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结节术前常见问题1.问:做手术需要住院多久?答:如果一切顺利,一般手术需住院5~7天。2.问:手术需要多长时间?答:常规手术1~2小时,比较复杂的手术需要3~4小时,但前后还有麻醉时间,以及术后苏醒时间,一台手术术前到术后一般需要3~4小时。3.问:手术是微创还是开大口子?答:目前95%以上的手术是单孔胸腔镜手术,一个3~4cm左右的侧胸壁小切口。4.问:手术有没有风险,或者后遗症?答:一般而言,所有手术都有一定风险,临床上主要担心患者围术期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医生会努力尽量降低围术期风险;术后后遗症,主要表现为部分患者有短期到中期的切口疼痛(个别患者可能会持续几个月)。5.问:肺切了以后,还透得过气吗?多久能恢复?答:一般而言,医生术前会常规评估患者肺功能,术后多数患者剩余的肺能够支持正常的日常生活,除了切除的肺组织外,手术也会造成约15%的患者肺功能下降,这部分下降,一般在术后半年左右会恢复到正常。6.问:在其他三甲医院做的检查有用吗?答:其他三甲医院做的大型检查,一般都是认可的,不用重复检查,住院时告知住院医生即可。7.问:手术后多久能恢复上班,要请多久的假?答:手术一般1~2周,建议术后休息2个月再考虑上班。毕竟身体健康也很重要。8.问:手术后还能不能开车?答:手术后短期内不要开车,恢复1~2个月后,如果肩部运动正常,可以开车。9.问:外地患者能不能用外地的医保卡?答:目前国家正在开通异地就医报销流程,多数医院可以使用外地医保卡,一般的诊疗流程是网上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或者至当地医院或医保中心咨询转诊政策,在当地开据转诊证明,定向转诊到实际就诊的医院。在实际就诊的医院就诊完毕后,回到当地报销。出院报销需要出院小结、疾病证明等资料,可以出院时办理。其他术后病理结果等材料复印,需要在出院后的随访复查中前来医院办理。10.问:办理住院需要带些什么?答:住院证、医保卡、身份证、既往所有的就诊资料,以及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11.问:手术要不要人照顾?答:一般术前不用别人照顾,术后至少要有一个人照顾。12.问:这两天要来月经了,要不要紧啊?答:手术一般要避开生理期,最好是避开月经期间手术,一般只要避开生理期的第1天就可以了。13.问:平时服用很多药物,手术前要不要停药?答:一般而言,术前降压药、糖尿病药和降血脂药,或者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都不要停,如果是阿司匹林、华法林、泰嘉(通用名硫酸氢氯比格雷)、潘生丁(双嘧达莫片)或其他抗凝药物,术前要停药4~7天才能手术,术前一定要告知医生。14.问:等待手术期间有什么注意事项,可以吃海鲜吗?答:一般而言,手术前后饮食以清淡为宜,如果术前吸烟,一定要戒烟,包括二手烟的接触,如果术前长期吸烟,除戒烟外,还可以自行购买一些化痰药物服用。患者应避免在雾霾天气外出运动,避免饮酒,一般饮食关系不大。15.问:肺部结节或磨玻璃结节能治好吗?术后要不要化疗?答:如果是早期肿瘤,手术切除根治概率很高。多数不需要化疗。16.问:手术之后能不能坐飞机?可不可以去高原地区?答:如果是手术后近期,一般出院后1周左右可以坐短途飞机。如果是6~7个小时的长途飞机建议术后3周以上再乘坐。如果是去青海、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建议术后先休养2~4周再前往。
引用本文: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心胸外科学组,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漏斗胸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0,41(01):7-12.DOI:10.3760/cma.j.issn.0253-3006.2020.01.002漏斗胸是最常见的胸壁畸形,发病率尚无确切数据,几项针对在校学生的大宗调查显示其发病率约0.1%~2%[1,2,3]。漏斗胸患者多无自觉不适,部分患者可有呼吸困难、活动耐受量下降、心动过速、胸痛等症状,外观畸形严重者还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4,5]。漏斗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其发生具有家族聚集性和遗传背景[6,7]。多数学者认为生长发育期肋骨、肋软骨生长的不平衡和不对称是漏斗胸等胸壁畸形发生的主要机制[8,9]。近年来,由于微创漏斗胸矫形术(Nuss手术)等技术的普遍开展,漏斗胸的诊治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是手术量在不同医院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大部分能开展漏斗胸矫治手术的医院年手术量仅在数十例之内,因此部分医生对漏斗胸诊疗中的各环节认识不足。目前对漏斗胸矫治手术的手术时机、方式、指征等诸多方面尚存争议,而国内外迄今尚无漏斗胸诊疗指南或共识发布。基于以上背景,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心胸外科学组联合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共同制定漏斗胸外科诊疗共识,以期促进我国漏斗胸等胸壁畸形的规范化诊疗。本共识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检索Medline、TheCochraneLibrary、万方等数据库,回顾国内外1940年1月至2018年10月关于漏斗胸畸形的文献3000多篇,从中选取较高级别证据,并就漏斗胸诊疗中存在争议的31个方面,对国内开展漏斗胸矫治的医疗机构发出电子调查问卷,以了解国内专家意见和临床实践情况,共收回问卷170份。于2017年12月首次召集全国心胸外科、小儿外科等多学科相关专家共150余人与会讨论,并于2018年3月、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三次组织各方面相关专家讨论,最终形成以下共识。本共识推荐的级别为:1A级,基于高水平证据(严谨的Meta分析或RCT结果),专家组有统一认识;1B级,基于高水平证据(严谨的Meta分析或RCT结果),专家组有小争议;2A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有统一认识;2B级,基于低水平证据,专家组无统一认识,但争议不大;3级,专家组存在较大争议。一、共识一,推荐级别2A1.评估漏斗胸畸形程度时,应结合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手段,同时需评估患者有无脊柱侧弯、先天性心脏病等伴发疾病。2.评估漏斗胸程度应同时考虑胸廓畸形的对称性、胸骨旋转程度和胸壁顺应性、心肺功能的受损情况和心理健康状态。漏斗胸患者常合并有脊柱侧弯和结构性心脏病等先天畸形[10]。由于此类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威胁有时较胸壁畸形本身更加严重,因此对漏斗胸进行术前评估时,应重视对并发症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制定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除了评价胸骨凹陷的深度和范围,胸廓畸形的对称性、胸骨旋转程度和胸壁顺应性也是评估漏斗胸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对治疗方案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漏斗胸畸形可因胸腔容积减少和胸壁活动程度降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损害,并影响患者发育,因此心肺功能损害是重要的手术指征之一[11]。调查显示,漏斗胸畸形会给患者造成胆怯感和羞愧感,往往导致患者的自我价值感缺失、自卑、抑郁甚至导致不良的社会行为[12,13,14]。因此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是重要的手术指征,有条件者术前应该对其受损程度进行评估。胸壁视诊是漏斗胸严重程度最为直观的检查方法,而胸廓弹性和顺应性是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在体格检查时应特别重视。辅助检查常见的方式包括:X线胸片、胸部CT扫描、心电图、心脏超声和/或肺功能检查。二、共识二,推荐级别2A对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推荐进行胸部CT及胸廓三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胸廓畸形的严重程度并为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帮助。合理的漏斗胸手术治疗方案设计依赖于对患者胸壁形状的准确评估。相比X线平片,胸部CT检查能更准确评估漏斗胸的严重程度、不对称度及其对心肺压迫的情况,并能相对准确的评估胸壁与胸内器官的关系,减少术中损伤的风险[15]。胸部CT还可同时了解肺部有无病变,是否需要同期手术。胸部CT测定的Haller指数是评估漏斗胸严重程度及手术适应证的主要依据[16,17,18]。尽管目前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数种新的漏斗胸评估模型,但Haller指数测量简便、应用广泛,其重要性尚不可替代[19,20,21,22]。胸壁的CT三维重建较之常规胸部CT更为直观,有助于手术者进行钢板的外形设计及出入点的确定,对制定手术计划可能更有帮助[23]。三、共识三,推荐级别2A1.建议对青春期前发病的漏斗胸患者应进行一定时间的观察。2.手术治疗的年龄也应个体化,一般建议手术时机为3~12岁。3.对严重影响心肺功能的患者,手术年龄可以适当提前,但一般不早于3岁。4.3岁以前的患者不建议进行截骨重建手术。关于漏斗胸的手术年龄一直存在争议,由于患者存在儿童及青春期两个发育高峰,若较早手术,在治疗周期结束后的生长高峰中,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所以建议对青春期前的患者要详细了解病史,如果胸壁畸形为进行性加重,可考虑相对早期进行手术。美国Nuss等[24,25]报告的1000多例漏斗胸重建手术随访数据显示,手术在青春期前的12岁左右较佳,因为这个阶段的复发率最低,手术效果好,并发症较少,而12岁前接受微创矫治的患者,畸形复发率高于晚手术的患者,建议对于不太严重的青春期前的低龄儿童胸壁畸形患者不宜过早进行手术干预。但韩国的Park等[26]认为,对于发病早的患者,在3~5岁手术较好,因为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胸壁顺应性更好,此时手术操作容易,能尽早解除发育限制,手术并发症少,纠正肋弓外翻效果较好,且学龄前儿童的外观意识尚不强,此时纠正畸形可减少儿童的心理损害。本共识专家认为,漏斗胸手术治疗的年龄应当个体化。对于重度以上、影响心肺功能、或影响生长发育的患者,可提前进行微创手术,但一般不早于3岁。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基本上不使用开放手术或截骨等胸廓重建治疗手段,但复杂患者可能需采用联合手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27]。四、共识四,推荐级别2A1.对于胸壁顺应性好的患者,漏斗胸的非手术吸引技术可作为选择之一。2.HallerCT指数>3.2或校正指数>10%的患者,因非手术治疗常无效果,不做推荐。胸壁畸形的非手术治疗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由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各种吸盘和支架治疗已有较多报道。漏斗胸可采用真空吸盘吸起胸壁凹陷处,以达到矫治目的[28,29]。婴幼儿至学龄前儿童胸壁柔软,胸部骨骼可塑性较青少年和成人佳,故可选择一定时间内进行保守治疗。相比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可避免手术矫治的各种并发症。且在尝试保守治疗失败后,患者仍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但保守治疗需要较长时间不间断的家庭配合治疗,一些患者不能耐受。目前保守治疗的长期效果尚缺乏高水平的证据。研究显示,对重度、严重不对称或大龄的漏斗胸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因此本共识不做推荐。五、共识五,推荐级别1B1.开放和微创手术均可为胸廓畸形带来远期获益,对胸壁顺应性好的青春期和青春期前的患者,微创是最佳选择。2.对于微创治疗效果不佳、复杂或重度的漏斗胸或者胸壁相对固定的患者,可选择开放手术或开放联合微创等改良术式。自1998年Nuss等[30]报道漏斗胸微创手术以来,由于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多数中心漏斗胸治疗术式均以Nuss微创矫治术为主。但研究表明无论开放还是微创矫治术,术后患者满意度均较高,均可为患者带来远期获益[31,32]。一项来自Cochrane数据库系统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尚无法详细判定两种术式之间的优劣[33]。2010年一项纳入了19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Nuss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开放手术,并且患者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较高优势;但也有研究表明,Nuss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术后气胸、血胸发生率更高,术后因钢板移位导致再次手术的风险更高[31,34,35,36]。本共识专家认为随着术者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可以更加有效降低微创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胸壁顺应性好的青春期前患者,Nuss微创手术不但效果好,而且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开放手术相当;但对于成年患者,由于骨质僵硬、漏斗胸畸形严重,微创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二次手术率显著高于开放手术,对此类患者可采用开放手术或改良Nuss微创手术进行矫治,以改善患者胸廓外形,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6]。近年来,国内外出现各种改良的微创矫治术式,尝试减少并发症并改善矫治效果,但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进行验证[37,38,39]。六、共识六,推荐级别2B对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及成年漏斗胸患者,其美容要求和心理期望是重要的手术指征,可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和复杂程度,选择Nuss微创、微创联合开放等多种整形美容术式。漏斗胸可导致心肺功能损害,影响患者健康,通过矫治手术改善心肺功能是手术的主要目的之一[40]。然而,有部分轻中度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及成年漏斗胸患者,心肺功能基本得到代偿,往往无症状,仅因美容需求而进行手术[41,42]。本共识专家认为,纠正畸形外观引起的心理损害也是畸形矫治的目的之一。有学者对漏斗胸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进行了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手术矫治漏斗胸后,患者心理健康相关评分明显提升,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4]。因此,心肺功能和心理健康的受损程度均是漏斗胸手术的参考指征。成年漏斗胸患者的心理基本已成熟,这种美容的心理需求更应该得到重视;此类患者往往胸壁僵硬,单纯微创矫治比较困难,而开放矫治创伤较大;需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Nuss微创、微创联合开放手术或美容手术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七、共识七,推荐级别2A在对胸壁畸形进行Nuss微创重建矫正手术时,应该高度重视致命性的心脏损伤、钢板移位、钢板外露和切口愈合不良等术中、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虽然文献鲜有报道,但Nuss微创漏斗胸矫正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并不少见,心脏损伤等术中致命性的并发症在开展手术例数有限的医院仍时有发生[43]。资料显示,严重畸形、复发性漏斗胸和心脏手术史可造成胸腔或胸骨后粘连,导致手术中损伤心脏等重要脏器的概率大大上升,但术中心脏、肝脏和膈肌损伤等并发症多出现在学习曲线早期[44]。在一些小规模的回顾性队列报道中,多种改良Nuss手术操作方法的尝试减少了术中致命性损伤的发生。如吸盘吸引、钢丝悬吊、巾钳或剑突下小切口提拉,但对于前胸壁没有手术切口的患者,应尽量不采用影响美观的前胸壁切口。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胸骨后心脏粘连较轻的患者可以胸腔镜下或剑突下辅助切口直视下分离粘连,再行Nuss术。对于胸骨后心脏粘连非常严重的患者,也可以用悬吊的方式以减少心脏损伤的可能(从原心脏手术的正中切口用钢丝提起胸骨固定到前胸壁皮肤下的钢板上)[10]。本共识专家建议,对开展经验不多的医院,Nuss微创矫治手术应首先选择漏斗胸严重程度较低或胸壁顺应性较好的患者进行。术后疼痛是微创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疼痛使患者长期处于强迫体位,与继发性脊柱侧弯相关,应积极干预[31]。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和钢板移位也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资料显示Nuss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在1.5%~6.9%,而因愈合不良需拆除钢板的发生率在0.3%~1.6%[45,46,47,48,49,50,51]。术中将固定片包埋在胸壁肌肉下方及围术期应用抗生素可降低切口感染导致的愈合不良[51]。钢板移位是漏斗胸微创矫治术失败的常见原因,胸壁僵硬及严重不对称的患者容易发生移位,采用短钢板、双钢板和双侧垫片固定可能会减少钢板移位的发生[53,54,55]。对凹陷面积达3个肋间隙以上的患者,放置1根钢板往往效果不佳,可考虑采用多钢板植入固定技术[56,57]。研究表明,单根矫形钢板与超过2根钢板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和14.2%(P<0.01),建议谨慎选用3根及3根以上钢板植入固定技术[58]。钢板拆除时造成的血管损伤和气胸也应重视,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59]。八、共识八,推荐级别2A建议对无特殊情况者,钢板在漏斗胸矫形术后的2~4年拆除,钢板拆除术建议在全身麻醉下通过原切口进行。漏斗胸患者的钢板取出时机和钢板取出手术方法仍存争议。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Nuss术后2~4年内行钢板拆除术[51,60,61]。为保证矫形手术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对于复发性漏斗胸、有马凡综合征等遗传疾病、曾同期行胸骨正中劈开心脏畸形矫治术及14岁以上的漏斗胸患者,建议延长钢板植入时间。Sacco等[60]认为漏斗胸钢板至少放置两年,全身麻醉下将两个原切口重新开放,用折弯器把钢板的两端拉直后较易取出。Kelly等[51]也认为如果不翻转钢板,就需要两侧游离后将钢板扳直后再取出才能减少取钢板造成并发症。Kelly等[51]发现,如果在置入钢板两年内拆除钢板,拆除后的漏斗胸患者复发病例较多,因此建议钢板至少应在体内停留两年,以2~4年为佳。当钢板植入后患者生长发育快,身高较手术时增高15cm以上时,如出现由于钢板对胸壁的挤压,或有迟发性的疼痛,或切口慢性血肿、感染、裂开等,应该及时拆除钢板[24]。九、共识九,推荐级别2A重视胸壁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心理辅导和康复训练、体态训练和呼吸锻炼,有助于畸形的矫正和心肺功能的康复,并可减少脊柱侧弯的发生。漏斗胸的术后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术后肺功能,纠正"圆肩"强迫体位,促进机体正常发育[62]。漏斗胸微创矫治术后第一天可进行深呼吸锻炼(可借助呼吸训练器)以及下地步行;术后第四、五天可进行日常活动;术后康复训练最好有康复科医生参与指导进行[51]。术后早期减少大幅度躯干扭转运动可减少钢板移位的风险。一般患者术后2~3周即可上学,术后6周可逐渐进行非竞技性有氧运动;术后3个月以上,可逐渐进行部分竞技性运动,但不包括拳击、橄榄球、冰球等激烈对抗运动;拆钢板2周后,可进行所有运动,同时仍需继续进行深呼吸锻炼及有氧运动等[24]。术后长期的扩肩挺胸等体态的保持有助于保持矫形效果,并避免发生强迫体位引起的继发性脊柱侧弯。十、共识十,推荐级别2A对于有金属过敏史或特异性过敏史的患儿需常规行金属过敏测试。Nuss钢板植入术后的过敏反应常表现为无感染证据的发热、皮疹、红斑、持续性疼痛、积液及肉芽肿形成等。有金属过敏史、家族史或特异性皮炎史的患者为过敏的高危因素,需常规进行金属过敏测试,对于阳性者可使用钛板,但需要注意金属过敏测试阴性者仍有钢板过敏可能[63,64]。发生钢板过敏反应后,使用类固醇类药物可有效缓解症状[65,66]。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则需要提前取出钢板。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自1992年Roviaro等[1]报道了首例完全腔镜下解剖性肺叶切除以来,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已有了飞跃的发展。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普胸外科数据库(STSGTSD)显示,VATS解剖性肺切除(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的比例从2003年的8%上升到2013年的30%[2]。由于VATS的"微创"特点,极大地减少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如术后疼痛程度轻且缓解快、对肩关节功能影响小、更好地保护了肺功能、减少了术后创伤因子的产生、更好地保护了免疫功能,明显改善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且促进快速康复[3,4,5,6,7,8,9,10,11,12]。此前,VATS肺叶切除术应用于肺癌治疗一直存在争议,但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仍体现了微创的巨大优越性,成为肺癌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13]。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和器械的不断发展、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手术患者良好长期生存率报道的不断涌现,肺癌的手术模式开始出现改变。2006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发布的肺癌治疗指南开始提出VATS肺叶切除对于可切除的肺癌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初步明确了VATS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地位;2018年最新版NCCN指南更是明确提出VATS是可切除肺癌的推荐手术方式[14]。目前,VATS肺叶切除术已基本趋于成熟并获得广泛认可,其手术操作技术也在逐渐细化并日臻完善。作为当前医疗实践中最常用的指导性文件,高质量的临床实践指南是规范医疗行为和提高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是降低医疗成本和患者负担、改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工具。国际上曾发布过胸腔镜肺癌手术的共识,但未涉及具体操作规范[15,16,17]。国内尚无专门针对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指南。因此,有必要按照国内外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团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制订一部胸腔镜肺叶切除临床实践指南,推进VATS技术在中国的规范应用,为相关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具体的指导。一、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定义推荐意见: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指在胸腔镜辅助下,术者仅通过电视屏幕实时观察胸腔内情况,并通过1~4个最长不超过5cm的洞孔样切口(不撑开肋骨)完成操作,解剖性地离断静脉、动脉、支气管,从而完整切除肺叶,对于恶性肿瘤还应系统评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推荐强度:2级;证据级别:D]。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开展的早期阶段,胸腔镜主要是作为辅助光源和监视系统使用,操作通过6~10cm的经肋间小切口直视下完成,这被称之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是从完全开放手术到全胸腔镜手术的一种过渡[18]。也有报道在胸腔镜下将肺门结构用切割闭合器一并切割完成肺叶切除[19,20],此法是非解剖性切除,并未获得广泛认可。随着胸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累积,解剖性肺叶切除已可完全通过胸腔镜下手术完成。2007年,北美CancerandLeukemiaGroupB(CALGB)39802前瞻性多中心试验首次提出并界定了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的定义:不撑开肋骨,最大切口长度不超过8cm,分别处理静脉、动脉、支气管等重要结构,系统清扫或采样淋巴结[18]。2012年,Cao等[21]发起一项针对胸外科医师的调查显示,在422位开展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术者中,92%的医师认同CALGB39802研究关于全胸腔镜肺叶切除的定义。同年英国爱丁堡召开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20周年纪念大会上,参会的50位国际胸外科专家中有82%(41/50)赞同CALGB39802研究的定义,另外9位专家认为对于一些复杂肺叶切除(如袖式切除等)可考虑使用肋骨牵开器适当撑开肋骨[17]。McKenna等[22]则认为主操作孔不超过6cm便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肺叶切除(包括大肿瘤的切除和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而国内学者则普遍认为切口长度不应超过5cm[23,24,25,26]。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适应证有哪些推荐意见:在不违背外科和肿瘤学基本治疗原则的情况下,建议肺叶切除术通过微创手术完成,推荐采用胸腔镜手术[推荐强度:2级;证据级别:C]。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已趋成熟并获得广泛认可,其适应证主要包括[13,27,28,29,30,31]:Ⅰ/Ⅱ期及部分Ⅲ期肺癌;其他需行肺叶切除的恶性肿瘤;因病变靠近肺门、累及肺叶大部或整个肺叶而无法行病灶切除或肺楔形切除困难的良性病变[22,32,33]。随着胸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世界胸外科专家也在针对一些高难度的肺叶切除展开了探索,拓展了胸腔镜手术的适应证,使绝大多数肺叶切除均可通过胸腔镜手术完成。1.弥漫性的致密胸膜腔粘连曾被视为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相对禁忌。众多学者尝试了胸腔镜下完成胸膜腔闭锁的肺叶切除手术,首先通过手指钝性剥离建立胸膜腔"隧道",从而在胸膜腔内创造出操作空间,进而完成粘连的游离。但对于操作起始时便无法在胸膜腔内建立"隧道"者,则应中转开胸手术。因此,Liu等[34]提出将"隧道"的成功建立作为胸膜腔闭锁情况下可以进一步腔镜下手术的指征。临床上大多数胸膜腔粘连和闭锁都可以通过胸腔镜手术完成。2.对于伴有相邻肺外结构受侵(T3、T4)的局部晚期肺癌,胸腔镜手术的应用尚存争议。多个学者相继报道了全胸腔镜肺上沟瘤,以及伴有壁层胸膜、膈神经、胸壁、奇静脉、心包等不同组织器官受侵的局部晚期肺癌切除的经验[35,36,37,38,39]。还有报道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及部分上腔静脉切除成形的成功案例[40]。此外,Gonzalez-Rivas等[41,42]报道了单孔胸腔镜下右上肺切除及部分胸壁切除、肺上沟瘤切除的可行性。3.对于中央型肺癌病变累及肺叶支气管或肺动脉干需行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甚至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肺叶切除的病例,也可通过胸腔镜手术完成。2002年,Santambrogio等[43]报道了首例胸腔镜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此后多个研究报道了一系列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肺叶切除的病例队列,取得良好效果[44,45,46,47,48,49]。Liu等[49]于2012年报道了全球首个胸腔镜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肺叶切除病例队列,此后Huang等[50]报道了三个中心13例胸腔镜双袖式肺叶切除,表明胸腔镜下完成诸如双袖式成形等高难度肺叶切除术亦是可行的。Gonzalez-Rivas等[51,52,53]还探索了单孔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式、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成形、隆突成形肺叶切除术。4.对于较大肿瘤(直径>5cm),胸腔镜手术切除是可行的。有报道显示,通过胸腔镜手术完成大肿瘤的肺叶切除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并未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且局部复发率及远期生存与开胸手术均无显著差异[35,36,54]。采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方法[23],始终在肺门根部解剖,而无需来回翻动肺叶避免了大肿瘤的切除障碍。5.对于可切除的N2肺癌,胸腔镜手术也可实现完全切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于术前高度可疑或明确为N2(但可切除)的肺癌,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更好的预后[55]。同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胸腔镜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且与开胸手术等效,消除了"胸腔镜手术切不干净"的传统顾虑[56,57,58]。因此对可切除的纵隔转移淋巴结可以通过胸腔镜手术完成[59,60]。McKenna等[22,33,38,61]报道即使接受过新辅助化疗的N2患者,胸腔镜下也可实现淋巴结的完全清除,胸腔镜手术切除对于接受过新辅助化疗的患者也是可行的。三、如何设计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手术切口推荐意见: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切口设计建议置于侧胸壁肌肉相对薄弱的区域,腋中线附近第4或第5肋间。多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切口建议不集中于侧胸壁[推荐强度:2级;证据级别:C]。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切口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推进。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最大区别在于手术入路不同,从而导致观察视野不同,操作角度不同,操作模式不同。视野观察由开放状态下肉眼纵深直视、立体视野,变为腔镜下二维屏视观察;操作角度会受到肋间隙的限制;同时,腔镜下更多需要依赖器械操作(例如切割缝合器)。胸腔镜手术切口的设置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大小、数量、位置,其总体要求如下:(1)方便器械进出,并顺利到达靶区进行操作。(2)方便探查、处理整个胸腔内的情况。(3)避免镜像及箭头效应。(4)不影响中转开胸。(5)避免器械相互干扰。国内外各中心的切口位置不尽相同,切口设计思路基本可概括为两大类:"棒球场"原则、"三角形"原则。"棒球场"原则由Landreneau等[62]提出,是典型的三孔设计。"三角形"原则由Sasaki等[63]提出,也以三孔为主。也有学者选择4孔法,增加一个操作孔可以多伸入一个器械协助暴露和解剖[22,64,65]。还有学者将主操作孔移至肋下,提出经肋下切口完成腔镜肺叶切除[66],这也可以视为经剑突下腔镜肺叶切除的初探。早期各类切口设计集中在侧胸壁,操作器械进入时与切割的肺内结构呈同向夹角,切割缝合器等重要器械不易置放。Liu等[23,24]提出"垂直-平行"胸腔镜切口设计理念,将两个操作孔设置在胸壁前上方及后下方,使器械进出时与心脏平行,与需切割的肺内结构相对垂直,易于腔镜切割缝合器械放置。初向阳[67] 、Borro等[68]还摸索了单操作孔(两孔)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Gonzalez等[27,69]率先报道了单孔胸腔镜手术完成肺叶切除,探索了以一个腔镜切口完成手术的可行性。单孔胸腔镜手术中由于腔镜及所有操作器械均经一个切口进入,切口设计需兼顾观察视野及操作便利性。目前已逐渐形成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切口共识[69,70,71]:位于侧胸壁腋中线附近,第4或5肋间,一般不超过5cm,此处胸壁肌肉层次少,肋间隙较宽,距离肺门纵隔相对较远,有相对多的空间利于器械对肺门、纵隔结构的处理。四、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口应选择单孔还是多孔推荐意见:三孔是最常用的胸腔镜肺叶切除切口。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推荐强度:2级;证据级别:B]。胸腔镜肺叶切除主要通过多孔切口完成,其中三孔最常用,也有采用两孔或四孔。自从Gonzalez率先报道了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手术以来,多个中心分别报道了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不同经验[72,73,74,75,76,77,78,79,80]。2018年Yang等[81]的系统评价研究纳入了2017年10月之前所发表的有关单孔与多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对比的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2016年Perna等[82]报道了第一个对比单孔与多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后前3d疼痛程度、镇痛药物使用量无明显差别,且在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d内病死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目前对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远期结果报道很少。一篇有关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远期生存的报道结果提示:单孔胸腔镜手术后患者远期生存显著差于两孔/三孔胸腔镜手术,多因素分析亦发现单孔手术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83]。现有证据表明,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且具有美容优势。但其在围手术期关键指标及肺癌手术远期预后方面的优势尚无确切证据。应积极开展单孔对比多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相关临床研究,以提供高质量临床证据。五、如何处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困难肺门解剖/肺门致密粘连推荐意见:胸腔镜肺叶切除可采用多种手术路径,推荐采用经肺根部解剖(单向式),对于肺裂发育良好的患者,可采用单向式,也可选择经肺裂操作模式[推荐强度:2级;证据级别:C]。胸腔镜肺叶切除开展早期曾有将支气管、动脉、静脉一并钉合切割的切肺方法[20],但该方法并不是解剖性肺叶切除,未能得到业界认可。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可根据操作理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承于传统开胸手术的"经肺裂操作模式",即:需要打开叶间裂,在肺实质内解剖出肺血管,最后离断支气管,完成解剖性肺叶切除。该方法如遇肺裂未发育,则操作困难,甚至需要中转开胸。另一类方法是"避开肺裂操作模式":Nomori等[84]、Gomez-Caro等[85]、Balsara等[86]均有所介绍,即避免在发育不全的肺实质中解剖肺血管,先行处理肺门结构,将肺裂放在最后处理。在手术方式方面,Walker等[87]还针对上肺叶切除提出经后路的切除方法。由Liu等[23]创立的"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手术思路为:单点、单向、层次推进,在肺根部解剖(单点),在一个方向上推进(单向),由表及里,层次推进,在处理完上一个解剖结构后,下一个处理目标随即显露,术中翻动少。上叶切除和中叶切除采用由前向后推进,下叶切除采用由下向上推进。该方法适合每个肺叶切除,操作步骤流程化、清晰有序,易于学习和掌握,减小手术难度及缩短学习曲线[88,89,90]。六、在选择胸腔镜下的肺叶切除方法时,经肺根部解剖(单向式)还是经肺裂解剖推荐意见:针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困难肺门解剖/肺门致密粘连的情况,推荐采用肺动脉预阻断、支气管预切断、支气管肺动脉同切等综合策略进行处理;如术者评估出血风险大且不能有效控制,建议中转开胸[推荐强度:2级;证据级别:C]。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常会碰到由于肿瘤侵犯、钙化或碳化淋巴结嵌顿、致密炎性粘连等导致的困难肺门解剖情况,手术风险高,是导致术中大出血或中转开胸的主要原因之一[22,91,92,93,94,95,96,97],也是限制胸腔镜肺叶切除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Watanabe等[98]、Nakanishi等[99,100]、Zhang等[101]相继报道了通过丝线套扎,或加开一个切口放入无损伤血管钳进行肺动脉预阻断的方法来预防术中意外大出血。针对困难肺门解剖/肺门致密粘连,Liu等[102,103]设计采用可释放的腔镜血管阻断夹进行肺动脉阻断,然后根据不同情形采用多种不同的对应处理办法;此外,还提出了针对某些特别的困难肺门采取的支气管预切断策略以及支气管肺动脉同切策略[104]。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降低由于肺门部解剖困难而导致的大出血以及中转开胸率。Gonzalez-Rivas等[105]还报道了单孔胸腔镜下完成肺动脉阻断并行部分成形的经验。Jiang等[106]设计了一种止血带用于肺动脉阻断。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困难肺门解剖/肺门致密粘连的情况复杂多变,术者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结合自身能力,准确评估,不宜盲目解剖;如术者评估出血风险大且不能有效控制,建议中转开胸处理。七、如何处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意外出血推荐意见: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小出血可采用能量器械、血管夹、止血材料等进行止血。对于血管损伤性大出血可采用"胸腔镜吸引-侧压止血法"进行处理;若术者评估镜下止血困难,应在及时控制出血的同时尽快中转开胸处理,以保证患者安全为首要原则[推荐强度:1级;证据级别:B]。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出血是所有胸外科医生均无法回避的问题。有肺断面出血、支气管动脉或淋巴结滋养血管出血、淋巴结破碎后出血等小出血情形,也有大血管(如肺动静脉、奇静脉、上下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甚至主动脉等)损伤导致的大出血。大血管损伤性出血,往往出血量大,术野很快被淹没在积血中,较难快速准确找到出血点;而控制出血后又由于压迫物阻碍及操作角度等原因不易修补,导致腔镜下处理困难。一些大宗病例的报道显示,术中血管损伤性出血的发生率2.9%~9.2%不等[92,96,107,108,109,110,111,112]。肺断面出血可以通过能量器械止血(如电凝止血)或采取缝合修补肺创面达到止血目的。细小的支气管动脉或淋巴结滋养血管出血可以采用能量器械(电凝、双极电刀、氩气刀及超声刀等)达到止血效果;对于较为粗大的支气管动脉可以采取血管夹(钛夹或Hem-o-lock)夹闭止血。需特别注意隆突下淋巴结清扫时淋巴结破碎出血或支气管动脉出血,由于位置较深,止血难度增加,切忌盲目烧灼,以防损伤支气管或食管,建议在吸尽出血并显露良好的情况下用血管夹或超声刀处理。肺动脉损伤出血是最为常见的出血部位。肺动脉钉眼渗血可通过压迫或血管夹(钛夹或Hem-o-lock)处理。离肺动脉干较远的血管分支出血可以通过超声刀、钛夹或Hem-o-lock处理。如遇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根部损伤的大出血,"胸腔镜吸引-侧压止血法"是有效的处理方法[112]。首先用吸引器头端侧壁压迫控制住出血,借助吸力清理积血,准确显露出血部位,再根据血管破口大小及部位选择不同处理方式:破口<5mm,腔镜下直接滚动缝合(滚动缝合法);如果破口>5mm但不足血管周径1/3,或直接缝合角度不佳,可使用特殊器械或者Allis钳等轻柔地钳夹出血点,替换下吸引器,再进行缝合(钳夹缝合法);如果破口较大(超过血管周径1/3)或破口钳夹后阻碍缝合,则在控制出血的同时,游离肺动脉总干并将其阻断(必要时同时阻断远端肺动脉),然后进行血管破口缝合(阻断缝合法)。缝合时采用Prolene滑线进行缝合,注意进针及出针角度,动作轻柔,以防缝合时将破口进一步撕裂。如果损伤靠近肺动脉起始部,可打开心包,在心包内夹闭阻断肺动脉根部,再进行后续处理。如果术者评估出血在腔镜下处理困难,应立即压迫止血,及时中转开胸。肺静脉损伤出血时,首先需评估是需切除的静脉还是需保留的静脉。若为已断静脉的近心端残端出血,可以采用压迫、钛夹或Hem-o-lock处理,或缝合修补。若为已离断静脉的远心端出血,可以选择钛夹、Hem-o-lock处理。若为需切除但尚未离断的静脉损伤,可在局部压迫情况下进一步游离后使用切割缝合器离断;若为肺静脉根部损伤,可采取缝扎方式处理,再离断。若为需保留的静脉损伤,可采取压迫止血后缝合修补方式处理。缝合时宜采用Prolene线进行缝合。对于血管破口大,出血量大,评估无法在腔镜下完成修补,应当果断中转开胸。奇静脉、上下腔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主动脉、锁骨下动脉等损伤往往发生于清扫纵隔淋巴结时误伤。对于上述各种静脉损伤,可以采用前述"胸腔镜吸引-侧压止血法"处理。对于奇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者无名静脉,如果损伤重,出血量大,无法修补,必要时可予直接结扎离断。虽然有锁骨下动脉出血腔镜下成功处理的报道,但像主动脉等这种体循环大动脉损伤往往出血量大,情况凶险,多应在压迫止血的同时紧急中转开胸,以带垫片缝线修补。八、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如何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推荐意见:胸腔镜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应切除淋巴结各站解剖界限内所有组织,建议采取"无抓持"整块清扫[推荐强度:2级;证据级别:C]。纵隔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治疗浸润性肺癌的重要环节,是胸腔镜肺癌手术被质疑"切除不彻底"的根源,也是难点所在。纵隔淋巴结深埋于气管、支气管、食管、心脏大血管之间,位置深不易暴露,完整切除难度大。胸腔镜纵隔淋巴结切除有其自身的特点及难点[113,114,115,116]:有限的切口限制了操作角度;深部暴露需要更多的牵拉暴露器械;淋巴结本身易碎,对其抓持、牵拉容易造成包膜损坏及淋巴结破碎,导致出血污染视野、淋巴结计数不确切,甚至可能造成肿瘤种植播散。以前术者多采用直接"抓持"站内淋巴结的方法协助暴露并完成清扫,由于术者手术习惯的不同,方法、流程多样[113,114,115,116]。Liu等[117]提出的胸腔镜下"无抓持整块淋巴结切除法"以吸引器作暴露,不抓持淋巴结,通过吸引器与能量器械(电凝钩或超声刀)的配合使用,整块切除各站内淋巴结、脂肪结缔组织及淋巴管等所有组织。根据IASLC淋巴结图谱,结合外科手术的实际解剖特征,明确外科手术中纵隔淋巴结各站的解剖界限如下[118,119]:(1)右侧2/4组(右侧气管旁)淋巴结在实际清扫过程中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清扫,其解剖界限:上界为右侧头臂干动脉,下界为奇静脉弓下缘,前界为上腔静脉,后界为气管,内侧界为升主动脉外的心包(向深面达气管左侧缘),外侧界为纵隔胸膜。(2)4L组(左侧气管旁)淋巴结解剖界限:上界为主动脉弓,下界为左主支气管和左肺动脉,前界为动脉韧带,后界为降主动脉和食管;内侧界为气管下段左侧缘,外侧界为纵隔胸膜。(3)5组(主肺动脉窗)淋巴结的解剖界限: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前界为膈神经,后界为迷走神经,内侧界为主肺动脉窗,外侧界为纵隔胸膜。(4)6组(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解剖界限:前上界为胸腺和左无名静脉,下界为左肺动脉干上缘,后界为膈神经,内侧界为升主动脉,外侧界为纵隔胸膜。(5)7组(隆突下)淋巴结的解剖界限:上界为隆突和左右主支气管,前界为心包,后界为食管及主动脉,下界达下肺静脉汇入心房平面。九、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开胸手术相比,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推荐意见: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开胸手术相比,在美观、术后疼痛、并发症发生率、肺功能保护方面具有优势,远期疗效不低于开胸手术[推荐强度:X推荐;证据级别:B]。2006年,Onaitis等[33]、McKenna等[22]分别报道了500例和1100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经验,结果表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安全、可行。2007年,Swanson等[18]报道了第一个前瞻性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队列研究(CALGB39802)结果,再次证明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可行性。2008年Whitson等[13]对39项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包括3256例开胸肺叶切除和3114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结果提示,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住院时间更短;术后4年总体生存率提高17%。该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肺癌时可能更有优势:并发症更少、预后更佳。2009年由Yan等[27]发表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果提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如持续肺漏气、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局部复发率等方面与开胸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术后远处转移率明显更低,5年生存率更高;而由于数据异质性较大,该研究无法针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荟萃分析,未给出明确结果。随着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在全球开展越来越广泛,积累了更多经验,近期多个大样本回顾性分析研究,包括中国多中心[120]、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数据库[30]、美国SEER数据库[31,121]、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数据库[122]、美国NationalCancerDataBase数据库[29]等,结果也显示,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远期预后相当甚至更优。针对胸腔镜肺叶切除与开胸手术相比的"微创"优势:Nagahiro等[6]、Craig等[7]、Yim[123]、Walker等[4]、Whitson等[3]、Pu等[9]的研究报道结果显示,胸腔镜手术后血浆中炎症因子如CRP、IL-6等含量更低,对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更小。Li等[5]、Pu等[10]的研究报道提示胸腔镜手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肺功能恢复更快。2017年Bendixen等[12]报道了首个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肺叶切除术后疼痛与生活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术后第1个24h内及后续52周的随访期内,腔镜组患者中到重度疼痛发生率更低,生活质量更高。编写组通过检索和评价当前的研究证据后发现:与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更低;淋巴结清扫总站数、N2淋巴结站数、N2淋巴结总数相当;二次手术率、30d再住院率相当;而淋巴结清扫总数、N1淋巴结总数更低;手术时间更长;两者在患者术后无疾病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参考文献略
我院胸外科应用Nuss微创漏斗胸矫治术治疗漏斗胸项目近日,胸外科连续完成三例Nuss微创漏斗胸矫治术治疗漏斗胸项目,取得圆满成功。目前病人已经痊愈出院。 小儿先天性漏斗胸为常见的胸壁畸形,占小儿胸壁畸形的90%。表现为以胸骨体下端及剑突为中心,胸骨连同两侧肋软骨向内凹陷,形似漏斗,故名漏斗胸。发病率约占新生儿的0.3%左右(即300~400个新生儿中有1个漏斗胸),占人口的0.1%,男:女=3~4:1。绝大多数在出生时或1岁内被发现(86%),约5%到10岁才发现就诊。病因不清。临床表现:胸壁畸形,21.5%~26%合并有脊柱侧弯或后突畸形,压迫肺脏,伴有限制性通气障碍,压迫心脏,伴有心室充盈下降,每搏心输出量下降,心理障碍。手术适应症畸形较轻,无症状--可不考虑手术;心肺功能障碍,胸骨凹陷明显,影响美观,有精神负担--需手术,漏斗胸指数(funnel index,FI)>0.2--需手术。Nuss微创漏斗胸矫治术1998年Nuss 提出不切断胸骨和肋软骨,在凹陷胸骨后插入金属板,抬高胸骨的术式。并将内视镜与Nuss 法相结合,获得良好的效果。特点是不需切除肋软骨和胸骨,保持胸廓伸展性、扩张性、柔韧性和弹性手术切口隐蔽、美观。胸腔镜套管切口处置入胸腔引流管,缝合两侧切口,最好做皮内缝合,一般可以不放引流管,术后第一天照胸片观察有无气胸,术后三天即可出院,如果不放引流管,可在即将缝完皮下组织的时候,麻醉师鼓肺排尽胸腔内的气体。 手术前 手术后传统的矫治手术包括胸骨、肋骨截骨术以及胸骨翻转术等,虽能有效改善畸形,但需切断肋骨,创伤大,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患者痛苦大。Nuss微创漏斗胸矫治术利用特制的支撑钢板从胸骨后纠正胸骨凹陷畸形,不仅畸形纠正满意,而且微创,很快流行于全球。我院胸外科至2011年在孟凡武主任领导下开展Nuss微创漏斗胸矫治术近10例,疗效满意,在辽宁省除沈阳以外开展的手术例数是最多的医院科室,填补了我院漏斗胸的一项空白,开辟了漏斗诊治的一片新天地,此后此项技术还将造福更多的患者。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觉特别实用,可以解决大家看胸部CT报告的烦恼,就抖胆在这里错用一下,望海涵😁)肺CT报告15条“暗语”,出现这些字眼别大意!✅拿到一份肺CT报告时,看到“结节”“磨玻璃影”“纤维灶”“胸膜增厚”等字样,很多人都会陷入恐惧和焦虑,到处上网搜索,咨询亲友刨根问底,非要搞清楚这些指代的“暗语”,但往往“花非花,雾非雾”,不知道听信于谁,今天我让大家一次性读懂![星星]暗语1:边界清晰,考虑良性[星星]暗语2:边界模糊,随访观察[星星]暗语3:钙化灶,为良性病变,一般不需要注意[星星]暗语4:纤维灶,一般也不需进行特殊照顾[星星]暗语5:条索影,如若出现弥漫的条索影,需要排除间质性肺疾病等[星星]暗语6:肺小结节,需要定期复查,分为实性和磨玻璃结节[星星]暗语7:微小结节,微小结节一般是良性的[星星]暗语8:粟粒样肺结节,多出现于结核病、尘肺病、转移性肿Ca等[星星]暗语9:胸膜部分增厚或胸膜肥厚,需要重点观察,查找病因[星星]暗语10:硬结灶,若短期出现,则需考虑结核新发灶,一旦短期内快速增大、伴毛刺、分叶等,则还要考虑肿Ca[星星]暗语11:纹理增粗,可能存在肺部感染如支气管炎,心血管病如先心病,还有尘肺、抽烟、环境污染、Ai性淋巴管炎等[星星]暗语12:磨玻璃密度影,多见于感染性病变,如细菌性肺炎等,不用过于慌张[星星]暗语13:占位性病变,多用于指代肿Ca性病变,可良性或恶性[星星]暗语14:毛刺现象,毛刺可长可短,可密可稀,密集短毛刺提示肿Ca价值较大,细长柔软毛刺提示良性可能大[星星]暗语15:支气管充气征,指支气管周围肺组织病变导致密度增高,CT显示白色,肺结核、肺Ca、黏膜淋巴组织淋巴Ca也可能出现这种征象
【科普文章】《大众医学》——肺癌手术治疗这道“多选题”CGTVS 2023-07-3108:58 发表于中国台湾正如文章所言,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从最初答案为“开胸手术+肿瘤根治”的“填空题”,到“开胸或胸腔镜手术”的“单选题”,再发展为“肿瘤根治+肺功能保留+创伤最小化”的“多选题”,经历了百余年的演进历程。这个过程中有外科医生对微创理念的不断再认识,对微创技术的精益求精,和医疗设备技术应用的不断进化,目前,手术机器人成为各种技术的集大成者。蒋雷教授团队应用手术机器人系统,开展了大量开拓性的聚焦微创的临床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值得通过CGTVS这样专业的平台分享给广大同道,更需要让广大群众了解肺癌诊疗微创化的重要性和可及性。
做一次CT,对身体的伤害有多大?做一次CT,对于身体到底有没有影响?CT真有那么可怕吗?去医院看病,做个CT检查,就跟去逛街买杯奶茶一样平常。但每次走去CT室的路上,大家心中总有一丝忐忑不安,就跟第一次去见对方家长一样。如果是宝宝要照,爸妈心中就更加惶恐了......图片来源:抖音截图CT真的有那么可怕吗?👇这么说吧,X光片就是把人压扁了看,超声就像挑西瓜前敲一敲,核磁共振则是摇一摇再看,而CT,厉害了,把人切成一片一片仔细看。而且这个切片厚度<1mm。那么,CT是怎么工作的?CT成像过程非常复杂,说得太专业,怕你听不懂,简单粗暴来说就是,机器发出X线,穿透人体,到达处理器形成图像。图片来源:抖音截图CT有两种方式——普通平扫:只需要躺在CT机器上面,几秒钟就完成扫描增强扫描:在平扫CT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碘对比剂会随着血液循环,跑到全身的组织器官中去打了碘对比剂之后,就可以观察病变组织的情况,与周围正常的组织做对比,看是否有病变。总而言之一句话,增强扫描看得更多更清楚。对于第一次来看病的患者,医生不知道病情是什么样的,可能会先让做一个普通CT检查。如果普通CT看到病变,并且能够明确诊断,那就不需要增强CT了。但是,如果普通CT看得不是很清楚,或者不够肯定,那就需要做增强CT。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增强扫描注射的碘对比剂,极少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所以,请仔细阅读碘对比剂增强同意书,在增强前后多喝水,碘对比剂会随着尿尿排出去,一般24小时就会完全排空。既然机器发出的X线穿透了人体,那么会不会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呢?CT的危害主要来源于X线产生的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可破坏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损伤细胞,从而损伤人体。但是!其实,不用做CT,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辐射,就问你慌了没?坐飞机20小时的剂量0.1mSv每天吸20支烟每年0.5-2mSv地铁安检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剂量<0.01mSv每个人每年所接受到的天然背景(本底)辐射剂量为2mSV左右根据国家发布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年人诊断参考水平》,机智如小编,算术666,直接帮你们换算成简单的表格,这样人体各部位做CT检查时,承受的辐射量,一算便知。数据均采用成人平均值计算我国放射防护标准中规定: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剂量限值是50mSv五年内每年接受的平均辐射上限是20mSv也就是说,只要接受的总辐射量控制在安全数值内,就是安全的!那么,做一次CT,致癌的几率有多大?从动物实验来看,除非暴露在长时间、大剂量的照射,否则,一般出现癌变、发生骨髓抑制的概率很低很低。怎么解释居里夫人死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抑制)呢?那是因为她整天跟放射性物质打交道,长期、大量地接触放射性物质,相当于时时刻刻在照CT。所以,不要一说到辐射就慌得一比,就你做的那点CT,掰指头算一算,都知道是安全的啦。有人可能会问,现在技术那么发达,既然CT多少都有辐射,为什么不干脆KO掉呢?这还真办不到。在医生指导下,做的CT辐射量在安全范围之内,且CT的应用范围很广,在头颅、肺部、四肢等部位检查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颌面部、颈部:颌面部肿瘤、骨折、炎症等,如眼眶内病变、鼻窦癌、鼻咽癌、中耳乳突病变及甲状腺疾病、颈部肿块等;头部:脑外伤、脑出血、脑梗塞、血管畸形、脑肿瘤、脑发育异常等,急性脑梗塞、脑出血及颅脑外伤诊断首选CT检查;胸部:肺、胸膜及纵隔的各种肿瘤、结核、炎症、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不张、气胸、骨折、食道异物及各种变异等;腹、盆腔:主要用于肝、胆、胰、脾、腹膜腔、腹膜后间隙,还有泌尿和生殖系统的疾病诊断,肠梗阻部位及原因的显示,对胃癌、结肠癌及其对腔外结构的侵犯程度和远处转移灶的显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骨骼系统:颅骨及脊柱细微骨折、椎间盘病变、椎管狭窄、骨肿瘤、骨结核及炎症等,并能对病变部位进行三维成像及多片面成像。图片来源:网络在CT时,你可以尽可能缩短接触时间——摘除金属物品在进入CT室之前,医生会提示将金属物品摘除,有些女性甚至需要把内衣也脱掉,想啥呢?让你脱掉,只是因为在检查过程中,不要让金属物品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形成阴影,影响医生的正确判断……而已;事前做好检查准备在进行胃CT检查时候,建议多喝水,让胃部充盈,提高检查效果;配合医生缩短检查时间CT检查时,医生会提出一些要求,需要患者配合,比如提示需要吸气和憋气,一定要配合。当然,CT本质上还是一台X光机,在辐射防护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除非特殊需要,反复的不必要复查是不被允许的。检查完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喝绿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比如胡萝卜、橘子、西红柿和苹果等,还有海带、紫菜、黑木耳等具有抗辐射作用的食物,来降低辐射的影响。孕妇12周之前最好不要做CT,之后根据病情来定,小宝宝需要选择低剂量CT扫描,甲亢患者要谨慎选择增强CT扫描。文章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版权声明本微信平台属于个人公益性医学影像类学习平台,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所有转载视频只用于教学使用,不希望被转载的原作者及老师可与我们联系,我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