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心肝宝贝。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的成长。可是,有些孩子就没那么幸运,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会生病,有的还需要手术治疗,做手术就会面临麻醉的问题,但由于麻醉这道“程序”太过专业,人们对它并不了解,这就让家长们很揪心。什么是麻醉?小儿常用麻醉方法有哪些?手术前为什么不让患儿吃饭、喝水?全身麻醉对孩子智力有影响吗?等等问题。那么就让我来给您解答以消除您的顾虑和担忧。1.手术前为什么不让患儿吃饭、喝水?很多家长对手术前不能吃饭、喝水不理解,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孩子,有的认为在手术前只有吃的饱饱的,才能更好地耐受手术麻醉。因此,有些家长往往不听医生和护士嘱咐的禁食时间而让患儿在手术前吃东西,结果不得不停止这次手术,择期再做。术前禁食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胃内容物在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出现返流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影响气体交换,危及患儿生命。有报道儿科急诊手术与成人急诊手术误吸发生率分别是1/373和1/4544,误吸发生率新生儿及婴儿是儿童的10倍,小儿是成人的2倍。所以,术前禁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 ,为防止误吸禁食时间过长,不但会引起患儿口渴和饥饿,还会引起不必要的哭闹、烦躁,严重者可出现低血糖或脱水等。那么手术前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吃饭、喝水比较合适呢?专家们根据我国小儿发育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小儿术前禁饮禁食时间,以供参考。我国小儿术前禁饮禁食时间建议(小时):摄入种类禁食时间清饮料 2母乳 4配方奶 6牛奶 6固体食物 82. 为什么麻醉医生在手术前要访视患儿?麻醉前访视的目的包括了解患儿相关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然后做出全面评估,为完善的麻醉方案提供依据。小儿麻醉多为全身麻醉,小儿头颅及舌体相对较大,鼻腔狭窄,且有喉头位置较高,牙齿易松动等特点,术前存在呼吸系统疾病将会增加呕吐误吸、呼吸道梗阻等麻醉风险,术前最常见的问题是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这类患儿能否接受麻醉,应根据其症状、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手术的缓急程度而定。还应注意另一呼吸系统疾病是哮喘,围术期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麻醉医师应仔细询问,患儿如有哮喘病史,平常所用药物,包括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应使用至手术当日并做好术中抢救准备。3.麻醉前给药的目的是什么?麻醉前给药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焦虑状态,能够让患儿与父母顺利分离,避免患儿因恐惧而导致术后出现行为异常等问题。小儿对麻醉和手术的心里应急方式与年龄相关。6个月以内的婴儿尚不能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心里,1-3岁的小儿是围术期产生心理问题最多的年龄组,主要表现为焦虑、哭闹、害怕疼痛、害怕离开家人,并可能导致长时间的行为异常,这类小儿必须给予镇静药让患儿入睡后再入手术室进行手术,等手术结束睡醒后又回到家长的身边。咪达唑仑是当前小儿麻醉使用最广泛的术前镇静药,它的顺行性遗忘作用能够减少小儿术后行为异常的发生率。可口服(口服剂量是0.3-0.5mg/kg)也可静脉,目前我们医院是静脉给药,静脉注射剂量是0.1-0.2 mg/k g。4.什么是麻醉?小儿常用麻醉方法有哪些?简单地说麻醉就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在手术时帮助患儿解除痛苦,保证患儿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小儿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又包括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局部麻醉又包括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椎管内麻醉。由于小儿的不配合,小儿外科手术多选择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麻醉药作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使其被抑制,呈现出意识消失、全身不感疼痛的一种麻醉方法。全身麻醉药分为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达到全身麻醉称为吸入麻醉,而静脉麻醉药经静脉或肌肉注射而引起的全身麻醉成为静脉麻醉,将二者复合成为静吸复合麻醉。不管是静脉还是吸入,都是有麻醉药物进入体内的,手术时间较短的患儿一般来都是静脉给药,面罩维持呼吸就可以了,如果时间长必要时还需要置入喉罩或气管插管。喉罩置入全身麻醉既能维持良好的通气又对呼吸道刺激小,主要适用于:无呕吐反流危险的小手术,如疝气、鞘膜积液;困难气道的患儿;急救复苏等。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就是将气管导管置入气管内,对机体刺激较大,但可满足长时间或不同体位下气道的管理,在小儿麻醉中最为常用,尤其以危重患儿、头颈胸部手术以及腹部大手术、俯卧位、侧卧位手术、扁桃体切除术、肠切除吻合术等。6.全身麻醉对患儿智力有影响吗?孩子手术前,家长往往对麻醉有顾虑,担心麻醉药对患儿的智力有影响,特别是选择全身麻醉。其实,这种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全身麻醉就是中枢神经系统被麻醉。患儿被麻醉后暂时失去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仍保留某些神经系统反射,保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脉搏等。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剂量,随着手术时间的进行,麻醉的作用逐渐减退,手术结束后,麻醉的作用就消失了,肌体又恢复正常的工作了。一般的麻醉药在停药1-2天后基本就从身体排出干净了。7.患儿仅轻微感冒能手术麻醉吗?根据统计,大约有三成的小孩,一年中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感冒症状。有时候跟外科医师约好进行这次手术,孩子却在手术前出现感冒症状,那么手术是否要继续进行,麻醉会不会有风险呢?这些简单的小手术跟感冒分开来看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对于麻醉医生来讲那可就要慎重考虑。首先,儿童的呼吸道比较敏感,因此对好多刺激的反应相当激烈,在全身麻醉时为了维持呼吸道,必须插入喉罩或气管内导管,在放置的过程中会对气管及周围黏膜产生刺激,很容易就引起咽喉痉挛、支气管痉挛等危及生命的状况。根据临床文献,在为感冒的儿童进行全身麻醉过程中相对于没有感冒的儿童,上述并发症的几率会增加5-10倍。而且越小的儿童感冒接受麻醉其危险性越高。因此建议,一旦发现发热、感冒(体温大于38度、咳嗽、流鼻涕),应取消常规手术。那么手术要延后多久呢?一般建议,在感冒症状完全缓解2周,就可以再次安排手术,而不会增加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通过上述讲解,相信您已经对小儿麻醉有所了解,不会再像之前那样过分担心了吧。为了让家长放心和保证患儿的手术安全,麻醉医生会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患儿,并加倍呵护。
剖宫产手术后的疼痛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较剧烈,之后逐渐减轻。术后疼痛可在手术后即刻发生,也可能术后几个小时麻醉消退后发生。影响术后疼痛的程度有时不止与切口的大小有关,还与患者的耐受程度(就是医学上说的疼痛阈值)。建议剖宫产患者术后一定要进行镇痛,因为剖宫产患者术后不止会有切口处的疼痛,还有产后子宫收缩痛,子宫收缩痛往往痛感更强烈,持续时间更强。术后疼痛会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患者对术后恢复的配合,甚至会影响手术效果。术后疼痛不止是一种不良感受,更会引起全身的影响:由于恐惧疼痛而不愿咳嗽咳痰或者活动,容易引起肺部感染和肺不张;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胃肠道蠕动减弱,术后排气时间延迟;引起泌尿系统的运动减弱,导致尿潴留。同时,也可导致的睡眠障碍,产生产后抑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影响母子感情交流与哺乳。 因此,在舒适化医疗的发展下,如何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手术患者舒适度在当今麻醉学科中得到重视。麻醉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采用多模式的镇痛方式:镇痛泵+止痛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筋膜阻滞),也可以用其中一种,总之麻醉医生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给药方式来减轻疼痛。有效的术后镇痛会改善睡眠,增强术后免疫功能,提前下床活动,加快术后恢复,减少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提高初为人母的幸福指数。术后镇痛作为舒适化医疗的重要一环,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将带给患者越来越多的舒适体验。
一些哺乳期女性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问到全身麻醉后继续给她们的婴儿哺乳,是否安全。根据现阶段流行的观念,麻醉药物强效而危险,当婴儿摄入含有麻醉药物的母乳后,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据此,患者通常被告知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止母乳喂养,在此期间可以把母乳泵出丢弃。但是,这是最正确的建议吗?手术麻醉以后的哺乳是否安全呢?什么因素决定母乳中药物含量? 脂溶性和每次哺乳的量决定哺乳期婴儿摄入某一种药物总量。女性不会在全身麻醉无意识的状态下喂养她们的婴儿,当喂养婴儿时,她们总是清醒的。大部分引起镇静和呼吸抑制的麻醉药是脂溶性的镇静剂,催眠药和阿片类镇痛药。这意味着这些药物在脂肪含量高的组织中浓度高于血液,血液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不同器官的脂肪含量如何?全血,总脂肪(包括细胞膜等)=0.37%母乳,液体奶中总脂防=4.74%脑组织,总脂肪占脑组织湿重的百分比=10-12%一位患者从全身麻醉后苏醒并有意识时。由于脑组织的脂肪含量高于母乳,所以,母亲乳汁里的药物浓度低于脑组织内的药物浓度。下表给出了母乳内药物浓度相对于血浆的比值。药物名称母乳/血浆比值(M/P ratio)参考文献利多卡因0.17-0.35Giuliani 2001阿司匹林0.033-0.05Findlay 1981对乙酰氨基酚1.0Notarianni 1987甲氧萘丙酸(萘普生)0.01Spigset 2000异丁苯丙酸(布洛芬)0.008-0.06Spigset 2000吲哚美辛(消炎痛)0.01-1.48Spigset 2000可待因2.16-2.46Spigset 2000吗啡2.45Spigset 2000哌替啶0.68-1.59Spigset 2000芬太尼2.10Spigset 2000氟烷1.0Cote 1976硫喷妥钠1.0Anderson 1987丙泊酚1.0Schmitt 1987咪达唑仑0.15Matheson 1990硝基安定0.27Matheson 1990婴儿摄入药物总量 一位产后数月内的哺乳期妈妈每日最多产生500毫升的母乳。这些已知量和母乳/血浆比率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出现在母亲体内而被哺乳期婴儿摄入的药物总量。Dose= C x (M / P) x VDose = 婴儿摄入药物的总剂量(毫克)C = 哺乳期母亲血浆药物浓度(毫克/升)(M/P) = 母乳/血浆浓度比值V = 婴儿摄入母乳量(升)这个方程式很简单。但是麻醉药物的血浆浓度如何预测?母亲在哺乳她们的婴儿时是有意识和呼吸的,这就意味着此时的麻醉药物浓度低于使她们失去意识和呼吸停止的麻醉药物浓度。此外,母亲在哺乳她们的婴儿时总是警觉,不处于深度镇静状态的,这说明更低的麻醉药物浓度。镇静和使患者无意识的麻醉药物浓度列在Gerry’s Real World Guide toPharmacokinetics & Other Things这本书的附录里。这些数据和上述的母乳/血浆浓度比值使得上述公式可用。用上述公式计算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它揭示了被哺乳期婴儿摄入的任何一种麻醉药物的剂量都是微不足道的。此外,哺乳期婴儿摄入的任何药物都要从婴儿的肠道吸收。药物的吸收是缓慢并且低效的,导致在母亲体内出现的任何麻醉药物实际被哺乳期婴儿吸至血液的量是收微不足道的(Nitsun 2006)。结论 麻醉过后可以继续喂养 麻醉药物作用时间短,几乎都小于2小时,外科手术后为缓解疼痛而使用镇痛药物通常仅仅几天。这些被婴儿摄入的药物总量是微不足道的,肠道吸收的药物量同样也微不足道,这就是为什么所有专家的建议都很简单,支持手术后继续母乳喂养(Howie 2006,Lang 2003)。如果一个母亲在手术后感觉自己有能力哺乳她的婴儿,她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出现在她体内麻醉药和镇痛药都不会影响到她的婴儿。
分娩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过程,但是这种由子宫收缩和紧张恐惧的心理引起的分娩疼痛,对于大多数产妇尤其是初产妇而言是极其痛苦的。在医学疼痛指数中,分娩疼痛接近三度烧伤疼痛,应该说它是大多数女性一生中经历的最疼痛的事情。这也使得更多的准妈妈对它充满畏惧,因而放弃了自然分娩,转为选择存在一定风险的剖宫产。就算有些比较“勇敢”的产妇选择了自然分娩,在经历产程的过程中,也是备受煎熬,每当阵痛来临,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希望能减轻那怕一丝丝痛苦,比如:大喊大叫、烦躁、不合作等做出很多丧失尊严的举动。并且由于产痛使孕妇基础代谢率增加,需氧量增加、儿茶酚胺增加、心理影响等给产妇和胎儿带来一定的影响,孕产妇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安危,使胎盘血流减少、胎儿氧合减少,导致胎儿酸中毒。如何才能使产妇清醒无痛苦的分娩、诞生新的生命,一直是人们的愿望。1992年美国妇产学院分娩镇痛委员会指出:“分娩导致许多妇女剧烈的痛苦,而这种痛苦往往被人们视为正常的过程而忽略,产妇剧烈疼痛的经历理应引起人们对分娩镇痛的重视”。产痛的有效缓解可以减少产痛的不良生理反应到最低程度,可避免子宫胎盘的血流量减少,改善胎儿的氧供,改善子宫收缩失调现象,增加顺产的概率,避免因疼痛过度而导致的不必要的剖宫产,使母亲在分娩时不再遭受痛苦,而真正享受到分娩得子的喜悦和快乐。我院手术室麻醉科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率先在我市开展分娩镇痛(俗语无痛分娩),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现在技术已非常成熟。承蒙广大市民的信任和厚爱,无痛分娩人数在逐年上升,仅去年就实施无痛分娩2000余例。无痛分娩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每一位孕产妇的权利,有效安全的无痛分娩实施更是每个麻醉医师的责任。分娩镇痛有多种方式:精神安慰法、针刺镇痛、吸入性镇痛(N2O)、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等等。硬膜外分娩镇痛——是目前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最可行的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5%以上,也最符合理想分娩镇痛的条件(理想分娩镇痛:1.对母婴影响小2.镇痛效果可靠、起效快、易于给药,能满足整个产程的需要3.避免运动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妇运动4.产妇清醒,可参与生产过程5.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我院以硬膜外分娩镇痛为主,但对于存在硬膜外麻醉禁忌的我们也可以采取静脉分娩镇痛以满足广大孕产妇的要求。现我将硬膜外分娩镇痛方面相关知识给大家做一下介绍。【硬膜外分娩镇痛适应症】1.无产科阴道分娩禁忌症的产妇(排除骨盆异常、头盆不称、胎儿窘迫)。2.无麻醉相关禁忌症(排除血小板低于100×109/L、有神经系统疾患、小儿麻痹后遗症、脊柱畸形等、产妇背部穿刺部位有皮肤感染者)3.产妇自愿。【硬膜外分娩镇痛优点】1.镇痛效果好,可做到完全无痛,尤其适合于重度产痛的产妇。2.产妇清醒,可进食进水,可参与产程的全过程。3.无运动阻滞,可下地行走。4.可灵活地满足产钳和剖宫产的麻醉需要,为及早结束产程争取时间。5.分娩镇痛对儿童智力发育可能有保护性作用。6.产时选择分娩镇痛可以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7.分娩镇痛增加了活跃期停滞的发生率,但总体而言降低了剖宫产率,而对器械产率无明显影【硬膜外分娩镇痛流程】1.由病人提出申请,助产士经检查无禁忌症者(产科方面为主)通知麻醉科医师。2.麻醉医师经复核无禁忌症(麻醉方面为主)后,与家属谈话签定麻醉同意书。3.麻醉前嘱产妇排尿,并开放静脉通道。4.宫口开大2-3cm或规律宫缩开始时即可到专门进行分娩镇痛的无菌手术间实施麻醉操作,该手术间设施齐全,配备有氧气、麻醉机(可加压给氧)、吸引器、监护仪(包括ECG,BP,SPO2)常用麻醉药,麻醉急救药物及常用急救药物;麻醉急救设备:喉镜、气管导管、牙垫、加压呼吸囊、吸痰管等;麻醉器械(穿刺包、镇痛泵、手套等)。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在产房手术间开展剖宫产手术。5.由助产士协助摆体位,与麻醉医师一起核对镇痛药物并固定硬膜外导管。穿刺成功后由助产士负责把孕妇护送回待产室。6.麻醉后由麻醉医师和助产士共同负责监护血压、心率、呼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施分娩镇痛后麻醉医师观察30分钟病人无异常方可离开,以后产科发现镇痛异常通知麻醉医师处理,麻醉中的一切情况全部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并随病历入病案室保存。7.产科医师和助产士严密观察产程并详细记录。8.麻醉镇痛持续到分娩后,如第一产程末产妇产力不足可暂停硬膜外镇痛。9.分娩后24小时内麻醉科派专人对病人进行访视。10.我院麻醉科为更加全面的解除广大孕产妇的分娩之痛,从2015年3月2日开始24小时的产房麻醉服务。【硬膜外分娩镇痛方法】宫口开至2-3cm,可于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达硬膜外腔后,头向硬膜外置管3-4cm先注入1%利多卡因3ml的试验量,观察5分钟后无异常,给予配置好药液(0.1%罗哌卡因+0.25ug/ml舒芬太尼)6-8ml,建立镇痛平面(T10以下)随后硬膜外导管连接装好以上药液的镇痛泵,镇痛泵为电子泵,持续输注量5~8ml/h,疼痛程度可减轻80~90%。宫口开至7~10cm之间疼痛最剧可加PCA量2ml/次,侧切时可不使用局麻药。待产妇分娩结束回病房时拔出硬膜外导管。分娩镇痛的实施,不仅减少了产妇生产过程中的产痛,提高阴道分娩镇痛率,还可以大幅度减低剖宫产率,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就医的无痛诊疗就是还病人一个尊严,有尊严的就医,优雅的分娩,快乐做妈妈!欢迎广大孕产妇到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就医,我们将竭诚为您和您的宝宝服务!咨询电话3285908.
在医院,手术室就像军事禁区一样,闲人免进,谢绝参观。所以呀,提到“手术室”,通常人们会想到什么?是一群身穿手术衣,戴着口罩、帽子、橡胶手套,只露出眼睛的医护人员;还是耀眼的无影灯、闪亮的手术刀剪;或者是开膛破肚的场景?今天,在这里不讲手术步骤,不讲手术医生,只是来谈谈手术室的环境。任何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都有一丝紧张和无所依从感。对于即将做手术的病人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为强烈。如果在做手术前病人就已经对手术室的环境有了初步了解的话,那么,这份惧怕是否可以减轻一些呢?手术室的发展史最初的手术并不是在固定的地方施行,而是在病房或医生的诊所中,甚至是病人的家中。1846 年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牙科医生WillianT.G. Morton 演示乙醚麻醉下的无痛拔牙,选在图书馆的阶梯教室里,这便是史上初现的手术室了。随后,越来越多的外科手术开始在圆形剧场实施,而外科手术也成为了一种公开的活动。那时候手术室的共同特点是一个玻璃聚光灯、木制的地板和墙壁,一个较为狭小的手术空间,周围摆放着观众席的各种设施。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一个开放的、可供许多人参观的环境,手术后的感染发生率是极高的,这也是那时候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直到1886 年由于细菌的发现,德国医生Neuber提出了感染控制的新概念,由他设计并建造了第一个消毒灭菌的手术室,受到了外科医生的普遍重视,随后木制的剧场式手术室便不再使用。后来,蒸汽灭菌法、洗手法、口罩、手术衣、灭菌橡胶手套等相继在手术中使用推广,大大推动了外科手术和手术室环境设计的进展。随之而来的便是第二代分散型手术室的诞生。这种手术室分布在医院的各个病房内,即各个专业科室配备各自的手术室,它是专门建造的、有供暖和通风设施,使用消毒灭菌技术的非封闭的手术室。至此,现代模式的手术室正式创立。现代手术室的整体结构手术室一般设置在较易保持安静、清洁且距离外科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比较近的地方。进入手术室一般采用的是双通道的方法,它分为无菌手术通道和非洁净手术通道。其实手术室的整体结构类似于你的住院病房,一个大通道两边或一边都是一个个房间,也就是手术间。只不过这个手术间只要关上门就是完全封闭的,有严格的无菌要求。根据不同专科,手术间可以分为普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妇产科、骨科、泌尿外科、烧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手术间。整个手术室还设置了医疗器械摆放区域、药品摆放区域、麻醉准备及麻醉药品摆放区域以及医务人员休息、就餐的区域(这一区域与手术间是相对隔离的)。一般手术室还有一项很有人性化的设计,就是它们的天花板和墙面及地面的总体色调基本都是淡蓝色和淡绿色,用来象征和平与宁静,让你从进来的那一刻就会感到相对轻松一些,从而减少对手术的惧怕感。手术间的具体布置一进入手术间,最醒目的就是手术床和无影灯了。手术床基本位于每间手术室的中心位置,你可别小看了这张又窄、又硬且黑黢黢的床,它可是一张“神奇床”啊!它是真正的“全无敌”,具有调节各种体位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个“灵通床”,床的头部和尾部都是可以活动甚至是可拆卸的,而床体本身则能在遥控装置操作下向床体的四个方向调整角度,可算是整个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的默默无闻、绝对忠诚的好帮手。正对这手术床顶端的是无影灯。在手术床的头端位置一般都放有全功能麻醉机、麻醉监护仪和(或)电脑数据网络系统。头端贴近墙壁的位置,还摆放着麻醉柜,里面放置着麻醉医生进行麻醉时需要的各种麻醉药品和麻醉操作器械及各种抢救药品。手术间四周会有几个洁净柜(可以是墙面内置的,也可以是单独的),里面分门别类装有手术过程中需要的各种物品和手术中输液所需要的液体,墙面上还装有术中有利于外科医生读片的观片灯。这些算是手术间的标配了。再就是普通的照明装置和通风调温装置了。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医院这些设施的配备是各不相同的。另外,手术间四面墙角和普通房屋的修造也不同,它们均呈圆形,目的是防止房间内积灰。通过对手术室环境的了解,手术室应该不再让你觉得有那么神秘了吧。这其实就是一个素雅、安静、洁净的工作环境,它是每一位病人生命和躯体的“4S修理店”,很多病人从这里走出而重新焕发生机。这里,奋斗着一群为了让无数病人重回健康的“高级生命修理师”。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在小儿外科手术当中已广泛应用,因婴幼儿头部及舌体相对较大,颈短,婴儿喉头位置较高,位于第3-4颈椎平面,且较向头侧及向前,而会厌软骨较大,常常妨碍声门显露。使得需要气管插管麻醉手术的患儿在手术麻醉过程中插管较为困难,反复插管或多次暴露,易导致小儿声门周围水肿及损伤,增加了患儿的风险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可视喉镜利用了光学折射的原理,让光线能够“拐弯”,使在正常使用普通直接喉镜时我们的目光无法看到的区域(声门等)呈现在显示屏上,操作简单、提供即时可视的气道和喉头解剖等优点,从而解决一些患儿的困难气管插管。具体操作步骤:1.在患儿即将入室时打开喉镜镜片,使得充分预热,防止在插管过程中雾气遮住镜片视线2.患儿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按要求常规麻醉诱导,待诱导完成后,麻醉医生站在患儿的头侧,左手持可视喉镜,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分开病人的双唇及上下门齿。左手将电子视频喉镜的镜片,通过门齿沿着舌中线送入口腔。这时在监视器上出现了口腔内的实时视频图像,边观察监视器图像,边继续送入视频喉镜片,直达会厌的根部。通过左手调整喉镜片在咽部的位置,使声门暴露清晰。这时把准备好的气管导管从右侧口角沿电子喉镜片弯曲,可视下送入声门,拔除管芯,把气管导管送至合适的深度。然后缓慢地退出电子喉镜片,固定气管导管,插管的全过程在轻松自然状态下完成。 以前,麻醉医生全凭自己一双手的感觉进行各种麻醉操作,近年来,人们逐渐开发了各种可视化器械,借助超声、神经刺激器等技术,将气管插管和各种穿刺技术等逐步发展为在可视或半可视化器械辅助下操作的技术,从而大大降低了麻醉的风险。同样,美国同行进行的调查也显示,近些年各科手术相关并发症都在增加,唯有麻醉科的并发症在持续下降。而在今后几年,随着可视化器械的逐步普及,必将促进麻醉科进一步提升麻醉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加的优质服务。
大多数人对麻醉医生的概念就是做手术的时候打一针,不痛,睡觉就是了, 但其实应该是: 美国著名华裔麻醉学家李清木教授(他的儿子娶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女儿,曾经名噪一时)在上海讲了这个故事。美国很多人都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睡觉,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却是美国医疗行业的第一(平均工资)呢?绝大多数嘉宾,一边倒的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科医生说了一句名言:“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因为大家都知道了麻醉医师在维护生命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了。 引用自 《麻醉学科在现代医院中的作用与地位》 于布为
麻醉不仅仅是打一针,麻醉医生用的麻醉药物都是有毒的,任何麻醉方法都存在风险,这就是术前患者需要进行谈话和签字的原由一位上肢受伤患者,进入手术室时他的生命体征很平稳,在麻醉医师正在做准备时患者突发颠痫,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呼吸抑制,幸好此时麻醉医生争分夺秒,做好了一切准备,在及时给丙泊酚、司可林,面罩加压给氧后,很快病人转危为安。由于每个人对麻醉药耐受和反应不同,在麻醉过程中像上述这位患者这样难免出现意外和并发症。这些意外主要有:呼吸及心跳骤停、呼吸循环抑制、呕吐、反流和误吸、神经损伤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患者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要一路保驾护航,随时根据手术中的需要,调整麻醉剂型和用量的原因。为的就是要让患者的生命始终控制在正常的生理水平。由于麻醉工作长期封闭在手术室中,社会、医疗界本身对其缺乏应有的了解和认识,只知道麻醉风险大,手术时要找好一些的麻醉医师,但并不了解影响麻醉安全的各种因素。苏大附一院麻醉科博导杨建平教授说,其实,麻醉的风险临界于生与死之间,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生生与死的变化。所以说,手术有大小,麻醉没有大小,麻醉医生用的任何麻醉药物都是有毒的,任何麻醉方法都存在一定风险,这就是术前患者需要进行麻醉前谈话和签字的缘由。杨建平教授告诫患者:珍惜生命,就应该把麻醉和手术看得一样重要。麻醉学的前世今生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的现代外科手术中,麻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没有麻醉药的辅助,很少有人能够忍受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在发明麻醉药前,外科手术往往失败,因为还没有等到手术结束,病人就因无法忍受剧痛而死去。在古代人们就开始积累麻醉的经验,但是主要是应用植物性麻醉药,亦有用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满意。经过医学家们不懈的努力,终开麻醉之先河。1842年,佐治亚的Crawford医生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解除病人手术中的痛苦;1844年,Horacewels医生展示了用笑气麻醉进行牙科手术;1846年,WiliomMorton医生使用乙醚麻醉震惊了麻省总医院的医生们。很快笑气、氯仿、乙醚等麻醉药物广泛用于解除手术病人的痛苦,使手术治疗疾病时更为人道。麻醉和手术是一对孪生兄弟手术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师是保命的,麻醉和手术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缺了谁都不行。据杨建平教授介绍,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是给予病人生命支持的直接对象,他要监管病人的心跳、血压、呼吸、体温以及内环境平衡等一系列生命体征的平稳。对于不同年龄的手术对象,20岁、50岁、80岁,只要是同样的疾病,医生在动刀时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然而,麻醉医师在考虑麻醉方案时却有着天壤之别。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如对于一个90岁患有冠心病,心功能很差的老年患者,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要担的风险和责任很大。麻醉前,麻醉医师必须根据老年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和原先存在的疾病,选择麻醉方法、麻醉用药和术中监测,手术中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正病人的生命功能状态,手术后还要考虑如何使病人顺利康复。麻醉不仅仅就是打一针“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麻醉医学的高风险性不言而喻。虽然麻醉是可逆的,但是麻醉所造成的不幸往往是无法挽回的。但是,麻醉医生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所了解。“很多人认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就在手术室。”杨建平教授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他告诉记者在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都存在着麻醉风险,只是麻醉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麻醉医生不能离开病人一步,而且要对手术的每一步和下一步要了如指掌;对各种麻醉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了解。在临床上,即使很有经验的医师如果在某一台麻醉前准备不充分,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就不可能做到争分夺秒,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因此,麻醉医师要对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有所准备,这样才能从容不迫。麻醉最主要的就是控制大多数人认为麻醉医生只是通过药物治疗解除疼痛、并使病人失去知觉的医生。很少有人认识到今天的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内的任务除保证病人的舒适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手术期间和麻醉恢复期对由多种因素(原发疾病、麻醉、手术等)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变化进行监测、诊断,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保证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据杨建平教授介绍,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必须依靠各种复杂、精密的仪器对病人进行全面的监测,对术中病情的变化作出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维护病人生命重要器官功能的正常,及时调正麻醉深度。也就是说,麻醉医生既要确保手术期间病人的安全,又要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手术结束后,病人将被送到恢复室或重症监护(ICU)病房,等患者从麻醉中完全恢复后,再送回病房。所有这些都需要麻醉医生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时刻守候在病人的身边。健康课堂;现在手术主要有哪几种麻醉?麻醉主要分为局麻、区域神经阻滞、全麻。局麻通常适用于做一个范围很小的手术,一般情况下可由外科医师自己操作完成,这种麻醉方式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很窄,其最主要的危险就是局麻药过敏或中毒。区域神经阻滞,通常指的是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腰麻)、臂丛神经阻滞,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半麻”。这种麻醉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职麻醉医师操作和管理,其适用范围较局麻明显增大,目前的阑尾切除、剖宫产手术、上下肢体手术等均可采用。区域神经阻滞是介于局麻和全麻之间的一种麻醉选择。全身麻醉特点是病人意识暂时消失,通常讲全麻适用于所有手术。有些手术如开颅手术、开胸手术等大手术,只能是采用全身麻醉,有些手术既可以采用全身麻醉也可采用区域神经阻滞。如何选择麻醉方式?一般情况而言,病人外科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是由麻醉医师根据手术大小、病人自身身体情况及自身掌握麻醉熟练情况来定的。有些手术如开颅手术、开胸手术、颈部脊柱手术等只能选择全身麻醉。而有一些手术,如腿骨折无特殊病史的病人,可以选择全麻也可以选择半身麻醉这时麻醉医师会为你分析两种麻醉方式的利弊,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麻醉。由于个体差异及合并疾病的不同,每个人对麻醉的耐受和反应都不一样,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外和并发症。每一种麻醉风险和并发症对病人而言并非绝对发生,作为病人及其家属,了解可能发生的风险和并发症,一旦发生,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对麻醉医师而言,知道这一麻醉方法和麻醉用药可能会发生这些风险和并发症,则在麻醉过程中尽力去预防其发生,并在麻醉前做好可能发生麻醉风险和并发症发生后的应急预案。麻醉医师为何要术前术后访视?麻醉医师术前访视病人完全是为了患者的安全,术前访视包括了解手术方式、患者的合并病。如是否有心脏病、高血压、气管炎、哮喘、青光眼等疾病;过敏史:是否对药物(尤其是麻醉药)和食物过敏及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以往的手术及麻醉史:是否接受过手术和麻醉?有无不良反应?以获得有关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和病人精神状态的资料以及拟行手术的情况,评估风险,进行分析和判断,以完善术前准备并制定合适的麻醉方案。同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就麻醉和手术的风险以及如何互相配合与手术医生取得共识,作必要的麻醉前准备工作,签署麻醉同意书,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等。麻醉医师术后随访制度,既是体现了麻醉医师对病人的一种人文关怀,同时也能反馈我们麻醉过程中的很多信息,如术中是否清醒,麻醉效果如何,术后镇痛效果如何,有无麻醉后的并发症和合并症等,便于我们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为什么手术前要禁饮禁食?正常饮食后,人体会分泌大量的胃液、胰液和胆汁以消化食物,使胃内容物增加。而麻醉药物减弱人体正常的保护性反射,以及手术的因素可能引起恶心、呕吐。一旦发生呕吐,大量的胃内容物返流,如误吸入气道,会引发呼吸道梗阻而致病人窒息甚至死亡。同时胃液的酸性较高,对呼吸道尤其是肺的刺激性非常大,误吸易致吸入性肺炎,术后可导致呼吸功能不全,影响病人术后恢复。所以做手术的病友在术前一天都会被通知当晚8点(小儿是10点)以后不要进食或饮水,就是为了让成人禁食8小时,儿童禁食4-6小时。全身麻醉对智力有影响吗?很多人都担心麻醉药会影响智力,特别是小孩,害怕对以后的学习有影响。其实,这是不必担心的。在麻醉医生用了麻醉药期间,可能会神志不清,意识模糊。但麻醉药有个很大的特点——可逆性。所谓可逆性,就是麻醉药作用的器官,如大脑,在麻醉药代谢过后,会完全恢复它本来的功能,该干啥就干啥,除非药物蓄积——但至今尚未发现有哪一种药物可以影响人的数年甚至一生。现代麻醉采用的全身麻醉药均为对人体影响极小、作用可逆的药物,手术后可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每年世界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次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实践证明,在专业人士的正确使用下,全身麻醉药不会对智力有任何的影响。至于手术后麻醉清醒过程中出现暂时性精神不佳或嗜睡现象,都是一些正常反应。名词解释;麻醉原意是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的一部分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麻醉最初是为了缓解手术过程产生的疼痛,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麻醉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现在医学上的麻醉已远远超出单纯解决手术止痛的目的,工作范围也不局限于手术室,因而麻醉和麻醉学的概念有了更广的含义。它不仅包括麻醉镇痛,而且涉及麻醉前后整个围手术期的准备与治疗,以维护病人生理功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为病人安全地度过手术提供保障。此外,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呼吸疗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疗等。麻醉工作者的足迹涉及整个医院和其他场所。
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伤害刺激(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长期以来,国内医学界、病患者对此存在极大的认识误区,认为术后疼痛是自然现象,不可避免,只能忍受;或仅仅将术后疼痛理解为切口痛,只存在不适或难受的心理感受。加上医护人员、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错误认识和过分恐惧,使术后镇痛这一明显影响病人术后恢复的重要问题被忽视了。术后疼痛及其应激反应,将对机体多个方面带来不良反应,直接影响术后康复。术后疼痛导致的机体病理生理改变不容轻视,它不但使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而且剧烈的疼痛可以造成精神创伤,可带来焦虑、恐惧、失眠,产生无助感。这些改变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对手术预后有明显不利影响。另需强调,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不仅仅局限于皮肤,肌肉、内脏器官都会受累,术后疼痛的来源,包括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双重激动,显然将术后疼痛理解为切口痛是不准确的。术后镇痛可以消除或减轻痛苦和不适,消除这些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使你在无痛、轻松的状态下渡过围手术期,其不仅仅意味医疗技术的人道精神,而且具有极重要的生理学意义。术后镇痛的临床意义:1、消除或减轻病人痛苦和不适,使医疗技术更为人道。2、减轻由疼痛带来的焦虑、恐惧、失眠,有助于康复。3、减少各种并发症(1)肺部并发症:防止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因为,a、有效镇痛可改善病人呼吸幅度,保持肺泡膨胀;b、促使病人咳嗽、排痰。(2)心血管并发症:a、静脉拴塞—有效镇痛促使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深部静脉拴塞的发生;b、心血管意外—有效镇痛可减轻疼痛引发的强烈心血管应激反应,同时减轻痛焦虑,改善睡眠。(3)更好利用腹压帮助排尿;帮助病人改善体位有利于排尿。4、通过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5、有可能减少某些慢性疼痛的发生。传统的镇痛方法尤其是急性疼痛的治疗通常是需要时给药(PRN),它实际上是疼痛后措施,其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弊端:难以及时给药,也难以持续给药,更难克服病人对镇痛药物的个体差异,因而它千篇一律的给药经常会发生镇痛不全或用药过量,难以保证镇痛效果,并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明显增高。那么,由病人依据自身的镇痛需求,控制给药的实际和速度(次数)即病人自控镇痛,达到按需给药的境界。上海仁爱医院麻醉科开展的静脉或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术后镇痛业务(PCIA或PCEA)是先进而处于专业前沿的,痛前给药的模式能有效地消除手术后疼痛,提供更为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PCA使您掌控疼痛于自己的手中,为您带来一个舒适的术后生活。
当你不小心在炉子上烧了手之后,立即用另一只手摸摸,有时疼痛竟然消失了。这是啥道理呢?据报道,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刊登英国科研人员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揭开了这个秘密。自我抚摸可以使大脑中的“身体图像”复位,进而有助于减轻或消除疼痛。 这种“自摸解痛”方法听上去似乎有点怪异。但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马乔林-卡默斯表示,“自我抚摸”或许能成为治疗疼痛的新方法。 问题的关键是大脑中的“身体图像”,即大脑中对人体组织及其在具体位置的一种蓝图。卡默斯表示,研究显示大脑中“身体图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我们在不同时间对身体不同部位所做的一切而发生改变。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幻肢疼痛”与大脑“身体图像”直接相关。一种理论认为,截肢患者之所有产生“幻肢疼痛”是因为大脑中的“身体图像”与实际情况发生错位,即,大脑仍然感觉肢体依旧完整。一旦大脑“身体图像”适当刷新,幻肢疼痛就会减轻。 卡默斯认为,疼痛不仅是身体向大脑发出的一个信号,疼痛还会根据大脑对身体现状的描述情况而在大脑中进行适当调节。其实有时候,我们可以愚弄大脑,让其产生错觉。比如,研究人员让参试者将食指和无名指放入热水中,而将中指放入冰水中,结果参试者都感觉中指有灼痛感。参试者将手指从水中拿出之后,一些人两只手相互搓揉,另一些人则抚摸其他参试者的手。 结果发现,用一只手的三根手指抚摸另一只手三根手指,会使疼痛感减轻64%。卡默斯表示,两只手的相互触摸有助于形成连贯的“身体图像”,因而可减轻疼痛感。 美国俄勒冈卫生科技大学的贝思-达纳尔教授表示,这项新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思维,通过改变大脑的理解而治疗疼痛。让大脑相信某事为事实,就可以达到“哄骗”大脑,缓解疼痛的目的。 医生已经利用“镜子疗法”帮助患有幻肢疼痛的截肢患者重构大脑中的“身体图像”,进而缓解幻肢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