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门诊看了好几个脖子上有小包块的患儿,最后诊断为钙化上皮瘤,那么什么是钙化上皮瘤呢?它是恶性肿瘤吗?严重吗以及应该如何治疗?今天陈医生就来说说儿童钙化上皮瘤这个常见的体表包块。一、什么是钙化上皮瘤?钙化上皮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分化异常的皮肤良性肿瘤,起源于毛母质细胞,故又称“毛母质瘤”。好发于儿童,多位于颈部及头部,是儿童皮肤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之一。二、为什么会长钙化上皮瘤?病因不清,无法预防。有毛发生长的区域均可患病,其源于毛囊的毛母质细胞,多位于真皮深部与皮下脂肪交界处。部分患儿家属自述发病部位之前有蚊虫叮咬病史,但大多数无特殊原因。三、钙化上皮瘤都有哪些特点?钙化上皮瘤好发于头颈部,但除了手掌足掌,任何部位都可发病。经典的钙化上皮瘤表现为单发坚实结节,多为无痛性结节,肿瘤直径多0.5cm~3.0 cm,增生缓慢。结节表面皮肤可呈正常肤色、淡蓝色或红色。因肿物多伴钙化,触感质硬坚实,呈不规则状。四、钙化上皮瘤应该怎样治疗?手术是治疗的唯一方法:许多宝爸宝妈当听说需要手术治疗时往往十分紧张,会询问有无保守的治疗方法。这里可以明确的告诉宝爸宝妈们,该病无保守治疗方法,通过用药或激光等物理治疗都是无效的。手术治疗仍然是首选和唯一的治疗手段。尽早选择手术,瘤体表面皮肤大多正常,损伤小,可采取美容缝合,瘢痕不明显。但如果延误诊治,当瘤体增大、表面皮肤受侵变薄、发炎、破溃时则需扩大手术范围造成更大的损伤。
有一次在门诊出诊期间,一个家长抱着一个十个月的宝宝来就诊,她家宝宝在做彩超体检时,发现体内多了一部分肠子,当地医生告诉她说是娃娃得了一种病叫肠重复畸形。家长特地来我的门诊想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体内多了一部分肠子是好事情?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今天陈医生专门来说说小儿肠重复畸形这种病。肠重复畸形是指在小肠的近系膜侧出现的一种圆形或管状结构的空腔器官,与其毗邻的小肠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其血液供应亦非常密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可以发生在口腔到肛门的任何部位,以小肠多见,最常见于回肠。有的患儿伴有腹痛、呕吐、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还有部分小孩无任何症状,多在健康体检中发现。上图为肠重复畸形可能出现的部位。一、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肠重复畸形的病因有多种学说,但每种学说均不能全面解决在各个部位重复畸形发生的原因,其病因可能是多源性的,不同部位及不同病理变化的病因可能不同。小肠重复畸形具有发育正常的消化道组织结构。大多数畸形与所依附的主肠管融合成一共同的肌壁,享有共同的浆膜、肠系膜和血液供应,但具有独立、相互分隔或有交通的黏膜腔。少数畸形有单独的系膜和血管支。小肠重复畸形腔内多衬以主肠管的肠黏膜,20%~35%为异位消化道黏膜或呼吸道黏膜。异位黏膜中以胃黏膜最多见,偶见同时含有2种以上的异位黏膜。80%重复畸形黏膜腔与主肠管互不交通,腔内积蓄黏膜分泌液,形成圆形或卵圆形囊肿。上图为肠镜检查发现的肠重复畸形,其中一端和肠管相通三、肠重复畸形的诊断当患儿有反复腹痛、便血、腹部包块或原因不明的肠梗阻时应考虑肠重复畸形。根据不同病变部位,联合多种检查手段,一般可以明确诊断。1、彩超检查:彩超可以判断肠重复畸形的部位、大小和性质,了解囊肿内有无分泌物充盈,以及囊肿和消化道的相互关系。上图为肠重复畸形的彩超检查,可见近回盲部有一囊性包块。2、CT检查:对于囊肿型肠重复畸形,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见紧贴消化道的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囊腔张力高,边缘清晰,边缘清晰,部分囊壁呈分层状,内层密度稍低,外层稍高,呈“晕轮征”;增强后囊壁均匀强化,“晕轮征”显示更加清楚。上图为肠重复畸形的CT平扫,可见一囊肿(红色箭头所指)3、同位素异位胃黏膜检查:约25%-30%肠重复畸形含有异位胃黏膜,同位素99mTcO-4腹部显像对异位胃黏膜的明确诊断有独到的优势,但阳性率相对较低。四、肠重复畸形的治疗针对肠重复畸形,外科手术是唯一能够根治的办法。如果不治疗的话,患儿可能会出现出血、腹痛及肠梗阻等情况,虽然肠重复畸形在小儿为良性疾病,但于成年期可发生癌变,所以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1、孤立的囊肿型畸形,可以完整的行畸形肠管的切除。2、若肠重复畸形的肠管与正常肠管粘连紧密,此时需要将正常肠管与畸形肠管一并切除,避免造成畸形肠管的残留反复发作。上图为手术切除的肠重复畸形。所以,肠重复畸形并不是有两套肠管,虽然多了一部分肠管,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还是需要手术解决。最后,祝愿所有小朋友健康成长快乐多!
1、问:小儿疝气是什么病,是怎么来的? 答:小儿疝气也叫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合引起肠管等内容物从内环口下降到腹股沟区及阴囊的疾病,一般都是先天性的。
春节临近,最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们了,好吃好喝好玩的,还有红包可收,开心的都合不拢嘴了!在孩子的单纯世界里,“吃喝玩乐”是过年期间最为形象的代名词。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人来客往,无形中每天都会多出一些“大吃大喝”的机会。不过有孩子的家长都知道,过年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过年看病真的不容易!所以春节期间孩子们好吃好喝的同时,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在此普外二科列举几种过年期间我们常收的儿童腹部急诊,大部分都是因为吃喝不当引起的。一、急性阑尾炎每年春节期间我们普外科病房收治的患儿中近一半都是急性阑尾炎患儿,过节期间孩子大吃大喝再加上过度玩耍,抵抗力相对降低,容易得急性阑尾炎。那急性阑尾炎都有哪些表现呢?
“我家孩子得的‘胃石症’是因为他把石头吃进胃里了吗?我也没见他吃石头之类的东西呀!”,一位胃石症患儿妈妈在我们医师查房的时候这样问道。她6岁小儿子刚因“胃石症”做了手术治疗,取出了很大一个“胃石”。“胃石症”真的是把石头吃进胃里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我意识到关于儿童胃石症需要做一次科普宣传了,让更多的家长认识小儿胃石症这种疾病。上图为小孩做胃镜检查所见的“胃石”(主要为毛发)上图为通过外科手术取出的巨大毛发胃石什么是胃石症?胃石症又称为胃结石,是因吃入某种物质后在胃内形成的石性团块状物,因为其坚硬如石而得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因吃柿子或者是其他含鞣酸比较多的食物(如山楂、黑枣等)形成的植物性胃石症。大量的鞣酸可和胃中的蛋白质类成分结合在胃内形成“石头”。上图为胃石症的形成过程,最初沉积在胃大弯处,由少积多。上图为胃镜检查发现的“胃石”胃石症患儿有哪些表现?1、多数患儿有上腹不适、胀满、易饱、恶心或疼痛感,反酸,烧心;2、约1/3患儿可在上腹部触及活动的质硬包块;3、严重者可引起胃穿孔,腹膜炎;4、大的“胃石”可堵塞肠腔,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胃石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针对无明显症状和无并发症的胃石病人,试行腹外按摩挤压,使胃结块破碎变为小块状,然后洗胃或给与泻剂,加快结石排出。但需要注意方法,小孩不能强行按压,以免引起胃穿孔等情况;1、保守治疗:应用溶石、排石、护胃等药物,对部分体积小的胃石有一定疗效;2、胃镜下碎石、取石:在胃镜下通过机械或激光碎石,然后将小胃石取出或自然排出;3、对于巨大结石(或巨大毛发型胃石)上述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需要借助外科手术治疗,通过开腹手术将胃石取出。巨大胃石症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取出。那生活中该如何预防?我们如何能远离胃石呢?1、忌空腹吃柿子、山楂、黑枣等容易形成结石等食物;空腹吃柿子、山楂或黑枣等,大量吃,或吃生涩的柿子、连皮一起吃柿子都会提高患胃石症风险。尤其平时消化功能较差,如烧心、反酸等胃酸分泌过多的人群及胃动力差、胃排空延迟的老年人及小儿 更应注意上述原则少吃或不吃上述果品。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肠胃可以自然消解少量的沉积,只要一次不要吃太多,如柿子两个以内还是没有问题的。图中三种食物儿童需要尽量少吃或避免空腹吃2、对于有异食癖小孩来说,需要避免小孩吃入毛发等异物,应尽早就诊治疗异食癖症,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对于可乐化解胃结石的误区:喝可乐确实可以治疗部分胃石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治疗一方面取决于胃石的成分和行程时间长短,还要考虑病人是不是适合和可乐。喝可乐对于新形成的胃石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尤其是植物性胃石症。但是小孩并不建议使用喝可乐这种方法,还是建议去正规的医院检查治疗。
近年来磁力珠或巴克球这种“益智玩具”,被称为可以开发儿童智力而广受儿童及家长的喜爱,可以做出许多神奇的造型,很多儿童手中都有这种玩具。但因儿童误吞磁力珠而引起的肠穿孔越来越多,对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去年1年我科就收治了20余例误吞磁珠的儿童,超过一半以上出现了肠穿孔最终需要手术治疗。之前也报道过我科联合消化内科在内镜帮助下给一名患儿取出16颗磁珠的情况。昨天晚上,我们又接受了一名消化道磁性异物患儿,患儿病情特别严重,入院时已有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及肠梗阻表现,随后及时行手术治疗(手术3个多小时),发现肠管广泛粘连,多处穿孔,全腹腔都是脓液及脓苔,虽然及时行手术治疗,但患儿术后的恢复依然会很艰难,可能会出现切口感染、再次肠梗阻等多种并发症。我们看看患儿的这些照片就知道病情有多严重,磁力珠的危害有多大!西安市儿童医院综合外科陈东上图为患儿入院时的腹部X线片,可发现腹腔内有一长串圆珠子,共11枚,并有肠梗阻的表现,根据我们的经验判断,此为多枚磁性异物。上图为术中取出的彩色磁珠,共11枚,可见肠管表面覆盖脓苔,感染严重。 上图为广泛粘连的肠管,探查发现共有4处穿孔,逐一进行修补。 上图显示患儿阑尾(镊子所夹处)也被侵蚀,被迫行阑尾切除术。最后,再次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远离这些所谓的“智力玩具”磁力珠,避免自家孩子发生以上悲剧,否则只会后悔不已!
肛周脓肿是婴幼儿期很常见的一种疾病,难护理,且容易复发,“宝爸宝妈”们非常苦恼,并且非常担心宝宝们会不会形成肛瘘。 在临床工作中,家长经常会问同一个问题:我家宝宝会不会形成肛瘘呀?那么如何判断肛周脓肿会不会形成肛瘘?以下两点可以帮助判断肛周脓肿会不会形成肛瘘,或出现肛瘘可能性的大小: 1、若宝宝同一部位多次(大于等于2次)发生肛周脓肿,则后期出现肛瘘的可能性较大; 2、可以从脓液培养的结果来判断:若脓液培养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则肛瘘的可能性较小;而如果脓液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则出现肛瘘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在儿童门诊外科常常会遇到这类小朋友,他们颈部(脖子)能摸到几个小包块,有的约黄豆大小,有的更大些,可达到花生粒大小,在感冒期间常常会增大,并伴有疼痛感,感冒痊愈后会随之缩小,但不会消失,一直存在,听周围亲戚朋友说:正常的淋巴结平时看不见,用手按摩的时候能摸到,这么大可能是肿瘤之类的疾病,家长倍感着急,带着小朋友前来就诊。其实这是儿童很常见的一种疾病,称为淋巴结炎,不要担心,它并非肿瘤之类疾病。淋巴结炎是什么?淋巴结炎是化脓性细菌经过淋巴管的扩散、蔓延到了淋巴结,造成淋巴结的炎症。并不是每个人遇到细菌感染就会发生淋巴结炎,只有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长期的营养不良,贫血及其他慢性疾病使抵抗力明显下降时,感染细菌后易发生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好发于儿童的颈部,称为颈部淋巴结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龋齿、咽炎、口腔炎、外耳道炎等炎症引起,通过淋巴引流途径引起颈部淋巴结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慢性淋巴结炎常因急性淋巴结炎治疗不彻底,原发灶未解除或机体抵抗力差演变而来。上图为颈部淋巴结分布区域:红色为动脉血管,蓝色为静脉血管,绿色“小豆豆”即为正常的淋巴结。再看这张图,更加直观的说明正常淋巴结和肿大淋巴结:淋巴结炎有哪些表现?早期淋巴结肿大,局部有红肿、压痛,可活动。炎症加重后红肿可向周围蔓延,局部出现肿块,不能移动。同时会出现寒战、发热、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全身反应。婴幼儿局部组织炎症重,全身中毒反应明显,可表现为局部软组织广泛肿胀隆起、发红、剧烈疼痛和压痛,炎症严重者可累及整个颌下部,部分可影响到对侧乃至整个前颈部。当淋巴结炎局部化脓时,触之会有波动感,全身症状明显,如发热、头痛、身体不适、食欲不振等。偶尔可压迫喉部引起发绀、呼吸困难。那怎么治疗?早期用非手术方法,全身应用抗生素,局部热敷,外用鱼石脂软膏。若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应及时手术切开引流,术后间断换药治疗慢慢就会痊愈了。接下来,我们看一个病例,更加直观的了解淋巴结炎的表现和治疗: 上图为颈部淋巴结炎初期,患儿有发热,图中可见患儿左侧颈部明显肿大,但局部皮肤色泽尚正常,无发红,触痛明显,按压质硬,无波动感,脓肿尚未形成,暂时需要抗感染治疗;下图为颈部淋巴结炎后期化脓,局部已经形成脓肿(右侧),周围皮肤发红,包块中心按压变软,有明显的波动感,需要手术切开引流脓液。重点来了,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颈部有一包块该如何处理,是需要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还是等自己有时间了再带孩子到医院就诊,或者是不用担心,自己观察就行?发现颈部有一包块,需注意以下几点:1看即在正常情况下能不能看见包块,如果是正常淋巴结,是看不见的,如果直视下能明显看见,说明包块已经不小了,这是需要到医院就诊的,后面具体是什么,需要怎么做就交给医生了。2触即用手去摸,如果这个淋巴结或小包块是活动的,并且是有界限边缘的,按压没有疼痛,应该没有太大的危害,属于良性,反之,如果淋巴结是不活动,触摸不到边界,并且体积比较大的,按压有明显疼痛或孩子拒绝按压,就应该到医院去进行检查。3问即问自己孩子有无疼痛,或转头时颈部有无疼痛,如果有疼痛且伴有发热也需要到医院就诊。除了以上三点,如果平时看不见,仅仅用手仔细按摩的时候才能摸到,似黄豆粒或花生粒大小,用手挤压稍微可以活动,并且没有明显疼痛或压痛,这即为正常的淋巴结,家长不用着急。如果感觉淋巴结较大,比花生粒还大,但是无疼痛,也无发热等不适,家长不放心则可以择期到医院就诊,让医生判断。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淋巴结长期肿大(3个月以上),经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短期内突然增大,皮肤表面并无红肿,按压也无疼痛感觉,则需要通过手术取淋巴结活检,以排除少数恶性疾病(如淋巴瘤、白血病等)。上图为手术活检取的一个较大淋巴结,最终病理结果回报为恶性淋巴瘤引起的淋巴结异常肿大。
宝宝便秘时,开塞露是很多妈妈常用的药物,但是后来很多宝宝就靠开塞露维持排便,想排便时必须用开塞露“帮忙”,否则就拉不出大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开塞露的依耐性,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需要看看使用开塞露的方法是否正确?正确的使用开塞露是利用开塞露训练宝宝定时排便的习惯,医学上叫做建立一个排便“生物钟”。即每天定时先让宝宝自己试着排便,5分钟后排不出再用开塞露诱导,来保证宝宝养成每天定时排便,逐渐形成习惯,以后再延长不用开塞露的排便时间,至10分钟或15分钟排不出时再用开塞露,逐渐减少开塞露用量并过渡到不用开塞露也能排便。长此坚持半年左右,逐渐得到牢固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到一定时间,肠道就自然活动促使排便,这种训练是主动的,绝大多数“生物钟”习惯建立之后,基本上都能排便,而不需要再用开塞露。如果主动训练方法正确,但是训练6个月到1年以后仍然不用开塞露就不拉大便,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找医生寻求帮助,重新换一种方法或辅以药物治疗。训练排便时如果不知道宝宝大便是否排空,可以在排便结束后再用一次开塞露,以验证是否真正排空。如果使用开塞露后又排出部分粪便则说明宝宝未能排空肠道内的全部大便,次日排便时就要求宝宝多排几分钟,直至便后用开塞露后没有大便排出,则可以不再用开塞露。
每天定时排一次大便并争取在5-10分钟之内完成,每次排便必须排空,长久训练,即可取得效果。如果经过上述方法训练实在排不出,可用开塞露诱导后再排,以后每次排便5分钟不能排出,均可用开塞露诱导。保证每天定时排便,逐渐形成习惯并减少开塞露用量,直至减少或不用开塞露也能排便,一般经过半年以上甚至一年左右才能得到排便习惯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