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您是否有以下烦恼? .手脚远端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的麻木、蚁行感。 四肢出现烧灼样、针刺样疼痛。 四肢痛觉明显,轻触即产生剧痛。 四肢感受不到疼痛或冷热感觉减退。 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甚至并发溃疡、感染等。 这些症状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常见,下面就让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二组主任李玉带您了解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哪些糖尿病患者容易患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①长期血糖控制差 ②吸烟和酗酒 ③肾脏疾病 ④肥胖人群 如何预防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 1.代谢控制:良好控制血糖,纠正血脂异常,控制血压。 2.加强足部护理:选择合适的鞋袜,正确洗脚和护脚,糖尿病患者可先用手试水温,然后再下脚。 3.定期筛查及评估病情。糖尿病患者应该在诊断为糖尿病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D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糖尿病程较长,或合并有眼底病变、肾病等微血管并发症的糖友,应该每隔3~6个月进行复查。
【科普】肥胖可能是内分泌出了问题 李玉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据统计,2%~5%的肥胖是由内分泌疾病导致的,2016年4月《柳叶刀》发表一篇文章揭示了全球肥胖问题,全球肥胖人口从1975年的1.05亿飙升至2014年的6.41亿,中国拥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高居全球第一。2017年中国7-18岁学生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19.4%,每5个孩子就有1个胖娃娃。其中,男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为23%,女生为14%,该数据还在不断增长。 肥胖的定义和诊断 2016 AACE/ACE指南将肥胖定义为“脂肪组织过多引起的慢性疾病(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ABCD),并提出肥胖的诊断应基于BMI和伴发疾病,将腰围和BMI共同作为判断肥胖的金标准。分层管理、分地区、分种族区别对待,治疗也从以BMI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并发症为中心的治疗。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结合身高和体重用于判断人体超重/肥胖与否和程度的指数,计算公式为体重/身高(kg/m)。 我国成人BMI的切点为:18.5≤BMI20%为轻度肥胖,>3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引起肥胖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对肥胖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机体对肥胖的易感性起作用,肥胖者往往有较明确的家族史。 2、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可引起肥胖,包括:①饮食过量;②进食行为(食物种类、进食次数、时间等)异常;③运动过少;④饮酒。 3、内分泌因素 4、药物因素 5、神经精神因素 肥胖分类 单纯性肥胖:是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简而言之就是非疾病引起的肥胖。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 (1)体质性肥胖既双亲肥胖,是由于遗传和机体脂肪细胞数目增多而造成的,还与25岁以前的营养过度有关系。这类人的物质代谢过程比较慢,比较低,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 (2)过食性肥胖也称为获得性肥胖,是由于人成年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过度饮食,使摄入的热量大大超过身体生长和活动的需要,多余的热量转化为脂肪,促进脂肪细胞肥大与细胞数目增加,脂肪大量堆积而导致肥胖。 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继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约占肥胖人群的2%~5%左右。可导致超重或肥胖的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库欣综合征、生长激素缺乏、下丘脑疾病、性腺机能减退、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胰岛素瘤等。 药物性肥胖:这类肥胖患者约占肥胖病人群2%左右。有些药物在有效治疗某些疾病的同时,还有导致身体肥胖的副作用。如抗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痉挛类药物、皮质类固醇类(糖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抗过敏药物)、口服避孕药等。此外,治疗超重或肥胖相关伴发性疾病的部分降糖药、降压药也可能引发体重增加。 肥胖的危害 1、肥胖可导致糖代谢异常并发生胰岛素抵抗。 2、肥胖常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等,并成为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 3、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子,高血压可致肥胖。 4、肥胖会伴发心脏肥大及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 5、肥胖者发生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可能性是非肥胖者的3倍,成年肥胖男性约50%以上有可能发生OSAS。 6、肥胖可导致肝损害。 7、肥胖可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肥胖所致的肾小球硬化是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因。 8、肥胖可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可引起垂体前叶功能异常。肥胖者的生长激素(GH)基础值低。 9、肥胖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10、肥胖可导致男性性功能异常,肥胖者睾酮值低,雌二醇增高。 11、肥胖妇女月经异常多见,约半数有排卵障碍和闭经。但经过减肥治疗后性功能可恢复。 12、肥胖伴骨科疾病,肥胖儿合并的骨关节疾病有软骨头滑脱症,最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肥胖是关节变形的诱因,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关节疾病。 13.肥胖可显著增加11种肿瘤的发病率:食管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胆管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妇女)、胆囊癌、胃癌、卵巢癌。 减重的获益 肥胖的治疗方式及治疗进展 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和代谢性手术是肥胖治疗的三大手段。 生活方式调整、营养治疗、合理运动仍然被认为是首选治疗方式,限卡饮食仍然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目前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可长期使用的五种减肥药均可达到有效的减重效果,可用于至少伴有一种体重相关并发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肥胖(BMI≥30 kg/m?)或超重(BMI≥27 kg/m?)人群,不同药物应用超过1年体重下降超过10%的排名分别为:芬特明托吡酯、利拉鲁肽、纳曲酮-安非他酮、氯卡色林、奥利司他。但上述药物各有利弊,在临床上要合理选择适应证,尤其对于伴有肝肾功能损害、胰腺及肠道炎症及心理疾病的患者。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已获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认可,但其长期疗效和术式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有分流术、胃袖带术、胃折叠术,其他还包括神经离断术、胃造瘘真空泵吸术、胃内球囊植入术等。
2017年9月3日《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超过50%的儿童没有达到遗传的身高,近八成的儿童没有达到父母对其身高的预期水平,对于矮小的孩子来说,身高是他们永远无法言表的痛。很多矮小儿童由于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导致内心承受的压力无法宣泄、意愿无法表达,最后产生自闭,进而发展为抑郁,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矮小症的发病率全国达3%!而由于垂体瘤、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导致的矮小如果不及时查明病因,还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先量个身高 比照下表看看 你有没有偏离平均身高 什么是矮小? 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或第三百分位(就是同性别同一个月出生的100个孩子,个头从小到大排列的前3个孩子)即为矮小。 如何判断孩子矮小? 1、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 2、总是坐在教室前排; 3、比同龄甚至低龄孩子矮半个头; 4、长时间不买大的衣服和鞋; 5、女孩8岁,男孩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或女孩9岁前来例假。 孩子的身高增长有规律吗?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的,一般足月出生时身长50cm,小于47cm则提示有宫内生长迟缓;生后第一年增长25cm,第2年增长10cm,第3年至青春期开始生长速度为每年平均5-8cm,青春期每年增长8-12cm,持续2-3年。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阶段受损失的身高在其后的阶段都很难实现追赶。 什么是骨龄? 人的生长发育可用两个“年龄”来表示,即生活年龄(日历年龄)和生物年龄(骨龄)。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借助于骨骼在X光摄像中的特定图像来确定,在疾病的影响下可以严重落后或提前。骨龄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人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身高增长空间,骨龄一旦成熟,身高也就失去了线性增长的机会,因此骨龄是临床诊疗矮身材必须要做的检查项目之一。 性早熟对身高有影响吗? 医学上对儿童性早熟的定义是:女孩8岁、男孩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成熟,如生殖器官发育、阴毛腋毛生长、乳房增大、月经来潮等。性早熟的小孩由于青春期提前,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提早大量分泌,可引起短时间生长加速,身高较同龄儿童高;但同时由于性激素的作用,自身骨龄老化速度明显加快,也就是说骨龄的增长明显超过实际年龄的增长,从而使骨骺提前闭合,生长的时间缩短,最终导致矮小。这也解释了很多家长的疑问:为什么我家孩子小学在班里属于高个子,但到初中别的孩子身高都超过了他,他反而变矮啦?因此性早熟大多会导致矮小! 矮小症的病因常见的有以下几方面: 非内分泌缺陷性矮身材:家族性、全身性慢性疾病、特发性、体质性青春发育期延迟,营养不良性; 内分泌系统疾病导致的生长激素缺陷: ①垂体发育异常 ②生长激素缺陷(GHD)、生长激素释放激素缺陷 ③生长激素受体缺陷、Laron综合征 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缺陷 ⑤颅脑损伤、脑浸润病变 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其他:小于胎龄儿、染色体畸变(Turner)、骨骼发育障碍(软骨发育不全)、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肾衰性矮小)、性早熟,肿瘤等。 孩子一般几岁停止长高? 一般来说,女孩15岁、男孩16岁左右,骨骺就已经接近或达到闭合状态,身高也就失去了线性增长的空间,如果发现孩子矮小,请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