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生成增多或循环吸收障碍而致脑脊液过多,脑脊液所占空间扩大,进而引起颅内压增高、脑室扩大。新生儿一旦发现有脑积水,应及时治疗,否则可能脑积水逐渐加重压迫脑组织,影响患儿脑补发育。一般轻度脑积水应先试用非手术治疗,多选择脱水疗法及全身支持疗法;手术治疗适用于脑室内压力较高或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新生儿手术耐受力差,分流手术创伤大。我科采用经前囟穿刺术释放脑脊液,从而减轻脑室内压力,为新生儿脑发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总之一句话:新生儿脑积水并非绝症。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早产儿,慢性缺氧,顶枕部脑实质出血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常见的后遗症有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运动和智力障碍、四肢瘫痪、癫痫、肌张力低下等。
1、了解妊娠史、胎儿成熟状况、分娩史、缺氧及复苏经过等诱因。2、了解临床症状及体征,尤其是详细检查神经系统体征。3、头颅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出血部位及程度。B超对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诊断十分灵敏,CT和MRI对蛛网膜下腔、小脑和脑干部位的出血较敏感。4、腰穿有助于颅内出血的诊断和及时排除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升高,呈浅黄色、镜下可见皱缩红细胞。低糖脑脊液症发生在出血后数天之内,持续最长可达1个月左右,淋巴细胞数可轻度增高。但少数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实质出血脑脊液可无异常发现。
1.做好孕妇保健工作,避免早产;提高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患有出血性疾病的孕妇及时给予治疗.2.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医源性颅内出血的因素发生.
1.支持疗法 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避免刺激性操作2.止血 防治继续出血,可应用止血药物3.控制惊厥 首选用苯巴比妥,肝功不良者可改用苯妥英钠,顽固性抽搐者可加用地西泮或水合氯醛.4.降低颅内压 可根据情况选择呋塞米,甘露醇等5.脑积水 乙酰唑胺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可选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于病情稳定后连续腰椎穿刺,但此法存在争议.梗阻性脑积水治疗无效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主要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轻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可在短期内死亡.常见症状及体征有:1.神志改变:激惹,嗜睡或昏迷;2.呼吸改变:增快或减慢,不规则或暂停;3.颅内压力增高: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4.眼征: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5.瞳孔对光反应消失;6.肌张力:增高,减弱或消失;7.其他: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疸. 另外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临床上分为一下几型:1.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为颅内出血常见类型.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新生儿十分常见,多无临床症状,部分可有抽搐,极少数病例大量出血死亡.3.脑实质出血 依出血部位和量的不同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如为脑干出血,则可出现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及心动过缓等.4.硬膜下出血 5.小脑出血
1.早产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脑部特定部位的毛细血管网发育不成熟,易因血流动力学变化而引起出血.32周以后该组织渐趋成熟.2.缺血缺氧窒息时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可损害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形成压力被动性脑血流.可因脑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也可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缺血损伤而出血.3.外伤 主要为产伤,如胎位不正,胎儿过大等使胎儿头部过分受压,或使用产钳,胎头吸引,臀牵引等机械损伤4.其他 新生儿肝功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或患有其他出血性疾病,如母亲孕期使用苯妥英钠,利福平,苯巴比妥等药物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不适当的输入碳酸氢钠等高渗溶液也可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新生儿由于头皮薄,血肿主要在帽状腱膜下层和骨膜下。对于骨膜下血肿如果量相对较大,吸收困难,应该给予及时抽除。因为颅骨属于膜性成骨,骨膜下血肿将骨膜抬起后将会重新形成一层骨质,并不是血液机化或血液骨化,引起局部畸形;更为重要的是底层骨质缺少骨膜营养支持后会逐渐吸收,导致颅脑的局部嵌顿。当然局部血肿抽出后给予加压包扎,反复出血等情况需要及时观察,处理。
新生儿脑外伤并不少见,其中原因包括产伤,新生儿颅内外出血后出现高颅压的情况相对少见,但是可以出现贫血,黄疸,颅骨凹陷性性骨折,以及头皮血肿、颅内积液;如果不及时治疗可以出现严重结果。 新生儿颅脑损伤主要依据头颅CT以及经囟门头颅B超检查与评估;高技术的B超检查可以减少CT检查次数,减少小儿不必要的放射损害,同时可以提供比CT检查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