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与一般的老年性白内障比较,发病年龄比较轻,近视度数不断加深,视力下降,需要手术矫正。与正常眼相比,高度近视常常存在眼球变形、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菲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等问题,与普通白内障相比,术前术后需要注意:术前:如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建议在术前检查前停戴1-2周,使测量数据相对准确如以往曾做过激光或其他近视手术或视网膜手术的,尽量将以往病例资料带齐,或告知医生,使检查和手术准备更充分准确。术前需散瞳检查眼底,部分患者还可能在术前需要先行眼底激光处理。术前检查尽量不要开车或骑车来医院,散瞳后数小时内视物较为模糊,以免造成不便。术后:一般术后2-3周需要散瞳检查眼底,部分患者术前由于白内障遮挡不能看清眼底,术后眼底可以观察后如有病变可能需要行激光治疗和随访。同样在眼底检查治疗时都需要散瞳,尽量不要开车或骑车来院。术后半年内,特别是前1-3月内尽量避免低头屏气提重物的活动(包括长时间俯卧位按摩等)如有自觉眼前黑影增加,部分视野遮挡、视物变形弯曲或视力下降,需及时来院。如无特殊情况,至少在术后1月内、术后3月、术后半年均建议各散瞳随访眼底一次。部分高度近视患者对手术或术后激素眼药水可能比较敏感,术后眼压可能有波动,根据个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用药。一眼手术后如无异常,一般可在2-3周行另眼手术。手术后以往的眼镜不能继续佩戴,需调整度数。过渡期内由于两眼度数可能差异较大,出行需注意适应,上下台阶灯宜缓慢。一般术后2月左右可以验光配镜。正常人术后看近距离一般为30-35厘米左右,术前近视度数比较高的患者一般看近习惯会距离眼睛非常近,这一习惯需要适当调整改变。
白内障手术以后,植入了新的人工晶体,眼睛的度数会跟手术之前发生变化。尤其是以往有高度近视或高度远视的患者,术后度数会明显的下降。一般来说,术后早期的一两周内,由于眼睛处于康复和用药的过程中,视力和度数往往不太稳定,有时会有一些波动,不建议过早验光配镜。少数患者由于特殊工作需要,或者暂时只做一只眼睛的手术,可在康复期内配用临时的过渡镜片,大致度数可以咨询主刀医生,但一般在一个月之后还要重新调整精细验光,更换镜片。由于绝大多数的患者现在采用的都是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在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候,度数就基本稳定了。如果两只眼睛都已经顺利完成了手术,此时就可以到医院验光了。大多数人手术后以走路看电视等远距离视力提高为主,此时看书看报需要备一付老花眼镜。部分高度近视的患者,一般医生会预留一定程度的近视,一百到三百度不等,此时可以配一付看远的低度数近视眼镜。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以往在白内障的同时还合并有一些散光,手术中如果没有选择散光矫正型的人工晶体,此时也可以配用散光眼镜以进一步提高最佳视力。如果眼部条件适合,选择了多焦点或可调节的远近双用人工晶体,那么在康复期之后,基本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就不用戴镜,仅在长时间阅读或特殊情况下偶尔戴镜辅助即可。
64岁的陈老师年轻时就是近视眼,三百度的近视眼镜戴了二十年。可是这几年来,眼镜突然不清楚了,前年到眼镜店里验了光,变成了四百度,戴了没多久又不行了,再验光成了五百多度,矫正视力也下降了2行。“怎么年纪大了突然近视加重了,会不会一直长下去啊?”陈老师惴惴不安到医院仔细检查,结果诊断为核性白内障。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眼病之一,大家都知道得了白内障视力会影响视力。可是由于白内障的形态、发展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每个人视力功能退化的影响表现可能也是不同的。正常的眼睛看东西黑与白相对分明,如果有了白内障,很多人会觉得白的不白,黑的不黑,看上去似乎是一片灰灰的世界,就如同“雾霾天”。有的人会觉得是看东西的颜色不如以前鲜艳,不管是看远还是看近都会觉得有模糊的感觉,对比度减退,晚上看不清东西,在太阳下也看不清楚东西,放近点看放远点戴上眼镜脱下眼镜仿佛都不清晰。还有不少人就象陈老师那样会发生近视的突然加深加重。核性白内障也是老年性白内障的一种,约占老年性白内障的20%-25%。正常人的晶状体是透明的,在白内障的形成和老化过程中,晶状体颜色不断变黄加深,密度不断加大,就好像照相机镜头加厚了,焦距就相应发生了改变。眼睛的屈光间质会发生改变,使患者眼内光线的聚焦点前移而表现出近视进行性加重的症状。如果以往没有近视的老年人,就会自我感觉似乎不怎么需要老化眼镜了,看电视慢慢不清楚,但是看报到反而容易些,好像眼睛老花没那么厉害了,其实这也正是白内障的表现之一,随着病情的发展,视力会逐渐变得更模糊。
白内障手术后,有些人会觉得看东西的颜色似乎与手术前有点不一样,特别是煤气灶上的火焰显得特别蓝。尤其是一只眼睛做完了手术,另一只还没做时,比较一下更明显。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正常年轻人的晶状体是透明基本无色的,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的缓慢形成发生发展,晶状体的颜色会逐渐加深。“白”内障其实并非都是白色的,更多时候,它的颜色是从透明逐渐变成浅黄色、深黄色、棕色甚至黑色。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的眼睛前面偷偷被加戴上了各种颜色的墨镜片,由于是经年累月逐步发生的变化,我们的眼睛不会感觉到看东西的色调已悄悄发生了变化。白内障清除以后,光线可以充分进入眼内,仿佛是我们在晴天摘掉了墨镜,自然会觉得云特别白,天特别蓝。尤其是白内障硬度比较高,晶状体颜色比较深的患者,更会觉得差异比较明显。如果短期内尚不太能适应,我们可以在日常戴一副浅色太阳镜暂时过渡一下,一般很快就会逐渐适应正常鲜艳的世界。
在门诊,常有患者会告诉医生:做了白内障手术,视力有了很大提高。可是过了1-2周,却好像发现眼前出现了小飞虫,小棉絮样的黑点或半透明的“逗号、问号”在眼前飘来飘去,特别是出门或看白色墙壁时更明显,不禁有些担心。我们对“飞蚊症”都不太陌生,它是中老年比较常见的玻璃体退行性改变,有时近视的年轻人也会出现。很多人可能都有过或多多少的感受,眼前偶尔会有小飞虫飞舞感,一般人也不会太过紧张。可是,在白内障术后,患者就会觉得有点担心,好像手术前倒不怎么觉得有飞蚊症,怎么做了手术反而明显了,会不会是白内障手术没有做干净呀?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明媚的阳光照进了擦得干干净净的窗户时,可以看到沿着光束里密密麻麻的灰尘,而在昏暗地方或是蒙着窗纱的房间里我们却一点也看不见这些细小的颗粒。白内障就像是蒙在玻璃体窗上的一层纱,阻挡了光线进入眼内。清除了白内障后换上透明清晰度高的人工晶体后,就像拉开窗帘的房间,光线通过瞳孔,人工晶体,到达眼底视网膜,玻璃体里的一些“飞蚊”就会清晰的投影被感受到。因此,手术后是我们的眼睛更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些细微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对于普通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前出现一些细小的飘动的飞蚊症,一般是不会影响视力的,在术后康复期内避免重体力活动,用力屏气,长时间低头阅读等,都会逐渐适应改善。不过,如果出现以下一些情况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黑影逐渐变深变大或固定不动,视野中出现缺损或线条弯曲变形、合并眼前频繁闪光感、视力忽然下降等等,那可能是一些其他的眼底问题。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高度近视等原本就有一些全身或眼底问题的患者,更要特别注意术后的休息和护理。最好在术后定期复查眼底,排除可能潜在的眼底病变、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裂孔脱离等情况。
选择合适的眼科医师|度娘都不知道的事儿?! 是不是大多数人眼睛不舒服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直奔医院挂个眼科,剩下的交给医生?我猜很多人都不会考虑给你看诊的医生是眼科医师还是视光医师。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要叫啦,这个也要考虑啊?有区别吗?让小臻来回答您:区别大了! 其实,在欧美国家,眼科医师和视光医师均有处方权,很多患者也很困惑两者之间的差异。那么福利来了,今天就由小臻为您解答个清楚明白吧!眼科医师VS视光医师一.概念的差异眼科医师(Medical Doctor),业内简称MD。主要对眼睛发生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视光医师(Doctor of Optometry),业内简称OD。主要对眼视功能进行提升及训练。二.经历的差异眼科医师须经临床医学院学习,接受数年专业的眼睛诊疗和手术培训,最终才能成为合格的眼科医师。视光医师则历经视光学院的专业训练,专业训练主要包含问题处理、眼镜及隐形眼镜验配,以及眼部基本检查、眼病初步诊治、复杂眼屈光和双眼视觉问题的处理,才可以获得视光医师学位。三.技能的差异在国外眼科医师和视光医师各有所长,又互有交集。如果大家对视光医师还不够了解,以下的几个常见问题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双眼度数差异大国内双眼度数相差大(双眼度数超过250度患者称屈光参差)的患者相当多;然而在一般眼镜店配框架眼镜时,常无法得到舒适的配戴效果,原因是双眼度数差异大,影像大小差异大,会产生复视常说的重影、双影,视疲劳严重。因此屈光参差眼配眼镜需要找专业的视光医师验配,在特殊的验配原则下,视光医师会经由每个不同的患者情况及需求,建议不同配镜方案。>>>>夜间视力差常有朋友抱怨,白天视力状况好,但夜间开车时,明显有模糊或视力下降状况。夜视力差经眼科医师排除眼睛疾病(如黄斑变性、视网色素变性)造成,更多是屈光问题(近视、远视、散光)引起。特别是夜晚瞳孔变大,聚光能力尤其差,相比白天视物模糊和重影会加重。屈光问题导致的夜间视力下降状况,视光医师经由特殊夜视力检查,搭配标准医学验光,给予专业验光配镜建议。>>>>眼底病术后配镜眼底疾病(如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患者,一般屈亮度数均会有改变,在经眼科医师确定状况稳定后,视光医师会再次为此类患者进行医学验光;黄斑变性患者,视光医师会建议搭配特殊滤片,提高黄斑变性患者的视觉对比敏感度。转载于臻视界微网,点击进入获得更多讯息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TYwNjU5MA==&mid=400515254&idx=1&sn=7eb598bde76610db77193c7f4d0ff475&scene=2&srcid=11184QCfm9giMVtijq7SJpG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白内障术后用药术后第一周:白天: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一天4次;晚上睡前:托比卡胺滴眼液1滴,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术后第二周:白天: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一天3次;晚上睡前: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术后第三周:白天: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一天2次;晚上睡前: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涂眼术后第四周:白天: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一天1次注意:滴药前洗手,可轻摇匀药瓶后滴药,滴后盖紧药瓶。术后第一周复诊后,根据个人情况可能有所增减。如加用亮视、新泪然等润滑保护药物,一般一天3-4次,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后间隔15分钟以上。术后复诊时间: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3-4周。按时用药,祝您早日康复!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IOV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墨尔本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长期慢性高血压会增加个体对青光眼的易感性,相关研究结果或可帮助医生考虑如何治疗高血压患者来阻断其患眼部疾病。青光眼是世界第二种引发使命的眼疾,通常当个体眼睛内部压力过大就会引发青光眼,而过度的压力也会引发个体失明;研究者Bang Bui博士表示,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引发青光眼的风险因子,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而此前也有研究认为高血压可以中和引发青光眼的眼压,研究者表示,短期内血压的升高会为抵御眼部压力升高提供保护作用。然而对大量的青光眼患者进行研究,研究者却发现,在年轻患者中高血压会保护机体抵御青光眼,而在老年患者中高血压却是一种诱发青光眼的风险因子,其中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中和患者较高眼压而给高血压患者带来的益处会随着机体血管的损伤逐渐消失,随后研究者对较高眼压的实验小鼠进行研究,对比了急性高血压(1小时)和慢性高血压(4周)小鼠的机体反应。结果显示,当血压持续升高长达4周,就不像血压升高1小时那样为眼压较高的小鼠提供保护作用了,这就意味着持久的高血压会导致机体失去处理眼压较高的能力,而高血压也会损伤眼部的血管,从而当小鼠眼部压力增加时就不能弥补血流的改变。最后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或可帮助医生们有效治疗患青光眼的患者,长期的高血压或许是引发个体青光眼的风险因子,因此未来研究中研究人员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解析如何治疗那些患青光眼的高血压患者。原始出处:Zheng He1, Algis J. Vingrys1, James A. Armitage2,3, Christine T. Nguyen1 and Bang V. Bui1.Chronic Hypertension Increases Susceptibility to Acute IOP Challenge in Rats.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December 9, 2014 vol. 55 no. 12 7888-7895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December 9, 2014 vol. 55 no. 12 7888-7895原始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64449.html
哥本哈根,丹麦——一项发表于2014年阿尔茨海默病学协会国际会议(AAIC)的研究显示,白内障手术可有效延缓痴呆患者的认知衰退,改善视觉、认知及生活质量。这项前瞻性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对于痴呆共病具有临床意义的白内障患者而言,即刻进行白内障手术不仅可改善视觉敏锐度及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减轻行为问题,还可延缓认知衰退的速度,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及减轻照料者的压力。“即刻接受白内障手术的痴呆患者MMSE评分得以维持,而延迟接受手术的患者评分下降了2.5分;这一差异等同甚至大于目前任何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试验中的差异。”主要研究者、凯斯西储大学的Alan J. Lerner医生指出。不愿手术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共病白内障,但医生常常不愿为这些患者做手术。“这些患者常不能接受手术,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同时患有痴呆。家人常不想让他们接受手术,甚至连医生也不推荐,不管是老年科、内科还是眼科。”研究者指出为评价白内障手术对这一群体视觉、认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者从痴呆及眼科门诊招募了同时被诊断为痴呆及白内障的受试者,其白内障已达到影响视力的程度。研究包含两个队列:干预组(n=28)在招募后即刻接受了白内障手术,而对照组(n=14)拒绝手术,或在6个月后方进行手术。除视力及白内障严重度之外,研究者还使用MMSE和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评估了受试者的认知状态。此外,神经精神量表(NPI)被用于检测患者的精神症状,包括焦虑、思维混乱、抑郁及幻觉,而神经精神量表照料者困扰分量表(NPI-Distress)则被用于测定照料者的精神痛苦。研究基线及治疗6个月后,研究者对受试者进行了评估。干预组和对照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80岁和83.6岁。另外,Lerner医生指出,这些受试者的认知损害已相当严重,两组MMSE平均得分分别仅有18.75和16.93分。分析显示,首先,干预组所有患者的视觉均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结论看起来毋庸置疑,但Lerner医生特别指出,白内障手术并非总是百发百中,因此“得知患者的视觉的确有所改善令人释然”。第二,Lerner医生称,即刻接受手术的患者MMSE得分不降反升,较治疗前提高了0.39分,而对照组则下降了2.31分。引人注目的发现结果同样显示,干预组NPI得分下降了4.71分,而干预组则升高了3.92分。照料者方面,干预组NPI-Distress量表得分下降了2.00分,而对照组升高了0.93分。“至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神经精神症状及照料者负担和压力的减轻也在其中。”Lerner医生称。尽管改善视力及认知衰退减轻相关性的机制仍不清楚,但Lerner医生推测,可能是间接原因在起作用。他指出,感觉剥夺与幻觉、焦虑及其他精神症状有关,而较差的视力及继发的认知衰退则是无法和外界环境互动的结果。尽管上述发现仅为初步结果,但Lerner医生称,这一发现强烈地传递了一条信息,不仅对于痴呆共病白内障,同时可能适用于共病其他疾病的痴呆患者。“我认为,针对痴呆有很多矛盾的治疗主张,对于处理共病的尺度也是众说纷纭。本项研究提示,如果真的想改善某些情况,那么我们确实应该更富侵略性,因为这些治疗具有底线效应:改善行为,生活质量,潜在认知衰退的减缓,减轻照料者压力。最后,我们需要牢记,有效的帮助并不总是以药片的形式出现。”专家视点:社会隔离作为对上述研究的评论,阿尔茨海默病学会医学及科学关系副主席Maria Carrillo博士称,本项研究强调了痴呆患者最佳化医疗的重要性。尽管家人或医生不愿对痴呆患者行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治疗,这一情况可能是事实,但针对痴呆患者缺乏视力及听力筛查同样是个问题,且可能比前一个事实还要严重。“如果一名痴呆患者因为看不清路而摔伤,导致髋部受伤而入院,他们有可能再也恢复不到受伤之前的状态。另外,视觉损失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隔离。我认为,人们并不真正理解针对痴呆患者的医疗对这一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不仅能帮到患者,还能帮到家人。”Cataract Surgery May Cut Cognitive Decline in Dementia,Medscape,July 14th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双眼也会慢慢发生变化:视力有时模糊重影,渐渐不能持久阅读手机书报,眼镜的度数似乎不断加深、怎么验光也调整不好,不同的光线下视力波动明显,看东西的颜色不如以前鲜艳生动……心中不禁疑惑:“看东西越来越糊涂,究竟是得了白内障还是青光眼?”的确,不少人都知道白内障和青光眼都是老年患者最常见进行性致盲眼病。白内障是因为晶状体的混浊阻挡了光线进入眼内而影响视力。青光眼则是因眼压的异常升高引起视神经损伤而引起视觉障碍。白内障引起的视力下降是可逆可恢复的,而青光眼造成的视力损伤却是无法逆转的。两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差别。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时也会逐渐悄悄诱发其他的眼部病变。有些白内障起初对视力影响似乎不大,可是由于年龄增加,晶状体象海绵一样吸收水分膨胀增厚,占据眼内的空间阻挡了正常液体的流动排出,导致眼压间歇性或急性的增高,就可能不知不觉诱发青光眼的发生发展或导致突然急性发作。这种情况在远视眼、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眼部结构本身相对窄小的人群中尤为高发。青光眼的发病和视力损伤通常比较隐匿,等到出现严重视功能下降或急性疼痛发作就医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还有少数患者,由于嫌麻烦或因不了解而害怕治疗,任由一只眼睛的白内障发展到成熟期或过熟期后,晶状体组织发生变性和异常,诱发蛋白过敏反应或晶体脱位形成继发性青光眼导致剧烈疼痛而严重影响生活。往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患者和家属才诧异后悔:“只知道白内障拖拖不要紧,怎么会变成青光眼了?!”。因此,白内障和青光眼并非不相关联的疾病。白内障发生发展的高发年龄段也正是青光眼发生发展的高危年龄段,完全可能在一只眼上同时发生和发展。因此,定期的眼部结构功能检查、眼压测量随诊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