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有点长,但我希望你能耐心的看完。我所念人,隔在远乡2018年6月18日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我勤劳俭朴的老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于我们来说是悲伤难过与不舍,但对她来讲也许是一种解脱。老母亲一生经历了5次脑梗死,最终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思维、语言功能受损,不能辨认事物,无法自己进食,被病魔击倒,卧床不起大半年,只能靠我们家人想尽一切办法喂食营养,虽然我们家人尽其所能进行治疗,但她仍在最后的3个月出现了便失禁、营养不良、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在生命的最后2周里,虽然她已经意识不清不能表达,我想她一定知道所有亲人都在陪伴着她,最终她安详地离开了。没有谁能永远的陪在你身边,给你永远的依赖。生命,这回事作为医生的我,最终也会落入一种无奈的境地,医学只是对疾病进行治疗并帮助机体恢复有效功能,医学再怎么发愤图强,目前依然有一些疾病例如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至今没有有效的方法治愈,我们也无法摆脱一个事实,就是我们无法战胜死神,生命的最后一课必定是衰老与死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症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在全球罹患痴呆的患者中约50%痴呆类型为阿尔茨海默症,阿尔茨海默症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人口近5000万,到2050年甚至将会影响超过1.3亿人,而65岁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症的年发病率约为1%,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不断增高,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率约增加1倍。阿尔兹海默症阿尔茨海默症是国际上通用的疾病名称,民间常用的说法多称“老年性痴呆”,虽然名称难听,却很形象。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病隐匿,表现为近事遗忘,后逐渐出现计算能力、定向能力、逻辑思维、语言功能的受损,直至慢慢不认识一起共同生活的亲人,不能照顾自己,最终死于营养不良、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患者通常带病生存期为5~10年甚至更长,其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在疾病的后期,完全需要他人照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但是该来的终究会来,没有任何例外和奇迹。关心的细节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诊断率仍很低,很多家属都是在老人迷路了、出现幻觉了等情况时才带老人就诊,此时可能已经是比较晚期的阿尔茨海默症了。因此,观察家中老人有无以下“四不”症状,当老人出现上述异常,常提示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症,应及时到综合性医院的神经内科做详细的专科检查,以便及早确诊,尽早治疗。如已发展到了中重度,将会增加治疗难度。①“记不住近期的事”:对最近一两天内发生的事记不住,但几十年前的事却记得清楚;②“算不清数”:如,买菜时算错钱;③“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④“说不清话”:刚开始是说话漏字,后来可能发展为逻辑不清、自言自语等。由于阿尔茨海默症无法根治,所以早发现、早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病常散发,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患者的病程常较男性患者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在给病人造成深重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能握住的只有现在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并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与基因突变、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胆碱能缺陷、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线粒体缺陷、神经细胞凋亡、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及感染、中毒、脑外伤和低血糖等有关。阿尔茨海默症的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性别(女性高于男性)、受教育程度、遗传、甲状腺功能减退、接触重金属、有毒化学物质和有机溶剂等有关,其他如脑血管病,糖尿病以及老年期首发的抑郁症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的危险因素。阿尔茨海默病虽然发病假说众多,批准上市的药物却十分稀少,在200多项临床研究中,成功上市的AD药物仅有1个,药品研发失败率高达99.6%,目前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都是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症状,并没有能够治愈疾病的药物。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然而,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症研究不断深入,已发现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改变“居然”都可见于“正常”老年人,只是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主要表现为:①大脑皮质、海马、杏仁核和丘脑中大量的老年斑;②大脑皮质和海马存在大量的神经纤维缠结(NTF),存在NTF的神经元多呈退行性变化;③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存在脑膜和皮质小血管淀粉样斑块沉积,沉积严重可以影响血供;④在海马部位常可见颗粒样空泡变性及大量的平野(Hirano)体,伴随上述病理变化导致了大量神经细胞脱失;⑤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神经元的退行性变和脱失使大脑重量减轻和体积缩小,额叶、顶叶和颞叶皮质萎缩,杏仁核、海马和海马旁回受累可能更加明显,白质和深部灰质的体积缩小。上述这些出现的病理表现都为探索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治疗提供了线索。故而目前研究者发现,以前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如甲基蓝、色甘酸钠、布洛芬和左乙拉西坦等都对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治疗有一定能够疗效。随着人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看到了治疗上的一线曙光,2017年11月,比尔·盖茨以个人名义宣布注资5000万美元,与风投基金Dementia Discovery Fund(痴呆症发现基金)一起寻求脑萎缩疾病的治疗方法,未来或可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植入电极帮助患者提高记忆力,实现“脑机接口”。“对于患病的老人,亲人的理解、关心和陪伴是最重要的。”与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说话时要耐心,尽量多抽时间陪伴老人,调节老人的不良情绪,预防抑郁症;对于晚期、重症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最关键的在于预防感染,对于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要为其勤擦拭身体、翻身拍背,减少褥疮的发生;对于进食困难的患者,应小心谨慎喂食,尽可能避免因呛咳、误吸等导致肺部感染的发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虽然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症无法治愈,但做好对他们的关怀照顾这是我们所有人应该想到做到的。
为什么要反复多次提到肺栓塞?是因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临床上非常具有隐秘性。可能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烦躁不安等,甚至可以出现晕厥、咯血以及大脑缺氧、猝死等,而这些症状的发生与很多疾病之间具有着重复、干扰,不特定的特点,因此很难以让临床医生意识到是肺栓塞发生了。肺栓塞的突然性可表现为患者几乎是在在没有任何的预防和防备的情况下发病。比如,当你长时间久坐、身体不活动时,极易引起静脉血液回流变慢,此时如果突然站立,血栓即可立即脱落而随血液流动,就像发射的鱼雷冲向军舰一样致命般的冲向肺部血管,堵住肺部的血流,形成肺栓塞,此情况下发生猝死的几率非常高。肺栓塞来势凶险,病死率高达20%-40%。但是,肺栓塞还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我们学会认识、识别一些危险因素,就可预防其发生。其实,在我们身边一些熟悉的身影都是容易引发肺栓塞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主要是一些从事久坐、久站职业的人、孕妇和服用避孕药人群,原因是口服避孕药中含有雌激素,孕激素,长期使用激素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也会增加4-8倍。孕期的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生产时极易出现羊水栓塞的危险。、肥胖、血脂异常人群,或需久卧和制动的人员例如创伤,骨折以及近期手术后的病人。由于老话儿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因此通常骨折或手术后的病人多因卧床而明显减少活动量,长时间卧床不活动,下肢静脉血栓出现的风险骤然上升。栓子脱落患者就会发生肺栓塞。老年人,肥胖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患有肾病综合症的儿童,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的人往往也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些人群则是我们大家不太注意的患病人群,如:既往有心脏疾病的人。自来医学上就有着“心肺不分家”的说法,心脏疾病是导致肺栓塞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患有房颤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常年的房颤造成右心房血液湍流,易形成血栓附着在右心房,栓子如果脱落直接阻塞肺动脉就是致死性大块肺栓塞。另外,易发生肺栓塞的是恶性肿瘤病人。患有恶性肿瘤的病人,本身体内促凝和抗凝平衡易被扰乱,加上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某些化疗药物的作用以及患者饮食、饮水不及时,卧床等因素的加重,极易诱发血液呈高凝状态促发血栓的形成。肺栓塞的发生有时可以没有严重症状,某些患者的首发表现是猝死!由于肺栓塞在诊断过程中及其容易与其他一些疾病相互混淆,肺栓塞的诊断也就具有了相当的难度。因此如果长途旅行后出现了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急性肺栓塞发生的可能性!!!如果发生了急性肺栓塞,我们该怎么办?首先,不要惊慌,先卧床躺倒,避免活动,抬高下肢。很多人可能手头儿有阿司匹林,可以马上嚼服300mg。而后及时立即到医院就诊治疗。发生了急性肺栓塞,需要在医院进行抢救性治疗。如果是大块肺栓塞,需要进行溶栓治疗以保证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稳定,必要时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呼吸机治疗)。
昨天,有位朋友打电话来哭着说,“我家娃儿发烧,可是我去儿科看病,医生说我家孩子有冠心病,这么小的孩子就得了冠心病可怎么办呀?”。我虽然不是儿科医生,但从医数十年见过太多的各科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因此我一边安慰着她说,不要着急,将孩子检查结果让我看下。一边在想,怎么会呢?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发病的冠心病怎么能发生在一个2岁的孩子身上?是哪儿出现了问题?诊断对吗?“冠心病”的诊断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叫“冠心病”。混淆了概念,容易造成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治疗上也可能会“南辕北辙”,治疗一旦错误将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我们知道高血压、肥胖、吸烟、糖尿病等都是引发冠心病的主要因素。理论上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也确实只要从儿童时期就保持营养均衡,注意不要过胖,避免过多的脂肪及大量的甜食,鼓励儿童多做户外活动,保证儿童体格的正常发育,不要因为过度肥胖造成血压、血糖的升高。一直保持这种良好的健康理念,就可以减少成年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尤其要向家长宣传并需要家长注意的是,有的儿童和青少年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烟(不论是一手烟或是二手烟),小孩子从小成了烟民,这种不良的吸烟习惯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会导致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早早出现冠状动脉硬化,所以预防冠心病不能等到四五十岁的时候再开始,应该从小做起。但是,但是,这孩子也太小了,2岁多就有冠心病,我还是不大相信!今天,孩子妈妈将检查结果拿过来找我,看到结果那一刻,真相大白了!孩子妈妈带来了小孩子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报告,上面赫然写着“超声检查提示,冠脉动脉壁回声增强,壁增厚管腔略狭窄”。据此,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告诉家长,孩子有冠状动脉狭窄,小孩子出现的憋气胸闷,可能都跟这个有关,给她开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医生也没好好跟孩子妈妈解释清楚,孩子妈妈想当然地觉得,小孩子这么小就得了“冠心病”。其实,这个孩子得的不是“冠心病”,他只是被医生检查发现了冠状动脉有病变。但冠状动脉出现病变千万不能据此就戴上“冠心病”的“帽子”。因为“冠心病”的诊断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光是治疗方法方式完全不一样,而且会因此使家长和孩子蒙上心理阴影。那么,这个孩子得的到底是什么病呢?我仔细问了下孩子妈妈,孩子最近几天一直有发烧,体温多在38℃以上,开始时,孩子妈妈以为是“感冒”了,自己到药店给孩子买了“感冒药”,治疗两天后体温没降,这时孩子身上出现了“红疹”,体温也升到了39℃,孩子爸爸妈妈就带孩子到离家近的医院儿科去看急诊。急诊儿科医生给孩子查体时听到有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在给孩子开化验检查同时也开了个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询问病史,结合孩子的检查结果,我告诉孩子妈妈,小孩子患的是”川崎病“可能性非常大,需要马上住院进行治疗。这个病是是日本的一名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在1967年提出的一组病症综合征。1961年川崎医生在诊治发热儿童时发现皮肤,这些病患在发热的同时会出现皮疹、黏膜(口唇黏膜、眼睛黏膜还有其他脏器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同时除了这几个地方在发病过程中有特殊的变化外,患儿还有心血管并发症,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或分裂。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等。1967年川崎富作医生将这些病例进行总结发表到杂志上,全世界认识到了该病的存在,所以后人称这类患儿所发疾病为川崎病。这种病症初期容易让人误以为就是一个小感冒,出出疹子。其实,它的危险性、易被忽略性就是在这儿,表面看起来是简单的病症,等被发现时,可能已经是重症心脏病了。该病目前已是导致小儿患上心脏病的第一元凶,然而知道该病的人却非常之少。根据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9月修订的诊断标准,也是现在国际沿用的诊断标准。川崎病患儿的主要症状有:①发热持续5天以上。高热39--40"C,多持续10天左右,抗生素治疗无效;②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肿、充血。2周后自指(趾)端大片脱皮;③多形性红斑皮疹:发热1~4日躯干、四肢出现斑、丘疹或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可融合成片,以躯干为多,但无水疱及结痂;④双侧结膜充血,无分泌物;⑤口腔改变:表现为唇充血、干裂、出血,杨梅舌,口腔及粘膜弥漫性充血,咽峡红肿;⑥急性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直径大于1.5cm。具有上述6项主要症状的5项即可诊断。如仅有4项,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冠状动脉瘤亦可诊断本病,但应除外其他疾病。川崎病患儿的次要症状,作为诊断参考:①心血管系统:可有心电图缺血改变;心脏听诊有心动过速,奔马律,心音低钝或心音分裂;②消化系统可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胆囊积液等;③泌尿系统:有尿改变,蛋白尿、尿沉渣中白细胞增多;④血液系统为白细胞增多,核左移,血小板增多,轻度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抗溶血性链球菌O(ASO)阴性,a2球蛋白增多;⑤呼吸系统表现为咳嗽,胸片示肺部有片影;⑥骨关节系统有红肿,疼痛。⑦神经系统表现为惊厥,昏迷,面神经麻痹,脑脊液单核细胞增多。川崎病是自限性疾病,理论上讲可能自愈。但川崎病有极大的风险造成冠状动脉的病变,之所以需要治疗,其实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要防止冠状动脉的扩张甚至形成冠状动脉瘤,如果形成了这样的病变,这些部位就可能沉积血细胞血小板等形成血栓,严重者会造成血管堵塞、心肌缺血、心衰、甚至死亡。目前的巨大冠状动脉瘤的治疗是异常困难的,成人冠心病可以搭桥、介入治疗,而儿童呢,至少目前无论搭桥或介入治疗风险都是极大的。因此,早期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川崎病的治疗:首选大剂量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时机为发病后10天内,越早越好,最好在7天内,如果早期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在发病后的10天内仍可考虑应用,目前国际上多推荐使用单次剂量为2 g/kg,12~24小时内静滴,或每日1 g/kg连续用2天,或每日400 mg/kg,连用5天。疗效更好。阿司匹林是川崎病治疗常用药,既可退热又可防止血小板凝集及血栓形成。急性期每日80~100mg/kg,分3次服。退热后36~48小时减至每日20~30 mg/kg,分2次服,疗程2~3个月。如有冠状动脉瘤则应持续服阿司匹林,每日10mg/kg,一次口服至冠状动脉内径恢复在3 mm以下并动脉瘤消失后1年。糖皮质激素,过去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缓解症状,但现在发现皮质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妨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促进动脉瘤形成,故常规治疗中不宜单用皮质激素治疗,除非并发严重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短期加用激素。溶栓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死时,可静脉输入尿激酶,也可静脉应用肝素治疗。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患儿如果有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可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病变,如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近端闭塞或多支冠状动脉闭塞者,宜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他治疗还包括对并发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对症处理。要强调的是川崎病一定要规范化的随访复查血常规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有时患儿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前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正常,但到第6个月才出现冠脉扩张,也有极个别川崎病复发的病例,但发生率极低。因此川崎病治疗出院后规范化的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患儿的冠脉病变并及时治疗。
高血压是常见心血管疾病,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2亿人,且存在“三高三低”情况,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控制率的特点。根据WHO的判定标准,我们定义老年高血压的年龄切入点是≥65周岁。据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年龄 ≥65岁的老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49.1%,约为8346万人,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这就是说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因此必须重视老年高血压对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严重威胁!我们知道,高血压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是老年人主要的致死原因。老年高血压的诊断需符合,年龄≥65周岁,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通常,老年人高血压常见的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即收缩压≥140mmHg而舒张压有可能≤90mmHg。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有大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顺应性下降所致。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一是血压波动大,尤以收缩压波动大明显,且在女性老年患者中更易出现。如,老年人由蹲位、卧位变为坐位、立位时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恢复为正常血压时间较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而导致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引起;二是多数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会出现餐后血压下降,这可能与进餐后交感神经张力下降、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及餐后内脏血液灌流增加有关。通常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尤其是早餐后)收缩压会下降20~40mmHg,舒张压会下降10~25mmHg;老年高血压的第3个特点是脉压差增大。脉压差是指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它反映了大动脉的弹性及血液循环的波动性,由于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多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因而其脉压差明显增大,脉压差越大说明动脉顺应性和弹性越差,老年人患心脑血管疾病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生率越高。对于老年人,脉压差和收缩压可以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指标。由于老年高血压的这三个特点,对于老年高血压的防治更需要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积极治疗,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心、脑、肾的并发症的出现。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血压评判标准也是一样的,即正常血压为高压(收缩压)≤140mmHg,低压(舒张压)≤90mmHg。一旦发现高压或者低压其中的一个高于这个标准,或者高压和低压都高于这个标准也要诊断为高血压了。对于那些75岁以上的老老年人,平时高血压诊断标准虽然是上面介绍的那个标准。但是,对于这个群体的人来说,血压一般控制在150/90mmHg左右就可以了,不需要太低,并非120/80mmHg就是最好的,可以适度的升高一些。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血压太低也有可能由于相对供血不足带来诸如脑供血不足造成头晕症状出现等一些不良后果,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老年人出现脑梗塞等疾病。因此,对于≥75岁这个年龄段的老年病人,选择降高血压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具体病情的药物,不要一味的贪图降压效果和速度以免造成由于血压降得太快而引起的相对心、脑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出现心绞痛、脑梗死等严重医源性疾病。由于老年人高血压病是老人脑卒中(中风)和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且由于老年高血压有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差大、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波动大、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常与多种疾病并存,老年人患者并发症多。故而对于老年高血压治疗,一定要选择有针对性的降压药。老年人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有钙拮抗剂(拜新同、络活喜等)、利尿剂(吲达帕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福辛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奥沙坦、坎地沙坦等)、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等),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也可以使用复方制剂,如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氯沙坦氢氯噻嗪片、培多普利吲哒帕胺片等进行降压。对于部分存在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患者或其他降压药物不能理想控制血压的患者,α-受体阻滞剂(多沙唑嗪、特拉唑嗪等)亦可用于降压的治疗。国内外高血压防治指南中也都强调对于患有高血压多年的老年人,当使用一种药物无法控制血压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成为首选。现在也已将复方制剂联合治疗方法列入血压控制一线用药。目前联合降压药的复方制剂主要有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剂(倍博特)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剂(安博诺)氯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剂(海捷亚)缬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剂(复代文)培多普利吲哒帕胺片(百普乐)......这些联合用药的复方制剂能有效结合不同种类降压药的降压作用机制,既增加了降压效果,又减少了药物服用的数量多的弊病,未来可能成为对于难治性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一个趋势。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无法治愈的,为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必须终生服药。由于病情在变化,用药也难免发生变化,作为患者,把几种降压药的特点和正副作用搞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如果出现副作用,自己能知道;需要换药时,自己也能有一个倾向性的意见,以便能告知医生共同商量更好地降压治疗。一般来讲,如果没有糖尿病,糖、脂代谢正常,也没有痛风的高血压患者,可首选利尿剂降压药;对于有轻度肾损害者,可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干咳不能耐受者,可改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对于有高血压又有前列腺肥大者,可选用a1受体拮抗剂(特拉唑嗪);对高血压伴有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但对于心率过慢者,则不应选此药。如果用一种药已经不足以控制血压时,可以增加剂量或与另一种降压药联合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有关全球疾病状况的评估报告,在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球死亡原因中,缺血性心脏病连续15年都排在死亡的第一位。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因为心脏缺血造成心脏病急性发作而出现猝死的亲朋好友。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季、侯耀文,著名企业家、社会公益活动家,陈毅元帅次子陈小鲁先生,都是因为突发心肌梗死发生了心脏性猝死。猝死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外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发生突然和意外的非暴力死亡。这些名人的家人后来在谈及身边亲人朋友突发疾病而家人又在场时,多后悔没能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如果能掌握这个非常实用的急救技术,或许能挽救家人的生命啊!心肺复苏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66年,经过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复苏学会逐渐修改和完善,2000年发布了第一个关于心肺复苏的国际指南,而后每5年进行一次国际指南的更新。目前我们使用的是“2015年AHA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在国外,医务人员每两年必须接受一次培训。猝死的临床判断标准有3条:1. 意识丧失;2. 呼吸停止;3. 心跳停止或大动脉搏动消失。解惑当发现身边的人出现上述情况时,尽早采取抢救措施,即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一定会达到挽救生命的目的。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因为大脑是体内对氧耐受最差的器官,心脏完全停止的情况下,缺氧0~4分钟,大脑的损伤是可逆性的;缺氧4分钟~6分钟,大脑损伤会加重;而缺氧6分钟以上,就会引起不可逆性的脑死亡。那么,怎么来判断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及心跳停止呢?下面的方法会帮助我们来进行判断:1.判断是否有意识丧失:拍打双肩,喊叫,用嘴靠近病人的耳朵,同时左右双侧进行呼叫,以防病人有单侧耳聋引起误会;2.判断是否有呼吸停止:让病人头部稍微仰起,开通呼吸道,耳朵贴近病人的口鼻处,来感觉病人有没有气流的呼出,同时要听有没有呼吸,并要看病人的胸廓有没有起伏;3.判断是否心跳停止:了解颈动脉有无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判断五秒(用数1001,1002,1003,1004,1005的方法来确定约5秒)。基本生命支持的心肺复苏(CPR)方法:1.立即将病人放置仰卧在平地或硬板上,松解衣领及裤带;2.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在两乳头划一条连线,在其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公分。3.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在胸外心脏按压30次后,一手将被救者的额头向下后方按压,另一手按住被救者的下巴,此种方法称为仰头抬颌法。检查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后,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2次人工呼吸。实施人工呼吸应看到被救者胸廓起伏。4.反复重复第2和第3个操作流程,至少要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5.重要提醒:一定要拨打急救电话120(北京地区还可拨打999),请专业人员立即赶来帮助进行进一步的高级复苏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高质量的CPR)应注意的主要事项:1.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2.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公分;3.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30:2)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4.将被救者的衣扣及裤带解开,以免引起内脏损伤;5.胸外心脏按压时,只用掌根部,手指不要压病人胸肋,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以免造成肋骨骨折;6.体力允许条件下,应连续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法,尽量不要停止,直到病人恢复呼吸、脉搏,或有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虽然你不是专业人员,仅仅记住按压时“有力按,快速按,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等待救援”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