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服中药治疗皮肤病过程中,皮损反而加重了,有以下几种可能, 1、中药的主要作用是纠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如果辨证错误治疗方向不对,皮损会出现加重。 2、对中药中某味或某几位药物有过敏的反应,也会出现皮损的加重。这样的患者比较少,如有人对柴胡、蝉衣、乌蛇等,他外用或口服含这些药物的复方后,皮损会加重。所以就诊前应将过敏药物写在病历本上,也是需要有病历本的重要性。 3、患者的疾病本来就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他在服用中药后有可能还是会加重的,这是疾病的发展规律。一般皮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是呈抛物线形状的,逐渐加重到高峰然后慢慢恢复到正常。 4、在服药期间,接触到过敏原出现了过敏反应,或者食用辛辣刺激食品等,皮损也会加重。多见于过敏性皮肤病。这是临床比较常见的。 5、还有突然停药或减药,包括口服激素、外用激素软膏和他克莫司软膏,停减此类药物也会使皮损反弹加重。药物的加减请遵医嘱,不要擅自加减药。 如果遇到吃中药皮损加重的情况呢,先分析是哪种情况,如果是因为药物引起来的,那就停药;如果是因为停药加重还要补上再接着吃中医;若是是因为饮食或者接触过敏原加重的,还可以接着吃中药。如果找不到原因,可以先停药观察,或者找医生一起来探讨分析。 本文系沈冬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医治疗湿疹颇具特色,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原则。1内治法中医的辨证1.1湿热并重证证候:多见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急性发作为主者。皮损初起潮红灼热,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集簇分布,部分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或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甘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通草、车前子、泽泻、当归。湿象重加:黄柏、萆薢;热盛者加白茅根、生石膏;瘙痒剧烈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出现脓加:银花、连翘;发热,加大青叶。1.2风重于湿证证候:多见于湿疹急性期,病发以上半身为重,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水疱不多,渗出少。瘙痒剧烈,搔抓不止,舌红,苔薄白,脉弦滑。治法:祛风清热除湿。方药:局方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僵蚕、蝉衣、川芎、藿香、厚朴、陈皮、茯苓、甘草。红斑明显者加:生地、生石膏、知母、丹皮。1.3热重于湿证证候:多见于湿疹的急性期,相当于丘疹性湿疹。全身多发红色小丘疹,芝麻大小,瘙痒极甚,搔破出血,遇热加剧,得凉则舒,心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治法:凉血清热,祛风除湿。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豨莶草、海桐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六一散。皮损红肿者加:胆草、车前草、马齿苋;局部有渗出者加:泽泻、冬瓜皮。1.4脾虚湿蕴证证候:多见于急性、亚急性湿疹,皮损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密集成片,糜烂明显,渗出多,局部皮肤轻度潮红,瘙痒,纳差,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舌质胖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弦缓。治法:健脾祛湿。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通草、甘草。糜烂明显,渗出多者,可加马齿苋、冬瓜皮;瘙痒甚者可加乌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损色暗者可加丹参、当归。滋水过多者,加苦参;纳差,加藿香、佩兰;腹胀,加大腹皮;湿蕴化热者,加黄芩、连翘。1.5血虚风燥证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肤肥厚粗糙,鳞屑痂皮多,或苔藓样变,色暗或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舌淡苔白,脉细弦。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白蒺藜、防风、荆芥、紫草、鸡血藤、黄芪、乌梢蛇、生地、何首乌、炙甘草。瘙痒不能入眠加珍珠母、生牡蛎、夜交藤、酸枣仁;有少量糜烂可加车前子、泽泻;皮肤粗糙肥厚严重者,加丹参、何首乌。1.6阴伤湿恋证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渗水不多而旷日持久,皮肤干燥或有脱屑,瘙痒不休,兼见口渴不思饮,舌红绛少津,苔净或根部稍腻,脉弦细。治法:滋阴除湿。方药:滋阴除湿汤。生地、丹参、元参、茯苓、泽泻、蛇床子、白鲜皮。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苔藓样变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伴胁肋胀满,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者,加防风,生地、白芍加量。1.7风邪蕴郁,扰乱心神证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皮肤干燥或脱屑,瘙痒剧烈,兼见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舌质红苔白,脉弦滑。治法:重镇搜风止痒。方药:重镇活血汤。代赭石、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三棱、莪术、丹参、赤芍、乌蛇、银花、连翘、秦艽、漏芦。皮损肥厚浸润者加夏枯草,并加大三棱、莪术用量;皮损瘙痒者加白鲜皮、白蒺藜;大便干结者加酒军。将湿疹分为7型辨证论治,但临床上往往诸因相间,诸证交杂,治疗上不可拘泥于某一型。湿疹的病因以内因为主,不外湿、热、风三者。湿偏盛则渗液、糜烂;热偏盛者则弥漫潮红;风偏盛者则瘙痒难忍。本病急性期当以祛邪为主,后期则要以调理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湿邪内生,郁而化热,热盛生风,湿疹由生。以往本病的治疗药物大多苦寒伤胃,又加重本病,脾失健运是其根本病因,健脾利湿是治疗湿疹的根本大法,同时结合皮损的局部辨证,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2皮损部位辨证2.1头面上肢湿疹治疗多以疏风清热利湿为法,但当细辨风、热、湿的轻重。治疗中常加入引经药:菊花、荆芥、防风、桑枝、片姜黄、鹅不食草。2.2下肢湿疹治疗多以凉血清热,祛风胜湿为法。治疗中常加入引经药:苍术、牛膝、木瓜、独活、黄柏。2.3乳房湿疹、耳部湿疹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治疗中适当加入“疏肝、清肝”的药物和“清胃、养胃”的药物。2.4手部湿疹手部角化性或皲裂性湿疹,多由风邪外侵客于皮肤毛孔,滞塞皮肤脉络,郁久化热燥,肌失所养而成燥证,治疗多以养血活血,润燥祛风为法;手部水疱、渗出型湿疹,常因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充于腠理浸淫于肌肤而发为本病,日久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治疗多以健脾祛湿、养血祛风为法。2.5外阴湿疹湿热型:外阴肌肤潮红湿烂,瘙痒剧烈,治疗多以清热祛风除湿为法。干燥型:也多为湿热久蕴,耗血伤阴,血虚风燥所致,但因其病久而复染毒邪,故治疗中多在养血祛风中加杀虫药攻毒为宜。3中医外治法“良医不废外治”,外用药物作用于局部皮损,直达病所,便于局部渗透、吸收,加快皮损消退、减轻自觉症状。外治法依据主要皮损的形态进行分型治疗。3.1急性期湿疹糜烂渗液明显者,以中药湿敷,常用马齿苋或黄柏或生地榆,选用1种,30g水煎冷湿敷,用纱布8层浸汁,稍拧,然后湿敷于皮损上,每5分钟重复1次,每日约30分钟,每日3~4次。可达到收敛、清热、解毒之效。皮损经湿敷后渗出减少,易出现皲裂、疼痛等症状,此时应给予药油清热敛湿,生肌长肉,可将二妙散或青白散用香油调成糊状,敷于创面,或用湿疹膏、黄连油或紫草油外用。3.2亚急性湿疹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时,外用水包油霜剂,这既便于药物的吸收,又能使邪热透达肌表。常用止痒润肤霜、冰黄肤乐软膏、羌月软膏、皮宝软膏外涂。3.3慢性湿疹本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原则,依据皮损形态进行治疗。3.3.1皮损干燥瘙痒者,治以养血润肤、疏通腠理。常用药物:艾叶、透骨草、红花、丹参、荆芥、防风等各30g,加水煎煮30分钟,放温泡洗患处。3.3.2皮损角化肥厚或鳞屑多者,治以养血疏风通络。常用药物:王不留行、明矾、透骨草、五倍子、荷叶、丁香、当归、红花,加水煎煮30分钟,放温泡洗患处。3.3.3皮损肥厚皲裂者,可加白芨、黄精等;瘙痒剧烈,加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等。皮损色红,加丹皮、生地。皮肤肥厚色暗,加当归、桃仁、红花。泡洗后皮肤肥厚浸润为主,可外用复方五倍子膏,皲裂者外用玉红膏。4针灸治疗4.1梅花针疗法对于慢性湿疹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者,可用梅花针点叩局部患处皮肤至微微充血,或采用放血疗法,梅花针点叩出小出血点再拔罐。4.2针刺法取大椎、曲池、三阴交、神门为主穴配血海、足三里等穴,中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2天1次。用于慢性湿疹。4.3艾灸法将艾柱放置皮疹四周,每隔1.5cm放1壮,顺次点燃,2天1次,有良好的止痒作用。适用于慢性湿疹。湿疹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控制皮肤炎症,缓解瘙痒,通过延缓和减轻发作,恢复或加强皮肤屏障功能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治疗宜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兼顾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是否存在感染、对过去治疗的反应及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沈冬回复:您的病情无法简单判断,请来医院门诊挂号检查吧,我的出诊停诊时间详见我的个人网站首页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辨证思路王俊慧 沈冬1 概述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好发于身体一侧并沿神经排列成条带状, 常伴有轻重不同的神经痛、淋巴结肿大及器官功能障碍,如患尿储留、肠梗阻等。患者疼痛表现多种多样,如锐器刺入、刀割、烧灼、电击、重压、勒紧,受到风吹或轻轻触摸衣服时都可引起剧烈疼痛,常因疼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部分老年体质较差的患者容易出现后遗神经痛,即治疗后1-3月,虽皮疹消退,患处仍有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且白天、黑夜疼痛均存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是老年人、体质虚弱和患有慢性全身性疾病患者。此外,本病有一定复发趋势。目前, 西医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等对症治疗。中医称本病为 “缠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等,最早见于隋朝《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古代医家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分五种:风湿毒邪搏于血气;衣沾蜘蛛遗尿、或虫蚊游走,染毒而生;心肝二经风火;脾肺二经湿热;心肾不交,肝火妄动。综上所述,本病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阻滞肌肤而生。2 中医常规辨证论治带状疱疹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的全身症状、舌苔、脉象等进行综合辨证分型。有学者提出,本病治疗应首辨部位,次辨脏腑,再辨虚实。笔者认为皮损辨证在带状疱疹的临床应用中也很关键。皮损辨证中要充分观察患者皮损的色泽、形态、有无渗出等,且发病部位也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其如一般认为,头部带状疱疹多属风热上攻;躯干带状疱疹证多属肝郁化火;下肢带状疱疹证多属肝经湿热下注,可依此加入不同的引经药治疗。总之,无论何种辨证方法,都要结合应用,不可执一。中医治疗本病方法多样,主要有中药口服治疗、中药外治、针灸治疗等,这些方法常联合应用。有文献系统评价报道:同单纯西医治疗相比,采用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减低后遗神经痛 VAS 评分。对于本病辨证分型治疗,临床常见有以下三型:2.1肝经火盛证:症见单侧腰腹部、胁肋部红斑基础上呈带状分布的集簇性水疱,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口渴,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微数。治法:泻肝胆实火,佐以清热利湿。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生地、泽泻、当归、生甘草、元胡、川楝子、僵蚕。伴有壮热者,加生石膏;发于下肢者加牛膝。出现血疱坏死者,加白茅根、赤芍、丹皮;感染重者加银花、公英、板蓝根;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2.2脾虚湿蕴证:症见红斑色淡,水疱壁松弛,破后渗出糜烂,口渴而不欲饮,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溏,舌质淡白,舌体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而滑。治法: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解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茯苓、泽泻、栀子、滑石、生薏苡仁。若疱疹消退局部疼痛不消者,兼肝郁者合柴胡疏肝饮;食少腹胀者加木香、神曲;老年患者气血虚弱者,可加用八珍汤等。2.3 气滞血瘀证:多见于老年人,疱疹消退后,仍疼痛不止,烦躁不安,纳少,眠差,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方药:桃红四物加逍遥散加减。柴胡、赤白芍、茯苓、白术、薄荷、黄芩、桃仁、红花、生地、当归尾、川芎、丹参。如舌红苔净者,可加生龟板、元参等;若有少气乏力等气虚症状可加黄芪、党参等。3 特殊皮损部位辨证治疗3.1头面部的带状疱疹:多为感受风热毒气所致,症见红斑、集簇性水疱发于单侧头、面部,面颊、眼睑焮红肿胀,眼分泌物增多,视物不清,或耳廓肿胀,头晕恶心。多伴疼痛剧烈,夜不能寐,治疗多以清热解毒,疏风止痛为法,方选普济消毒饮加减。《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阳邪,其性趋上,易袭阳位,风胜则肿,热胜则痛,故头面部色红焮肿疼痛。治疗时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风热,清解在上之热毒,故当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方选普济消毒饮。本方原为治疗大头瘟症的要方,感受风热毒气所致。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佐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上焦头面之风热,玄参、马勃、板蓝根清解咽喉之热解毒,陈皮理气疏散邪热郁结,升麻、柴胡升阳散火,发散郁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如患者兼见气虚者,可加党参;便秘者,可加大黄以通便泻热。3.2下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多见于老年患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无法濡养筋骨,又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皮疹基本消退,患侧下肢疼痛明显,伴有麻木不仁、瘙痒、无力、怕冷,患侧屈伸不利、无法负重、跛行,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多以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止痛为法,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本方用独活、细辛、防风、秦艽、肉桂祛风散寒除湿止痛;茯苓淡渗利湿;肉桂、川芎、当归、牛膝温通血脉,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寄生、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人参、甘草补气实卫,当归、地黄养血调营,共奏补肝肾,益气血的功效。本方不仅考虑祛风散寒除湿以祛外来之邪,又有温通血脉之品,使风寒湿俱去,血脉畅通无阻,其痛可逐渐向愈。本方是治疗体虚而风寒湿痹的通用方,若患者遇冷加重明显者,可加制附子;若患者偏热盛者,可去肉桂,秦艽宜重用,地黄用生地,芍药可用赤芍;还可加忍冬藤、桑枝等;年老脾虚湿重者,可去地黄,加苍术、生薏米;有瘀血症者可加桃仁、红花;若病程日久宜加通络之品,如木瓜、海风藤、伸筋草等。4止痛药物的应用:中医对于带状疱疹疼痛的辨证论治,在于审因辨痛,通过祛湿、散寒、祛风、清热、活血、补虚、理气等治法,祛除病因,消除或缓解其疼痛病机而止痛。不能仅仅着眼于止痛,单纯应用止痛药物不能取得好的疗效,辨证论治配伍止痛药物才能取得锦上添花的疗效。寒邪致痛:寒邪凝滞经脉,或客于体内,因寒收而产生的疼痛。其特点是痛有定处,拘急不可屈伸,遇寒痛剧,应用散寒止痛药,如附子、肉桂、高良姜、吴茱萸、小茴香、乌药。湿邪致痛:感受湿邪,湿阻气机,气机不畅引起的疼痛。其特点为疼痛重着不移,每遇阴雨天加重,多发于躯体下部,应用祛湿止痛药,如防已、独活、羌活、蔓荆子、藁本、羌活、独活、徐长卿。热邪致痛:热毒壅滞血分,耗灼营血,结滞不通所致疼痛。其特点为疼痛伴灼热红肿,应用清热止痛药,如重楼、牛黄、金果榄、穿心莲、败酱草、红藤等。血瘀致痛:多见于久病患者,血行不畅引起之疼痛。特点是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应用活血止痛药,如延胡索、川芎、郁金、乳香、没药、土鳖虫、红花、五灵脂、当归、赤芍、郁金;若瘀痛日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选用功善搜剔,通络止痛之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等。气滞致痛:由情志等因素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引起的疼痛。其特点是以胀痛为主,且攻窜不定,常因情志不遂加重,多发于胸胁脘腹部。应用理气止痛药如香附、青皮、佛手、川楝子、青木香、乌药、檀香等。虚性致痛:虚性疼痛为津血匮乏,阳气亏虚,人体脏腑、脉络失于温养所致之疼痛。其特点是痛势绵绵不断,喜温喜按,应补益兼具止痛作用的药物,如白芍、当归、甘草、胡芦巴、乌药等。5 中药外治疗法是中医药疗法的特色,适合的外用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带状疱疹常用的外用药物剂型包括酊剂、水剂、糊剂等。主要采用局部湿敷和中药酊剂外涂治疗。其中水疱糜烂处多用局部中药湿敷,可用马齿苋30g、大青叶20g、黄柏15g,每日1剂,水煎冷湿敷,每日2次,可根据患者皮损情况进行加减;未破溃的水疱可用酊剂及糊剂,同时可予疱病清疮处理。6按语感受风寒、湿、热毒邪及气血凝滞是带状疱疹发病的两大致病因素。笔者认为 “凝滞”更为关键,它基本贯穿了疾病始终,而且在老年体弱患者后遗神经痛中体现更为充分。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清热、理气、活血、温经、通络皆能止痛。7 验案三则5.1 典型病例1李某,女,23岁,主诉右胸前红斑水疱伴疼痛3日。右胸前红斑色淡,水疱密集、绿豆大小,疱液清亮,平素胃纳欠佳,小便正常,大便偏稀,舌质暗红,苔白微腻,脉沉。辨证:脾虚湿蕴证,治则: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解毒。方药:苍术15g、厚朴10g,茯苓15g、泽泻10g、桅子10g、滑石15g、生薏苡仁30g、炒白术10g、陈皮10g、红花9g,同时予疱病清创处理,服药7剂,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水疱结痂脱落,上方加红花9g、当归10g、川芎9g,以活血止痛。连服14剂,症状基本消失。5.2 典型病例2刘某,男,53岁,主诉左胁肋部疼痛4日、红斑水疱伴1日。胃纳尚可,小便黄,大便粘不爽。舌质红,舌苔黄略腻,脉弦滑。辨证肝胆郁热证,治以泻肝胆实火,佐以清热利湿,方药:龙胆草9g、栀子10g、黄芩12g、柴胡9g、车前子15g、泽泻15g、当归15g、甘草9g、元胡15g、冬瓜皮30g、丝瓜络10g。外用伤科灵喷剂,每日1-2次局部外喷。服药7剂后,患者水疱已干燥结痂,部分结痂脱落,仅遗红斑,患处仍有疼痛,上方加地龙9g、桂枝6g、红花9g,以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之力。继服14剂,患者疼痛明显减轻,皮损基本平复,仅遗红斑、色沉,上方去栀子、龙胆草加川芎9g、枳壳9g,继服14服,疼痛基本消失。5.3 典型病例3 王某,男,74岁,主诉右肩背红斑水疱伴疼痛3月余,现皮损已消退,仅留色素沉着,肩背部仍有刺痛感,触摸或着衣加重。既往慢性胃炎病史12年。乏力少气,夜寐差,食纳一般,便少,1~3日1行。辨证: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活血止痛。方药:山药20g、黄芪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地龙6g、炒枳壳10g、桂枝6g、红花10g。同时予针刺疗法:取穴内关、足三里、曲池、合谷、三阴交及夹脊穴。上方服完2周,患者自觉疼痛缓解,后继予前方加减,服至2月,患者觉疼痛已不影响日常生活,故予通络散结丸善后。
中医治疗湿疹颇具特色,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原则。1 内治法中医的辨证1. 1 湿热并重证 证候:多见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急性发作为主者。皮损初起潮红灼热,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集簇分布,部分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甘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通草、车前子、泽泻、当归。 湿象重加:黄柏、萆薢;热盛者加白茅根、生石膏; 瘙痒剧烈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 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 出现脓加:银花、连翘;发热,加大青叶。1. 2 风重于湿证 证候:多见于湿疹急性期,病发以上半身为重,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水疱不多,渗出少。瘙痒剧烈, 搔抓不止,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局方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僵蚕、蝉衣、川芎、藿香、厚朴、陈皮、茯苓、甘草。 红斑明显者加:生地、生石膏、知母、丹皮。1. 3 热重于湿证 证候:多见于湿疹的急性期,相当于丘疹性湿疹。全身多发红色小丘疹,芝麻大小,瘙痒极甚,搔破出血,遇热加剧,得凉则舒,心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凉血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豨莶草、海桐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六一散。 皮损红肿者加:胆草、车前草、马齿苋; 局部有渗出者加:泽泻、冬瓜皮。1. 4 脾虚湿蕴证 证候:多见于急性、亚急性湿疹,皮损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密集成片,糜烂明显,渗出多,局部皮肤 轻度潮红,瘙痒,纳差,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舌质胖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通草、甘草。 糜烂明显,渗出多者,可加马齿苋、冬瓜皮; 瘙痒甚者可加乌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损色暗者可加丹参、当归。 滋水过多者,加苦参;纳差,加藿香、佩兰; 腹胀,加大腹皮;湿蕴化热者,加黄芩、连翘。1. 5 血虚风燥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肤肥厚粗糙,鳞屑痂皮多,或苔藓样变,色暗或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舌淡苔白,脉细弦。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白蒺藜、防风、荆芥、紫草、鸡血藤、黄芪、乌梢蛇、生地、何首乌、炙甘草。 瘙痒不能入眠加珍珠母、生牡蛎、夜交藤、酸枣仁;有少量糜烂可加车前子、泽泻; 皮肤粗糙肥厚严重者,加丹参、何首乌。1. 6 阴伤湿恋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渗水不多而旷日持久,皮肤干燥或有脱屑,瘙痒不休,兼见口渴不思饮,舌红绛少津,苔净或根部稍腻,脉弦细。 治法:滋阴除湿。 方药:滋阴除湿汤。生地、丹参、元参、茯苓、泽泻、蛇床子、白鲜皮。 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 苔藓样变明显者,加桃仁、红花; 伴胁肋胀满,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者,加防风,生地、白芍加量。1. 7 风邪蕴郁,扰乱心神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皮肤干燥或脱屑,瘙痒剧烈,兼见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治法:重镇搜风止痒。 方药:重镇活血汤。代赭石、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三棱、莪术、丹参、赤芍、乌蛇、银花、连翘、秦艽、漏芦。 皮损肥厚浸润者加夏枯草,并加大三棱、 莪术用量;皮损瘙痒者加白鲜皮、白蒺藜; 大便干结者加酒军。 将湿疹分为7型辨证论治,但临床上往往诸因相间,诸证交杂,治疗上不可拘泥于某一型。 湿疹的病因以内因为主,不外湿、热、风三者。 湿偏盛则渗液、糜烂;热偏盛者则弥漫潮红;风偏盛者则瘙痒难忍。本病急性期当以祛邪为主,后期则要以调理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湿邪内生,郁而化热,热盛生风,湿疹由生。以往本病的治疗药物大多苦寒伤胃,又加重本病,脾失健运是其根本病因,健脾利湿是治疗湿疹的根本大法,同时结合皮损的局部辨证,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2 皮损部位辨证2. 1 头面上肢湿疹 治疗多以疏风清热利湿为法,但当细辨风、热、湿的轻重。 治疗中常加入引经药:菊花、荆芥、防风、桑枝、片姜黄、鹅不食草。2. 2 下肢湿疹 治疗多以凉血清热,祛风胜湿为法。 治疗中常加入引经药:苍术、牛膝、木瓜、独活、黄柏。2. 3 乳房湿疹、耳部湿疹 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 治疗中适当加入“疏肝、清肝”的药物和“清胃、养胃”的药物。2. 4 手部湿疹 手部角化性或皲裂性湿疹,多由风邪外侵客于皮肤毛孔,滞塞皮肤脉络,郁久化热燥,肌失所养而成燥证, 治疗多以养血活血,润燥祛风为法; 手部水疱、渗出型湿疹,常因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充于腠理浸淫于肌肤而发为本病,日久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 治疗多以健脾祛湿、养血祛风为法。2. 5 外阴湿疹 湿热型:外阴肌肤潮红湿烂,瘙痒剧烈,治疗多以清热祛风除湿为法。 干燥型:也多为湿热久蕴,耗血伤阴,血虚风燥所致,但因其病久而复染毒邪,故治疗中多在养血祛风中加杀虫药攻毒为宜。3 中医外治法 “良医不废外治”,外用药物作用于局部皮损,直达病所,便于局部渗透、吸收,加快皮损消退、减轻自觉症状。 外治法依据主要皮损的形态进行分型治疗。3. 1 急性期湿疹 糜烂渗液明显者,以中药湿敷,常用马齿苋或黄柏或生地榆,选用1种, 30g水煎冷湿敷,用纱布8层浸汁,稍拧,然后湿敷于皮损上,每5分钟重复1次,每日约30分钟,每日3~4次。 可达到收敛、清热、解毒之效。皮损经湿敷后渗出减少,易出现皲裂、疼痛等症状,此时应给予药油清热敛湿,生肌长肉,可将二妙散或青白散用香油调成糊状,敷于创面,或用湿疹膏、黄连油或紫草油外用。3. 2 亚急性湿疹 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时,外用水包油霜剂,这既便于药物的吸收,又能使邪热透达肌表。 常用止痒润肤霜、冰黄肤乐软膏、羌月软膏、皮宝软膏外涂。3. 3 慢性湿疹 本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原则,依据皮损形态进行治疗。3.3.1 皮损干燥瘙痒者,治以养血润肤、疏通腠理。 常用药物:艾叶、透骨草、红花、丹参、荆芥、防风等各30g,加水煎煮30分钟,放温泡洗患处。3.3.2 皮损角化肥厚或鳞屑多者,治以养血疏风通络。 常用药物:王不留行、明矾、透骨草、五倍子、荷叶、丁香、当归、红花,加水煎煮30分钟,放温泡洗患处。3.3.3 皮损肥厚皲裂者,可加白芨、黄精等; 瘙痒剧烈,加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等。 皮损色红,加丹皮、生地。 皮肤肥厚色暗,加当归、桃仁、红花。泡洗后皮肤肥厚浸润为主,可外用复方五倍子膏,皲裂者外用玉红膏。4 针灸治疗4. 1 梅花针疗法 对于慢性湿疹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者,可用梅花针点叩局部患处皮肤至微微充血,或采用放血疗法,梅花针点叩出小出血点再拔罐。4. 2 针刺法 取大椎、曲池、三阴交、神门为主穴配血海、足三里等穴,中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 2天1次。用于慢性湿疹。4. 3 艾灸法 将艾柱放置皮疹四周,每隔1. 5cm放1壮,顺次点燃, 2天1次,有良好的止痒作用。适用于慢性湿疹。 湿疹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控制皮肤炎症,缓解瘙痒,通过延缓和减轻发作,恢复或加强皮肤屏障功能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治疗宜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兼顾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是否存在感染、对过去治疗的反应及经济状况等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