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拿着孩子有异常放电的脑电图报告单,焦虑地来就诊或咨询:我的孩子是不是得了癫痫? 这些孩子做脑电图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发热抽搐,脑炎抽搐、抽动症、抽搐发作及抽搐样发作等等,还有其他原因检查。那么脑电图有异常放电到底是不是癫痫?首先明确什么是癫痫?诊断条件是什么?。癫痫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脑部疾病。符合如下任何一种情况可确诊为癫痫:1、至少两次间隔24小时的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2、一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并且在未来10年内,再次发作风险与两次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后的再发风险相当时(至少60%)。由此可以看出,癫痫的诊断是以临床是否有“非诱发性(或反射性)发作” 为主要依据,并没有以“脑电图是否有异常放电”为依据。例如孩子每次抽搐发作都伴有38℃以上的体温,临床医生诊断为热性惊厥,而脑电图有异常放电,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诊断有误!因为每次发作都有发热诱因,诊断癫痫依据不足!本文系宋西晓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抽动症需依赖药物治疗吗?儿童抽动障碍简称抽动症,属于儿童心理行为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性抽动主要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张口、伸脖、摇头、耸肩等,发声抽动有清嗓子、哼声及反复发出似有意义的语词声等。 诊断:除了临床症状外,需排除其他疾病如风湿性舞蹈病、癫痫、肝豆状核变性等病。治疗原则:目前仍然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也就是说药物治疗是一个方面,精神心理行为治疗也很重要,如家长不要过分注意、提醒孩子出现的抽动症状,更不要整天唠叨或责骂孩子出现的这些动作,同时给孩子创造轻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少看电视、少玩电脑手机等,避免过度兴奋和疲劳。
尊敬的各位癫痫患儿家长:为了让您和患儿了解更多的癫痫知识,帮助您科学、系统地管理和教育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将于2015年5月30日(周六)上午9点在本院多功能厅举行,欢迎各位家长及患儿届时参加。报名电话:029-87692117029-87692222
癫痫的病因一旦孩子得了癫痫,家长往往疑惑: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家里大人没有人患癫痫,孩子怎么会有癫痫呢?其实癫痫的病因并非都与遗传有关。癫痫的病因也很多,临床上大体将其分为三类:特发性、症状性和隐源性。特发性癫痫:是指可能与遗传有关外,根据现在的一般诊断技术找不到大脑结构上的异常和代谢异常。这种情况孩子的智力运动发育基本正常,家族中可能有癫痫患者。 症状性癫痫:具有可疑或者已知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临床多种多样,如感染、缺氧、发育畸形、肿瘤等等。这类癫痫的孩子可能有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等问题。 隐源性癫痫:推测为症状性癫痫,但运用目前的知识未发现病因,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病因可能逐步被发现。这类癫痫占大部分。
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是指儿童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困难、自伤行为及品行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中重度抽动障碍,对患儿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对家庭、社会及学校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抽动障碍正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患儿家长往往焦急问: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怎么治疗?药物有没有不良反应?药物会不会伤害孩子大脑等等问题。抽动障碍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目前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轻度患儿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对于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至重度的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有其局限性,一方面药物治疗缺少严格的实验研究和循证依据,另一方面部分患儿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依从性差、药物疗效不佳等,因此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非药物治疗作为综合治疗越来越来受到重视,心理行为治疗成为改善抽动症状及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伴有多动,冲动,强迫等共患病,需要精神科等多学科共同制定治疗方案,一、心理治疗:对象包括患儿,家长及老师。告知患儿家长及老师,抽动症与上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躯体疾病一样,虽然会导致不适,并且症状容易波动,但多数预后良好,症状多数在青春期后会逐渐消失,即使不能痊愈,遗留部分症状也很少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鼓励患儿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自尊心。1、家庭的干预:对家长的心理干预很关键。许多家长误认为抽动是孩子的一种不良习惯,希望通过严格管理来改善,家长管教过严、过于挑剔、苛刻、多否定、过分干涉和要求超过实际水平等可加重抽动症状。因此,对家庭的干预尤为重要。正确对待患儿,既不视其为故意出洋相而加以训斥、批评、惩罚,也不以“患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家长自身常存在焦虑、强迫等情绪问题,在管理患儿时容易走极端。家长应配合医师的工作,家长不要强调难治性,不要过度关注,不要频繁变换医师,也不要过分溺爱,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患者心理支持:目的是帮助患儿学会应对症状发作。由于抽动症状特别是发声抽动容易引起他人关注,患儿担心同学和老师另眼相看,甚至产生自卑羞愧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对患儿的损害甚至超过了疾病本身,因此,要从心理上消除患儿的困惑和担心。3、学校干预:应向学校、老师及同学宣传抽动障碍的基本知识,倡导像关心躯体疾病儿童一样关心、包容患儿,鼓励患儿参加正常学校学习和课外活动,不要歧视和嘲笑患儿。考试、课堂提问及剧烈活动有时会加重症状,老师可适当减少患儿相应活动,个体化对待患儿。二、行为干预综合行为干预抽动障碍作为抽动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目前绝大多数应用的药物治疗相比疗效更显著,也更持久。患儿年龄越大、治疗接触越多、共患病越轻,行为治疗的疗效就越好。多种行为干预方法已应用于治疗抽动障碍,并已取得良好疗效。方法主要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的暴露、放松训练、正性强化、密集消退法、自我监督。下面对这些方法做简单介绍1、习惯逆转训练:治疗中,需要患儿具有发现抽动症状和抽动先兆的能力,直到能准确掌握。治疗师帮助患者选择一种身体上与抽动症状相矛盾的行为,在出现抽动欲望或开始抽动时,有意识的实施这种行为。用比较理想的动作为对抗反应,比较隐蔽,不易让人发现,患儿维持这种行为至少1min或直到抽动冲动消退。这种训练能阻止抽动发生。目前证明习惯逆转训练是最有效的行为矫正方法。2、效应预防的暴露:患儿暴露于先兆感觉从而阻止抽动症状出现,理论依据是当个体习惯于先兆冲动,并学会容忍抽动不发作所致的不适时,抽动频率减少。3、放松训练:目的一是放松肌肉,二是缓解焦虑。由于抽动症状会因负性生活事件或环境因素影响而加重,部分患者合并焦虑障碍。当患者焦虑情绪加重时,其抽动症状也加重,放松训练常可减轻焦虑从而减少抽动。4、正性强化:帮助患儿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只要患儿的抽动症状有些减轻,家长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患儿逐渐消除抽动症状。5、密集消退练习:要求患儿主动重复其抽动症状,1min内重复数次。原理是通过反复重复抽动症状,引起反应抑制或产生疲劳,导致症状消退。6、自我监督:是一种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刻意注意自己的抽动症状,按时间不间断地记录抽动行为频率,通过提高自我对抽动症状的觉察,从而减少抽动频率。行为治疗已被公认为是对抽动障碍有效的疗法,但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与精神药物干预相似,行为治疗同样需要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指导治疗,另一方面患儿由于年龄不同,理解配合能力差异大,应个体化应用不同方法,否则适得其反,甚至加重抽动症状!行为干预作为抽动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可明显降低患者的症状,然而该项疗法的传播应用仍有不小的障碍。有研究对比20例儿童随机接受视频会议或传统的面对面综合行为治疗,结果显示这2种方法实施均有效,无明显差异,表明视频会议式综合行为治疗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另外通过互联网的远程慢性治疗,患者满意度高,可行性强,并降低了治疗成本。临床发现,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及症状变化与饮食因素有关。食用色素、添加剂和饮料、食品中铅含量高及缺铁等可加重抽动症状,原因可能是食物中某些成分消化吸收后,能与多巴胺能、5羟色胺能系统相互作用,导致脑内神经递质平衡失调,因此,饮食调整在抽动障碍干预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总之,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案要根据严重程度和临床分型等综合考虑,对于症状轻、不影响生活和学习者,心理行为干预即可,无需药物治疗;对于症状重、影响生活和学习者,需要积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尤其要重视心理行为综合治疗。二〇二二年三月
昨日一位家长带着8、9岁的女孩来就诊。家长:孩子2年前因为1~2年抽搐两次在山西一家癫痫专科诊断癫痫吃药,3个月前又犯了1次,这次到你们这想来确诊一下。我问:吃什么药?家长: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拉莫三秦,每样每次1片,每天2次。我说:孩子只发作了3次吃这么多药物不合适,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最好把药物减几个。家长:你检查完确定是癫痫的话,我们回去还要吃山西那个医院的药,那边一次开了3年的药,还有1年的药没吃完呢,吃完药,那边让再做一次手术治疗。我说:那家医院治疗太不正规了,你为啥还要在那边治疗?。家长:我有亲戚在那就那样治疗,人家现在都不犯病。和这位家长交谈后,我沉思了许久:孩子患上癫痫这种病,家长到底该怎么选择药物治疗?首先明白癫痫的治疗原则。1、尽量单药治疗,第一次单药治疗确实无效时,再考虑合理的联合治疗。2、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根据癫痫的发作类型或者癫痫综合征选用药物。3、简化服药方法。根据药物半衰期给药,分配好服药间隔。4、必要的药物浓度监测,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和临床效应调整剂量。5、规律服药。合理换药或停药,避免自行调药、停药以及滥用药物。6、定期随诊。注意不良反应,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7、始终突出治疗的个体化原则。总之癫痫的治疗目标是完全控制发作,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