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日前发布了第十一修订本的国际疾病分类。慢性疼痛有了疾病编码。对疼痛病患者带来福音。国际疾病分类,是根据疾病或死因的某些特征,来分类和编码的一个系统。它的导向是医保,中国卫健委会在四、五年之后向全国推广,因为世卫要求成员国从2022年起使用这个新版本,而中国是它的成员国之一。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慢性疼痛疾病将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符合其内在规律的诊断、评估、治疗和康复体系,将很快就会建立起来。其实国内早在2007年,卫医发227号文件就明确设立疼痛科,规定其主要业务范围是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要比世卫早11年之久。1.疼痛科是什么样的科?2007年7月16日,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发[2007]227号)。在目前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代码:27,疼痛科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2.何谓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以前为三个月或半年)的疼痛,也有人把慢性疼痛比喻为一种不死的癌症。目前,中国至少有一亿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主要包括:1.慢性原发性疼痛的诊断治疗2. 慢性癌痛的诊断治疗3. 慢性手术后和创伤后疼痛的诊断治疗4.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治疗5. 慢性头痛和口面部疼痛的诊断治疗6. 慢性内脏疼痛的诊断治疗7.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的诊断治疗1.慢性原发性疼痛包括 弥漫性慢性原发性疼痛(如纤维肌痛症)和 局限性慢性原发性疼痛(如非特异性背痛,慢性盆腔疼痛),以及其他慢性原发性疼痛2. 慢性癌痛:主要为1)由癌症或转移引起的慢性疼痛;2)化疗引起的慢性疼痛(原根分类:神经病理性疼痛);3)手术导致的慢性疼痛(原根分类:慢性手术后和创伤后疼痛);4)放疗引起的慢性疼痛,以及其他与癌症相关的慢性疼痛。3. 慢性手术后和创伤后疼痛:手术后或某些创伤后,疼痛持续超过正常的愈合期,疼痛超过3个月;排除性诊断,除外其他疼痛(感染,恶性肿瘤),以前存在的疼痛;手术后和创伤后疼痛通常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或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比伤害感受性疼痛更为剧烈,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也更明显。4.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系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致 ;诊断需要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损伤的病史,如神经创伤、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疼痛范围符合神经解剖学的分布;需要提供与受损神经分布区域相一致的阴性或阳性感觉体征;分类诊断条目中进一步分为末梢性或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1)末梢神经病理性疼痛;2)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3)其他神经病理性疼痛;4)非特异性神经病理性疼痛。5.慢性头痛和口面部疼痛:头痛或口面部疼痛一天中至少多半天发作,并持续至少3个月;依据头痛的表现或口面部的表现进行诊断,包括了最常见的慢性头痛;有些口面部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特发性口面部疼痛,以及灼口综合症;此“慢性”的定义已经对慢性头痛进行了扩展。1)慢性原发性头痛;2)慢性继发性头痛;3)慢性口面部疼痛;4)非特异性头痛和口面部疼痛。6. 慢性内脏疼痛特异性慢性内脏疼痛 :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疼痛,源于头、颈部位,胸,腹和盆腔内脏器官;内脏疼痛通常由来自躯体壁层组织感受(皮肤,皮下,肌肉),该区域接受内脏相同的感觉神经分布(牵涉性内脏疼痛);躯体壁层区域通常会发生继发性痛觉过敏;疼痛程度可能与内脏损伤或伤害性内脏刺激的程度无关;内脏疼痛根据主要的机制划分为持续性炎症,血管机制(缺血,血栓),梗阻和膨胀,牵拉和压迫,复合机制(即梗阻和炎症同时存在),以及其他部位的牵涉等。7. 慢性肌肉骨骼疼痛非特异性肌肉骨骼疼痛:指持续性或复发性的疼痛,作为疾病过程一部分直接影响到骨骼,肌肉或相关的软组织;此类型的疼痛仅限于伤害感受性疼痛,躯体牵涉疼痛;包括感染性,自身免疫性和代谢性病因导致的持续性炎症,以及结构性改变影响骨骼、关节、肌腱和肌肉的疼痛;表现为明显的肌肉骨骼疼痛,而病因不完全清楚的,例如非特异性背痛被包括在慢性原发性疼痛部分。本文系王祥瑞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带状疱疹(herpeszoster,HZ)俗称“缠腰龙”。是疱疹病毒侵犯神经,引起该神经支配区疼痛及皮肤疱疹为特征的一种疼痛性疾病。多发生在胸部,其次是颌面部,腰腿部也可累及。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定义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困扰中、老年人的顽固性痛症之一,其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者甚至超过10年,如无有效的疼痛控制方法,一般病史均长达3~5年。患者长期遭受疼痛的折磨而苦不堪言,不仅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低下,而且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此外,与急性带状疱疹不同的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常合并有心理异常因素。由于长期剧烈的疼痛折磨,患者的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对生活失去信心,多数有自杀倾向。一、发生机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曾有人对受损皮肤行组织活检发现,在早期可有粗神经纤维变性,后期细的神经纤维也可发生变性,局部神经纤维的总数减少,而且以粗神经纤维的减少最为明显,因而推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正常神经冲动传入形式的改变,与粗神经纤维的中枢抑制作用丧失后,二级感觉神经元兴奋增高呈癫痫样放电。此外还可能与治疗不及时、患者的抵抗力或免疫力极度低下、患者的特异体质、神经细胞受损后变性及遭受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二、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1个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患区范围内可见明显的色素沉着改变。2.患区有明显的感觉和触觉异常,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轻轻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部分患者以感觉功能减退为特征,触痛明显。3.疼痛的性质以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大多数患者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极个别患者缺乏典型的神经痛。4.由于对剧烈疼痛的恐惧,患者的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有自杀倾向。(二)诊断要点1.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或既往有急性带状疱疹病史。2.有明显按神经支配区域分布的感觉、痛觉、触觉异常,局部可有色素改变。3.疼痛的性质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性痛或持续性烧灼痛、紧束样疼痛。4.患区内有明显的神经损伤后遗症状,如痒、紧束感、蚁行感、抽动或其他不适感。5.患者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有自杀倾向。(三)分型 根据患者疼痛的性质和临床表现可进行临床亚型的诊断:1.激惹触痛型临床表现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轻轻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2.痹痛型临床表现以对浅感觉减退和痛觉敏感为特征,伴有触痛。3.中枢整合痛型临床上可兼有以上两型的部分或主要的表现,以中枢继发性敏感化异常改变为主要特征。三、临床治疗 首先应该强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及结果是非常复杂和多变的,至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满意缓解疼痛,只有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才能在临床上有效缓解患者剧烈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一)药物治疗1.神经妥乐平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新和疗效较好的药物。为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组织后的提纯精制液,不仅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细胞功能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具有止痛作用。可口服和静脉应用,静脉点滴:3.75U,2次/d,连用14d;口服8U,2次/d,疼痛消失后停用。2.B族维生素常用的有维生素B1、B12,可以长期应用。3.抗抑郁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多有烦躁、焦虑、抑郁症状,应用抗抑郁药常能减轻疼痛。以三环类抗抑郁药较常用,如阿密替林10~20mg,2~3次/d或每晚50~75mg,1次顿服,最大剂量为150mg/d。效果不佳时可与吩噻嗪类药物或氟奋乃静(1mg,2~3次/d)合用。长期应用应注意此类药物对肝、肾和血液系统的损伤,偶尔可诱发癫痫,需加以注意。4.吩噻嗪类药物具有轻度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与其能够降低网状结构上行的激活作用、镇静、抗组胺和降低肌张力等有关。如氯丙嗪100~150mg/d(注意:氯丙嗪应用剂量过小时,仅可增加疼痛及产生忧郁症状,中等剂量才具有镇痛作用)。据报道,大剂量短疗程应用氯普噻吨可使疼痛长时间解除,方法为200mg/d,连续应用5d。5.镇痛药常用中枢性镇痛药,如曲马朵或奇曼丁0.05~0.2,1次/12h,最大剂量每日不能超过0.4;非甾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50mg,2次/d;莫比可7.5mg,1次/d;亦可试用多瑞吉。6.糖皮质激素疼痛区域局部应用氢化可的松对部分患者有效。地塞米松硬膜外间隙用药对部分年轻患者有效。7.其他苯妥英钠0.1,3次/d,最大剂量不超过0.6/d;卡马西平0.2g,3次/d;或与抗抑郁药合用。中枢性肌肉松弛药氯苯氨丁酸45~100mg/d;抗精神病药哌咪清1~8mg/d;此外0.1%~0.2%普鲁卡因盐水500ml静脉点滴也有效。(二)神经毁损治疗 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可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择性地毁损疼痛传入神经,以达到长期缓解疼痛的目的。常用的神经毁损药物有:无水乙醇、5%~8%苯酚甘油;治疗方法有:周围神经毁损治疗、交感神经毁损治疗及交感神经毁损治疗。1.周围神经毁损术适用于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行肋间神经和胸椎旁脊神经根毁损术。周围神经毁损治疗的适应范围广,对体质差和不能耐受脊神经后根毁损治疗的患者亦可适用。但对阻滞点及其附近有感染、局部麻醉药过敏者应禁用。该治疗有引起气胸、局部血肿、全脊髓麻醉、局部麻醉药中毒、血压下降等可能,故应谨慎操作。2.脊神经后根毁损术适用于经普通治疗无效、体质较好、能耐受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带状疱疹并发疼痛的部位确定穿刺间隙。采用无水乙醇阻滞时,患者取健侧卧位;采用苯酚甘油阻滞时,患者取患侧卧位。颈腰部因有颈膨大和腰膨大的存在,治疗时有损伤前根造成一侧上肢或下肢瘫痪的危险,故在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利害,并签手术同意书。同时对下列患者应作为禁忌或应慎用此法:①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蛛网膜下隙阻滞者。②疼痛可以用药物或其他方法缓解者。③疼痛范围特别广泛者。3.半月神经节毁损术适用于颜面部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前入路或侧入路,在X线监视下将穿刺针缓慢刺入卵圆孔,当穿刺针有脑脊液流出,注入造影剂进行三叉神经池显影或拍摄X线片定位,证实穿刺针的针尖确切位于卵圆孔时,即可确认穿刺成功,在回吸无血后首先进行试验性注射,然后注射无水乙醇或5%~8%苯酚甘油。根据毁损神经的不同,使用苯酚甘油的总剂量亦不同,一般根据阻滞效果确定具体剂量。目前三叉神经池苯酚甘油注射最大剂量尚无统一标准,Arias认为毁损三叉神经眼支为0.1ml,同时毁损眼支和上颌支为0.25ml,同时毁损上颌支和下颌支为0.3ml,3支同时毁损阻滞为0.4ml。由于半月神经节毁损治疗有引起阻滞区感觉缺失或异常、眩晕、咀嚼困难、第3、4、6、7脑神经损伤及同侧失明等可能,故在阻滞前、中、后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术中、术后可能发生情况,并签手术同意书。②确定穿刺成功后,穿刺针针头的位置要保持固定,否则可能造成效果不佳或发生严重不良后果。③对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可缓解疼痛、有精神失常或不能合作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④治疗结束后应观察一段时间方可离院,以免以外发生。(四)交感神经毁损术适用于伴有明显交感神经性疼痛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四、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患者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周围人的语言作用,特殊布置和心理医师所实施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等。狭义的心理治疗则是指专科医师对患者所实施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措施。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紧张、抑郁、异常人格特性甚至自杀倾向,只有辅以有效的心理治疗才能达到临床目的。常用的心理治疗措施有:(一)暗示疗法包括:支持性暗示疗法和解释性暗示疗法。(二)行为疗法又称为矫正疗法,是临床医师专门设计特殊的治疗程序来消除或纠正患者的异常行为或生理功能。常用有系统脱敏、厌恶疗法、行为塑性法及自我调整法等。(三)生物反馈 借助于仪器使患者能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机能变化并进行调控的方法,以达到改善机体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状态,矫正应激时不适宜反应,而有利于心身健康。五、其他治疗方法(一)物理治疗如激光、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等,对疼痛部位及相应病变神经干或神经节进行照射。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二)电生理治疗一些常用的电生理方法也已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如经皮肤电刺激电刺激(TENS)、经脊髓电刺激(DCS)、经下丘脑电刺激(DBS)镇痛等。近些年来我国起步也较快,尤其以“HANS”仪(DD波,刺激强度5~20mA,30min/次,2次/d,10d为1个疗程)为代表的仪器在治疗中开始应用。由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一类特殊性疼痛,在运用电生理治疗过程中如何做到有序和持久,充分发挥机体内部的镇痛调节机制,以达到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三)局部治疗对于局部皮肤激惹症状明显的患者,即激惹触痛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局部使用利多卡因、阿司匹林、辣椒素和NSAIDs类乳剂或膏剂,均能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四)综合治疗我国常用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中医中药、针灸、物理治疗等治疗措施,有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五)患区后遗症状的处理患区后遗症状是指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在支配区除了疼痛之外的症状,如感觉异常、蚁行感、痒、紧束感、麻木感或不定时抽动及其他不适的感觉等,部分患者有时主述比疼痛还要难以忍受,临床病程往往与疼痛症状并存,绝大部分患者长于疼痛期,临床上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因为除了外周神经受损伤外,中枢异常整合机制的涉入也是主要因素。交感神经阻滞有时可缓解症状,部分症状可终身存在,仍是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重要和疑难课题。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盘、关节等组织的退行变化,刺激或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和颈部的交感神经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复杂的综合症候群。病变主要累及颈椎、椎间盘、周围韧带及纤维结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的疼痛,并可有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好发于40~60岁的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颈椎病患者大多只需保守治疗皆可缓解症状,应避免对患者过度治疗造成损伤和经济负担。临床表现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如下。①多在40岁以上发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②以颈、肩、臂、手出现疼痛与麻木为主要症状。疼痛与麻木按神经根分布反映,有定位价值。症状可呈单侧,也可以呈双侧发生。③患肢可出现肌力减弱、肌萎缩、握力减退,可有持物坠落现象。④部分患者的颈部僵直,活动受限。棘突、棘突旁、岗上和岗下肌、肩胛脊柱缘可出现明显压痛。神经根牵拉试验、压颈试验可出现阳性。⑤急性期患肢肱二、三头肌腱和桡骨骨膜反射可表现为活跃。病程长者多表现反射减弱。在临床上,此型颈椎病需与肩周炎、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椎间盘突出症、胸出口综合症等相鉴别。亦较常见。临床症状与体征(一)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与感觉异常,主要表现在颈、肩、臂和手指范围内。因下部颈椎相对较固定,承重又大,故下部颈椎较易受累,在临床上以C5~6、C6~7水平的颈椎最为常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起病较慢,偶尔因外伤而急性起病。早期多为睡醒后手臂部和肩部的活动不适、酸麻和钝痛,可因变动头颈位置或用力而加剧,有时可出现剧烈的神经根痛或麻木,经休息后多可好转。急性发病者常有典型的神经根痛,表现为刀割样或针刺样放射痛,常因咳嗽、喷嚏、屏气、用力等腹压增高而加剧,可伴有感觉过敏。病程长的患者常有感觉异常,疼痛性质主要为钝痛。(二)体征体格检查时可发现颈部活动受限,颈项部肌肉僵直,斜角肌、冈上肌、冈下肌、菱形肌、胸大肌、颈神经根出口处等的压痛。腱反射减弱,被损脊神经根支配肌肉的肌力减低和肌肉萎缩。治疗一、一般治疗(一)改变不良的工作、生活姿势如选用大小适中的保健枕,不选大枕、硬枕、平枕,睡觉时不取俯卧位;在寒冷季节注意颈部的保暖;在工作和学习的间隙进行颈部多方向活动。这些都有助于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二)加用颈围颈围可以限制头颈部活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的患者可达到止痛的作用。(三)头部牵引常使用4~6kg的重物作头部牵引,可使颈部肌肉松弛、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开大,有利于早期膨出椎间盘的还纳。(四)按摩和头颈部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颈部肌肉松弛、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增强颈部肌肉的肌力和头颈部的稳固性。二、药物治疗(一)神经营养药物对于损伤炎性变的神经可起到营养、修复作用。常用的药物有B族维生素,可长期应用,如维生素B120mg/次,3次/d;弥可保或腺苷辅酶B12等维生素B12制剂,0.5mg/次,3次/d。神经妥乐平是一种较新型的神经营养药,既可对损伤神经有营养作用,又具有镇痛作用,适用于神经元性慢性损伤和有异样感觉者。神经妥乐平既可口服又可静脉注射,口服为8U/次,2次/d,至少连续应用4周以上;静脉点滴3.75U/次,2次/d,至少连续应用2周以上。(二)镇痛药物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药物,主要有消炎镇痛类和中枢性镇痛药物。消炎镇痛类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达到镇痛作用。如吲哚美辛20mg/次,2~3次/d。中枢性镇痛药如曲马朵50~100mg/次,1次/12h。(三)扩血管和活血药物通过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来达到营养神经、减轻或消除脊神经根水肿和修复作用。如丹参、烟酸、颈复康等。三、神经阻滞疗法神经阻滞是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消除神经或局部痛点的炎症、水肿,解除肌肉痉挛、阻断疼痛恶性循环机制,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镇痛的目的。常用的阻滞用药配方有:1%利多卡因、维生素B120.5~1mg、醋酸氢化可的松12.5~25mg(或复方倍他米松4~7mg)。我院开展的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做到靶点给药,避免口服用药的全身副作用,全程动态可视监控,避免凭经验和感觉给药的风险。只需一到两次治疗,消炎镇痛,缓解神经根水肿引起的症状。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有:(一)颈部硬膜外间隙阻滞,目前多已不用(二)颈神经根阻滞,特别是超声引导下鞘内注射,可以做到靶点给药,全程超声动态监控,避免损伤和其他并发症(三)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各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颈神经根炎、钩椎关节炎、颈肩痛、冻结肩、胸出口综合征、前斜角肌综合征、膈神经痛等患者。颈椎病的预防颈椎病的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小心防范有助于减少颈椎病的发生,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睡觉时不取俯卧位,枕头不宜过高、过硬或过平。2.避免和减少急性损伤,如避免抬重物、不要紧急刹车等。3.防风寒、潮湿,避免午夜、凌晨洗澡或受风寒吹袭。风寒使局部血管收缩,血流降低,有碍组织的代谢和废物清除,潮湿阻碍皮肤蒸发。4.积极治疗局部感染和其他疾病。5.改正不良姿势,减少劳损,每低头或仰头1~2h,应适当进行颈部活动,以减轻肌肉紧张度。
“封闭”: 指将局部麻药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注射在病变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周围,主要麻醉神经末梢,使得手术时相关区域达到无疼痛的目的。单纯应用局部麻醉药,相当于局部麻醉。百姓常说的“封闭”是指将局部麻醉药和激素混合,哪儿疼打哪儿,注射于疼痛部位或关节腔内,起到治疗疼痛的目的。 “痛点注射”将药物注射在压痛点的部位,不同于普通的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也不同于理论上讲的“封闭”疗法。普通老百姓说的“封闭”和“痛点注射”这个概念非常接近。我们认为“痛点注射治疗”叫法更为准确。 ”神经阻滞”是以麻醉为目的方法,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神经丛、神经干或神经根的周围,达到局部区域无痛的目的,称之为“神经阻滞麻醉”。方法有颈丛麻醉、臂丛麻醉、硬膜外麻醉或骶管麻醉等。用于疼痛治疗是称之为“神经阻滞治疗”,如术后疼痛治疗,晚期癌痛治疗等,不同于疼痛部位的局部“封闭”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可以单次注射治疗,也可以连续神经阻滞。操作时对医生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非专业医生掌握这种方法较难,该方法主要由麻醉医生操作。这种方法对“神经痛”效果非常好,也用于“顽固性疼痛”及“晚期癌痛”的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和痛点注射治疗时时,不仅仅使用局部麻醉药,还可以注射维生素、神经营养药、血管活性药、非类固醇抗炎药及激素类药物等。其特点是药物局部浓度高,作用持久,效果好,且副作用少。神经阻滞治疗和痛点注射治疗的效果优于普通的口服药物、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方法。 分清以上概念,有助于对各种疼痛治疗方法的认识。敬请关注齐点医学相关科普文章。欢迎垂询咨询与治疗:地址齐鲁医院高新区医院,济南市工业南路30-5号。预约电话:0531-88832776
每一个手术对病人而言都是一次创伤,与创伤如影随形的就是疼痛。术后疼痛不仅给病人造成主观上的痛苦、不适,而且客观上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各个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病人术后的顺利康复。下面将分别从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4个方面进行分析。1.术后疼痛可刺激交感神经致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心负荷量增加、心肌耗氧增高。若既往史中有冠状动脉疾病者较易发生劳累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梗死一般发生在术后2~3天。2.手术后呼吸机能会暂时降低,手术部位越靠近膈肌,呼吸机能越低落,在临床上胸部及上腹部手术患者最显著,而远离膈肌的下腹部、四肢、头部手术对呼吸影响相对较轻。此类影响一般在术后第1~2日影响最大。3.术后因手术和麻醉等因素相关的原因发生恶心、呕吐、肠梗阻。尤其在剖腹手术后,消化道机能的抑制较大,结肠壁运动、肠蠕动低落,持续到术后2~3天,疼痛又复降低消化道运动,促使肠梗阻的发生。4.手术损伤使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氢化可的松、醛固酮、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亢进,使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睾丸素)的分泌抑制,在这种影响下体内葡萄糖、游离脂肪酸、酮体、乳酸的血中浓度升高,机体代谢和氧耗量增高(想象一下自己100米赛跑时的状态)。如果此种状态持续时,患者就会出现术后疲劳感。术后镇痛可减轻或防止患者机体对疼痛刺激的一系列应激反应所造成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从而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病人的主观舒适性。所以,我建议每一位患者,只要经济情况允许,手术后都建议使用镇痛泵(自认为可以媲美关公刮骨疗毒者例外)。本文系彭伟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天某女性患者来到我门诊,表情痛苦地说她左侧肩膀痛了好几天了,问这是肩周炎吧,帮她止下痛吧。我给她做了一系列的体格检查,发现她这是肩袖损伤。原来肩袖是包绕肩关节周围4组肌肉的统称,可以加强肩关节的稳固性,牵拉肱骨可使肩关节做各种方向的运动。当做某些动作如在公交车上抓拉环时突然急刹车,就有可能会导致肩袖的损伤,出现肩关节的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在给患者讲解了病情后给她做了相应的治疗,当时就疼痛明显减轻了,然后盯瞩她暂时几天内要少活动肩关节,患者一听满脸的疑惑问我不是肩周炎要做肩关节的锻炼甩膀子吗。其实传统意义上的肩周炎主要指的是肩关节粘连性关节囊炎,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疼痛伴有明显的活动障碍,需要松解关节腔的粘连,可以通过活动锻炼而减轻症状逐渐达到自愈的目的。而本患者其主要的病变并不是关节腔里的粘连,而是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损伤导致疼痛和因痛而不敢活动,此时如果继续活动就会使损伤部位不断受到刺激而加重症状,而正确的做法是针对病变部位的炎性损伤进行治疗并限制活动,使受伤部位得到休息促进组织修复,疼痛明显控制后再循序渐进的活动肩关节以防止制动时间过长而造成关节腔的粘连,出现冻结肩。所以建议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不要妄下诊断自行诊疗,以免延误或加重病情,应该及时到医院找专业医生就诊。本文系张杰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