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的明明右腿胫骨骨折已经一百天了,却还没长好。今天拍的片子上显示还有一小快没长好。明明妈妈纳闷了,不是“伤筋动骨一百天”吗,儿子的腿怎么还没有好了?医生说可以拆石膏了,但是还不能下地行走,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进行功能训练。这样能行吗? 【专家解疑】 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其含意是机体受到外伤,引起骨折伤筋,经过一百天的治疗休养方可痊愈。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具体情况还要作具体分析。骨折愈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医学上分为三期。第一期称为血肿机化演进期:伤后 6-8 小时,骨折断端的血肿开始凝结成血块,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形成肉芽组织,并进而演变转化为纤维结缔组织,使骨折两断端连接在一起,称为纤维连接,这一过程约在骨折后 2 周完成。第二期称为原始骨痂形成期:骨内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细胞增生在骨折端内、外形成的骨样组织逐渐骨化,形成新骨,称为膜内化骨。随新骨的不断增多,紧贴骨皮质内、外面逐渐向骨折端生长,彼此会合形成梭形,称为内骨痂和外骨痂。。两部分骨痂会合后,这些原始骨痂不断钙化而逐渐加强,当其达到足以抵抗肌收缩及成角、剪力和旋转力时,则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一般约需 4-8 周。此时 X 线片上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第三期称为骨痂改造塑型期:原始骨痂中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加,且排列逐渐规则和致密,骨折断端的坏死骨经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的爬行替代而复活,骨折部位形成骨性连接,最终恢复骨的正常结构。这一过程一般约需 8-12 周.这样从骨折开始到骨性连接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骨折愈合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身体健康情况、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是否感染及治疗方法等。如小儿股骨骨折一个月左右就基本愈合,老年人往往需要4个月后才能愈合。血液循环丰富部位骨折愈合快,血液循环供应差的部位就愈合慢。骨折对位不良,软组织损伤严重,骨折处有感染,固定不牢固,过早活动,都能影响骨折的愈合速度。比如:掌、指骨骨折、关节部位骨折、小儿骨折等可因活动过晚,造成关节僵化,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残废。反之有些骨折未愈合,就勉强进行活动,不但不能促进骨折的愈合,反而会促使骨折迟缓愈合甚至骨不连。 【专家建议 】1.骨折病人要正确认识伤筋动骨 100 天这句话,不能盲目的听从.2.拆石膏前,最好先拍 X 光片检查.3.为了使骨折早日愈合、恢复良好的功能,应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功能练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小明与其他孩子一样,爱玩、会吃,但长得太秀气,个子小巧,像是小一号似的,7岁了,跟人家4、5岁的孩子一样高,爸爸妈妈有些急了,更有些疑惑,他们身材中等,根据遗传小明应该长得不错啊?为什么这样矮小?到医院检查,医生要他们带小明去做骨龄测试,结果相当于5岁儿童骨龄,他们又有疑惑,孩子明明7岁了,为什么是5岁的骨龄呢?骨龄与年龄应该一致啊!通过医生解析,他们才明白,骨龄与 年龄有一定关系,但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 【专家解疑】 1. 骨龄是小儿生长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生长可用两个“年龄”表示,就是生活年龄(日历年龄)和生物年龄 (骨龄)。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借助骨骼在X线摄像中的特定图像来确定,通常要拍摄人左手手腕部X片,医生通过观察X片上左手掌指骨、腕骨及桡尺骨下端的骨化中心的发育程度,计数骨化枚数,以此来确定骨龄。 2. 由于骨化中心出现时间相对稳定,在腕骨片上计数显示的骨骼枚数即可估计骨发育程度。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在1岁以内为正常,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在>1岁为发育提前,骨龄与生活年龄的差值<1岁为发育落后。 【专家建议 】 1.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测试骨骼发育程度,拍摄腕骨片更快捷方便,但也要明白,期间会有一些不太一致的情况,可能有暂时性超前或延迟,而且同一人的左右腕骨骨化核也会有出现早晚的差异,因此骨龄测试只是一个大致的评价,可以此来帮助我们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调节,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 小儿生长发育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龄前期 (包括婴儿期)和青春期有两次相对加速发育过程,期间生长激素、性激素等会有一些改变,小儿可以在此期间加强运动,加强营养,保证睡眠,积极预防常见病(如感冒等)和传染病,对生长发育可起促进作用。
细心的家长发现一个现象:如今的幼儿体检多了一个“奇怪”的新项目,宝宝接受体检时,医生都要观察宝宝下肢皮肤上的纹路并翻身看看宝宝的屁股,如果大腿腹股沟或屁股上的纹路对不齐,即会被告知必须到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这让很多新爸爸、新妈妈奇怪,更让爷爷奶奶们摸不着头脑。“这屁股纹路不齐也成了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屁股纹路不齐或者大腿腹股沟纹路不齐简称为双下肢皮纹不对称,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外在表现之一。除了双下肢皮纹不对称,髋关节发育不良在早期还可能表现为双下肢长度不等,髋关节外展活动受限或双侧不对称,髋关节外展弹响等。事实上,这些表现在婴幼儿体检中也被医生格外关注,并进行筛查。因此有的宝宝也会因为以上表现异常建议爸爸妈妈带到专科医院儿童骨科进一步检查。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种什么疾病呢?这一疾病在医学上的名称叫做“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英文简称DDH。这个名称是婴儿及儿童期先天性或者发育性髋关节结构异常的统称,其中包含有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和髋关节全脱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普遍吗?对人有什么影响?DDH是目前已知的婴幼儿期最常见的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之一,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率在0.1-0.4%左右。这个数据看起来不大,但要知道,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乳腺癌发病率在2000年约为每10万人中56.2人发病,对比起来DDH的发病率就显得格外需要引起人们重视了。DDH在婴幼儿时期,此病症状通常不显著,加之婴幼儿没有明确主诉,常容易被忽视。但随着宝宝生长发育,DDH也随之进展(这也是此病叫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原因),在出现髋关节脱位后导致宝宝行走跛行。即使没有脱位,在宝宝成年后,发育不良的髋关节长时间磨损也会造成髋关节关节退行性变导致骨性关节炎,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难以负重或长时间站立行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宝宝为什么会得髋关节发育不良?关于DDH的病因,目前的研究结果还没有出现被所有学者所公认的确切治病原因。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有如下的危险因素: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达5-6倍。胎位因素:臀位产的新生儿中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臀位产。第一胎出生的多见。机械因素:传统襁褓将婴儿固定于髋关节伸直内收位,此种体位更易导致出现髋关节脱位;我国部分地区有捆绑、拉拽婴儿双腿习惯,认为能够帮助婴儿“长个儿,腿直”,这也可能造成髋关节脱位。激素因素:母亲的激素可能导致女性新生儿韧带松弛,这与髋关节脱位有关。遗传因素: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此病为遗传性疾病,但是统计数据表明髋脱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占10%。并发畸形:髋脱位患者常伴发其他畸形,包括:肌性斜颈,仰趾外翻足,跖骨内翻等。总之,DDH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对髋关节发育不稳定都有影响。例如,第一胎女孩,臀先露分娩,患有韧带松弛和斜颈,有DDH阳性家族史,同时下肢曾被捆绑,其患DDH的概率就很高。髋关节发育不良具体有哪些表现?前文提到过,由于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小儿童均没有主观症状的表述,因此其临床表现主要是通过家长怀疑,医生检查并确认而发现的。这包括:双下肢皮纹不对称:包括腹股沟和臀部下方皮肤皱褶的深度、长度、数量不对称。但皮纹不对称的发生并非绝对是髋关节发育不良造成,在正常婴幼儿中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皮纹不对称现象,这是由于婴幼儿的下肢相对成人短小且脂肪堆积导致的。双下肢长度不等: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向后上方脱位出髋臼,造成患侧肢体较对侧缩短。比较容易检查的方法是:婴幼儿屈髋屈膝时,其双膝高度不相等。髋关节外展受限:正常婴儿双侧髋关节外展对称且能到达80-90度,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外展减小,常小于60-70度。髋关节外展弹响:此病例基础为髋脱位患者脱位的股骨头在外展运动时越过髋臼缘重新进入髋臼产生的跳动感。当患儿开始负重行走(1岁后)可以出现典型的短肢跛行步态,多数患儿是因此体征而发现异常就诊的。高位脱位的儿童可以脊柱向患侧偏斜,双侧脱位患儿出现摇摆步态,类似“鸭步”行走。此时患儿站立,患肢负重时骨盆向健侧倾斜,在医学上称为Trendelenburg征阳性。较大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会出现痛性跛行及关节活动受限。怎样才能知道我的宝宝是否患髋关节发育不良?由于DDH在正常婴幼儿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延误治疗会造成患者成年后不可逆畸形,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新生儿DDH筛查工作。我国在此领域起步晚,但目前也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开展了DDH筛查工作。以北京为例,北京的DDH筛查工作依托全市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卫生院,在婴幼儿接种疫苗时以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方法进行DDH初步筛查,当发现患儿存在高危因素或者体格检查存在异常时,向家长开具转诊单,转至专科医院(北京市为北京儿童医院和积水潭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但如果宝宝不在上述大城市,需要爸爸妈妈带宝宝去当地儿童医院小儿骨科专业门诊进行检查。在专科医院医生会怎样对宝宝进一步检查?专科医院的医生接受过更系统的培训并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会重新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排除掉一些社区医院认为异常,但实际正常的宝宝。对于专科医院医生也认为存在异常的疑似患儿,会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协助诊断。目前影像学检查包括2种常用的方式:一种是髋关节B超检查,另一种是骨盆的X线拍片检查。通常建议6个月以下的孩子做个B超,如果孩子年龄大于6个月,则建议做X线拍片。根据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专科医院医生会给出诊断,如果宝宝存在DDH,则立即给予治疗。但也有部分宝宝不能马上确诊,但也不能排除DDH,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定期复查。X光检查有害吗?X光存在放射性,在儿童医院给宝宝进行的X光检查根据婴幼儿的特点,相比成人虽然减少了剂量,但仍存在辐射。频繁的X光检查的确会对宝宝有效的身体造成危害,但所幸的是DDH筛查所进行的骨盆X光检查基本仅仅投照一次就能收集到有效可靠的信息供医生诊断。在照射时,宝宝的会阴部也会覆盖铅布、加以保护。因此,DDH筛查中所做的骨盆X光检查的危害微乎其微,考虑到延误病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检查就更加有意义了。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怎样治疗?DDH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病情的轻重和发现疾病开始治疗的年龄。患儿年龄越小,畸形越轻,越可以采取佩戴支具,依靠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的自我塑形能力矫正畸形。具体来说,在患儿4-6个月以内发现的DDH可采用保守治疗,即佩戴Pavlik吊带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在6个月至1岁半这个年龄段,单纯的髋臼发育不良和半脱位还可以采取佩戴外展支具进行保守治疗;而髋关节脱位则需要在麻醉下进行复位(闭合复位),并石膏固定;超过1岁半的患儿常需要手术治疗。从以上可以看出,6个月以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以患儿最小的痛苦和损伤取得最好的疗效,这也是DDH筛查工作的意义所在。总结:■重视宝宝的小屁股和腹股沟皮纹,因为“双下肢皮纹不对称”是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重要早期表现之一。■发现可疑问题时,不要惊慌,可以到专科医院寻求医师的帮助。■早期明确诊断,立即开始治疗,不要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争取最大限度给宝宝一个健康的髋关节。
半月板损伤后等手术应该注意以下几条:①不做剧烈运动,避免下蹲、爬山及上下楼等运动,以免半月板撕裂加重;②避免应用止疼和消炎止疼药,应为用药后过多活动也不知道疼,不利于保护半月板,但是如果诊断明确或术前为缓解疼痛可适当应用;③可以进行适当距离的散步和游泳,对身体保持一定的少量活动有好处。④可以适当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以达到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的目的。⑤膝关节肿胀明显可到医院进行相关处理,如关节穿刺抽液等。⑥尽早进行相关处理,以免长时间不处理而出现关节软骨损伤而难以恢复。
1、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痛,并不红不肿,而且只是上楼痛或下楼痛,此时常常是髌股关节面出现问题,通俗的说就是软骨面发生毛糙,此时,若处理及时,方法得当,患者往往在1周之内甚至更短时间症状消失。然而多数患者常常是痛了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才来就医,这样,可想而知,软骨面起初的毛糙,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处理,而变得凹凸不平了,显然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为此,呼吁广大膝关节疼痛患者,要尽早到关节专科进行诊治,以免接受非正规治疗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2、所谓最佳治疗时机,就是尽早治疗、规范治疗、有效治疗。早期膝关节痛(1个月内),应及时补充关节营养液,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国产或进口的透明质酸,俗称关节润滑剂。一般一周1次关节内注射,3~5周一个疗程,同时,配合口服软骨补充剂,效果更佳。整个疗程在1~2月左右,对于病程大于1个月小于1年者,常常归结为中期膝关节痛,多数是由于忽视了早期治疗演变而来。治疗方法任然是首选关节内注射润滑剂并口服软骨补充剂,但疗程会相应延长。经过上述处理,对于一些关节存在肿胀、出现摩擦声响的,且症状未见好转者,此时应及时用关节镜微创清理术,患者多数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3、对于病程长达1年甚至更长的老年患者,目前根据影像学表现,仍然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进行干预,从而延缓关节软骨面的进一步破坏,常见的有矫正力线的支架佩戴、手术矫正和关节面的表面置换。 4、除上述正规治疗外,患者也应该避免加重关节磨损的相关运动和生活习惯,如禁爬楼、禁登山、下蹲;禁打太极拳,而取而代之的是散步、游泳或不负重的膝关节运动,如原地蹬脚踏车等。
秋风渐凉,天气转寒,寒冷刺激易引发肌肉和血管收缩导致关节疼痛,这个季节预防关节炎格外重要。秋天又是吃大闸蟹季节,许多中年人每到吃蟹季节都会猛吃一阵,过足瘾。吃得带劲的时候再来几瓶啤酒痛饮一番。往往会出现膝关节肿胀、疼痛,可能为大闸蟹加啤酒引发痛风性关节炎。吃蟹本该与饮酒搭配,以温热的黄酒为好,最忌啤酒。蟹与啤酒均属寒性,且含有高嘌呤,吃多了产生过多尿酸,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引发痛风。发病时及时到医院检查诊治,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注意休息。发病时不能热敷,热敷会加重关节疼痛。休息一段时间后要适当锻炼,游泳、散步、骑脚踏车、仰卧直腿抬高,都是不错的锻炼关节的项目。应避免爬山、爬楼梯或下蹲起立等活动,可使关节负荷过重。
1.一般术后1-2W即可在配戴支具的情况下下床活动,但不主张长距离行走,上厕所之类的是可以的,要想行走较稳,必须加强股四头肌及腓肠肌等肌肉的肌力锻炼.2.术后一月左右可以佩戴支具行走,必要时可以辅以拐杖.3.一般三月后复查无异常的话,可拆除支具行走了。4.要是运动员的话,一般建议术后10-12M后经过康复锻炼才能重返运动。
判断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可以通过五个方面:一、通过受伤时的感觉:如果受伤时,感到膝关节的大腿骨和小腿骨之间互相有挫动感(或两个骨头相互晃动了一下),基本不需要大夫查体,就可判断韧带断了。二、通过感受关节有无不稳:在跑跳、急转急停及突然加速跑时有大腿和小腿的晃动,或不连贯,或用不上力的感受。三、有无反复扭伤:对于已经伤了一段时间的患者,有反复扭伤膝关节的经历。四、核磁共振(MRI)结果:显示ACL断裂。但MRI投照的角度、位置和投照条件及机器的分辨率不同,大夫的读片经验不同都会影响读片结果。五、专科医生查体:查体的准确性差别很大,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查体的准确性可以达到95%以上,但没有经验的医生可能只有30%左右。查体时患者放松好,同一位医生的查体准确性就好。反之就差。
王先生的儿子现在 11 岁了,而身高只有 129 厘米,比同班同学矮一个头。王先生和他爱人的个头都不高,王先生身高 165 厘米,而爱人只有 152 厘米。平时对孩子的营养都挺注意,但就是不见孩子长个,他们很担心,去医院去看病,不同的医生说法又不一样,他们真有点一筹莫展了。 【专家解疑】 影响儿童身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内分泌和非内分泌两个方面。内分泌因素有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或释放障碍,或对生长激素不敏感,从而引起儿童生长发育不正常,这叫做垂体侏儒症。非内分泌因素包括某些慢性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肝病、血吸虫和严重钩虫感染等寄生虫病、糖尿病等,也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父母祖辈等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另外精神压抑也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专家建议 】 王先生的儿子身材矮小可能与遗传有关,但仍应去内分泌专科详细检查,才能明确原因。去医院看医生时,应该详细向医生叙述孩子是否患过什么慢性病,父母祖辈的身高等,医生会对孩子进行相关检查,例如,生长激素水平、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腕、肘等关节拍片,以了解骨化中心有无发育迟缓等。找出原因,才能进行相关治疗。(1)、若身材矮小是慢性疾病所引起,则必须针对原发病治疗;(2)、若为垂体性,则因体内生长激素不足,应注射生长激素:如果与遗传有关,且骨骺未融合,也可注射生长激素。但是家长不要轻信增高广告,给孩子盲目进补,更不要盲目打生长激素,以免造成孩子早熟,效果适得其反。(3)、如果因为精神压抑引起的,家长应多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多关心孩子,这样一旦没有精神压力,孩子会很快的恢复生长。(4)、研究表明,尽管影响孩子身高的遗传基因无法改变,但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有利于孩子生长发育。
小儿肌性斜颈本身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是,积极地治疗会促进这一过程,甚至是将一些不能自愈的病例予以治愈。通常来说,1岁之前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孩子都可以尝试保守治疗。1、 牵伸疗法:第一步:头部向对侧侧屈,使健侧耳垂接近肩部;第二步:缓慢转动下颌,使下颌逐渐接近患侧肩部。该方法的目的是逐渐牵拉患侧的胸锁乳突肌,使其逐渐拉长和拉松。强调手法要轻柔,要诱导孩子配合治疗,切忌暴力。但是力度要够,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使牵拉力量打折扣,每日4-6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2、 诱导疗法:原理和牵伸疗法相同,只是将治疗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喂奶的体位,多采用矫正的体位,如果为右侧肌性斜颈,那么妈妈在哺乳的时候,尽量用左侧乳房哺乳,用左侧手臂抱孩子喂水。再例如:在孩子能够辨别声音和颜色的时候,尽量用孩子熟悉的声音和喜欢的颜色诱导孩子颈部转向,来实现牵伸治疗的目的。3、 矫形枕头:是一种特制的枕头,不同侧的斜颈,有相应的矫形枕头,可以在孩子休息和睡觉时使用。4、 按摩疗法:这是祖国医学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独到的治疗方法,很受父母的欢迎,效果也很好。但是,需要由专业的治疗师来做,其手法要求较高,家长不宜自行给孩子按摩。其一,父母没有很好的解剖学知识,会按错位置,引起其他伤害,其二,按摩强调弹拨手法,不是一味的按压,不适当的按压可能会造成肌肉的损伤。通常是一个月一个疗程,根据孩子病情不同,需要的治疗时间也不相同。 上述这些方法,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通过保守治疗予以治愈,目前为止,保守治疗对哪些孩子有效,对哪些孩子无效,哪些孩子能够自愈,哪些孩子最终需要手术,尚不能提前准确判断和预测,这需要父母的理解。如果超过1岁还是没有明显改善,需要做个小手术,切断胸锁乳突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