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患有褥疮或有褥疮发生风险的患者来说,合理的摆放体位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预防褥疮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们先谈谈长期卧床的褥疮患者如何来摆放体位。(1)仰卧位:仰卧位和30°半卧位时压力最分散,局部压力最低,因此褥疮的发病风险也最小。30°半卧位就是头和脚抬高30°左右。 图 仰卧位和30°半卧位(2)侧卧位:30°侧卧位是压力最小的侧卧位。在这种体位,接触平面在骨盆水平,比90°侧卧位接触面积大,而且接触面的组织较厚,可以很好的分散压力。图 30°侧卧位(3)俯卧位:俯卧位时,压力较低,大致相当于半卧位时的压力。如果患者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酌情选用这个体位。俯卧位可以结合腹侧30°侧卧位,肋骨下放一个小垫子,髋关节的骨性突出部位可以放一个减轻压力的装置。图 俯卧位(4)坐卧位:坐卧位时,头部抬得越高,接触面越小,压力越大。90°垂直坐卧位时的压力最大,褥疮的发病风险高。因此,对于卧床患者,将床头抬高角度限制于30°内。图 90°坐卧位综上所述,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而言,采用仰卧位、30°侧卧位有利于预防褥疮发生和发展,俯卧位也是可以酌情考虑的体位,而半卧位尤其是90°半卧位要尽量避免。还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无论如何摆放体位,定时翻身还是必要的,不能让患者长时间保持某一固定体位。二是摆放体位时一定要避开已经发生褥疮的部位,避免这些部位受压。
总的来说,褥疮的治疗应该包含全身治疗和创面局部治疗两部分。全身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原有基础疾病的治疗,在此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主要说说褥疮创面的局部治疗。简单来说,褥疮创面的治疗可以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褥疮的非手术治疗大家最常听说的就是换药。伤口的换药一般有四个作用:一是清洁伤口,避免脓液在伤口的积聚;二是通过外用药物的作用软化、溶解坏死组织,促进其脱落;三是控制炎症,减轻伤口底部和周围的红肿状态;四是刺激增生,加速伤口的收敛和闭合。根据各个单位的不同,经常使用的药物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一般都需要将消毒、去腐生肌、促进愈合的药物进行组合,以用于不同深度、不同阶段的创面。门诊经常有人问:你们这里有没有什么药能治疗褥疮?药是肯定有的,但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难有一种药物能够包含所有创面治疗的作用,也就是说,没有包治所有褥疮的某一个药物。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是近几十年来临床广泛应用的创面治疗技术。简单来说,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就是通过机器或墙壁治疗带产生负压,然后通过伤口表面的敷料和连接的管路,在伤口表面形成一个负压环境。这项技术最大的优点是,通过持续的负压吸引,可以使伤口的渗液被持续不断地引流出来,伤口处始终不会出现脓液积聚的现象,而且由于负压的存在,促进了伤口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边缘的皮肤生长,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相当于在不停的换药,相对每日或隔日一次的换药而言,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但是,由于需要连接医院病房内的墙壁治疗带或使用专门的机器,因而这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住院患者才能采用,而无法用于在门诊和家中自行换药的褥疮患者。褥疮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清创手术和创面修复手术。那么什么是清创手术呢?简单地说,就是用手术的方式,尽可能地切除伤口上的腐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坏死组织。去除坏死组织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会极大降低,也会为后期修复创面提供了条件,相对于换药治疗的去腐生肌而言,更为直接、快捷。对于比较深的褥疮,换药治疗愈合比较困难,那么就需要进行修复手术。创面修复的方法主要包括皮片移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植皮)或皮瓣移植(不但包含皮肤,而且包含脂肪、肌肉等的复合移植)。具体的方法就不在这里多说了,主要是想大家能够明白一点:手术治疗并不是洪水猛兽,如果患者全身条件能够耐受手术的话,手术治疗一般能够更快的治愈创面,而对于很深或面积很大的褥疮而言,手术治疗可能是治愈创面的唯一方法。本文系褚万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经常有患者或家属在门诊问:“我们这个褥疮是刚刚发现的,皮儿才破,怎么就伤到肌肉了?怎么会那么深呢?”其实,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首先来说,褥疮是我们平时通俗的说法,专业的名称应该叫“压力性损伤”,有时也称为“压疮”或者“压力性溃疡”,它是指由压力或者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的,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突出部位。从褥疮的定义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褥疮一般出现在有骨头突出的部位,如骶骨、足跟、坐骨结节等处,在这些地方,骨头和床或椅子共同挤压它们中间的皮肤、脂肪、肌肉等组织,时间长了就可能造成这些组织的损伤。因而,和很多人普遍认为的不同,褥疮不仅仅只是皮肤压坏了,还可能伤及下面的脂肪、肌肉甚至骨头。其次,从褥疮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压力是导致褥疮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什么是压力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当人躺着(卧位)或坐着(坐位)时,身体某些部位和床(椅子)接触,身体的重量会全部或部分转移到接触的部位,接触部位以下的皮肤、脂肪、皮下组织、肌肉和骨质均承受有相应的压力。在此,我们需要说明的是,压力从皮肤表面逐层传递到骨骼,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呈压力锥形式分布。简单来说就是,越往深部,压力越大,骨骼表面的压力可增大至皮肤压力的3~5倍。因此,深部肌肉承受的压力也远远高于皮肤表面。再者,压力会引起身体局部血管的狭窄、弯曲和闭塞,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时间长了就会引起组织损伤。而身体各种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不同,和皮肤相比,肌肉组织代谢更为旺盛,因而对缺血缺氧的耐受程度更差,更容易出现缺血缺氧性损伤。最后,我们来总结梳理一下:压力会导致身体各种组织的损伤,其中深部肌肉组织承受的压力比皮肤更大,而且肌肉比皮肤更容易出现损伤,所以就不难理解,当皮肤破损时,深部的肌肉早已经损伤坏死了,褥疮其实早已经发生了。因此,压力导致的褥疮往往表现为深层的溃疡,首先出现在肌肉层,并由内向外迅速发展,陆续累及脂肪、皮肤,最终导致大范围的坏死,发展为大面积的溃疡。那么有人也会问了:为什么有的褥疮就很浅呢?这是因为这些褥疮更多是由于剪切力或摩擦力所导致的,更多表现的是皮肤的擦伤、破损、水疱等。这些褥疮相对表浅,治疗相对容易,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逐渐累及深部组织,增加治疗难度。本文系褚万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门诊,经常碰到患者问:“伤口还需要包扎啊?”“伤口不能包扎,不包扎才好得快!” “老人不是说伤口要结痂吗?结痂了伤口不就好了吗?”……这些问题直到近年仍有很多人问及。所以,在这里,我们就来谈谈创面为什么要包扎。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过程,牵涉到多种细胞、多种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而这种作用首先有赖于适宜的局部环境。从上世纪60年代起,医学界就已经发现,创面局部保持相对湿润有利于创面的愈合,从而,创面的湿性愈合理论逐渐成为学界的广泛共识。除了一些难于包扎的部位,如会阴部等,大部分创面我们都会包扎处理。其实,我国传统上处理创面也是符合湿性愈合理论的,那时伤口虽然不包扎,但是大多使用油性很大的药物,这些药物覆盖于创面之上,也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在必要的消毒、清创、外用药物之后,我们会使用多层纱布覆盖创面并包扎。很多人会问:包那么多层纱布会不会不透气?其实不然,纱布是有一定的孔隙,而且材质也有一定的透气性,即使多层纱布覆盖,也能维持较好的透气性能。和传统的油性药物相比,纱布的通气性能可能更好。但是,如果纱布过于潮湿或附着的分泌物太多,就可能影响其透气性,所以我们要定时换药。除了能够形成相对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创面愈合之外,纱布包扎还可以相对隔离外部环境,避免外界尘埃、细菌等的污染,也可以避免摩擦、碰撞等外力可能对伤口造成的损伤,有利于创面保护。此外,创面包扎之后,避免了干燥、摩擦可能造成的疼痛刺激,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创面包扎还可以减少创面的进一步加深。很多人认为创面一定要结痂,结痂了创面就愈合了。其实不然。结痂一般常见于暴露治疗(创面敞着不包扎)或者是保痂治疗(创面已成痂或创面相对较深,决定后期手术处理)时,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都伴随有创面的一个加深,虽然表面看起来创面不再往外渗液、渗水了,但其实较以前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加重了。还有就是,创面并不是结痂了就能愈合。如果创面比较浅,结痂后下方的组织愈合,新生皮肤长出来,然后痂皮脱落,如同瓜熟蒂落一般,这就是“痂下愈合”。但是如果创面过深,或是在愈合过程中有感染等因素影响,痂皮下方坏死组织溶解形成脓液,痂皮也软化、溶脱,产生“痂下积脓”,则创面就很难通过保痂愈合,需要改用其他换药方法甚至手术治疗。总而言之,创面的治疗方法应该根据创面的具体情况而定,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仅就包扎而言,很多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对创面愈合非常有利的。本文系褚万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长期糖尿病往往引起外周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外周神经病变,所以当患者遇到外伤、感染等原因时就会出现糖尿病足。糖尿病足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简单的话就是局部皮肤的破溃,严重一些就可能影响到肌肉、骨头,再严重的话可能需要截趾或者截肢治疗,因而,及时进行糖尿病足的规范治疗还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糖尿病足应该怎么治呢?首先要做的是全身治疗。和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一样,糖尿病足的根源还是来自于长期的高血糖,因而控制血糖就是首先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对于口服药物无法控制血糖的患者,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尤其是在围手术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能够更快、更好的实现血糖控制。此外,很多患者由于血糖高,在饮食上会控制的过于严格或饮食摄入不足,对于这些患者,要指导其合理饮食,适当增加营养补充。最后,对于有明确感染的患者,要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其次,就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运情况。如前所说,长期糖尿病可能会导致患者的血管狭窄或闭塞,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血管超声或CT血管造影明确患者的下肢血管情况,如果确实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可以通过血管介入的方法放置支架或者是球囊扩张,从源头上把血运改善了,创面处理就更为方便。最后,就是局部创面的处理。如果创面比较表浅,可以通过换药的方法进行治疗,需要提醒的是换药时一般都需要将消毒、去腐生肌、促进愈合的药物进行组合,以用于不同深度、不同阶段的创面,不要迷信于某一种药物就能将所有创面完全治好。还有就是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它是通过持续的负压吸引,使伤口的渗液被不断地引流出来,避免伤口处出现脓液积聚的现象,而且由于负压的存在,促进了伤口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和伤口边缘的皮肤生长,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相当于在不停的换药,相对每日或隔日一次的换药而言,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只有住院患者才能采用。最后就是手术治疗,如果创面比较深或者坏死组织比较多,就需要通过手术的方式去除坏死组织,然后通过植皮、皮瓣等方法封闭创面。对于伴发深部软组织感染(包括坏死性筋膜炎)、骨髓炎或者足趾坏死的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治疗手段,这样才能实现创面的最终愈合。总的来说,糖尿病足的治疗应该遵循规范的诊疗顺序,根据创面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统一的规范下,实现患者的个体化针对性治疗。
在秋冬季节,烧伤门诊会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患者集中就诊,他们一般是夜里睡觉时使用热水袋、热宝、热暖气片等而被烫伤,这些患者往往是女性居多,也有一些是糖尿病(合并有外周神经病变,感觉减退)、下肢感觉异常(截瘫等)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会惊讶于自己的病情:啊?这点小伤需要几个月才能好?还要手术?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为什么热水袋烫伤那么难好,又该怎么治?首先我们要明白烧伤是如何形成的,烧伤是由于火焰、热的固体、热的液体等接触皮肤并导致的皮肤及深层组织的热力性损伤,我们平常所说的烫伤是烧伤的一部分。热力造成的损伤程度,除了和患者年龄、皮肤状况、烧伤部位等有关外,还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热力的强度,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接触的火焰、热水、热锅等的温度,一般认为45℃以上的温度就可能导致烧伤,温度越高,损伤越重,这很容易理解,超过1000℃的铁水倒在身上肯定比100℃的开水造成的烧伤更重。另一个因素就是热力作用的时间,也就是说接触时间越长,损伤越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烧伤后要尽快脱离热源(如扑灭火焰、脱掉热水浸渍的衣服等)的原因。热水袋的温度可能不会到达100℃,但刚灌满水的时候一般都会超过45℃,而且这个温度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具备造成烧伤的温度条件,通常情况下,如果热水袋和皮肤接触时间短、或是经常变换和身体的接触部位,不会造成皮肤的烧伤;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热水袋时睡着了或患者没有感觉、再或者是患者不能自己活动,那么热水袋持续和皮肤接触,作用时间足够长,就可能导致烫伤,这种类型的烧伤一般称之为“低热烫伤”。低热烫伤虽然热力强度不高,但是由于作用时间长,热力会经由接触的皮肤缓慢向深部组织释放,所造成的损伤往往比短暂接触更高温度的开水更重,创面也更深,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温水煮青蛙”的典故。所以说,别看低热烫伤只是接触部位一个小面积的烫伤,但是深度不容小觑,往往会达到3度,而且由于烫伤的部位往往是小腿、足部等血运相对欠佳、活动较多的部位,有的患者还可能合并有糖尿病、截瘫等,所以治疗上往往比较棘手。低热烫伤往往会达到3度,而从原则上来说,3度以上的烧伤换药愈合时间超过1个月以上,有的可多达数月之久,一般建议局部缝合、手术植皮或皮瓣移植治疗,尤其是面积大于3cm×3cm以上的创面。所以说,如果被热水袋、热宝或暖气片烫伤后,一定不要心存侥幸,也不要麻痹大意,首先应尽快到烧伤专科门诊就诊,让专科医生判断病情。然后,专科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建议适当的诊疗方式。如果创面到达了一定深度,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也不要讳疾忌医、一味拒绝,手术可能需要缝合、植皮、取皮或做皮瓣,可能会有一定的损伤,但愈合速度会比较快,顺利的话植皮2周后皮片成活,创面就能愈合,而如果选择换药时间就会比较长,需要每天或隔天换药,相对繁琐,对工作和生活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大面积的深度低热烫伤一般更建议手术治疗。还有要注意的是,在治疗低热烫伤的过程中,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影响创面愈合的其他因素,比如血糖过高、营养不良、感染等,还有经常被忽略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避免患肢过度活动,比如小腿低热烫伤后要尽量抬高腿、少下垂、尽量不下地活动,否则会加重创面局部的水肿,不利于创面愈合。
烧伤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如热油溅到手上、不小心手接触到了热锅、煤气火焰爆燃燎到了头脸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如不小心开水洒在了脚上、揭锅盖时热蒸汽熏着了手,这些我们通常称之为烫伤,烫伤是烧伤的一种。 来烧伤门急诊就诊的患者,大多数都是缘于上述这种生活烧(烫)伤的原因,很多人在家里抹了牙膏、酱油、白糖等等,不一而足,到了门诊还会一直问:医生,我们这样的处理对吗?在家里应该怎么办才好?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来谈一谈烧(烫)伤后应该如何处理。 首先,烧(烫)伤后应该要做的就是冷疗。什么是冷疗呢?说白了就是用冷水冲、或者放在冷水里泡烧(烫)伤后的创面,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冲”。冷疗时水的温度一般建议是4℃到10℃,也可以根据当时外界环境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有所调整,那么冷疗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要知道,即使烧伤后及时移除了火焰、热水、热固体等致热源,但其在体表残存的热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并可能持续向皮肤深层作用并造成损伤,所以冷疗最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冷水将残存在体表的热力带走,减少进一步热力性损伤。其次,冷疗还具有减轻疼痛、减轻水肿、减少渗出等作用。那么,既然冷疗有这么多好处,受伤后冷疗的时间要多长呢?伤后开始冷疗的时间是越早越好,一般情况下建议最少要坚持持续冷疗半小时以上,如果局部没有水泡,也可以以创面停止冷疗后不感觉到疼痛为止,这样时间相对长一些,可能后期就不会有水泡形成。冷疗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天气太冷、患者太小、创面面积太大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受凉,要酌情而行;二是有的部位不适合冷水冲或浸泡,可以用冷水打湿的毛巾、纱布湿敷也行。 有人会问了:如果孩子隔着衣服把胳膊烫了,那怎么冷疗呢?这就牵涉到烧伤早期处理的第二个环节,就是“二脱”,要把燃烧着或浸渍热液的衣服尽快脱下来,防止热力进一步损伤。在门诊,我们经常碰到家属哭着说:我刚才给孩子脱衣服,就只顾着着急往下扯衣服了,没想到把皮也给扯下来了,怎么办啊?其实,这就是常见的一个误区。热液浸渍的衣服一般不建议直接往下脱,更不建议强行撕拽,这样可能把烫伤后已经出现损伤、甚至出现水泡的表皮撕扯下来,不利于保护创面,也不利于创面愈合,正确的做法是使用剪刀把衣物剪开,而且剪时要小心避免皮肤损伤。 “一冲”“二脱”之后,就是“三包”,要想办法把创面保护起来,如果家里有无菌的纱布最好,如果没有,也可以使用干净的毛巾把创面包裹起来,防止创面受外界机械损伤,然后尽快送到烧伤专科治疗,完成“四送”的工作。 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我们一般不建议烧伤或烫伤后患者自行外用药物或其他物品,一是不同深度、不同性质的创面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没有一种药物能够完全治疗所有种类的创面;二是一些外用的物品颜色比较深,可能会遮盖创面,导致医生无法判断伤情;三是一些物品可能本身就会导致创面加深或导致过敏反应等。
有很多患者因为创伤、脊髓病变、神经病变等原因出现截瘫,丧失了下肢活动的能力,虽然不需要长期卧床,但是长期坐轮椅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类患者出现褥疮的几率也是很高的,他们总是想更多的融入到正常的生活,经常不听家属嘱咐长时间坐轮椅、在床上来回活动,而且坐位时局部的压力比卧位时要大,所以导致褥疮发生或反复发作。对于这些患者而言,如何在坐位时选择合适的体位是非常重要的。(1)压力最小、风险最低的坐姿是:腿部使用小凳支撑向后倒的姿势。这种坐姿接触面最大,压力最低,缺点是患者很难站起来,需要他人的帮助。图 腿部支撑向后倒的坐姿(2)座椅向后倾斜,脚垂直放在地面或支撑物上,这种坐姿压力也较小。患者向后倾斜坐时,向下滑落或下沉可以造成压力大幅增加,应保证座位有足够的倾斜度,同时调整踏板和扶手,以维持合适的姿势。图 腿垂直放在地面的坐姿坐位时,要确保患者双足得到合适的支撑,或直接放在地上、脚凳或踏板上。若患者的脚无法直接放在地上,应调整踏板或脚凳高度,将大腿放置在略低于水平位的位置,使骨盆前倾。同时避免脚凳过高,这样将会把骨盆牵拉到骶部坐姿,使尾骨或骶骨压力加大。(3)垂直坐在椅子上时压力最高。当患者采取坐姿时,坐骨部位承受着巨大压力。所以,应避免让有坐骨部位褥疮的患者以完全直立状态保持坐姿(在椅子上或床上)。如骶尾部或坐骨结节褥疮的患者有必要坐在椅子上,要把坐姿次数限制在每天三次,每次最多60分钟。(4) 坐姿时的体位变换无论采取何种坐姿,体位变换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其频率要高于卧位时的频率。坐位对于促进进食、呼吸以及患者康复都很重要,但应尽一切努力避免或尽可能降低溃疡处所受压力。坐位的患者如果患有压疮,应考虑在一定时间内卧床休息,以促进坐骨和骶骨部位溃疡的愈合。变换体位的方式还包括让患者短暂站立,这样可以恢复受压组织的血供。(5)坐位时的其他注意事项摆放患者体位时,尽量避免使红斑区域、褥疮部位受压。不要让患者留在马桶或便盆上过久。只要患者能耐受,就尽可能的加大肢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