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冻疮与冬季的寒冷有关,注意以下几点,使宝宝远离冻疮烦恼: 1.出门前摸一摸宝宝的内衣、鞋垫及袜子是否潮湿,湿了要及时更换,因为潮湿会加快、加重寒冷引起的损伤 2.衣服要宽松。因为空气具有隔离作用,可以防止体表热量的丧失,所以宝宝的衣服与身体之间要有一定的空隙,以保暖。过紧的衣服会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孩子容易出现冻疮。 3.出门后别让宝宝长时间在冷风里站着,要让他多活动以增加血液循环,减少寒冷损伤。并控制宝宝在外面玩耍的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下雪天或室外温度低于0℃时更要注意。 4.天气好时可以让宝宝多到户外活动,以改善四肢的血液循环,提高宝宝的耐寒能力。
细心的妈妈可能发现了,在前两篇文章讲到特应性皮炎和舌舔皮炎时提到了皮肤屏障功能。那么什么是皮肤屏障功能呢?皮肤覆盖在宝宝身体的最外层,直接与外界接触,就象屏障一样,阻挡外界各种有害物质对宝宝的侵害,同时也阻止体内营养物质的流失,是宝宝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如果宝宝的皮肤受到伤害,其屏障功能就会受损,各种病原微生物及过敏原就会进入宝宝的皮肤,导致皮肤发炎。同时屏障功能受损还会使宝宝的皮肤丢失水分(医学上称为经表皮失水),导致皮肤干燥,加重皮肤的炎症。所以保护和恢复宝宝的皮肤屏障功能至关重要。秋冬季空气干燥,容易加重宝宝的屏障功能受损。以下日常护理的5个提醒有助于冬季保护或恢复宝宝的皮肤屏障功能。1. 可以每天给宝宝洗澡,但洗澡水温不要过高,冬季以37-38℃为宜;每次洗澡时间不要过长,最好控制在10分钟以内。2. 浴液、香皂不要多用,每周用1~2次即可,否则会将宝宝皮肤表面的皮脂洗掉,加重皮肤干燥。3. 洗完澡后,要用柔软的毛巾将宝宝的皮肤轻轻擦干,趁皮肤潮湿时,尽快(最好在3分钟以内)将保湿润肤品均匀涂抹于宝宝全身,以锁住皮肤水分,防止皮肤干燥。冬季润肤品最好每天用二次以上,对于皮肤特别干燥的宝宝甚至可以不限次数,发现干燥时随时涂抹。如果宝宝同时还在外用药膏,一定要先抹药膏后抹润肤品,否则会影响药物吸收。4. 给宝宝洗完手和脸后也要尽快擦干。擦干后别忘了及时抹上一层保湿润肤膏,以防止皮肤失水。给宝宝擦润肤品时别忘了用手揉一揉,让它充分吸收。5. 宝宝的保湿润肤品要选择儿童专用的产品,刺激性较小,全身应用会比较安全。如果宝宝的皮肤很敏感、容易过敏或本身正患有皮肤病的话,最好选择不含香料和色素的医用润肤品。
冻疮好发于深秋和初冬季节,是宝宝过度暴露于寒冷及高湿度环境所致。冻疮的发生与遗传相关,具有体质的易感性,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条件下,有些宝宝发病,有些宝宝不发病。当孩子穿着过少,在室外玩耍的时间过长,手套、鞋或袜子湿了没有及时更换,衣服、鞋太紧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时,都容易诱发冻疮。典型表现为宝宝的手脚冰冷,并在宝宝的手指、手掌侧缘、足趾、足跟、足外侧缘或耳廓等部位出现一块块的紫红色水肿性斑块,自觉瘙痒、灼热或疼痛,受热后瘙痒加剧。严重时可在表面出现水疱或血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或疤痕。对策:治疗冻疮以活血化瘀为主,可以用中药红花、桑叶、甘草各12克煎水外洗,每天2次,然后外用冻疮膏。如果局部皮肤破溃则有继发感染的可能,可以外用一些抗生素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
舌舔皮炎好发于干燥多风的秋冬季,其发病与宝宝缺乏维生素和舔吮口唇的不良习惯有关。宝宝偏食会使体内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唇粘膜就会出现干燥,而秋冬季的干燥多风会加重这种干燥和不舒适感,迫使宝宝去舔;反复舔吮口唇会使局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皮肤脱水,进一步加重干燥症状,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炎症反应。轻时表现为小嘴唇和周围皮肤红红干干的,有点起皮,严重时会出现水肿、糜烂和结痂。对策:发病期间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可以适当补充多种维生素。其次要纠正舔唇的不良习惯,可以在在宝宝衣服的小口袋里准备一支金霉素眼膏,教给他觉的嘴唇干燥不舒服的时候不要用舌头舔,可以随时掏出金霉素眼膏涂一涂。金霉素眼膏滋润性很强,可以有效缓解口唇的干燥和不适。如果皮损较重,要及时带宝宝去看医生。每次饭后和吃完水果以后,教给孩子要及时用清水洗一洗口周皮肤,以减少菜汤和果汁对皮肤的刺激,同时注意清洗后一定要及时涂抹保湿润肤剂,以保护和恢复皮肤屏障功能。
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患特应性皮炎的宝宝,但许多宝宝的特应性皮炎在秋冬季会复发和加重,这可能与秋冬季空气干燥,加重了宝宝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关。本病最好发于宝宝的面部、头皮及耳根部,表现为对称性红斑、针头大小红色丘疹、鳞屑,严重时出现红肿、小水疱、糜烂及渗出等,严重时宝宝的躯干、四肢、手足背、乳头甚至口唇部均可受累。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宝宝的双肘窝、腿窝及颈部等皱褶部位会逐渐出现典型的肥厚性苔藓样皮疹。 对策:流水糜烂时,要用3﹪硼酸水冷敷,每天3次,每次20~30分钟,冷敷可以很快减轻皮肤的水肿和渗出。冷敷后,局部可以配合外用氧化锌油。渗出减少后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外用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果宝宝的皮肤不适宜外用激素,2岁以上宝宝可以选择0.03﹪他克莫司霜或1﹪吡美莫司软膏。这两种药膏是目前比较新的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外用药膏,其成分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本身不是激素,长期用于相对比较安全。同时还要注意,无论是疾病的发作期还是缓解期,保湿润肤霜要长期坚持使用,以保护和恢复宝宝的皮肤屏障功能。
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瘊子”,主要见于儿童,其病原为传染性软疣病毒,患病的儿童可以因为搔抓而引起自身接种,致使皮疹数目越来越多。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儿童游戏时的直接接触,或通过被污染的衣服、毛巾、被褥等生活用品传染他人。尤其在托儿所、幼儿园更容易互相传染。既往本病主要见于儿童,成年患者少见,但近年来由于搓澡巾的广泛使用,许多成年人洗澡时喜欢用搓澡巾用力洗搓,致使皮肤出现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伤口,病毒趁机而入,在局部生长繁殖,导致成年患者增多。 传染性软疣的典型表现为散在分布的针头至绿豆大小半球形疙瘩,呈正常皮肤色或珍珠色,表面有蜡样光泽,有时小疙瘩看上去呈半透明状,似水疱,故有“水瘊子”之称。早期皮疹质地坚韧,以后逐渐变软,中央向内凹陷,呈脐窝状。传染性软疣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面部和躯干部多见,也可见于会阴及四肢。皮疹数目可多可少,由数个至数十个不等。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患者有轻微痒感。若不注意卫生及搔抓,可继发感染,当继发感染时,皮疹局部发红、肿胀,伴有疼痛。有的患者在发病数月后,某处疣体逐渐增大至黄豆、乃至蚕豆大小,称为肉芽肿性软疣。每一个软疣的中央部分都可以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医学上称为软疣小体,其中含有大量病毒,是为传染源,可引起自身接种及传染他人,故本病一但发生,应尽早治疗。治疗建议 传染性软疣的治疗方法很简单,用络合碘或75%酒精消毒后,用无菌小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软疣,挤出中央的软疣小体,然后再外涂一次2%碘酊,以杀死残存病毒并作为伤口消毒。也可以用消毒空针挑除。做上述治疗时应注意,首先要将软疣小体挤干净,以免在原处复发。其次每一个软疣不管大小,中央都含有大量的病毒,因此在治疗时,每一个肉眼可见的软疣都要经过上述同样处理,不得漏掉,因漏掉的软疣可继续传染,留下后患。若疣体数目很多时,应分批治疗。治疗后贴身的内衣、用过的毛巾等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应煮沸消毒。由于上述治疗有一定的痛苦,治疗前可以局部外用局麻药膏,以减轻治疗疼痛。 治疗时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即本病有潜伏期,皮肤从感染上这种病毒到长出肉眼可见的软疣需要14~50天,所以虽然经过治疗,在潜伏期内还有可能长出新的疣体,治疗以后应密切观察,有新出的软疣时要及时治疗,以防止其成为新的传染源,造成重复感染。 像所有的病毒感染一样,传染性软疣也有一定的自愈性,所以如果孩子的情况不适宜做治疗(比如患有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以待其自然消退。但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才能自行消退个体差异很大,一般至少需要3年,只是等待期间疣体有增多和增大的可能性。
宝宝身上长的像鸡皮疙瘩一样的皮疹常见于两种病,小棘苔癣和毛发苔癣,两者都表现为与毛囊一致的像鸡皮一样的皮肤色小疙瘩,针尖到小米粒大小,质硬,顶端有尖,摸上去有扎手感。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小棘苔癣是片状分布,表现为一小片皮肤上密密的长着许多同样的小疙瘩,肘膝关节的伸侧及躯干是常见的发病部位;而毛发苔癣好发于四肢伸侧及宝宝的面颊部,虽然也是鸡皮样的小疙瘩,但它不像小棘苔癣一样集中分布于一小片皮肤上,而是一个一个孤立、散在分布于宝宝的脸颊部或四肢伸侧。治疗建议 小棘苔癣病因不清,一般只是美观问题,不影响宝宝健康。有些学者认为与宝宝缺少维生素有关,所以可以适当给宝宝补充小儿多种维生素,比如小施儿康滴剂,每天0.5至1ml,连用3个月至半年。平时多给宝宝吃一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或动物的肝脏。皮肤局部可以外用维A酸软膏,每天晚上摸一次,疗程3个月至半年。 用药期间有三点需要注意:1) 维A酸软膏有不同的浓度,如0.025%、0.05%及0.1%,注意一定要从低浓度用起,先用0.025%维A酸软膏,待宝宝的皮肤适应后,逐渐过渡到0.1%浓度。2) 维A酸软膏的副作用是用药局部皮肤干燥,有时会发红甚至脱皮,所以每天白天用药局部要给宝宝摸一些润肤霜,以减轻副作用。3) 个别宝宝用药后可能局部会红肿,这表示宝宝对维A酸软膏过敏,要及时停用。
宝宝又宝宝又长红屁股了,医生说叫尿布皮炎。尿布皮炎全是尿布惹的祸吗? 尿布皮炎典型表现:轻者表现为尿布区(臀部、外阴、小腹、大腿根等尿布覆盖区)皮肤粗糙、发红。重者可以起皮,出现小红疙瘩。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皮肤破溃和糜烂。 医生的建议:尿布皮炎的发病与尿布区皮肤的闷热、潮湿和摩擦刺激有关。尿布过硬、尿布过厚、尿布没有洗干净、或使用了不合格的纸尿裤等都会刺激宝宝的小屁屁,导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尿布皮炎。但尿布皮炎不全是尿布本身惹的祸,妈妈没有给宝宝及时更换尿布、或宝宝拉稀等也是尿布皮炎常见的病因。尿布更换不及时,会使尿布中陈旧的尿液分解产生氨,氨使皮肤酸碱度发生改变,从而刺激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同时尿布不及时更换,会使宝宝的小屁屁闷热、潮湿,从而导致细菌和真菌感染,诱发或加重尿布皮炎。宝宝拉稀时,大便的酸碱度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刺激宝宝的小屁屁,引起尿布皮炎。所以要想解决小屁屁的烦恼,预防尿布皮炎的关键在于——保持小屁屁的清洁和干燥。首先要为宝宝选择柔软、清洁、透气的尿布或质量合格的纸尿裤。其次,尿布一定要及时更换。2-4小时更换一次尿布,夏季或宝宝拉稀时可以适当增加换尿布次数。大便后(尤其是宝宝拉稀时)不能光用手纸擦,一定要用温水清洗,清洗后别忘了给小屁屁涂抹一些护臀霜,以保护皮肤。如果发现小屁屁发红了,清洗后可以外用5%鞣酸软膏(注意:抹药时一定要用洗干净的手揉一揉,帮助药物吸收),每日3-4次,一般7-10天就会明显好转,如果治疗无效的话,您就要及时带宝宝看医生了。
做诊断性饮食回避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用于诊断时,饮食回避时间一般为2—4周即可,最长不要超过6周,否则容易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②回避要完全。如怀疑牛奶过敏,不仅牛奶不能喝,同时还要回避所有含有牛奶的其他食物,如酸奶、冰激淋、奶糖以及含有牛奶的面包、饼干、饮料等。如果回避得不完全,必将对结果产生干扰。 ③替代品不能出现过敏反应,同时要营养充分,可以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比如有些家长或经验不足的医生怀疑患儿对牛奶过敏时用羊奶或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替代,患儿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似乎患儿的病情与牛奶无关。羊奶与牛奶存在90%以上交叉过敏,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仍有抗原性,因此两者都不能作为牛奶过敏患儿的替代品。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抗原性比牛奶明显下降,但有10%牛奶过敏的儿童仍不能耐受,食入后可能还会出现过敏症状。所以对于严重牛奶过敏的儿童,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也不是最好的选择。氨基酸配方的营养粉基本无抗原性,患儿食用时不会出现过敏反应,同时可以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因此是诊断性饮食回避的最佳选择。 诊断性饮食回避是一种简单、可行、相对又比较安全的诊断食物过敏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没有注意到相关事项可能结果并不准确,患儿家长如果想要做诊断性饮食回避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上注意事项,如有疑问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与我联系。
食物过敏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体内外实验等,有时还要借助饮食回避。体内试验包括皮肤点刺试验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体外实验包括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sIgE)。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但口服食物激发试验需要一定的条件,并有诱发患者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 目前国外研究显示,皮肤点刺试验的风团直径越大、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越高,临床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当皮肤点刺试验的风团直径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相关研究使用的是瑞典法玛西亚公司Uni—CAP系统)超过某一临界点时,患儿95%可能性会出现症状,此时不需要做食物激发试验即可诊断,这一临界点称为95%阳性预测值。皮肤点刺试验的95%阳性预测值为2岁以上:牛奶≥8 mill,鸡蛋≥7 mm,花生≥8 lnln。2岁以内:牛奶≥6 mm,鸡蛋≥5 mm,花生≥4 mm[10】。各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及阳性预测值见表1 Ill-12]。由于食物过敏可以诱发特应性皮炎患儿2种皮损,特应性皮炎患儿的食物过敏诊断相对比较复杂2食物诱发的非湿疹样反应的诊断食物诱发的非湿疹样反应表现为瘙痒、红斑、风团及水肿等。由于此类反应常在患儿进食过敏食2小时内出现,患儿或家长很容易发现食物与症状的相关性,因此患儿或家长提供的病史是诊断此型食物过敏的重要线索。如果病史很明确,再结合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升高,即可确诊。如果病史阳性,但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阴性,此时确诊必须做食物激发试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儿进食某种食物后曾经迅速出现过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憋气、呼吸困难等,此时即使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阴性,也可以诊断。此种情况下不建议做食物激发试验,因为食物激发试验可能会诱发患儿严重的过敏症状。如果病史可疑,但皮肤点刺试验的风团直径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水平超过95%阳性预测值(95%PPV),也可诊断。 如对于某一<2岁牛奶喂养的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用瑞典法玛西亚公司UniCAP系统检测其血清牛奶特异性IgE抗体滴度≥5 kU/L,或牛奶皮肤点刺试验风团直径≥6 mill,该患儿95%以上可能性对牛奶过敏,此时不需要做食物激发试验,可以直接诊断。如果病史不明确,皮肤点刺试验虽然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虽然升高,但低于95%阳性预测值,此时必须借助口服食物激发试验才可以明确诊断。食物诱发湿疹样反应的诊断由于食物诱发的湿疹样反应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反应,常在患儿进食过敏食物数小时或数天后才会出现症状,患儿或家长很难发现食物与症状的相关性,因此家长提供的病史常不准确,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只能用于IgE介导的食物过敏的诊断,不能用于诊断细胞介导的湿疹样反应。特应性皮肤斑贴试验可能有助于发现过敏食物,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理想,多数情况下仍需要口服激发试验证实。一般不推荐特应性皮肤斑贴试验作为食物诱发的湿疹样反应的常规诊断方法,但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方法之一。食物诱发的湿疹样反应的诊断有赖于口服食物激发试验。为更好地观察食物与湿疹样皮损的相关性,在做食物激发试验之前及之后需要做皮损严重性评分(如SCORAD),以评估食物对皮损的作用,相差10分为阳性。特应性皮炎患儿可能出现上述2种反应,因此对于同一患儿,上述2种诊断流程必须同时兼顾。目前推荐的特应性皮炎患儿食物过敏的诊断流程为:持续存在的中到重度特应性皮炎一食物过敏病史、slgE、SIT(ATP)—嗽食回避4~6周食物激发前皮损处于稳定期、评估疾病严重性SCO—RAD_+食物激发_2小时内,随着食物量的每次增加,评估非湿疹反应一食物激发16~24小时后,评估湿疹样反应(SCORAD)如果阴性,随后1周内每天持续给与l份食物量,并做SCORAD评分。 食物过敏的体内、体外实验需要一定的条件,尤其是食物激发试验要求的条件更高。由于食物激发试验存在风险,所以激发试验的开始2天必须在医院进行,要有抢救设施,并在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和护士监测下进行,许多医院或诊所不具备此类检查的条件,此时诊断I生的饮食回避不失为一个简单、可行、相对又比较安全的好方法。诊断性饮食回避的具体方法为:让患儿严格回避可疑食物2~4周,如果患儿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则高度怀疑对此种食物过敏,可以让患儿继续回避,半年或一年后复查。如果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则可能与该种食物没有关系,可以继续食用。 食物过敏的诊断比较复杂,如果患儿家长需要给患儿做相关的检查,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选择专业的医院检查,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通过电话咨询的方式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