来帮忙。还是那句话,自己可不要擅自给宝宝用药哦。
转载自 丁香医生很多家长一遇到宝宝发烧就慌了手脚,会用各种物理退烧法来给宝宝降温。但是,这么多物理降温方法不一定都有效。哪些物理退烧法是可以用的,哪些不仅没用还对孩子有害的?今天,丁香妈妈为各位宝妈宝爸盘点了几种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希望各位家长面对孩子发烧不再慌乱。这两种退烧方法不要给孩子用 捂汗退烧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并不完善,在发烧 + 捂热的状态下,不仅无法出汗排热,反而会因为不能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储积,导致体温升到比调定点更高,出现 41℃ 以上的超高热。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热性惊厥」,1 岁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可致死。因为捂汗退烧而造成悲剧,并不鲜见。 酒精退烧酒精在人体皮肤上挥发的速度非常快,带走的热量也更多,大面积使用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出现寒颤。婴幼儿的皮肤也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毒。之前东莞的一对父母用工业酒精给孩子擦拭退烧,结果孩子当即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后还是不治身亡。这两种物理退烧法不推荐给孩子在这之前,大家首先要知道,孩子发烧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在体温上升期的时候,孩子的体温是持续升温的(有时还特别快),会伴有手脚冰凉、打寒颤的情况。这时候再给孩子降温,孩子会越来越冷,更加不舒服。因此下面两种方法就不适合体温上升期的孩子使用。温水擦浴这也是爸妈们爱用的一种「退热方式」。但擦浴之后,常常是体表的温度暂时降低了,一量体温,才知道发热并没有消退。很多发热的宝宝通常昏昏沉沉想睡觉,这个时候被擦来擦去会很不开心,反而可能哭闹、寒战。不少人应该也有这样的经历,发烧时不仅精神提不上来,洗个脸洗个澡还会觉得更冷。建议:如果宝宝处于高热持续期或者体温下降期,也不排斥擦浴,这种方式就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试试看。退热贴退热贴是另一种物理降温的方式。你琢磨啊,全身的温水擦拭效果都有限,巴掌大的一块冷冷的毛巾,效果又能有多少呢?另外,有些退热贴里添加了薄荷、冰片等清凉类物质,孩子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再对类似产品过敏,就更得不偿失了。真正有用的物理退烧有这 3 种开空调冬天的时候,可以打开空调,适当提高室内温度,让宝宝不用穿着臃肿的衣服,也不用盖得太厚。建议空调的温度在 24℃~26℃,以宝宝舒服的温度为宜。夏天也可以把空调温度降低一些。少穿点衣服要想让宝宝更舒服点儿,就要帮宝宝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冬天温度低一些,所以可以适当给宝宝少穿点衣服,让宝宝的热量更快地散发出来。 被子薄一点宝宝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刚入睡时容易出汗。被子太厚,身体的热量散不出去,体温会更难降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是在体温上升期出现寒战怕冷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孩子多穿点衣服适当保暖。总之,冷保暖,热脱衣,掌握这个大原则就好了。尽管物理退烧法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但许多权威机构并没有把物理降温作为给孩子降温的首选方式,反而更推崇药物降温。给孩子退烧怎么舒服怎么来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大部分情况下,口服退烧药对孩子来说,是更方便更让他舒服的方法,除非孩子对退烧药过敏或者不能耐受,这时候可以优先选择温水擦浴。2016 年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就明确指出,不推荐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擦浴或酒精擦浴。因为给孩子降温,最重要的处理原则就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其实,孩子发热并不一定是坏事,发热是人体受到感染、应激等之后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除非是超高热,发烧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相反是有好处的。当孩子精神状态不太好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吃退烧药。2~3 月龄以上可以吃对乙酰氨基酚,6 个月以上可以吃布洛芬。如果孩子年龄太小,或症状比较严重,应直接去医院就诊,让医生帮忙解决。本文经由儿科学硕士孔令凯审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六神无主七上八下心力交瘁这便是宝宝发烧时老母亲的内心写照老母亲最害怕的莫过于发烧尤其是第一次遇到宝宝发烧大多会急忙去医院打针输液别慌孩子的第一次发烧大多是碰上了一只虚张声势的纸老虎——幼儿急疹大多数宝宝生病都是6月龄以后,这是因为宝宝出生时从母亲体内带出的抗体一般在6个月左右消失。所以,宝宝这第一次发热也应该看做是宝宝由母体免疫向自身免疫转变而发生的适应性反应,是建立自身免疫系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出现这个症状并不是因为老母亲没有照顾好,而是每一个宝宝都要经历的过程。有的是因为长牙,有的是因为打疫苗,而绝大多数都是病毒引起的。在这绝大多数的病毒中,有一种“人疱疹病毒6型或7型”病毒,这种病毒可以引起幼儿急疹。什么是幼儿急疹?这是一种婴幼儿期常见的出疹性疾病。起病急骤,常常突然高热,可达39~40℃。这往往也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次发热,一般持续3~5天后热退,退热后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皮疹出现1~2天后消退。患幼儿急疹的宝宝除发热外一般无其他全身症状,精神较好,部分宝宝可能出现饮食减少、口干等症状,都没有大碍。大部分宝宝可以顺利出疹,没有合并症的发生,并且获得持久免疫力。如何判断宝宝患了幼儿急疹?①年龄6~18月,平时健康的宝宝没有任何原因突然高热,但是精神较好,没有其他不适症状。②3~5天左右热退并且出疹子。③如果不放心,去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偏低,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得了幼儿急疹如何护理?①最好让宝宝多休息,减少户外活动,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被子衣物保持凉爽干燥。②让宝宝多喝温开水,补充流失水分。③宝宝出现体温上升,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可适量选用退烧药物。④平时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商场、超市等地方。出疹后5天内不带宝宝去公共场所,以防止传染给其他宝宝。长了皮疹需要特殊处理吗?不少家长还关心皮疹会瘙痒吗?会留疤痕吗?NO,皮疹不会瘙痒,会自行消退得无影无踪,无需特殊处理。本文首发:湖南省儿童医院本文作者:湖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 刘芙蓉责任编辑:李小荣
转载自 卓正儿科 李艳华卓正诊所Distinct Clinic新生宝宝脐带的护理,是考验父母的第一道难题。“宝宝肚脐总是反复渗血怎么办?”“隔壁家小宝的脐带早早就掉了,我家的还是死死粘在肚子上,到底什么时候脱落?”“宝宝一哭,肚脐就鼓鼓的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新生宝宝脐带护理的相关知识。Q1:脐带有什么用处?A:宝宝在子宫内依靠胎盘获取营养物质及氧气,而脐带一端与胎盘相连,另一端则与宝宝相连。在宝宝出生以后,脐带会被结扎,这是个无痛的操作。结扎之后,宝宝的肚脐处会留下一个脐带残端,出生的头几天,这个残端都会是湿漉漉的,慢慢才会变得干燥。Q2:脐带究竟多久脱落?A:一般来讲,脐带会在1~3周左右脱落,如果生后8周还未脱落,则需要前往儿科医生处就诊。家长们需要耐心等待脐带自然脱落,不要尝试用外力拖拽,即使残端和肚脐只靠一条线样的结构连接着。当脐带残端脱落后,有的家长会注意到,宝宝肚脐有鼓出皮面、凹凸不平的肉芽状组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肉芽组织会在1周左右自行消退,但仍有一部分需要医生来进行处理。不用担心,这些肉芽组织内不含神经,即使需要进行手术处理,也并不会给宝宝带来疼痛或不适。Q3:脐带残端需要每天用酒精擦拭吗?A:此处敲黑板:脐部护理要点就是干燥、干燥、干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仍建议在脐带脱落之前用酒精进行局部消毒。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不经过酒精擦拭的脐部愈合更快且感染风险并未增加。相反,在发达地区,局部应用抗感染制剂可能会导致脐带局部正常菌群消失、延长脐部愈合时间。因此,美国儿科协会目前推荐:在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只需保证脐部干燥即可,并不需要使用表面消毒剂,即不需应用外用酒精擦拭脐部。Q4:护脐带有必要用吗?A:脐带残端掉落前,护理的关键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因此,小宝宝生后需要将脐带暴露在空气中,保障脐部的空气流动,加速干燥过程。护脐带能否保持洁净暂不评价,仅仅是长期盖在宝宝肚脐上也不利于局部空气流通,因此,并不推荐使用护脐带。Q5:宝爸宝妈们该如何护理宝宝的脐部呢?A:这里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建议:1.尿不湿需要避开脐部,以免尿液接触到脐部;2.在脐残端脱落前,建议用海绵或毛巾沾水给宝宝进行洗澡,而不是盆浴,这点与国内大部分医院的做法不同;3.如果天气炎热,可以考虑只给宝宝穿一件宽松的上衣和尿不湿,不要给宝宝穿过紧的衣服。Q6:脐部时不时渗血、渗液,需不需要看医生?A:大部分脐带渗血、渗液并不需要担心,这是脐部在愈合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是,如果渗血持续几天不好转,就需要前往儿科医生处就诊。另外,如果脐部分泌物呈脓性或散发臭味,甚至脐部周围皮肤发红,碰触患儿脐部哭闹,需要警惕感染可能,建议尽快就医,避免感染加重。Q7:孩子哭闹时脐部鼓出一个小包是怎么回事?A:这种情况下,建议请儿科医生评估,如果有必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B超检查。简单来说,如果是脐疝,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部分脐疝会在12至18个月自行消失。但如果脐疝直径超过1.5cm或脐部膨出物明显,或是有一些合并症存在,脐疝闭合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如果脐疝持续存在或出现脐疝嵌顿风险时,外科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如果是其他脐部畸形,需要请小儿外科医生进行评估。最后,除了上面所说的情况外,如果家长发现以下情况,也需要前往儿科医生处就诊:脐部膨出物很大;脐部肉芽组织经过手术处理效果不佳;脐部反复感染;脐部不明原因反复湿疹;脐部反复渗液无好转等。出现这些情况时,儿科医生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脐部先天畸形。总之,宝宝小小的肚脐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发现异常,建议尽早向儿科医生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