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并经医生许可后再予执行)※注意事项: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 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 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 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健侧上肢、腰腹、下肢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5. 早期关节被动活动度练习,每日只进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多次练习。如活动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克服疼痛及恐惧等,坚持完成练习。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20-3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胀、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7. 附录中带阴影为患侧(指手术一侧,健侧即健康一侧肢体)。 正文 一·早期 —— 保护期(0-4周)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功能练习的早期及初期,组织炎性反应较为明显,且较为脆弱。故以静力练习(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使肌肉达到疲劳)为主。或稍后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行耐力练习。早期应注意三角巾悬吊保护,不应负重及过分用力。否则将影响组织愈合及功能恢复。(一)0-3或4周 三角巾舒适体位悬吊保护(视疼痛、肌力情况而定悬吊3或4周)(1)手术当天1.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手指、腕关节。2.卧床时于手术一侧手臂下垫枕头,使手臂保持稍前屈位(在体侧稍前位置),以减轻疼痛。(2)术后1天“张手握拳”练习——用力、缓慢、尽可能大张开手掌,保持2秒,用力握拳保持2秒,反复进行,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3)术后3-4天“耸肩”练习――健侧手托住患侧肘部保护,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向上耸肩,于最高位置保持5秒,放松为1次,反复进行,5分钟/组,1组/小时。“扩胸”练习――健侧手托住患侧肘部保护,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双肩后张做扩胸动作,于最大位置保持5秒,放松为1次,反复进行,5分钟/组,1组/小时。“含胸”练习――健侧手托住患侧肘部保护,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双肩后前做含胸动作,于最大位置保持5秒,放松为1次,反复进行,5分钟/组,1组/小时。×此后继续以上练习。(4)术后1周由医生决定开始“摆动练习”—— 体前屈(弯腰)至上身与地面平行,在三角巾和健侧手的保护下摆动手臂。首先是前后方向的,待适应基本无痛后增加左右侧向的,最后增加绕环(划圈)动作,每个方向20-30次/组,1-2组/日,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5)术后2周1)开始活动肘关节——保护下去除三角巾,被动(由康复医生或在指导下用健侧手进行)缓慢全范围屈伸肘关节,20-30次/组,2组/日。练习后马上戴三角巾保护。2)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所有活动度练习均可由康复医生等专业人员操作,或在指导后按照康复程序自行练习,以下介绍自行练习的方法)×前屈:90°范围内平卧,去除三角巾保护,健侧手握紧患侧肘部,(患侧肢体完全放松,由健侧用力完成动作!)经体侧沿垂直方向向上举起患侧手臂,至感到疼痛处停止2-3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不得反复进行!×外展:60°范围内姿势及要求同前,在体侧沿水平方向举起患侧手臂。(6)术后3周×试疼痛和肌力情况而定,开始逐渐过渡至去除三角巾悬吊保护。肌力练习――屈肘90°,手臂在体前抬起至无痛角度,不得耸肩!于最高位置保持2分,休息5秒,连续10次为1组,2-3组/日。力量增强后伸直手臂进行。――手臂在体侧抬起至无痛角度,不得耸肩!于最高位置保持2分,休息5秒,连续10次为1组,2-3组/日。――手臂自然下垂于体侧,进行上述“耸肩”练习。30次/组,组间休30秒,2-4组连续进行。力量加强后可提重物进行。――主动、缓慢屈伸肘关节,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30次/组,组间休30秒,2-4组连续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前屈110°范围内,外展90°范围内,后伸及外旋0°中立位范围内)――前屈及外展方法同前,逐渐加大角度。――外旋:平卧,屈肘90°,健侧手握紧患侧手腕,(患侧肢体完全放松,由健侧用力完成动作!)在体前沿垂直方向向外推患侧小臂,至感到疼痛处停止2-3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最大至小臂垂直于床面)。不得反复进行!――后伸:姿势同前,在体侧将小臂逐渐放至床面。二·中期 —— 活动度及肌力恢复期(4-8周)(1)术后4-6周肌力练习――继续并加强以上肌力练习。――外旋肌力练习:坐位,屈肘90°,健侧手握紧患侧手腕,健侧向内患侧向外对抗用力,无痛角度,不真正引起动作。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30次/组,休30秒,2-4组连续进行。――后伸肌力练习:坐位,手臂自然下垂于体侧,健侧手握紧患侧手腕,健侧向前患侧向后对抗用力,无痛角度,不真正引起动作。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30次/组,休30秒,2-4组连续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前屈130°范围内,外展110°范围内,后伸及外旋10-20°范围内)――坐位,患侧手臂伸直,健侧及患侧手分别握紧一木棒(拐杖、凉衣杆等均可),(患侧肢体完全放松,由健侧用力完成动作!)向前上方、侧上方、后方缓慢用力伸展,逐渐加大角度。至感到疼痛处停止2-3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坐位,患侧手臂屈肘90°,健侧及患侧手分别握紧一木棒,向外推患侧手,至感到疼痛处停止2-3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2)术后6-8周肌力练习――站或坐位,患侧手臂伸直,手握一弹性皮筋一端,皮筋另一端固定于某处,向前、外侧、后方用力牵拉皮筋。(可通过皮筋的松紧调节阻力的大小)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30次/组,组间休30秒,2-4组连续进行。-―站或坐位,患侧手臂屈肘90°,同法握皮筋作为阻力,向内、外侧用力牵拉皮筋。要求同上。――肘部肌力练习:以哑铃等为负荷,主动伸屈肘关节,在不增加肩部疼痛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数量和重量。关节活动度练习(前屈150°范围内,外展130°范围内,后伸20°范围内,外旋60°范围内,水平内收60°范围内,水平外展10°范围内)――继续加强以上练习并逐渐加大角度。――“抱头”练习:双手抱于头后,靠墙站立,向后张开两肘,尽量使肘部可触及墙面。至感到疼痛处停止2-3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水平内收练习:站立或坐位,患侧手扶住健侧肩头,用健侧手握住患侧手臂肘部,抬至与肩水平高度,再缓慢将患侧手臂拉向健侧肩方向。至感到疼痛处停止2-3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水平外展练习:站立位,患侧手在体侧水平与肩相同高度处握住某固定物(门窗框、暖气管、健身垒木等),保持上体正直,缓慢向健侧转身,至患侧肩感到疼痛及牵拉感处停止2-3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三·后期 —— 活动度及肌力强化期(8-12周)(1)术后8-12周――强化关节活动度至逐渐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开始各方向抗阻肌力练习,并逐渐增加负荷。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开始恢复轻微运动(避免过大范围过度用力!)(2)后4-6月哑铃等进行肩关节和上肢练习。肩关节及上肢抗阻肌力练习。不可参加对抗性训练及投掷、单杠、双杠、吊环、投篮和扣球等训练。四·恢复运动期(术后7月)经医生复诊检查后,决定是否恢复投掷及对抗性项目训练。
注意事项: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等必须根据要求完成,尤其不宜为完成更多次数而增加休息时间,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应尽可能多地活动,以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运动员尤其应自行练习身体其它部位,以确保基础体能,早日恢复运动。5. 早期关节活动度练习,每日只进行1-2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引起肿胀。如活动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并在必要时及时复查。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7. 附录插图中带有阴影一侧为患侧。8. 关节的肿胀会持续整个练习过程,直到关节活动度正常、肌力恢复,刺激因素消失才会完全消失。但必须控制肿胀的程度,不可持续增加,总趋势应是在逐渐消退。如肿胀增加、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必须停止练习,增加冰敷次数,并及时就医!9.负重等练习必须经过医生复查并拍X光片确定后方可开始!术后正确体位摆放:患腿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用枕头将腿垫成微弯位置。如疼痛不可忍受,则在医生指导下摆放于舒适体位。麻醉消退后即开始:踝泵:(见附录1-图1)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5分/组,1-2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1000次/每日)术后第一天至1周:如疼痛不明显可开始直抬腿练习以避免腿部肌肉过快萎缩,疼痛明显则可推迟数天。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方法见附录1—图4)。侧抬腿练习,(方法见附录1—图5、6。)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日。后抬腿练习,俯卧(脸向下趴在床上),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4-6次练习/日。术后2天可以开始扶双拐下地行走,但患腿绝对不可落地负重!必须确保安全不可摔跤!同时注意控制活动量,只鼓励去厕所等必须的生活活动,过多行走将增加肿胀程度。根据手术医生意见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如采用器械练习,使用CPM,则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使用,从无或微痛角度开始,缓慢进行(5次往复/分钟),1-2小时/次,1-2次/日,练习后即刻冰敷20-30分。如采用手法治疗或自行练习,必须由专业人员完成或指导方法确信练习方法无误方可。屈曲的辅助练习:髌骨松动术(拆线后开始,髌骨活动灵活者无需进行):手指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可于屈曲练习前进行。坐(或仰卧)位垂腿:(适用于0-95°范围)坐于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极限处保持10分钟。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仰卧垂腿:(屈曲角度大于90°后开始)见附录1—图9。仰卧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双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负荷不应过大,否则肌肉不能放松,即无效果)。要求同上。坐位抱腿:见附录1—图11。坐床上,双手抱住脚踝,使脚跟缓慢接近臀部。开始前测量脚跟与臀部间距离,逐渐使距离缩短至与健侧腿角度相同。此练习应循序渐进,切忌盲目冒进或畏痛不前。以上练习顺序进行,每次角度稍有进步即可,一般术后3个月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与健腿完全相同即可,进度过快将影响骨骼的愈合生长。屈曲练习中的疼痛属正常现象,练习结束后30分疼痛消退至练习前的程度即不会对组织造成影响,必须克服,畏痛不前2周角度无进展即可能造成关节粘连。因此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大屈曲角度。俯卧牵伸:(坐位抱腿时感觉角度进展困难时开始练习)俯卧位(脸向下趴于床上),双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可用长毛巾或宽带子系于脚腕处,以便于牵拉)。或由他人帮助,但绝对禁止暴力推拿。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休息时关节无明显疼痛时,可在被动屈曲后开始此练习,以提高膝关节灵活性):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后缓慢伸直。20-100次/组,1—2组/日。见附录1—图13。膝关节被动屈曲角度与健腿完全相同后,同时骨骼愈合良好强度足够时,可以开始保护下全蹲:手扶物体保护下全蹲,身体正直,足跟不离开地面,尽可能使臀部接触足跟。3-5分/次,1-2次/日。膝关节伸展练习:伸展练习中肌肉及后关节囊的牵拉感及轻微疼痛为正常,不可收缩肌肉对抗,应完全放松,否则将会无效。练习中采用负荷的重量不宜过大,应无明显疼痛,并使患膝敢于放松,持续至30分钟有明显牵拉感为宜。练习过程中不得中途休息,否则将影响效果。坐位伸膝:见附录1—图14。坐位,足垫高,于膝关节以上处加重物。完全放松肌肉,保持30分钟。30分/次,1—2次/日。肌力练习肌力练习的原则及重量的选择:肌力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故以静力练习为主(即负重保持某一姿势直至疲劳的练习方法),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1-2次练习/日。。或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肌力练习中期以耐力-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肌力练习后期以提高绝对力量为目的,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组间休息90秒,4-6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俯卧位“勾腿练习”,10次/组,10-15秒保持/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方法如附录1—图18,以沙袋为负荷,在夹板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练习后即刻冰敷。)□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立位“勾腿”练习。(方法见附录1—图17、18、19),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4-6次练习/日。□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抗阻强化腿部力量练习,见附录1—图18、19;附2—图4、5、10、11。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与负重有关的练习:负重练习见副页,一般为术后6周开始1/4至1/3负重,术后8周1/3,10周1/2负重,12周接近全量负重。但必须根据医生复查结果决定!□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见附录1—图7),5分/次,2次/日。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见附录1—图22),5分/次,2次/日。□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前后、侧向跨步练习。(见附录1—图21、23)20次/组,组间休息45秒,4-6组连续练习,2-4次练习/日。□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提踵练习:即用脚尖站立,包括双足分立与肩同宽,足尖正向前;“外八字”站立;“内八字”站立三种姿势,以练习不同肌肉及肌肉的不同部分。2分/次,休息5秒,10次/组,2-3组/日。□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静蹲练习。(见附录2—图1、2)后背靠墙,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及膝关节正向前,不得“内外八字”,随力量增加逐渐增加下蹲的角度(小于90°),2分/次,间隔5秒,5-10连续/组。2-3组/日。□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患腿单腿站立,上体正直,缓慢下蹲至屈曲45°处,再缓慢蹬直至完全伸直。要求缓慢、用力、有控制(不打晃)。20-3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即刻练习 □ 天后练习 □ 周后练习 □ 月后练习“台阶前向下”练习:面向地面,背向台阶站立于一层台阶上,上体正直,患腿单腿站立,健腿向前伸出。患腿缓慢下蹲至健腿足跟着地,再缓慢蹬直至完全伸直。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患腿单腿站立,健腿伸直,足尖支撑于台阶上,身体重心前倾,完全落于患腿上,0-30°范围,缓慢下蹲至屈曲30°处,再缓慢蹬直至完全伸直。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辅助治疗1. □即刻 □ 天后 □ 周后 □ 月后活动度等关节有活动的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站立、行走后)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3-5次/日。2. □即刻 □ 天后 □ 周后 □ 月后热疗(中药熏洗、蜡疗、红外线等);中低频电疗;超声波治疗康复治疗的目的1、 促进血肿和渗出尽快吸收、止痛。2、加速骨折断端的纤维性连接和骨痂形成。3、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4、防止严重骨折患者卧床时的并发症。。。。骨折不同阶段的康复治疗方法1 外伤炎症期目的是①促进血肿、炎性渗出和坏死组织的吸收,以防止粘连②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断端的纤维连接③防止肌肉费用性萎缩④改善病人身心状态⑴运动疗法 急救后1-2日开始,原则是动静结合、局部和全身并重① 患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每日至少3次,每次以不引起肌肉过度疲劳为度,一般为5-10分钟或更长② 非固定关节的患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注意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免影响断端稳定③ 健肢保持正常活动:上肢骨折患者尽早下地活动,下肢骨折,若情况许可,也应早期⑵ 物理疗法 急救后1-2日开始① 温热疗法:传导热疗(腊疗、中药熨)、辐射热疗(红外线、射频、光浴)可改善患肢血液循环,促进吸收,加速愈合,每日1-2次,10次1疗程② 磁疗:有助于骨痂形成。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⑶按摩,于固定部位近心端做向心性按摩可促进血液回流消退水肿,并可防止肌肉费用性萎缩和关节痉挛。2 骨痂形成期 主要目的是促进骨痂形成,其他目的同上① 运动疗法 此期骨折断端骨痂形成,骨折较稳定,运动量应逐渐增加。除患肢等长收缩时间应延长及增加力度外,还要做非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和相关肌肉的抗阻训练。② 物理疗法同前③ 职业疗法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上肢以功能训练为主,下肢则练站立持重3痂成熟和塑性期① 运动疗法 外固定去除后,原制动关节僵硬,活动范围减小,相应肌肉萎缩,固为治疗重点。运动量逐渐增大,以主动运动为主必要时辅以被动和抗阻运动 ② 物理治疗对瘢痕及粘连 可作直流电离子导入,超声波、音频电、温热疗法治疗关节挛缩配合运动疗法,可在温热疗法、被动运算、水疗。挛缩较重者做关节国内牵引治疗, ③ 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④①②③④⑤①②③④⑤⑴⑵⑶⑷
(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并经医生许可后再予执行)※ 注意事项: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5. 早期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每日只进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7.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正文 一·早期——直夹板固定期(0-4周)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及被动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 除部分合并软骨损伤患者外,早期可戴直夹板垂直完全负重,但不得过多行走,更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㈠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绷劲及放松)。㈡术后一天:1 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 5分/组,1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2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见附录1—图2)。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㈢术后2天:1 继续以上练习。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无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100次/每日)3可扶拐下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动。4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逐渐过渡至可单腿完全负重站立。(见附录1—图7).——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逐渐过渡至可单腿完全负重站立。(见附录1—图22)。5分/次,2次/日(四)术后3天1 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2后抬腿练习:俯卧位,后抬腿至足离床5厘米,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4周内绝对不可进行直抬腿练习!(五)术后1周 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开始屈曲练习1 开始屈曲(弯腿)练习,0°—60°微痛等距范围内。应由康复医师完成,或经医生许可后在康复程序指导下自行练习(方法见附录“坐位垂腿”),因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故不得擅自盲目练习,否则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 屈曲练习后如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即刻冰敷20分左右。没有则无需冰敷。3 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 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见附录1—图14)30分/次, 1次/日。此后每日或隔日进行膝关节屈曲练习,练习毕膝关节继续直夹板固定。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以微痛为度,练习过程中大腿肌肉必须完全放松,避免过度牵拉内下移的胫骨结节。方法可用开始坐或卧位抱膝练习屈曲。(见附录1—图11、12)。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休息5秒,再抱膝,整个过程控制在20分钟内,每日一次,角度有所进步即可(整个练习过程中不可完全伸直休息,反复屈伸)。二·中期 — 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期(4—8周)目的:加强活动度练习,在4-6周内达全范围。并强化肌力练习,以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此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炎性反应,且愈合尚较为脆弱。故以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㈠术后4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 1 开始屈曲练习(屈曲练习至0°—60°范围,如基本无痛可达接近90°。应由康复医师完成,或经医生许可后在康复程序指导下自行练习,因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故不得擅自盲目练习,否则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练习屈曲的方法见备注。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2—3次/日。2 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见附录1—图14)30分/次,1-2次/日。 3 *如可轻松完成患腿单足站立,则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如关节无明显不稳,室内行走可脱拐。㈡ 术后5周: 1 伸展可达与健侧(未手术一侧腿)基本相同。 2 屈曲达0°—100°范围。 3 逐渐调整夹板或护膝至0°— 70°范围屈伸,并每3—5天加大角度。 如调整后行走及负重时关节不稳明显,则减小回调整前角度。4 开始俯卧位“勾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方法如附录1—图18,以沙袋为负荷,在夹板的活动范围内进行,练习后即刻冰敷。) 5 开始主动屈伸练习并加强练习,以强化肌力及关节灵活性。㈢ 术后6周:(睡眠时可不带夹板) 1 完全脱拐行走。 2 调整夹板或护膝至可在0°—110°范围屈伸。 3 开始立位“勾腿”练习。(见附录1—图17、18、19)。应静力 练习,屈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日。 4 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 (见附录1—图21、23,逐渐过渡至附录1—图24、25,并渐增负荷至附录2—图6、7、8、9)30次/组,4组/日。5开始无痛角度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见附录2—图1、2)6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三)术后7周: 1 被动屈曲达140°。 2 根据肌力情况,决定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5分/次,4次/日。3 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次,2次/日。(四)术后8周: 1被动屈曲角度达至与健侧相同。 2逐渐尝试保护下全蹲。 3 强化肌力,见附录1—图18、19;附录2—图4、5、10、 11,(但不加大负荷,只增加练习的角度、次数及时间。)三·后期:(8周—3个月)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灵活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并逐步恢复运动能力。*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 1每日俯卧位屈曲使足跟触臀部,持续牵伸10分钟/次。 2开始跪坐练习(见附录2—图14)。3 开始蹬踏练习(见附录2—图12)。 4开始膝绕环练习(见附录2—图15)。 5开始跳上跳下练习(见附录2—图16)。 6开始侧向跨跳练习(见附录2—图13)。 7开始游泳, 跳绳及慢跑。8 运动员开始基项动作的专项练习。※ 此期间重建的韧带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及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但只主张在剧烈运动或对抗时使用。五·恢复运动期:(3个月后)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全面或专项训练。此期强调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 备注:一·屈曲的练习方法:以下方法任选其一。每日一次,力求角度略有增长即可。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如有特殊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练习过程中不得伸直休息,反复屈伸,否则将影响效果,且极易造成肿胀。绝对禁止暴力推拿。1 髌骨松动术(拆石膏后开始):手推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不得向外侧推!)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可于屈曲练习前进行。2 坐(或仰卧)位垂腿:坐于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极限处保护10分钟。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3 仰卧垂腿:仰卧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双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负荷不应过大,否则肌肉不能放松,即无效果)。要求同上。见附录1—图9。4 坐位“顶墙”:坐椅上,患侧足尖顶墙或固定,缓慢向前移动身体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动,数分钟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动,至极限。全过程控制在30分钟内。见附录1—图10。5.俯卧屈膝: 俯卧位(脸向下趴于床上),双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可用长毛巾或宽带子系于脚腕处,以便于牵拉)。或由他人帮助。6 主动屈伸练习:(被动屈曲后进行)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见附录1—图13。二·伸屈的练习法:伸展练习中肌肉及后关节的牵拉感及轻微疼痛为正常,不可收缩肌肉对抗,应完全放松,否则将会无效。 练习中采用负荷的重量不宜过大,应使患膝敢于放松,持续至30分钟,有明显牵拉感为宜。练习过程中不得中途休息,否则将影响效果。1 坐位伸膝:坐位,足垫高,于膝关节以上处加重物。完全放松肌肉,保持30分钟。30分/次,1—2次/日。见附录1—图14。2 俯卧悬吊:俯卧,膝以下悬于床外,踝关节处加重物。见附录1—图15。要求同上。3 主动牵伸: 见附录1—图16、20。于极限处保持10秒,放松5秒。20—30次/组,1—2组/日。
一·早期—— 直夹板固定期(术后4-6周) 目的:促进循环,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避免肌肉过度萎缩。 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㈠ 术后麻醉消退后1 活动足趾(如石膏未固定踝关节,则活动踝关节)——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2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轻柔地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3 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㈡ 术后2天,引流拔除后1 可扶拐下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动。2 开始侧抬腿练习(绝对禁止直抬腿!)。3 后抬腿练习:俯卧位,后抬腿至足离床5厘米。(三)术后1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1 开始屈曲练习: 练习时大腿肌肉必须完全放松!否则对骨折的愈合将有不良影响。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2—3次/日。2 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二·中期 — 强化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期目的:开始并强化活动度练习,避免及解除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强化肌力练习,以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此期,因肌力水平较低,骨组织连接尚脆弱。故以静力性练习(保持某姿势不动以练习力量)或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二)术后4-6周1开始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2 开始俯卧位“勾腿练习”。3 随肌力的增强,可开始立位“勾腿”练习。三·后期 - 恢复活动期 :(骨折处基本达到骨性愈合后)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灵活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并逐步恢复运动能力。*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1 强化关节活动度,至基本与健侧相同。2 开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3 开始蹬踏练习5 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6 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7 肌力增强后可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此期间骨折愈合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 五·恢复运动期:(骨折完全愈合后)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1 被动屈曲角度达至与健侧相同。2 逐渐尝试保护下全蹲3 强化肌力4 开始膝绕环练习5 开始跳上跳下练习6 开始侧向跨跳练习7 开始游泳, 跳绳及慢跑。
(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并经医生许可后再予执行)※注意事项: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 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 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 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 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 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 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5. 早期开始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时,力求每次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 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正文 一·早期——长腿石膏固定期(骨折后6-8周) 目的:促进循环,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避免肌肉过度萎缩。 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㈠ 1 活动足趾(如石膏未固定踝关节,则活动踝关节)——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5分/组,1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2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3 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 但注意不要将石膏托压断 ! ) 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见附录1—图2)。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㈡ 1 可扶拐下地行走, 但只是去厕所但必要的日常活动。2 开始侧抬腿练习(有可能因石膏托过重无法完成):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方法见附录1—图5、6。)3 后抬腿练习:俯卧位,后抬腿至足离床5厘米,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根据损伤的情况及手术固定方式不同,石膏托一般需戴6-8周左右。固定期间只能进行上述练习,过早屈伸可能造成骨折愈合的延迟。故应根据情况经医生许可后再进行练习!二·中期 — 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期(6-8周石膏去除后)目的:开始并强化活动度练习,避免及解除关节粘连和挛缩。并强化肌力练习,以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此期,因肌力水平较低,骨组织连接尚脆弱。故以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㈠ 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1 开始屈曲练习:应由专业人员完成,或经医生许可后在康复程序指导下自行练习,因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故不得擅自盲目练习,否则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练习屈曲的方法见备注。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2—3次/日。2 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见附录1—图14)30分/次,1-2次/日。㈡1 负重及平衡——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次,2次/日。(见附录1—图7). ——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争取可达到单腿完全负重站立。(见附录1—图22)。*如可轻松完成患腿单足站立,则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如单腿站立1分钟无明显不稳,行走方可逐渐脱拐。㈢1 随屈曲角度增大开始坐或卧位抱膝练习屈曲。(见附录1—图11、12)。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整个练习过程中不可完全伸直休息)休息5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一次。2 平时患腿可保持无痛角度屈曲位,以轻微牵伸组织,提高灵活性。3 排X光片复查,决定可否开始主动屈伸练习并加强练习,以强化肌力及关节灵活性。(四)1开始直抬腿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练习时髌骨处稍有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方法见附录1—图4)。2 开始俯卧位“勾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方法如附录1—图18,以沙袋为负荷,在无痛范围内进行,练习后即刻冰敷。)3 随肌力的增强,可开始立位“勾腿”练习。(见附录1—图17、18、19)。屈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日。三·后期:(骨折处基本达到骨性愈合后) 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灵活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并逐步恢复运动能力。*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1 强化关节活动度,至基本与健侧相同。2 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见附录1—图21、23,逐渐过渡至附录1—图24、25,并渐增负荷至附录2—图6、7、8、9)30次/组,4组/日。开始跪坐练习(见附录2—图14)。3 开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见附录2—图1、2)4 开始蹬踏练习(见附录2—图12)。5 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6 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次,2次/日。7 肌力增强后可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2分/次,10次/组,2组/日。※此期间骨折愈合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 五·恢复运动期:(骨折完全愈合后)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此期应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1 被动屈曲角度达至与健侧相同。2 逐渐尝试保护下全蹲。3 强化肌力,见附录1—图18、19;附录2—图4、5、10、 11,(但不加大负荷,只增加练习的角度、次数及时间。)4 开始膝绕环练习(见附录2—图15)。5 开始跳上跳下练习(见附录2—图16)。6 开始侧向跨跳练习(见附录2—图13)。7 开始游泳, 跳绳及慢跑。 备注:一·屈曲的练习方法:以下方法任选其一。每日一次,力求角度略有增长即可。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如有特殊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练习过程中不得伸直休息,反复屈伸,否则将影响效果,且极易造成肿胀。绝对禁止暴力推拿。1 髌骨松动术(拆石膏后开始):手推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可于屈曲练习前进行。2 坐(或仰卧)位垂腿:坐于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保护下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极限处保护10分钟。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3 仰卧垂腿:仰卧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双手抱腿以固定),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负荷不应过大,否则肌肉不能放松,即无效果)。要求同上。见附录1—图9。4 坐位“顶墙”:坐椅上,患侧足尖顶墙或固定,缓慢向前移动身体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动,数分钟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动,至极限。全过程控制在30分钟内。见附录1—图10。5.俯卧屈膝: 俯卧位(脸向下趴于床上),双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可用长毛巾或宽带子系于脚腕处,以便于牵拉)。或由他人帮助。6 主动屈伸练习:(被动屈曲后进行)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见附录1—图13。二·伸屈的练习法:伸展练习中肌肉及后关节的牵拉感及轻微疼痛为正常,不可收缩肌肉对抗,应完全放松,否则将会无效。 练习中采用负荷的重量不宜过大,应使患膝敢于放松,持续至30分钟,有明显牵拉感为宜。练习过程中不得中途休息,否则将影响效果。1 坐位伸膝:坐位,足垫高,于膝关节以上处加重物。完全放松肌肉,保持30分钟。30分/次,1—2次/日。见附录1—图14。2 俯卧悬吊:俯卧,膝以下悬于床外,踝关节处加重物。见附录1—图15。要求同上。3 主动牵伸: 见附录1—图16、20。于极限处保持10秒,放松5秒。20—30次/组,1—2组/日。
一、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康复1.稳定性骨盆骨折概述 (1)骨盆环连接性未遭到破坏的稳定性骨盆骨折,包括髂骨翼骨折,骶骨横行骨折,尾骨骨折,髂前上,下棘骨折,坐骨结节撕脱骨折,单一的坐骨支或耻骨支骨折。 (2)骨盆环连接性虽有破坏,但不在负重部位,对骨盆环的稳定性无明显的影响。包括:同侧或双侧的坐骨支、耻骨支骨折、耻骨联合分离。2.稳定性骨盆骨折康复方案 卧床休息期间注意髋关节微屈位下活动双下肢膝、踝关节,以不引起疼痛或致微痛为度。另应尽量避免同侧髋关节过度前屈、外展、外旋引起疼痛。 伤后2~3周患者需卧床休息。(1)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反复屈伸踝关节,5分钟/组,1~2组/小时。(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1000次/日。可尽量避免肌肉萎缩,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1000次/日。可尽避免量肌肉萎缩,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4)床外股四头肌肌力练习:将原坐位改为仰卧位。于双膝下垫枕以使髋微屈,双小腿悬于床外,踝部以沙袋、皮筋等作为负荷,踢腿至膝伸直位,缓慢落下,20~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4~6组/大组,2~3大组/日。(5)同时强化上肢肌力,以维持基本身体素质,为体位转移和下地扶拐行走等做准备。但必须在床上进行,必须确保练习时骨盆无受力和移动。 伤后3~4周必须由专业医生确定骨折开始愈合后,方可开始练习。(1)开始轻柔的髋关节活动度练习:但必须是在床上仰卧进行,同时必须保证轻柔缓慢主动动作。不可勉强进行,更不能由非专业人员帮助暴力推拿。整个练习过程控制在无或微痛范围内。10~15次/组,2~3组/日。先练习髋关节屈伸,再练习内外旋,最后练习外展内收。(2)开始直抬腿练习;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3)开始后抬腿练习: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足尖离床5cm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伤后6~8周(1)骨折愈合程度至牢固可侧卧时,开始侧抬腿练习: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无痛角度,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2)经专业医生复查许可后,开始负重和平衡练习:随骨折愈合的牢固程度,负重由:1/4体重→l/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平板健康秤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至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3)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4)恢复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练习: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无或微痛,逐渐增加力度和运动量。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注意:如果患者是髂前上、下棘或髂嵴的撕脱骨折,手术内固定后,患者3~4周即可下床活动,康复治疗可以直接进行后期的训练。 二、骨盆不稳定骨折的康复1.骨盆不稳定性骨折概述 临近骶髂关节的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前后环同时骨折:骶髂关节脱位、髂骨后部骨折合并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髂关节脱位或髂骨后部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前后环多处骨折。2.骨盆不稳定骨折康复方案 骨盆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无论是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在卧床休息期间注意髋关节微屈位下活动双下肢膝、踝关节,以不引起疼痛或致微痛为度。另应尽量避免同侧髋关节过度前屈、外展、外旋引起疼痛。 卧床期 骨盆稳定性骨折非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卧床,卧床时间约4~6周,在此期间应以髋膝踝的活动度和双下肢肌力训练为主。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由医师决定卧床的时间。(1)踝泵练习:用力、缓慢、全范围反复屈伸踝关节,5分钟/组,1~2组/小时。(2)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1000次/日。可尽量避免肌肉萎缩,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3)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1000次/日。可尽避免量肌肉萎缩,同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4)床外股四头肌肌力练习:将原动作的坐位改为仰卧位。于双膝下垫枕以使髋微屈,双小腿悬于床外,踝部以沙袋、皮筋等作为负荷,踢腿至膝伸直位,缓慢落下,20~30次/小组,小组间休息30秒钟,4~6小组/大组,2~3大组/日。(5)同时强化上肢肌力,以维持基本身体素质,为体位转移和下地扶拐行走等做准备。但必须在床上进行,必须确保练习时骨盆无受力和移动。活动期 伤后大约2~3周,患者损伤局部疼痛减轻可以开始下述练习。(1)开始轻柔的髋关节活动度练习:但必须是在床上仰卧进行,同时必须保证轻柔缓慢主动动作。不可勉强进行,更不能由非专业人员帮助暴力推拿。整个练习过程控制在无或微痛范围内。10~15次/组,2~3组/日。先练习髋关节屈伸,再练习内外旋,最后练习外展内收。(2)开始直抬腿练习: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3)开始后抬腿练习: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足尖离床5cm处,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4)骨折愈合程度至牢固可侧卧时,开始侧抬腿练习:尽量伸直膝关节后直腿抬高至无痛角度,保持至力竭为1次,5~10次/组,2~3组/日。行走期 经专业医生复查许可后,开始负重和平衡练习:随骨折愈合的牢固程度,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平板健康秤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至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1)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力量增强后可双手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2)恢复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练习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无或微痛,逐渐增加力度和运动量。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注意:骨盆骨折手术后患者需根据医师评定结果,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锻炼。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R)主要是治疗各类晚期膝关节疾病,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在长期的病态环境影响下,已经发生了严重的结构及功能改变。关节置换后关节力线及关节间隙得到了恢复,但周围软组织又再次受到了破坏,尤其是股四头肌,这势必会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出现在伸膝完成前的30°内,表现为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或伸直困难,即伸膝延迟。一、伸膝延迟的影响 伸膝延迟分为主动伸膝延迟和被动伸膝延迟。 1、主动伸膝延迟:主要与术后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失调有关:如肌肉萎缩、本体感觉减退等,早期表现为伸膝步态。 2、被动伸膝延迟:主要与术后置换膝长期处于休息位,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和挛缩有关。一旦股四头肌腱粘连、肌肉萎缩、髌骨支持韧带挛缩,就会出现髌股关节间隙变窄、髌骨外移或低位髌骨,进而限制膝关节的正常运动,以致难以完全主动和被动伸直,最终导致慢性固定屈膝畸形,表现为短缩步态,甚至出现膝前痛、骨质疏松,假体松动等。 总之,伸膝功能是TKR 术后恢复正常步态的关键所在,早期应重视恢复伸膝功能的康复治疗,迅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步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二、伸膝训练方法 1、体位 TKR 术后应避免将膝置于屈膝、髋外旋休息位,休息位易导致屈膝肌群、阔筋膜张肌和髌骨外侧支持韧带挛缩,破坏手术重新建立的平衡。垫高置换膝时尽可能保持伸膝中立位,当患者感到腘部不适可鼓励患者主动或他人辅助屈膝0°-30°放松2-3 次。 2、牵伸训练 逐步牵伸腘绳肌和腓肠肌,必要时牵拉髌骨外侧支持韧带,和阔筋膜张肌。牵伸训练持续20-30s/次,重复3-5 次/组,每组需间隔一段时间,鼓励患者多次重复,尽早牵伸至正常。 3、主动伸膝肌力训练 见股内侧肌肌力训练。只有当被动伸膝正常,消除主动伸膝所遇到的软组织抵抗,主动伸膝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三、伸膝训练的目标 1、被动伸膝与健侧对称正常。检查者抬高患者双下肢,患者双膝下沉髌骨处于同一平面。多数正常女性膝过伸<5°。男性膝过伸角较女性小。 2、主动伸膝无伸膝延迟。在足跟处垫高患肢,充分放松膝下沉达被动伸膝角度;嘱患者绷直腿抬高,若膝不能充分伸直并成角则为伸膝迟滞;患肢能保持直腿抬高,无伸膝延迟。四、加强股内侧肌力训练 股内侧肌是伸膝装置中主要的动力来源,提高股内侧肌肌力是维持终末伸膝,防止伸膝延迟的保证。股内侧肌分为横头和斜头两部分,在30°→0°主动伸膝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横头收缩能有效并防止髌骨外移。股四头肌腱分为三层,浅层为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位于中间,深层为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充分收缩能有效防止股四头肌腱粘连。TKR 患者因术前和术后疼痛、术后肿胀可加股内侧肌的关节源性肌萎缩。早期有效镇痛和消肿外,选择性训练股内侧肌对提高伸膝装置功能恢复正常步态尤为重要。1.闭链运动 闭链运动指肢体远端固定并承受体重,近端肢体进行活动,强调多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以及促进关节的本体感觉,重建神经肌肉运动控制的训练。从屈膝90°到伸直位两种运动方式对髌股关节的影响,开链运动髌骨与股骨的接触面逐渐减少,髌股关节间的应力随之增加;闭链运动髌骨与股骨的接触面逐渐增加,髌股关节间应力减小。因此,闭链运动对髌股关节更加安全。 2.股内侧肌训练方法 图1、图2、图4 为闭链运动,鼓励患者用力伸膝,为提高效率可在足部施加阻力,伸膝保持6s/次,重复10 次/组,每日重复多组。图3 和图5 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初次训练治疗师给予助力上台,然后嘱患者保持,然后缓慢下放。图6 为等张收缩训练,屈膝控制在30°范围内,当患者主动伸膝不足时,伸膝末了给予助力,嘱患者保持6s 然后缓慢放下。必要时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股内侧肌诱导患者进行主动伸膝运动。五、负重站立、步行训练 术后膝关节未留置引流管24 小时后患肢即刻下地负重,留置引流管则待拔管后即刻下地负重站立,逐步开始步行训练。开始负重站立和步行必须按正常站姿和步态予以训练,确保力线和髌骨运动轨迹正常、促进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和正确的神经-肌肉反射活动,使患者一开始就建立起正常的运动模式。 1、负重站立 调节步行器高度,患者双足与肩同宽站立上臂自然下垂,步行器手柄高度正对患者的腕部。步行器的作用是用双上肢替代患肢肌力的不足,避免健侧下肢代偿,确保步行器支架与双足和双髋距离保持一致、对称。站立时,通过拍打患侧臀大肌刺激伸髋来诱导主动伸膝动作,拍打患侧髋部诱导患者将重心向患侧移动,确保双下肢承重保持对称。避免躯干前倾、屈髋、屈膝和重心偏离健侧。良好的站姿是训练正常步态的前提。 2、步行训练 训练步骤:步行前准备→三点步→两点步→徒步 步行前准备:借助步行器站立,双下肢交替进行足尖不离地提踵、屈髋和屈膝的原地踏步运动,重复多次,学习屈膝-伸膝动作,直到双侧动作基本对称再迈步行走,开始步行就要避免患侧的伸膝步态或屈膝步态。若患肢被动伸直不足,步行训练前除继续牵伸膝外,在负重状态下利用脊髓交互性抑制和兴奋高尔氏腱器,通过反射性放松腘绳肌和腓肠肌增进伸膝范围。站立负重状态下的主动伸膝训练,患者痛苦最小、效率最高,有助于学习正常步态。早期在治疗师保护下进行或借助步行器辅助进行。 3、增强置换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 图1 需治疗师保护置换膝,图2 患者借助上肢支撑保护,均未承重下主动 屈膝-伸膝训练,控制屈膝角度<30°,髌骨在屈曲。图3-5 诱导股内侧肌收缩训练,早期需助行器保护。 4、注意事项 早期建立良好步态能加速TKR 功能康复的进程,步行训练中应注意: (1)被动伸膝不足,鼓励患肢负重站立训练,不宜继续步行。 (2)开始步行务必纠正步态,避免强化异常步态而形成固定的错误运动模式。 (3)从小步幅(碎步)开始,随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高,逐步加大步幅。 (4)保证在正确的运动模式下,每行一步患肢的各肌群都能参与正常的协调运动。 (5)过渡到徒手步行的前提是无跛行、双下肢对称,步行自然流畅。六、屈膝训练 随着膝关节假体设计和手术技术的进步,术后常规进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训练,置换膝相对伸膝而言更容易获得改善。手术医生和患者关注得更多的也是膝关节的ROM,单纯用CPM 训练即便置换膝达到仪器设置的极限,但主动屈膝ROM 仍然明显滞后被动屈膝ROM 20°-30°,被动屈膝ROM 与步行能力或活动能力并非成正比。国外荟萃分析发现TKR 术后早期使用CPM 膝关节的AROM平均达78°,较未使用CPM 患者的AROM 仅大3°,但使用CPM 能减少其他运动止痛药的用量。因此,早期不能过度依赖CPM 治疗,适当限制CPM 每次治疗时间和治疗周期,而应安排更多的时间用于功能性的运动训练,以提高训练效率。(一)主动屈膝训练方法 1、坐位训练 垫高座椅→座椅 早期因置换膝屈曲范围不足,用枕头垫高座椅,有助于患者早期进行起坐训练,随屈膝角度增加,直接进行座椅训练。 2、坐位屈膝训练 屈膝>90°才能完成用患肢承重的独自起坐。图1 用足滚动圆棍3-5 次,每次尽力往后,然后停在最大屈膝范围保持30s,再重复滚动至最大屈膝范围和保持,重复3 次。图2 为床上坐位屈膝训练,其要点是远端固定,借助双手支撑臀部前移,能减少膝痛发生,提高主动屈膝效率。 3、起-坐训练 从治疗师的辅助起坐→独立起坐。起坐训练能有效提高置换膝神经-肌肉活动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坐位时股四头肌的离心性收缩极大提高了训练股四头肌的效率。 4、功率车训练(坐式) 通过调节功率车座椅距离控制屈膝或伸膝训练。缩短座椅间距易于增加屈膝范围的训练;增加座椅间距患肢进行短弧(40°-0°)的蹬踏运动有助于提股内肌的肌力训练。 5、其他日常活动如厕、主动配合穿脱衣裤和鞋袜。(二)主动屈膝受阻 主动屈膝受阻是指置换膝屈膝范围停滞在某角度,继续增加困难,但又没有达预期的活动范围。置换膝一旦出现主动屈膝受阻,重点检查伸膝装置的功能。只有当伸膝装置的功能恢复正常,髌股关节关系正常,主动屈膝范围才能继续增加。在没有充分恢复伸膝功能的前提下,切忌用暴力被动屈膝或长时屈膝牵拉训练,否则将继续破坏伸膝装置,屈膝范围将减小。七、加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训练 早期强调闭链运动、步行及起坐等日常生活等功能训练的同时就开始了促进置换膝本体感觉和增强膝关节控制能力的训练。随着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还可进一步加强与神经-肌肉控制相关的其他运动,如:阶梯训练、提高步行速度、改变步行方向,走“1”字、“8”字或“之”,以增加患者的稳定性和灵活性。TKR 手术患者多为老年人,尽可能选择安全、非高难度的运动训练。
(在使用本计划指导练习前,应仔细阅读完全部内容,并经医生许可后再予执行)注意事项:1. 本计划所提供的方法及数据均按照一般常规情况制定,具体执行中需视自身条件及手术情况不同,在医生指导下完成。2. 功能练习中存在的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如疼痛在练习停止半小时内可消退至原水平,则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应予以耐受。3. 肌力练习应集中练习至肌肉有酸胀疲劳感,充分休息后再进行下一组。练习次数、时间、负荷视自身情况而定,且应同时练习健侧。肌力的提高是关节稳定的关键因素,必须认真练习。4. 除手术肢体制动保护外,其余身体部位(如上肢、腰腹、健侧腿等)应尽可能多地练习,以确保身体素质,提高整体循环代谢水平,促进手术局部的恢复。5. 早期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每日只进行一次,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如屈曲角度长时间(>2 周)无进展,则有关节粘连可能,故应高度重视,坚持完成练习。6. 活动度练习后即刻给予冰敷15—20分钟。如平时感到关节肿、痛、发热明显,可再冰敷,每日2-3次。7. 附录中带有阴影一侧为患侧。8.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正文一·早期 —— 炎性反应及相对固定期(0-2周) 根据损伤程度、手术固定及缝合方式的不同,术后可能采取活动夹板、直夹板或短期石膏固定等不同方式,练习时应以本程序为基础,在医生修改指导后再予以执行。 目的:减轻疼痛,肿胀;早期肌力练习;早期负重;早期小范围活动度练习,以避免粘连及肌肉萎缩。功能练习的早期及初期,因肌力水平较低,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重建的韧带尚较为脆弱。故以小负荷的耐力练习为主。选用轻负荷(完成3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3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至疲劳为止。 早期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否则极易引发关节肿胀和积液,影响功能恢复及组织愈合。㈠手术当天: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如疼痛不明显,可尝试收缩股四头肌。即大腿前侧肌肉绷劲及放松。㈡术后一天:1 踝泵——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见附录1—图1),5分/组,1组/小时。(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2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500次/每日)3 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练习——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使大腿后侧肌肉绷劲及放松(见附录1—图2)。要求同上,大于500次/每日㈢术后2天:拔除引流1 继续以上练习。2 如疼痛较轻微则踝泵改为抗重力练习(可由他人协助或用手扶住大腿)。(见附录—图3)每次下床后进行可有效防止肿胀。3 开始尝试直抬腿——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2—3组/日(练习时切口处的疼痛属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方法见附录1—图4)。4 开始侧抬腿练习(暂时不做内侧抬动作),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方法见附录1—图5、6。)5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脸向下趴在床上),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厘米为1次,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㈣术后3天:1 继续以上练习。2 如无石膏固定,则可开始负重及平衡练习——保护下双足分离,在微痛范围内左右交替移动重心,逐渐过渡至可单腿完全负重站立。(见附录1—图7) ——双足前后分离,移动重心,逐渐过渡至可单腿完全负重站立。(见附录1—图22)。5分/次,2次/日。㈤ 术后4天:1 继续以上练习。2 加强负重及平衡练习,逐渐至可用患腿单足站立。3 如可轻松完成,则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㈦术后1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是否开始屈伸练习1开始屈曲练习(0°—60°微痛等距范围内。应由康复医师完成,或经医生许可后在康复程序指导下自行练习,因早期练习尚有一定危险性,故不得擅自盲目练习,否则可能造成不良后果。)2 屈曲练习后即刻冰敷20分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2—3次/日。3 开始伸展练习(坐位悬吊):于足跟处垫枕,使患腿完全离开床面,放松肌肉使膝关节自然伸展。(见附录1—图14)30分/次,1-2次/日。 4 如可单足站立,可用单拐行走。二·初期:(2—4周)目的:加强活动度及肌力练习:提高关节控制能力及稳定性;逐步改善步态。㈠术后2周: 1 至本周结束时被动屈曲至60-70°. 2 强化肌力练习。(直抬腿最好可达6分钟) 3 如关节无明显不稳,室内行走可脱拐。 4 伸展可达与健侧(未手术一侧腿)基本相同。 5 开始指导下自行练习屈曲,方法见备注。 6 逐渐调整夹板至0—30°范围屈伸,并每5天左右加大角度。 如调整后行走及负重时关节不稳明显,则减小回调整前角度。㈡ 术后3周:调整夹板或护膝至可在0°—50°范围屈伸。 1 被动屈曲至70-80°。 2 加强主动屈伸练习,强化肌力练习。 3 开始脱拐行走。 4 开始坐或卧位抱膝练习屈曲。(见附录1—图11、12)。抱膝至开始感到疼痛处保持10秒,稍稍放松(整个练习过程中不可完全伸直休息)休息5秒,再抱膝,反复练习20分钟,每日一次。 5 开始卧位或立位“勾腿”练习。(见附录1—图17、18、19)。应在活动夹板允许角度范围静力练习,屈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15-20次/组,4组/日。㈢ 术后4周: 1 被动屈曲达80-90°。 2 调整夹板至可在0—70°范围屈伸。 3 开始前后、侧向跨步练习。 (见附录1—图21、23,逐渐过渡至附录1—图24、25,并渐增负荷至附录2—图6、7、8、9)30次/组,4组/日。<!--[if !supportLists]-->4 <!--[endif]-->平地力求达到正常步态行走。三·中期:(5周—3个月)目的:强化关节活动度至与健侧相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能力。 随肌力水平的提高,中期以绝对力量的练习为主。选用中等负荷(完成20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20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60秒,至疲劳为止。㈠ 术后5-6周:调整夹板或护膝至可在0°—90°范围屈伸。 1 被动屈曲应大于90°(100-110°)。 2开始静蹲或靠墙滑动练习。(见附录2—图1、2)在无痛角度进行。2分/次,间隔5秒,10次连续为1组,2-3组/日。㈡ 术后7—8周:调整夹板或护膝至可在0°—110°范围屈伸。 1 被动屈曲角度达110-130°。 2 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30分/次,2次/日。 3 强化肌力,见附录1—图18、19;附录2—图4、5、10、 11,(但不加大负荷,只增加练习的角度、次数及时间。) 4开始患侧单腿45°位半蹲屈伸膝练习。5分/次,4次/日。㈢术后10周—3个月:(可去除夹板) 1 主被动屈伸膝角度基本与健侧相同,且无明显疼痛。 2 每日俯卧位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与健侧相同位置),持续牵伸10分钟/次。 3 开始跪坐练习(见附录2—图14)。 4 开始蹬踏练习(见附录2—图12)。四·后期:(4个月—6个月)目的:全面恢复日常生活各项活动。强化肌力及关节稳定。逐渐恢复运动。 后期提高最大力量,选用大负荷(完成12次动作即感疲劳的负荷量),8-12次/组,2-4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90秒,至疲劳为止。 1 开始膝绕环练习(见附录2—图15)。2 开始跳上跳下练习(见附录2—图16)。3 开始侧向跨跳练习(见附录2—图13)。4 开始游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绳及慢跑。5 运动员开始基项动作的专项练习。<!--[if !supportLists]-->※ <!--[endif]-->此期间重建的韧带尚不足够坚固,故练习应循序渐进,不可勉强或盲目冒进。且应强化肌力以保证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及安全,必要时可戴护膝保护,但只主张在剧烈运动时使用。五·恢复运动期:(7个月— 1年)目的:全面恢复运动或剧烈活动。强化肌力,及跑跳中关节的稳定性。逐渐恢复剧烈活动,或专项训练。*通过测试,患健关节活动度达正常,肌力达健侧85%以上,则可完全恢复运动。 复查,手术取出内固定。 备注:一·屈曲的练习方法:以下方法任选其一。每日一次,力求角度略有增长即可。练习过程中或练习后如有特殊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练习过程中不得伸直休息,反复屈伸,否则将影响效果,且极易造成肿胀。1 髌骨松动术(拆线后如果髌骨活动不佳即可开始):手推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每方向20次,2—3次/日。可于屈曲练习前进行。2 坐(或仰卧)位垂腿:坐于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健腿在患腿下保护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极限处保护10分钟。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3 仰卧垂腿:仰卧于床上,大腿垂直于床面(双手抱腿以固定,健腿在患腿下保护),放松大腿肌肉,使小腿自然下垂, 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负荷不应过大,否则肌肉不能放松,即无效果)。要求同上。见附录1—图9。4 坐位“顶墙”:坐椅上,患侧足尖顶墙或固定,缓慢向前移动身体以增大屈膝角度,感疼痛后保持不动,数分钟后疼痛消失或降低,再向前移动,至极限。全过程控制在30分钟内。见附录1—图10。<!--[if !supportLists]-->5. <!--[endif]-->俯卧屈膝: 俯卧位(脸向下趴于床上),双腿自然伸展,自行握患腿踝关节,使膝关节屈曲(可用长毛巾或宽带子系于脚腕处,以便于牵拉)。或由他人帮助,但绝对禁止暴力推拿。6 主动屈伸练习:(被动屈曲后进行)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见附录1—图13。二·伸屈的练习法:伸展练习中肌肉及后关节的牵拉感及轻微疼痛为正常,不可收缩肌肉对抗,应完全放松,否则将会无效。练习中采用负荷的重量不宜过大,应使患膝敢于放松,持续至30分钟,有明显牵拉感为宜。练习过程中不得中途休息,否则将影响效果。1 坐位伸膝:坐位,足垫高,于膝关节以上处加重物。完全放松肌肉,保持30分钟。30分/次,1—2次/日。见附录1—图14。2 俯卧悬吊:俯卧,膝以下悬于床外,踝关节处加重物。见附录1—图15。要求同上。3 主动牵伸: 见附录1—图16、20。于极限处保持10秒,放松5秒。20—30次/组,1—2组/日。
一、术后第1天(24小时)1、休养体位: 颈椎前路术后:卧床休息,床头抬高30度,有利于减少切口渗血。每2小时适当变换体位,防止压迫性褥疮形成。可以仰卧、侧卧,侧卧位时应当保持枕头与肩同高。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陈刚 颈椎后路术后:可以仰卧、侧卧。特别必须注意仰卧位时不要压迫颈后部,不垫枕头和毛巾等。以侧卧位为佳,这样可以避免颈后部伤口以及内部的颈椎结构因为受到压迫出现问题,影响手术效果;还可以避免切口引流管被压住导致积血在伤口内积存而出现意外情况。侧卧位时应当保持枕头与肩同高,枕头过高或者过低都可以因为颈部扭曲引发强烈不适感甚至疼痛。对于后背驼背畸形者,以侧卧位为佳,仰卧时需注意调整好颈背部垫枕的高度。每2小时适当变换体位,防止压迫性褥疮形成。 2、颈部制动: 佩戴颈托限制颈部活动,避免颈椎伸屈、旋转,包括扭头、点头。在翻身时注意保持颈部中立正直,但应避免颈部扭动。3、饮食: 全麻苏醒后4-6小时可以进食水,以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主。 4、术后止痛:颈椎手术切口疼痛一般比较轻微,简单对症处理即可,大多无需止痛泵。 5、重点观察:生命体征、呼吸道、引流管和四肢神经功能。 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 呼吸道——观察有无咽痛、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等情况,比较轻的可以雾化吸入、吸氧等处理即可,大多2-3天缓解,必要时也可能需要气管切开。 引流管——观察是否通畅,引流量多少;如果引流球因为积存了较多的陈旧积血或者气体而几乎完全膨起,请及时呼叫护士进行处理,以免过多积血留存在伤口内造成血肿或者引发感染。必要时需要重新调整引流管。 神经功能——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每半小时就要询问观察手足上下肢的感觉运动状况,如果麻木加重,范围扩大,特别是下肢活动力量和范围减小,需要及时通报医护人员处理。开始四肢功能练习,可以配合按摩和弹力袜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二、术后第2-3天(24-72小时): 1、引流管: 引流目的是伤口内的陈旧积血引出,一般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毫升,医生会根据病情需要考虑是否拔除引流管。2、心电监护: 如血压、脉搏、心率、血氧饱和度等重要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撤除。 体位与颈部制动:可以佩戴颈托侧身起卧,离床活动,以拔管后再下床活动为宜。最好利用学步车先练习行走,然后再逐步正常行走,但应避免颈椎伸屈、旋转,包括扭头、点头。3、饮食:以易消化的半流食为主,若无咽痛等不适,可以正常饮食。多吃含钙高、维生素高、高蛋白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4、呼吸道:可以继续配合雾化吸入,以减轻呼吸道症状。 5、神经功能:继续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特别是拔除引流管后3-4小时。注意体会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及头晕头痛、心慌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与术前的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6、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观察颈椎序列和植骨及钢板螺钉位置情况。 三、术后第4-7天:起身时佩戴颈托,侧身起卧,四肢可以做一些辅助的功能锻炼。 此期间做术后颈椎CT、MRI的检查,以便更好地了解你的病情和判断手术效果,方便后期康复和复查。 术后4-7天时一般安排出院。皮内美容缝合的不需拆线;一般丝线缝合的,颈前路术后一周拆线,颈后路术后12天拆线,可以到门诊或家附近拆线。四、术后4-6周: 遵医嘱安排调整,注意本说明特殊提醒。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手术及术后恢复顺利,计划术后佩戴颈托一个月。术后3周就可以恢复办公室工作。术后4-6周之内,日常生活和出门、乘车时均需要佩戴围领,保护颈椎。五、术后第6周至3个月: 平时不需要佩戴围领,根据复查情况,颈部可以逐步恢复活动。出门、乘车时需要佩戴围领,保护颈椎,以防万一。一般颈椎前路植骨愈合时间需要3-6个月,在植骨未完全愈合前,剧烈运动或特殊体位都有可能造成植骨和钢板移位。 六、特殊提醒: 颈椎前路手术以后,有时会出现短暂时期的发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一侧或者两侧上肢、肩背、前胸等部位的酸痛、刺痛或者麻痛感,这多数是由于颈前软组织或者神经根因为手术受到的牵拉和刺激所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就会恢复正常。 接受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手术的患者:有时在手术后2-3天(个别情况术后一周)时出现一侧三角肌无力,表现为上臂抬臂困难,医学上称为"颈5神经根麻痹",这个现象是由于原来非常狭窄的颈椎椎管扩大以后,脊髓获得减压的同时还移向后方,在这一过程中神经根会受到一定的牵拉。手术后2-3天,伤口内正常的水肿反应达到最高峰,有时就表现为短暂时期的神经根麻痹。经过治疗和休养,3-6个月以后就恢复正常,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术后2-6周内,均应避免双手持拎重物,以免影响颈后部的组织愈合和康复。接受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的患者:术后2周内,平时和出门、乘车时均需要佩戴围领,颈部可以自由活动,低头、仰头、左右转头、歪头等动作都不受限制。但是出门、乘车时需要佩戴围领,保护颈椎,以防万一。接受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术+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术后6周之内,平时和出门、乘车时均需要佩戴围领,保护颈椎。术后第7周至3个月,平时不需要佩戴围领,颈部可以自由活动,低头、仰头、左右转头、歪头等动作都不受限制。但是出门、乘车时需要佩戴围领,保护颈椎,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