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康复措施疏导患者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饮食要规律、合理,可多吃些健脑的食物,如鱼虾、蛋黄、核桃和牛奶等,适量吃些蚕豆也有助于治疗帕金森病。注意作息规律,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30分钟、晨起慢跑10分钟。运动疗法运动疗法的原则是抑制不正常的运动模式,学会正常的运动模式;充分利用视、听反馈;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避免疲劳;避免抗阻。训练方法:(1)松弛和呼吸锻炼:身体尽可能舒服地仰卧。深而缓慢地呼吸。(2)面部动作锻炼:皱眉动作:尽量皱眉,然后用力展眉,反复数次。用力睁闭眼。鼓腮锻炼:首先用力将腮鼓起,随之尽量将两腮吸入。露齿和吹哨动作,尽量将牙齿露出,继之作吹口哨的动作。对着镜子,让面部表现出微笑、大笑、露齿而笑、撅嘴、吹口哨、鼓腮等。(3)头颈部的练习:上下运动:头向后仰,双眼注视天花板约5秒钟,然后头向下,下颌尽量触及胸部。左右转动:头面部向右转并向右后看大约5秒钟,然后同样的动作向左转。(4)躯干的练习:侧弯运动: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膝微曲,右上肢向上伸直,掌心向内,躯干向左侧弯,来回数次;然后左侧重复。转体运动:双脚分开,略宽于肩,双上肢屈肘平端于胸前,向右后转体两次,动作要富有弹性。然后反方向重复。(5)腹肌的练习: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两膝关节分别曲向胸部,持续数秒钟。然后双侧同时做这个动作。平躺在地板上或床上,双手抱住双膝,慢慢地将头部伸向两膝关节。(6)上肢及肩部的练习:两肩尽量向耳朵方向耸起,然后尽量使两肩下垂。伸直手臂,高举过头并向后保持10秒钟。双手向下在背后扣住,往后拉5秒钟。反复多次。手臂置于头顶上,肘关节弯曲,用双手分别抓住对侧的肘部,身体轮换向两侧弯曲。(7)手部的练习:伸直掌指关节,展平手掌,可以用一只手抓住另一只手的手指向手背方向搬压,防止掌指关节畸形。将手心放在桌面上,尽量使手指接触桌面,反复练习手指分开和合并的动作(8)步态训练:步态锻炼时要求患者双眼直视前方,身体直立,起步时足尖要尽量抬高,先足跟着地再足尖着地,跨步要尽量慢而大,两上肢尽量在行走时作前后摆动。其关键是要抬高脚和跨步要大。锻炼时最好有其他人在场,可以随时提醒和改正异常的姿势。还可借助下肢康复机器人等康复设备进行步态矫正训练。(10)平衡运动训练:双足分开25-30公分,向左右、前后移动重心,并保持平衡。躯干和骨盆左右旋转,并使上肢随之进行大的摆动,对平衡姿势、缓解肌张力有良好的作用。
需要咨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安装脑起搏器(DBS)的患者可于每周二下午到福建协和医院门诊319室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或者预约我的门诊时间每周五下午过来进行咨询。1、什么是脑起搏器?A:即脑深部电刺激术(DBS),通过植入体内的脉冲发生器(IPG),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了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帕金森病的症状,使病人恢复自如活动和自理能力。2、脑起搏器刺激时有什么感觉?A:大多数病人并不感到刺激的存在,但能感到PD症状的缓解,有小数病人在刺激器打开时会有一过性的麻刺感。4、DBS手术的效果如何?A:当脑起搏器的电极通过手术植入到比较准确的位置时,可以改善运动功能,异动症。5、什么样的病人适合做DBS手术?A:原发性帕金森病,服用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药物疗效已逐渐下降或出现副作用,疾病已开始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能够配合术中测试及术后程控。6、DBS手术后还要吃药吗?A:PD是一种不断进展的疾病,吃药跟手术都是控制它症状的手段,大部分的病人术后还是要结合用药治疗的,但用药量、用药种类、用药次数都可以减少,具体减多少请到神经内科医生处调整,现有的经验是能一般都能减到术前的1/3-1/2。
1、抗帕金森药物治疗原则:疾病早期若病情未对患者造成心理或生理影响,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和医学体疗,可暂缓给予症状性治疗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症状性治疗。原则: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药物治疗作为首选,是整个过程的主要治疗手段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早期帕金森病治疗时机:早期诊断,尽早开始治疗疾病一旦发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进性加重,有证据提示在疾病早期阶段的病程进展较后期阶段要快;《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指出: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尽早开始治疗。争取掌握疾病的修饰时机。2、延缓帕金森病药物副反应过早出现,患者需要规范药物治疗:应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坚持“剂量滴定”、“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治疗原则,进行细调;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3、药物治疗的目标:控制症状,尽可能延长症状控制的年限,延缓疾病进展,同时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和并发症,药物治疗时特别是左旋多巴不能突然停药。4、首选药物原则:帕金森病的治疗在现阶段尚没有病因治疗方法,主要还是对症治疗。帕金森病的症状治疗应遵循安全性、长期有效和稳定性原则。在确定帕金森病开始治疗时机时,需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近期改善与长期并发症的矛盾,结合患者年龄、程度、类型、功能要求等多因素权衡利弊。5、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时不能同时应用哪些药物或食物?高蛋白饮食,维生素B6,牛黄解毒丸,痧气散,吩噻嗪类、丁酰苯类和噻吨类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普噻吨等)。6、可以突然中断左旋多巴的药物治疗吗?由于左旋多巴为替代治疗,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不足,非病因治疗,因此突然停药可以导致症状急剧恶化,甚至出现撤药恶性综合征,包括高热、意识不清、肌肉高度强直、休克等症状,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精神症状。因此,不可以突然停止左旋多巴的治疗。
帕金森病的症状简单自我筛查,可以对照以下描述,如果有三条以上,就需要请专业医生来进一步检查。1.从椅子上站起困难吗?2.发现写的字比以前小了吗?3.是否有人说您说话声音嘶哑含糊不清?4.您走路不稳经常向一侧偏吗?5.您走路迈步困难好像被地面粘住吗?6.您的面部表情不是那么丰富,经常呆板吗?7.您的手和腿在紧张时常有抖动吗?8.您的手系扣子或系鞋带感到笨拙不灵活吗?9.当您走路起步困难迈小碎步甚至向前冲吗?
1.帕金森病现状。帕金森病是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达1%~3%。我省以2015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全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12140人,帕金森病人群4.95万。帕金森病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由于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阻断疾病进展,该病最终能导致较高的致残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早期诊断对于开展个体化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帕金森病分哪些阶段?帕金森病临床前期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理前期,此期的人群没有任何帕金森病的相关症状或是病理改变,相关检查手段应该都显示正常,但可能携带有帕金森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比如遗传易感基因,或者有环境毒素的接触史,使得其患帕金森病的风险相对较高。第二个阶段为临床前期,此阶段人群虽然还没有临床表现,但生理学上出现异常,影像学检查、心脏核素扫描等可以发现早期异常。第三阶段为运动前期,处于此期的人群虽然还没有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但已经开始出现一些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抑郁、便秘等。第四阶段为诊断前期,此阶段患者已经出现帕金森病特异性运动症状,但仍然未能达到其诊断标准。3.什么是帕金森病易感人群?通常我们将那些携带有与帕金森病相关的遗传基因的个体或有接触环境毒素史、脑外伤以及煤气中毒史的个体分类为帕金森病患病易感人群。诊断为易感人群的个体只是代表其患帕金森病的风险较高,但不代表该个体已患病,许多人可能终生不发病。但如果诊断为帕金森病易感个体则很有必要进行定期追踪检查,以判断是否已发展成为帕金森病高危人群。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早期预警。4.什么是帕金森病高危人群?通常我们将那些存在非特异症状的个体,尤其是存在嗅觉减退、便秘、睡眠障碍以及抑郁状态的个体称为帕金森病高危人群,尤其是那些同时存在可疑的震颤或动作和行动慢的个体。对诊断为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包括抽血和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帕金森病,及早开始干预性治疗,以推迟或延缓临床症状的出现,达到延缓疾病发生的目的。5.帕金森病可以预防吗?目前普遍认可喝绿茶与喝咖啡对帕金森病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尤其是前者。另外,在饮食方面,一些抗氧化的食物都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如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富含硒的食物具有潜在的降低帕金森发病风险的可能。此外,国外也有研究者认为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降低患帕金森的风险,如深海鱼油等。6.帕金森病可以预警预测吗?目前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还没有明确的手段可以预测帕金森病。
近日,我院神经调控团队成功为一名帕金森患者施行了脑深部电刺激(DBS)植入术,这是我院神经内、外科主导的多学科合作又一典范,充分发扬学科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紧密合作,共同开创新局面,充分体现我院在神经调控治疗领域的先进水平。陈先生年纪轻轻患帕金森病已经5年了,作为公司老总,很多业务需要处理,但是患上帕金森病后,行动不便,美多巴的药物蜜月期已过,有效时间缩短,“开”期减少,“关”期增加,与客户见面沟通的压力增大,诸多因素导致他心情低落,公司事务处理也不如之前顺手。去年年底联系上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叶钦勇教授。叶教授详细询问了陈先生的病情和用药情况,综合评估后推荐他可行DBS植入术,而且还向他详谈了治疗方案及术后的效果,并针对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也做了明确的解答。今年四月份,陈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住进我院神经内科,石松生教授和叶钦勇教授马上启动预案,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组成的神经调控团队开展术前评估。由团队中两位神经内科医师给予DBS植入术术前综合评估,包括UPDRS量表评估、黑质彩超、颅脑无间隙MRI扫描、睡眠脑电监测及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其中急性左旋多巴冲击试验改善率达到62%,而根据中国DBS指南达到30%以上即可施行DBS植入术。经叶教授和石教授共同探讨后一致认为陈先生适合行DBS手术,经取得家属同意后决定施行DBS手术。4月11日,神经调控团队成员商讨手术方案,通过手术计划系统确定靶点位置,制定到达靶点的电极植入路径,并应用3D手术计划系统进行模拟直至深夜。这是精确植入电极的第一重保障。4月12日清晨,神经调控团队早早达到病房为陈先生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在影像科协助下行完CT扫描,然后进行CT与MRI融合再次确认植入具体靶点和路径后开始施行手术,通过立体定向头架设置XYZ三轴数据及角度,精确植入右侧丘脑底核(STN)电极,术中运用MER电生理记录仪器分别记录到电极经过丘脑、束状带、丘脑底核及黑质的特征性电信号,这种特征性电信号是电极精准植入到丘脑底核的第二重保障。最后电极植入在原设计靶点上0.5mm处,当接通刺激器时,陈先生突然喊了一声“啊!松了!感觉左边身体一下子轻松下来了。”随后进行了术中评估,陈先生的僵直程度和运动灵活度明显改善,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手术继续顺利进行,完成右侧电极植入后继续完成另一侧的植入。术中评估陈先生双侧肢体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术中的帕金森病专家对症状评估判断是精确植入的第三重保障。在通过视频告知手术室外焦急等待的家人好消息后,他们均露出了和陈先生一样欣慰的笑容。电极植入完成后,陈先生需要全麻下进行刺激器的安装,在麻醉科主任张良成教授的保驾护航下顺利完成。术后复查头颅CT后与术前MRI再次融合,了解与术前计划一致,这判断植入靶点的精确度的第四重保障。术后两周内陈先生说感觉全身舒服极了,没有服药也能够行动自如。神经外科谢海树主治医师告诉患者及家属:这是术后微毁损效应所致,真正疗效要等4周后开机的半年内进行评估观察,术后到开机之间还是要继续按照原来剂量服药。5月10日是陈先生一家多年来最开心的日子,爱人、孩子还有好多亲戚朋友陪伴着他到协和医院来开机,陈先生是未服药过来的,开机后随着参数的调整,陈先生感觉越来越放松,最后选定其中一个相对合适的参数固定后,服药美多巴药物进行观察,半小时后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陈先生开始出现下肢不受控制。叶钦勇教授观察后指出“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异动症’,出现异动说明植入靶点精确,对开机后的疗效会更好”。经过叶钦勇教授团队精心的调整服药方案和调整DBS刺激参数,陈先生一个月后异动症消失了。患病前日常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并且能够慢跑、打羽毛球和投篮,处理公司事务得心应手,与客户会面更加自信了,最近还出去广西和贵州旅游了半个月。我院神经调控团队成功开展DBS手术标志着我院帕金森病治疗手段更进一步发展,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我们将依靠团队力量为帕金森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断与治疗,让更多帕金森病患者受益。我院多学科组成的神经调控团队紧密配合,发扬我院“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在术前评估、术中观察与评估、术后程控、术后综合管理等均由强大团队协作完成,使协和医院神经调控团队在帕金森的诊断及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规范化水平,提高了帕金森患者临床药物治疗与DBS应用疗效。小提示手抖、脚抖、行动迟缓,很可能意味着帕金森病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全身颤抖、肌肉僵直、无法保持平衡、运动能力迟缓……当控制运动的多巴胺神经退化超过60%时,便开始出现肢体颤抖、僵直,退化越多,症状会越严重。目前中国约有200-3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约有1.7%的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而年过四十即手脚震颤的年轻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对于出现“运动并发症”的帕金森病人来说,单纯吃药已难以控制病情,疗效较好的‘蜜月期’只有短短3-5年。此后,病人的症状仍会加重,而药物治疗产生的副作用也逐步显现。“运动并发症”是最常见的问题。一方面,它表现为“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发生“剂末现象”的病人全身僵硬无力,甚至动不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异动症”,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出现手、脚、头、颈等部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所以帕金森的治疗还需要手术、康复训练多管齐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石松生教授指出:帕金森病的手术应用较多的称为“脑深部电刺激(DBS)植入术”,是神经科学“精准医疗”的先锋,也俗称“脑起搏器”手术,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部放置一个电极来刺激脑内神经,使用时,病人可根据自己肢体抖动的程度,对电刺激的程度加以调整,从而改善肢体肌张力高、僵硬、动作迟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叶钦勇教授同时提醒:即使装了“脑起搏器”,也不能停止用药,但病人的药量可比未安装时减少五成左右。由于帕金森病会随着病人衰老无法避免地加重,手术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善病人的运动障碍,有助于延长用药“蜜月期”,并为今后增加药量争取到缓冲空间。对于出现运动并发症三年以上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而言,DBS手术与药物相结合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不过,对于出现“运动并发症”时间不足三年的早期患者,能否安装“脑起搏器”,目前国内仍存在争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外科联合开展帕金森病人立体式综合诊断与治疗,包括量表评估,颅内黑质超声,嗅觉检测,睡眠脑电图评估,药物优化治疗,步态分析与训练,“脑起搏器”(DBS)手术,术后综合管理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多学科组成的神经调控团队紧密配合,在术前评估、术中观察与评估、术后程控、术后综合管理等均有强大团队,使协和医院神经调控团队在帕金森的诊断及治疗达到了国内先进规范化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及DBS应用效果。
手抖、脚抖、行动迟缓,很可能意味着帕金森病的到来。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全身颤抖、肌肉僵直、无法保持平衡、运动能力迟缓……当控制运动的多巴胺神经退化超过60%时,便开始出现肢体颤抖、僵直,退化越多,症状会越严重。目前中国约有200-300万名帕金森病患者,约有1.7%的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而年过四十即手脚震颤的年轻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长。对于出现“运动并发症”的帕金森病人来说,单纯吃药已难以控制病情,疗效较好的‘蜜月期’只有短短3-5年。此后,病人的症状仍会加重,而药物治疗产生的副作用也逐步显现。“运动并发症”是最常见的问题。一方面,它表现为“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上一次药物的作用常常不能维持到下一次吃药前。发生“剂末现象”的病人全身僵硬无力,甚至动不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异动症”,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出现手、脚、头、颈等部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所以帕金森的治疗还需要手术、康复训练多管齐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石松生教授指出:帕金森病的手术应用较多的称为“脑深部电刺激(DBS)植入术”,是神经科学“精准医疗”的先锋,也俗称“脑起搏器”手术,是通过微创手术,在脑部放置一个电极来刺激脑内神经,使用时,病人可根据自己肢体抖动的程度,对电刺激的程度加以调整,从而改善肢体肌张力高、僵硬、动作迟缓。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叶钦勇教授同时提醒:即使装了“脑起搏器”,也不能停止用药,但病人的药量可比未安装时减少五成左右。由于帕金森病会随着病人衰老无法避免地加重,手术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善病人的运动障碍,有助于延长用药“蜜月期”,并为今后增加药量争取到缓冲空间。对于出现运动并发症三年以上的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而言,DBS手术与药物相结合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不过,对于出现“运动并发症”时间不足三年的早期患者,能否安装“脑起搏器”,目前国内仍存在争议。
一患者患帕金森病多年,有服用美多芭,坐着轮椅过来,查体四肢僵硬,肌张力很高了,问他美多芭吃多少,怎么吃,他说一天两次,每次餐前半片。问他为什么不加量,他强调:美多巴副作用大,服用一段时间后疗效减退,害怕以后就无药可用,而且容易出现难于控制的异动症。1.后来跟他解释:美多芭属于“补充替代治疗”,是一种补充的是人体内本来就有、必需的,但由于多巴胺神经能元损失导致自身不能制造的神经递质。使用美多芭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只要左旋多巴每天总量控制在400mg以下,异动发生率明显降低。而且患者出现异动最重要是与病情进展有关,而不仅仅是服用美多芭的因素。服用左旋多巴数年后,疗效减退,出现剂末现象和异常运动,医学上称为左旋多巴相关的运动并发症。2、服用左旋多巴后疗效会减退是什么原因?解答:正常情况下体内的多巴胺是持续的释放,但是当我们的神经元收到损害后,需要补充多巴胺的时候,只能靠服用药物,而服用只能间断服用,这样容易导致药物浓度波动,这种波动开始是可以被人体克服的,因此疗效还是稳定的;随着疾病的进展,人体不能缓冲这种药物浓度的波动,疗效不稳定了。是疾病在进展,对药物的储存能力下降,对药物的反应变得不规律。 3、服用左旋多巴一开始就要使用吗?有没有其他办法? 解答:应该根据年龄、病情、工作和生活需要等因素综合分析,决定服用左旋多巴的时机。原则上应维持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目前治疗帕金森病还是以左旋多巴补充为主,还有金刚烷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森福罗,泰舒达等),还有司来吉兰、珂丹等
肌张力障碍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偏身型和全身型。由于药物治疗常常伴发其相关副作用并发症,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深部脑刺激(DBS)则为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新方向。如今的权威指南推荐DBS可有效治疗肌张力障碍,尤其是原发性节段型和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局限型肌张力障碍仍首选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但鼓励DBS疗法。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对DBS治疗不敏感。一、DBS可有效缓解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症状多项研究明确显示,对内侧苍白球(GPi)进行刺激对于原发性节段型和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是有正向疗效的,并且在治疗开始3-6个月之后,能够显著提高生活质量(A类证据)。其中,刺激GPi后腹侧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尤其是适用于缓解上肢和躯干的症状,而刺激GPi前腹侧对下肢的症状缓解效果甚好。DBS的临床效果在术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后可逐渐显现,并且对于大多数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DBS疗效可持续8-·10年。多项临床研究提示,以下情况对于DBS的反应相对较好:①手术时年龄较小(<21岁),②症状持续时间短(<15年),然而发病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似乎对DBS疗效影响甚微;而骨骼畸形患者的预后一般不甚理想。个别痉挛性斜颈和睑痉挛的患者在DBS手术几年后,无再发症状,这提示DBS可以更好地维持肌肉和骨骼原来的状态,使其不易发生形变。二、DBS可用于肉毒毒素治疗无效的局限型肌张力障碍很多研究证据表明,DBS手术还适用于头部和颈部肌张力障碍而肉毒毒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尚无充足的证据评估DBS对于局限型肌张力障碍的疗效,这是因为大多数局限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经过肉毒毒素治疗后,可痊愈。仅有少数病例分析建议鼓励局限型肌张力障碍通过DBS治疗。三、DBS对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治疗效果不明显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偏身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多合并有复杂的运动障碍、肌强直以及已存在的脑部结构损伤,这些都使得DBS的靶点选择有困难。此外,原发病往往呈进展性,导致DBS无效而症状反复出现。DBS在肌张力障碍疾病中的应用肌张力障碍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偏身型和全身型。由于药物治疗常常伴发其相关副作用并发症,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深部脑刺激(DBS)则为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新方向。如今的权威指南推荐DBS可有效治疗肌张力障碍,尤其是原发性节段型和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局限型肌张力障碍仍首选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但鼓励DBS疗法。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对DBS治疗不敏感。一、DBS可有效缓解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症状多项研究明确显示,对内侧苍白球(GPi)进行刺激对于原发性节段型和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是有正向疗效的,并且在治疗开始3-6个月之后,能够显著提高生活质量(A类证据)。其中,刺激GPi后腹侧的治疗效果是最好的,尤其是适用于缓解上肢和躯干的症状,而刺激GPi前腹侧对下肢的症状缓解效果甚好。DBS的临床效果在术后几个星期到几个月后可逐渐显现,并且对于大多数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DBS疗效可持续8-·10年。多项临床研究提示,以下情况对于DBS的反应相对较好:①手术时年龄较小(<21岁),②症状持续时间短(<15年),然而发病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似乎对DBS疗效影响甚微;而骨骼畸形患者的预后一般不甚理想。个别痉挛性斜颈和睑痉挛的患者在DBS手术几年后,无再发症状,这提示DBS可以更好地维持肌肉和骨骼原来的状态,使其不易发生形变。二、DBS可用于肉毒毒素治疗无效的局限型肌张力障碍很多研究证据表明,DBS手术还适用于头部和颈部肌张力障碍而肉毒毒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尚无充足的证据评估DBS对于局限型肌张力障碍的疗效,这是因为大多数局限型肌张力障碍患者经过肉毒毒素治疗后,可痊愈。仅有少数病例分析建议鼓励局限型肌张力障碍通过DBS治疗。三、DBS对于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治疗效果不明显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偏身型。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多合并有复杂的运动障碍、肌强直以及已存在的脑部结构损伤,这些都使得DBS的靶点选择有困难。此外,原发病往往呈进展性,导致DBS无效而症状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