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最佳保守治疗年龄在1岁半之前,最佳手术治疗年龄在4岁之前,4-8岁阶段可以手术复位,但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和脱位复发率也随年龄而增加。8岁以后,一般不建议实施手术复位。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骨科焦绍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存在大量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单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图1)主要表现为,双腿不一样长,脱位侧较正常侧有不同程度的短缩,从而导致走路跛行,脱位越多,短的越多,走路跛行越明显;双侧脱位者(图2),骨盆前倾,腰椎前凸,虽然多数双腿一样长,但由于走路时脱位关节不稳定,不能有力的地支撑身体,从而导致身体摇摆幅度大幅增加,类似小鸭子行走的姿势,故医学上把这种病理步态也称为“鸭步”(图3)。 图1.左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图2.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图3.双侧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鸭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不但走路难看,而且到中老年以后,会逐渐关节疼痛,影响日常生活。老年患者为缓解疼痛,可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人工关节使用寿命有限,目前平均使用寿命在15年左右。对于年轻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来讲,一旦做了人工关节置换,一生中将要进行多次置换,以维持功能,不但费用昂贵,而且人工关节仍有一定的并发症,一旦手术失败,将引起更严重的功能障碍。所以一般不建议55岁以内的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那么这个年龄段的病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进行治疗呢?先天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为什么会出现跛行呢?正常情况下,我们走路,当抬起一条腿向前迈步时,另一条腿胯部的肌肉拉住骨盆保持身体平衡,支撑身体,防止身体倾斜摔倒(图4);但是当髋关节脱位时,关节支点上移,胯部的肌肉变短,力矩变小,拉不住骨盆,无法保持身体平衡,身体就会倾斜以防止摔倒,所以就产生了跛行。另外,如果是单侧的胯关节脱位,由于脱位侧的股骨头上移,导致下肢短缩,双下肢不等长,也是产生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图4如果我们通过手术,将胯关节支点下移,同时恢复胯部肌肉长度,就会大大增加髋关节力矩,走路时就能拉住(支撑住)骨盆保持身体平衡,再同时延长短缩的肢体,使双下肢等长,患者的跛行步态就会大大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这就是骨盆支撑截骨术的疗效原理(图5)。图5.骨盆支撑截骨术后这种手术方法虽然疗效很好,但也有很多缺点,如果手术后管理不当,就会出现很多并发症,甚至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影响手术疗效。最常见的缺点有:1.疼痛,手术要把大腿骨两处截断,改变骨头的角度,术后早期会有疼痛,但通过适当的药物止疼,一般都可以忍受。2.针孔发炎,手术后,需要较长时间携带外固定架,如果针孔护理不当,会出现针孔发炎,出现针孔周围红肿,疼痛,渗液,经及时消毒,换药等处理后,一般会逐渐好转。如果严格按照医嘱护理得当,可以有效减少或者避免针孔发炎。3.延长段骨矿化不良。单侧髋脱位的治疗,往往需要同时做大腿的延长,如果延长方法、频率不正确,或者术后锻炼不到位,延长出来的骨头就会长得很慢,甚至不长,增加带架子的治疗周期,严重者甚至需要再次手术进行植骨。4.膝关节僵直。大腿带外固定架最大的问题就是影响膝关节打弯,早期膝关节打弯时会引起针孔的疼痛,如果早期能忍痛坚持练习,则疼痛会逐渐减轻。如果早期因惧怕疼痛,而没有坚持练习,则后期膝关节打弯将会越来越困难,最终导致膝关节打弯角度逐渐减少,甚至不能打弯,留下膝关节僵直的后遗症,影响日常生活。下面看一个典型病例:
骨骺(hou)是骨骼生长的“发动机”,四肢(胳膊和腿)长骨在儿童期能够不断长长,就是因为位于长骨两端的骨骺不断长出新骨而逐渐加长的。儿童期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腿远端的骨骺不均匀损伤,在随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出现踝关节的内翻或者外翻畸形,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畸形会逐渐加重,到成人期后往往同时合并小腿短缩畸形,引起不同程度的短肢跛行步态。如果不及时治疗,踝内翻畸形持续存在,会加速踝关节磨损,提前出现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引起疼痛,导致行走困难;短肢步态,久之会引发腰椎弯曲、劳损,从而引起腰椎退变,腰痛。小腿远端骨骺内侧骨骺生长停止,外侧骨骺继续生长,导致踝内翻畸形和小腿短缩这种情况的治疗需要同时解决两个问题:1.踝关节内翻;2.肢体(小腿)短缩。踝内翻畸形的矫正主要通过踝上截骨进行矫正,即在胫骨踝关节面近端截断胫骨和腓骨,将截骨远端外翻,以恢复关节面和胫骨解剖轴线的垂直关系;小腿短缩畸形则通过胫骨的截骨延长来恢复肢体的长度,使双下肢等长。典型病例:
八字步在人群中很常见,有的地方也叫“八字脚”。百度百科对八字步的解释是:指走路时两脚尖向内或向外成八字形的步子,悠闲自得的样子。之所以说悠闲自得,是因为八字步是戏曲舞台上最常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又称为“四方步”,表现出戏曲人物悠闲自得的样子。然而,现实中八字步真的是悠然自得吗?八字步实际上是下肢骨骼肌肉系统畸形在步态上的一种表现。八字步分为外八字和内八字,外八字就是走路时两脚尖向外,卓别林最经典的搞笑步态就是外八字步态;内八字就是走路时,两脚尖向内,脚跟分开。 正常的情况下,立正站立,双侧髌骨(膝盖骨)朝向正前方时,双脚尖也是朝向正前方的。如果小腿有扭转畸形,那么当膝盖骨朝向前方时,脚尖就会朝向外侧或者内侧,朝向外侧就是外八字,是小腿存在外旋畸形;朝向内侧就是内八字,是小腿存在内旋畸形。轻度的小腿旋转畸形除了走路姿势呈八字步以外,并无太大的功能影响,而且男士轻度的外八字和女士轻度内八字步态显得更加优雅。但是如果相反,女士外八步态、男士内八步态,或者小腿旋转畸形角度过大,超过10°,无论是内八字还是外八字,都会被认为是异常步态,姿势难看。八字脚畸形,往往同时合并有膝内翻畸形,表现为罗圈腿。 内八字(小腿内旋) 外八字 (小腿外旋)还有一种外八字步态,站立时双脚尖不能并拢向前,更不能完成双脚尖内扣(内八字)动作,坐位不能跷二郎腿,半蹲位双膝不能并拢,但膝盖骨和脚尖在同一轴线(同一朝向)上。这种情况多数是另一种疾病:臀肌挛缩症,主要是由于幼年行臀部肌肉注射,引起的筋膜挛缩导致的畸形。这种畸形的病人,下蹲时,双腿岔开,不能并拢,类似青蛙,所以又称“蛙腿畸形”。 外八字(臀肌挛缩) 不能翘二郎腿 不能双膝并拢下蹲所以八字步并不是单纯的姿势异常,而是下肢骨骼肌肉系统畸形在步态上的一种表现,轻度的八字步如果没有骨关节疼痛等其它异常,可以不用治疗。如果中重度的八字步态,姿势难看,或者合并有膝内翻,或者引起了膝关节疼痛,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畸形矫正不仅仅是为了行走姿势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恢复正常的下肢轴线后,可以恢复下肢正常的受力,防止骨关节的异常磨损,预防关节退变。小腿旋转截骨矫正内八字畸形
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主要症状就是肌肉萎缩、瘫痪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很多儿麻后遗症患者,都听说过“补肌力”,单纯从字面理解,补肌力好像就是把瘫痪的肌肉补起来,这不正是治疗这个病的最好方法吗?于是很多病人都对这个手术充满希望,非常关心自己能不能做补肌力的手术,那么补肌力的真相究竟是怎样呢?要理解补肌力手术,就得先从儿麻后遗症的发病原理上谈起。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由于感染小儿麻痹病毒后,脊髓里面负责运动功能的神经细胞被破坏,从而导致这些细胞支配的肌肉失去支配而瘫痪,瘫痪的肌肉慢慢萎缩,并最终被脂肪组织所代替。打个比方来讲,如果将人的运动系统比作军队的话,大脑就相当于司令,脊髓里面的神经细胞就相当于军官,肌肉就相当于士兵,打仗时司令将作战任务传达给军官,再由军官指挥士兵进行战斗。人体完成某一动作,大脑(司令)下达指令给脊髓的运动神经细胞(军官),运动神经细胞(军官)再指挥肌肉(士兵)收缩完成动作;如果脊髓的神经细胞被病毒破坏,就像在打仗时军官被打死,没有军官指挥的士兵(肌肉)马上失去战斗力(瘫痪),并逐渐被敌人俘虏或者消灭掉(变成脂肪组织)。脊髓里面的神经细胞很多,而且成群分区分布,不同区域的细胞群支配不同的肌肉,就好像每个军官带领自己的士兵驻守一片自己的阵地。当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实际上就是人体和病毒相互厮杀的过程,如果人体抵抗力强,在病毒杀死脊髓运动神经细胞之前就会被清除,可能仅仅表现为发烧等病毒感染的症状,并不会出现肌肉瘫痪;但如果人体抵抗力弱,脊灰病毒就会进入脊髓,杀死运动神经细胞。人体抵抗力的强弱程度不同,则进入脊髓的病毒数量和“阵亡”的运动神经细胞数量也不同,运动神经细胞损失越多,肌肉瘫痪越多。每个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的瘫痪程度不同,原因就在于此。人体的所有运动都通过关节的活动来实现。怎么理解呢?比如说走路时,就是肌肉的收缩带动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协调运动,将人体向前推动。没有关节的活动,就不会产生运动。而每一个正常的关节在轨迹上必然存在两个相反方向的运动,如髋关节向前、向后,向内,向外等,膝关节弯曲和伸直,踝关节上翘和下蹬等。每一个运动,都是由一组肌肉的收缩引发,如伸直膝盖就是由股四头肌(大腿前面的肌肉)收缩引起,而弯曲膝盖由股二头肌(大腿后面外侧)和半腱肌、半膜肌(大腿后面内侧)三块肌肉共同收缩完成。了解了人体运动和小儿麻痹后遗症肌肉瘫痪的机理,才好解释“补肌力”是怎么回事。“补肌力”正规说法叫“肌肉移位术”、“肌力平衡术”,是指将肌肉的起点或者止点移位,从而改变肌肉发力时关节运动的方向,它实际上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比如说一个儿麻患者股四头肌(大腿前面的肌肉)瘫痪了,而他的股二头肌(大腿后面外侧)和半腱肌、半膜肌(大腿后面内侧)都正常,那我们可以在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中选择一两条肌肉,把止点移位到股四头肌的止点,那么移位的肌肉再发力时,其作用就由原来的弯曲膝盖变成伸直膝盖了,可以理解为“补大腿的肌力”。这就好比有4个团的兵力分别从两个方向防守一块阵地,其中1个团防守东边,另外3个团防守西边,当防守东边的1个团被敌人干掉以后,可以从西边抽调1到2个团的兵力来防守左边,虽然整个阵地的战斗力减弱了,但至少能够保住阵地。由于补肌力是改变肌肉的起点或者止点,所以只能用邻近的肌肉来“补”瘫痪的肌肉。如,可以用腹部(肚子)的肌肉补髋关节(胯部)或大腿的肌肉,用大腿后侧的肌肉补大腿前侧的肌肉,用小腿外侧的肌肉补小腿前侧和内侧的肌肉,小腿内侧的肌肉补小腿前侧和外侧的肌肉等等。股二头肌+半腱肌移位代股四头肌示意图,用大腿后面的肌肉补大腿前面的肌肉腹直肌移位代屈髋肌示意图,用肚子的肌肉补胯关节的肌肉双侧骶脊肌移位代臀肌示意图,用腰部的肌肉补臀部(屁股)的肌肉经常会有患者的父母问我们:“能不能把我的肌肉补给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在感动的同时,只能遗憾地告诉他们,不行。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肌肉从人体一个部位转移到另外一个部位,叫肌肉移位;如果从一个人体转移到另外一个人体,叫做肌肉移植,二者有本质区别,因为肌肉是不能做移植的!肌肉是一个人体主观可控的运动器官,他的运动受神经细胞的指挥,离开了神经,肌肉就是一块儿“死肉”,而神经细胞在脊髓里面,又不可能跟肌肉一同移植。所以目前从技术方面,还不能实现保留肌肉功能的肌肉移植。最后再谈一下“人工肌肉”。近年来,部分患者关注到有医生在做“人工肌肉”,并向我们咨询能否去做?什么是“人工肌肉”呢?所谓的人工肌肉实际上就是硅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整形外科的填充材料,如隆胸、垫臀等,都是通过填充硅胶来改变轮廓和增加体积。硅胶有一定的弹性,当它被拉长时,通过自身的回弹惯性,可以实现类似肌肉收缩的一种功能。还以膝关节为例:比如说一个股四头肌瘫痪的患者,不能完成伸直膝盖抬小腿的动作,那么就在大腿部位装上一条类似于股四头肌形状的硅胶条,一端固定在骨盆,另一端固定在小腿,当膝关节屈曲时,将硅胶条拉长,当膝关节放松时,硅胶条弹性回缩,伸直膝关节,发挥类似肌肉收缩的功能,但能做的这一系列动作有一个前提,就是膝关节能够主动弯曲,也就是弯腿的肌肉是正常的,否则无法将硅胶条拉长,就起不到肌肉的收缩作用。而且硅胶作为人工材料,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反复长期的牵拉,硅胶有可能丧失弹性,甚至发生变形、断裂。所以我们一般不建议去做所谓的“人工肌肉”移植。本文系焦绍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脊髓灰质炎也叫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吃入带病毒的东西进入人体后,在咽部和肠道进入血液,并随血液到达脊髓,在脊髓内破坏运动神经细胞,因为经常是下肢的运动神经细胞被破坏,所以引起下肢的瘫痪的最多见。由于病毒感染后,人体对病毒的初期反应跟感冒病毒类似,都有咽痛,发烧,浑身酸痛,关节痛等症状,所以感染初期往往被误认为是感冒,感染后1-3天以后,发烧逐渐减退,但开始出现双下肢或者单侧下肢瘫痪,不能活动,如果病人在这之前打了退烧针,往往被误认为是被打针打坏的。由于每个人的抵抗力不同及进入身体血液的病毒数量不同,往往出现的瘫痪程度不同。严重的可以是双侧下肢的完全瘫痪,轻度的可以只是暂时的下肢力量减弱,慢慢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不留任何后遗症。体温退至正常,肌肉疼痛消失和瘫痪停止发展后进入恢复期,瘫痪的肢体功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这段时间按摩、针灸、主动和被动锻炼及其它理疗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儿恢复功能,一般是2年。2年后瘫痪程度就基本稳定了,进入后遗症期。进入后遗症期后,主要的治疗就是预防肢体出现畸形。肢体出现畸形的原因是肌肉力量的不平衡,比如说正常的膝关节上下共有4条主要的肌肉,一个是股四头肌,在大腿的前面,收缩时能抬起小腿,另外三条合称为腘绳肌(内侧两条,外侧一条),在大腿的后方,收缩时能弯起小腿。正常时,这两组肌肉力量是平衡的,但如果前面的股四头肌瘫痪了,或者哪怕只是部分瘫痪引起力量减弱,就与后面的腘绳肌力量失衡了,弯腿力量大,伸腿力量小,就逐渐出现了膝关节的弯曲畸形,膝盖就伸不直了,就会影响走路。髋关节和踝关节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两个相反的动作,都是由两组作用相反的肌肉维持的,一旦其中一组肌肉瘫痪或者力量减弱,正常的肌肉就会变得相对强势,就会牵拉关节出现畸形。所以如果在出现畸形之前,通过康复训练或者支具固定关节,可以避免或者减轻畸形的发生。但如果已经出现畸形,就必须通过手术进行矫正了。本文系焦绍锋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轻度膝内翻指立正站立时,双足并拢,双膝关节不能并拢,但膝关节间隙小于膝关节宽度的一半。如下图:轻度膝内翻:膝关节间隙宽度,小于箭头长度的一半
下肢血管瘤侵犯肌肉、筋膜组织可引起肌肉、筋膜的挛缩,从而继发下肢畸形。目前针对血管瘤的治疗如激光、硬化剂注射等也可诱发肌肉、筋膜的纤维化,并逐渐形成瘢痕挛缩,从而继发屈膝及足踝部畸形。挛缩的肌肉、筋膜等组织内富含畸形的血管,用传统方法手术松解,不仅易损伤血管瘤引起出血,而且对于挛缩较重的患者难以进行彻底的矫正。右下肢血管瘤实施过手术切除和硬化剂的注射血管瘤引起的畸形多表现为膝盖弯曲,脚下垂或者下垂内翻,二者可单独出现,但多数患者同时合并屈膝和马蹄内翻足畸形; 左下肢血管瘤致屈膝及马蹄内翻足畸形部分严重患者,患肢可见皮肤及皮下迂曲的血管瘤;右下肢腘后、胫前、足跟、足背等皆可见皮肤及皮下的静脉瘤治疗方法:矫形外科主要针对血管瘤引起的屈膝畸形及足踝部的畸形进行治疗,以矫正畸形,恢复肢体的正常形态和负重力线为原则。对于屈膝畸形,如果腘后软组织存在血管瘤,则不宜做软组织松解,可采用Ilizarov技术牵拉矫正;足踝部畸形,可做经皮软组织松解,中重度畸形可做小切口距下关节截骨或距骨周围截骨,结合Ilizarov技术牵拉矫正术。典型病例:患者女,19岁,血管瘤致右下肢重度屈膝马蹄内翻足畸形,屈膝畸形约80度。手术实施跟腱皮下松解,髂胫束松解后,安装Ilizarov外固定牵伸器。术后一周开始牵拉矫正屈膝和马蹄内翻足畸形,经过65天的缓慢牵拉屈膝畸形矫正,固定约30天后拆除外固定,继续石膏固定一个半月后,拆除石膏,配置膝关节矫形支具。手术前 手术后最后完全恢复正常
玉树临风,窈窕淑女是每一位青年男女追求的目标。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女娲娘娘在造人的时候,由于精力有限,不能每个人都精雕细琢,导致高矮胖瘦丑俊,差别巨大。相对于胖瘦丑俊,身高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伴随一生的。所以能够增加身高是身材矮小者一生的梦想,从上个世纪50年代前苏联骨科医生Ilizarov发明了环形外固定架及发现了骨与软组织再生现象之后,成年人增高已经不再是梦。那么成年人增高是如何实现的呢?前苏联Ilizarov医生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一切活体动物组织,在适合的张力下,可以再生。他的实验方法大多数都是将动物的腿部骨骼截断,然后用外固定架对断腿进行牵拉,结果发现,所有动物,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断腿都能边拉边长,长度逐渐增加,并且在停止牵拉后在外固定器的保护下,被截断的骨骼逐渐愈合,愈合后的骨骼强度跟正常骨骼完全一样。临床上,他对由于损伤引起的长短腿患者进行短腿延长手术,方法也是将短腿骨骼截断,然后用外固定架进行缓慢牵拉,都取得了成功,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其中最严重的一个长短腿患者,他居然将腿延长了52cm。所谓的断骨增高,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需要同时将双侧的小腿骨或者大腿骨截断,然后安装外固定架,手术后通过外固定架将腿缓慢的拉长,等拉长到预定的长度后,在外固定器的保护下等待骨头长结实,然后再拆掉外固定架,增高就结束了。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人体毕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体,在人为对其自然进程干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严密的监测,否则,任何一个小的疏忽就可以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如骨不连(即截断的骨头长不起来)、骨髓炎(骨头发炎)、关节脱位、肢体畸形等情况而引起残疾,严重的可以导致肌肉坏死,甚至整个肢体坏死而不得不截肢。所以本世纪的前十年,国内的一些骨科医生在对该技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为了经济利益开展了美容增高术,结果出现了大量的失败病例,使一些风华正茂的帅男靓女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在这些失败病例的声讨声中,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出台文件,叫停了美容增高术。如果手术医生深入了解了该技术的原理,熟练掌握了手术方法,做到耐心细致的术后管理,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到准确地预判和处理,患者能够严格遵守和执行手术医生的治疗指导意见,作为治疗双下肢不等长唯一的一种终极治疗手段,肢体延长术是非常安全有效的。男19岁,身材矮小,轻度O型腿伴小腿扭转畸形矫正小腿内翻和扭转畸形,同时做双侧小腿延长增加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