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外科的发展早已经进入微创时代,而微创在普外科的主要应用就在于腹腔镜技术,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腹部手术,尤其是原来需要较大切口、难以显露部位的手术。 相对于结直肠癌、胆囊切除术来说,开腹阑尾切除术相对简单,故被腔镜手术“占领”的时间尚较短,但一旦用于临床,就收到了医生与患者的欢迎,主要原因在于: 1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有诊断作用,尤其是术前诊断不明者,不只探查右下腹,可同时探查全腹部,一旦术中证实阑尾“没事”,可同时处理所发现疾病。2 由于切口较小,术后疼痛轻,可以早起下地活动,术后排气时间短,禁食时间短。3 术后整体恢复快,可以3-5天出院,较早地生活自理、恢复工作。4 长远来看,腹部切口小,瘢痕小。5 肠粘连可能性小,切口感染可能性大大降低。任何技术有利就有弊,腹腔镜手术也有其缺点:1 需要全身麻醉,这对于某些年老体弱的患者来说可能难以耐受。2 有腹腔镜手术特有的一些并发症,如穿刺损伤、气腹相关影响,不过发生率极低。3 费用高于开腹阑尾切除术。附图说明切口情况
根据急性阑尾炎的病程及病情轻重,常分为单纯性、化脓性、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等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是较早期的,若能在这个阶段就诊并手术治疗,既安全又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但如在化脓、坏疽、穿孔后才手术,则操作困难,术后并发症也显著增加。当阑尾化脓、坏疽时炎症侵犯阑尾系膜的动脉,造成阑尾系膜小动脉栓塞而发生栓塞性静脉炎,致使病人出现畏寒、寒战、高热、黄疸,甚至细菌栓子可随血流到达肝脏,引起多发性肝脓肿。有的阑尾炎感染侵及骼静脉、下腔静脉,栓子随血流到肺,引起肺脓肿或造成脓毒血症、败血症。阑尾一旦穿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特别是老年和小孩更是如此。如未及时处理或处置不当,常可发生盆腔脓肿、膈下脓肿、多发性肠间脓肿等并发症,甚至遗留腹腔窦道、肠瘘、粘连性肠梗阻等后患。即使在抗菌素十分多的今天,据医学统计,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死亡率在0.1-0.5%,因此对急性阑尾炎不可小视。如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即以手术治疗为佳。一般情况下,阑尾切除手术并不复杂,操作规程并不困难。有些病人的阑尾很表浅,打开腹腔便可见到。甚至个别病人的阑尾打开腹腔后自动跳出来,常被医学界戏称为”早安”阑尾。但大多数病人的阑尾充血、水肿、粘连,术中寻找阑尾并非易事,特别是有些病人的阑尾为异位阑尾、短小阑尾、多阑尾畸形等特殊情况,常使一些高年资外科医生颇感棘手。急性阑尾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由细菌引起,所以在切除阑尾后,使用些抗菌素是合理的,病人应早期下床活动,以避免以后的肠粘连。一般病人术后应在肛门排气、排便后才可进食。进食头几天应吃清谈、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汁或半流汁饮食。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特别是阑尾已经化脓、坏疽或穿孔者,尽管手术医师在术中用尽十八般武艺来清洗、消毒,也难以避免切口的感染。术后要采取多种措施,如理疗。要及时发现切口感染,撑开引流,换药时要清洗去除腐烂组织、清除线头,以加快切口的愈合。
甲状腺癌也是一种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的疾病,由于良好的饮食不仅有益身心健康,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助益治疗,因此,有关“甲状腺瘤多吃什么”问题常被问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甲状腺癌是一种消耗性的疾病,随着病情的加深,患者的体质会越来越虚弱,鉴于此,患者家属给病人大吃大补,其实在病人患者的过程中,已经严重个的破坏了人体的各个器官的功能,比如说病人的味觉减退、食欲下降等,营养吸收以及各项代谢也会发生故障,一味给病人吃甲鱼、海参等不易消化的大补食品,不但不会被消化吸收,还会加重患者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加重患者的厌食症状。那么,甲状腺癌多吃什么呢? 甲状腺癌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保证充足的热量,营养要均衡,饮食结构也要合理,以便在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同时,增强体质,提高免疫,为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也要根据病人的需要,补充各种营养素的适量和齐全,除了补充充足的蛋白质摄入以外,还要以一些低脂肪,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为主,还要注意维生素的补充,维生素可从水果蔬菜中获得。
辟谣课堂丨甲状腺疾病的这些传言,你信过吗?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时间:2023-04-18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编者按】让每个人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树立自我防护的意识,是个人健康管理能力及社会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和前提。第29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邀请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乳甲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建,一起来澄清甲状腺疾病的相关误区。甲状腺是位于人体颈部中央一个蝴蝶样的器官,别看它体积小,却是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甲状腺的主要作用是分泌甲状腺激素,它不仅可以促进人体大脑、骨骼等组织的生长发育,还可以促进体内糖分、脂质等物质的代谢,调节体内激素平衡,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关键。我国甲状腺疾病患者群体庞大,甲状腺疾病的防治愈加受到社会关注。然而患者对相关健康信息获取渠道选择、内容科学性的辨识不一,诸如“甲状腺癌不再算‘癌症’”“患有甲状腺疾病,更容易得甲状腺癌”“‘碘盐’是甲状腺癌高发的罪魁祸首”“甲状腺疾病必须立刻手术”等谣言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引起患者恐慌,影响就医行为。误区一甲状腺癌已经不再是癌症了?现行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中,引入轻度疾病定义,将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后遗症3种核心疾病,按照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疾病和轻度疾病两级。TNM分期(肿瘤学中对肿瘤的一种分期形式。T是原发灶、N是淋巴结、M是远处转移)为Ⅰ期或更轻分期的甲状腺癌不列入“恶性肿瘤——重度”的保障范畴。另外,WHO将部分“包裹型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命名为“带乳头状细胞核特征的非侵袭性滤泡型甲状腺肿瘤”,名称中不再带有“癌”。以上原因,让部分网友误认为甲状腺癌已经不再是“癌症”了。图片来源: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第4页图片来源: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第14页甲状腺癌由于恶性程度低,生长慢,长期生存率高,因此被称为“懒癌”,但它只是进展速度相对较慢,并不等于不进展。甲状腺癌仍然是癌症的一个种类,属于恶性肿瘤。即便是甲状腺癌中预后最好的乳头状癌,也有可能存在早期通过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关注肿瘤分期早晚,也要关注病理学检测结果。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低分化癌、未分化癌等。乳头状癌包括十几种亚型,“包裹型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于其中一个亚型,在满足特定条件下才被归为“带乳头状细胞核特征的非侵袭性滤泡型甲状腺肿瘤”,属于“低风险肿瘤”。总体来看,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属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一般预后较好,通过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误区二患有甲状腺疾病,会更容易得甲状腺癌吗?甲状腺疾病种类较多,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炎和甲状腺肿瘤等。其中,甲亢、甲减、甲状腺炎患者一般都是“良性的”,癌变的几率很小。但甲状腺结节包括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占绝大多数,一般不会转化成癌症,只有极少良性结节经过长期发展会发生分化,演变成恶性肿瘤。因此,发现甲状腺结节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结节良恶性。同时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定期复查,建议复查周期为6月-12月。误区三海鲜、碘盐是甲状腺癌高发的罪魁祸首吗?“近期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可我平时很爱吃海鲜,现在还能吃吗?碘盐还能摄入吗?”在门诊,时常听到患者这样的提问。其实,甲状腺疾病多种多样,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饮食控制。根据不同病情建议如下:第一,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功能未控制的患者,尽量食用“无碘盐”,忌食用海鲜等含碘高的食物;第二,慢性甲状腺炎(俗称“桥本病”或“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没有明确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忌碘对于该病有治疗意义,所以不需要刻意吃“无碘盐”,注意不要过量食用海鲜等含碘高的食物;第三,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结节患者,在没有确诊甲状腺癌之前,不需要刻意不吃海鲜,也不需要食用“无碘盐”;第四,确诊为甲状腺癌患者,如果术后需要进行放射性碘治疗或检查,治疗或检查前应低碘饮食至少1-2周,包括不吃加碘盐;如果术后不需要放射性碘治疗或检查,则不需要忌含碘饮食,但含碘高的食物还是尽量少吃。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一方面可能与电离辐射、环境、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与公众就诊率和体检率上升,使得甲状腺疾病的检出率升高有关。根据全国肿瘤登记点癌症监测数据,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食用碘盐监测数据相关分析,碘盐消费量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碘盐和甲状腺癌死亡率也无相关性。误区四甲状腺疾病必须立刻手术?甲亢、甲减主要是以内分泌治疗为主,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一般不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但甲状腺癌、部分良性甲状腺结节等,则要根据病情,选择即刻手术或者延迟手术。以下几种情况建议手术治疗:第一,高度可疑或确诊甲状腺癌(未分化癌除外)。第二,甲状腺良性结节具备以下条件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一是出现与结节明显相关的局部压迫症状,如气管、食管、喉返神经、颈部大血管受压迫,出现相应症状;二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内科治疗无效者;三是结节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因为往胸骨后长,一方面胸腔是负压,会长得比较快,另一方面胸腔空间非常有限,容易发生压迫症状,所以胸骨后甲状腺肿,无论良恶性通常需要手术;四是结节进行性生长,临床考虑有恶变倾向或合并甲状腺癌高危因素;五是病人因外观或思想顾虑过重影响正常生活而强烈要求手术。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甲状腺疾病都需要进行手术,包括一些单发且较小(如小于1cm)的甲状腺癌,经过临床医生评估也可以考虑推迟手术干预。2023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CACA指南,我知你知”。《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出,肿瘤诊治的核心理念是“防筛诊治康”。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希望大家注重肿瘤治疗“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合理营养膳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定期体检,自觉参与到肿瘤的“防”与“筛”。当身体出现异常时,谨慎对待网络信息,及时就医诊疗。癌症防治,全面行动。作者丨刘建北京市癌症防治学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乳甲外科副主任医师审核丨冯艳玉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甲状腺癌主委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基地外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责任编辑:贾玉韬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癌患者是男性。20世纪以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均有上升的趋势。在欧洲、北美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第一、二位。中国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乳腺癌患者2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5万。据中国抗癌协会最新数据表明,我国主要城市近十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增长37%,死亡率增长38.9%,农村死亡率增长39.9%。因此乳腺癌的防治是关系女性健康的重要问题。如何认识乳腺癌、追踪高危人群、面对治疗、认识治疗是广大女性朋友及乳腺癌患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一、乳房的解剖 乳房是人类和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男性乳房不发达,但乳头的位置较为恒定,多位于第四肋间隙或第四及第五肋骨水平,常作为定位标志。女性乳房随年龄增长出现不同的变化。于青春期后开始发育生长,妊娠和哺乳期有分泌活动。妊娠和哺乳期,乳腺生理性增生,乳房明显增大。停止哺乳之后,乳腺萎缩,乳房变小。老年妇女乳房萎缩。(一)正常乳房的位置和形态 乳房位于胸前部,胸大肌和胸筋膜的表面,上起第2~3肋,下至第6~7肋,内侧至胸骨旁线,外侧可达腋中线,外观呈半球形,凸出于胸前两侧,与全身线条相连,构成人体的曲线美。乳房内侧2/3位于胸大肌表面,外侧1/3超过胸大肌腋缘而位于前锯肌表面。在女性乳房的发育过程中,乳房的形态可因年龄、种族、遗传、哺乳等因素而有一定的差异。成年女性的乳房外上极狭长的部分形成乳房腋尾部伸向腋窝。青年女性乳头一般位于第4肋间或第5肋间水平、锁骨中线外1 cm;中年女性乳头位于第6肋间水平、锁骨中线外1~2 cm 。乳头直径约0.1~1.5cm,表面凹凸不平,其上有15~20个输乳管的开口,为哺乳时乳汁排泄的出口。双侧乳头基本对称,略指向外下。正常人乳头高出皮面,少数人可因先天发育不良致乳头凹陷,严重的乳头内陷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易发生感染,影响正常哺乳。乳晕环绕在乳头周围,其范围和色泽深浅差异较大,青春期呈现玫瑰红色,妊娠及哺乳后范围增大,色泽加深呈深褐色。乳晕上有较多小粒状突出,为乳晕腺,它分泌皮脂,润滑乳头,乳头和乳晕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损伤。 根据乳房基底横径、乳房高度、乳房下垂程度,可以将乳房的形态分为:扁平型、圆盘型、半球型、圆锥型、下斜型和下垂型等五种:扁平型:乳房前突的长度明显小于乳房基底的半径,乳房平坦,失去正常起伏的曲线轮廓。圆盘形:乳房前突的长度小于乳房基底的半径,乳房稍隆起,形如碗盘状,边界不甚明显,站立与仰卧位乳房形态无明显变化。半球形:乳房前突的长度等于乳房基底的半径,形似圆锥形,乳房在胸前壁的隆起较骤然,边界明显,呈浑圆丰满状,卧位时仍能看到明显乳房曲线。被美学家推崇的维纳斯女神像,就具有一对这种半球型的乳房。这是一种最理想、最健美的乳房形态。圆锥型:乳房前突的长度大于乳房基底的半径,乳房下缘与胸壁形成的角度小于90°,形成明显的乳房下弧线,站立时乳房高耸而微垂。此型乳房也算得上健美。下斜形:乳房前突的长度更大,乳房下缘与胸壁形成的角度仍小于90°,乳房乳轴稍向下。下垂型:乳房前突的长度更加大,轴长6 cm以上,大于乳房基底半径,仰卧时乳房向外侧垂展,站立时下垂呈袋状。此型乳房多见于产后的皮下脂肪减少、皮肤松弛、乳腺萎缩加上保养不当的妇女,这种乳房就不美了。我国成年女性未孕乳房一般呈半球型或圆锥型,两侧基本对称,产妇的乳房往往两侧大小不等,由于右侧乳房授乳机会多,通常右侧大于左侧;而断奶后由于右侧乳腺更易萎缩退化,所以哺乳后妇女显得左乳较右乳房大。老年妇女的乳房常萎缩下垂且较松软。正常成年女性的乳房重量为200g~500g不等。(二)乳房的结构 乳房由皮肤、皮下脂肪、纤维组织和乳腺构成,其中有神经、血管、淋巴管分布。乳腺腺体是乳房的基本结构,纤维结缔组织是乳房的支架,脂肪好似乳腺的填充剂。随着妇女年龄及生育状况的变化,三种组织的比例也随之而变化,由此导致乳房外形的变化。1、脂肪组织:乳房内脂肪组织的多少是决定乳房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整个乳房除乳晕外均为一层脂肪组织所包围,脂肪层的厚薄因年龄、生育等因素而导致个体差异很大。脂肪层较厚时,乳腺触诊呈均质感;较薄时由于直接触及腺体呈结节感。2、纤维组织:乳腺组织包裹于富含脂肪的浅筋膜之中,浅筋膜分为深浅两层,浅层筋膜位于皮下和腺体之间,并与腹壁和胸壁的皮下脂肪组织相连续;深层浅筋膜则是位于乳房腺体与胸大肌肌筋膜之间,并与胸大肌筋膜有明显的间隙,此间隙称为乳房后间隙,无大血管存在,为隆乳术假体植入的位置之一。此间隙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使乳房有一定的活动度,当癌肿侵犯胸大肌筋膜时,乳房活动受限。有时乳腺组织可穿过浅筋膜深层及胸大肌筋膜深入胸大肌中,因此要完全切除乳腺组织时须将胸大肌筋膜一并切除。乳腺的浅筋膜不仅包裹着乳腺组织而且还向乳腺组织深入,在乳腺小叶间垂直行走并互相搭连成网状的纤维组织束,形成纤维结缔组织性的间隙,称为乳腺悬韧带,悬韧带一端连于胸肌表面的筋膜,一端连于皮肤,对乳腺组织和脂肪组织起一定的支持作用,可使乳房既有一定的活动度,在直立时又不至于明显下垂,并使乳房保持一定的硬度、弹性和外形。患乳腺癌时,如果癌肿组织侵犯了此韧带,使韧带收缩,失去弹性,可使相应的局部皮肤凹陷,形似酒窝,故称“酒窝征”。3、腺体:乳房的腺体除乳晕外,均被脂肪组织包裹,并被结缔组织分隔成15~20个腺叶,以乳头为中心呈轮样放射状排列。每一腺叶可分成许多腺小叶,腺小叶由小乳管和相应的腺泡组成。一个乳房的腺叶数目是固定不变的,但小叶的数目和大小却可有很大的变化。4、导管:每一腺叶有其相应的导管系统,多个小乳管汇集成小叶间乳管,多个小叶间乳管又汇成一根输乳管。每一个腺叶有一条输乳管单独开口于乳头,输乳管有15~20根,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汇集于乳晕,开口于乳头,称为输乳孔。乳腺导管在乳头部较为狭窄,继之在乳头基底部扩大而形成较为膨大的壶腹即为乳窦,输乳管向远离乳头的方向延续,并依次发出许多大、中、小腺管,最后小导管进入乳腺小叶,形成末梢导管,与腺泡相连,乳腺小叶为乳腺的基本单位,腺泡是分泌乳汁的结构,乳汁通过各级腺管输送排出,一个乳腺小叶就像一串葡萄,腺泡为一个个的葡萄,腺管则像连接葡萄的把柄及梗。各导管系统之间无吻合支。当癌肿侵及大导管时,使大导管硬化、挛缩,牵引乳头,形成“乳头内陷”,这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5、乳头和乳晕:乳头隆起于乳房表面的中央,其周围皮肤有明显的色素沉着,色泽较深称为乳晕。乳头、乳晕部含有较多的平滑肌纤维,当有机械刺激,如婴儿吸吮时可使乳晕部平滑肌收缩,乳头勃起、变小、变硬,并挤压导管排出内容物。乳晕区的皮肤含有丰富的皮脂腺,又称乳晕腺,较大而浅表,呈结节状隆起于皮肤表面,妊娠及哺乳期尤为明显,具有保护皮肤、润滑乳头及婴儿口唇的作用。(三)乳房的血液供应及淋巴回流 乳房内有丰富的血管分布,它们对乳房的营养和新陈代谢维持起着主要作用。1、动脉:乳房的动脉血供十分丰富,主要源于以下动脉:(1)胸廓内动脉的肋间穿支,从胸廓内动脉发出后,穿过肋间隙近胸骨处,然后穿过胸大肌深入到乳房内侧部分,约占乳房供血量的60%;(2)腋动脉发出的胸外侧动脉、胸最上动脉、胸肩峰动脉、胸背动脉主要供应乳腺外侧部,约占乳房供血量的30%;(3)源于胸主动脉的肋间动脉穿支,分布到乳房的深部和外侧1/4。最近研究发现,乳房的动脉血供包括皮肤真皮下血管网、腺体前、腺体后血管网三部分。而且这三组血管网都分别与以上几组动脉有吻合和交通。2、静脉:分为浅深两部分,浅静脉位于浅筋膜浅层。回流到内乳静脉及颈前静脉;深静脉则在腺体内与动脉伴行,可回流到胸廓内静脉,肋间静脉及腋静脉属支,也可回流到椎管内外分部的椎静脉丛。乳癌的血行转移,就是通过这些静脉系统回流将癌细胞带到身体其他部位,如肺、肝、骨、神经系统等。3、乳房的淋巴回流 乳腺有丰富的淋巴管道,吻合成丛,包括乳腺内的淋巴管和由乳腺向外引流的淋巴管及区域淋巴结。乳房有关的淋巴结依次为腋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胸骨旁淋巴结、肋间淋巴结及锁骨上下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根据其与胸小肌的关系分成三个平面,平面Ⅰ:胸小肌外侧的淋巴结;平面Ⅱ:胸小肌背侧和腹侧以及腋静脉下面的淋巴结;平面Ⅲ:胸小肌内侧和锁骨下的淋巴结。乳房淋巴引流的主要路径为:(1)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引流至腋窝淋巴结,再引流入锁骨下淋巴结;(2)乳房上部淋巴液直接穿过胸大肌的淋巴管流入锁骨下淋巴结,继而汇入锁骨上淋巴结;(3)部分乳房内侧淋巴液,经肋间淋巴管流向胸骨旁淋巴结,主要在第二、三肋间,沿胸廓动、静脉分布,继而引流至锁骨上淋巴结;(4)经两侧乳房间皮下的一些交通淋巴管,一侧乳房淋巴液可流向对侧;(5)乳房深部淋巴网可与腹直肌鞘和肝镰状韧带的淋巴管相通,从而可使乳房深部的淋巴液引流向肝脏。(四)乳房的神经分布乳房只接受两种神经支配1、体表的感觉神经支配,主管乳房皮肤的各种主观感觉,如温度觉,触觉,痛觉等。乳房上部皮肤的感觉神经主要来源于颈丛的3-4支,下部皮肤感觉来源于第2-6肋间神经的皮肤侧支,第2肋间神经外皮支穿过胸壁后与第三肋间神经的外皮支及及臂内侧神经组成肋间臂神经。此神经要经过腋窝,因此,在作乳腺癌根治术时常要将其切断,故术后患者常常感到上臂内侧皮肤麻木。2、自主的交感神经支配,这种神经支配不引起人的主观感觉,但它控制乳房内的血流情况及皮肤下的平滑肌的收缩。这些神经主要来源于第2到第7肋间神经的外侧前皮支,其中以第4肋间神经的分支最为重要。如这一支神经受伤,乳头及乳晕区域的皮肤感觉就会减退或消失。由于这些神经的纤维互相交织成网状,互相之间有互补代偿作用,所以乳房患病时的疼痛定位不一定十分准确,有时会向颈部,腋部,上臂内侧,胸外侧及背部放射。在女性的乳房内侧及乳头乳晕的皮下存在着非常丰富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在乳头乳晕的皮下形成了许多“Meissners 小体”,它们对刺激较为敏感。在由此区域皮肤刺激时,可以通过神经反射,造成乳头乳晕皮下的平滑肌收缩,形成乳头乳晕的收缩和勃起。二、乳房的生理功能女性乳房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乳房一样,其首要功能是哺乳,养育后代。因此,对婴儿来说,乳房是母性的象征。但由于乳房受着多种性激素直接或间接的刺激以及神经的支配,其功能不只局限于哺育,还有其它多种功能。从医学角度,乳房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哺乳:哺乳是乳房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乳房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哺育后代的器官,乳腺的发育、成熟,均是为哺乳活动作准备。在产后大量激素的作用及小婴儿的吸吮刺激下,乳房开始规律地产生并排出乳汁,供小婴儿成长发育之需。2、第二性征: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讲,乳房在月经初潮之前2~3 年即已开始发育,也就是说在10岁左右就已经开始生长,是最早出现的第二性征,是女孩青春期开始的标志。拥有一对丰满、对称而外形漂亮的乳房也是女子健美的标志。不少女性因为对自己乳房各种各样的不满意而寻求做整形手术或佩带假体,特别是那些由于乳腺癌手术而不得不切除掉患侧乳房者。这正是因为每一位女性都希望能够拥有完整而漂亮的乳房,以展示自己女性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乳房是女性形体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参与性活动:在性活动中,乳房是女性除生殖器以外最敏感的器官。在触摸、爱抚、亲吻等性刺激时,乳房的反应可表现为:乳头勃起,乳房表面静脉充血,乳房胀满、增大等。随着性刺激的加大,这种反应也会加强,至性高潮来临时,这些变化达到顶点,消退期则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可以说乳房在整个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三、乳房的发育与演变从胚胎到儿童时期,男女两性的乳房没有太大差异。女孩的乳房一般在10岁左右开始发育,绝大多数女孩乳房发育早于月经初潮2-3年。进入青春期后,在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促成了女性乳房的特有形态和功能。女性的乳房发育可以分下面几个阶段:10岁以前,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处于静止状态,男女乳房无任何差异。10-11岁,乳房开始隆起,出现乳晕。12-13岁,整个乳房的腺体,乳晕进一步发育,乳房开始隆起。13-15岁,乳晕区的腺体进一步发育,在膨隆的乳房上突出,乳房明显地高出胸部。15-16岁,乳头大而突出,乳房成熟,线条丰满清晰,乳晕略陷。(一)胚胎期乳腺发育人类乳腺的发育是在胚胎第一个月末开始,在第二个月时(胚胎以生长到11.5毫米大小)在乳基线上可有多处上皮增厚,形成乳嵴。乳嵴可发展为多个乳腺始基。在第三个月时乳腺始基逐渐消退,只留下胸前一对乳腺始基继续发育,最后发育成为乳房。在胚胎第三个月末和第四个月初,乳腺始基可发育成球状,基底部向下生长,形成原始乳基芽,进一步延伸成索状结构,即输乳管原基。在胚胎6个月时,输乳管原基开始分支,形成15~20个突性的上皮索,深入真皮内。在胚胎第九个月时,分支的突性上皮索内开始空腔,即乳腺导管的雏形。它是由2~3层细胞围成,其末端出现数个基底细胞,形成小叶芽,此为乳腺腺泡的原始结构。在胚胎5~6个月时,在皮下可生长有5~12个乳晕腺。有趣的是,在胚胎生长到32~36毫米时,乳腺区非但不是一个隆起区实际上是为一凹陷区,凹底有乳腺管开口。在出生后,乳头下方的结缔组织增生,使乳腺区突出,构成乳头,从外观看胸部一对乳房基本上已形成。如果在胚胎期其他区域的始基没有完全退化,就会遗留多乳头、多乳房畸形,临床称为副乳腺。但同时具有腺体组织和乳头的完全性副乳腺比较少见,临床最常遇到的是非完全性副乳腺。副乳腺的位置一般就在腹股沟到腋窝之间的连线上,多位于双侧腋下。若副乳如果有多处的乳腺残留,则会在从腋部到腹股沟的这条乳线上形成多处副乳,常见的为多乳头。(二)婴儿、少女期乳房的发育婴幼儿期约有60%的新生儿,不论男女,在出生后1 周左右,在其一侧或双侧乳头下,可扪及1~2厘米大小的肿物,甚至可见微红、微肿,挤压时又有少量分泌物自乳头溢出。这种现象是由于新生儿接受母体内的雌激素,属于婴幼儿乳腺组织的一种正常的、暂时的生理变化。随着母体的胎盘激素浓度在新生儿体内的逐渐降低,这种肿块和分泌物一般在1-3周后逐渐消失,个别婴儿可延续至1-2个月后自行消退。这一时期内的乳腺相对保持稳定静止状态,直到青春期的到来,在这一期内,男女孩的乳腺基本上无本质的生理和解剖的差异。7~10岁女孩如有一侧或双侧乳房增大,乳晕微突起,乳头下扪到2-3cm圆形、扁平、质韧的肿块,无痛或轻微压痛,此乃幼女乳房早期发育征象。有女孩一侧先增大,随年龄的增长,对侧也逐渐发育,不能误当肿瘤。(三)青春期乳房发育青春期为男女乳房发育的黄金时期,乳房发育变化是乳晕颜色变深,乳头变大,乳腺组织增厚,外凸。因为青春期是性变化开始到性成熟的阶段,一般需要3~5年。此阶段到来的早晚,可因种族、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我国人群大多在13~18岁之间为青春发育期。青春期的乳房发育过程与体内一些相关激素的作用有关,其中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是刺激乳腺发育的最直接因素。此时下丘脑产生一种激素,叫作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也叫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LHRH )。这种激素可以刺激垂体产生两种激素,分别称为卵泡刺激素(FSH )和黄体激素(LH )。在卵泡刺激素的刺激下,原始的卵泡逐渐发育成熟为囊状卵泡,可以分泌雌激素。这些雌激素可以诱导乳腺及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在月经初潮后的1~2 年内,原始的卵泡并不排卵和生成黄体,因此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并不成熟。此时卵巢来源雌激素的刺激作用要强于黄体来源孕激素的刺激。在雌激素的刺激下,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分裂增殖,导管纵向延长,并形成分支,末端导管形成腺小叶的基芽,这些基芽以后将发育形成腺小叶。导管周围的结缔组织逐渐增多,弹性增大,血液供应和脂肪沉积也会增多。卵泡排卵后形成黄体,会产生孕激素。在雌激素和孕激素共同作用下,导管-小叶-腺泡结构逐渐发育完善。在外观上,刚刚进入青春期时乳头会突起,但乳晕没有色素沉着。11 岁前后先在乳晕下方出现腺体结构,乳房开始从胸部隆起。以后腺体逐渐增多,乳房增大,乳晕出现色素沉着。13 岁前后乳晕增宽,色素沉着加重,乳头和乳晕开始呈锥形突出于乳房。约两年后乳房形成平滑的外观,乳头基部和乳晕不再突出。青春期乳房的组织学改变与新生儿乳腺相似,但其范围广泛,整个乳腺导管系统及其周围的间质均有增生,其特点为:1、腺管的增生与间质的增生成比例地增加;2、乳腺管的基底细胞增生成堆,形成腺泡芽,在雌激素的刺激下,实体的小腺管自溶形成有上皮的腺管。3、初次月经来潮,系性器官和乳房发育成熟的标志,乳腺导管延伸,分支增加,并有轻度扩大;但小叶尚未形成,皮下纤维组织和脂肪等间质与腺管成比例地大量增加。4、青春期男性乳房的发育晚于女性,发育的程度低而不规则,发育期短。不同女孩的乳房发育可以有很大差别。双侧乳房的发育进程也可略不同步。乳房发育初期,有些女性的乳房会有膨胀感,有的甚至感到疼痛或触痛,有的局部还会出现小结节,这是由于在这一时期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程度不均匀, 导致乳房的不同部位的腺体发育不均匀,千万不要误以为是肿块而将其切除,随着乳腺的进一步发育和月经的来临,这些疼痛及小结节会自然消失。后期的乳房发育也可以出现一些结节。目前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女孩的月经初潮和乳房发育都已经出现了提前的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另外临床观察初步提示,一些药物和保健品也可能对乳房发育有一定影响,这是否会与一些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慎重起见,我们建议家长尽可能避免给孩子服用这些东西。半数以上的男孩在青春期也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乳腺发育,主要表现为在乳头、乳晕下出现盘状小结节,有些人可能较明显有轻度疼痛。可以单侧或双侧发生,多在1-2年后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处理。与雌激素和孕激素不同,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物质对乳腺生长和发育的作用可能不是直接的和特异的,而是间接的、非特异的。也就是说这些物质分泌和代谢的异常可能引起一系列发育异常,乳房也在其中。(四)月经周期时乳房的变化 正常月经周期中性激素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正常的乳腺组织对这些激素的改变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因此也会发生一些周期性的组织学和形态学改变。这些改变是理解某些乳腺良性疾病的基础。乳房在月经前7-10天,受体内雌激素影响开始增大,到月经来潮激素水平下降,乳房逐渐复原,月经后7-8天回复正常。这为经前增生期和经后复原期。乳腺在月经周期中随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激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1、增生期:自月经结束后7-8天起到下次月经前5-7天。此时卵泡已接近成熟。在脑垂体产生的FSH-LH 刺激下,卵巢会产生高水平雌激素。雌激素合成和分泌很快达到极限,卵泡破裂,卵子排出,黄体发育,孕激素的产生开始增多。在黄体期的中期,黄体孕激素合成达到极点,雌激素分泌会出现第2个高峰。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先后及共同刺激下,乳腺导管会延伸和扩张,乳腺上皮会发生增殖,末端腺管分支也会增多,形成一些新的腺小叶。导管周围组织则可以出现轻度水肿。2、分泌期:增生期结束到月经来潮。此期开始时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还很高,但正在逐渐降低。腺管末端分支增多,腺管延伸,腺小叶变大,腺泡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分化成为有分泌功能的细胞,部分呈单层排列,腺泡细胞内出现一些脂肪滴,腺泡内会出现一些分泌物。导管周围水肿加剧,充血逐渐明显,在月经来潮前3-4天血液供应增加达到极限,乳房体积可因此增大,有一些人可以非常明显。乳腺往往会变得明显厚韧,并可有胀痛、触痛。副乳腺也可以有这些变化。3、复旧期:月经来潮到月经结束后7-8天。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很低。上述改变相继退化,充血减轻,水肿吸收。此期变化以乳管末端及腺小叶退化复原最显著,腺泡上皮消失,分泌物不见,末端乳管及小乳管萎缩,上皮萎缩、脱落,乳管周围纤维组织紧缩呈玻璃样变,淋巴细胞浸润减少,可见少量游走吞噬细胞。此期的乳腺以退行性变为主,同时乳腺组织被吸收,所以乳房变小而软。月经过后5-7天乳房的体积最小。此后进入新一周期的增生期。若增生后不再退化复原,可形成临床常见的乳腺增生症。月经的周期无数次的重复,使乳腺总是处于这种增殖与复旧,再增殖、再复旧的周期变化中,乳腺增生患者表现尤为明显。乳房的这些变化概括地说就是,月经结束后约1周进入增生期,下次月经来潮前约1周进入分泌期,月经来潮则意味着进入复旧期。如此往复。但这种复旧在临床上往往不能完全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从而使乳腺在每一个周期的变化中积累一些增生的结构,乳腺随月经周期的周而复始而重复着上述的规律性变化,乳腺增生的部分结构一次又一次的积累使乳腺的结构呈现出增生状态的不均一性,临床上表现为部分乳腺组织,往往是外上象限,局限性增厚伴结节感,质地较韧,在经前往往表现明显,但在月经期后上述的增厚感会有所减轻。乳腺上皮之所以会对激素刺激产生反应,是在于在细胞内和细胞表面有一些激素的受体。如目前已经发现,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受体。正常的生理性变化中,性激素首先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细胞内产生一些分子水平的变化,这些分子进而发挥调节作用引起一系列功能变化,最终导致形态学的改变。另外在细胞膜上还有泌乳素(PRL)的受体,介导泌乳素的作用。这些激素不仅与乳腺的一些生理性变化有关,也与乳腺的一些病理变化有关,其中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就有密切关系。另外,有些乳腺上皮细胞在恶变形成乳腺癌的过程当中,激素受体结构及其调节方式仍然可以有一定时期的保留,癌细胞仍然需要雌激素的刺激才能生存和生长。随着乳腺癌的不断发展,癌细胞会逐渐失去对激素的依赖,在没有雌激素刺激的环境中也能生存和生长,于是成为恶性度更高的肿瘤。(五)妊娠、哺乳期乳房变化妊娠、哺乳期乳房会进一步发育,腺体会进一步分化。妊娠期间乳腺内的导管、小叶和腺泡都会大量生长,这种生长是在卵巢和胎盘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以及胎盘催乳素、泌乳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怀孕3~4周时,在雌激素刺激下导管即会变长和形成分支,并会有小叶形成。5~8周时乳房会明显增大和沉重,出现表面静脉扩张及乳头和乳晕色素沉着。此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小叶形成明显加速,并会超过导管的生长速度。在催乳素的作用下,腺泡内会出现初乳。妊娠的后半段时间,腺泡会越来越扩张,其内充满初乳。同时肌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也会增生。分娩后,胎盘来源的催乳素、性激素会突然消失,卵巢来源的性激素也会突然减少。此时泌乳素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在产后第2~3天还会急剧上升。第4~5天内腺泡和导管内已经充满分泌物,腺泡及小叶内导管明显增多、密集,腺管腔扩张增大,小叶间组织明显减少,腺泡上皮分泌活跃,部分上皮由立方变柱状,胞浆富有分泌物而透明,核圆,位于基底部;部分腺腔高度扩张,充满乳汁,上皮扁平;有些则分泌物较少,为分泌物排出的表现。在泌乳素和婴儿吸吮乳头的刺激下,乳汁可以在一年左右的时间保持高水平的分泌量。此后产乳量会下降,一旦停止哺乳,数日内就可以停止泌乳。停止泌乳后乳腺组织会逐渐复旧,腺泡破裂,细胞崩解,细胞内分泌颗粒消失,扩大的导管变小或残存,间质增多,可见散在崩解的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及间质内圆形细胞浸润。约需历时3个月至半年,乳腺方可恢复至非妊娠时的状态。乳房外观会变得松弛,可以出现皮肤皱褶,并可见到类似腹部妊娠纹的皮肤裂纹。分娩后如果没有哺乳,乳腺在数日后就可以迅速退化。乳腺组织在妊娠、哺乳期出现的迅速生长和高度分化并不是很均匀的。这常使乳腺有明显的结节,而且结节可以很大。此时容易与一些疾病相混淆。另外由于这一时期乳房的张力比较大,又有很多结节,因此有些疾病可能不容易发现。此时应该注意在必要时应用超声等手段进一步检查。哺乳期过后,乳房松弛,张力减小,同时由于在妊娠、哺乳期间乳房皮下脂肪组织已经被一些乳腺组织所替代,因此腺体相对更贴近皮肤。此时乳房内的结构变化相对更容易摸清楚。哺乳后的乳房质地可以很不均匀,结节感也可以很强,其质地也常比怀孕前要硬,很多曾有乳腺疼痛的增生症患者在妊娠、哺乳后症状反而可以减轻。(六)闭经期及老年期乳房的变化 中年之后乳房内的腺体将开始退化,间质成分会逐渐增多。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会迅速下降,腺体退化因此加快,这种变化首先发生于乳腺小叶和腺泡,组织学上表现为:乳腺小叶不整、缩小,数目减少,继而小导管萎缩,上皮细胞减少以致消失,管腔狭窄,间质纤维化、胶原化,脂肪组织会大量填充,乳房的结节感越来越不明显。但乳房体积未必会缩小,有些人甚至可能由于肥胖等原因反而使乳房更显丰满。不过此时的乳房都更趋下垂。绝经后仍然会有少数妇女可以有乳腺疼痛,影像学检查中也仍然可以见到乳腺质地不均及结构紊乱的表现。若在绝经后进行雌激素替代治疗或应用有类似作用的保健品和中药,乳房内的腺体还可以相对增厚,乳房的外观也会显得丰盈,皮肤颜色会显得红润,钼靶X 线片上的腺体影也会比较致密。不过有些药物可能对乳腺有不良影响,应注意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到了老年期时,乳管开始硬化,乳腺组织退化或消失,而且可见钙化,小乳管、小血管闭塞。乳房的内部结构完全发生变化,基本上不再具备乳房应有的功能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大,外观上看来乳房也是松弛、下垂、扁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