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朋友还是敌人心理学上对焦虑的理解和解读一、本体焦虑:存在的焦虑 当你感觉真正地活着时,是长期处在紧张的状态的,也就是所谓的存在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也被称为本体焦虑)。这是人类特有的状况,因为人类会忧虑自身的死亡;而动物是没有存在的焦虑。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人类有能力去觉察自己存在的生命脉络,以及伴随这种辨识能力而来的复杂人际关系。这种对死亡的忧虑是巨大且难以理解的,是超乎理性及无法控制的--此即是本体焦虑长久的状态。罗洛·梅说:"动物拥有的是一个环境,而人类拥有的是一个世界。存在焦虑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特色之一,它也包含了对非存在的恐惧。 因此,人类总是处在一种深度不安的状态中。人们觉察到自我是脆弱与有限的,并且在面对它时感受到了深刻的焦虑。为了处理这样的焦虑,每个人发展出自己特殊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的模式奠定了家庭、友谊、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础。当这模式不能适当性地应对最底层的焦虑时,人们就会建立更多的行为模式,导致更多的焦虑,于是,焦虑便在这样的循环底下自行增长,无法控制,并且使人渐渐衰弱。焦虑也可能经由身体、头脑和情绪上的症状反映出来,成为精神官能性焦虑(neurotic anixiety)的模式。二、精神官能性焦虑 通常个人不愿意去体验太多的本体焦虑,不是加以防卫,就是将之转变为精神官能性焦虑,所以人们很少体验到纯粹形式的本体焦虑。精神官能性焦虑是本体焦虑的缩小版,因为人们发现,转换为精神官能性的防卫与模式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精神官能性焦虑会有以下这些症状:强迫思考、强迫行为以及其他成瘾或自我伤害的行为。基本上,在心理层面,大多数人情愿患上精神官能症也不要直接跟存在的恐惧打交道。而残余的本体焦虑也会出现于孤立、无意义、心绪不宁、不满足或是对生命产生疑惑的等等感受之中。对人类而言,本体焦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人们必须接纳深深的不安全感,才能面对焦虑做一个完全的自己。 人们常常带着本体焦虑问自己此生的目的与所求为何,有时他们体验到潜藏于底层的绝望感,或是感觉迷失方向,或是被遗弃,于是生命失去了色彩与强度;在极端的情形下,人会选择精神官能性的解决方法而变得忧郁,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值得努力,经历本体焦虑的人经常会失去生存的理由,甚至会失去生存的意志。这是很危险的情况,但同时也是一个让人勇敢面对生命挑战、找到生命意义以及生存意志的机会。 三、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病态的 西方传统医学把焦虑视为某种潜在疾病的征兆或是许多身心症的原因,所以强调要根除或压制焦虑。存在主义哲学家和临床医生们则抱持另一种观点,认为焦虑是生命的基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改变、成长、发展和社会文化成就的背后。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病态的。确实,焦虑是存在的条件,没有了焦虑,我们就不会那么有活力与人性化了。 只有当焦虑变得严重,导致个人失去或阻碍了生命的适应力,并且以精神官能症的特征出现时,医疗才能介入。然而大多数人(包括医生在内),都很难区分出本体焦虑与精神官能性焦虑的差别。本体焦虑可能使一个人在生命中做出正面的调适,精神官能性焦虑则引发出许多使人衰弱的综合症状。人们因为未对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焦虑有充分的了解,便以为所有的焦虑都是一样的。于是有些人盲目服用医师开立的镇静剂,或使用社会认可的化学物品,如尼古丁或酒精,试图治疗或减轻焦虑的状况。非医用的药物如大麻或古柯碱常常同时用来享受快感与减轻焦虑。我们变成了一群不能容忍挫折、不能在身体或感情上稍稍经历痛苦的人。药物帮助我们减轻症状,但并未让我们了解真正的病因。同时,药物使人对生命的感受变得迟钝,把人变得镇静与平庸。 我们创造了没有进步的和平,毫无意义感的平静。这样的窘境在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的剧作(《恋马狂》中被戏剧性的点破了。剧中一位精神科医师,挣扎于道德的纠缠与治疗介入之间:我想要使这个孩子成为一位热诚的丈夫、一个有爱心的公民、一个崇拜合一且抽象的上帝的人。然而,我的成就却更像是在造就一个幽灵!四、应对焦虑的方式 人类会用各种不同的定义、活动以及目标,来改善、掩饰及处理这种对虚无的恐惧,以及生命的无意义。在出生时,儿童对世界的体验一定是迷惑与焦虑的:生命的意义怎么可能是从这样的混乱之中产生的,构成主义学者的观点认为:现实是通过语言、逻辑数理、音乐、空间、身体一触觉的,以及个人的种种智能运用而组成的。通过这些智能的运用,加上利用父母和其他人所提供的信息,儿童在与周遭世界的互动关系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这种定位感与找到自己的方向所提供的根基,能帮助对付潜在的本体性焦虑。这种智能越成熟,个人就越感到安全。许多人身处异国,无法有效的用语言与人沟通时,就会感到极大的焦虑;若再加上身体语言被误解,情形就会更糟。一旦这些智力彻底丧失时,会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症状;智力未完全丧失所导致的混乱状态,也会使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产生困惑。 童年时期的焦虑:从五岁的儿童到现在的我只是一小步,但是从新生儿到五岁的儿童却是一段令人胆寒的距离。--列夫·托尔斯泰(LeoTolstoy) 当婴儿被父母怀抱时,会觉得受到保护,不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寸斗小孩的成长来说,这种安全感是很重要的。当孩子在体验有意义的关系时,对孤独与恐惧的感受会暂时得到纾解;这是为什么人类穷尽毕生的时间寻觅和保持亲密关系。越把人际关系看作是存在问题的解答,他们就会变得越依赖、固执和强迫(思考或行为)。于是这种关系会陷入被抛弃的恐惧中,还会有外在依赖、低自我评价、操纵与控制、权力争夺的情形,并固着在浪漫情调中。在婴儿时期,解决本体焦虑最普遍与深刻的方式,就是母亲—幼儿的依赖关系(依恋关系)。这种模式会以各种面貌在每个人的生命中一再上演.其所形成的结构与意义,影响这个人日后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生命的意义中最普遍的假面具是权力、控制与名望。但是更容易被接受的解决方式是灵性、道德、宗教、文化、创造力,以及对技能的掌握和个人成长!本体焦虑是无时不在的,而所有这一切活动都是本体焦虑所驱动的。有勇气的人才能在面对死亡的不断威胁时,仍能开出生命的花朵。 角色与意义:每个人先是经由父母的教导,然后再通过大众的教育,发展出各种角色以适应本体焦虑。这些角色为生命提供了目的感、提供了表达内在能量的方向,并且使人在同侪间有超越感与权威感。因为角色与每个人发展的生命背景是息息相关的,这也使个人更依赖外在的环境。在一个人失去角色时(真正失去或有失去的危机),常常会揭开潜藏着的本体焦虑,而体会到无助或沮丧;当孩子长大离家时,母亲就失去了她照顾者及供应者的角色;当一个人被开除,或是一份关系因离婚或死亡而告终时,他就失去原本的角色了。在这些案例中,他们因失去角色所引起的无助和焦虑的程度,跟过去依赖角色来界定他们自我的程度有关。一个人若能诚实的对待自我,并且觉察到内心的真实本性而发展出个人生命的意义感,在面对别人的期待时,他就能带着平静和信念去接受这些角色的失落。当个人能够以接纳而非压抑的方式与本体焦虑和平共处时,他们之间互动时的互相依赖就少了;彼此的关系会更像是两个自主的个体在互相分享,而不是只想融为一体。这时两个人在对话中都能拥有更多的自己,而不是日渐减少的自己!关系会变得像一座花园,每个人在这花园中茁壮成长,自由地选择与他人联结。 不幸的是,多数的关系像陷阱,每个人都受到许多限制,动弹不得,因为恐惧而相互依附。当人们独立自主时,他们能建设性的处理自己的本体焦虑;当人们依赖他人时,本体焦虑就会被掩盖与忽略。这两种不同的关系都是应付本体焦虑的方法。令人满意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亲密感,能够成功的处理本体焦虑。要是没有这样的关系,个人就会体验到相对的孤独感,孤独到极点时,就会生成一种孤立的感觉。五、拥抱本体焦虑 只要本体焦虑跟真实我保持联系,它就能加强我们的驱动力,让我们有力量自我表达与追求生命的意义;并为生命的乐趣添加香料。当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依赖他人的认同时,本体焦虑会因为害怕失去生命的权威而转变成精神官能性的焦虑。如果仅仅用化学性药品如镇静剂来治疗精神官能性焦虑时,我们要承担的危险是,除了把本体焦虑除去之外,也会把生命的乐趣给消减掉了。为了在生命中扮演好角色而放弃真实我的人,也会丧失对生命的热诚,因为他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害怕冒险。引用一句圣经上的话:"如果一个人赢得了全世界(安全),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意义),他所得到的又有什么用呢?
情绪的自我调节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既然是成长的烦恼,也要靠成长去解决。如果明白情绪的困扰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快乐和忧伤是交替着的,开朗和沉抑也是交替的,想白天与黑夜。可以把情绪困扰想象为一个不期而来的“客人”。家里客人来了,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不能那么随便了,行坐、穿衣要规矩一些,说话、做事也有了禁忌。但客人还会走,它不是你家里的人,这样一想就不是那么难受了。三、文化造就了人类的辉煌,也造就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文化把无极的世界变成有极,把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把具有动物天性的人从自然界剥离成为循规蹈矩的社会人。按照主流文化模式,每个人就必须削足适履去成为一个普通人,需要去个性,加共性来符合文化期望。正如契可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正是被强行装入文化套子中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你不可能是没有压抑的痛苦,如果你认同这个痛苦,那么痛苦就不再烦恼你,反倒成为你的资源。如果你不认同这个痛苦,希望没有它,或者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么你就扩大了这个痛苦。躯体上的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很多,数千年来,人们都在通过修炼的努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这里主要想谈一下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有三条原则:更大的自我控制能力。修行正是从身到心,然后再由心及身,这就是自我调节或养身的诀窍。大多数学者或著书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好,常常夸大某种自我调节的功能,仿佛告诉读者只要坚持你就可以重整心态,摆脱烦恼。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是只有益而无害的。正如轻松的跑步锻炼也可能引发膝关节磨损一样,要很好的通过自我情绪调节来完善心身,就要破除一些迷信,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或程度。不然,越想改善越被其累,出力不讨好。正如越想睡越睡不着,想睡得念头使自己的神经处在兴奋之中。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自我情绪调节解析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我比较喜欢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不外三条原则: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的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既然是成长的烦恼,也要靠成长去解决。如果明白情绪的困扰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快乐和忧伤是交替着的,开朗和沉抑也是交替的,像白天与黑夜。可以把情绪困扰想象为一个不期而来的“客人”。家里客人来了,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不能那么随便了,行坐、穿衣要规矩一些,说话、做事也有了禁忌。但客人还会走,它不是你家里的人,这样一想就不是那么难受了。自我情绪调节解析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我比较喜欢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不外三条原则: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的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自我情绪调节解析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我比较喜欢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不外三条原则: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的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三、文化造就了人类的辉煌,也造就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文化把无极的世界变成有极,把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把具有动物天性的人从自然界剥离成为循规蹈矩的社会人。按照主流文化模式,每个人就必须削足适履去成为一个普通人,需要去个性,加共性来符合文化期望。正如契可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正是被强行装入文化套子中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你不可能是没有压抑的痛苦,如果你认同这个痛苦,那么痛苦就不再烦恼你,反倒成为你的资源。如果你不认同这个痛苦,希望没有它,或者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么你就扩大了这个痛苦。
今天做了一个面对患者的演讲,部分内容可能对一些焦虑或抑郁患者有些启发,所以在这里把研究的内容整理了一下,作一些分享。 爱与被爱的能力前段时间,我门诊来了一个患者,是一名青年女性,从医学的角度来诊断呢,她就是抑郁患者。感觉心情不好,容易感到伤感,经常莫名的想哭,无缘无故的心烦意乱、对家人发脾气,几乎没有发自内心的愉快感,感觉生活的很累。当时我就问她:“我说是什么让你感到生活这么的没有意义”。然后,她就给我讲述了她什么的不幸“说自己怎么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现在的丈夫,自己付出了多少,又放弃了多少;而丈夫对自己并不关心和理解,和婆婆的关系又怎样不好,等等等等。老实说,当时听得我也挺动容的。有一种什么印象呢?就是一个生活坎坷的可怜女人,自己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许这就是她抑郁、焦虑的来源之一。所以,除了开药,我建议下一次她能够由家人一起陪伴来复诊。我觉得她的问题可能需要家人一起来解决。但让我感到意外的时,在复诊时,从丈夫处却得到大相径庭的情况描述,差异很大。他的丈夫也是颇多埋怨,也认为自己已经很关心她,为她做了很多改变和努力,家人也都尽量迁就她,但她好像感觉不到这样。我就在想,为什么双方都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事实上也确实做了很多,但双方又视乎都没有一点心存感激。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自己是给这样一种情况取了一个名字,“爱与付出的挫败”。这种情况其实不单单存在于夫妻或恋人之间,也存在于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乃至于所有的需要人与人的相处之间。我想、在座的,或多或少都曾经遇到过、或者说正面临着类似的情境、有过类似的困扰。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爱的付出与收获”,当然,这里的爱,并不简单的指恋人之间的亲亲我我,是所有的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暖的关心、关爱。 如果梳理一下我们的人生:从我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就开始接受来自于父母无私的爱,这让我们感受到安全;在学习阶段,我们会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心、来自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这让我们不会孤单;成年以后,我们开始与异性交往,尝试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有了情感的寄托;迈入婚姻,又开始逐渐适应彼此的习惯、放弃自己的一些个性,这样我们感到被需要;老年以后,相濡以沫的生活,不再恐惧离别。一生之中,爱虽然不是全部,但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生变的丰富而有意义的原因之一。当我们感受到对别人很重要、能别被人需要的时候,这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验。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爱,她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互动关系,是人与人在交流、沟通中才能产生的令人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不是付出了就是给予爱,也不是别人给予了爱,我们就一定能接受到的,所以,爱更是一种能力。就像佛家说的,这种能力是需要去“修炼”的。当这个过程出现阻碍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多令人不太愉快的体验,你可能会感动孤单、寂寞,因为没有人需要我,我是被孤立的;也可能感到愤怒,特别是付出不被理解的时候;也可能会感到焦虑而不安。都会成为心理疾病产生的源头。爱的过程要怎么才能保持通畅呢?使我们既能将关爱有效的传递给别人;也能接受到别人对我们的关爱。就像我们刚在说的,她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过程,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付出爱的一方和接受爱的一方。那我们的角色经常会变换,有时候是付出的一方,有时候是收获的一方。站在付出的一方时:怎么样能让对方更好的感受到我们在关爱他呢?生活中,这样一种情况非常常见:父母为了子女掏心掏肺,有些家长为了子女上好的学习、能出国留学,不惜省吃俭用,牺牲自己的生活;但子女并不买账,反而对父母的做法颇多指责。很多人不理解,大家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或许更容易明白:说有一只兔子,很希望得到鱼儿,于是,他每天都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胡萝卜送过鱼儿;但是有一天,鱼儿却没法忍受了,生气的跳出水面来要和兔子绝交。兔子非常委屈和伤心。你给的东西是你认为最好的,但并不一定是对方所需要的。所以,有效的付出应该是从对方需求的角度出发来提供的。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回馈与感激。站在接受的一方时:又该如何呢?有时我们会感到生活中关爱很少。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确实没有足够的人关心我们,我们的朋友太少,或者和家人疏远了,有隔阂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别人给予我们多少,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有时候我们会采取埋怨、指责,甚至用不惜伤害自己的方式,去给别人施加压力,以此去获取别人的同情,索取别人的关爱。但往往事与愿违,只会把别人推得更远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也经常用它来告诫自己:“让别人帮助我,是我的义务,不是我的权力”。我们没有权力去要求别人对我们多好,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改变自己,用别人喜欢的方式去和别人交流,让他们喜欢我们,主动的愿意关心、帮助我们,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第二、也许有人在关心我们,但我们总是感觉不满意,只看到他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而忽视做的好的地方,还在不断的索取。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对被人的给予抱有感恩的心。毕竟,关心我们,对他们来说,不是必须做的。只有这样,别人才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也才会更愿意付出更多。当有很多的资源,别人给予的很多时;我们也能够积极去感受和相应时;这个时候幸福感是最多的。当别人愿意给予,而我们不能积极去感受时;或许也还能接受,这就像那些所谓的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人,即便不珍惜,她并不缺少爱。但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幸运,是吧。当我们的资源很有限,别人不愿意给予和付出;但我们能积极调整自己,去接纳这样状态,去珍惜仅有的一些关爱,也还能接受。至少心理上还是有安慰的,并不是一无所有。但,当别人不愿意给予,而我们有没有积极面对的能力时,问题就可能发生了,挫败感、抑郁、焦虑、不甘心就会如影随形。愿意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是否发展充满关爱的人际环境,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做出选择。不要仅仅是抱怨,改变自己一点就好。
最近经常有病友咨询有关经颅磁刺激治疗的相关事宜,觉得很多人并不太了解这种治疗方法,或者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而且市面上也有很多打着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器的广告,宣传有多么好的治疗效果,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在这里普及一些有关该治疗的原理,也为大家的选择提供一些参考。 经颅磁刺激治疗,英文缩写为TM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就目前来说是一种得到国际认可的对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有治疗效果的物理治疗方法。它对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确实有治疗效果,但是是有几个前提或注意事项的。首先、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原理是通过高强度的磁场对颅内大脑特定皮质区域进行刺激,比如能够影响到神经递质的释放或抑制(比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焦虑的效果。磁场强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一般需要达到3T左右,否则难以投过颅骨,也就没有治疗效果,而达到这样要求的仪器价格比较贵,比如我们医院的设备大概要十多万,有些达到几十万。因此市面上广告宣称的“经颅磁刺激治疗仪”,而价格仅仅几百、数千快钱的仪器是否能够达到磁场要求难以保证,病情劣质的仪器可能还会由于电磁辐射对身体产生不好的影响。其次、经颅磁刺激治疗还是作为与正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联合的治疗方法之一,单一经颅磁刺激治疗效果可能有限。最后、经颅磁刺激治疗需要一定的治疗次数和疗程,单次的治疗可能体会不到效果,一般一个疗程从10次到30次左右,不同的医疗单位的设置不一样,但不管怎么说,可能需要连续的十多次到几十次的治疗才能产生效果。但是,经颅磁刺激治疗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就像药物治疗方案一样,有些人可能本人就对该治疗方法不敏感,所以即便再延长治疗时间,可能也疗效也不好,需要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怎样面对和应对抑郁(二)—抑郁症的病因在目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抑郁的几率也越来愈高,可能不经意的,我们会从电视媒体、周围朋友等处听到有关患抑郁症的信息,但对于抑郁症的病因,可能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抑郁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也是一种心境状态,患有抑郁症的患者会体验到长期的处于低落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会扩散到你所有的正常生活。抑郁症也是一种由于社会-心理-生理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疾病,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抑郁发病的机制:生理基础:抑郁的发病首先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也就是遗传学的基础,可能这些人群本有带有一些易感基因,尽管明确的是什么样的基因尚不明确,但现有研究提示,这种基因的表达异常,可能会引起一些与情绪感受有关系的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异常,比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因此相比较没有易感基因的人来说,他们更容易出现抑郁,这也是我们服用抗抑郁药治疗的理论基础,抗抑郁药正是通过调整脑内这些神经递质的含量来达到改善抑郁的效果。心理基础:之所以说抑郁也是一种心理疾病,正是因为心理因素在抑郁的发病中也存在举足轻重的影响。一般来看,很多抑郁患者在发病以前都具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应对危机的方式都肯定存在偏移,如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采取退缩、或者是消极的态度;内归因,容易将过程网自己身上揽,不管事件是否如此;缺乏自我同一性,对自己过高的估计,而不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等等。而这些方面的问题正是通过心理干预治疗的对象。社会因素:很多患者在出现抑郁前都会有一定的社会应激事件,这一事件对患者本人的影响并不取决于事件实际的大小,而更多的取决于从患者的角度,对事件严重性的评估,比如:一个女孩失恋了,可能在周围人看来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如果女孩本人对这件事自我的评价很高,那可能对她来说就是一次创伤性的经历;因此这一方面的问题也是与心理认知过程有关系的,需要辅以心理干预,来帮助应对这些应激事件。虽然这三方面都在抑郁的发病中起到作用,但个体差异大,有些可能更多的是由于生物学的因素,我们倾向于称为“内源性的抑郁”。有些则更多的由于生活应激性的事件影响,我们更多的称为“外源性抑郁”,它们在治疗的选择和则重点上可能可能存在异常,因此,抑郁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差异性的。
怎样面对和应对抑郁 最近注意到,有很多的朋友,在面对抑郁出现是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应对,因此,在以后的一段时间,我将不断的更新一些有关怎么去面对抑郁,以及有关抑郁的治疗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希望等提供一些帮助。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既然是成长的烦恼,也要靠成长去解决。如果明白情绪的困扰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快乐和忧伤是交替着的,开朗和沉抑也是交替的,想白天与黑夜。可以把情绪困扰想象为一个不期而来的“客人”。家里客人来了,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不能那么随便了,行坐、穿衣要规矩一些,说话、做事也有了禁忌。但客人还会走,它不是你家里的人,这样一想就不是那么难受了。三、文化造就了人类的辉煌,也造就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文化把无极的世界变成有极,把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把具有动物天性的人从自然界剥离成为循规蹈矩的社会人。按照主流文化模式,每个人就必须削足适履去成为一个普通人,需要去个性,加共性来符合文化期望。正如契可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正是被强行装入文化套子中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你不可能是没有压抑的痛苦,如果你认同这个痛苦,那么痛苦就不再烦恼你,反倒成为你的资源。如果你不认同这个痛苦,希望没有它,或者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么你就扩大了这个痛苦。躯体上的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很多,数千年来,人们都在通过修炼的努力来获得 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这里主要想谈一下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有三条原则:更大的自我控制能力。修行正是从身到心,然后再由心及身,这就是自我调节或养身的诀窍。大多数学者或著书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好,常常夸大某种自我调节的功能,仿佛告诉读者只要坚持你就可以重整心态,摆脱烦恼。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是只有益而无害的。正如轻松的跑步锻炼也可能引发膝关节磨损一样,要很好的通过自我情绪调节来完善心身,就要破除一些迷信,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或程度。不然,越想改善越被其累,出力不讨好。正如越想睡越睡不着,想睡得念头使自己的神经处在兴奋之中。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自我情绪调节解析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我比较喜欢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不外三条原则: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的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苦是自我在成长中的必经阶段,既然是成长的烦恼,也要靠成长去解决。如果明白情绪的困扰是一种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快乐和忧伤是交替着的,开朗和沉抑也是交替的,像白天与黑夜。可以把情绪困扰想象为一个不期而来的“客人”。家里客人来了,会让你感觉不舒服,不能那么随便了,行坐、穿衣要规矩一些,说话、做事也有了禁忌。但客人还会走,它不是你家里的人,这样一想就不是那么难受了。自我情绪调节解析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我比较喜欢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不外三条原则: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的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自我情绪调节解析 大多数情绪困扰或心理疾病都是要靠自己去解决的,心理医生只是给你一个方向或建议,是否能从困扰中出来全靠当事人自己。很多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以为一旦建立了关系,医生就会投入热情来帮助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一种想当然。心理医生更像一个图书馆,你在哪儿查阅资料,有了这些资料怎么使用是自己的事,跟那本书无关。也许我贬低了心理医生的作用,不过,如果当事人去除对心理医生的神话,对自己的康复是更有益的。自我调节有两个层面,一是观念上的,一是躯体上的。我比较喜欢通过改变观念来适应环境,这里不外三条原则: 一、所有的痛苦跟你选择的观念系统有关,如果改变了观念,心理痛苦会不治而愈。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行为、思想、欲望常常被自己的观念系统限制,不能随心所欲的生活,这就产生痛苦。比如,我们欣赏美丽的女性,并坦然地在人群中表达自己的喜爱,一旦担心被人斥责为好色之徒,那种坦荡的之心就蒙上阴影。如果人能自行其是又不用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很少有烦恼的。二、所有心理痛苦都有意义的,所有的体验对生命都是重要的。心理痛三、文化造就了人类的辉煌,也造就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文化把无极的世界变成有极,把无序的社会变得有序,把具有动物天性的人从自然界剥离成为循规蹈矩的社会人。按照主流文化模式,每个人就必须削足适履去成为一个普通人,需要去个性,加共性来符合文化期望。正如契可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正是被强行装入文化套子中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你不可能是没有压抑的痛苦,如果你认同这个痛苦,那么痛苦就不再烦恼你,反倒成为你的资源。如果你不认同这个痛苦,希望没有它,或者试图快速消除它,那么你就扩大了这个痛苦。躯体上的自我调节的方式有很多,数千年来,人们都在通过修炼的努力来获得更大的自我控制能力。修行正是从身到心,然后再由心及身,这就是自我调节或养身的诀窍。大多数学者或著书人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偏好,常常夸大某种自我调节的功能,仿佛告诉读者只要坚持你就可以重整心态,摆脱烦恼。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那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是只有益而无害的。正如轻松的跑步锻炼也可能引发膝关节磨损一样,要很好的通过自我情绪调节来完善心身,就要破除一些迷信,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自我调节的方式或程度。不然,越想改善越被其累,出力不讨好。正如越想睡越睡不着,想睡得念头使自己的神经处在兴奋之中。、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什么是运动调节。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不适用人群: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善用放松原理,舒服就好 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现代人越来越愿意把金钱和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跑步、打球、游泳、器械操的确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改善机体的含氧量,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获得一种提升。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可怜的心智获得喘息。。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不适用人群: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善用放松原理,舒服就好 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 尽管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有广泛的好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运动可以让情感改善令人信服的解释。运动的时候,肌肉的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实际上是增加躯体的紧张与情绪的焦虑。很多人在运动后会有不短的一个时间处在躯体不舒服中,对想通过晨跑来清晰自己头脑的人,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真有点效果,那可能是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而非你身体运动后的疲惫。运动也会诱发情绪的激动,看看足球场上或竞技场上的暴力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如果你说运动虽然增加紧张,但可以得到紧张以后的放松。但我们很快发现,运动会提高我们对焦虑的释放阈值,这个阈值像一个水库的闸门,我们把焦虑、烦恼想象为水库里装满的水。运动启动这个闸门,让焦虑流掉,身体就感觉舒服一些。糟糕的是这样的闸门有一个特性,需要每次增加力量才能打开。这就是运动调节开始好像奏效,多几次身体就没有新鲜感了,焦虑释放不了,人又回到情绪的烦乱中,运动治疗慢慢失效。运动 什么是运动调节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现代人越来越愿意把金钱和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跑步、打球、游泳、器械操的确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改善机体的含氧量,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获得一种提升。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可怜的心智获得喘息。质疑: 尽管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有广泛的好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运动可以让情感改善令人信服的解释。运动的时候,肌肉的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实际上是增加躯体的紧张与情绪的焦虑。很多人在运动后会有不短的一个时间处在躯体不舒服中,对想通过晨跑来清晰自己头脑的人,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真有点效果,那可能是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而非你身体运动后的疲惫。运动也会诱发情绪的激动,看看足球场上或竞技场上的暴力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如果你说运动虽然增加紧张,但可以得到紧张以后的放松。但我们很快发现,运动会提高我们对焦虑的释放阈值,这个阈值像一个水库的闸门,我们把焦虑、烦恼想象为水库里装满的水。运动启动这个闸门,让焦虑流掉,身体就感觉舒服一些。糟糕的是这样的闸门有一个特性,需要每次增加力量才能打开。这就是运动调节开始好像奏效,多几次身体就没有新鲜感了,焦虑释放不了,人又回到情绪的烦乱中,运动治疗慢慢失效。不适用人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运动治疗情绪的。运动增加心肺、机体的负担,这也是运动员总是有那么多关节、肌肉病的原因,而且衰老也快,寿命也不长。情绪容易激动的人运动是一种触媒,情绪更难自控,由研究证明,爱运动的人攻击性也比较强。善用运动原理,慢跑。 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比如太极拳什么样的运动对情绪调节有益呢?运动 什么是运动调节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现代人越来越愿意把金钱和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跑步、打球、游泳、器械操的确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改善机体的含氧量,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获得一种提升。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可怜的心智获得喘息。质疑: 尽管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有广泛的好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运动可以让情感改善令人信服的解释。运动的时候,肌肉的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实际上是增加躯体的紧张与情绪的焦虑。很多人在运动后会有不短的一个时间处在躯体不舒服中,对想通过晨跑来清晰自己头脑的人,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真有点效果,那可能是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而非你身体运动后的疲惫。运动也会诱发情绪的激动,看看足球场上或竞技场上的暴力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如果你说运动虽然增加紧张,但可以得到紧张以后的放松。但我们很快发现,运动会提高我们对焦虑的释放阈值,这个阈值像一个水库的闸门,我们把焦虑、烦恼想象为水库里装满的水。运动启动这个闸门,让焦虑流掉,身体就感觉舒服一些。糟糕的是这样的闸门有一个特性,需要每次增加力量才能打开。这就是运动调节开始好像奏效,多几次身体就没有新鲜感了,焦虑释放不了,人又回到情绪的烦乱中,运动治疗慢慢失效。不适用人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运动治疗情绪的。运动增加心肺、机体的负担,这也是运动员总是有那么多关节、肌肉病的原因,而且衰老也快,寿命也不长。情绪容易激动的人运动是一种触媒,情绪更难自控,由研究证明,爱运动的人攻击性也比较强。善用运动原理,慢跑。 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比如太极运动 什么是运动调节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现代人越来越愿意把金钱和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跑步、打球、游泳、器械操的确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改善机体的含氧量,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获得一种提升。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可怜的心智获得喘息。质疑: 尽管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有广泛的好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运动可以让情感改善令人信服的解释。运动的时候,肌肉的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实际上是增加躯体的紧张与情绪的焦虑。很多人在运动后会有不短的一个时间处在躯体不舒服中,对想通过晨跑来清晰自己头脑的人,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真有点效果,那可能是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而非你身体运动后的疲惫。运动也会诱发情绪的激动,看看足球场上或竞技场上的暴力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如果你说运动虽然增加紧张,但可以得到紧张以后的放松。但我们很快发现,运动会提高我们对焦虑的释放阈值,这个阈值像一个水库的闸门,我们把焦虑、烦恼想象为水库里装满的水。运动启动这个闸门,让焦虑流掉,身体就感觉舒服一些。糟糕的是这样的闸门有一个特性,需要每次增加力量才能打开。这就是运动调节开始好像奏效,多几次身体就没有新鲜感了,焦虑释放不了,人又回到情绪的烦乱中,运动治疗慢慢失效。不适用人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运动治疗情绪的。运动增加心肺、机体的负担,这也是运动员总是有那么多关节、肌肉病的原因,而且衰老也快,寿命也不长。情绪容易激动的人运动是一种触媒,情绪更难自控,由研究证明,爱运动的人攻击性也比较强。善用运动原理,慢跑。 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比如太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 什么是放松训练运动 什么是运动调节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现代人越来越愿意把金钱和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跑步、打球、游泳、器械操的确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改善机体的含氧量,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获得一种提升。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可怜的心智获得喘息。质疑: 尽管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有广泛的好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运动可以让情感改善令人信服的解释。运动的时候,肌肉的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实际上是增加躯体的紧张与情绪的焦虑。很多人在运动后会有不短的一个时间处在躯体不舒服中,对想通过晨跑来清晰自己头脑的人,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真有点效果,那可能是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而非你身体运动后的疲惫。运动也会诱发情绪的激动,看看足球场上或竞技场上的暴力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如果你说运动虽然增加紧张,但可以得到紧张以后的放松。但我们很快发现,运动会提高我们对焦虑的释放阈值,这个阈值像一个水库的闸门,我们把焦虑、烦恼想象为水库里装满的水。运动启动这个闸门,让焦虑流掉,身体就感觉舒服一些。糟糕的是这样的闸门有一个特性,需要每次增加力量才能打开。这就是运动调节开始好像奏效,多几次身体就没有新鲜感了,焦虑释放不了,人又回到情绪的烦乱中,运动治疗慢慢失效。不适用人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运动治疗情绪的。运动增加心肺、机体的负担,这也是运动员总是有那么多关节、肌肉病的原因,而且衰老也快,寿命也不长。情绪容易激动的人运动是一种触媒,情绪更难自控,由研究证明,爱运动的人攻击性也比较强。善用运动原理,慢跑。 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比如太极拳 。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不适用人群: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善用放松原理,舒服就好 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1)安静的环境;、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不适用人群: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善用放松原理,舒服就好 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 、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不适用人群: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善用放松原理,舒服就好 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 4 运动 什么是运动调节 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现代人越来越愿意把金钱和时间花在健身房,运动:跑步、打球、游泳、器械操的确可以提高人身体的机能、知觉和控制力,增加血液循环,调节心率,改善机体的含氧量,让人的精力在短时间获得一种提升。情绪烦恼是一种难以释放的负性能量,有节律的运动可以把这样的能量通过汗水释放出去。同样,当大脑因为心理压力疲惫不堪时,运动转移了对压力的关注,让我们可怜的心智获得喘息。质疑: 尽管运动对人的心理情绪有广泛的好处,但是我们很难得到一个运动可以让情感改善令人信服的解释。运动的时候,肌肉的收缩,心率加快,呼吸加深,实际上是增加躯体的紧张与情绪的焦虑。很多人在运动后会有不短的一个时间处在躯体不舒服中,对想通过晨跑来清晰自己头脑的人,往往适得其反。如果真有点效果,那可能是清新的空气带来的,而非你身体运动后的疲惫。运动也会诱发情绪的激动,看看足球场上或竞技场上的暴力你就知道此言不虚。如果你说运动虽然增加紧张,但可以得到紧张以后的放松。但我们很快发现,运动会提高我们对焦虑的释放阈值,这个阈值像一个水库的闸门,我们把焦虑、烦恼想象为水库里装满的水。运动启动这个闸门,让焦虑流掉,身体就感觉舒服一些。糟糕的是这样的闸门有一个特性,需要每次增加力量才能打开。这就是运动调节开始好像奏效,多几次身体就没有新鲜感了,焦虑释放不了,人又回到情绪的烦乱中,运动治疗慢慢失效。不适用人群:实际上绝大多数人是不适合运动治疗情绪的。运动增加心肺、机体的负担,这也是运动员总是有那么多关节、肌肉病的原因,而且衰老也快,寿命也不长。情绪容易激动的人运动是一种触媒,情绪更难自控,由研究证明,爱运动的人攻击性也比较强。善用运动原理,慢跑。 相对有效的是慢运动,比如太极拳)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弱。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并不合适,如、瑜伽、散步、体操、慢跑。我们的紧张、焦虑、烦恼、压力很多都是因为生活的快节奏,紧张的时候,身体节律加快,缓慢的活动可能帮助身体内部的节律改善。所以你不必像一个背负着沉重压力的人那样拼命奔跑,但你可以轻松地慢跑,可以悠闲地散步。散步实际是个修心的过程,要求自己在半个小时只走二百米,那么身体、脚步、意念就不得不慢下来,心情也由此放松。放松 什么是放松 放松首先是让身体躺下来,让心身处在一种舒适的状态。放松是简单技巧中最简单的方法,方式上有渐进性放松,从头到脚一点一点通过放松暗示来舒缓心身。呼吸放松,有意识地放慢呼吸,专注呼吸,到慢慢忘记呼吸进入一种无我状态,这也是气功的导入法。如果你阅读了Hebert Benson的《放松反应》,那你知道放松需要五个组成部分: 1)安静的环境; 2)能够专注于某种东西:声音、音乐、意象、图片、场景; 3)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在意自己在做什么; 4)身体舒适舒展,肌肉张力减到最小; 5)逐渐放慢的、深度的呼吸。 放松反应其实是一种休息状态,犹如一种假睡。这种状态把人体的代谢减慢,心率、耗氧量降低。遗憾的是,很多人放松的结果是更加感觉大脑的活跃,很多不愉快的陈年旧事也会浮现出来。也有很多人,不放松还好,放松导致躯体感在消失,纷乱的思绪反倒更加鲜明。质疑: 几乎难以想象还有什么事能比放松更无害的了。但对某些人来说,压抑住自己,或通过忙碌本可以让自己不去想一些烦心事,也避免了内心深层的困扰,这个时候放松就会产生问题。人们都知道退休综合症,正因为压力消失和放松,身体一下就不行了。放松引发一种心身的坦诚,不得不直面自己并把潜抑下来的痛苦夸大的表达出来,这种矛盾现象是放松诱导了焦虑。放松降低自己的警惕性,在放松状态下,你可能对情绪体验更敏感,心理也更脆但是。人有一种神奇的自我防御功能,通过无意识对体验的歪曲,对记忆的篡改,对痛苦的合理化来逃避内心遭受创伤,这个时候,放松的结果是发现自己隐藏的问题,你还没有准备好,就不得不仓促的去应对释放出来的魔鬼。不适用人群: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善用放松原理,舒服就好 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如如果:多虑、抑郁、神经质、敏感的人不太适应放松;睡眠不好的人,放松的假眠可能使晚间的入睡更加困难;失恋或丧失亲人的人更不要去做,痛苦会锐利得让你心如刀绞。这些人最好通过专注于某一种东西、物体、场景、或外出脱离悲伤环境来调节情绪。其实,放松并不需要那些繁琐的程序,也不要太在意呼吸。过分在意呼吸会让人失去躯体感,这种无我的感觉,或虚无的感觉,有的人觉得是登天,有的人却觉得很恐惧。或许安静地坐着、躺着就好了,让自己舒服,爱想什么就想什么,只要不要让道德跳出来打胡乱说就行。安静的活动,如阅读或做手工艺品,聆听轻柔的音乐或大自然的声音:海涛、水流、风色、虫鸣也可以使许多人感到放松,定期的散步当然也是放松的方法之一。个秩序,一般从头面部开始,两边对称的轻拍,要略微有些舒服的痛感,然后肩、上臂、前臂、胸、腹、腿直到脚。拍打是自我催眠的反向。人在痛苦的时候,会失去躯体感,处在一种盲目的恍惚的状态,通过拍打自己的身体,唤起对躯体的感觉是重获自我控制最快的心理干预技术。在严重的情绪紊乱时,人往往感觉意识与身体是分离的,怎么把灵魂唤回来,拍打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有疼的感觉,意识会起来掌管一切。在《一千零一夜》小说中,我们看到伊斯兰文化下很多幸福得过了头的人通过仆人或美丽女郎的鞭打来减轻心理的痛苦。躯体的疼痛帮助心灵的痛苦释放,这是心身合一中最奇妙的现象。失去爱情的人会折磨自己,失恋是一种精神痛苦,折磨自己让身体的疼来释放失恋的痛。前不久,报载美国某心理研究所用鞭打患者的臀部来缓解抑郁症,据说有奇效。当人们紧张的时候,猛地一掌可以把他从被焦虑催眠的状态下唤醒回来。俄罗斯人洗澡的时候,喜欢用毛巾抽打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是为了洗涤,同时也帮助清洗了心灵与情绪。看过电影《红菱艳》的人一定记得当舞蹈的女主角因过度紧张不知所措时,剧场老板一个耳光让她忘却紧张,跳出惊艳的舞姿来。当然,这儿说的拍打是现在流行的躯体治疗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唤起自我感,重获控制。方法是循序渐进的用手分别拍打两边的躯体,腿,面部,肩颈,有节律的,轻重合适的,紧张在这样的拍打下慢慢放松。不适用人群:当然,拍打唯一不好的是当人不知情的时候会以为你疯了。神经质的人或有精神障碍的人在做拍打前要得到家人的理解,不然对你的担心会让家人提心吊胆。另方面,在某种情况下,如集体的拍打可能被人误认为邪教练功,遭受鄙视。同样,拍打过度类似一种自虐,是指向身体的一种暴力。一些有严重情绪情感问题的人,往往通过自虐来替代心理痛苦,这样的人千万不要用拍打,因为拍打的时候你控制不了合适的力度。善用拍打原理:感觉到了就好了 有的时候,拍打并不真正的拍打,而是用你的意识感觉你坐在椅子的臀部,接触椅背的背部。或站起来往墙上靠靠,感觉你的背在那里,或跺跺脚,拍拍手,用手推推墙感觉你的力量等等,这样的方式也可唤起躯体感,让结语所有的自我心理调节必须符合这样两点:一是很容易掌握,过程不复杂,也不需要什么设备。二是便于人们在家里、办公室、或日常生活的活动中随时进行。真正的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情绪的平衡,人不能总是快乐,也不能总是不快乐。让情绪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关注并体验着它的起伏,乐在其中。如果我们喜欢痛苦,痛苦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我们认为痛苦后面有生命更真实的意义,我们容忍痛苦的能力就会很强,并从痛苦中获取有用资源的可能也最大。当然,痛苦体验与人性本能的趋避反应相关,要想接受痛苦需要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自我催眠 什么是自我催眠 我要说的不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帮助人进入一种神思恍惚的状态的那种催眠,是谈论一种丰富多彩的自我催眠。什么是自我催眠?不管采用什么方式让你快速脱离现实,你就是在使用一种自我催眠。喝酒、做爱、幻想、运动、看吸引人的书、挺愉快的音乐、与人聊天无一不是试图在催眠自己。烦恼是需要一种觉知力,我们做什么事情,减轻我们对烦恼的觉知,让自己处在一种对痛苦的恍惚状态就是一种自我催眠。催眠现象很多时候都会自然的呈现,看一部电影,进入了剧情而失去理性的判断;听一个人说话,慢慢无条件认同说话的人;听一段音乐到了痴迷的境界;深爱一个人也至于无力识别幼稚的骗局;对金钱权利的渴望导致一种人格的疯狂都是一种自我催眠,但愉悦和动力由此而生。质疑: 很有趣味的是,痛苦、烦恼、悲伤、自卑、丧失感、缺陷感、无力感也有催眠的能力,人被这样的事情催眠就陷入麻烦,再也看不到光明,即便是阳光灿烂也感觉不到。抑郁就是被这样的情绪催眠的结果,好像有一个声音说你什么都不是,你只是一个包袱……,自杀就是自我催眠最极致的后果。自我催眠也不是无害的,这样的意识状态有时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管旁人怎么规劝却执迷不悟。对一些有暴力色彩的人,自我催眠会把暴力看成是在主持正义,把杀人看成是清理社会垃圾。保持觉知,让被自我催眠下的你睁着第三只眼睛,保留住一丝清醒。不适合人群:有暴力倾向的人,缺乏自我觉知的人要时时保持对自己的警觉,不要乱用自我催眠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很狂妄自大的神。最好的自我调节是去运动,把攻击性释放在球场,用胜利来奚落对手,赢得你内心需要的为我独尊的感觉,减轻你的无意义感引发的焦虑。这样的自我调节方式至少是和主流社会协调的。善用催眠原理 最精彩的自我催眠是自我幻想,幻想自己是最魅力的,最可爱,最有前途的,最有能力的人,你会慢慢在这种自我催眠诱导下真正成为那样的一个人。对自己美好的想象差不多是人最容易得到的,且最不容易被影响的精神动力,除非你自己根本就不想给自己成长的动力。拍打 什么是拍打 拍打身体有 被烦恼催眠的心灵苏醒过来。拍打的另一个被欢迎的形式是按摩,用按摩来减除心理与情绪压力也是躯体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结语 所有的自我心理调节必须符合这样两点:一是很容易掌握,过程不复杂,也不需要什么设备。二是便于人们在家里、办公室、或日常生活的活动中随时进行。真正的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情绪的平衡,人不能总是快乐,也不能总是不快乐。让情绪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关注并体验着它的起伏,乐在其中。如果我们喜欢痛苦,痛苦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我们认为痛苦后面有生命更真实的意义,我们容忍痛苦的能力就会很强,并从痛苦中获取有用资源的可能也最大。当然,痛苦体验与人性本能的趋避反应相关,要想接受痛苦需要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不过,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自我调节的努力,焦虑、不幸福感、失落并不会因此而减轻。如果你感觉减轻那也是转移了注意力和形成了催眠效应所致。自我调节的关键是重获一种自我控制,在自控的感觉下心灵才会飞翔,才会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在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依然知道我们的内心还有快乐与轻松并存在那儿,只要去体验,快乐、满足、轻松还在那儿!知道这些,自我心理调节就成了。 不过,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自我调节的努力,焦虑、不幸福感、失落并不会因此而减轻。如果你感觉减轻那也是转移了注意力和形成了催眠效应所致。自我调节的关键是重获一种自我控制,在自控的感觉下心灵才会飞翔,才会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在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依然知道我们的内心还有快乐与轻松并存在那儿,只要去体验,快乐、满足、轻松还在那儿!个秩序,一般从头面部开始,两边对称的轻拍,要略微有些舒服的痛感,然后肩、上臂、前臂、胸、腹、腿直到脚。拍打是自我催眠的反向。人在痛苦的时候,会失去躯体感,处在一种盲目的恍惚的状态,通过拍打自己的身体,唤起对躯体的感觉是重获自我控制最快的心理干预技术。在严重的情绪紊乱时,人往往感觉意识与身体是分离的,怎么把灵魂唤回来,拍打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有疼的感觉,意识会起来掌管一切。在《一千零一夜》小说中,我们看到伊斯兰文化下很多幸福得过了头的人通过仆人或美丽女郎的鞭打来减轻心理的痛苦。躯体的疼痛帮助心灵的痛苦释放,这是心身合一中最奇妙的现象。失去爱情的人会折磨自己,失恋是一种精神痛苦,折磨自己让身体的疼来释放失恋的痛。前不久,报载美国某心理研究所用鞭打患者的臀部来缓解抑郁症,据说有奇效。当人们紧张的时候,猛地一掌可以把他从被焦虑催眠的状态下唤醒回来。俄罗斯人洗澡的时候,喜欢用毛巾抽打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是为了洗涤,同时也帮助清洗了心灵与情绪。看过电影《红菱艳》的人一定记得当舞蹈的女主角因过度紧张不知所措时,剧场老板一个耳光让她忘却紧张,跳出惊艳的舞姿来。当然,这儿说的拍打是现在流行的躯体治疗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唤起自我感,重获控制。方法是循序渐进的用手分别拍打两边的躯体,腿,面部,肩颈,有节律的,轻重合适的,紧张在这样的拍打下慢慢放松。不适用人群:当然,拍打唯一不好的是当人不知情的时候会以为你疯了。神经质的人或有精神障碍的人在做拍打前要得到家人的理解,不然对你的担心会让家人提心吊胆。另方面,在某种情况下,如集体的拍打可能被人误认为邪教练功,遭受鄙视。同样,拍打过度类似一种自虐,是指向身体的一种暴力。一些有严重情绪情感问题的人,往往通过自虐来替代心理痛苦,这样的人千万不要用拍打,因为拍打的时候你控制不了合适的力度。善用拍打原理:感觉到了就好了 有的时候,拍打并不真正的拍打,而是用你的意识感觉你坐在椅子的臀部,接触椅背的背部。或站起来往墙上靠靠,感觉你的背在那里,或跺跺脚,拍拍手,用手推推墙感觉你的力量等等,这样的方式也可唤起躯体感,让 被烦恼催眠的心灵苏醒过来。拍打的另一个被欢迎的形式是按摩,用按摩来减除心理与情绪压力也是躯体治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结语 所有的自我心理调节必须符合这样两点:一是很容易掌握,过程不复杂,也不需要什么设备。二是便于人们在家里、办公室、或日常生活的活动中随时进行。真正的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情绪的平衡,人不能总是快乐,也不能总是不快乐。让情绪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关注并体验着它的起伏,乐在其中。如果我们喜欢痛苦,痛苦就是一种享受,如果我们认为痛苦后面有生命更真实的意义,我们容忍痛苦的能力就会很强,并从痛苦中获取有用资源的可能也最大。当然,痛苦体验与人性本能的趋避反应相关,要想接受痛苦需要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不过,不管我们做了多少自我调节的努力,焦虑、不幸福感、失落并不会因此而减轻。如果你感觉减轻那也是转移了注意力和形成了催眠效应所致。自我调节的关键是重获一种自我控制,在自控的感觉下心灵才会飞翔,才会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在我们烦恼的时候,我们依然知道我们的内心还有快乐与轻松并存在那儿,只要去体验,快乐、满足、轻松还在那儿!知道这些,自我心理调节就成了。 知道这些,自我心理调节就成了。
睡眠是我们正常的生理过程,像食欲、性的需要一样,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睡眠能帮助体力和精力的恢复。正常人每隔24小时有一次觉醒与睡眠的节律性交替。睡眠可分为正相睡眠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异相睡眠期(快速眼动睡眠期REM),健康人睡眠开始于正相睡眠期﹐维持70~100分钟后转入异相睡眠期,再维持20~30分钟后又转入正相睡眠期,如此重复约4~6次,睡眠量常依年龄不同而异。睡眠障碍是指由于睡眠的进入、睡眠的维持困难导致的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引起精力下降(醒后感到不解乏)的一种状态,睡眠障碍可以表现为:①:入睡时间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② 睡眠维持困难: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③ 睡眠质量下降:多恶梦;④ 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⑤ 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睡眠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临床出现频率最多的有一下几类: 境遇性的睡眠障碍:这种情况一般有一定的诱因,如换到陌生的环境不习惯,或者有些急需处理的事情,导致精神紧张,如有些学生明天面临考试,可能之前一晚难以入睡;一般这种睡眠不好的状态持续时间短,在境遇情境改变后即自行改善。 原发性的睡眠障碍:这类睡眠障碍是由于原发性的睡眠节律改变所导致,而且有一定的遗传性,比如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家庭:父母以前就有长期的失眠,子女到一定年龄也出现睡眠不好。这类睡眠障碍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有些甚至十多年的睡眠不好。 精神、心理疾病伴发的睡眠障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抑郁症和焦虑症,这类患者的睡眠症状往往也是非常顽固的。治疗: 境遇性的睡眠障碍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不需要过分的关注。 原发性的持续性睡眠障碍是一种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疾病,因此需要专业的干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主要服用一些能够诱导入睡的催眠药,如佐匹克隆等,这类药物能够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而且对认知功能没有损害,白天不影响精神状态,一般不推荐长期服用安定类的镇静催眠药,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这类药物由于能很快的改善睡眠,应对受到很多睡眠障碍人士的青睐,但此类药物具有潜在的危害,比如长期服用导致成瘾而难以戒断、导致白天警觉性下降,长期服用还会导致认知功能损害,记忆、注意功能下降。心理干预:睡眠不好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睡眠的过高要求、过分的关注和错误的认知,如有些患者重认为自己的睡眠必须要达到多长时间,上床一段时间睡不着就开始担心,怕今晚睡不着,产生预期性的焦虑;因此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对睡眠正确认识也非常重要。 伴发于心理疾病的睡眠障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其实他们的问题远不止睡眠不好这么简单,他们同时伴随着情绪的问题,如忧郁、焦虑、紧张等,这种情况,如果单纯针对睡眠,那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因此这类患者会反复的就医,换用不同的睡眠药,但疗效并不显著,如果能针对心理问题,改善焦虑、忧郁等病情后,往往睡眠问题能得到更容易的解决。当然,我们的患者都不是专业人员,很难辨认出自己的睡眠障碍是属于哪一类,因此还是建议当大家面临这样的问题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的吃药。另外,由于睡眠障碍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问题,因此一些商家也抓住这些机遇,利于患者急于就医的愿望,打出什么治疗失眠的广告,如网上就医很对磁疗、电疗,还有什么睡眠枕头的,几乎都是些没有科学依据,没有治疗效果的东西;百度上收索一下,还有很多名目繁多的医院,宣称有什么什么专家,保治愈,不敢说他们都不好,但大部分不是在我们业内知名的医院,宣称的专家也可以说大部分从未听说过,所以建议患者选择医院就诊时一定要谨慎,以免上当受骗,耽误病情。
我们可能对人的情绪有诸多解释,什么是情绪?怎么定义它,什么是好的情绪和坏的情绪,愉快的情绪好吗?忧郁的情绪不好吗?为什么?许多有关心理健康的书,情绪调节的书都把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看成是健康的法宝,真是这样吗?快乐的心境、激越的情绪真的能保留住吗?什么是情绪,正如血液流动是肌体维系活力一样,情绪的自然流动是精神的活力,没有情绪的人是死气沉沉的。心理学应该担心的不是情绪鲜明,爱哭爱笑的人,反倒是情绪缺乏或情绪表达困难的人,这类人我们有一个描述,叫“述情障碍”。情绪的分类不应该是文化所标定的正性的或负性的,这种分类的方式易于给人一个误解,以为情绪是有好坏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情绪是一种能量,是人的意识、心灵、精神世界维持清晰和觉察力的动力。没有情绪的人,对他人,对世界是麻木的。情绪能量低的人,爱的能力也很低,喜好、欲望、冒险精神、探索心、创意也相应很低。人类的情绪原型应该看成一种掩藏在生理机制后面的一种生命力。科学可以解释人的神经活动,但解释不了人的自由决策、追求、信仰、喜欢、宗教情结类似的东西。在一种特定的创伤下,如植物人,没有意识,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了情绪。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人的情绪,甚至是动物的情绪看成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呢!情绪被压抑是文化与现实交替反应的结果,是情绪的非自然状态,压抑是唯一对人心身有伤害力的。但压抑的情绪如果不用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精神分裂与反社会、攻击性、酗酒、赌博、吸毒等来出口的话,那么压抑的情绪反而会成为生命的创造力。未曾体验过深重压抑、挫败和失落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导师、创造者、艺术家与天才。另一方面,抑郁的情绪本来是自然的,它与兴奋同体,当抑郁被展现的时候,兴奋和愉悦在它的外衣掩藏下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对抑郁的排斥也会阻断快乐隐藏着的萌动。我们把抑郁看成一种最糟糕的体验,那么它就被钉在耻辱架上,过度关注它的结果会使我们内在情绪能量都幻化为它。一个被标定为抑郁的人,会无意识藏起他的快乐,只有在梦里,快乐体验会更多的显现,这也是快乐的人容易做悲伤的梦,抑郁的人常有高兴的梦的原因。抑郁的自杀不是抑郁造成的,而是我们不接受抑郁,或同时遭受他人太过否定、排斥、压制才造成。相反,没有情绪抑郁能力的人反倒是需要帮助的。为什么有人过劳死,是因为精神(情绪)能量过度消耗。抑郁也是一种信号,它让人无力,想歇下来,放弃权利、责任,放弃追求或苛求,得过且过。抑郁的人仿佛是个婴儿,需要别人来照料。如果用能量来解释生命,那么生命这根蜡烛点得太亮了,生命力就被过度耗费了。抑郁把生命的烛光变得暗淡,让生命能够承受阴影,缓慢的展开它美丽的翅膀,可能会飞得更远更高。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具有非凡创意的,天才的人们都具有躁抑症双向情感特征。在兴奋躁动的时候,他们的精神和精力创造这个世界,在创意枯竭的时候,抑郁来帮助他们潜伏起来,不至于生命被无端耗竭。我们常看到那些杰出的人,被媒体关注,被应酬包裹,在愉快的生活中变得平庸和乏味,因为只有潜伏与压抑的情绪才是创造力的温床。相对来说,需要警惕的是快乐的情绪,快乐是一个很耗能的过程,快乐易于造成人的疲倦,甚至危及人类的心脏。有益的情绪法则是不让快乐来的那么快,那么频繁,那么持久,笑是要给人增添皱纹的,皱纹象征着衰老。保持低度的愉悦感,一种类似平和的心态,这样,没有情绪能力的消耗过度,也不会有抑郁的心境来造访。
说到焦虑,大众的理解多是紧张、心慌、坐卧不安等感受,但大多数人并不能很深刻的理解,到底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不是病呢?其实,更确切的说,焦虑应该是一种情绪,它让我们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有紧迫感,是有保护意义的,有利于个体的进步和避免威胁,因此适度的焦虑是适应性的;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焦虑过了度,反而会导致效率的下降,妨碍我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这种焦虑是适应不良的。什么样的焦虑是正常的?什么样的焦虑是过度的,是病理性的呢?正常的焦虑应该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正常的焦虑应该有现实的基础,如学生考试前的焦虑,职员升职前的焦虑,因此,正常的焦虑有明确的指向性,当现实的压力消失后,焦虑水平就会快速的下降;其次,正常的焦虑是适应性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动我们的心理能力,积极面对压力,它使我们更专注,有利于应对面临的现实威胁。病理性的焦虑正常相反,它的特征表现为:首先,没有现实的基便是有一些现实的应激事件,但明显的是,我们对该应激事件的负性评价明显是夸大的;焦虑没有明确的指向,这时经常体验的是莫名的感觉惴惴不安、忧心忡忡,或是莫名的紧迫感,难以言明其原因;其次,由于病理性的焦虑是适应不良的,所以,它导致我们不能平静的专注做事情,反而导致做事情的效率下降。另外,病理性的焦虑还往往伴有一些躯体性的焦虑反应,如感觉心慌、胸闷、腹胀、腰背疼痛等,但相关医学检查也检查不出什么病变来。当出现焦虑时怎么样去应对呢、首先,要正确的认识焦虑,不要过分的恐惧它,接纳和允许自己会有焦虑,不要试图去控制它,有时候转移注意力,忽视它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约急于去控制,那它对你的影响就越明显。其次,当感受到经过调整,自己还是不能应对的时候,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毕竟,他们应对这些问题的经验要比我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