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就像皮肤上的红色“唇印”,传说这是降临凡间的生命被天使亲吻后所留下的“爱的吻痕”,被称为“天使之吻”。血管瘤其实是对一类脉管性疾病的笼统称呼,随着对血管瘤的研究进展,血管瘤的分类也在逐渐发展变化。既往临床上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三类。毛细血管瘤又包括:平面型:红斑痣、葡萄酒斑;隆凸型:草莓状血管瘤。如病变既包括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瘤,又含有皮下的海绵状血管瘤则被称为混合性血管瘤。这种分类方法只是依据血管瘤的外观进行分类,对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没有实际意义。1982年John B. Mulliken教授依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将传统意义的血管瘤划分为真性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类。真性血管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血管畸形则无此现象。2014年4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第20届国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研究学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大会上,对此类疾病提出了最新的分类。依据这一分类方法,小儿最常见的血管瘤是“婴幼儿血管瘤”,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婴幼儿皮肤上的“天使吻痕”。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发病率约为2.5%-10%,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病率更高。本病女婴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3~1∶5。好发于头颈部,约占60%,其次为躯干和四肢。婴幼儿血管瘤根据病变深度分为浅表型、深部型及混合型。其外观表现取决于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和病变所处的时期。浅表型血管瘤:位于乳头状真皮层,表现为皮肤表面凹凸不平的红色肿物。深部型血管瘤: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表现为皮下蓝色或紫色的包块。混合型血管瘤:同时具有浅表血管瘤和深部血管瘤的特点。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自限性,根据病情的自然演变可分为增殖期、消退期及消退后期3个阶段。出生后1年以内属于增值期,增殖期血管瘤最初的表现常为苍白色斑,随后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周边环绕晕状白色区域。在生后5~8周有一个快速生长期,瘤体迅速增大,至3个月左右瘤体可达到最终面积的80%。1年以后血管瘤进入消退期,病变从增殖期到消退期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进入消退期前瘤体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质地变软。血管瘤进入消退期后,瘤体色泽由鲜红转向灰暗,逐渐变平,体积减小,从中心向外收缩。这个阶段可持续1-5年,最长可达10年以上。然后进入消退后期,少部分血管瘤会遗留终生皮肤改变。大约10%的血管瘤在快速生长期,可出现破溃、出血、感染、溃疡、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体积较大的血管瘤,亦有消退几率,但消退后可能留下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纤维脂肪组织堆积和萎缩性瘢痕等皮肤改变,影响美观。因此对于婴幼儿血管瘤,我们需要“区别对待”,一部分可以动态观察,“静待其变”。一部分则不宜观察,要积极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观察等待还是治疗,需要根据血管瘤的位置、大小、数量、深度及生长情况来评估其危险程度。低危的血管瘤通常不需要治疗,可以观察。高危的血管瘤,则不宜观察,需积极治疗。低危血管瘤在观察期间也存在向高危转化可能。非暴露部位,体积较小,生长稳定的血管瘤,即属于低危血管瘤。少数生长在特殊部位的血管瘤,具有功能障碍或毁容的高风险,这部分血管瘤属于高危血管瘤,需要及时评估和治疗。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的“婴幼儿血管瘤指南”列出了高危婴儿血管瘤的特征。眼周血管瘤可能影响视力,耳廓血管瘤可阻塞外耳道影响听力,鼻部血管瘤可并发软骨变形,口唇及颌面部的血管瘤发生溃疡的风险增加,并且形成疤痕的风险高。头面部的血管瘤,特别是眼、耳、鼻、唇附近的病变有毁容的高风险。乳房部位的血管瘤可影响乳房组织发育,导致乳房不对称。面部或腰骶部血管瘤也可能与潜在的内在结构异常有关。外阴及肛门区域的血管瘤发生溃疡并感染的风险较高。婴儿在任何部位有五个或五个以上的皮肤血管瘤,存在并发肝血管瘤的风险。病变范围较大(任何部位>5cm;头面部>2cm)或较厚(皮损高度超过皮肤2mm)的血管瘤,发生永久性皮肤改变(例如增厚,萎缩,疤痕)的风险较大。面部的血管瘤,既会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婴儿造成伤害,也会给其父母带来社会心理压力,需要积极治疗,而且治疗越早,美容和功能效果越好。理论上,约60%~90%的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但是处于增殖期的血管瘤无法预判能否自行消退。因此,除生长在隐蔽部位,体积较小,生长缓慢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观察外,其他情况下均应积极治疗。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及外用药物治疗,硬化剂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激光治疗等,可以根据实际病情个体化选择。目前婴幼儿血管瘤公认的一线治疗是口服普萘洛尔,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是全身治疗的首选方法。对于浅表型、面积小而薄的血管瘤可选择外用噻吗洛尔治疗。口服普萘洛尔的注意事项:1.用药年龄年龄>2周(早产儿矫正胎龄后>2周),建议用于1岁以内处于增殖期的血管瘤。2.禁忌症严重心脏疾病(心动过缓、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气道敏感性疾病。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过敏者。3.剂量及用法1~2mg/kg/d,分2次,餐后服用。一般先低剂量口服三天,观察无不良反应,再逐渐增加到正常剂量。国内尚无普萘洛尔口服液,只有片剂,服药时需将药片碾碎,放在汤匙中,用10 mL水溶解成1.0 mg/mL,用带刻度注射器抽取相应剂量,一次性灌入口内。如孩子将药水吐出,要设法按量补服。4.疗程用药需持续6~12个月,用药时间要覆盖全部增殖期,最长可服药18个月。5.停药方式逐渐减量停药。停药时先减半量2周,再减半量2周,然后停药。对于浅表型、面积小、薄的血管瘤可选择外用噻吗洛尔治疗。国内没有噻吗洛尔凝胶或乳膏,可以用噻吗洛尔滴眼液代替。将市售0.5%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滴在脱脂棉外敷于瘤体表面,每天3次,早、中、晚各1次,间隔6~8 h,每次5~15 min。一般一周左右起效,有效率88.9%。普萘洛尔和噻吗洛尔均为β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不适用于患有严重心脏疾病(心动过缓、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气道敏感性疾病,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过敏者。应用此类药物治疗前需进行专业的体格检查及评估,用药期间亦需监测心率、呼吸及血糖的变化。
两个月前的门诊来了一位孕妇就诊。 我是儿外科医生,面对的病人都是孩子,孕妇怎么会找我看病? 原来孕妇不是自己看病,而是来为自己肚子里的胎儿咨询。 她已经怀孕32周,22周时超声检查发现胎儿部分小肠有扩张,而且逐渐加重。这次复查胎儿小肠扩张进一步加重,直径已达22mm。 胎儿肠管扩张能是什么情况? 肠管是否扩张要根据检查时的妊娠时间来判断。正常胎儿在孕晚期小肠内径≤7mm,结肠内径≤20mm,当肠管内径超过正常范围时,提示肠管扩张。 胎儿肠管扩张可能是病理性的,也可能是生理性的。发现胎儿肠管扩张后,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如肠管扩张持续加重,则肠管存在发育异常的可能。有文献认为如小肠扩张超过15mm,结肠扩张超过30mm,胎儿存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风险。如胎儿肠管扩张程度不严重,且没有进行性加重,则可能为粘稠胎粪阻塞引起的一过性扩张,孩子出生后,随着胎粪的排出肠管扩张自会好转,属于生理现象。 胎儿肠管严重扩张,最常见的情况是胎儿存在“先天性肠闭锁”,也就是说胎儿肠子不通,中间是断开的,闭锁近端被“憋”粗了,所以超声检查会显示局部肠管扩张。 这种孩子病情严重吗?治疗效果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后遗症?还能要么?这是每一位这种胎儿的父母最想了解的。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肠闭锁。 肠闭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发病率约1/5000,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是由于胚胎期局部肠管因系膜血管受损导致缺血性坏死引发。 肠闭锁的孩子出生后无正常胎粪排出,有的仅排出少量灰白色或青灰色黏液样便。孩子逐渐出现腹胀呕吐,需要及时手术治疗才能存活。 手术方式是“肠吻合术”,也就是接通闭锁的肠管,恢复肠管的连续性和通畅性,让肠管内的食物能够顺畅的通过,这样孩子才可以正常的吃奶、排便。 前面说的这位孕妇,胎儿肠管扩张持续加重,孕32周小肠内径已达22mm,考虑胎儿存在“先天性肠闭锁”,所以建议她到我院住院分娩,以便孩子出生后能够及时治疗。家属听从了我的建议,孩子出生后即进行检查,明确其患有“先天性肠闭锁”,立即进行手术,术后孩子恢复良好,可以正常吃奶后痊愈出院。 孕期发现胎儿肠管扩张怎么办? 首先要定期复查彩超,动态观察肠管扩张有无加重。同时要测量有无羊水过多,存在肠闭锁的胎儿因不能正常吞咽羊水,部分会出现羊水增多。 随着产前检查的普及以及检查水平的提高,很多肠闭锁患儿在胎儿期即被诊断。这种孩子出生后不要喂奶,在腹胀、呕吐出现前,状态和正常孩子一样好,此时手术,可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先天性肠闭锁的手术成功率还是很高的,大多数病人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有这种病的胎儿不需要引产,孩子是可以要的,手术治愈后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
小儿腹股沟疝,俗称“疝气”,是小儿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男孩,女孩也有发生。很多时候,小儿疝气不疼不痒,也不影响小儿活动,似乎没有什么危害。其实不然!小儿疝气的危害有些是潜在的,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危害到了孩子的健康。还有些是急性发生的,一旦出现会即刻引发腹痛,延误治疗会造成肠管坏死、睾丸萎缩,甚至危及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全国每年都有发生,在我的行医生涯中也曾多次亲身经历。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图文的形式,形象的说明小儿疝气的起病原因和对孩子的危害。明白了疾病的危害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要及时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病因:小儿“疝气”的根本病因是腹腔与阴囊之间有一个管子——“鞘状突管”没有闭合。这个管子在胎儿期出现,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应该逐渐闭合。疝气的孩子这个管子没有闭合,当孩子剧烈活动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脏器即会经过此管被挤压到体表就形成了疝气。小儿疝气的表现:小儿剧烈哭闹、活动或排便时,阴囊上方会隆起一包块,安静时可以自行消退,用手推压可感觉到“咕噜”一声,肠管会被还纳回去。随病情加重,包块会逐渐出现频繁并增大,可降入同侧阴囊内。小儿疝气的危害:1、小儿疝气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是“嵌顿”,也就是说腹腔内突出的肠管等内容物卡住了,不能回去,造成小儿腹痛、呕吐。长时间嵌顿可造成肠管坏死,睾丸萎缩。2、小儿疝气影响睾丸的发育。小儿正处于发育时期,疝内容物频繁出现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另外疝内容物进入阴囊,也提高了阴囊内的温度,不利于睾丸发育。3、影响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影响小儿的正常活动。所以说疝气并不是“不疼不痒”,而是一直在威胁着孩子的健康,一旦嵌顿更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女孩腹股沟疝:女孩也可以患疝气,只是发病率低一些。女孩的疝内容物可以是卵巢,更容易嵌顿,造成卵巢缺血坏死,所以更要及时治疗。错误的治疗方法:民间常用的错误治疗方法是戴“疝带”。疝带是不可能让“鞘状突管”闭合的,因此也就无法治愈疝气。疝带会压迫精索血管,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加重对睾丸的危害。正确的治疗方法:腹股沟疝唯一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只有通过手术才能将未闭合的“鞘状突”关闭,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目前最先进的手术方法是腹腔镜微创手术。微创手术的优点:1、切口小,只有0.5cm,不需缝合,术后无疤痕。2、损伤小,不经腹股沟管,不破坏其解剖结构。不损伤精索,不破坏精索血管网。术后无阴囊肿胀,精索瘢痕等并发症。3、手术后痛苦小,恢复快,常规麻醉清醒后小儿即可活动,进食。4、腹腔镜可以清楚地观察对侧有无隐匿存在的疝,以便同时治疗,避免二次手术。术中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 普通手术瘢痕明显 微创手术无瘢痕 适宜的手术年龄:腹股沟疝的手术不受年龄限制,发现就可以治疗。及时手术可避免疝气对睾丸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更可避免出现嵌顿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更微创,腹壁无瘢痕!本文系张友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每个男孩子都有两个“蛋蛋”,这可是小小男子汉的“标志性建筑”。但“标志性建筑”也可能会出问题。前期我们聊过“疝气”的问题,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小儿的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鞘膜积液。有一些男宝宝出生后,一侧或两侧阴囊比正常大,感觉“水灵灵”的,皮肤也有些发亮。到医院检查,医生告知有鞘膜积液,也就是阴囊内有水。水?有水?阴囊内有水?阴囊内怎么会有水?这水是从哪里来的?别急!让我们从病因聊起。正常男宝宝在胎儿期阴囊与腹腔是相连通的,就像存在一条秘密的“隧道”,医学上称之为“鞘状突”。睾丸也是在胎儿期随着这条“密道”的形成而从腹腔降入阴囊的。宝宝出生后这条“密道”失去作用,就逐渐闭合了。正常情况下,鞘状突闭合后远端形成鞘膜囊,里面会有少量的液体,起到保护睾丸的作用。形象点说就像睾丸躺在一张柔软的“水床”上,舒服吧!呵呵!但是如果鞘状突没有闭合,腹腔内的水顺着这个隧道流下来了,“水床”里的水太多了就不行了,这就形成了鞘膜积液。您理解了吗?就是说鞘状突没有闭合,导致腹腔的液体流到阴囊内就形成了“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有几种分类方法:1、根据积液是否与腹腔相同分为交通性鞘膜积液与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前面我们说了,孩子的积液都是因为与腹腔相通,腹腔内的液体流下来形成的。所以孩子的鞘膜积液一般都是交通性的,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存在于成人。2、根据积液的位置分为精索鞘膜积液,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睾丸鞘膜积液。如果积液位于阴囊内包绕睾丸,称为睾丸鞘膜积液;如果积液位于阴囊上方,腹股沟处,称为精索鞘膜积液;如果精索阴囊都有就称为精索睾丸鞘膜积液。图片更形象些。睾丸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精索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处或者睾丸上方,就像精索上“拴着”个“鸽子蛋”,牵拉患侧睾丸,“鸽子蛋”会随之移动。有的精索鞘膜积液就位于睾丸的上方,肉眼观察似乎患侧多了一个“蛋蛋”,变成了上下两个“蛋蛋”,只是上面的“蛋蛋”因为是积液,有点发蓝色,质地也软一些。睾丸鞘膜积液,位于阴囊内,睾丸被包裹其内,所以有时候会摸不清睾丸。鞘膜积液的诊断很容易,有经验的医生摸一摸就知道了,如果想更明确一些,可以用B超超一下。另外睾丸鞘膜积液也可以用手电筒照一照,因为里面是水,所以透光,这学名叫“透光实验”。精索鞘膜积液包绕压迫精索,精索内有精索动静脉血管,张力较大的积液会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睾丸鞘膜积液包裹着睾丸,形象点说就像睾丸在“泡澡”一样,因为积液来自腹腔,带着体温,所以还是“温泉浴”。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阴囊内的温度要低于腹腔2度,这才是有利于睾丸发育的环境温度。所以说不能让睾丸长时间在“温泉”里泡着,否则会影响睾丸的发育。这就涉及到了鞘膜积液的治疗时机问题。因为鞘状突在1岁前还有继续闭合的机会,所以1岁前发现的鞘膜积液,可以观察到1周岁,如果1周岁后还不能自行吸收,就需要手术治疗。1岁后发现的鞘膜积液,证明鞘状突始终未闭合,也不会再闭合,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关于治疗方法问题。前面我们说过,鞘膜积液的病因是连接腹腔和阴囊的这个“管子”——鞘状突,没有闭合引起的,所以只要将“鞘状突”结扎了,腹腔内的水不再流下来了,这个病就好了。这个手术就叫“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既往手术是常规的开刀方式,现在一般都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只在肚皮上打两个几毫米的小孔就可以了,损伤很小,而且还能顺道看看另一侧的鞘状突有没有闭合,如果也没有闭合,可以同时治疗,消除另一侧的发病隐患。一次手术既治愈了疾病又消除了隐患,何乐而不为呢!关于手术时间问题。我不喜欢把这个手术称为“小手术”,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没有“小手术”。小儿组织娇嫩,任何手术都需要医生精心细致。但这个手术真的用时很短,基本上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但手术的全部过程包括:术前准备,麻醉,手术,术后清醒。所以在手术室内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过程都是为了手术安全所设计的。关于术后恢复问题。这个手术损伤很小,恢复很快。术后第二天孩子就恢复如常了,吃喝玩乐都不耽误。所以不必担心恢复问题。关于术后复发问题。这个手术的复发率极低,不能说不会复发,只能说很少复发。术后不需要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动。对于有便秘,排便困难的需要及时治疗。除了手术本身,家长可能还担心麻醉问题,担心麻醉会影响大脑发育,会影响智力,会让孩子变傻。这个问题我每天也在不厌其烦的解释。小儿手术都是需要全麻的,这是全世界都在应用的安全麻醉方式,这种麻醉让孩子就像在睡眠中进行手术,没有恐惧,没有痛苦,醒来时妈妈已在身边。有人在PubMed上检索有关儿童全麻的论文,所有研究都显示全麻对儿童没有影响,也就是说目前没有发现全麻会影响智力。对于睾丸来说,鞘膜积液就是“蛋蛋的忧伤”。“蛋蛋”是脆弱的,任何“风雨”都可能影响到他的发育。所以,不要让他再继续受到伤害了,及时去除“忧伤”,让“蛋蛋”健康快乐的成长吧!
隐睾(cryptorchidism),是指先天性阴囊内没有睾丸,包括睾丸下降不全、睾丸异位和睾丸缺如。临床上绝大多数隐睾为睾丸下降不全,即睾丸未降至阴囊底部而停留在下降途中的某一部位。正常情况下,胎儿在子官内发育的后期,睾丸自腹腔内逐渐降入阴囊,如果在下降过程中受到阻碍,睾丸不能降入阴囊就会形成隐睾。隐睾多发生于单侧,双侧隐睾发生率约10-25%。80%的隐睾可被触及,20%不可被触及,大约20%不可触及睾丸是睾丸缺如,30%是睾丸萎缩。根据睾丸的位置,隐睾分为:1、腹腔型隐睾;2腹股沟型隐睾;3、阴囊高位型隐睾。什么原因会引起隐睾?隐睾是由睾丸下降异常造成,引起睾丸下降异常的因素很多,常见的有:1.将睾丸引入阴囊的睾丸引带异常或缺如,至使睾丸不能由原来的位置降至阴囊。2.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使睾丸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失去下降动力。3.下丘脑产生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使脑垂体分泌的LH和卵泡刺激素FSH缺乏,也可影响睾丸下降的动力。隐睾有哪些表现?隐睾的孩子患侧阴囊明显发育不良。单侧隐睾,阴囊明显不对称,双侧隐睾阴囊呈扁平。检查患侧阴囊空瘪,阴囊内摸不到睾丸,有时可以在阴囊上方触摸到未降的睾丸。隐睾有哪些危害?1、影响生育能力。阴囊内的温度要比正常体温低1.5-2℃,这个低温条件是睾丸正常发育所必需的,阴囊通过皮肤的收缩、舒张调解阴囊的内的温度,使阴囊保持这个相对的低温。如果睾丸不在阴囊内,过高的温度会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使睾丸萎缩,并通过交感性改变影响到另一侧睾丸。严重者自然会影响到生育能力。2、出现睾丸扭转。睾丸不再阴囊内容易出现扭转,甚至发生睾丸坏死。3、发生恶变。隐睾由于生长环境改变以及发育上的障碍,使睾丸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恶性肿瘤。4、意外发生损伤。由于睾丸在上方,位置浅表,稍有撞击或外伤,便容易发生损伤。5、产生心理障碍。阴囊里没有睾丸,外生殖器形态的变化,会使患者自卑,出现心理异常。隐睾如何治疗?隐睾的孩子需要定期到儿外科门诊检查,观察到6个月如果睾丸仍然不能降入阴囊,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腹腔镜微创手术及常规开刀手术,根据病情选择。隐睾的治疗必须在1岁前完成。综上所述,隐睾的孩子6个月后必须及时手术治疗,1岁前一定要完成治疗,否则会影响睾丸的发育,导致睾丸萎缩。
在所有的疾病中,可能阑尾炎是一个普及最广,“最接地气”的疾病了。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程度,可以说是一个“明星级”的疾病。人们都知道肚子痛可能是得了“阑尾炎”,也知道“阑尾炎”会肚子痛,但具体到阑尾炎有什么危害,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就不是太清楚了!以至于许多家属长因为心疼孩子而拒绝手术,导致病情加重,阑尾化脓、穿孔、坏疽,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结果事与愿违,本来是心疼孩子,最后却害了孩子。今天我们既不讲病因,也不讲诊断,因为那是医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只讲阑尾炎为什么要及时治疗,我经历过太多阑尾炎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的病例,最终小病变大病,让人追悔莫及。阑尾炎时,孩子会有腹痛,呕吐,发烧等表现。医生在给孩子摸肚子时,会有压痛。有时会感觉肚子比较紧,也就是医生说的“肌紧张”,也会有抬手疼痛表现,医生称之为“反跳痛”,当然这几种情况会随病情进展而逐步出现。急性阑尾炎在病理学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3.急性穿孔性(坏疽性)阑尾炎。这三种类型代表着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这三种类型,我把阑尾炎按照手术的紧迫程度分为以下几个时期,这样更容易理解。1、最好手术时期。最初炎症局限于阑尾粘膜层,粘膜充血水肿,医学上称之为“单纯性阑尾炎”。这时炎症较轻,往往查体时只有压痛,没有肌紧张和反跳痛。这时候医生也是会建议您给孩子手术的。如果不想不愿意手术也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就是用抗生素消炎治疗。但我想告诉家长的是,单纯性阑尾炎其实是手术的最佳时期。这时候手术,最容易操作,术后反应也轻,恢复的也快,并发症也少,孩子遭罪也就最少。如果不手术,用抗生素治疗,大多也能治愈。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在这些治愈的阑尾炎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再次复发。也就是说孩子可能会经历:阑尾发炎——消炎——复发——再消炎,最后还是需要手术的结局。2、应该手术时期。不是所有的单纯性阑尾炎经过抗炎治疗都能痊愈,有一部分会抗炎无效,病情加重,炎症侵犯到阑尾的肌肉及浆膜层,阑尾表面会有脓液渗出。医学上称之为“化脓性阑尾炎”。这时孩子会出现腹痛加重,医生摸肚子,压痛较前更明显,会有“肌紧张”及“反跳痛”。也就是说阑尾的炎症已经扩散到腹腔了,医学上称为“腹膜炎”。如果范围小的局限于阑尾周围,称为“局限性腹膜炎”。范围大的可以扩散到整个腹腔,称为“泛发性腹膜炎”。这时应该及时手术,否则病情会继续加重,造成不良后果。3、必须手术时期。“化脓性阑尾炎”如果还不手术,一旦抗生素不能控制病情,阑尾炎症就会继续加重,引起阑尾血管痉挛阻塞,导致阑尾壁坏死,出现“坏疽性阑尾炎”,甚至“阑尾穿孔”,这时病情已经进入严重阶段。此时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增多,但即使这样也应该进行手术治疗,否则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必须手术时期。4、不可手术时期。这一时期病情延误导致了阑尾周围脓肿。这个阶段如果是发病在三天之内仍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虽然手术会较为困难。但是如果脓肿形成已经超过三天了,就不能手术了,我们称为不可手术期。倒不是说真的无法手术,只是这时手术弊大于利。因此这个时期最好是采用抗生素治疗,让脓肿逐渐吸收。5、尴尬手术时期。脓肿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反复发热,腹痛。如果药物控制控制不住炎症,脓肿会逐渐增大,就不得不进行手术,这时的手术属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种“尴尬的手术”。这时手术,腹腔粘连严重,操作极为困难,有时甚至无法显露阑尾,只能引流出脓液,后期再处理阑尾。这时候就已经是“养虎为患”,小病变大病了!这时之前选择不做手术的家长已经是后悔莫及了!我们再来谈一谈阑尾化脓,腹腔出现脓肿的问题。腹腔出现脓液,毒素吸收入血,导致脓毒血症,必然会对孩子全身产生危害,甚至会侵及肝脏造成肝脓肿。脓液侵蚀肠壁,会引起肠管粘连,造成粘连性肠梗阻。脓液会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甚至迁延不愈,形成腹壁窦道。相对而言男孩还好,如果是女孩盆腔的脓液会造成输卵管粘连,引发输卵管不通导致成年后不孕。这些绝不是危言耸听,都是现实中我们曾经出现过的病例。阑尾位于小肠和大肠交界的部位,本来它是一个参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器官,是对人体有益的。但当它发炎的时候,阑尾就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阑尾最初还有挽救的价值,可以通过抗生素治疗,变回到“无炎”的正常阑尾。但大部分发炎的阑尾是不可挽救的,最终会演变成化脓、穿孔甚至坏疽危及人体健康,这样的阑尾需要及时清除,才能保证我们身体的健康。儿童机体发育尚未成熟,抵抗力差,阑尾炎症容易扩散。所以小儿阑尾炎原则上不进行保守治疗,应该及时手术切除。对阑尾的定点清除有两种方法:1常规的开刀手术。2、腹腔镜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是在腹壁上打1-3个几毫米的小孔就可以将发炎的阑尾切除。听起来就像“变戏法”一样神奇,实际上我们的手术就是这样做的。腹腔镜损伤小,恢复快,腹壁没有明显刀口瘢痕,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一、什么是婴幼儿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引起,发病率约为4%~5%。该病以女孩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3~1∶5,约60%发生于头颈部。血管瘤一般在孩子出生后2周左右出现,早期表现为红色小斑点,随后体积逐渐增大,隆起,颜色加深。二、如何识别宝宝身上的血管瘤?1、颜色异常:身体某个部位会出现红色、暗红色、蓝色、紫色、紫红色可能是血管瘤的表现。2、包块或突起:血管瘤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有包块在皮肤表面或皮下突起,比如深部型血管瘤会在皮下隆起柔软的包块。三、怎样确诊宝宝有血管瘤?血管瘤类型很多,根据其所在组织层次可为浅表型血管瘤、深部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浅表型血管瘤一望即知,深部型血管瘤需要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如果累及的部位较为复杂,还需要进行核磁等检查。四、婴幼儿血管瘤能自行消退吗?婴幼儿血管瘤的确具有自行消退的几率,但是能否完全消退,消退到何种程度,无法明确预判。大部分血管瘤消退后会残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纤维脂肪组织堆积和萎缩性瘢痕等皮肤改变,影响美观,仍然需要进行美容整形治疗。有研究表明,血管瘤病变范围较大或皮损厚度超过2mm,即可能发生永久性的皮肤改变。所以,孩子有血管瘤切勿盲目等待消退,以免延误病情,增加伤害。五、血管瘤治疗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越早越好。婴幼儿血管瘤在孩子生后三个月内为快速生长期,在这个时期内,血管瘤增长速度最快,容易破溃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给治疗带来了更大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血管瘤后遗症的风险,所以婴儿血管瘤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快速生长期内及时控制住瘤体生长,并促使其消退。六、婴幼儿血管瘤如何治疗?血管瘤类型繁多,表现各异,不同身体部位,不同大小,影响也不一样。另一方面,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目前一线治疗包括外涂药物、口服药物及介入治疗等等。需要根据血管瘤的类型、体积、生长部位,有无并发症等等,综合评估,决定治疗方法,有时需要几种方法联合应用,以便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今天又做了一例肛瘘手术。一个2岁的孩子,已经被肛瘘折磨了一年多。因为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瘘口处已经长满了炎性肉芽组织。孩子最初患病是在3个月大的时候。当时一侧小屁屁出现红肿,并逐渐发展成为脓肿,最后破溃溢脓,破溃后红肿虽然消退了,但形成了一个瘘口,每隔一段时间瘘口处就会出现红肿溢脓。期间多次到医院就诊,均被告知是“肛瘘”,需要手术,父母因为心疼孩子,一直拖着不做。近日孩子病情再次发作,小屁屁红肿疼痛,排便时剧烈哭闹,孩子遭罪,家长糟心,这次孩子父母痛下决心,必须和这个讨厌的“瘘”做个了断。这么小的孩子也能得肛瘘吗?什么原因会导致肛瘘?肛瘘有什么表现?如何治疗呢?在肛门深方,有一条锯齿状的环形线,医学上称为“齿状线”。齿状线处有开口向上的隐窝称为肛窦,肛窦内有肛腺的开口。如果肛腺出现感染,就会蔓延到肛门周围形成肛周脓肿。婴幼儿阶段是肛周脓肿的高发期,这个病有些“重男轻女”,绝大多数都是男宝宝得这个病。发病后肛门一侧会出现红肿,排便擦屁股时孩子会有疼痛哭闹,几天后红肿的中心会变软,并出现白色的“脓头”,然后脓肿破溃形成肛瘘。肛瘘就像一座“活火山”,当瘘管内的分泌物积存到一定程度,就会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当脓腔内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火山”即会喷发,自瘘口排出脓液,然后红肿消退,“火山”归于平静。这时家长往往误以为“肛瘘“自愈了,但过一段时间,这座“火山”又会再来一次喷发。所以,肛瘘如果不治疗,就会反复发作,反复出现红肿、破溃、溢脓,周而复始,让孩子经历无数痛苦,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手术。只有手术才能彻底治愈肛瘘,让孩子摆脱这座“火山”的折磨。有些父母本来是出于心疼孩子而拖延治疗,最后却让孩子遭了更多的罪。所以,孩子有肛瘘一定要及时治疗,“拖”只会让病情变得更加复杂。肛瘘的治疗有很多方法,包括肛瘘切开、切除、挂线等等,其中肛瘘挂线治疗,损伤小,疼痛轻,易于护理,也属于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更适合孩子。
理论上讲,婴幼儿血管瘤有一半以上能够自行消退,那么是不是说这些血管瘤就不需要治疗,只要等待消退就可以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血管瘤,等待观察还是积极治疗的问题。 血管瘤从生物学角度,按病情发展可分为三期即增殖期、稳定期和消退期。 增值期: 增值期的血管瘤生长迅速,进展较快,由点到面,颜色加深,表面凸起,同时向纵深生长,瘤体增厚。特别是在生后5~8周,血管瘤有一个快速生长期,这期间瘤体迅速增大,至3个月左右瘤体可达到最终面积的80%。增殖期时间约为6~10个月。 稳定期: 进入稳定期的血管瘤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血管瘤颜色、形状及大小基本稳定,血管瘤增生和退化交存在,但总体生长速度仍比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要快。稳定期持续时间约为3~6个月。 消退期: 血管瘤经过稳定期以后逐步进入消退期,瘤体颜色变淡,由鲜红转向灰暗,逐渐变平,体积减小,从中心向外收缩。外形由饱满隆起变化为扁平至皱缩。这个阶段可持续数年,最长可达10年以上。 虽然血管瘤有这样的分期,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血管瘤都会消退,只有少部分小的血管瘤消退后可能不留痕迹,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消退”。大部分血管瘤消退后会残留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纤维脂肪组织堆积和萎缩性瘢痕等皮肤改变,影响美观,仍然需要进行美容整形治疗。有研究表明,血管瘤病变范围较大或皮损厚度超过2mm,即可能发生永久性的皮肤改变。 另外,大约10% 的血管瘤在快速生长期,会出现破溃、出血、感染、溃疡、疼痛等并发症,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一旦出现这些并发症,也容易遗留瘢痕,影响美观,甚至引起功能障碍。 现有医学条件尚无法对血管瘤能否消退及消退到何种程度,做出准确预判。而且血管瘤的消退期往往极其漫长,在此期间异常的外观,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给家长带来焦虑,这种心理上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超出肉体上的损伤。 所以,除生长在隐蔽部位,体积较小或处于稳定状态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观察外,其他情况下均需要积极治疗,治疗越早,美容和功能效果越好。
病人是一个2岁的女孩,因为肛门周围反复红肿流脓已经4个月,曾在外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切开排脓两次,期间多次换药,并无明显效果,脓肿很快复发,最后在肛门附近的屁股上留下一个“窟窿”,间断流脓。孩子十分痛苦,家长也非常焦急。 肛周脓肿和肛瘘都是小儿常见病,局部可有红肿、疼痛、破溃、流脓等症状,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发病,这种患儿绝大多数是男孩,往往大便稀频。但这个孩子是女孩,大便基本正常,而且病程长达四个月,历经两次手术仍不能痊愈,的确非比寻常。 手术证实了术前的判断。术中切开瘘管后,在深方发现了一个紫黑色的异物,两头尖尖非常锋利。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会跑到屁股里?经过仔细辨别,这黑黑的异物竟然是一个长约2cm的枣核! 原来孩子在发病前曾经吃过红枣,估计孩子当时连同枣核一同吞下,枣核经过食道,胃肠,一路顺畅而下,但却在即将排出之时卡在了肛门口处,最后枣核刺穿肛管,扎到屁服里面,形成肛周脓肿,最终演变成肛瘘。正是“枣核”的这趟神奇之旅,让孩子遭受了4个月病痛折磨。 术中取出枣核,因为枣核穿过的隧道已经形成肛瘘,同时做了肛瘘手术。 术后家长看到这个“异物”后也是十分震惊,没有想到自己一时的大意,竟然导致孩子受了这么多苦,还好处理及时,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此,提醒各位家长朋友,如果出现了肛门周围肿块、红肿、疼痛等症状需要考虑肛周脓肿可能,千万不要不以为然的当作小病看待,如果经久不愈,肛门内有脓流出,需要警惕形成了肛瘘,及时正规医院就诊。 肛周脓肿的孩子大多合并有肛瘘,单纯切开排脓,治愈率低。在切开排脓的同时可探查肛瘘,如果存在肛瘘,同时行肛瘘挂线治疗。一次手术可彻底根治,缩短病程,避免复发,疗效好,少遭罪。 小病不小,任何一种疾病都会给弱小的婴儿带来伤害,给家长带来焦虑。作为家长,孩子患病要尽早就诊,及时治疗。作为医生要重视专业范围内的每一种疾病,为患者及时去除病痛,提高疗效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