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征包括:1、股浅动脉内膜下开通无法返回真腔;2、股浅动脉闭塞近端无残端;3、股腘动脉闭塞端多侧枝,顺行很难避开;4、膝下三分支闭塞近端无残端,无法顺行至远端;5、其它原因导致无法顺行通过(如支架内再闭塞等等)。影响因素有:影响逆穿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有:1、穿刺部位;2、穿刺体位;3、穿刺引导;4、穿刺器具。一、穿刺部位:理论上闭塞动脉的远端任何通畅血管,都可以作为穿刺部位。股腘动脉闭塞,通常选择的逆穿部位为腘动脉或股浅动脉远端;腘动脉穿刺可以是俯卧位也可以是仰卧位,俯卧位需要术中患者翻身,有操作繁杂,病人耐受性差,容易污染的缺点,现在用的较少;而多采用仰卧位穿刺,可以选择膝上穿刺腘动脉与股浅动脉交接部位,也可以选择腘动脉P2段,笔者多采用后者入路,该部位位置较浅,较固定,止血方便,并且近端有足够长的正常血管,操作距离充分。膝下穿刺部位:膝下动脉分为四个区,一区为踝关节附近,该部位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操作,易于止血;为最常用部位;二区为小腿中下段,当足部有坏疽感染时,不宜穿刺,可以选择该部位;三区为三分叉附近,动脉位置比较深,不宜操作,采用较少。四区为腘动脉P3段,也可以作为逆穿部位。二、穿刺体位:股浅动脉远端和腘动脉逆穿,多采用患肢适度屈曲,外旋外展位,球管对侧斜位,使其与穿刺部位尽量垂直。膝下穿刺时,胫后动脉穿刺,使小腿外旋,由胫骨内测穿刺;穿刺胫前动脉或腓动脉时,使小腿内旋,展开胫骨和腓骨,由胫骨外侧穿刺;三、穿刺引导:1、路径图引导:要点是球管、血管、穿刺点三点一线,保证患者充分配合,术中不能移动肢体,对高龄患者有时不易实现;2、实时造影:由近端导管推注造影剂,在拟穿刺部位实时显影下穿刺靶血管;3、超声定位穿刺;4、严重钙化病变,可以直接对着钙化斑穿刺;5、远端支架直接穿刺。四、穿刺器具:选用微穿套装(21G钢针、4F微穿鞘),股浅动脉和腘动脉逆穿时,因为动脉口径较大,也可以选择18G穿刺针,可以置入或不置入微穿鞘;膝下穿刺时尽量采用无鞘技术,21G微穿针穿刺成功,导入0.018导丝(导丝要足够长,多选用V18),跟进0.018系统支持导管,导丝导管配合逆向开通病变。穿刺成功后,顺利开通病变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保证足够的支撑力,多先用支持导管跟进导丝配合逆行,膝下可以选择口径较小、支撑力好的球囊配合(如DEEP球囊)。五、穿刺点收尾止血:股浅或腘动脉穿刺点,采用内压迫加外压迫的方式止血,病变顺利开通以后,近端导入适当尺寸球囊,进至穿刺点部位扩张内压迫,加穿刺点外手指外压迫,一般压迫五分钟左右,皮肤穿刺点加压包扎,可以达到止血目的。膝下穿刺点可以采用直接外压迫的方式止血,止血效果不完美时,也可以选择适当尺寸球囊内压迫。
血栓是一种全身疾病,可以累及全身各处静脉,虽然它在外伤止血中也能起到止血的有益作用,但它在大多数时候都扮演着血液“拦路虎”的角色,经常堵塞静脉甚至流窜到肺动脉中作案,造成严重后果,那么,我们怎样检查才能发现各个部位的静脉血栓呢?1、看有无症状。浅静脉曲张常会继发血栓(血液淤滞和内皮损伤),浅静脉血栓表现为体表的静脉出现疼痛、肿胀甚至硬结。深静脉血栓较为隐匿,但也有蛛丝马迹可循,比如血栓可能脱落引起栓塞(比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血栓的远心端会出现血流回流不畅的表现,远端会出现静脉曲张(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导致远端胃底食管静脉曲张等)。2、看血检验结果抽血的指标中,比较特异的有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的数量等,有血栓形成的病人,前三个指标会明显增高,而血小板会相应降低,如果怀疑有肺动脉栓塞,还可以抽血查动脉血气,明确诊断。在血指标中,最有意义的是D-二聚体,如果D-二聚体正常,就可以排除血栓疾病,而如果D-二聚体高于正常值4倍,则高度怀疑血栓疾病。3、看辅助检查在无创检查方面,主要有肢体阻抗容积描记、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压力测定、放射性核素纤维蛋白原摄入检查等,怀疑肺动脉栓塞还可以行胸片、超声心动图、增强CTA和MRA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有创检查方面,主要有各个部位静脉的穿刺造影和肺动脉的造影,可以看到静脉或肺动脉的堵塞。以上几种方法相辅相成,共同为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一、动脉扩张病:1急慢性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肝动脉瘤脾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腹腔干动脉瘤肾动脉瘤锁骨下动脉瘤腋动脉瘤肱动脉瘤髂动脉瘤股动脉瘤腘动脉瘤四肢感染性动脉瘤二、动脉阻塞病1多发性大动脉炎头臂干型肾动脉型2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狭窄闭塞椎动脉狭窄闭塞肾动脉狭窄闭塞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闭塞脾动脉狭窄闭塞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主动脉狭窄闭塞髂动脉狭窄闭塞股动脉狭窄闭塞腘动脉狭窄闭塞胫前动脉狭窄闭塞胫后动脉狭窄闭塞腓动脉狭窄闭塞3急慢性动脉血栓形成颈动脉血栓形成椎动脉血栓形成肾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脾动脉血栓形成锁骨下动脉血栓形成主动脉血栓形成髂动脉血栓形成股动脉血栓形成腘动脉血栓形成胫前动脉血栓形成胫后动脉血栓形成腓动脉血栓形成4急慢性动脉栓塞颈动脉动脉栓塞椎动脉动脉栓塞肾动脉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动脉栓塞脾动脉动脉栓塞锁骨下动脉动脉栓塞主动脉动脉栓塞髂动脉动脉栓塞股动脉动脉栓塞腘动脉动脉栓塞胫前动脉动脉栓塞胫后动脉动脉栓塞腓动脉动脉栓塞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三、静脉阻塞病1、上腔静脉阻塞综合症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3、布加氏综合症4、髂静脉受压综合症(cockett综合症)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6、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7、脾静脉血栓形成8、肾静脉血栓形成四、静脉倒流病1、大隐静脉曲张2、小隐静脉曲张3、下肢交通静脉返流病五、其它1、先天性疾病先天性静脉畸形组织肥大综合症(K---T综合症)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创伤性和先天性)毛细血管瘤2、血管损伤(包括创伤性动-静脉瘘及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胸、腹主动脉损伤颈动脉损伤四肢动脉损伤静脉损伤3、淋巴水肿4、缺血性肢(趾)溃疡(坏死)5、糖尿病足
深静脉血栓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病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大腿和小腿的肿胀、疼痛甚至继发下肢浅静脉的曲长。这个疾病中老年人多发,有三个重要的诱因:即静脉血流变缓、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壁的损伤。但患有此病的患者未必三者兼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身并不可怕,但它确有一个十分危险的并发症:肺动脉栓塞,俗称肺梗。顾名思义,肺动脉栓塞就是下肢深静脉形成的血栓脱落后,从下腔静脉经过心脏到达肺动脉,最后栓塞在肺动脉的主干或分支上,造成肺动脉高压甚至猝死。正因为肺动脉栓塞的高危险性,很多血管外科医生常常建议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即用网状的过滤装置将下肢深静脉脱落的血栓拦截在下腔静脉里,不让血栓到处游荡,但是,滤器的价格不菲,而且需要进行一个小手术才能放置,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病人这样询问: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不是都需要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呢?其实,真正需要放置滤器的血栓病人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并不是都会脱落。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三型:中央型、外周型和混合型。只有外周型的血栓才有较大可能脱落,进入肺动脉形成肺动脉栓塞,其它两型的血栓脱落的概率很小。其次,脱落的血栓到达肺动脉后,未必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据统计:有90%以上的肺动脉栓塞是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后果的,还有很多肺动脉栓塞仅引起轻微症状(如一过性的咳嗽等),只有很少的肺动脉栓塞会导致猝死或引起严重的症状。最后,滤器的价格不菲,而且手术虽小,但也有手术风险。放置完滤器后,还需取出以避免静脉闭塞,远期处理也比药物治疗复杂。滤器本身还有自身的缺点,远期效果尚不理想。因此,放置滤器并不是人人都有必要的。我们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滤器对于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来说不是必需品。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应用指征。一是血管超声提示近心端有漂浮血栓,脱落概率大,此时需要放置滤器,因为近心端漂浮血栓相对较大,若近心端无阻挡,易造成肺动脉主干栓塞。二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出现肺部症状(咯血、咳嗽、呼吸困难等)或既往有肺动脉栓塞病史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此时有放置滤器的指征,因为这往往提示患者已经有肺动脉栓塞的可能或易发肺动脉栓塞,需要进行外科干预。而对于其它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如无特殊情况,需综合考虑医生意见,谨慎对待滤器的放置。
常大爷今年60多岁,平时除了血脂高点,身体还算健康,平时也很少出门。可是,最近他难得去了一趟女儿女婿家,走到半路却感到左腿疼痛,开始是小腿后侧肌肉的酸痛,后来从大腿后侧开始像一根“筋”放电一样的一直痛到小腿,常大爷实在没办法再走,就在路边坐了下来,休息了一会以后,渐渐小腿和大腿不再酸痛了,可是等他走到女儿楼下,左小腿又开始痛了,只好叫女儿下来扶自己上楼。晚上,女儿开车送自己回家,一路上腿却再也没有疼过。其实啊,像常大爷这样“不走不痛,一走就痛,歇会好转,再走再痛”是很多下肢动脉疾病患者都会碰到的情况,医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间歇性跛行”,老百姓形象的称呼它为“走走停停病”,大多是患者无意中发现的。大家知道,现代人出门就坐车,上楼坐电梯,很少走路,偶尔走走,距离也都不远,所以,等发现了走路后腿疼,往往病史已经不短,病情也已经进展。引起走走停停病的原因大多是血管性的,主要是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导致下肢供血不足,走路时需氧量增加而血液供应不够,这样肌肉运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如乳酸等,无法通过足够的血液循环带回到机体进行处理,从而积聚在小腿的肌肉中,刺激末梢神经,让人产生酸痛的感觉。需要指出的是,走走停停病与一般的腿痛有所不同。如果不走路也痛,或者走路疼痛休息后不缓解,都不能算作走走停停病。因为走走停停病的患者,虽然有基础病变,但尚处于临界状态,当下肢需氧增加时,病变才表现出来,休息后,由于恶化的病情得到缓解,疼痛也就慢慢好转直至消失,但再次行走后又将加重病情,诱发疼痛。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是由于其它原因造成的疼痛,因此不属于走走停停病的范围。走走停停病是血管病变的危险临界状态,一旦恶化,可以无痛行走的距离将越来越短,疼痛也越来越重,直到不走路时腿也会痛。因此,一旦发现自己有了走走停停病,一定要找血管外科的医生进行诊治,首先明确是否是下肢动脉狭窄造成的跛行(排除椎管狭窄等其它疾患);其次是对因治疗,解决血管的问题,目前对血管性走走停停病主要按跛行距离即无痛可以行走的距离来决定治疗方案,能持续走500米以上距离的只要进行功能锻炼配合药物治疗即可。血管性走走停停病的功能锻炼主要还是“走走停停”,即通过下肢的运动(主要是行走)增加狭窄血管以外侧枝循环的建立。我们知道,当下肢主干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后,人体自身在阻塞血管周围会形成很多的侧枝循环,就像主干马路堵塞后汽车可以通过小马路绕行一样,这种侧枝循环在形成充分的情况下,可以部分甚至全部代替原有血管的功能。走走停停锻炼的目的,就是通过运动,增加下肢的血液供应,促进侧枝循环的充分建立,以改善症状。这种功能锻炼的具体方式为:行走后出现疼痛后,如疼痛可以忍受,则继续行走,直到疼痛不能耐受为止;休息一会症状好转后,继续行走,周而复始,一次持续3-5个周期,一天3-5次。大多数无痛行走距离在500米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走走停停”这种锻炼方式获得更长的无痛行走距离,从而有效改善下肢的血供,达到避免手术的治疗目的。当然,这种治疗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是血管性的走走停停病才可以用走走停停的治疗方式;其次,必须辅助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扩血管和抗血小板治疗等,效果更好;最后,少数人使用“走走停停”的锻炼方式,可能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那就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甚至手术治疗了。血管性“走走停停”病,还需“走走停停”治!
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动脉狭窄以及闭塞是很常见的疾病,有脏东西沉积在血管壁上,血管就会越来越窄,最终的结果是血管堵塞了,“不通”了,就像下水道堵了一样。但大家往往会忽视动脉的另一种重要疾病,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破坏发生薄弱的动脉,在高压血流的持续冲击下发生的扩张性改变,我们称之为“动脉瘤”。这一“瘤”虽然不如一“梗”有名气,但危害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动脉壁损伤薄弱后,在血流的冲击下发生的局部扩张。它按照病变性质来分可以分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真性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其中,以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最为凶险。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不是生长在主动脉上的肿瘤,而是主动脉壁在受到某些病理因素的破坏后,高速、高压的主动脉血流将其内膜撕裂,使主动脉的内膜和外膜分离,形成类似三明治一样的夹层,并导致破裂口附近胸主动脉的外膜扩张而形成动脉瘤。其危害是发生瘤样扩张的胸主动脉壁外膜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患者迅速大出血、死亡。常见的引起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原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炎症和动脉中膜发育不良等。其中因动脉硬化引起的夹层动脉瘤常见于50-60岁的男性患者,常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夹层动脉瘤发生时,患者会感到背胸部撕裂样疼痛,医生称此种疼痛为“濒死样疼痛”,一旦发生破裂引起大出血,抢救难度大,死亡率极高,被形象的比喻为人体的“不定时炸弹”。除了夹层动脉瘤以外,以腹主动脉瘤为代表的真性动脉瘤也十分凶险。腹主动脉是胸主动脉在腹部的延续,是人体最大的动脉,主要负责腹腔内脏和腹壁的血液供应。当腹主动脉的直径超过正常腹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我们就称之为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受损后在高压血流的冲击下慢慢呈现球状。当腹主动脉瘤内的扩张力大于动脉壁的承受时,动脉瘤就会破裂。腹主动脉瘤无良性和恶性之分,它的可怕性在于瘤体一旦破裂,必将引起大量出血,致使患者多死于失血性休克。如果将“夹层动脉瘤”比喻为一个“张狂的恐怖分子”,那么“腹主动脉瘤”就是一个“隐匿的破坏者”。它常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趁人不备突然“爆炸”并迅速致人于死地。特别是高龄伴有其他疾病的病人破裂后急性出血死亡率更高。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便是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除了主动脉的动脉瘤以外,内脏动脉和四肢动脉包括颈部的动脉也会形成动脉瘤,这里不一一阐述了。说完了夹层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我们还得提提假性动脉瘤。简单的说,假性动脉瘤就是动脉破裂后被周围组织包裹,形成的一个充血假腔,它的危害和真性动脉瘤基本相同。在以往,假性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但是,随着车祸和吸毒人数的增加,动脉损伤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病率也就逐年升高了。前面我们简单的谈了一下动脉瘤的病变部位和症状危害,可以说,动脉瘤比任何一种肿瘤或慢性疾病都要可怕的多,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全身各处都有动脉的存在,都有形成动脉瘤的可能,而动脉疾病本身又是一个从年轻时期一直贯穿到老年时期的终身疾病,发病时间上的高跨度和发病部位的高广度,使得我们的发现和治疗都充满挑战,但是,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它的危害特别是动脉瘤性疾病的危害,我们就能有的放矢,早发现,早治疗,将动脉瘤一网打尽。
腹主动脉瘤有破裂风险,导致腹腔内大出血,是血管外科十分凶险的疾病。然而,大多数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在是否手术上常常举棋不定,既害怕破裂出血,又担心手术并发症。那么,到底腹主动脉瘤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呢?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腹主动脉内径大约为2厘米左右,超过正常直径的1.5倍(即3厘米左右),我们称之为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的最大危害就是瘤体破裂,造成灾难性的大出血,患者往往几分钟内就会死亡,另外,增大的瘤体内血液湍流,容易形成血栓,脱落后栓塞下肢动脉,造成腿梗。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腹主动脉瘤都需要手术治疗呢?传统的观念认为,从手术风险和疾病本身风险考虑,直径大于5厘米的腹主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较大,一定需要手术治疗,但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的腹主动脉瘤(即最大直径在3-5cm之间),却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随着手术方式的改进和新的手术方法的出现,特别是腔内隔绝术的出现,使得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出现了由复杂向简单、由巨创向微创的转变,因此,原本风险较大的手术方式变得可以让人接受了。而在另一方面,根据Laplace定律,动脉管壁承受的压力与瘤体的半径成正比,即腹主动脉承受压力最大的地方或者说最容易破裂的地方,就是动脉已经出现扩张的地方,也就是说,已经扩张的腹主动脉,不会缩小,只会扩大,即使暂时瘤体直径不足5厘米,也会逐渐变大的,而据统计,直径小于4厘米的腹主动脉瘤,5年破裂致死率达10%-15%,因此,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的患者,尽量及早治疗,以免发生破裂致死,悔之晚矣!
医生说,除了吃药,还要穿袜子那天我还在外面出差,一位病号老梁打我的电话。电话一接通,老梁就向我诉苦:“医生,我今天到你们科的门诊复查下肢静脉曲张的情况,门诊的医生说我除了吃药,还要穿袜子。他让我去买一双袜子,就像女人们穿的长筒袜一样。那袜子每双要三百多块钱呢,他还建议我买两双,一双穿,一双洗着备用。”“没错啊,他让你买的是弹力袜,下肢静脉曲张的人确实需要穿。”我肯定地回答。“真的假的?袜子也能治病?”老梁半信半疑。“真的!没忽悠你!”我乐了。“就算是这样,你也知道,我的下肢静脉曲张都几十年了,去年还刚做了手术。手术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吗,怎么还要穿什么弹力袜。”老梁紧追着我不放。结果就是我在候机大厅里,用了半个多小时跟老梁讲“袜子”。血液回流困难,导致血管曲张下肢静脉曲张,可以说是一种下肢静脉倒流病。顾名思义,就是下肢静脉由于各种原因(静脉瓣膜功能障碍或静脉阻塞),导致了血液回流心脏困难,积聚在下肢,下肢因此血液淤滞,进而引起了下肢肿胀和浅表静脉的继发曲张。因此,在血管自身无法完成全部下肢血液回流时,就需要外部的力量去帮助它把血液“挤“上去。弹力袜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弹力袜的压力梯度能帮助下肢血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治疗下肢浅表静脉曲张,或减轻下肢肿胀的作用。弹力袜,把血液“挤“回心脏弹力袜是一种外观看起来很像女性丝袜的一种袜子,虽然它和丝袜很像,但它和丝袜的构造却是完全不同的。一般的丝袜是以装饰作用为主的,并没有什么特殊功能,制造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弹力袜却明显不同,它是由压力梯度不同的部分组成的,下段的压力最高,越往上压力越小。也就是说,弹力袜由下往上,给下肢的压力是越来越小的,(也就是越来越松),这样就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往上走,并回流到心脏。弹力袜的这一特点,不是随便一个厂家就能做出来的。因此,弹力袜多为进口产品,国内产品多为仿制,这就是它价格价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外面也有一些号称弹力袜的袜子,其价格相对便宜,一双大约一百元,那应该不是真正的弹力袜。国内仿制的弹力袜,其压力梯度无法保证,因而也无法保证对静脉曲张有良好的作用。手术后,也要穿弹力袜严格意义上来说,弹力袜的治疗作用是辅助性质,同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弹力袜不能代替其它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于静脉曲张严重的患者,它不能代替手术治疗,患者千万不要因为使用了弹力袜,而拒绝手术,或是延误手术。另一方面,对于轻度的静脉曲张,单纯的弹力袜往往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甚至避免手术。对已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弹力袜还是需要穿的,因为他病变的基础并没有因为手术而改变——下肢里的血管还是不能把血液输送回流到心脏。而且,穿弹力袜能维护手术效果,改善下肢肿胀、预防病变反复。因此,对于几乎所有的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不管你有没有经过手术治疗,弹力袜都可以起到主要、或辅助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和所有的治疗方法一样,弹力袜也有它的禁忌症。比如下肢动脉有狭窄或堵塞的静脉曲张病人,就不能随便用弹力袜,因为弹力袜的压力虽然帮助了静脉血的回流,却妨碍了动脉血液向下肢灌注,得不偿失。再有就是,皮肤有伤口感染的病人,应先治疗感染后,再穿弹力袜。虽说弹力袜价格偏高,但只要使用得当,多数弹力袜是可以使用一年以上的,有些甚至可以使用近十年。因此,综合其疗效及性价比,这几百元还是值得花的。
血栓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是如果让大家从血栓的起因到发展再到治疗详细的讲一遍,恐怕没几个人能讲的清楚,即使讲了点东西,可能也有不少错误的概念。因此,我们今天就详细的讲讲血栓的相关问题。什么是血栓呢?教科书上的定义是“活体的血液成分形成的固体质块”。这个概念虽然简单,但含有好几层意思:首先,血栓一定是在人体的心脏或血管内产生的,这就和体外血液凝固有了本质的不同;其次,血栓是来自血液本身成分的,而不是从其它地方进入血液的;最后,血栓应该是以固体形式出现的,这就和潜水病出现的气体栓子以及孕产妇的羊水栓子有所区别。大家看看,就这20个字的概念就有这么多内涵,可见血栓的范畴之广。血栓的概念虽然普通,但正常人的血管内却不应该有血栓。血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血管内膜的损伤,第二个是血液的高凝状态,第三个是血液的流速变慢。这三个原因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血栓。上面三个因素,说起来简单,理解起来可能有点困难。什么是血管内壁的损伤?什么又是血液的髙凝状态呢?打个比方吧,血管就好比是下水道,如果管道内壁很光滑,冲下去的水流很快,并且水很淸,那这个下水道就不容易堵塞。但是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呢,下水道坑坑洼洼,水流很慢,我们还往里面倒垃圾,那这个下水道不堵塞才怪。同样的道理,如果血管和血液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也就容易堵塞,导致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大家知道了血栓的成因后,可能就想知道,为什么正常的血液里会有血栓形成呢?为什么中老年人特别容易形成血栓呢?又为什么现在的血栓性疾病比以前大大增加呢?这个问题说起来话可就长了。为方便叙述,我们就以最常见的静脉血栓为例,和大家一起谈谈血栓的三个形成因素。第一,血管壁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启动因素。我们知道,我们的血管内壁是直接从血流中摄取养分的,一旦这些养分缺乏或者出现了一些有害物质和因子,血管的内膜细胞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或者损伤,比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免疫反应,缺氧,休克,败血症等,都会对内膜造成损害。静脉内壁的内膜细胞一旦受到损害,比如高压冲击、异常物质堆积、免疫炎症反应,就会将内膜下一些平时隐藏起来的胶原暴露在血流中,这样就会启动两个生理过程,一个叫凝血过程,另一个叫血小板活化聚集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共同作用,使血液的成分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固体成分,导致了血栓的初期形成。第二,血液的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正常的血液不同于自来水,它是有一定的黏度的,因为它里面含有很多细胞和营养物质,像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脂质等,这些数量合适,质量正常的物质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和营养需要的基本保证,可是一旦这些物质数量增多,质量下降,就特别容易聚集在一起,诱发血栓的形成。第三,血液的流速变慢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奔腾向前、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从来就不担心河道堵塞,只有蜿蜒迂曲、水流缓慢的河道才会泥沙堆积,同样的道理,几乎所有静脉血栓的形成都有血流变慢的因素参与其中,这种流速的变慢,既可以是血流本身在静止状态下的自然变慢,也可以是周围组织压迫静脉导致血流迂曲缓慢,如肿瘤的包块、肿大的淋巴结、畸形的骨骼或肌肉对于附近静脉的压迫造成静脉变形,血流变慢。当我们的静脉壁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后,内膜下的胶原暴露于血液当中,引起了血小板的局部聚集,并且黏附在受损的静脉壁上,与此同时,被激活的血小板还释放了很多活化因子,吸引更多的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和黏附,在静脉腔内形成了珊瑚状的固体成分,这些固体成分之间的血流变得缓慢甚至停滞,在活化因子的作用下,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全部凝集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血栓,将管腔彻底堵塞。如果堵塞的血栓得不到及时的治疗,由于血流已经完全停止,血栓还会向静脉的近远端蔓延,导致病变的范围扩大,症状加重。血栓形成以后,在机体自身的各种溶栓机制的作用下,很小一部分血栓会完全溶解消失,血管恢复通畅,大部分血栓会发生机化收缩,损伤静脉的瓣膜和内壁,加重静脉壁的损伤。
血栓形成以后对机体到底有哪些影响呢?通俗的说,我们把它的危害归纳为“堵”和“窜”。即血栓“堵”塞了静脉和血栓脱落后的到处“流窜作案”。血栓的“堵”大家很好理解,这就和下水道堵塞是一个道理。根据堵塞的部位,我们可以粗分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上腔静脉综合症、下腔静脉综合症(包括布-加综合症)等,它们的临床表现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出现上肢的肿胀、疼痛,皮肤会变得青紫,皮肤下的一些浅表静脉会发生曲张,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也受到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较为复杂一些,因为它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中央型(髂-股静脉型)、周围型(腓肠肌静脉丛型)和混合型。中央型就和上肢的深静脉血栓症状相似,而周围型因为只影响到了小腿的肌间静脉丛,大腿的主干静脉仍然通畅,所以下肢的肿胀和疼痛多不明显,只以小腿的酸胀和浅表静脉曲张为主,甚至不影响下肢的运动,也常常被忽视而导致误诊。混合型则包括了周围型和中央型深静脉血栓的症状,相对较重。肠系膜上静脉是肠道血液回流的主干通路,它的血栓形成往往发病比较急,主要的表现是难以解释的腹痛,同时还有恶心、厌食、呕吐、腹泻、便血、黑便等,很容易和其它腹部疾病相混淆,误诊率较高,病情严重的还会出现肠麻痹和肠坏死,十分凶险。上腔静脉综合症是由于上腔静脉内血栓形成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上腔静脉是头面颈部、上肢、上胸部血液回流的主要静脉,它的堵塞会导致颜面部、颈胸部及上肢的肿胀,并且由于颅内静脉压的增高,可出现头痛、头晕、嗜睡甚至昏迷,严重的病例还有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表现。同上腔静脉综合症相似,下腔静脉综合症是由于下腔静脉发生血栓堵塞而产生的疾病。下腔静脉的血栓,大多是由下肢静脉血栓蔓延而来,根据血栓堵塞的部位,产生的症状也不尽相同,单纯累及下肢的,只有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表现;累及腰静脉和盆腔静脉的,会有腰痛,盆腔脏器水肿的表现;累及肾静脉的,会导致肾静脉高压、肾功能障碍等;累及到肝静脉近端的下腔静脉,则会导致一种特殊的疾病——布-加综合症。布-加综合症是中国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因为发现者是两个外国人,所以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疾病。它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腔静脉堵塞伴有门静脉的高压,也就是说它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下腔静脉堵塞的表现,还有肝脾肿大、腹水、肝功能异常、上消化道出血等门静脉压力增大的表现。血栓的“堵”虽然看上去症状很多,但说穿了就是它堵塞血管所造成的“交通不畅”,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这些症状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对于静脉血栓的另一个危害——“窜”,知道的人可就不多了。那什么是静脉血栓的“窜”呢?血栓的“窜”,实际上就是指血栓的“流窜作案”,血栓在某段静脉形成后,并不一定安分守己的待在原来的位置做个拦路打劫的小强盗,它还想从整块的血栓中脱落下来,变成栓子,顺着血流周游全身,到处干坏事。这个路途对于它来说,是一个旅行,但对于我们人体来说,麻烦可就大了,因为人体的静脉血栓脱落,会经过心脏,来到肺动脉。如果栓子的体积比较小,那它就会卡在比较远端的肺动脉分支上,引起相应动脉供血区的梗死,这种梗死区域相对于整个肺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不会引起什么症状,但是如果栓子的体积较大,卡在肺动脉较大的分支甚至主干上,或者栓子很多,造成大面积的肺脏梗死,那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会表现出胸闷、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呼吸衰竭甚至猝死。我们把这种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的情况称之为肺动脉栓塞或肺梗,肺动脉栓塞的危害比单纯的血栓形成要大得多,因此需要我们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