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采集及去除 单采血小板: 2.5X10 11 (国标1 个血小板治疗量)WBC 污染﹤1X10 6 适应症: 1.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2.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稀释性减少 血小板去除 适应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循环1.5-2 倍全血容量,可去除50% 左右的血小板。红细胞去除及红细胞置换 红细胞去除: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以减少用药及铁血黄素的沉积。 红细胞置换:针对红细胞异常的病人。如:地中海贫血镰刀状贫血蚕豆症红细胞先天性缺乏某些酶的患者新生儿换血一氧化碳中毒细胞去除的适应症白细胞增多症: > 100,000/μL WBC血小板增多症: > 500,000/μL Platelets红细胞增多症: > 60% HCT治疗性血浆置换( TPE ) 适应症如:各种中毒(安眠药、有机磷、不明病因等)重症肝炎高胆红素血症高粘滞血症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神经根炎肾移植后排异反应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性淋巴- - 血浆置换 适应症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基本特性可以在去除血浆的同时,将致病因子如淋巴细胞一同去除,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多发性骨髓瘤的疼痛是溶骨性破坏引起的,止痛只是暂时的,在没确诊之前,怀疑骨髓瘤之前,可以服用吗啡等止疼药暂时缓解疼痛治疗,一旦确诊,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化疗,治疗原发病,因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可引起肾损害,所以解热镇痛药尽量少用。
多发性骨髓瘤是溶骨性损害,疼痛比较剧烈,有些病人甚至需靠吗啡来镇痛,而骨质疏松是老年性的退行性变,女性病人绝经后多见,不是骨质穿凿样破坏及骨质溶解性破坏,活检的话骨髓瘤是有浆细胞浸润的,而骨质疏松没有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一定要排除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但是缺铁的病因还是需要认真地查一查,但是这并不影响缺铁性贫血治疗的开始。1. 选择口服铁还是注射铁?临床上,绝大部分病人缺铁并不是很严重,尤其是一些女性朋友,由于月经过多导致的轻度贫血,这样的病人一般情况下,大多会首先选择口服用铁,而且一般在门诊治疗的多。而住院的病人,要么贫血较重,要么有胃肠道的疾病,要么口服铁剂治疗效果不好,因此一般地来说,住院的病人,应该首先考虑注射用铁。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你觉得病人需要用注射铁时,最好住院治疗。2. 一定要选用庶糖铁吗?我们单位没有其它的注射用铁,因此不得不选!3.如何计算铁剂的总量?(以庶糖铁为例)庶糖铁注射液的说明书上是这样写的:总缺铁量 [mg]= 体重 [kg]x(Hb 目标值-Hb 实际值)[g/l]x0.24+贮存铁量 [mg]体重<35 kg:Hb 目标值 = 130 g/L 贮存铁量 = 15 mg/kg 体重体重 >35 kg:Hb 目标值 = 150 g/L 贮存铁量 = 500 mg还有一个简便的算法:每 10 g/L 的血红蛋白需要补充 150 mg 庶糖铁。(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公式,而我也用这个应用临床)。有失血或输血的情况下,如何计算?这个情况一定要知道血液中所含铁的多少!那么,每 200 mL 全血中的血红蛋白约含铁 100 mg。所以,如果知道失血的量,就可以再加上相应的铁的数量。同理,如果你给病人输血了,就要减去相应的铁的量。举个例子(以我的简便算法计算):病人血红蛋白 80 g/L,需要补铁多少?解: 120 g/L-80 g/L = 40 g/L每 10 g/L 血红蛋白补铁 150 mg,共需要补铁 600 mg。成年人体内贮存铁约为 500 mg。所以,共补铁 600 mg+500 mg = 1100 mg再举个例子:病人血红蛋白 40 g/L,需要补铁多少?解:120 g/L-40 g/L = 80 g/L每 10 g/L 血红蛋白补铁 150 mg, 共需要补铁 1200 mg。成年人体内贮存铁约为 500 mg。所以,共需补铁 1200 mg+500 mg = 1700 mg病人重度贫血,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到血红蛋白>60 g/L 以上,因此输红细胞悬液 4U。4U 红细胞为 800 mL 全血中红细胞,含铁 400 mg。因此,最后总的补铁量为:1700 mg-400 mg = 1300 mg 庶糖铁。4. 为什么是 110 g/L 或者 120 g/L,而不是 150 g/L 的目标值?缺铁,还可以通过饮食等其它方法纠正,可如果铁过量了,那补铁就很危险了,所以在计算时,不要把铁的总量计算的太过充足,更何况,还有 500 mg 的储存铁作为缓冲,所以没有必要用 150 g/L 作为目标值。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用简便公式计算的原因,因为用简便公式计算出来的铁总量总是略微少一些。5. 庶糖铁的给药方法静点!一般不静注(这是个人的习惯,不是说明书上的写法)。配液时,一定要用生理盐水!浓度不能太稀!100 mg 的庶糖铁一定要放在 100 mL 的生理盐水中!200 mg 的庶糖铁要放在 200 mL 的生理盐水中!(如果用药时间太长,也可以这样)首次静点给 50 mg 庶糖铁。这个正确的给药方法应该是将 100 mg 庶糖铁加入到 100 mL 生理盐水中,然后输注 50 ml。给药间隔: 每周 1,3,5(如果认为时间太长,那么每次给庶糖铁 200 mg,也要按这样的时间间隔来给药)我们科,还有我也看到的确有些医生为了赶进度,给病人每天用药 1 次的,我没有找到相关的依据。从本药的特点来说,它是一个强碱性的药物,如果每天用药,是不是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再一个,本药的刺激性还是较大的,如果一旦外漏,损伤也很大,万一有医疗纠纷,拿着说明书理论的话,我们什么都不用说,就立马输了。所以,我认为还是按照说明书来的安全些。6. 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时间:必须按说明书(100 mg 铁至少滴注 15 分钟;200 mg 至少滴住 1.5 小时。)!我的习惯是,100 mg1 小时,200 mg2 小时。免得记那么多,麻烦。(2)渗漏:如果铁剂漏出血管外,会引起注射部位的疼痛,我们出现了一例。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说明书上是这样的:如果遇到静脉外渗漏,应按以下步骤进行处理:若针头仍然插者。用少量 0.9% 生理盐水清洗。为了加快铁的清除,指导病人用粘多糖软膏或油膏涂在针眼处。轻涂抹粘多糖软膏或油膏。禁止按摸以避免铁的进一步扩散。(我们这里也没有粘多糖软膏,无奈。)(3)用药前要查网织红细胞,用药 7~10 天时,要复查网织红细胞!基本的原则是不能丢的。7. 合并叶酸,VB12 缺乏时怎么办?顺序:先给 VB12,然后是叶酸,最后给铁剂(原则同上)。8. 一个容易忽略的一个元素:钾!如果是中、重度贫血的病人,当血红蛋白上升后,体内会出现一过性低钾血症,这是因为钾离子大量进入红细胞内所致,所以,当补铁开始后,要给予病人适当的钾。我的习惯是,补铁一周后,口服果味钾。9. 用了庶糖铁后,还要口服补铁吗?和所有的非肠道铁剂一样,本品会减少口服铁剂的吸收。所以本品不能与口服铁剂同时使用。因此口服铁剂的治疗应在注射完本品的 5 天之后开始使用。我的习惯是:2 个月后开始。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参考值:12-16 秒。与正常对照超过 3 s以上异常。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Ⅴ、Ⅶ、Ⅹ 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 1-2 倍最为适宜。PT异常的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 Ⅱ、Ⅴ、Ⅶ、Ⅹ 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见于 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 FDP 以及抗因子 Ⅱ、Ⅴ、Ⅶ、Ⅹ 的抗体。2. 缩短:先天性因子 Ⅴ 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 口服抗凝剂的监测:详见 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正常参考值:0.8-1.5。临床应用:INR 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 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 ISI 试剂检测,PT 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人工瓣膜手术 3.0—4.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正常参考值:24-36 秒。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 Ⅷ、Ⅸ、Ⅺ 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 也可用来凝血因子 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 APTT 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 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APTT异常的意义:1. 延长:(1)因子 Ⅷ、Ⅸ、和 Ⅺ 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 Ⅷ 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 Ⅴ、Ⅹ 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纤溶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 Ⅷ 或 Ⅸ 抗体、SLE 等。2. 缩短:(1)高凝状态,如 DIC 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正常参考值:2-4 g/L。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 减少主要见于 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纤维蛋白原异常的意义:1、纤维蛋白原减少:(<1.5 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栓治疗(UK、T-PA),故是它们的监测指标。2、纤维蛋白原增加: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1) 感染: 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2) 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3) 其它: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3、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患者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在正常范围。但纤维蛋白原有质的异常,临床可无症或仅有轻度的出血倾向。凝血酶时间测定(TT)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 3 s以上异常。TT异常的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 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 DIC、原发性纤溶等。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坏,常伴有贫血,肾衰竭和骨髓瘤细胞髓外浸润所致的各种损害。其临床常见表现有:1.感染 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2.高黏滞综合征症状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可发生意识障碍。3.出血倾向 鼻出血、牙龈出血和皮肤紫癜多见。4.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 少数患者,尤其是IgD型,可发生淀粉样变性,常见舌肥大、腮腺肿大、心脏扩大、腹泻便秘、皮肤苔藓样变、外周神经病变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如M蛋白为冷球蛋白,则引起雷诺现象。故日常护理需注意以下几点:1.预防感染:室内干净通风,定时开窗换气;及时更换床单、被套;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皮肤清洁;穿棉质、宽松、柔软的衣服。2.避免骨折:劳逸结合,避免过量活动及负重,预防病理性骨折;多睡硬板床,从而保持身体的生理弯曲,减少体重对骨骼的压力;翻身动作轻柔。3.合理饮食: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为原则。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的食品;尽量避免食用坚硬或油腻或油炸的食品,如鱼肉制品尽量去骨刺,以防进食中硬物刺破口腔黏膜,致口腔溃疡或继发局部感染;注意膳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尽可能进食新鲜蔬菜。4.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注意低钠、低蛋白饮食,以减轻肾脏负担。多吃含钾食物,如香蕉、橘子、桃,可减少尿酸沉积。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可防止组织分解产生酮体,使尿酸清除率和排泄量增加。因为在身体饥饿、禁食或某些病理状态下,体内产生的酮体类化合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进食碱性食物,如绿叶蔬菜、海带等,科碱化尿液,有利于钙排泄,并且限制高钙食品如豆类的摄入。5.高钙血症及高尿酸血症患者:注意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预防或减轻高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宜进食低磷低嘌呤食物,不吃动物内脏、海鲜类、菇类、啤酒等高嘌呤食物。6.高粘滞血症:低脂饮食,适量多饮水。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与本院营养科通力合作,定制属于患者本人的个体化食疗方案,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患者的开支,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如有需要,请前往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咨询。
骨髓瘤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多发性骨髓瘤,其自然病程具有高度异质性,中位生存期约3-4年,有些患者可存活10年以上。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年龄、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浆细胞浸润程度、肾功能、ISS分期及细胞遗传学异常等。对于骨髓瘤患者还能活多久,主要是看其治疗的方法,而选择一个好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个体化、放化疗结合中医治疗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生命周期和寿命,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希望和福音。
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30%;②活组织检查证实为骨髓瘤;③血清中有M蛋白:IgG>35g/L,IgA>20g/L或尿中本一周蛋白>1g/24h。次要指标为:①骨髓中浆细胞10%~30%;②血清中有M蛋白,但未达上述标准;③出现溶骨性病变;④其他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低于正常值的50%。诊断MM至少要有一个主要指标和一个次要指标,或者至少包括次要指标①和②的三条次要指标。明确MM诊断后应根据固定免疫电泳的结果按M蛋白的种类行MM分型诊断。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作为市重点专科,具有独立的血液病实验室,对多发性骨髓瘤有特殊的检测措施,骨髓穿刺术、骨髓活检术:进行全面的细胞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分析;染色体、FISH检测:用于遗传学与分子学水平诊断,探查靶向治疗的“靶点” ;血、尿轻链检测:用于骨髓瘤的诊断、分型以及疗效监测;免疫固定电泳:用于单克隆与多克隆球蛋白的鉴定和分型,敏感性高、分辨率强。具有先进手段提高疗效:个体化治疗:针对患者的分型、年龄、体质及经济情况,选择性采用高效低毒方案,即使是高龄、晚期患者也可轻松接受;双膦酸盐:有效防治骨髓瘤骨病、修复损伤的骨组织,并用于骨髓瘤缓解后维持治疗、延长生存期;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明显改善了骨髓瘤患者预后,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carfilzomib已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疗效明确,第三代免疫调节剂IMiD pomalidomide初见成效;新药层出不穷: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光激酶抑制剂、Elotuzumab单抗等新一代药物均已进入临床试验,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前景更加光明。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在骨髓中生成的浆细胞,正常的浆细胞负责生成对抗感染的抗体,而癌变的浆细胞则会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且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激活自身免疫、破坏肾、骨骼等重要脏器。该病多发于中老年,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它起病隐匿,骨痛和腰背痛是早期症状,由于该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很容易被当作是身体劳累、骨质疏松而吃钙片、贴风湿膏药等而加重病情进展。除了骨痛和腰背痛外,有些患者会出现尿液泡沫增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贫血、感染、免疫力低下、高钙等多样化临床表现,发生以上症状的患者请及时至血液科就诊。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专家简介: 庄万传,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科主任,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连云港市“科教强卫工程”领军人才、“五二一工程”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连云港市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曾多次于苏大附一院、江苏省中医院进修。社会兼职:江苏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连云港市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常务理事,中华慈善总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援助项目”注册专家,抗肿瘤新药“西达苯胺”连云港地区责任医师。主持四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发表十余篇论文于SCI期刊、中华系列期刊,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骨髓瘤、各种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等各类血液病的诊治均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各类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化治疗,突出中医和西医的各自客观优势。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周四门诊。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10)×109/L,新生儿为(15-20)×109/L,8个月至2岁婴儿为(11-12)×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 / 压积(HCT)成年男性成年女性新生儿婴儿儿童红细胞(RBC1012/L)4.0~5.53.5~5.06.0~7.03.0~4.54.0~5.3血红蛋白(Hb/HGB g/L)120~160110~150170~200100~140120~140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0.40~0.500.37~0.480.49~0.60临床意义增多:(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3. 血沉正常值 男性 0~15 mm/h 女性 0~20 mm/h临床意义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4. 白细胞(WBC)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 约 8.0×109/L临床意义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 0.40~0.75 儿童 0.30~0.65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B):0~0.01淋巴细胞(L):成人 0.20~0.45 儿童 0.3~0.56单核细胞(M):成人 0.02~0.06 儿童 0.02~0.08临床意义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嗜碱性粒细胞(B):(1)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L):(1)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性贫血等;(2)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 X 线照射、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淋巴细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单核细胞(M):(1)增多: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2)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正常值(50~300)×106/L临床意义:同白细胞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