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 卓正儿科 杨茜茜医学界儿科频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某地有母婴店用蛋白固体饮料冒充婴幼儿奶粉事件掀起轩然大波。这些孩子因被诊断为“牛奶蛋白过敏”被医生建议食用“特医奶粉”,没想到买到的却是根本不符合婴幼儿食品要求的“固体饮料”!这次事件的真相尚有待调查,但牛奶蛋白过敏作为幼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类型,也的确是近年来家长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宝宝长湿疹了,是不是因为牛奶过敏?”“宝宝总吐奶,是牛奶过敏吗?”“宝宝便秘了,要不要暂停牛奶?”“宝宝体重长得慢,要不要换水解奶粉好吸收?”……我在门诊中遇到很多家长,因为各式各样的担心,而怀疑宝宝有牛奶蛋白过敏,但其中有不少并不是真正的牛奶蛋白过敏。宝宝出现什么样表现的时候,需要怀疑牛奶过敏这个“罪魁祸首”呢?牛奶过敏如何诊断?过敏原检查准确吗?牛奶过敏该如何选择奶粉?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和回答这些热门问题。01什么导致了牛奶过敏?食物过敏是指食物诱发了异常的免疫反应。牛奶中的蛋白质成分导致了过敏,牛奶含有多种酪蛋白、乳清蛋白[包括-乳清蛋白(ALA)、-乳球蛋白(BLG),以及牛乳铁蛋白、牛血清白蛋白、牛免疫球蛋白],大多数牛奶过敏的患者,对牛奶中的多种蛋白过敏,其中酪蛋白、BLG和ALA为牛奶中的主要过敏原。牛奶和奶制品(包括普通配方奶、酸奶、奶酪等)都可以引起过敏。02牛奶过敏有什么表现?牛奶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因人而异的,根据症状不同,可大致分为IgE介导型、非IgE介导型和混合介导型(IgE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介导速发型过敏反应,但免疫系统的其他组分,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因子和其他类型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介导过敏反应的发生)。IgE介导的反应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发病迅速,通常在摄入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开始出现症状。因为潜伏期短,所以牛奶蛋白过敏与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比较容易确定。1.皮肤症状: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荨麻疹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红斑、丘疹、风团样的皮疹,伴有瘙痒,而且时隐时现、变化迅速、遍布全身。有的小朋友甚至在皮肤接触牛奶后也会出现局部荨麻疹。而血管性水肿经常和荨麻疹同时出现,最常见于眼睑、嘴唇等皮下组织疏松的部位。2.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反应很少只诱发胃肠道症状,而是常常和皮肤过敏反应同时出现,或者只是全身性过敏反应的一部分。其中恶心、呕吐、腹痛一般在摄入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发作,而腹泻可以在摄入致敏食物后2-6小时才开始发作。3.呼吸道症状:喘息、呼吸困难、流涕等与胃肠道症状相似,IgE牛奶蛋白过敏很少只诱发这些呼吸道症状,而是与其他器官系统的症状同时出现。4.全身性过敏反应全身性过敏反应是迅速发作、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对于婴幼儿,消化道和皮肤症状往往是最突出的,也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和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的表现。非IgE介导的反应非IgE介导的反应通常会延迟发作,一般发生于摄入食物超过2小时后,所以牛奶蛋白过敏是否是导致这些症状的“罪魁祸首”,需要家长的仔细观察、记录和医生的判断。1.反复剧烈呕吐、腹泻、脱水和嗜睡牛奶过敏可以表现为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ood protein-induced enterocolitis syndrome),典型表现为摄入牛奶或奶制品后2-4小时内出现严重的呕吐和腹泻,造成重度脱水、嗜睡,有时甚至还会造成休克。随着时间推移和反复接触致敏食物,慢性患者的症状则可能更轻微,可能表现为胃内容物反流、腹泻、体格增长缓慢。2.血丝黏液便食物蛋白诱发的婴儿直肠结肠炎(food protein-induced allergic proctocolitis of infancy)通常6月龄之前出现症状,表现为母乳喂养或标准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反复出现血丝黏液便,偶尔也会有腹泻,但一般情况良好。牛奶是导致这一疾病最常见的致敏食物(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可以因为母亲摄入牛奶而出现症状)。3.吐奶和肠绞痛胃食管返流(吐奶)和肠绞痛是小婴儿常见的症状,但不太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唯一表现,只有当孩子同时有其他警惕症状(比如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反复血丝便)时,才需要考虑这种可能性。4.便秘同样,便秘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疾病,但牛奶蛋白过敏不是首先需要考虑的病因,只有当规范治疗无效、特别是孩子同时有其他牛奶蛋白过敏的警惕症状时,可以尝试暂停牛奶2周,观察便秘是否有缓解。IgE和非IgE混合介导的反应湿疹发病较早(哮喘/过敏性鼻炎,会不会也和牛奶有关?前文已经提到,牛奶蛋白过敏诱发的呼吸道症状是速发型的过敏反应,而且很少是牛奶蛋白过敏的唯一表现,除非孩子喝牛奶后立即出现喘息、呼吸困难、流涕鼻塞,不用刻意回避牛奶。10孩子没有上面说的皮肤或消化症状,就是体重增长慢,会是牛奶过敏导致的吗?牛奶蛋白过敏极少单独表现为体重不增,一般是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时,医生才会有所怀疑。而且,导致孩子体重增长慢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医生仔细询问病史、检查身体来确定,不建议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自己尝试换奶或忌口,这反而有加重营养不良的风险。总结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诱发的过敏反应表现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其中最常见的是IgE介导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当孩子出现反复呕吐、喂养困难、体重增长不佳、反复黏液血丝便等情况时,也需要考虑这个可能性。但对于其他婴幼儿期常见的情况,比如轻度胃食管返流、肠绞痛、便秘和湿疹,牛奶蛋白过敏通常不是主要的病因,是否需要检测过敏原、尝试回避牛奶及奶制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和判断下进行,在没有充足的证据的前提下,就换奶或使用“特医奶粉”,都是不合适的。
转载自 丁香医生很多家长一遇到宝宝发烧就慌了手脚,会用各种物理退烧法来给宝宝降温。但是,这么多物理降温方法不一定都有效。哪些物理退烧法是可以用的,哪些不仅没用还对孩子有害的?今天,丁香妈妈为各位宝妈宝爸盘点了几种常见的物理降温方法,希望各位家长面对孩子发烧不再慌乱。这两种退烧方法不要给孩子用 捂汗退烧儿童的体温调节能力并不完善,在发烧 + 捂热的状态下,不仅无法出汗排热,反而会因为不能散热导致热量在体内储积,导致体温升到比调定点更高,出现 41℃ 以上的超高热。有一部分孩子可能会因为温度过高导致脱水或「热性惊厥」,1 岁以内的孩子更有「捂热综合征」的危险: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严重时可致死。因为捂汗退烧而造成悲剧,并不鲜见。 酒精退烧酒精在人体皮肤上挥发的速度非常快,带走的热量也更多,大面积使用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出现寒颤。婴幼儿的皮肤也非常稚嫩,角质层薄,黏膜血管丰富,酒精很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毒。之前东莞的一对父母用工业酒精给孩子擦拭退烧,结果孩子当即不省人事,送到医院抢救后还是不治身亡。这两种物理退烧法不推荐给孩子在这之前,大家首先要知道,孩子发烧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在体温上升期的时候,孩子的体温是持续升温的(有时还特别快),会伴有手脚冰凉、打寒颤的情况。这时候再给孩子降温,孩子会越来越冷,更加不舒服。因此下面两种方法就不适合体温上升期的孩子使用。温水擦浴这也是爸妈们爱用的一种「退热方式」。但擦浴之后,常常是体表的温度暂时降低了,一量体温,才知道发热并没有消退。很多发热的宝宝通常昏昏沉沉想睡觉,这个时候被擦来擦去会很不开心,反而可能哭闹、寒战。不少人应该也有这样的经历,发烧时不仅精神提不上来,洗个脸洗个澡还会觉得更冷。建议:如果宝宝处于高热持续期或者体温下降期,也不排斥擦浴,这种方式就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试试看。退热贴退热贴是另一种物理降温的方式。你琢磨啊,全身的温水擦拭效果都有限,巴掌大的一块冷冷的毛巾,效果又能有多少呢?另外,有些退热贴里添加了薄荷、冰片等清凉类物质,孩子可能并不喜欢这样的感觉。如果再对类似产品过敏,就更得不偿失了。真正有用的物理退烧有这 3 种开空调冬天的时候,可以打开空调,适当提高室内温度,让宝宝不用穿着臃肿的衣服,也不用盖得太厚。建议空调的温度在 24℃~26℃,以宝宝舒服的温度为宜。夏天也可以把空调温度降低一些。少穿点衣服要想让宝宝更舒服点儿,就要帮宝宝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冬天温度低一些,所以可以适当给宝宝少穿点衣服,让宝宝的热量更快地散发出来。 被子薄一点宝宝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刚入睡时容易出汗。被子太厚,身体的热量散不出去,体温会更难降下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是在体温上升期出现寒战怕冷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孩子多穿点衣服适当保暖。总之,冷保暖,热脱衣,掌握这个大原则就好了。尽管物理退烧法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但许多权威机构并没有把物理降温作为给孩子降温的首选方式,反而更推崇药物降温。给孩子退烧怎么舒服怎么来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大部分情况下,口服退烧药对孩子来说,是更方便更让他舒服的方法,除非孩子对退烧药过敏或者不能耐受,这时候可以优先选择温水擦浴。2016 年的《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就明确指出,不推荐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擦浴或酒精擦浴。因为给孩子降温,最重要的处理原则就是:孩子怎么舒服怎么来。其实,孩子发热并不一定是坏事,发热是人体受到感染、应激等之后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除非是超高热,发烧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相反是有好处的。当孩子精神状态不太好的时候也可以选择吃退烧药。2~3 月龄以上可以吃对乙酰氨基酚,6 个月以上可以吃布洛芬。如果孩子年龄太小,或症状比较严重,应直接去医院就诊,让医生帮忙解决。本文经由儿科学硕士孔令凯审核
转载自 卓正儿科 李艳华卓正诊所Distinct Clinic新生宝宝脐带的护理,是考验父母的第一道难题。“宝宝肚脐总是反复渗血怎么办?”“隔壁家小宝的脐带早早就掉了,我家的还是死死粘在肚子上,到底什么时候脱落?”“宝宝一哭,肚脐就鼓鼓的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新生宝宝脐带护理的相关知识。Q1:脐带有什么用处?A:宝宝在子宫内依靠胎盘获取营养物质及氧气,而脐带一端与胎盘相连,另一端则与宝宝相连。在宝宝出生以后,脐带会被结扎,这是个无痛的操作。结扎之后,宝宝的肚脐处会留下一个脐带残端,出生的头几天,这个残端都会是湿漉漉的,慢慢才会变得干燥。Q2:脐带究竟多久脱落?A:一般来讲,脐带会在1~3周左右脱落,如果生后8周还未脱落,则需要前往儿科医生处就诊。家长们需要耐心等待脐带自然脱落,不要尝试用外力拖拽,即使残端和肚脐只靠一条线样的结构连接着。当脐带残端脱落后,有的家长会注意到,宝宝肚脐有鼓出皮面、凹凸不平的肉芽状组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肉芽组织会在1周左右自行消退,但仍有一部分需要医生来进行处理。不用担心,这些肉芽组织内不含神经,即使需要进行手术处理,也并不会给宝宝带来疼痛或不适。Q3:脐带残端需要每天用酒精擦拭吗?A:此处敲黑板:脐部护理要点就是干燥、干燥、干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仍建议在脐带脱落之前用酒精进行局部消毒。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不经过酒精擦拭的脐部愈合更快且感染风险并未增加。相反,在发达地区,局部应用抗感染制剂可能会导致脐带局部正常菌群消失、延长脐部愈合时间。因此,美国儿科协会目前推荐:在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只需保证脐部干燥即可,并不需要使用表面消毒剂,即不需应用外用酒精擦拭脐部。Q4:护脐带有必要用吗?A:脐带残端掉落前,护理的关键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因此,小宝宝生后需要将脐带暴露在空气中,保障脐部的空气流动,加速干燥过程。护脐带能否保持洁净暂不评价,仅仅是长期盖在宝宝肚脐上也不利于局部空气流通,因此,并不推荐使用护脐带。Q5:宝爸宝妈们该如何护理宝宝的脐部呢?A:这里提供一些操作性强的建议:1.尿不湿需要避开脐部,以免尿液接触到脐部;2.在脐残端脱落前,建议用海绵或毛巾沾水给宝宝进行洗澡,而不是盆浴,这点与国内大部分医院的做法不同;3.如果天气炎热,可以考虑只给宝宝穿一件宽松的上衣和尿不湿,不要给宝宝穿过紧的衣服。Q6:脐部时不时渗血、渗液,需不需要看医生?A:大部分脐带渗血、渗液并不需要担心,这是脐部在愈合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但是,如果渗血持续几天不好转,就需要前往儿科医生处就诊。另外,如果脐部分泌物呈脓性或散发臭味,甚至脐部周围皮肤发红,碰触患儿脐部哭闹,需要警惕感染可能,建议尽快就医,避免感染加重。Q7:孩子哭闹时脐部鼓出一个小包是怎么回事?A:这种情况下,建议请儿科医生评估,如果有必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B超检查。简单来说,如果是脐疝,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大部分脐疝会在12至18个月自行消失。但如果脐疝直径超过1.5cm或脐部膨出物明显,或是有一些合并症存在,脐疝闭合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如果脐疝持续存在或出现脐疝嵌顿风险时,外科医生会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如果是其他脐部畸形,需要请小儿外科医生进行评估。最后,除了上面所说的情况外,如果家长发现以下情况,也需要前往儿科医生处就诊:脐部膨出物很大;脐部肉芽组织经过手术处理效果不佳;脐部反复感染;脐部不明原因反复湿疹;脐部反复渗液无好转等。出现这些情况时,儿科医生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脐部先天畸形。总之,宝宝小小的肚脐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发现异常,建议尽早向儿科医生寻求帮助。
转载自 卓正诊所Distinct Clinic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很多新手妈妈都有过类似经历,小宝宝刚生下来时吃喝拉撒睡都很乖。但自生后2周左右开始,小宝宝一到傍晚或夜间就开始不停地哭闹,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哄不好,抱也不行,摇也不成,喂奶好像作用也不大。有些妈妈实在熬不住,干脆把宝宝往床上一搁,小宝宝居然可以持续哭闹上数小时,而且越哭越厉害。带去医院检查一番也没发现什么问题,听信他人给予补钙或尝尽多种“止哭”神药,或舞弄封建迷信,都还是无济于事。尽管宝宝平时精神反应好、体重增长正常,但哭闹不安还是夜复一夜的上演。宝宝这样哭闹,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切很有可能都是源于你不了解的婴儿“生理性肠绞痛”。什么是“生理性肠绞痛”?生理性肠绞痛,又称为肠痉挛,多在宝宝生后10天左右开始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这种现象会反复频繁的发作,1周发作超过3天,每天的发作时长累计超过3个小时,而这种发作往往会在生后6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最突出),一般在3-4个月时自然停止,少部分宝宝持续到半岁。大约2/5的正常宝宝会出现肠绞痛。在发生肠绞痛时,宝宝会出现不停地完全无法安抚地哭闹,常常还会尖叫、双脚乱踢乱蹬,脸涨得通红,还会呕奶、不断放屁,肚子可能会因为胀气而变大甚至鼓起。哭闹常在傍晚至夜间加重,往往呕奶或放屁后哭闹会暂时减轻或终止。宝宝为什么肠绞痛?目前,对引起生理性肠绞痛的原因还不明确,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小宝宝对刺激异常敏感,或者是难以自控,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发不成熟,无法自调,导致宝宝出现更强、频率更高的肠肌收缩。随着身体发育成熟,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现象将会改善。对很少数母乳喂养的宝宝,肠绞痛有可能会是宝宝对妈妈所吃的某种食物敏感的标志。少数对配方奶中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也会出现肠绞痛。而对于该类食物过敏情况,往往在哺乳妈妈试着停止进食可疑的敏感食物或者更换为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几天后,肠绞痛症状就会减轻。但是,如果更换水解蛋白配方奶粉48小时依旧未见好转的话,则建议恢复原来的奶粉喂养。如何帮助宝宝舒服一些?事实上,对于生理性肠绞痛,治疗只有两个字“等待”。你只能等待孩子慢慢长大,等待这段时期过去,等待它自然缓解。当然,也可以尝试一些方法来改善,让宝宝舒服些,但这些方法都替代不了“等待”。下面将介绍一些可尝试的改善方法。需要提醒的是,在开始采用这些方法之前,家长必须首先带宝宝看诊儿科医生,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哭闹的可能,明确宝宝的哭闹就是因为生理性肠绞痛所导致。你可以尝试以下这些方法:每次不要喂得过饱,也不要过于频繁的喂奶,过量进食可以增加宝宝的腹部不适。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周,鼓励母乳妈妈每24小时进行8-12次喂养,随婴儿生长进程,喂养次数可能减少到每24小时8次左右。用婴儿背带背着宝宝四处走走来安慰他。晃动感和身体接触对宝宝有安抚作用,虽然无法从根本上缓解不适,但可以让他感觉舒服些。轻轻摇晃他,让他听听电吹风、吸尘器、电风扇、空调等适当音量的白噪音。稳定有节奏的晃动和让人感到平静的声音可以帮助宝宝入睡。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白噪音,我们必须注意使用的安全性——白噪音的音量大小不能超过50分贝,白噪音声源距离宝宝不低于2m,不要长时间持续使用白噪音。给宝宝一个安抚奶嘴。但也要注意,在宝宝规律母乳喂养4-6周之前尽量不要引入安抚奶嘴,以免影响宝宝正常吮乳能力的养成。宝宝清醒时,在大人密切监护下,让他趴在您的膝盖上、身上或床上(注意头偏向一侧,防止口、鼻堵塞,不能趴着入睡),然后轻轻按摩宝宝的后背,腹部的压力可以让他感到舒服。将宝宝包在一张薄薄的大棉纱巾里。避免吃奶时吞入大量气体(如避免过度哭闹后喂奶、奶嘴孔径大小适宜等),奶后及时竖起拍嗝。平时适当对宝宝腹部进行按摩、抚触。仍要提醒的是,新生宝宝的哭闹原因复杂,需要请儿科医生及时看诊,排除疾病的可能性,父母们千万不要大意。
介绍几种新生宝宝常见的危重症表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作者 | 常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李红新来源 | 医学界儿科频道新生儿期是儿童阶段最特殊的一段时期,是指从出生后到满28天这一阶段,是宝贝来到世界的第一个月。由于刚刚脱离母体,身体正常生理功能会有较大的变化。新生宝宝娇嫩脆弱、不会表达需求,饿了哭?尿了哭?或者不舒服也哭……每当遇到这样的时候,家长的心也跟着烦躁起来,有的甚至相互埋怨。作为新手儿爸妈,需要有准备地学习一些护理新生宝宝的常识性知识,更要了解新生宝宝健康出现异常情况的信号!在笔者从事新生儿专业的二十多年里,经历过很多次由于父母未能及时识别新生宝宝病情,造成送医不及时,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间,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比如孩子哭了,是不是就一定是不舒服?而孩子一直睡觉,是不是就代表很乖巧?今天就总结自己平时的一些心得,几种新生宝宝常见的危重症表现,希望能对各位新手爸妈、准爸妈们有所帮助。一要学会:看面色正常新生宝宝:面色红润,伴有生理性黄疸的时期则是红中伴微黄。大多数新生宝宝患危重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面色苍白甚至发灰,皮肤发花和口周发绀(俗称“发紫”)。这种情况多提示宝贝病情已经十分严重,需要立即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大多数是因为肺部疾病或者心脏疾病导致的循环功能不好所致。尤其在宝贝刚刚出生后的24小时以内,一定要仔细观察宝贝的面色是否红润。二要学会:点呼吸正常新生宝宝:在安静状态下呼吸次数不能大于60次。如果发现宝贝呼吸增快,首先要看看宝贝是否发烧,如果不发烧的情况下呼吸增快就要考虑可能是新生儿肺炎。因为大多数新生儿肺炎不一定咳嗽,而是气急、吐沫。另外,还可以看看宝贝的呼吸状态,如果每次呼吸时胸部也同时起伏,表明也是有呼吸困难。因为正常新生儿的呼吸是腹式呼吸。这种情况,也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三要学会:摸肚子正常新生宝宝:按之腹软。很多有消化道问题的宝贝,第一表现就是腹胀,尤其是有消化道畸形,例如先天性巨结肠等。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很多父母不敢给宝贝洗澡,也很难观察到宝贝的肚子是否隆起。等到宝贝呕吐严重,甚至营养不良的时候才来就诊,给后面的治疗带来困难。建议家长在给孩子更换尿布的时候,也可以观察一下宝宝的腹部。如果觉得宝宝腹部隆起明显,甚至看起来亮光光的,可以用手摸一下,正常的新生宝宝腹部按起来是柔软的。有些宝宝腹部看起来隆起,但是按起来很柔软,一般也是正常的。当然,不要喝奶后立即按肚子,会引起宝贝呕吐。四要学会:听哭声正常新生宝宝:哭声响亮,而且一般每隔2~3 小时,当 TA 饿的时候,也会用洪亮的哭声来表达需求。如果一个宝贝一直睡觉,不哭不闹,这并不是乖巧的表现,可能是宝贝已经生病了!在临床上,我们也经常提醒年轻医生,重点去观察那些不哭的患儿。另外,还要注意什么是“呻吟声”。笔者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很重的新生宝宝发出“呻吟声”,却被很多父母认为是孩子在哭泣,并不十分在意,因而没有及时送医。在这里要提醒各位家长,呻吟一定是不停止的,而哭泣时间是比较短的,而且呻吟声一般比较微弱。五要观察:吃奶情况正常新生宝宝:吸吮有力。如果一个新生宝宝能非常有力地进行吸吮,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宝贝是个非常健康的新生儿!那么,每天要喝多少奶才算是正常呢?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要达到120~150毫升/天。通常我们提倡按需喂养,正常的孩子饿了自然会想吃,而不是家长按照时间表来喂。家长要观察吃奶量的多少,还要观察吃奶是否有力?吃奶后有没有呕吐?如果呕吐,那么呕吐出来的内容物里面有没有黄色的胆汁?如果呕吐出来的只是少许的奶汁,可以加强喂奶后拍背,继续观察。如果孩子体重增长正常,一般问题不大。但是,一旦宝贝的呕吐物中有黄色胆汁或者大口的喷射样呕吐,就要及时就诊了。▼▼▼以上罗列的都是一些比较重症的新生宝宝表现,平时家长还要注意留心孩子的体温、大小便情况等等。新生儿不会表达需求,而且病情变化快,一旦发现以上几个方面有异常,请及时就医。送医的同时不要包裹得太紧,保持呼吸道通畅,路上注意观察孩子的面色、呼吸情况。
在新生儿科,总能碰到新手爸妈们的各种问题:医生,宝宝为什么睡得不安稳?是否哪里没有照顾好,让宝宝不舒服?宝宝打喷嚏了,怎么回事?宝宝发烧了,什么原因……养个娃,为爹为娘,真的太难了,恨不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来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那些新生儿常见的一些生理现象和养娃问题!看完这些,也许你就能睡得安稳一点,甚至还能给隔壁家宝妈分享点养娃“秘诀”。Q1医生,我孩子吐奶了,你快看看!怎么办?这是每天上午查房时,面对100多个新生儿,最常遇到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区分宝宝究竟是溢奶还是吐奶。溢奶是指奶从宝宝的嘴角溢出来,量少,一般只有一两口;这不叫“吐奶”,属于生理现象,无须太过担心;平时加强护理,勤拍背即可。吐奶指新生儿大口大口地吐奶出来,量是比较多的。外观健康的新生儿,可能由于喂奶量过多、咽下空气过多、吃奶过急、吃奶前后哭闹等引起吐奶,属生理性吐奶。如果宝宝没有存在以上的护理问题,或者以上问题经过医生或人为纠正后,宝宝仍频繁吐奶,属病理性,宝宝可能合并有疾病,不能排除是否有感染、新生儿肠梗阻、食道闭锁、肠道闭锁、幽门狭窄等可能,需及时就医治疗。想要预防宝宝吐奶,首先吃奶前后就不要太折腾宝宝,比如不要一吃饱就换尿布、洗澡;吃奶时尽量把宝宝抱起来喂,同时让宝宝尽量多地含奶嘴,避免吸吮时吞入大量空气;吃奶后记得给宝宝拍拍背,约15~30分钟。对于吐奶或溢奶的宝宝,拍完背后,尽量让宝宝侧着睡,目的是为了防止新生儿吐奶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Q2医生,宝宝睡觉总是不安稳,经常像被“吓了一跳”,怎么办?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因此在宝宝入睡后,受到轻微的声、光等刺激,就会有双手向上张开,很快又收回,甚至会啼哭等表现,好像是突然被吓了一跳。这种情况在1月龄以内的新生儿发生频率更高,4个月左右慢慢消失。平时宝宝睡觉的时候,家长如果觉得宝宝睡得“不安慰”,可以用小被子等卷一个温暖的小窝给宝宝,这样可稍微给予宝宝一点安慰。Q3医生,我家宝宝的粑粑又黑又烂,咋办呢?宝宝出生的第一、二天,便便看起来通常是黑黑的,就像墨绿色或深黑色黏土一样。一般第三天后开始转型,大便颜色介于绿色和黄色之间。有时,宝宝的大便看起来像奶瓣一样,主要是宝宝的消化功能还未成熟,便便上白色类似固体奶的物体是未消化的蛋白质或脂肪,等宝宝长大一点会好起来的。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拉肚子了?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2~6次,甚至多于6次,大便不臭、金黄色、稍稀,如体重增长,精神尚可,愿意吃愿意玩,则属正常现象。人工喂养的新生儿,若每天大便1~2次,成形,属正常现象。对宝宝大便情况的观察主要是将前几天的大便和现在的大便情况进行前后比较,如果大便的次数及量差不多,则无需太担心。新生儿腹泻,指大便的次数增多,变得更稀或者水样便,甚至大便带血或带脓,需引起重视。对新生儿的喂养需循序渐进,慢慢加量,由人奶改为人工喂养也需慢慢过渡。腹泻常见于喂养不当或者感染引起,可能是照顾宝宝的人手卫生没有做好,亦或者奶制品被污染,甚至宝宝被其他细菌、病毒感染了,需及时就医。Q4宝宝头上怎么长了一个“大包”?宝宝头上的包一般分为产瘤和血肿。产瘤又指胎头水肿,新生儿出生后2~3天左右一般就会消失,不要特地去刺激它。血肿吸收的速度较慢,可能长达1个月至几个月不等。如果家长太过担心的话,建议完善头颅B超,有条件的医院可完善头颅磁共振,明确血肿的性质,查看是否继续出血,或者血肿有无增大,以及排除颅内出血等病变。需要注意的是,产瘤跟血肿都可能影响新生儿黄疸的消退,甚至黄疸出现的时间也会更早,黄疸值更高。产瘤消退比较快,无需特殊护理,平时注意卫生即可。头皮血肿多可自行吸收,无需特殊治疗,以观察为主;主要观察宝宝有无精神欠佳、吃奶少、黄疸重等现象,如有异常则及时就医。切记不可自行抽吸头皮血肿及产瘤,轻则造成感染,重则引起败血症、颅内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平时少去触摸宝宝头上的“大包”,每天可测量一下“大包”的大小,记录下来。Q5宝宝鼻子上怎么有点点的、一粒一粒的东西?新生儿的身体比较脆弱,很容易被病菌感染,特别是新生儿的皮肤。新生儿粟粒疹属于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病,比如很多宝宝的鼻尖、鼻翼等形成小米粒大小的黄白色皮疹,是由于皮脂腺堆积引起。平时吃完奶之后及时帮宝宝清理干净奶渍,脱皮后会自然消失。Q6宝宝吃了这么多奶,还是瘦,明天奶要加多少量?每个宝宝的到来,都是一个惊喜,给家庭带来欢乐的同时伴随着操心。很多家长都说:我明明很努力地喂奶了,我们的小宝怎么还瘦了?其实,宝宝出生的前期会有一个生理性体重下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宝宝会有隐性的失水——早期吸吮能力弱,进食少,排胎便,呼吸、皮肤等系统的水分丢失,导致暂时性的体重下降,出生3~4天体重下降可累计达出生时体重的6%~9%。只要早期宝宝的体重下降控制在10%以内,就不必太过担心。不能硬给宝宝喂过多的奶,否则不仅适得其反,还可能导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般,宝宝出生7~10天后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Q7宝宝时不时打喷嚏,睡觉还有“鼾声”,是不是生病了?先说宝宝打喷嚏。新生儿刚出来与外界接触,环境并没有妈妈在肚子里那么舒适,可能会接触到来自空调的冷气或者灰尘。打喷嚏,这算是宝宝清理鼻腔的一个过程。如果宝宝没有流鼻涕,只是偶尔打喷嚏则不用过于担心。发现宝宝睡觉有“鼾声”,有可能是有鼻屎堵住宝宝的鼻子了,家长可以试着拿棉签弄出一条小棉絮,让宝宝通过打喷嚏把鼻屎“喷”出来,再帮宝宝清理掉即可。如果还是觉得不放心或者处理不好,可以到小儿耳鼻喉科就诊,找医生帮忙。Q8我们宝宝怎么来月经了?还有她的乳房肿大,是发育了吗?女宝宝阴道可能会出现少量血液,俗称“假月经”,一般在出生后5~7天出现,是受母亲体内的雌激素影响,出生后雌激素的中断所致。一般情况下,1~3天后就会自行停止,无须特殊处理。但若出血时间延长,则需就诊。乳房肿大则是男女宝宝都可能遇到的问题,甚至可挤出少量乳汁,于出生后4~7天明显。但切记不可强行挤宝宝的乳房,防止感染,生后2~3周可自行消退。Q9宝宝怎么尿血了?宝宝出生后可能水分摄入不足,引起尿液颜色加深,即尿酸盐排泄增加,主要考虑为尿结晶,需要注意水分的摄入。母乳喂养的宝宝要注意多喂奶,人工喂养的宝宝也要多喝奶,也可以喂些温开水。也许你要问:不是说6个月以下的婴儿只能喝母乳或配方奶?这个属于……太难解释了……就比如说,给新生儿喂奶时,配方奶是否有开水呢?答案是有的,那是不是就表示新生儿可以喂温开水了呢?对吧,好像有点道理。一般宝宝出生后的12小时内会有第一次排尿,若48小时后仍无尿则需进一步检查。Q10宝宝的脚长歪了,要紧吗?以后可以正常走路吗?在妈妈肚子里时,由于空间有限,胎儿需要双腿交叉,所以出生后可能出现足内翻或足外翻。家长可以适当给小宝宝按摩一下踝关节,按摩的时候不要强硬地想要“摆正”宝宝的脚,要顺着宝宝的趋势。若一段时间后,仍未发育正常,则需及时就诊,早诊断早治疗。Q11宝宝怎么会有蚕豆病?说是遗传病,但我没有呀!蚕豆病的宝宝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进食蚕豆或者蚕豆制品后,则可能导致红细胞大量的破坏,引起溶血、贫血等,甚至危及生命。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缺乏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男宝宝多发。有蚕豆病的宝宝,需避免接触樟脑丸,少用退热止痛药、磺胺类药、呋喃类药,慎用黄连等药物。Q12新生儿脱水热是怎么回事?要不要吃退烧药?新生儿脱水热多发生在出生后3~4天,常见于摄入的水分不够、皮肤水分蒸发,以及排便排尿后,引起新生儿血液浓缩而发热。面对新生儿脱水热,可先适当松解衣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再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睡眠情况、吃奶情况、皮肤状况等。若自己不能判断,则及时就医。平时宝宝应衣着松软,不能包裹过多,可摸一下宝宝的鼻头,若凉了则稍加衣物;摸摸宝宝后背,若冒汗了则减少衣物。宝宝初到我们身边,小身体特别娇嫩,需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一起呵护,用我们的爱,陪宝宝一起成长。本文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本文作者:林夕一梦责任编辑:李小荣
Q1:什么是热性惊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朱琳涵A1:“热性惊厥”过去医学上把它叫做“高热惊厥”,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烧抽了”。这是一种幼儿发烧时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在体温超过38时更容易发生。常常发生在发烧的第一天,常常在体温骤然上升或者骤然回落的过程中发生。在6个月到5岁的儿童身上高发,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大概有2%-4%的人经历过热性惊厥。尤其以12个月到18个月的幼儿高发。6月龄以前或者3岁以后首次发作热性惊厥的宝宝并不常见,需警惕其它疾病。Q2:热性惊厥发作时的症状都有哪些?这种发作会损害宝宝的大脑吗?A2:家里有宝宝经历过热性惊厥发作的爸爸妈妈常常用“胆战心惊”、“恐怖”、“可怕”等字眼来描述当时的情形。确实,发作时宝宝的症状常常是失去意识、抽搐、牙关紧咬、翻白眼、以及四肢在身体两侧抽动等,任谁见到这样的场面都会感到恐慌。家长们之所以恐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下意识地把这个症状看成是严重疾病的信号,害怕损害宝宝的大脑,害怕影响宝宝今后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甚至害怕失去宝宝。事实上,大多数的单纯热性惊厥发作时间不超过两分钟,有时甚至只是几秒钟,极少人会持续到15分钟,这种短暂的惊厥发作是一种良性无害的发作,不会损害宝宝的大脑。国外大量研究表明,得过热性惊厥的宝宝的智力和学习能力不比没得过的差。Q3:热性惊厥是怎么一回事儿?为什么幼儿容易出现热性惊厥呢?A3:目前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与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有关。随着宝宝逐渐长大,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就不会再发作热性惊厥。其二,遗传的原因。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有热性惊厥史的幼儿更容易发生热性惊厥,目前认为和家族基因相关,国际上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进行中。热性惊厥的诱发因素是发烧,发烧是多种感染性疾病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可能是细菌感染,可能是接种疫苗的副作用(比如麻、风、腮疫苗),也可能是病毒感染,最常引起热性惊厥的病毒感染是人类疱疹病毒6,此病毒感染诱发的疾病便是我们常说的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Q4:热性惊厥发作时,科学正确的应对措施应该是什么?A4:切记一个原则:应对热性惊厥不是人为停止惊厥,因为惊厥常常会自己停止,家长要做的是保持宝宝呼吸道畅通,同时记录发作时的表现和持续时间,如果可能用视频记录下来,这些信息对后续医生的诊断更有价值。以这个角度来给出建议参考量是:保持镇静,解开宝宝的衣物,避免衣物包裹过紧束缚宝宝的手脚抽动;不要把宝宝抱在怀里限制他手脚的抽动,应把宝宝侧躺放在平坦的地方以防止嘴里的分泌物误吸进入气管;移除周围障碍物和尖锐的危险物品以避免宝宝在抽动过程中伤到自己;如果有从宝宝嘴里流出呕吐物或者粘液,应及时清理;不要往宝宝嘴里塞任何东西,有不少家长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手指塞进宝宝嘴里,被咬了一圈血痕自己受苦不说,反倒给宝宝帮倒忙。记住一点,惊厥发作中的宝宝不会咬伤自己的舌头,反倒是人为翘开牙齿塞进嘴里的手指、棉签、筷子、压舌板等物容易造成呼吸不通畅或者口腔损伤。在整个发作过程中也不要急急忙忙抱起宝宝往医院跑(除非发作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通常的发作不会超过两分钟,如果是第一次发作,发作停止后再去医院明确诊断。如果宝宝表现出脖子僵直,大量呕吐,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腰穿以排除流行性脑膜炎等严重疾病。如果有严重的腹泻,医生可能需要排除是不是脱水造成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惊厥。如果以前明确诊断患过热性惊厥,再次发作时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的,可以在家观察,超过5分钟的也要及时去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疗,医生通常会使用安定(也叫地西泮)注射或者肛门给药止惊厥,使用的剂量需要按照宝宝的体重进行计算。若在安定治疗的过程中惊厥控制不住或者反复发作,医生还会按癫痫持续状态使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等进行治疗。Q5:热性惊厥会复发吗?会不会进展为癫痫?A5:发作过热性惊厥的宝宝有1/3会复发,下列儿童属于热性惊厥复发风险比较高的:1. 首次发作时体温并不是很高的,可能没到38就惊厥的;2. 发烧初起时就惊厥的,换句话说,出现发烧症状和发作惊厥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容易复发;3. 反复发烧的宝宝;4. 首次发作时年龄小于15个月的;5. 直系亲属中有热性惊厥史的。癫痫通常以不发烧时出现的惊厥为典型症状,所以发作过单纯热性惊厥的宝宝不会进展为癫痫。但当出现下列复杂性热性惊厥发作时需要警惕癫痫,必要时需要做脑电图鉴别:1. 单次发作时间持续一小时以上。2. 发作时只是单侧身体抽动。3. 24小时内多次发作,且每次持续的时间长。Q6:是否有减少热性惊厥复发的手段?A6:家中有宝宝得过热性惊厥的家长常常会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对宝宝的发烧降温不及时才造成宝宝惊厥的。事实上,尽管热性惊厥与发烧有关,目前临床上也普遍主张当体温超过38.5度时给宝宝使用退热药等措施降体温,但相关的科学研究还没有证据支持这些退热措施会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使用退热药的目的更多地是通过降体温缓解宝宝不舒服的感觉,还可以通过降体温减慢宝宝的新陈代谢,从而避免由于脱水造成的惊厥。对于大多数发作过热性惊厥的宝宝,最好的预防手段是做好日常护理,避免频繁发烧。目前不推荐长期每日服用抗惊厥药鲁米那(也叫苯巴比妥)、卡马西平、苯妥英进行热性惊厥的预防,因为这些药的副作用可能会改变宝宝的性情,使之变得易怒暴躁,这些副作用带来的危害远大于疗效。对于发作时间超过一小时或反复多次发作的热性惊厥,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结合病情选择口服安定进行短期预防,比如在每次发烧开始就口服安定,连续用2-3天,偶尔短期使用安定通常不需要担心药物副作用。Q7:发作过热性惊厥的宝宝还能正常接种疫苗吗?A7:疫苗是宝宝最好的保护伞,只要在疫苗接种日宝宝没有发烧,没有生病,就可以正常接种疫苗。转载自 微信公众号 冀连梅药师
转载自 卓正诊所Distinct Clinic自疫情爆发以来,无论是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问题折磨得崩溃的客户小伙伴,还是在线下和线上辛勤忙碌的医生小伙伴,都在面对一个灵魂拷问:究竟什么样的体温才是正常的呢?患者端:腋温、耳温、额温、口温,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测温仪,不要挤,大家排好队,一起上啦!咨询者A:医生,我早上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的体温是36.6℃,中午吃完饭又量了体温,水银温度计是37.1,耳温枪量的是37.3℃,刚刚我把家里清洁做完,又量了一个耳温是37.6℃ 我的体温越来越高,我是不是发烧了?咨询者B:我量了耳温,也量了口温,然后发现耳温和口温是一样的,都是37.4℃,我是不是低热了?咨询者C(孕早期妈妈):我今天早上用水银温度计量的腋窝温度是37.2℃,我是发烧了吗?我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我好害怕呀!医生端:医生群里围绕体温也进行了严肃(doubi)认真(gaoxiao)的讨论,请围观!T医生:一个朋友说为啥我的腋温和耳温一样,我说今天25℃,你穿两件毛衣一件外套就会这样的……L医生:我昨天开车顶着太阳回小区,保安给我测额温是37.8℃, 就开始呼叫同事了……我被他整懵了?怎么滴还得抓我去医院么?我说你们大中午测额温有啥意义,他顺手再测就是38.1℃,吓得脸都紫了。我说你让我在背荫处等一分钟再测,复测额温36.8℃,这才放我回家。Y医生:今天我吹了一路冷风,到小区保安测体温35.6℃,保安很惊慌问我是不是吃退热药了。以上情况,相信不少读者也碰到过。那么,这些例子中的体温能算正常吗?下面是无奖竞答时间:请问上面提到的6位朋友,有几位有发烧嫌疑呢?答案是:零。什么是发热?发热,是指人体核心温度(core temperature)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我们通常测的腋温、耳温(鼓膜)、口温和额温都是体表温度,不是核心温度。体内监测法(肺动脉导管、膀胱、食管和直肠测温)测出的温度能反映核心温度,但日常不方便操作。耳温与核心温度接近。体温的正常范围应该在多少?为了找正常范围,我查了不少资料,最后发现并没有统一的指标。第九版《诊断学》上给出的正常范围如下表,但关于发热的诊断标准,书中只给了口腔温度 37.3-38℃ 为低热,并没有清晰阐述其他测量方法的发热诊断标准。而数据库UpToDate则引用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给出结论:上午口温高于37.2℃或下午口温高于37.7℃可考虑为发热。一般来说,腋温比口温低0.2-0.5℃,耳温比口温高0.2-0.5℃。以下是美国伟伦体温计提供的不同部位体温的正常范围:为什么给出一个正常值这么难?因为正常人体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也和测量方法有关。受昼夜节律影响。正常体温清晨低、傍晚高,一天中相差0.5-1℃。随女性周期而变动。处于月经周期的女性中,排卵前2周内上午体温一般偏低,排卵后至下次月经来潮前这段黄体期内,体温升高约0.6℃。(见下图)妊娠早期体温和黄体期体温类似,所以咨询者C孕早期早上体温37.2℃是非常正常的。进餐后升高。这是食物的热效应,进食的热量越高,热效应越强。高蛋白食物的热效应更强,进食高蛋白食物后1小时体温开始升高,2-3小时达到峰值,如果食物很合胃口,热效应也会加强。剧烈运动、劳动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上面咨询者A的体温升高就是由于进餐和活动所致的生理性升高。老年人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老年人的食物热效应也减低。自主神经功能也会影响体温。精神紧张会引起生理性低热,所以有些人体温升高真的是吓出来的。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导致核心温度轻微上升。有些药物(如阿托品)通过阻止出汗或血管舒张干扰体温调节,也会引起核心温度升高。这些是人体本身的原因导致核心温度变化。另外,体表温度检测也受当时的环境因素和检测方法的影响。如前面的咨询者B,以及医生们提到的体温测量结果都是由于受当时环境因素影响。医生,我这个体温是不是发烧了?我们儿科采用最多的发热的诊断标准是:直肠温度或耳温38.0℃以上,口腔温度37.8℃以上,腋温37.5℃以上。而成人的体温要稍低于儿童。我们以数据库UpToDate的口温范围作为成人发热标准,即上午口温高于37.2℃,或下午口温高于37.7℃,则判定为发热。那么,大家在测体温时:如果测的是腋温,加上0.3℃,换算成口温,再和上述标准对比;如果测的是耳温,减去0.3℃,换算成口温,再和上述标准对比。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算起来有点费事,为什么不直接用腋温或耳温作为判定标准呢?这是因为腋温和耳温虽然简便安全,但是不够准确和稳定。测体温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以下三种结果:1.在上述判定标准以下,为正常体温。2.结果在38℃以上,达到中等发热或高热标准,这个时候往往伴有症状,明确为发热。3.刚达到判定发热的标准,但是又不到38℃,这个时候容易困惑、纠结和担心。在第三种情况下,我们要结合症状,即自己的感受、全天体温波动情况、测量时间和测量方法来考虑。主观感受:如果没有乏力、难受、头晕、畏冷等不舒服,那考虑这个体温是正常的。发热的人,体温波动范围会增加。如果全天体温波动在1℃之内,说明体温调节功能是好的。结合以上引起生理性体温波动的因素,若是在进餐、剧烈运动、劳动后,或女性处于黄体期,妊娠早期,这个时候的体温升高属于生理性发热,也无需担心。测体温时有没有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比如刚刚洗了热水澡、泡了脚,穿很多衣服、被窝里测腋温,都会导致结果偏高;测腋温时体温计有没有夹紧,腋窝汗液有没有擦干,测口温前10分钟有没有喝热水或冷水,肛门体温计插入肛门的深度是否达体温计长度的一半,测量耳温时有没有耳垢或弯曲的小耳道,这些因素也会干扰准确性。与自己以往的体温相比:若以往健康时测过体温也偏高,说明可能属于代谢比较快的人群,体温处在正常偏高或稍高于正常范围。「总结」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指标,什么温度就是发热,这个确实好难。多数时候,体温升高,可能只是生理性发热,虽然叫发热,但属于正常,而且和新冠病毒肺炎没有关系。如果由于测了体温生理性增高,而紧张害怕,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会真的升高。这段时间线上义诊,就碰到不少每天量十几次体温的客户,最后越测越高,这是吓得体温高了,不仅吓了自己,还吓倒了医生。总的来说,如果没有主观上感觉到不舒服,只是体温在正常和低热范围之间波动的话,首先考虑生理性波动。毕竟,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数据是通过研究 “不是你的人”,得到的相对标准,而你自己,是检验这个数据的唯一标准。*本文是卓正诊所Distinct clinic原创科普,如需转载请发送邮件至:joyyin@distinctclinic.com,注明公众号名称、文章标题、所需权限,谢谢!参考资料:1.《诊断学》第九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 UpToDate3.The Thermic Effect of Food: A Review. J Am Coll Nutr. 2019 Aug;38(6):547-5514.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by Autonomic and Behavioral Thermoeffectors. Exerc Sport Sci Rev. 2019 Apr;47(2):116-1265.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infant-and-toddler-health/in-depth/thermometer/art-200474106.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25447744?keywords=%E4%BD%93%E6%B8%A9
转载自公众号 小土大橙子有人跟我说,近期推送的睡眠文章少了,主要是一些关注比较久的妈妈宝宝大了,所以应她们要求,除了睡眠也适当说点其它的。号里面之前推送过很多睡眠文章,不过有时候新关注的妈妈,可能留意不到,以前的文章可以参考目录和关键词。这部分最近也在重新整理,一些太老的文章,就删掉一些,留些经典的,内容如果更新比较多的就再重新发布。今天这篇是很早以前发过的一篇,但囊括了一些高频问题,我做了一些更新,加上一些拓展链接,希望方便大家查找。1.婴儿越困越难睡婴儿醒太久,太疲劳时,很容易引发睡前哭闹。这种哭闹不一定是不想睡,而是情绪的容忍度降低,变得易激惹。其实也不难理解,我们自己很累很烦的时候,也容易情绪不好,对吧。所以要在还没有困过头时,进行安抚,安排睡眠环境。2 婴儿昼夜颠倒这是新生儿睡眠问题中,比较高频的一个。不过有点遗憾,很多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以为宝宝是入睡困难,意识不到是因为发生了昼夜颠倒。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几乎全在呼呼大睡,只偶尔踹踹肚子,出生后也有一阵子睡得昏天黑地,昼夜节律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建立起来。有时白天连睡3、4小时不醒或者早上起太晚,就容易发生昼夜颠倒,出现晚上入睡困难,睡后2小时甚至1小时一醒,半夜起来玩等现象,但白天又叫不醒。白天保持活动量,接受日光照射,早点叫醒,晚上早些休息,屋里要暗,都能帮助减少昼夜颠倒发生的可能。随着成长,小睡环境过亮会刺激较敏感的婴儿,影响白天的睡眠。其实仅在小睡期间保持室内较暗一般不会造成昼夜颠倒。很多人之所以昼夜颠倒一直改善不了,和舍不得叫醒有一定关系。3 一放就醒这就是很多人只能选择抱睡的原因,当然抱睡的起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宝宝的身体不成熟,但还有一部分,确实是因为习惯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3个月内的婴儿,入睡先进入的是20分钟左右的浅睡眠,所以如果在成人怀中入睡,此时挪动到床上比较容易醒。一般等过20分钟后的深睡眠再放或直接在床上入睡,减少放下的步骤能够有所缓解。三个月后,入睡会先进入深睡眠,放不下的现象会有好转。放下时也不要偷偷摸摸, 有时候小心翼翼反而不如放松些坦然告之“妈妈要把宝贝放在床上睡啦”,婴儿有了准备就不容易受到惊吓。此外,婴儿浅睡眠比例高,而浅睡眠期间睁眼睛动两下甚至哭两声,都是正常现象,不要误会为已经醒了,从而对睡眠造成过度的干扰。4 好像自带雷达,人一走就醒有时已经一动不动睡着十分钟了,人一走就醒,哪怕动静再轻……仿佛自带雷达。这个现象和一些宝宝仍存在惊跳反射有一点关联,比如睡梦中遇到声响,身体容易不由自主,从而受惊。另一方面,其实同样的声音对人的觉醒作用不同,是否醒来和心理预期相关。比如一模一样的音量,睡眠中听见正常杂音常能继续安睡,而听见大楼火警却往往立即觉醒。遇到这种现象,一定和宝宝打好招呼,需要告知这是正常声音,比如解释到安心睡觉,妈妈起身而已,没有走远。有妈妈说孩子对声音特敏感,有时候翻身,床发出很轻微的声音就醒了,所以只好憋着不翻身.....可以尝试做脱敏,清醒玩时演示给孩子看:“你睡觉的时候妈妈是这样翻的,然后床就响啦,你听是这个声音哦,不要害怕,正常的。”场景再现,复现了声音的来源,帮助他们不把这类声音和恐惧关联起来。分离焦虑期的宝宝也比较容易出现,醒来查岗的情况。5 白天睡半小时就醒这是很普遍的一个困扰。婴儿睡眠周期一般在30-45分钟左右,比成人短,且周期结束后容易醒来。睡眠周期在4-6个月期间逐渐延长,届时会睡得更长一些。睡眠能力增加后,也能够增加单次小睡所含的睡眠周期,延长小睡时间。另外家长往往先入为主认为小睡就是半小时结束,安排起床活动,而不像半夜醒那样鼓励婴儿接着睡。长久如此,孩子也就没有醒来还需继续睡的意识,小睡短变成了习惯。小睡时间短受发育阶段和睡眠习惯影响,是出生前6个月睡眠中最大难题之一,当排除人为干扰因素后,受生理条件所限仍有可能睡得短,还是要耐心镇定,避免过度焦虑。6 入睡摇头,入睡后抽动一些宝宝入睡前会摇头,让人忍不住担心,是不是脑子出什么问题了。我家娃小时候也这样,查过一些书,主要说是小孩的自我安抚,一般来说不要紧的,男孩子这种情况比例比女孩子多,有时候因为有湿疹或者多汗也会摇头,还要注意补充vd。此外,还有一些说法认为和内耳发育不成熟有关系,多做一些旋转,摇晃类游戏比较有帮助。婴儿大脑发育尚不完善,睡眠时控制肌肉运动的大脑仍然有部分活跃,容易产生间歇性的抽动。最初的3-6个月可采用襁褓、搂压等方式缓解抽动对睡眠的影响,一般这个现象随着成长自愈。此外,一些缺乏维生素D导致血钙水平低的情况,也容易出现抽动。一般不要紧的,别太担心。7.大运动发展期间 睡眠受干扰大运动发展期、大脑发育跳跃期涉及大量的记忆工作,而因为快速眼动睡眠(REM)有存储、整理、归纳白天记忆的功能,所以睡眠也相应的受到影响。类似白天工作文件杂乱放在桌面,晚上下了班,机器内部在做分类整理放到各个盘。学爬、学坐、学站都会干扰到睡眠,但因为翻身期是第一次比较大的刺激,所以对睡眠影响最大。突然学会翻身,好比误打误撞闯出一个迷宫,这时候非常兴奋却也迷茫究竟是怎么出来的,会迫不及待再回头走,一遍遍确认来时的路,这种复习的迫切感冲击着大脑。所以白天要给足条件和时间练习,熟悉后刺激就减少了。睡眠能力的底子也很重要,底子好不容易在这种时期崩盘。有时候翻身反不过来或者坐起来不会躺下,家长可以温和的帮助复位,但不要过渡的干预,更不要一味采用喂奶来催睡。很多时候焦虑来自于不明的猜测和担忧,知道这是正常现象就会,耐心观察等待。一些人会说,好像说了很多,也没说具体怎么办啊,其实一些事情是成长的毕竟之路,我们除了承受、接纳,并没有太多速效的好办法。期望过高,就容易焦虑失落。8 生病后、妈妈上班后睡眠变差以前睡得好,但生了场病就夜醒无数,病好了,怎么还醒呢?这是个常见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妈妈上班或孩子回了趟老家之后,好睡眠就一去不复返了。这个现象就和习惯性夜醒有关,一般是由于在这个因为偶然的原因醒过,受到喂奶,抱哄等干预,又没有及时回调,变成会主动醒的习惯固化下来。佐证是,不在11点夜醒的婴儿,如果家长连续3、4天都在夜里11点主动喂奶,有可能之后婴儿就会主动在这个点醒。这表明父母的行为是能够影响和改变婴儿的睡眠。特殊阶段的额外安抚,也提高了宝宝对于入睡需要辅助的期待。当达不到预期时,比较容易哭闹。这种固定的模式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看清楚习惯性夜醒产生的根源,就知道这个习惯并没有需要继续维持的生理基础,勇敢的打破,维护好婴儿睡眠的完整性。9 夜醒时间固定,几乎对表醒有时会发现,婴儿的夜醒每天在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出现,呈现类似1点、3点、5点这种“对表醒”。睡眠周期是45-60分钟左右,周期结束时容易醒,所以其间隔往往是整点半点。而从睡眠周期的特点上讲,后半夜也比前半夜醒的频一些。此外,还涉及到习惯性夜醒,前几天都在这个点醒,生物钟巧妙的记忆、追踪着之前的情况,今天还是很可能这样。10 频繁夜醒婴儿胃容量很小,刚出生可能吃能一次吃几口,一顿吃完2小时就会饿,这是早期频繁夜醒的生理因素。随着婴儿的长大,饿不再是主导因素,尤其是远远小于饥饿周期的夜醒,更可能是睡眠习惯导致的。类似成人入睡前看手机,半夜醒来要摸出手机看一眼现在几点了,发现:“哦,才半夜”于是接着再睡,要是哪天怎么也摸不着了,有人无所谓可以接着睡,但还有人很可能接下来就难入睡了。这是一种习惯和心理因素,当然相较成人更复杂一些。对婴儿来说也是一样,睡前在妈妈温暖怀抱,嘴里含着美味,醒来去发现周围一片安静漆黑,妈妈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再安心继续睡也很不容易了,仿佛灰姑娘十二点钟突然消失的马车。如果有能力顺利继续睡着,那么这种感受还不至于蔓延,但偏偏除了被抱喝奶,根本没有在其他条件下入睡过,认为只有吃奶才能睡,也就是睡眠联想很单一,那哭也是难免的了。入睡和睡眠中的环境不一致,孩子会很警觉的经常醒来确认睡眠环境是否发生了改变,觉自然就很轻了。当然夜醒夜哭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夜醒不等于饿,屎尿、湿疹、冷热、白天受刺激、换床、家里来人、妈妈上班、学翻身、长牙,乃至蚊子咬都可能夜醒, 留几秒时间判断,不要一醒就塞奶头,无原则夜奶是导致习惯性夜醒的主因。
转载自 刘华医生 北京和睦家医院炎炎夏日,在门诊被问到非常多的问题是:是否能让宝宝在空调房里,夏天如何给宝宝穿衣?老人往往认为 “想要小儿安,一身汗不干”,害怕孩子开空调着凉,恨不得多穿一件衣服多一份保险。而乐于接受科学观点的爸妈们常常会有不同的主张,所以,这个育儿问题常常成为两代人夏天育儿矛盾的焦点所在。所幸,身为儿科医生的我,在家关于育儿指导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威,但常常也需要拿出一些依据来让老人更加信服。宝宝何时要添衣?请记住:24℃根据美国儿科学会(AAP)官方育儿网站上的信息,在寒冷天气(气温在24℃以下天气):宝宝可能需要一些衣服保暖,最好是穿好贴身秋衣和尿布,然后穿一条睡裤,然后再穿上婴儿睡袋或者裹上婴儿襁褓。在炎热天气(气温在24℃以上天气):你可以仅仅给宝宝一层衣服就够了,如果是小婴儿,经验就是与父母相同的环境时,在父母比较舒服的衣着情况下,多一件即可。而如果宝宝是早产儿,就需要比普通新生儿多一件衣服,直到体重追赶达到足月儿的应有体重。这个时候,宝宝才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温度。《梅奥诊所1岁内育儿指南》美国梅奥诊所关于育儿方面的知识还是比较权威的;基本上与美国儿科学会观点一致。对于一岁以内的小婴儿,相同环境中,在你舒服的衣着状态下,宝宝穿的衣服与你一样多,或者有时可能比你穿多一层很薄的衣服即可。环境温度也是以成人穿一件轻薄的衣服的温度范围为宜。在炎热天气(气温在24℃以上天气):你可以仅仅给宝宝一层衣服就够了,小婴儿散热散汗能力较差,过高的环境温度容易致体温升高。但是如果在空调房中或通风口,那么可能需要多盖一层,或者睡时搭一层薄单子。家有宝贝,空调怎么开夏天,凉爽的室内温度才能保证宝宝好的睡眠。其实,在不同环境中宝宝穿衣多少,一个原则是: 能让宝宝身体始终保持干燥不出汗。炎热的夏天一定需要空调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关于空调的使用和给宝宝穿衣服,作为孩子爸爸和儿科医生,我的建议如下:我一般习惯将家里空调温度调至25-27℃之间,建议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之间,是宝宝相对比较舒服的温度。一个简单的经验,就是爸爸穿背心能够感到皮肤凉飕飕的温度就比较适宜。不要以老人的感觉为准,因为老人基础代谢率低,相对怕冷。避免风口对着孩子吹或者气流比较大的地方。气流过大,往往会造成更多的皮肤表面蒸发,而造成体温的快速下降。同时皮肤对于较大气流产生的感受也是不舒服的。孩子穿的跟你一样多即可,我的经验时我儿子很多时候穿甚至比我要少一件,才能达到最舒服的状态。而在新生儿期或者小婴幼儿时期相对比大人多一件更合适。摸摸宝宝的后背或者后颈部皮肤干燥,没有出汗且不潮,则温度适宜。如果感觉到出汗,那么说明温度还需要降一点,或者穿的相对多了。颈背部常常代表躯干的中心温度,手脚温度只能说明末梢温度,手脚偏凉并不能作为孩子体温的判断。“过热”更容易感冒,环境太热会造成出汗多,体表潮湿,而造成皮肤蒸发更多的热量,从而造成体温骤降。体温骤升骤降时造成免疫力改变的一个因素。从炎热的室外回家不要立刻打开空调,同样的道理,体表有汗液蒸发过快,体温骤降可能造成免疫力下降。“你妈妈怕你冷”常常我们会自以为的认为宝宝更加脆弱,需要更多的“保护”。而这种保护就想当然的成了“多穿衣,多盖被”。就像长大了的你,妈妈仍总是希望你冬天里,多穿一件秋裤一样。这种“保护”完全不理会宝宝的自己的感受。基础代谢率,决定了基础体温,对于基础代谢率高的人来说,在相同环境下,更容易觉得热,大家都知道,甲亢病人由于基础代谢率高,容易出汗而且怕热。而年龄越小,其基础代谢率越高,基础体温也就越高,所以相同环境下,小婴儿比成人会更怕热。在新生儿产后病房,经常有刚出生的健康宝宝体温38℃以上,常常是因为害怕宝宝受冷,不敢开空调,室内热烘烘还被包裹很严实,面对那些新爸爸妈妈们,经常对他们做一些宣教。小婴幼儿相对于成人可能更怕热,一旦环境中的温度过高,由于他们还不成熟的体温调节功能,以及不成熟散汗散热的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机制,经常会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而且当宝宝吃奶时,他的体温往往会相对升高,这个时候可以将宝宝的衣服都脱掉,与妈妈肌肤相亲(skin to skin),妈妈的体温也能帮助维持自身体温。不要惧怕开空调,适宜的室内温度会让他更舒服,不但有利于孩子能有一个好睡眠,而且有利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的发生。很明显,空调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让环境温度保持在一个宝宝最舒服的范围,而这个范围也是成人最舒服的温度范围,而它并不会“放出什么有害物”来伤害宝宝,完全没有必要恐惧。但是要注意的是尽量避免空调的风口对着孩子,避免宝宝骤冷骤热的情况出现。所以,在空调房中,尤其夜间睡眠时(基础代谢率会相对醒着时偏低),可以给宝宝加一层薄薄的单子护住躯干。而你也可以通过接触宝宝颈背部皮肤温度来观察宝宝是否身体偏凉了,是否出汗来判断是否过冷或者过热了。而对于那些 “想要小儿安,一身汗不干” 的说法,也是完全不顾宝宝天天蒸桑拿的难受。而出汗之后,表面汗液的蒸发,往往会使体温下降的更快,体温的骤降往往更加容易造成免疫力的改变。资料来源:美国儿科学会(AAP)育儿网站:www.healthychildren.org(Tips for Dressing Your Baby)《Mayo Clinic Guide to Your Baby’s First Y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