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类非常严重、可危及生命的急性脑卒中。常见的病因有颅内动脉瘤破裂、AVM和颅脑外伤,其预后不好:大约有1/3的患者恢复良好,1/3的患者可以出现严重残疾,此外还有1/3的患者死亡。治疗的重点是止血、恢复正常脑组织血流灌注和预防血管痉挛。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介于大脑和颅骨之间,其内富含脑脊液(CSF)。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病变区域的血管发生破裂,导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进入蛛网膜下腔的血液通过刺激大脑内层,直接损伤脑细胞;此外,病变血管供养区域的脑组织由于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液灌注减少,可以导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动脉瘤破裂的征兆。在坚硬的颅骨包围下,由于蛛网膜下腔内血凝块和液体的积聚,显著增加了颅内压力。一方面,引起临近受压脑组织的移位,导致脑疝的发生;另一方面由于CSF回流不畅,脑室扩大(脑积水),出现意识模糊、嗜睡和意识丧失。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以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到7天。刺激性的血液可以导致动脉管壁收缩和血管痉挛,继而减少了病变区域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引起继发性中风。临床症状如果您或亲人出现以下症状,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病人声称“头要炸开”、“我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光敏感(畏光)·视物模糊或复视·意识丧失·癫痫发作病因·动脉瘤:动脉管壁的囊状隆起导致管壁薄弱、破裂出血,将血液释放到大脑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动静脉畸形(AVM):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其间没有毛细血管。短期内大量高压的动脉血涌入静脉内导致静脉管壁破裂出血。·颅脑外伤: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大脑由于惯性,在颅内来回撞击,导致血管撕裂。谁最容易得病?外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跌倒后头部撞击地面的老年人。在年轻人中,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车祸。总体上,大约5%-10%的中风是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诊断当患者因疑似脑出血被送往急诊室时,医生会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演变过程、诊治经过、药物和家族史,快速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下列检查有助于确定出血的来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创X线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脑内解剖结构的详细图像,对颅内出血的诊断敏感性高。CT血管造影(CTA)的原理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经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三维显示颅内血管结构,以确定有无颅内出血。·腰穿穿刺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医生多在患者L3-4之间穿刺(儿童L4-5),收集2-4管脑脊液,可以通过检测脑脊液(CSF)内是否含有红细胞来证实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如果CT扫描未显示出血迹象,但患者的临床症状高度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进行腰椎穿刺检查。·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方法。原理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并沿着血管进入受累组织。待导管就位后,将造影剂注入血流中并进行X线检查,这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金标准。但仍有部分病人,因为急性期血管痉挛等原因,虽然有病变但第一次血管造影检查是阴性的,因此检查为阴性的患者要在1个月左右再次造影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磁场和射频波对大脑软组织进行详细观察。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在血液中注射造影剂来检查血管结构是否有病变。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出血的原因和继发性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在治疗上包括抢救患者生命,缓解症状,修复出血血管和预防并发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周内,患者一般留在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生和护士可以在那里密切观察是否有再次出血、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其他潜在并发症的迹象。药物治疗止痛药可帮助病人缓解头痛,抗癫痫药物可预防或治疗癫痫发作。手术治疗如果出血来源于破裂的动脉瘤,尽可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术止血。具体分为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如果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静脉畸形(AVM)导致的,可通过手术切除AVM或保守治疗。控制脑积水发作蛛网膜下腔积血常可以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发生脑积水后,需要小手术去除蛛网膜下腔内过量的脑脊液(CSF)和血液:1)将腰椎引流管插入脊柱下段椎管蛛网膜下腔,或2)将脑室引流管插入脑室。控制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到7天,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管痉挛。血管痉挛使动脉管腔变窄,进一步减少了病变区域脑组织的血液灌注。研究表明,7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出现血管痉挛,其中有30%的患者需要进行治疗。血管痉挛会导致患者出现四肢无力、意识混乱、嗜睡或不安,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最重的时刻可能不在刚出血时,而是出血后3-7天的血管痉挛期。为了防止血管痉挛,在住院期间要给患者服用尼莫地平。病人的预后和康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恢复和临床预后大相径庭,这主要取决于初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1/3的患者恢复良好;1/3可伴发残疾或中风;而另外1/3的患者则会导致死亡。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恢复和临床预后大相径庭,这主要取决于初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严重程度。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能由于出血或治疗而出现短期和/或长期功能障碍。因此在出院后,患者可在康复医院康复。脑损伤后患者面临的常见问题包括运动受限、思维混乱和记忆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功能可能随着疾病的治疗而好转甚至是完全恢复正常,但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过程,可能需要数周、数月或数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和恢复情况展望:·言语和语言功能障碍可能会使患者自我表达能力下降。部分患者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而另一些人则会出现永久性的言语和语言问题。此外,很少一部分的患者可能出现理解障碍、阅读书写困难。·动脉瘤破裂后可能会出现四肢无力或瘫痪,可以是单瘫、偏瘫、截瘫,也可以是颜面部的瘫痪。在康复治疗的协助下,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善。·由于眼底出血或是脑出血破坏了眼睛与大脑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视觉问题。·动脉瘤破裂后可诱发癫痫发作,表现为局部肢体的抽搐和扭曲。癫痫发作通常可以自行停止,但药物治疗可以很好的预防或终止癫痫发作。·由于能量的过度消耗,多数颅脑损伤的患者很容易感到疲劳困倦,这一状态在出院后可能持续数周。但随着身体机能的改善,疲劳感会逐渐减少,同时规律的睡眠习惯和午睡也有助于减轻您的疲劳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很常见,但它们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短期记忆丧失可能导致您不记得今天早上做了什么,或者您在电话中与谁交谈。您可能会在开车时迷路,忘了怎么回家或去其他熟悉的地方。您可能在学习新事物和记忆旧事物方面遇到困难。·注意力涣散。您可能很容易分心,无法集中精力专注于某项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您可以尝试着在安静的环境条件下一次只关注一个问题,逐步提高专注力水平。·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观念上可以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对人物、地点和空间事物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例如一位动脉瘤幸存者谈到自己的经历时说道:就仿佛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旅行后,回到家里发现屋子里的一切陈设都充满了陌生感,尽管房子和家具并没有改变。·组织能力下降可能会使您忘记如何做日常琐事,例如做饭或打扫房屋,这时最好不要一次做太多事情。您可以借助日历,笔记本,日程安排器和录音机等合理安排您的日常生活。·最后,颅脑损伤后可能会出现人格的改变,轻症患者表现为干劲不足,重者可出现情绪波动和严重的抑郁症。您可能变得更加易怒、容易哭泣,此时应尽快联系告诉你的医生,以确保获得适当的专业帮助和药物治疗。·以下建议来自于医生和康复的病友:适度的运动,平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同时戒烟戒酒也有利于患者注意力水平的恢复。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不要太早返回工作岗位,不要什么困难都自己扛。
概况脑脊髓动静脉畸形(AVM)是指发生在脑或脊髓内动静脉之间的异常连接。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没有任何症状,也不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但在另一部分患者中,动静脉畸形出血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是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根据动静脉畸形的类型、位置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上可以选择保守观察、血管内栓塞、开颅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什么是脑脊髓动静脉畸形正常情况下,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再从心室泵出,依次流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然后返回心房,如此循环往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机体内毛细血管数量众多、分布广、通透性大,参与维持机体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是血液与外周组织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但是在动静脉畸形部位,动脉和静脉之间直接相连,缺乏中间的毛细血管床。一方面,由于缺乏毛细血管床对高压动脉血流的缓冲作用,使得病变区域的静脉血管被动伸展扩大,以承载大量涌入的动脉血液。在这个过程中,扩大的静脉管壁菲薄,可能会发生破裂出血,同时也更容易导致动脉瘤的形成;另一方面,动静脉畸形在病变组织“窃取”血液时,使周围的脑组织可能发生缺氧性损害。脑动静脉畸形可以发生在脑表面(也称为皮质),深部(丘脑,基底神经节或脑干)和硬脑膜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动静脉畸形–血管异常缠结,其中动脉血液直接短路进入静脉,而无毛细血管床;内部高压力。·海绵状血管瘤–异常的毛细血管团,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内部低压。·静脉畸形–异常扩张的静脉血管簇,没有供血动脉,低压,很少出血,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毛细血管扩张–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类似于海绵状血管瘤);压力极低,很少出血,通常不需要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指一条或多条硬脑膜动脉和静脉窦之间的病理性直接相通。硬脑膜动静脉瘘和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是最常见的颅内动静脉瘘。脊髓动静脉畸形可以发生在脊髓表面(髓外)或脊髓内(髓内),常见类型包括:·硬脊膜动静脉瘘:硬膜上的动静脉短路,使高压血流入脊髓的引流静脉,导致脊髓静脉高压。·髓内动静脉畸形: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一小段脊髓里的致密的畸形血管团结构。症状动静脉畸形的症状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动静脉畸形的类型和发病部位。虽然偏头痛样头痛和癫痫是常见的好发症状,但多数动静脉畸形患者直到出血才表现出来临床症状。脑动静脉畸形的常见症状有:·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患者自述“头要炸开”“我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癫痫发作·偏头痛样头痛·杂音:由于血液在动静脉畸形内搏动而引起的异常嗖嗖声或鸣响脊髓脊髓动静脉畸形的常见症状是:·突然剧烈的腰背部疼痛·四肢无力·肢体麻木·大小便困难或失禁动静脉畸形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损害脑和脊髓:1.动静脉畸形可以破裂出血并渗入到脑组织内,称为颅内出血,也可以渗入大脑与颅骨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动静脉畸形可以长得很大,对周围的临近脑组织产生压迫,导致癫痫发作和脑积水。多见于大型动静脉畸形患者。3.动静脉畸形使得富含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绕过毛细血管直接进入静脉回流,导致病变区域脑组织的氧供明显减少,使该区域的组织、细胞由于缺氧而发生变性坏死。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年出血风险为2-3%。第一次出血导致的死亡率介于10%到30%之间。一旦发生出血,再次出血的可能性会明显增加,出血风险大约是首次出血的5倍。如果患者在权衡手术的风险和益处,会想知道自己一生中出血的风险有多大,此时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粗略计算:终生风险(%)= 105-患者年龄。例如:根据公式,一名25岁的男性患者在一生中大约有80%的出血风险(至少出血一次),但是影响这一百分比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和类型。因此,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医生进行讨论确定是否进行手术。病因动静脉畸形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大多数不是由遗传导致,而是发生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因此脑和脊髓动静脉畸形常出生时就存在。 谁最容易得病动静脉畸形相对罕见,好发于男性,相比其他年龄段,介于10-40岁之间的动静脉畸形患者更容易出现临床症状,如偏头痛样头痛、癫痫。动静脉畸形每年约占所有出血性卒中的2%。诊断无论您/亲属是由于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被送往急诊室还是在考虑对未破裂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案,临床医生都会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您的症状、体征、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药物和家族史,此外还会通过详细规范的体格检查快速评估患者的临床状况。以下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确定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大小、类型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无创性X线检查方法,可以观察大脑内部的解剖结构以检测有无异常的血管构筑。CT血管造影(CTA)的原理是静脉注射造影剂后,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显示颅内血管结构,以确定有无畸形血管团。这种检查方法既可以通过血管造影提供最佳的血管构筑图像,又可以通过CT显示周围的组织结构。·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磁场和射频波来显示大脑的软组织结构。此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也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原理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造影剂,利用流动的血液对血管直接成像,从而显示血管结构。·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手段,原理是将导管插入动脉后沿着血管进入病变部位。待导管就位后,将造影剂注入血流并拍摄X线图像,血管造影是血管畸形检查的金标准。 治疗方法外科手术,血管内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可单独或联合用于治疗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常在外科手术前进行,以减少动静脉畸形大小和术中出血的风险。对于术后的残留血管团,可以进一步通过放射外科技术和血管内栓塞来作出相应处理。当然,您的神经外科医生将会与您讨论所有的治疗方案,并推荐一种最适合您的治疗方法。保守观察如果患者没有出血史,医生可能会建议保守观察治疗,一方面,通过抗癫痫药物来预防癫痫发作,另一方面,使用降压药严密调控患者的血压。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放射外科是使用大剂量的管束电离射线精确聚焦于异常血管然后产生局灶性破坏,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常用的技术是伽玛刀和直线加速器系统。整个过程一般需要几个小时的准备和一个小时的电离辐射,术后当天病人即可回家。然后经过6个月至2年的时间,畸形血管逐渐闭合,并被瘢痕组织所取代。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没有手术切口,而且手术过程无痛。但可能的问题是只适用于较小的动静脉畸形,并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治疗效果(在此期间仍然存在出血的风险)。血管内栓塞血管内栓塞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插入股动脉的小导管将胶水或其他栓塞材料输送到动静脉畸形部位,使血液不再流经畸形团,该项操作是在导管室完成。在腹股沟区扎一针,将导管插入动脉内,然后沿着血管到达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处,通过导管释放栓塞材料(进入动静脉畸形。手术时间可能有所不同,术后患者需要在医院内观察几天。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是比外科手术创伤小,可用于治疗深部或无法手术切除的动静脉畸形;可能的问题包括术中术后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同时,栓塞材料的移位可能导致正常血管的闭塞,引发神经功能障碍,此外可能需要多次治疗。外科手术在手术室(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有造影机的复合手术室)使用全身麻醉,在颅骨上做一个手术切口,称为开颅手术。然后通过激光或电凝,使动静脉畸形病灶缩小并从正常脑组织中解剖分离出来。住院时间7-10天不等手术治疗的优点是起效快,如果通过手术切除了所有的畸形血管团,就可以立即治愈。可能的问题包括术中大出血、对临近脑组织的损伤,以及术后的脑出血问题。 病人的预后和康复脑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病情恢复和临床预后大相径庭,这主要取决于是否出血、病变大小和手术并发症。没有出血的小型脑动静脉畸形有些可以终身没有症状,经过手术切除的可以免除再次出血的风险但是可能有神经功能的后遗症,出过血的血管畸形可能遗留有运动受限、思维混乱和记忆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功能可能随着疾病的治疗而好转甚至是完全恢复正常,但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过程,可能需要数周、数月或数年。
直播时间:2022年05月18日20:01主讲人:洪韬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问题及答案:问题:洪医生周几的门诊?今天听您的直播收获很大,谢谢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动静脉瘘,张鹏团队做的介入术后一直服用华法林,疫情原因没能去复查,现已服用八个月,可以停药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现在除了吃阿司匹林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吗?真的只能等偏瘫才能干预吗?问题:我父亲脑血管狭窄,医生说看CT已经赌死了,之所以目前只是手麻是因为有毛细血管代偿,等肢体不良在手术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3月下旬在宣武做的癫痫手术,乔医生团队做的,现在回家脑子里一直哒哒响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脑出血在当地医院住院,如果想转咱们医院好转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男54岁前几年有脑出血,治疗后,现在左手会麻,伸缩没有之前自然,现在应该注意什么?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之前排查颈椎问题做了核磁,报告颈髓中央管稍增粗,要紧吗?拍过脑部核磁没问题,后面还要随访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主任好,脑血管狭窄除了支架和开颅还有其他处置方式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母亲前天磁共振报告提示颈内动脉C3段小囊状突起,直径3mm,还没做CTA,动脉瘤可能性大吗问题:这种提示的话动脉瘤可能性大吗问题:洪主任您好,我母亲前天在我们县医院磁共振报告提示颈内动脉C3段小囊状突起,直径3mm,还没有做CTA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听患友说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分的很细,都有哪些专业方向,现在住院需要排床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脑动脉瘤,半年前做了脑动脉栓塞术,是不是需要复查了?外地到北京有影响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2021年11月11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要点笔记,节目请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洪韬,主题是《“毛线团”引发的大脑危机》。 点击此处观看本期《养生堂》 提到脑出血大家都不陌生,非死即残,预后很差。这是很多老年人最害怕发生的疾病。一般的脑出血都会和高血压紧密关联,往往一个过山车似的血压波动就会造成大脑血管的破裂式火山喷发,造成不可挽回的致命伤害。可专家带来的两个真实病例却充满了满满的疑点,因为这两位患者血压正常、血脂正常、血糖也正常,各项指标都正常,但是他们的身上却发生了多次蹊跷的脑出血,1号患者长达10多年时间频繁出现炸裂性的头疼、头疼竟成“天气预报”!2号患者是一位口才出众的女主播却突然脑出血昏倒在单位,逐渐出现了不认字的情况,差点断送职业生涯。专家指出他们蹊跷脑出血都是因为大脑当中出现了一个随时会造成出血、甚至蚕食大脑的“毛线团”。究竟这个极度危险的“毛线团”是什么?“毛线团”和这种危险的脑出血又有什么样的联系? 藏在大脑中的危险的“毛线团”原来就是脑血管畸形,它的出现就如同大脑当中的血流交通网出现了形似“打结”的状态,很多患者都描述当时的状态是“头要炸开”,“我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这种发作无疑像是一场大脑内的原子爆炸,造成了头部的大面积出血,进而出现一系列的昏迷、头疼…甚至死亡。 血管畸形就像是可怕的泥鳅钻豆腐一样蚕食着大脑,最严重时甚至一半的大脑会出现类似虫噬状的破坏。那这样的血管“毛线团”是否还会有扭转的机会呢?专家又会带来什么办法解决大脑的失控危机? 虽然血压不是造成血管畸形的根本原因,但是血压的波动却可能造成血管畸形的危险爆点,如果你已经存在了脑出血的蛛丝马迹,除了专业的排查之外,掌握一天当中血压的两个小高峰尤其关键。专家提示我们,正常人血压存在昼夜波动的规律,血压在凌晨2-3时最低,上午6-10时及下午4-8时各有一个高峰,从晚上8时再次缓慢下降,而在两个血压高峰中下午高峰更容易出现脑出血。这是因为经过了一夜的修整,早晨血管状况更趋于稳定,而在经历了一天的工作生活之后,下午阶段的血管状态更加疲惫,更容易出现脑溢血的危险。脑溢血的诱发因素有哪些?哪些提示信号会告诉我们脑溢血已经发生?一旦出现了脑溢血救命的三大措施都有哪些? 【专家出诊时间】洪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每周三下午专家门诊
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破百万,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关键时刻,全球医生也展开连线,交流抗疫经验体会,团结协作,共渡难关。美国东部时间4月2日下午4点,美国神经介入外科学会(SNIS)组织了一场特殊的网络会议,邀请来自中国、意大利和美国本地的4位医生,分享新冠疫情期间神经介入医生如何坚持开展神经介入工作和进行自我保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洪韬教授受邀介绍了中国神经介入医生抗疫的经验,并解答听众提问。会议由SNIS教育委员会主席,新奥尔良欧奇斯能医疗中心神经介入医生James Milburn主持。当日会议原定1小时,因为问题过多,最终延长至近3小时,峰值时有570位SNIS会员医生同时在线观看。会议首先由来自宣武医院的洪韬教授发言。洪韬教授介绍了中国抗疫所经历的历程和一些基本经验。随后,作为《中国神经介入专业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推荐意见》执笔者,他择要介绍了疫情期间卒中患者进行神经介入救治时的筛查流程、适应症把握和术后处置。他的发言还着重提醒了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尤其是看到许多国外医生防护不充分的问题后,以支援湖北全国医护人员零感染为例,提醒美国同事在接触病人时至少要穿戴II级以上防护设备,“医护人员不能逞英雄,自身不感染才能救治更多的患者”。洪韬教授的发言得到良好的反响,中国作为率先走出疫情的国家,中国同道的经验具有很强的信服力。会议第二个发言者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最大医院Careggi University Hospital的神经介入医生Leonardo Renieri。意大利是本次国际疫情爆发突出的地方,所有医院都以新冠肺炎收治为主,但Renieri医生作为神经介入医生,谈到“虽然新冠疫情持续,但卒中患者仍然有权力得到治疗”,在3月份治疗了6个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和19个急诊取栓病人,其中新冠肺炎检测阳性5人(20%感染率!)。他们辟出专门1间造影间为新冠确诊或疑似患者手术,在麻醉插管环节进行调整(先在负压房间插管,然后转运至造影间,期间不拔管),其余流程均按照急性卒中的标准进行。对于参与新冠患者手术的医生,仍需继续工作(Renieri提到,不然就很快没有医生了),只是在接下来工作中戴外科口罩,隔天测量体温,7天后或出现症状时咽拭子测试。第三位讲者是来自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教授Michael Levitt。他重点讨论了卒中合并新冠患者气管插管的问题。医生普遍认为气管插管后的新冠确诊或疑似患者对手术医生更安全,而在术间插管会导致气溶胶蔓延,但是Levitt医生认为目前尚无结论,尽量避免术中改全麻插管。他还介绍了新冠患者进行手术时的细节,如所有介入耗材都搬出术间,避免污染。由于个人防护物资的普遍短缺,在疑似新冠患者手术中,只有进手术间的医生和护士能够戴N95口罩。最后一位讲者来自纽约的西奈山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神经外科/神经介入教授J Mocco,该医院也是美国神经介入界大咖Alejandro Berenstein所在的医院。纽约也是此次美国疫情的重灾区,Mocco教授谈到在发言此刻,全球感染人数已经突破一百万。但同时卒中病人依然需要支持,在过去的10天,他一共做了11个取栓和2个静脉窦血栓的病人。他提到他初步的感受是患者新冠感染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会更高。此外他介绍了纽约目前诊疗常规的改变,所有择期手术停止,普通门诊都改为远程医疗,医院里80%收治的都是新冠病人。4位讲者发言后,进入问答时间,与会听众提出了大量的问题,问答环节持续1个半小时,会议圆满结束。历时近3小时的会议,有一点感受非常强烈:在疫情爆发下,在防护物资紧缺、患者新冠感染可能性大的情形下,世界各地神经介入医生最关心的都是如何坚持急诊卒中的救治,他们都是各国的白衣勇士和逆行者。在这场疫情中,全世界医生命运与共,共克时艰,希望疫情的阴霾尽快消散,希望他们都平安健康。
2019年1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在《BRAIN》(5年IF:11.2)上发表题为"High prevalence of KRAS/BRAF somatic mutations in brain and spinal cord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论文。研究团队利用常见肿瘤相关基因Panel对病变组织进行超深度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肿瘤相关通路基因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脑脊髓动静脉畸形(AVM)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了脑脊髓AVM的重要遗传机制。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洪韬副教授、博士生李静伟为共同第一作者,阜外医院汪一波教授和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脑脊髓AVM作为一种先天性疾病,是造成青少年脑和脊髓出血的主要原因,其导致的死亡和严重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对脑脊髓AVM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使得临床医生对如何治疗这类疾病存在着许多困惑和迷茫。根据研究统计显示,半数以上AVM患者尚不能得到完全治愈,部分患者病变部位存在明显的生长和复发现象。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团队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AVM存在再生长的生物学特点。这样一个血管性疾病却存在类肿瘤性的生长行为,是否提示肿瘤相关基因和脑脊髓AVM的发生有关?这种关系又是怎样存在或互相作用的呢?为此,洪韬教授和团队从肿瘤相关基因与脑脊髓AVM的关系入手,使用包含442个常见肿瘤基因的Panel对21例脑AVM和10例脊髓AVM的病变组织进行了超深度的全外显子测序。除其他研究者发现的KRAS基因突变外,研究团队发现AVM患者还存在BRAF基因(KRAS的下游基因)突变,并且高达87.1%的脑和脊髓AVM病变中存在KRAS/BRAF体细胞突变,明显高于201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KRAS 63%突变率。同时,研究还证实了脑AVM与脊髓AVM源于相同的体细胞突变。为进一步证实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AV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者分析了病变中KRAS/BRAF突变丰度与病变生长时间(患者年龄)、病变体积的关系,结果显示突变丰度会随病变体积增大而降低,而非随病变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这就意味着该体细胞突变是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畸形团中,进一步证实了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AVM发生中的始动作用。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肿瘤相关通路基因KRAS/BRAF体细胞突变在脑脊髓AVM中的核心作用。该研究的发现,不仅开拓了脑脊髓AVM遗传学研究的新思路,也对开展药物靶向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正如目前广泛开展的肿瘤药物靶向治疗一样,未来我们或将找到一种针对该突变基因通路且安全的靶向药物来抑制病变的生长、复发,而近90%的突变率意味着未来药物靶向治疗时可能不需要再进行基因检测。
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张鸿祺教授团队的论文「Natural history of spinal arteriovenous shunt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466 patients」作为封面文章在神经学科顶级期刊《BRAIN》(5年IF:11.8)杂志上发表。该研究首次全面阐释了脊髓动静脉畸形这一疾病的自然病史,显示了脊髓动静脉畸形是一类自然病史恶劣、且急需临床干预的疾病。该论文被期刊评为当期“编辑之选”(Editor's choice)文章。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研究生于嘉兴、洪韬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张鸿祺教授、洪韬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脊髓动静脉畸形是一类好发于青壮年人群的血管发育性疾病,可由出血、静脉高压、盗血以及占位等病理生理机制造成患者严重残疾,是目前神经外科最富有挑战的疾病之一。有文献报道其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5%。这提示临床医师需要在充分理解自然病史的前提下,制定更加合理的临床治疗策略。然而,病变的异质性和罕见性又限制了脊髓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这使得其自然病史始终未能明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多年来致力于脊髓血管畸形的外科与介入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脊髓血管疾病病例数据库。研究团队分析了自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入院治疗的466例脊髓动静脉畸形病例资料,尤其是未治疗的数据。该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1.起病年龄:该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约25岁;其中体节性病变的发病年龄最早,约22岁;髓周动静脉瘘的发病年龄最晚,约27岁2.起病方式:急性起病(脊髓出血)是主要发病方式,位于C3-C5的病变更易出血起病。在出血起病的病例中,有明确诱因的超过了20%,而这些诱因中近70%为增加胸腹腔压力的事件(如剧烈运动、便秘、怀孕生产等),因此患者应注意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3.自发缓解:超过70%的出血病例可在发病2个月内出现显著的自行缓解,而慢性起病患者极少有自行缓解。4.加重风险:加重风险是自然史研究的最核心结果。研究团队通过计算发现:脊髓动静脉畸形自然病史恶劣,一旦发病,脊髓功能整体加重风险、逐渐加重风险及突发加重(脊髓出血)风险分别高达30%/年,17.7%/年以及9.9%/年,研究同时发现脊髓功能障碍的突发或逐渐加重风险的高峰均位于发病近期,并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递减。5.治疗获益:在经过介入或者显微手术干预后,患者脊髓功能障碍加重风险整体下降至每年8.4%,其中被完全闭塞的病例脊髓功能障碍加重风险,较病变部分闭塞的病例更低(3.7%/年 VS 11.5%/年)。这一结果充分论证了该疾病需要进行早期的外科干预。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全面的阐释了脊髓动静脉畸形的自然病史,在该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研究明确了不同临床风险各自的影响因素,使临床医师可有针对性的采取更加恰当的干预策略,将有助于改善脊髓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整体预后。该论文也是继2019年1月在BRAIN杂志发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遗传机制成果后,一年内第二次在BRAIN杂志发表血管畸形研究成果,体现了该团队在该领域所做出的学术贡献。