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它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进展迅速,生存时间短,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被称为“癌中之王”。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居不下,因此提高大家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大家对于诸如胃、肠、肝这些器官都比较熟悉,但是说起胰腺,很多人都不太熟悉,更不用说知道它的位置和功能了。下面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胰腺。胰腺是一个长约15cm的器官,看起来有点像一条鱼。它位于胃的后方,胰尾部毗邻脾脏。它在人体主要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外分泌功能,它可以产生消化液(酶),帮助分解和消化食物;另一个是内分泌功能,它可以产生激素,包括胰岛素,主要参与调节血糖。胰腺最常见的肿瘤发生于胰腺的导管上皮及腺泡细胞,人们常说的胰腺癌就是指这一类胰腺的恶性肿瘤。 由于胰腺位置深在且与肝、胆、肠、胃等器官紧密相邻,它的周围是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因此胰腺癌的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很容易被当做其他疾病从而延误治疗。如果出现腰背酸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腹部疼痛、消化不良、黄疸、新发无法控制的血糖升高等症状,需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如果怀疑患有胰腺癌,医生通常会通过腹部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来评估肿瘤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和血管毗邻情况。如果有必要,需进一步行PET-CT检查来评估是否有远处转移。当一些小的肿瘤无法被影像学检查发现,或者需要与其他胰腺疾病进行鉴别时可以做超声内镜检查,同时还可行穿刺活检明确诊断。胰腺癌患者的血液肿瘤指标(尤其是CA19-9)通常也会高于正常。通过上述的一系列检查胰腺癌的诊断可基本明确。 一旦确诊为胰腺癌应该怎么治疗呢?需要注意的是,胰腺癌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肿瘤分期以及患者身体的整体状况。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或这些手段的组合以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式。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胰腺癌治疗的常见方式: (1)手术 手术仍是目前胰腺癌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根据肿瘤生长在胰腺不同的部位(如胰头、胰体或胰尾),手术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手术的要点包括:① 彻底切除肿瘤(R0切除)。② 彻底规范地清扫肿瘤区域的淋巴结。③ 必要时一并切除被肿瘤累及侵犯的邻近脏器和血管,并重建消化道和/或血管的通畅性。 (2)化疗 化疗是使用药物来杀死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进行。化疗也可以与放射治疗相结合(放化疗)。对于肿瘤相对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化疗和放疗有助于缩小肿瘤使得手术切除再次成为可能,这种手术前使肿瘤缩小(降期)后再手术的方式被称为新辅助放化疗。手术后使用化疗可以降低胰腺癌复发的风险。对于晚期胰腺癌和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而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可有助于延缓肿瘤生长、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存时间。 (3)放疗 放疗是使用高能光束来摧毁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式,可在手术之前或之后进行,通常与化疗结合应用。 (4)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对某一些明确的致癌位点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一种方式。它瞄准了癌细胞失控的原因(基因突变),针对变异的基因来使用相应治疗药物,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发展的目的,它具有针对性强的优势。不过靶向药物虽好但并非人人有效,因为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类型。所以在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前通常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5)免疫治疗 胰腺癌的免疫疗法主要分为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治疗即接种相关疫苗,使人体主动产生对抗肿瘤的能力;而被动免疫就是把具有免疫效应的药物注入体内,从而抑制肿瘤生长。目前胰腺癌的免疫治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有研究表明,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等)展现出较有前景的疗效。 (6)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通过营养支持、镇痛、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等手段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精神状况和生活质量的一种治疗方式。 胰腺癌虽然恶性程度高,长期生存的病人相对还是较少,但近年来通过上述的综合治疗手段,胰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长期生存率等都已有令人鼓舞的改善。相信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和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胰腺癌的治疗必将迎来光明的前景,曙光已渐现。
胆囊结石是生活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那么,得了胆囊结石该怎么办呢?所有的胆囊结石都需要治疗吗?下面,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科普一下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胆囊的功能。胆囊的容量只有40-60ml,它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和储存胆汁,人体的肝脏每天要分泌800-1000ml的胆汁,这些胆汁在不进食的时候绝大多数被胆囊浓缩后储存起来,只有在进食的时候才会被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等物质。其次,我们来认识一下胆囊结石。胆囊结石,顾名思义就是胆囊内有像石头一样的物质形成。胆结石从性质上可以分成三类,即胆色素性结石、胆固醇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胆囊内结石最多见的是胆固醇性结石。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生胆结石呢?一般来说,“4F”人群是胆石症高发人群。“4F”即是女性(Female)、40岁以上(Forty)、肥胖(Fat)和多次生育(Fertilize)的英文缩写,指胆石症多发于四十岁以上多次生育的肥胖妇女。第三,诊断胆囊结石,B超是最常用、也是最有价值的检查。如果发生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右上腹或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胛和背部放射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行肝胆B超检查确认有无胆囊结石。讲到这里,就有了开头的疑问:得了胆囊结石一定要治疗吗?要如何治疗呢?首先对于有症状的,尤其是症状反复发作的胆囊结石患者就有必要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我们建议规律、低脂、低热量的饮食,并定期随访、密切观察。请一定要记住,以下情况的胆囊结石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外科手术治疗:1、伴有息肉的胆囊结石;2、直径超过2cm(有些专家认为超过3cm)的胆囊结石;3、胆囊壁有钙化或瓷化胆囊;4、胆囊壁增厚达3 mm及以上;5、发现胆囊结石超过10年。毋庸置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对于符合上述手术指征的患者我们不建议做保胆取石手术。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应积极准备手术,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在不痛的时候,也就是炎症消退1-2月后手术比较合适,因为此时胆囊炎症水肿减轻,手术相对简单,不易发生并发症,病人术后恢复较快。同时,术前清淡饮食,保持良好睡眠,放松身心,都是对手术有利的。也许有人会问,胆囊切除会对生活造成影响吗?胆囊切除后短期内需低脂饮食,一般2、3个月后部分胆管会代偿性扩张,那时可恢复正常饮食,对生活没有影响。所以胆囊术后复查若发现胆管轻度扩张都属正常,不必过度担心。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日间手术模式在我院已成熟开展多年,绝大多数病人可在住院当日手术次日出院。
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 PLG)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随着腹部超声的广泛应用,PLG已成为常规超声检查中较为常见的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大约在1%至9%之间。目前一般将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和肿瘤性病变,胆囊腺瘤和胆囊癌为肿瘤性病变,其余为非肿瘤性病变。非肿瘤性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炎性息肉、纤维性息肉、混合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必须要手术治疗,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良性病变,但在常规的超声检查中很难区分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所以如何在术前鉴别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非常重要。作者及其带领的团队曾统计了经超声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并行胆囊切除术的7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这748患者中,665例为非肿瘤性病变,其余为肿瘤性病变。在83例肿瘤性病变中,68例为胆囊腺瘤,15例为胆囊癌。大小是预测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最有价值的参数。胆囊息肉样病变超过10mm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手术指征。本研究中,所有大于10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中,18.6%为肿瘤性息肉;而小于10mm的PLG中,仅3.3%为肿瘤性息肉。由于10mm以下的胆囊癌一般比较局限,所以在密切随访下,待其直径达到10mm后再行胆囊切除术亦无较大风险。年龄是预测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另一个重要参数。目前多数研究结果倾向将大于50岁作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的一个指征。在本研究中,小于50岁的病例中,9.2%为肿瘤性息肉,而大于50岁的病例中14.6%为肿瘤性息肉。因此以50岁作为良恶性病变的一个切点还是比较恰当的。对于有腹部症状的患者,虽然多为非肿瘤性息肉,但是为了缓解症状,可以行胆囊切除术。虽然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是否合并胆囊结石与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否肿瘤性息肉无明确关联,但一般认为如果肿瘤性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将有加速肿瘤性息肉恶变的可能,加之胆囊结石一般也需手术治疗,所以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一般也建议手术治疗。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在肿瘤性息肉组和非肿瘤性病变组无显著差异。换言之,这些指标对于是否手术没有明显的指导意义。综上所述,胆囊息肉样病变在腹部超声检查中较为常见,对于有腹部症状,息肉直径≥10mm,年龄≥50岁以及合并有胆囊结石的患者,我们建议手术治疗。其余PLG患者则需长期随访,当其直径超过10 mm或者出现症状时推荐手术治疗。
一、介绍1.1 概念 胰腺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来源于内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称为神经内分泌癌,较少见,多数情况下恶性程度较低,病程较长;来自外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即通常认为的胰腺癌。胰腺癌是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85%起源于胰管上皮细胞。胰腺癌的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男性多见,且胰头部多发,约占75%。1.1 诊断 中国胰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有两组条件,一是必备条件:①CAl99≥37 U/mL,排除慢性胰腺炎、肝炎、胆囊及胆管炎,胆道梗阻等良性疾病及胃肠道恶性肿瘤者。②CT/MRI联合PET/CT检查有胰腺癌特征的占位性病变。③有病理学确诊的胰腺内原发灶或胰外转移病灶。二是一般条件:①高危人群。②特异或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必备条件中任意2项联合或不联合一般条件均可临床诊断胰腺癌。1.2 临床表现胰腺癌临床表现取决于癌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累及的情况。其临床特点是整个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和迅速恶化。最多见的是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还有黄疸、消化道症状、消瘦、乏力、腹部包块、糖尿病症状、精神症状等。1.3 发病原因胰腺癌腺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有关。1.4 流行病学由于胰腺癌发病的隐匿性,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率不高,85%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到进展期,平均中位生存期小于6个月,预后极差。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世界范围内每年新发25万人,我国每年的发病率为5.1/10万,比20年前升高了近3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行胰腺癌根治手术的早期胰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已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在所有胰腺癌患者中,仅有10%~15%的病人能够进行根治切除,绝大部分患者都只能进行放化疗或者姑息性手术治疗,其生存状况远不及根治手术的患者。因此,早期诊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胰腺癌的发生非常隐蔽,那么,会不会有一些方法阻止它的发生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容易的胰腺癌?看了我们的研究,您就会明白了。统计研究近期我们收集1274例胰腺癌患者和295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建立风险评分系统。分析各项易感因素与胰腺癌患病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在胰腺癌患者中,约88.2% 的人病史小于6个月,64.1% 发生于胰腺头颈部,仅有26.2% 进行了根治手术。研究发现,吸烟、大量饮酒、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糖尿病等是胰腺癌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相关风险性最高。根据积累的流行病学数据,约30%~40%的胰腺癌病例是由已知的风险因素诱发的,包括家族史、基因改变、烟草暴露、职业暴露及生活行为等。3.1 吸烟 吸烟是目前唯一国际公认的胰腺癌的行为危险因素,25%的胰腺癌可归于吸烟。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以通过肺的血气交换或消化道十二指肠的逆流至胰腺,从而被胰腺组织吸收产生有害作用。吸烟者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倍,甚至戒烟15年后仍有胰腺癌的患病风险。3.2 大量饮酒 饮酒对胰腺癌的危险性一直存在争议。一项汇总报告显示,男性酗酒会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另有学者发现酒精可提高胰腺对胆碱能和促胰酶素的反应性,分泌富含蛋白质的胰液,使胰腺溶酶体酶的脆性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增加,逐渐破坏胰腺实质发生癌变。而且,乙醛的毒性作用和炎症及免疫反应的上调也在胰腺癌变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3.3 糖尿病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是胰腺癌一个强大的风险因素,尤其是新发类型的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下,胰岛素活性增加和葡萄糖转运缺陷可促进细胞水平上胰腺癌相关性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及随后的高胰岛素血症是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时常见的现象,已被证实与体内外胰腺癌的发展有关。3.4 慢性胰腺炎 早在1950年Mikal等就注意到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慢性胰腺炎的持续时间长短与K-ras基因的突变程度有关。此外,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还可导致氧化应激,使胰腺处于永久性的炎症状态,易于向恶性转变。研究显示,3年以上病史、首发年龄大、有胰管结石、胰腺钙化、肿块型的胰腺炎更易恶变为胰腺癌。3.5慢性胆囊炎及胆囊切除术 全球约有9~15%的成年人患有胆结石,美国每年进行胆囊切除术超过700万例。国外实验表明,胆囊切除术及石胆酸饮食可增强仓鼠体内2-羟丙胺诱导的胰腺癌的发生。另有学者认为胆囊切除术后缩胆囊素的释放增加可能是胰腺癌患病风险增加的罪魁祸首。胆汁中含有致癌因素,因胆汁可逆流至胰管,而胰腺组织较胆管对致癌因素更为敏感,所以胰腺癌远较胆管癌多见。3.6血脂异常动物实验显示,高脂肪饮食可引起大鼠胰腺生理学和形态学的改变。倘若高脂饮食与吸烟并存,与脂类代谢有关的氨甲酰胆碱和缩胆囊素则会促进尼古丁在胰腺腺泡中的积聚,二者协同作用可能诱发胰腺癌。在一个大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高脂肪含量的动物食品(特别是“红肉”)会增加胰腺癌患病的风险。四、总结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就能回答您的问题了,以上都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如慢性胰腺炎、胆囊切除术后、糖尿病患者等都应当对此疾病保持警惕,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同时,注意控制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是降低胰腺癌发病的有效措施。
胰腺囊性肿块可以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多种不同疾病,一般可分为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其中又以假性囊肿最为常见。假性囊肿的囊壁为纤维组织,无上皮组织。真性囊肿常见的有先天性单纯囊肿、多囊病、皮样囊肿、潴留囊肿等,囊肿内壁覆有上皮。囊性肿瘤主要分为3类:浆液性囊性肿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尽管以上病变都是以囊性病变为主,但是由于病理改变不同,因此在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诊断鉴别胰腺囊肿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多不难诊断。真性囊肿大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假性囊肿一般既往有相对明确的腹部外伤病史活胰腺炎病史,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极大帮助,如B超、CT、ERCP检查可确定囊肿的部位、大小,但对粘液性与浆液性、良性与恶性的鉴别意义不是很大,而超声内镜检查则可通过穿刺活检以帮助鉴别诊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是诊断胰腺囊肿的一项有效而简便的手段,特点为:无创、经济、准确且可重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典型患者于上腹可探及一位置明确、范围确定的液性暗区,还可了解囊肿与胰腺的毗邻关系,定位诊断准确率高。此外还可在B超引导下可作穿刺活检术,抽取囊液作生化和细胞学检查,例如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囊液的特点是清凉、没有黏液成分,富含糖原,低癌胚抗原(CEA)及低肿瘤相关抗原19-9(CA19-9);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囊液的特点是癌胚抗原(CEA)含量高以及淀粉酶含量低;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囊液的特点是癌胚抗原(CEA)和淀粉酶均升高。2、X线检查 X线钡餐检查对胰腺囊肿有定位价值,除可以排除胃肠腔内病变以外,尚可见到囊肿对周围脏器的压迫和移位征象。根据囊肿位置的不同,胃肠钡餐检查可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或结肠等部位受压移位、表现为弧形压迹、十二指肠环增宽等征象。如在胃后方有大的假性囊肿存在,钡剂可显示胃向前推移,胃小弯亦可受压。胰头部假性囊肿可使十二指肠曲增宽,横结肠向上或向下移位。腹部平片偶可发现胰腺钙化阴影。 3、CT检查 可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也有助于发现胰腺内囊性病变,并从囊肿形态、是否有分隔、囊腔内赘生物、囊壁厚薄等方面鉴别肿瘤性囊肿与假性囊肿,同时还能发现胰腺以外的病变。 真性囊肿:CT显示胰腺内为水样低密度影,囊壁薄且光滑,边界清晰,为薄壁无结节的单纯囊肿,不与胰管的分支交通,造影剂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有时可显示囊肿的薄壁,病变有占位效应,但是没有血管和周围组织浸润侵犯的征象。 假性囊肿:CT检查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表现为单囊性或多囊性的占位。囊肿壁厚薄不均,边缘欠光滑,增强扫描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一般来说,形成时间越短,距急性炎症期时间越近,增强越明显。 囊性肿瘤:各种囊性肿瘤虽有其相对特征性的CT表现,但典型者不多。浆液性囊腺瘤的CT特征为肿瘤的中心纤维瘢痕(时常伴有卫星样钙化)与微囊的蜂巢样囊肿,微囊直径多小于2cm,数目多大于6个,微囊境界清楚,强化扫描静脉期有增强。黏液性囊腺瘤常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囊肿,有分隔及囊壁结节形成,囊壁厚而不规则。如囊壁钙化则高度提示囊腺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IPMN)可分为主胰管型及分支胰管型。大多表现为扩张的胰管与管腔内结节,常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有交通,或融合成单一大囊性肿块,主胰管可轻度扩张,也可同时伴有胰腺萎缩。IPMN影像学最大的特点是胰管与囊肿相通。 4、ERCP和MRCP 这两种检查主要是帮助判断囊肿是否与胰管相通,以及是否有胰管狭窄、结石、扩张等,ERCP还可以抽取胰液进行细胞学检查。潴留性囊肿一般可见囊腔与主胰管相通,约65%的假性囊肿ERCP检查可见囊肿与主胰管相通,而囊性肿瘤一般与主胰管不相通。如果囊腔内有充盈缺损或多发性囊腔并与胰管相通,有黏液从乳头排出,则可能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腺瘤(IPMN)。通过ERCP以及MRCP重建还可确定囊肿的存在和位置,并有助于与胰癌相鉴别。假性囊肿时ERCP表现有囊肿充盈;主胰管梗阻,梗阻端呈锥形或截然中断,胆总管受压移位,非沟通性囊肿时胰管分支受压和局限性分支不充盈。 (二)血清学或囊液检测 1、淀粉酶检测淀粉酶特别是囊液淀粉酶检测对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敏感度大于90%。但由于胰腺囊性肿瘤也可出现淀粉酶升高,若囊液淀粉酶不升高则可基本排除胰腺假性囊肿。 2、肿瘤标志物 胰腺囊肿伴有不典型增生、癌变时血清或囊液中肿瘤标志物水平可升高,如囊液中癌胚抗原(CEA),以及CA19-9等,但假阳性率较高。治疗原则(一)真性囊肿 诊断明确的真性囊肿可以随访观察,暂不手术治疗。胰腺真性囊肿发生在胰腺体尾部的多数宜选择胰体尾切除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脾或胃等相关脏器部分切除;对于体积较大,粘连较重,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应行胰腺囊肿-胃肠吻合术;发生在胰头部及胰体部的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二)假性囊肿 1、治疗原则:一般认为囊肿直径大于6cm,观察4-8周后无消退,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并非所有的胰腺假性囊肿都需要手术治疗。如急性胰腺炎后假性囊肿自然消退率大约在50%以上。如果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假性囊肿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或长期随访。 2、治疗方式: (1)经皮置管引流(CT或超声引导下)(2)内镜治疗(经内镜直视下穿刺置管引流、经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及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胰管内置管引流)(3)手术治疗:内引流术(囊肿胃吻合术、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和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外引流术、胰腺切除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切除术或全胰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根据假性囊肿的大小、部位、囊肿本身情况、病理性质等决定) (三)囊性肿瘤 胰腺囊性肿瘤对放疗和化学治疗均不敏感,外科治疗是唯一方法。除了已经获得的明确诊断、肿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浆液性囊性肿瘤(SCN)或较小的分支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之外,都应积极手术治疗。即使恶变为囊腺癌,仍有很高的切除率,根治性切除后常可获得长期生存。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不能明确诊断SCN时,无法排除恶性的可能,均应行胰腺切除术。无症状、病灶小于3 cm且诊断明确的SCN患着可以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检查。黏液性囊性肿瘤(MCN):MCN有很高的恶变率,所有患者均应行手术治疗。部分MCN患者剜除术是可行的,但是对潜在恶性的MCN光局部切除可能是不够的。非浸润性MCN不完全切除可能导致复发而失去根治的机会。术后随访计划:每6个月影像学检查,2年后每年1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IPMN有明显的恶性倾向,均应手术切除治疗。约一半IPMN发生在胰头或钩突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是最常见手术。发生在体尾部的行胰体尾切除术。不典型增生的IPMN切除边缘需要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确定切除是否足够,手术强调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确保切缘阴性。2009 年,Mayo Clinic 专家总结文献提出IPMN的手术指征,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大于 3 cm 或有症状的小于3 cm分支胰管型IPMN都应该手术切除,小于3 cm分支胰管型,而且无症状、无附壁结节的IPMN,可以进入严格的随访计划。小于1 cm的病变,每年需要 MRI 或 CT 检查,病变稳定没有附壁结节,继续观察; 1 ~3 cm的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附壁结节或主胰管扩张,需要手术切除,超声内镜检查没有以上发现的 1 ~ 2cm 病变,6 ~ 12 月 CT 或 MRI 检查,2 ~ 3 cm 的病变每 3 ~6 月检查一次; 随访中出现症状、大于 3 cm 或出现其他高危的因素,需要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